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新教育理念指导小学教学(5篇)

时间:2019-05-13 02:3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用新教育理念指导小学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用新教育理念指导小学教学》。

第一篇:如何用新教育理念指导小学教学

如何用新教育理念指导小学教学

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于将知识“灌”给学生,并且教育思想的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使得小学课堂长期处于“教师累、学生苦、效率低”的困境。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新的教育理念。

小学课堂引导教学个性张扬课堂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互动,是统一的结合体,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的过程。新教学理念明确提出,教育是为了让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从备课到教学、辅导、检测等方面强化自己的业务素质,也要将精力多多付出在学生的身上,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文化的教育,还要渗透德育、体育、美育等,突出对学生进行德育、体育、美育方面的教育。

一、新理念要求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

现在的教学中,很多人把“分数”看成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在学校老师看的是学生的分数,回去后家人也是问的分数,但是其实我们大家都很明白,学生的分数高并不一定能力强,高分低能的学生现在比比皆是。所以,现在的新教育理念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育中,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提出质疑问难,让学生主动探索。课堂教学强调师生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使之产生更强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锻炼观察的本领、思考的本领、创造的本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从小就要养成独立探索、主动求知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当然,我们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既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的时间,又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的空间。这样,把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从而实现所要求达到的教育的目的。

二、新理念要求课堂教育要学生张扬个性

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相信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对于他们取得的,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1.积极创设“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课堂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中,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这些所谓的“规矩”把天真烂漫的孩子,在行为上训练成了循规蹈矩,导致思维上缺乏创新精神。所以,现在的课堂提倡让孩子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2.注重学生的差异性,重视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会遇到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但是事实上,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思维的创新呢?例如,教师讲到田忌赛马一课时,一学生突然问:“在如此重大的比赛中,对手为什么没有发现孙宾、田忌的策略呢?”这个问题体现出了我们现在难得缺乏的“创新意识”,如果教师报以极大的热情,根据学生的“怪问”既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又保护了这种难能可贵的积极性。从以上这个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

三、新理念要求课堂教育成为师生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所以,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一种师生互动,主体共同发展的新型教学观。

学生的学习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这充分说明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互为主体。例如,在口语交际课《画出你眼中的风景》一课教学中,老师可以提前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树叶、布、纸等。先让学生自己随便搭着玩,然后在适当时机提出一个问题:把这些东西组合起来会是什么样子?可以组成不同的画,可以画下来,看谁想得多?画的漂亮?这样,不仅学生的思维就动起来了,手动起来了,思路、方法也多起来了。最后,小组间互相交流,并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班级的板报园地上去展示。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就会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更多的素材,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学生是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而且实现了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只有努力探索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新教育的理念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让每个学生成材!

参考文献:

[1]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4.[2]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3]邱学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手册\[C\].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4]刘宏武.个性化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4.

第二篇:用新教育的理念指导小学语文教学

用新教育的理念指导小学语文教学

随县环潭涢水学校:周银水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的主要课程,怎样培养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语文老师思考的一个课题。近几年,上课只要讲,就有可能被认为有“灌”的嫌疑,这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由于应试教育的流弊,加之教育思想的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目前小学课堂教学较为普遍地、程度不同地陷入“教师累、学生苦、效率低”的困境。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这些倾向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新教育的理念。本文试从新教育的角度来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 : 新教育 指导 语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一切

语文课堂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所以新教育提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教育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那我们要让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首先。针对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从备课到教学、辅导、检测等方面,为学习成绩处于上中下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课堂时间也尽量分配给学困生。为了让每个学生级能得到人面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关注智育的同时,也应该着力关注德育、美育等,通过课堂教学来渗透德育、体育、美育等,在对课文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结合具体人物、事例和情境,突出对学生进行德育、体育、美育方面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也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心理能力,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正如学校大力提倡的: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

