第一篇:小学“零起点”,共识在增强
小学“零起点”,共识在增强
一年级新生课堂上,老师王岚正在手把手教孩子,如何正确握笔、坐姿应该怎样、学会举手发言等。这是卢湾第一中心小学专为新生准备的 “试入学”课程。
去年下半年,市教委在黄浦和金山区小学试点一年级新生“从零开始”教学。今年,“零起点”教学在上海各小学全面推行。走进新生课堂可看到,孩子们不再被拼音和算术“套牢”,而是在听儿歌、做游戏、认识新朋友等活动中迎来小学生活,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回家后,他们也不必埋头做机械练习,作业大多与看、说有关。
起初,推“零起点”教学,老师纳闷,家长质疑。一些老师不解:全班学生大多识字几百,基本加减法算术也没问题,如何“零起点”?家长不信任:“你说‘零起点’,万一孩子入学落后了,谁负责?”可是,这一步,却不得不走。上师大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所所长李酉亭曾经在多所小学调研后,心疼地说:“孩子们的脑袋,不是计算机的硬盘,小小年纪怎么能塞得下这么多东西?”
“小学入学,上课先不教知识,培养习惯,教学中放慢进度,这是观念的转变。”卢湾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说,学习是耐力跑,起跑时怎样并不重要,关键是过程中是否有足够的能量储备,“这个能量,不完全是知识,还有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以及能力。”不少老师认为,这才是目前小学生减负需要攻克和努力的方向。
推行“零起点”一年间,小学新生的认知差异还是客观存在,但是一些老师说,“没关系,‘零起点’也不能抹杀孩子间的差异。”班上孩子水平怎样,哪些孩子是“一张白纸”,老师们心中都有“账目”,他们会有针对性地查遗补缺。
不过,校长和老师们都很清醒,“零起点”只是小学生减负的第一步。要真正减负,还要有配套政策和具体行动。卢湾第一中心小学、启新小学等正在进行课程改革,让教学设计更适应小学生认知特征。武宁路小学等研究评价方式的改变,不以分数“论英雄”。还有一些中学,为了让学生摆脱题海,老师们自己跳进题海,让课业训练更有针对性。
越来越多的家长与老师形成共识。很多家长说,“孩子到什么年龄,就该学什么。知识好补,快乐难寻”、“把孩子变成一个训练有素的 ‘机器人’,丢了学习兴趣,又有什么意思?”让孩子真正减负、乐学,有了政策引导,有了家长配合,再加上社会多方努力,“零起点”将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第二篇:小学零起点教学承诺书
小学零起点教学承诺书
各位家长、社会各界人士:
为了进一步规范小学一年级办学行为,建立全面育人机制,全面实施“零起点教学”,我们向全社会庄严作出以下承诺,并虛心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一、不开展新生入学考试。对入学的新生,不进行各种名目的笔试和口试,不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新生和编班的依据。新生分班严格采取阳光编班。
二、不擅自增减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严格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新生入学后,以拼音、汉字和数学“零起点”为基准,实施“零起点”教学。
三、不自行更改教学进度。我们将把一年级的教学进度通过学校网站或其它形式进行周周公示,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四、不占用体育、音乐和美术课程时间,不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我们将做到积极开发拓展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当天教学任务在课堂完成,不以任何名义或任何形式布置学生书面家庭作业,不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学生家长代为评改作业。
六、不统一订购教辅材料。学校及教师不推荐或组织学生购买各种教辅材料及书籍。
七、不统一监测和排名次。我们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综合性评价,把评价重点放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及综合素质方面。
承诺学校:xx区xx小学
承诺人:
2019年x月
第三篇:小学教学点零起点自查报告
小学教学点关于“零起点”教学的自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有关减负规定的要求,切实减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业负担,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开展了抓好常规,落实零起点的教育活动,陈湾教育支部根据有关通知要求,组织教师从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了问卷分析、发放家长一封信、教学检查等实质性的调查活动,下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这次的自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一、学习跟进,强化观念
在这次活动中,在支部郭明杰书记领导下,组织全体教师一起学习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18〕57号)、《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鄂教基[2018]2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了解“零起点”教学的理念与表征。通过学习从总体上,厘清了“零起点”教学的概念,转变了教学观念。
通过学习主要进行了一、二年级的座谈会,保证了一、二年级学科教师对“零起点”的认同、内化与外显。
二、问卷调查,梳理存在问题
下发了《致家长一封信》、《小学零起点教学学生问卷》,从问卷反馈来看,:绝大多数的一年级新生在入学之前,进行拼音、识字、数学(加减法)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也就是说“零起点”教学遭遇了“非零起点生源,这是其一;“一年级不能留书面家庭作业”这是硬性的规定,教师就布置口头作业--读、口答等形式,但是也加重了学生、家长的负担,以至于在问卷调查中存在着“偶尔有家庭作业”的现象,这是其二。
针对上述问题,作为小学只能通过两种途径来解决,一是做好“幼小衔接”,既要在教学形态上做好过渡,也应该在教学机制上做好统一,这需要镇教办的统一督导;二是继续强调“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的要求,同时检查口头作业的合理性。
三、家校互动,了解政策变化
我校地处农村,历来对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是“情有独钟”。有些家长甚至以家庭作业的多少来衡量一位教师的敬业程度,为此,要想“零起点”落地生根,必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10月10日,学校借助一年级家长会契机,向家长发放了致家长一封信分析了教育形式,宣讲了“零起点”的政策文件,多数家长表示理解与支持;学校还要求一、二年级的家长通过信息平台等方式多与家长进行联系,争取把家校的互动。
四、常规检查
教育支部组织专班对教师的教学计划的检查。主要检查一年级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是否与实际教学进度相符。
我校将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零起点教学,贯彻、落实上级领导指示,真正将零起点教学计划实施起来,从而打造一个有益于学生学习、有益于学生发展的真正的学校。
第四篇:小学零起点教学相关规定
