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新的理念建构语文教学模式
用新的理念建构语文教学模式
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在思想、内容和方法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信息社会的发展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定义语文教学,如何设计语文教学,如何建构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模式。
信息社会的发展对21世纪语文教学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的多源性、丰富性和时效性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信息社会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信源明显增多和扩展。信息量得到极大丰富,信息的时效性也越来越强。
信息的多源性、丰富性和时效性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于: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发展了智力,增长了才干;消极影响在于:课本和教师提供的信息量在学习信息总量中的比重逐步降低,课本和教师的地位相应降低,引起师生关系的疏离和师生感情的淡漠。
2.信息传递的双向性和多向性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信息社会的语文教学,信道是双向的。学生可以从各种传媒获取知识,也可以向教师传输信息,发生“逆向输送”的情况。信息传送的双向性的作用在于:
(1)扩大了语文学习领域,增加了语言实践,使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
(2)读写与听说兼顾,语文能力全面发展,智力和才干得以发展。
(3)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弥补教学不足,实现教学相长。
3.生动形象的信息形式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语文教学可以借助声、光、电和数字编码等信号形式,电视机、DVD、电脑等声像器材,把语言文字以色彩、图象、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效果。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信息形式是单一的语言文字,单调、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当然会受到强烈的冲击。
4.信息导向的多面性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学生从各种信息源中获得的信息,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是非分明的,有是非颠倒的;有真假易识的,有真假难辨的;有与学校教育一致的,也有与之相悖的。信息导向的多面性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消极影响还可能会大于积极影响。这给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语文教学中的道德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得越发突出。
小结:信息社会的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冲击,决定了21世纪的语文教学必须是重视能力、讲求策略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必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入手,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对21世纪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理念提出了。
二、“四大支柱”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观点是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生存)。
(一)“四大支柱”的内涵
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要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要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由博返精,由冗返约的学习方法。
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就是要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它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的态度,主观能动性,管理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就是在人类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学会共同生活的目的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要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二)“四大支柱”的主要特征
1.“四大支柱”强调以“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强调要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就是强调要把“伦理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
2.“四大支柱”对于智育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实际能力的掌握。“四大支柱”不仅要求学会做事(能在不同环境下胜任、愉快地工作),还要求学会生存(具有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应变能力)。
3.“四大支柱”对于知识的学习,强调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只有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方法,才能在进入社会以后,通过自学继续学到工作中所需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
小结:正是由于“四大支柱”具有强调德育为基础、重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认知等三大特征,所以能较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显示出其革命意义。对语文教学,它也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三、“四大支柱”理念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学会认知”的导向作用。教学生“学会认知”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语文教师应教学生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二)“学会做事”的导向作用。学会做事,即教会学生学会未来工作所需职业技能。语文教学中,口语交谈训练和书面沟通训练应该齐头并进;大力培养学生的超文本阅读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学生获取语文信息和组织文字语言的能力。
(三)“学会共同生活”的导向作用。学会共同生活是很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用足够的时间进行各种实践的合作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学会解决冲突的方法。
(四)“学会发展”的导向作用。“学会发展”就是要提高学生未来的竞争力。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将来能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小结:“四大支柱”理念对语文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了21世纪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对我们进行语文课程创新,建构新的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和符合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要求的语文教学模式起着重要作用。
四、运用“四大支柱”理念建构语文教学新模式
(一)语文课程再认识。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见,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形成”和“发展”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应是综合的、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有学语文、学做人、学创造等功能,能为一个人的一生打基础。
(二)运用“四大支柱”理念建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看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取向应是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中心的教与学。教师应该可以更经验性的去观察和反省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和弱点,运用“四大支柱”理念,找出对学生最有利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及语文学习策略,建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语文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能力应采用多种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
(1)当语文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会较浓厚,语文学习也会较轻松和容易。
(2)当语文教学内容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意义时,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会较强。
(3)当语文教学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时,学生同时能学到其他的新事物,语文学习的内容会较丰富而有趣。
(4)当语文教学能够尊重学习者个别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大的压力的时候,学生学习语文就会比较有信心。
2.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应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进行规划。
(1)为学生提供大量读写的机会。通过为学生创造读写环境,重视阅读乐趣以及有意义的书写,真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进行多功能、多目的的读写教学。通过结合生活中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阅读与书写活动,培养学生实用的技能。
(3)重视思维与讨论。通过对话、沟通,帮助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建构起学生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重视方法与策略的学习。通过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阅读与书写活动,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利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1)营建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2)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鼓励学生敢说“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
(3)重视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强调学习的“顿悟”“豁然开朗”。
(4)经常训练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求异思考,发散思维。