时代呼唤新教育,新教育呼唤新人才,而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而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二、新教育要求小学语文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当今的社会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以分数论英雄的,在学校老师看的是学生的分数,回去后家人也是问的分数,上级有关部门主要也通过教学质量的优劣对学校论资排位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分数高并不一定能力强,高分不代表高能。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给学生一生真正有用的东西。

小学语文课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能力与特长为目的的一门课程。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个性张扬,不要让学生的主体性丢失。

动机是行动的诱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文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如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语文游艺宫、相声表演会、语文联谊会、十分钟演讲、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适时地开展。学生就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学生的能力就会持续发展。

老师讲课是培养好奇心和兴趣的重要手段。老师们在课堂和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作为重点。语文课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要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让学生查找资料、自我准备。

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欲望 让学生勤于总结、自我评价。

2、质疑问难,让学生主动探索。

语文课教学强调群体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使之产生更强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能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自信和谦虚有机结合起来。

也许有人认为,主动探索的学习只适合于高年级学生,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其实,这是一种保守的看法。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锻炼观察的本领、思考的本领、创造的本领„„”所以,通过语文课,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探索、主动求知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的时间,又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开展活动。这样,把语文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语文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语文课才能真正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学生的创造力在语文活动课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培养和发挥,从而实现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断锻炼学生受益终生的学习技能。

三、语文课要为学生创设显示才能机会

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相信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让他们在一定的公开场合“亮相”。当他们取得成功时。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千万别小看表扬的作用,他能鼓励孩子更有信息,鞭策孩子向更高的目标不断进取。

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书捕促、获取、积累生活中的知识。

1、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2、课堂上要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如此之多的规矩,把天真烂漫的孩子训练成老态龙钟的儿童。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导致思维上的亦步亦趋。思想上的框框条条太多,必然束缚孩子的思维,窒息孩子的创新精神。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发言众口一辞,甚至编造假话,哄骗家长和老师,使人深感忧虑和担心。我们提倡让孩子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3、要特别注重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

4、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作出不同的决定。

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如果不鼓励这种学生,创新活动便难以进行下去。一次上《最先与最后》一课讲到田忌赛马时,一学生突然问:“在如此重大的比赛中,对手为什么没有发现孙宾、田忌的策略呢?”这个问题体现出了难得的“创新意识”,教师报以极大的热情,既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得出了答案,又保护了这种难能可贵的积极性。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

四、语文要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与大师对话,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发现小学生对电视津津乐道,对电脑更是如醉如痴,电视画面的直观性导致了学生观察能力正在一步一步丧失,而电脑正在逐吞噬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有点儿空闲,他们不是在电视前,就是在电脑前,课外阅读现状更不乐观,具体表现为: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少,尤其是阅读名著的意识严重缺失。对名著了解太少,不会阅读名著,不重视积累,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人文价值、文化底蕴的缺失,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用新教育的理念创新学生阅读名著的方式。

1、重视阅读,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提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积累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致力于为他们一辈子做人打基础。然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仅靠现有的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而课外阅读中的名著阅读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认为:“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让普通中学的学生也走进课外阅读的天地里,去接受真善美的感情熏陶。教师只要认真指导、宣传,用不着担心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没有比较强的阅读能力,怎么能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呢?

2、引导学生走进名著。教师可以抓住教材,详细、透彻、精彩地介绍名著,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喜欢阅读,且读有成效。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课外阅读现状,利用现有教材中的文本材料,通过恰当的方式和策略,介绍并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名著作品,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课本上节选的名著片段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激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这些名著呢?主要是导读激趣。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以教材为依托,向名著经典辐射;以课堂为依托,向课外阅读延伸。每周语文课,我总会抽出一节来让学生阅读,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欣赏这些书中的精彩片断,当学生对这些片断产生兴趣后,再鼓励学生自己去读其它的部分,就这样,很多孩子在这样的引领中自觉走进了这些书,并从中体会到了读这些书的好处,让学生真正走进了这些名著,他们在兴趣中开始的阅读,在很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大成效。其次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阅读名著。让学生从文本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或是喜欢讨厌的人物,写出读后感,然后利用语文课的时间与老师同学交流。一开始,一些学生由于自己的阅读见解很少得到老师的肯定,往往表现出胆怯和自卑。我会在每个学生发言完毕之后,让其他同学来说说他的优点,充分肯定他们。这样,学生的阅读就会产生得到认可,渐渐地他们消除了对阅读的畏惧和抵触,阅读名著更加积极了。语文教师,要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喜欢上读名著,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去熟悉和掌握汉语言,我国古人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深切感悟,可见对只有大量阅读名著经典,才能真正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新教育的理念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让每个学生成材!