教育部要求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计划从2014起至2016年将全国幼儿入园率抬高至75%左右,发展惠民的公办园是3年计划的重点。另外,2015年前要完成对幼儿园教师的全员专业培训。严禁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要求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
2011年以来,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使全国在园幼儿3年增加918万人,比过去10年增量的总和还多,“入园难”得到初步缓解。但普惠性资源依然不足,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困难群体“入园难”比较突出。
经过一期行动计划,全国公办园增加1.7万所,但总体占比仅33%,难以满足老百姓接受公益普惠学前教育的需求。二期行动计划继续把发展公办园作为扩大普惠性资源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快建设一批城乡公办园;二是增强各类公办性质幼儿园的服务能力;三是落实好小区配套园建设,确保公益普惠。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
2015年城镇小区须配足幼儿园
教育部网站消息,经国务院同意,决定2014年—2016年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6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75%左右。2015年前要完成对幼儿园教师的全员专业培训。此外,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要求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毛入园率目标75%
2011年-2013年,各地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国在园幼儿三年增加91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7.5%,“入园难”得到初步缓解。但是学前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为此,国家启动实施二期行动计划。按照目标,到2016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左右。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其他农村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有较大增长。初步建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小区要配齐幼儿园
教育部的意见要求,以区县为单位制定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公办园的布局,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2015年底前,城镇小区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补足配齐幼儿园。
意见指出,对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则落实用地、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办园。各地根据普惠性资源布局和幼儿入园需求,认定一批普惠性民办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等方式,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参照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适当补贴。
第五篇:小学数学零起点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零起点教学计划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教学计划了。怎样写教学计划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零起点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导处教学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围绕教研组的教研计划,转变教育理念,以探索数学教学目标的叙写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改进教育方法,优化教学模式,逐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本学年一年级有9个班,一共有400多人。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发现学生的学前教育差异较大,因此他们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参差不齐。但是一年级学生都对学习生活充满了好奇,渴望学到新的知识,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他们虽然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他们的可塑性极强,会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和爱心滋润下,很快的适应学校的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得较大进步。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都能稳步提高。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一共分为八个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分类与比较、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位置、11—20的认识、认识图形、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总复习和两个数学实践活动。
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设计了一个“快乐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三单元“10以内数的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四单元“认识位置”里的“上下、前后、左右”3对方位正好对应着三维空间的3个方向,是今后继续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基础。重、难点:辨认“上下、前后、左右”,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
第五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11-20各数,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七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第八单元“总复习”是对全册所学知识的回顾、反思、梳理、提升,是更高层次上的二次创新教学。对学生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20以内的减法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难点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七、课时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