(5)想象是创新的原动力,应设置情境,培养学生大胆想象。
结语:在信息社会的发展对语文教学产生巨大冲击的背景下,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强调了一种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学的目标也逐渐以语文学科各层次的能力指标代替传统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方向将是建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展学生语文能力(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活用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及语文学习策略为导向的语文教学模式。
吴平浩,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教师;谢华琳,重庆文理学院教师。
第二篇:语文教学新理念
语文学科教学新理念
0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02、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03、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在本节课教学中,()老师一是给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的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同时,教师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逐渐提高语文素质。
1.、倡导个性化教学,实现教学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倡导个性化教学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大显著特征。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并鼓励学生个性的展现。
3、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采,能够欣赏并尊重他人的独特之处。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的过程。人有个性才有创造,与别人不同才可谓创新,创造的过程就是个性的展现过程。让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理想的个性化教学理念。
4、重视过程与方法,关心情感与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强调语文学习应重视过程与方法,关心情感与态度。语文教育应使学生在以语文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丰富的情感,养成良好的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关心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5、《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强调感受、体验与合作,注重思考、探究与表现”语文学科是充满感受与体验的学科。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事物的感受和对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体验,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的切实体验,不断积累素材,积淀情感。
6、儿童喜欢交往,乐于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语文教育应通过以综合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代表作意识与交往技巧。人的社会化要通过合作与交往才能实现。让学生在合作与交往中人才能学会生存,掌握生活本领,才能把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7、《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充分运用语文学科的丰富内容为学生提供思考与探究的有效载体,而不是有意与无意间压抑或剥夺了学生的探索性思维欲望。儿童的表现是内在思想的自然流露,天真活泼,童趣十足,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儿童行为方式。这正是儿童独具特色的思考和情感体验的外在表现。这种外在行为受到强化后会进一步促进和激活儿童内在的心理活动。
8、“语文教育应重视儿童在感受、理解和体验之后的行为表现”并使这种行为通过教师的强化后成为进一步激发儿童思考的有效刺激物。使儿童的心理活动与外在行为表现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不断进行提炼与升华。使语文学习过程与儿童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有机协调起来。
9、《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10、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正是锻炼思维、展现个性和磨炼意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经历和付出的,这也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投资”。
11、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12、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教育观念的改变的重要标志。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传统的学习方式销蚀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与独立性,把学习变成了一种异已的外在控制力量。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与提升的过程。
1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在掌握语言工具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思想文化内容的影响。时代的呼唤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回归,语言语教育受到批评的大背景正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缺失。
14、《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创造语文课堂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协调起来。
第三篇:教学模式建构策略反思
新常态下----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2015年2月1日,交大附小大学区第七届教学工作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曲江校区的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我很荣幸地听取了西安小学教育知名专家马俊华老师的关于“新常态下—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的报告会。感受颇多,我的心得体会及结合自己的反思如下: 什么是教学模式?为什么要建构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对学校对学生有哪些好处?如何建构有效地教学模式?我自己听完报告后,今天开始回去之后,应该怎么做,从和下手?这一连串的问题,就立刻出现在我的大脑中。很高兴,马老师一一的对我的疑问,进行了清晰地解答。结合陕西省教育厅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文件的学习和要求,提出“新常态,大视导”。新一年,要进一步落实课改标准,开展“各有特色,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各大学区要有自己独有的校级教学模式,每一位老师也要建构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因为有效地教学模式是能够帮助不同的学校和老师,优化或改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立德树人,遵循学生们和教育的规律,提高质量,实现素质教育”。而教学模式,说得直白些,就是一个正确的科学的套路,有一定的标准,方向,并与很多老师专家形成共识。马老师从“思考行动”四个大的方面,分别对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和探讨。“思”一个教学模式要有价值,它一定要体现办学理念,彰显办学特色;要连通理论实践,演绎核心行为;要提升教学品质,凝结教学风格;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理念向实践转换的桥梁,还是成功的教学实践的系统化,简约化的概括。“考”教学模式的内涵,包括要在正确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是为了达到一定能够的目标,实现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系统性结构框架和有序操作性的活动程序。“考”教学模式的产生与流变,马老师从国内到国际,对各种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变化也做了细致的分析。“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生成,从实践,模式到理论,不同方向,利用不同的方法,如归纳,演绎和假设,根据不同的需求,可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动”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成长。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我想我也可以建构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它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帮我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是一个系统的有序的可操作性的活动程序。在英语教学中,诸如:英语对话课,阅读课,听力课,语音课,故事课,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都是有一定的程序和模式。我想,自己还需要在这方面继续学习和研究,抓住课程模式特征,确定关键词并达成共识,形成自己的模式群。
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方面的讲座学习和报告培训,真得是受益匪浅。
2015年2月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及建构论文
一、中学语文的互动教学模式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合作为原则,以问题探究为主线,以问题为载体,以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构建互动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中学语文的互动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1、以“问题——探究”为程序
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将语文素质教育思想落实到课堂教学的三个层面(教学环境、教学关系、教学过程),并按照创设问题情境→呈示目标→互动探究→促进发展来设置教学程序。“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互动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并紧紧围绕有待突破的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通过师生合作,共同研究;同时,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交往能力、想象能力,通过问题探究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寻找问题的破解之道。
2、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中心