第三篇:新教育教学理念集锦

最新教育教学理念集锦

40.教师应当具有的人才观是: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生生能成才的人才观;终身学习的人才观。

41.教师应当具有的教育观是:素质教育的教育观;系统工程的教育观;正确方向与科学方法的教育观。42.教师应当具有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学生是各有个性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处在发展中的学生观

教育技能: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25.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30.创新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摧残天资优异而具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要容易得多。

34.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围绕某类主题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教育和训练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39.创造性是对常规性的突破,教师的教学也应当不断突破旧的教学范式,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师都应该拥有选择.探索.和创新的权利。不要让教师对教学的独特理解和独特追求成为规范化的牺牲品。

62.成绩主要说明学习起点的新状况,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的结论。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校。

如何对待学生: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4.“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5.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6.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2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应用“问题”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28.赏识就在我们身边,赏识就在我们一言一行中,所以我们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去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自信中快乐成长。

29.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

35.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

53.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4.宽容不是姑息.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下对犯错误的学生的理解.尊重,给予充分反思的时间,改过自新的机会,使他们最终改正错误。

59.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中国人总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称赞孩子时也多用“乖”字。孩子真正可爱和值得鼓励的乖,其实包含了三个因素:第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关心和体察他人的感受,这是同情心,是善良。二是达理,就是讲道理、懂道理,这是理解力,是聪慧。三是在通情达理的基础上,能够克制自己不合情理的欲求,这是自制力,是节制。所以乖应是善良、聪慧、节制这三种积极品质的综合表现。倘若只要求孩子盲目的听话,训练出来的就不是通情达理的孩子,而是逆来顺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阳奉阴违的坏孩子了。《把心安顿好》周国平的最新随感集

“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点评: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改,才有出路。

“271”模式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 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称为学习动车组。此模式强调“两案并举”,两案即导学案和训练案。导学案要实施“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训练。点评:昔日的高考名校,今日的课改名校。在昌乐二中有一句赵校长的名言:高考就是考人品,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他们依靠课改找到了升学的秘诀。

“循环大课堂”? “循环大课堂”把课分为两截,“35+10”,即“展示+预习”。其中的“三步六段”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前35分钟的课堂展示内容是上节课的后10分钟加课下自主预习的成果,而预习的内容正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

导学案是“循环大课堂”的核心要素,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做到“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导学案一般要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点评:从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入手,走出了一条光明的通途。伴随课改生成的“学生自治”管理文化,重新解读了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成为人”。

“大单元教学”模式具有三大特色: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三型、六步、一论坛”。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核心是“展示教育”。“预习展示课”环节,先期让学生达到掌握70%-80%的目标,并在小组内部由组长带领,要求每个成员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提升展示课”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展示,通过教师的追问、质疑,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拓展联系更多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达到“提升”的目的;“巩固展示课”则是追求知识的“再生成”,教师要善于利用某些奇思妙想,让有“创见”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独到思维见解,通过学生“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达到对知识的再认识和巩固的“目的”。点评:“大单元教学”模式立足于“破”,对传统教学中的“教材编排”、“课时安排”、“学期计划”、“学年任务”等进行重新组合,实现了对教材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五环大课堂”

建构“三模五环六度”课堂运行机制,其中“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三大课堂核心元素的设计,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化为高效课堂的实际生产力;自研课、展示课、训练课、培辅课、反思课等五种课型架构成“五环大课堂”。

“三模五环六度”模式在操作上,“结构”和“方法”是两大原点。

“三模”是指“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三大导学模块;“五环”是指导学流程中要经历“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五大环节;“六度”是要求教师导学设计及课堂操作过程中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自学指导的明晰度、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当堂反馈的有效度。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模式由“预习、展示、调节、达标”四个环节组成。

学生们把预习好的导学案及课堂展示的内容课前上传,板书、展示、表演、提升,上课时不用忙着记笔记和在黑板上临时书写,挤出的大量时间可以用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借助白板的快捷、方便,展示过程可以十分紧凑、高效,而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有储存、记忆功能,自由调用,学生巩固和反馈也变得十分方便快捷。

每个班级的电子白板还依托网络充分联通,“班班通”,每一节课后,包括老师的课件,学生的解答过程、修改过程,教师的讲解圈注等都可以储存下来,自动上传至校园网络,供全体师生调阅、反馈、总结、互动。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主要依托交互式电子白板,推进新课程理念下新的课堂模式,使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和现实,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远程互动成为现实。

点评:102中学很好地回答了一个问题,硬件条件好的省会学校应该如何学习杜郎口。他们把高效课堂的先进理念与现代技术嫁接生成了自己的模式和课程,实现了新技术与新文化的高度融合。

校长盛国有给改革确立了16个字:立足校本,自主构建,经营课堂,内涵发展。而在具体的行动研究中,他们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构建并完善了一系列应对新课程背景、符合现代有效教学理念的校本科研体系,“三模五环六度”高效课堂模式因此诞生。

原创性、前瞻性、本土化的教学模式一经问世,旋即引发了巨大的效应。有人说,他们是安徽大地上的又一处“小岗”。如今的铜都双语学校,已经因其课改而成为全国名校,每天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人们评价说,铜都双语学校的课改,破解了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大”的难题,变“留人才”为“造人才”,使学校具有了师资自主再生能力;突破了民办学校“生源基础差”的瓶颈,变“选学生”为“育英才”,使学校具有了“促进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核心教育能力。

第四篇:用瑜伽的理念指导教学

用瑜伽的理念指导教学

用瑜伽的理念指导教学

许锡良

瑜伽是来自印度的一种古老的生命哲学,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一种修炼与体悟的功夫。对人体生命的高度尊重,一切顺其自然,是其要旨。最近练了几天瑜伽,虽然不能够说达到了什么境界,但是对其理念与精神却有点体会。若学校的老师能够用这种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则必会有帮助。主要体会有这么几点。

第一、练习瑜伽,首先要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外在环境。瑜伽练功房,常常布置得十分温馨、和谐、美丽。天花板上,常常是用小灯珠装饰成模拟的满天星斗的夜空,地板平整,色彩淡雅,四周摆上室内绿色植物。令人一走进来,就感觉舒适、安详与宁静。学校的教学也有情景教学一说,罗洁斯非指导性教学,对学习情境的要求也很高,人在舒适的环境中,常常容易进入相应的状态。

第二、瑜伽追求的是老少皆宜,以达到每个人调节自己身体筋骨,提高身体的体质为目标。因此瑜伽没有外在的目标,只有每个人自己的目标,瑜伽功不与他人相比,只与自己的身体作比较,不以他人的感受为标准,只以自己的感觉为目标。而这种目标只以自己的感受作为判断的依据。外在的指导与要求并没有统一的硬性的要求。因此,这种练习完全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每个人在练习的时候虽然有统一的要求,但是,每一个人没有必须做什么哪个程度为标准的要求,每个人的身体的状况不同,只要求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尽力去做就可以了。瑜伽教练并不会强求每一个人都要做成某一种样子,只有方向与方法的要求,没有效果的统一要求。练习的人,虽然要认真努力地去做,但是,做的过程并不是十分辛苦的事情,注重的是自主的努力与内在的感受。因为没有非达到什么什么效果才算合格的规定。这与我们目前学校的教学似乎完全相反。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既有统一要求,又要求达到同一效果。还要求通过激烈的竞赛活动来推动这种效果。奖励与惩罚,统考与升学率,时时在逼迫着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只有适应与被动应付,很难找到学习本身的快乐。而瑜伽功不同。没有外在的统一要求,只要求学员体验练习所带来的身体舒适与快感。自主、自愿而不强迫,进步是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愉快过程。中国历来有苦练什么功之说,但是瑜伽的练习并不强调苦练,而是愉快地练习。没有外在的强迫,只是不断地调动你内在的生命需要,激发你自己生命能量。外在的动作,用内在的生命能量来调节,不追求外在的立竿见影效应,只注重生命的内在愉悦体验。追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内外兼修。