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将学生看作平等的有能力的人,尊重、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信任老师,两者在人格平等的条件进行教学过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信念,热情地激励、宽容学生,老师鼓励学生发言,并鼓励学生持不同意见。同时,语文知识偏枯燥,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发挥教师导学者和课程的设计者与开发者角色,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对话,通过师生平等的交流对话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语文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意识是指一个人时时想到创造、事事想创造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是要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积极主动地探求学习的方法和规律,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主探索、创造发展。
二、中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成效的衡量标准
语文课堂上,学生主体性地位日益凸现,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课堂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教学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成效关键看有效性,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是否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互动式教学就是把教与学统一于教学过程,把教师与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语文课堂互动的有效性首先看教学过程是否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学生是否充分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学生是否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指指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学生是否形成对语文的良好兴趣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乃至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互动式教学的效果首先要看语文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综合情况。
2、是否活跃了语文课堂气氛
互动式语文的有效性要依赖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良好互动。有效的互动式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实现了有效互动,学生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活动中,老师尊重学生的发言,学生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虚心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学习别人的解决思路,认真地修正自己的意见。因此,是否活跃了语文课堂气氛?应该成为中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
3、是否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应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考量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语文思维,也要考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如语文基本知识的丰富、教学技能的提升,看是否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人格的健全。
三、中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1、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就是要充分认识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内容与工作方法,由注入式为启发式,学习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其一,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单方面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应认识到这一单向性授课方式的弊端,将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其二,要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建立民主合作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2、设计开放性问题,创造中进行有效互动
开放性问题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一般来说,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具有多样性,一方面,它可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找寻语文问题的较佳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即使能力偏低的学生也能做出一定的回答,增强基础较差学生解决问题的喜悦感,从而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学好语文的信心。同时,通过对语文开放式问题的讨论与互动,增加鼓励和表扬学生的机会,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消除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枯燥乏味。
3、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关系
只有建立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才能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互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态度直接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教师应采取民主型的领导方式,要从内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从内心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提问中,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积极表达对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尤其对后进生恰当地运用表扬策略;要鼓励与激励学生理解、尊重老师,以积极愉快的饱满情绪,激励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互动。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张恬恬.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划分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2]佐斌.师生互动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岳欣云.师生互动:从形式走向实质[J].当代教育科学,2004(14).[4]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王家瑾.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研究,1997(1).
第五篇:建构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建构了“专业、实践、就业三个平台;教学、科研与生产,技术、艺术与人文素养,教师、学生与行业专家三个三结合;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联合创作、毕业实习五个环节;思想、组织、条件、制度、评估五个保障”的“三五式”实践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关键词:高职高专 艺术设计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而艺术设计专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尤显突出。山东工会管理干部学院艺术系艺术设计专业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始终坚持紧跟时代步伐,面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从而积累了一整套实践教学经验,形成了职业特色突出、专业特色鲜明、体系独立完整、教学机制灵活、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打造平台,突出实训
高职高专以培养适应设计、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需要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因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更为强调职业能力的“重要性”。艺术系在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基础的先导性,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实践课的应用性,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行业发展为依托、以技能和岗位能力为目标,打造了实践教学的三大平台。
1.专业平台。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艺术系依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立足高职、导向就业的办学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起了基本满足行业需求的、较为完整的、实训突出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的保障等等。
2.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关键平台。艺术系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构建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鼓励创作,提高实训过程的知识含量,不断加大对电脑艺术设计中心等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使其保持与行业实际水平基本同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同时,我系还积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在保证学生实践的基础上,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确保了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发展。
3.就业平台。就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升的平台。我系专门成立就业指导办公室,以市场信息为先导,以全员就业为目标,全力构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努力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要求。就业平台包括职业生涯教育、毕业实习基地建设、职业资格培训、就业指导机构、就业市场建设等方面。通过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训,促进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适应能力,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为学生零距离就业提供了保障。
二、依托行业,整合资源
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紧紧依托行业,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形成了“三结合”的资源整合模式,为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内核。