当今中国学校的课堂教学,常常是靠纪律来维持,学生很少体验到学习本身的快乐,知识的快乐,探究过程的快乐。学习效果也常常单方面地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内在的积极体验。

第三,瑜伽功追求是的生命的愉悦感,将身体的畸形修复为自然美,还身体本来的样子。因此,瑜伽教练的身材都是非常好的,身板匀称,胖瘦相宜,生命状态特别好。练习瑜伽常常是紧张与放松互相交替进行。有些动作会让身体很紧张,甚至很辛苦,但是,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随即而来的就是即时的放松。放松功是瑜伽里的最常常用的功。每一个紧张练习之后,就是在教练的指导下,用暗示语,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放松。而且放松的时间还比较长,非达到彻底放松的目的不可。生命的状态原本就是这样的。紧张之后必然要学会放松,而放松的时间长了,又必然要有点紧张。这个过程也可以说就是中国成语所说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因此,练习的时候最忌讳将一种动作单调反复地进行。

纵观现在中国学校的教学,常常大量补课,拖堂,上课的老师也常常是喋喋不休,啰啰嗦嗦,或者是咄咄逼人。把学生的一点自习体悟的时间都挤占了,单调的学习,而缺乏必要的娱乐活动与自主探究的过程。因为学习过程本身越来越没有乐趣,没有吸引力,因此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升学竞赛的目标,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没完没了的“刻苦”、“勤奋”,学习的结果就是让学生的好奇心变得没有了,想像力枯竭了,思维的乐趣、知识的乐趣没有了。为了提高一点分数,将学习过程完全异化了。当一种教学让学生变得对学校厌恶、对课堂厌恶、对老师及一切学习活动厌恶的时候,无论考了多少分,都是失败的教育。相反,无论学生考了多少分,只要学生还保留着对知识的兴趣,对阅读的兴趣,还保留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那么,这个教育就是成功的。对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不能够强求一致的,对学生的不同学科也不能够要求门门功课优秀。我们所能够要求的就是让学生尽力,然后找到学习的兴趣。不能够是补短,而是以兴趣为原点的拉长。就像瑜伽要求的那样,没有最好的姿态,你自己感觉最舒适的姿态就是你自己最好的姿态,没有必须要做到的标准动作,而是你自己尽力所能够做到的动作就是最好的动作。瑜伽的指导以表扬与赞叹为主,修正学员不正确的动作,常常只是轻轻暗示,或者走近悄悄点拨一下。轻松快乐,不急不躁,用语轻柔甜美。这一点对教师来说,同样应该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任何学习过程,都是紧张——放松,引导——自主,外在要求——内在需要,意志力———愉悦感之间的反复交替过程。在这里放松的感觉、自主的状态、内在的要求及产生的愉悦感,才是最终目的,而紧张、引导、外在要求及意志力等等都不过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瑜伽功正是这样的。因此,练习瑜伽功最后的环节都是要求放松,然后在轻松自然温馨的环境中充分体验身体的舒适感与愉快感。对于教师的教育来说,最好的境界就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而不是考试分数与竞赛名次的乐趣。

第四,瑜伽练习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自然而然的效果。也就是说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甚至在没有相关的环境中,你自己也会自主地去练习,不再依赖教练,也不再依赖练习的环境与气氛。在时间上也不作要求,可以根据具体的条件与时间随时随地的作一些练习。

对于受过教育的人来说,他也不需要再依靠学校的环境,不再需要依靠考试与竞赛来敦促学习。真正受过教育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时间,利用情境作出思考,学习新的东西。他的学习、思考、生活、工作与娱乐,常常是彼此之间,难以分出界限的。比如像李嘉诚先生,每天的工作就是打高尔夫球,边打边思考,边作出重大决策,许多灵感由此而来。爱因斯坦的生活、工作和娱乐,都是用思考来贯穿起来,乐在其中,不知老之将至。通过对瑜伽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对教育、对学习的误解与异化所在了。

第五篇: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化学教学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化学教学

摘 要: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学也应做适应性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把握好:

一、挖掘教材要把握住深广度;

二、要抓住学生学习兴趣,搞好实验教学;

三、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化学教学 化学实验

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更高,更加强调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也更注重其实践性,在重视基础的同时,更应关注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必修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既要为每一位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业要求去教学,又要为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日后个性的发展考虑。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仅仅拥有普通的长流水已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而要拥有富含养分的长流水。

一、理解教材,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用教材来教学,而不是教教材。这给了教师很大程度的自主性,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拓展,而要控制好深广度。

例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在《化学1》(苏教版)专题一的第一单元就提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对此概念学习的认知,也仅仅局限在初三学习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础上,了解化学反应类型的又一种分类方法,只要求能依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就可以了,并不作其他要求。为加深对此概念的学习,教材特意安排在专题二氯、溴和碘的性质之后。教材先抛砖引玉,用“你知道吗”栏目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再在比较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引起的这一实质。而在专题一的第三单元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然后分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就顺理成章了。第二次学习这个概念,提到了“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但是对于氧化产物及氧化性强弱、有关方程式的配平等没有过多要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教材安排在专题三和四,例如铝热反应、铁的化合物的转化,还有依据硫、氮两种元素具有多种化合价的特点,设计了从二氧化硫到硫酸型酸雨的形成、硫酸和硝酸的工业制法等加以巩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材的编写思路是层层递进、逐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和应用,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当然教材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子,如离子反应的教学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如果教师不顾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内在体系,认为新教材系统性不够好,知识结构不够严谨,随意提前有关知识的教学。这样,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并且很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从而造成“夹生饭”的现象。如果课后挤时间去弥补,这样做又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觉到跟不上或者题目难度大),甚至会放弃对化学科的学习。那么,我省近几年选修化学的学生人数急剧减少,除了高考制度的因素以外,我认为与化学教学也有分不开的关系。

二、学习新理念,把握好化学实验的教学

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有利于创设真实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1》《化学2》都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如果教学中能很好地运用这些实验,那么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就会极大地提高,也就不会害怕有关化学实验的问题了,对于选修《实验化学》模块也会充满信心。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对实验的处理并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有的甚至相差很大。课改已经推行好几年了,教师的实验教学变化不大。好多教师认为:实验教学没法改――要么教师做,学生看;要么学生做,老师看。是的,形式上就这两种,可是“做”“看”的过程均有不同。例如教师对于演示实验的教学,之前如能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设计原理、如何观察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等方面,再引导现象复述、总结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即便是学生没有动手操作,对他们也是一次积极地探究学习的过程。如果是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如能及时引导设计方案、指导操作、分析实验现象,那么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操作技能提高,更是探究认知能力的提升。这样就解决了实验教学浪费时间,学生只会看热闹,而不会看门道的问题。

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会放弃“做”实验,而选择“讲”实验或者多媒体“模拟”实验。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学生“记”实验现象和结论,之后只能是机械应用,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那我们富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为什么会选择效果最差的方式呢?客观原因是个别实验条件不允许,无法满足“做实验”的要求,教师只能这样如此,这尚可理解。但一些常见的试管实验(如溴的萃取、铵盐的检验等)也采取“讲实验”的方法,究其原因就两点:一是教学时间紧,师生没有提前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教师没有指导学生设计方案、学生也没有考虑)就去做实验,效果不会好。实验课结束后,操作或设计类问题学生还是不会,教师还得讲解,于是,大家都认为那就不如直接讲,不用浪费做实验的时间了;二是化学科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还是局限于各种考试。尤其是阶段性的考试,做了实验和没做实验的效果几乎一样,学生的能力、学习兴趣等体现不出差别,为眼前利益大家也认为“做实验”不如“不做实验”,因此也就“讲实验”了。这样做肯定不符合课改的要求。

新教材对化学实验做了较大的改变,没有规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而是以两个栏目“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呈现。也就是说,只要条件允许,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做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试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等等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从中领悟新的化学知识,从而提高科学素养。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学习的自主探究过程,而化学实验是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知识模块。因此,教师应改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兴趣,不断学习,得以提高。

三、合理设计教学,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过程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面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尤其是《化学1》《化学2》的教学更应如此。

近几年来,学生学习化学科的兴趣并不高,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的人数在减少。高一学生,到了第二学期学习兴趣也明显下降。通过调查发现,一是因为受上届学生的影响,认为化学科在高考中容易受限,不易得优,不利于上名牌大学。再就是感觉到化学难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使得学生产生这种误解:最主要的还是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例如:与初三知识脱节,使学生的学习出现断层而感到学习困难,致使失去学习兴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化学知识了解的很少,主要是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领略化学学科的魅力。进入高中后,要学习一些抽象的理论,还有很多知识点……如果衔接不好,就会导致学生放弃化学的学习。《化学1》(苏教版)在一开始,就学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就是为了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如果教师认为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在教学中压缩课时或做过多补充,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的基础有差异,又经过一个暑假,有的知识点已经遗忘,等等原因,就会给后面的教学带来困难。例如:依据物质的组成来分类是化学上一个很重要的分类方法,在此要学习很多概念(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这些概念掌握不好,接下来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就相当困难。还有,教材在专题一第一单元安排了“物质的量”的学习,该部分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又比较抽象,新概念多而且集中,日常生活中又接触不到,学习就相对吃力一些,甚至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教师不能认识到这些,教学中又补充“阿伏伽德罗定律的推论”知识及相关计算,无疑会加重学习负担,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接受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要有一个过程,所以教材把“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的学习放在第二单元。如果为了系统性强一些,放在“气体摩尔体积”之后,那样重点、难点高度集中,会给学生更重的心理压力,甚至要“望化学而生畏”,又谈何学习兴趣。

我认为,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中,如要照顾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在课外进行。课堂教学一定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要尊重不同个体,要符合多数学生的认知过程。另外,在必修内容的学习中增加选修的内容,对以后不选修化学的学生也不公平,是过重的负担,还有可能在高一阶段就让他们慢慢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不应该是我们为师者的初衷。当然,教学中要把握的东西还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

总之,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实现教和学的最优化,体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高效率,学生能力培养上的高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主编.《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5年4月

2.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

下载如何用新教育理念指导小学教学(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用新教育理念指导小学教学(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语文教学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语文教学 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可以使教学走出“费、慢、低、差”的困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还学生自信和独特个性。走进新课程,我们做什么?以下是笔......

    新教育理念

    新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理念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了教育,让我感慨良多,真可谓一字千斤,使我受益匪浅。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

    2013新教育理念

    新教育理念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

    浅谈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

    初中新教育理念(最终定稿)

    初中新教育理念 身处在教学改革前沿的万杰朝阳学校,倾听刘校长务实的规划畅谈,心亦向往之„„ 刘校长围绕“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教学理论,以提高教师素养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积......

    新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新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社会的进步以前的工业社会的班级授课制不适应现在的信息社会,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

    用新的理念建构语文教学模式

    用新的理念建构语文教学模式 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冲击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在思想、内容和方法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信息社会的发展使......

    教育教学理念集锦

    教育教学理念集锦 教育是人的教育。一个不明白世界是人的世界的人,不配当教师;一个不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的人,更不配当教师。*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IQ(智商)占15%,EQ(情商)占85%。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