1.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学院在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以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学院发展规划为目标,以专业发展实际为依据,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校内校外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人才的培养。目前学院已建成了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3个实训中心(制作中心、动画中心、信息中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建立了满足各专业校外实践教学需要的53个实训基地,形成了与行业一线单位合作的有效机制。
2.技术、艺术、人文素养三结合。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将艺术和人文教育有机地贯穿到专业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技艺并重,具备良好的职业综合素养。学院的课程体系以广播影视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需要为主线,设立了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模块、职业基本理论模块、职业技术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及人文与科学素质模块。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模块、人文与科学素质模块侧重于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培养;而职业基本理论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主要是开设必备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穿插提升专业艺术素养的课程;职业技术能力模块则侧重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拓展和提升。
3.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结合。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结合是“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在校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与行业一线的专家共同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相结合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院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和客座教授队伍,聘请了80余名广播影视行业的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我院的兼职和客座教师,邀请他们定期不定期地指导学院的教育教学建设。
三、完善体系,逐层推进
学院从广播影视职业岗位要求出发,从行业人才培养规律人手,以“三平台”为依托,以“三结合”为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确定了“专业认知一课程实训一岗位实践一联合创作一毕业实习”五个环节组成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1.专业认知。专业认知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学院通过组织新生去电台、电视台参观,与老生座谈以及对相关专业毕业作品的观摩,让学生了解与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清楚的整体的认识,明确将要从事的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及内容,以初步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2.课程实训。学院在进行专业基本理论传授的同时,注重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将实训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习边进行专业实践。实训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训。3.岗位实践。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或提前一个月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后,集中一到三个月的时间到行业一线参加行业真实环境的岗位实践,使学生接受行业一线的训练,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认知。这一阶段的实训,既可以使学生检验过去两年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使其对照实际,发现差距,有针对性地完成第三学年的学习任务。
4.联合创作。学院实行跨系、跨专业的横向联合创作制度,即在第五学期,学生结合各自专业特点进行联合创作。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联合创作时,学生可根据电视节目制作岗位群的要求确定合作对象,并进行跨专业自由组合。这样既可以实现强强组合、优势互补,也可以达到集思广益创精品、群策群力出精品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协作、合作意识,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环节。学院安排学生在广播影视行业一线进行毕业实习,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使学
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学院对学生毕业实习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要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参与电视节目制作,实习结束必须有自己参与创作的作品在电视台公开播出,根据作品完成毕业论文(作品阐述)和毕业答辩工作。通过毕业实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四、强化保障,提高质量
“五保障”是实践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包括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条件保障、制度保障、评估保障。
1.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思想保障体系。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学院领导、教师、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实践教学质量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生命线。2,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组织保障体系。即建立上下协调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所负的责任。强化三级组织的功能:一是主管院长的统筹、决策功能;二是教务处及3个中心的具体管理、协调、检查功能;三是系级教学管理机构的组织实施功能。在整个实践教学组织系统中构成了一个职责明确、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条件保障体系。首先,学院的实训设备成体系购置。从广播影视行业的角度看,制作一播出一传输一接收各个环节的实训设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回路;从节目制作的角度看,主持与播音一摄录一编辑以及各个环节所需的设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回路。其次,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成体系进行。课内实训一校内实训基地(制作中心、动画中心、信息中心)一校外实训基地(各级各类电视台、制作公司等)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实训条件。
4.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学院建立健全了《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实训基地建设意见》、《“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用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5.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保障体系。根据广播影视的行业特点,学院采用督导委员督查、教务处监控、系部抽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多种手段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评估。学院制定了《创作成果奖励办法》,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五、扎实推行,成效显著
多年来,“三五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三五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以来,我院逐步形成了一支教育观念新、师德师风好、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了具有摄像师、编辑师、录音师、动画师、广告师、播音员、记者等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我院拥有双师素质教师92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7名。他们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实践操作技能,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践创作、学术研究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2.实训基地建设效果显著。“三五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促进了学院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校内实训条件建设方面,学院现拥有中高档次的摄像机91台、对编机44套、非编机47套、教学用计算机936台、特技设备55台、动画制作设备69台(套),拥有功能齐全的标准演播厅、省内最先进的冷光源虚拟演播室、国内一流的动画制作二维平面机房和三维图形图像实验室、国内一流的网络传输实验室以及电视节目编辑室、影视审片室,具有广播影视特色的100座视听阅览室、灯光室、暗房3个实训中心14类78个实训室,总价值达4500万元,生均实践教学设备占有量达到1.6万元,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院先后与中国黄河电视台、中国移动山西分公司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卡通影视、山西广播电视总台、山西省话剧院等53家传媒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墓地,基本满足了教学和学生校外实训的要求。
3.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三五式”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实践操作技能强、工作作风踏实,受到了用人单位和行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近几年,学院的招生和就业形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势头。2003、2004年我院新生报到率分别为93.4%、99.5%,平均报到率高达96.5%。2003、2004年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0%、90.3%,2005年学院的就业率达到了93.6%,平均就业率为91.3%。“三五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提升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学院整体工作进程。2002年,我院由于动画方面的突出成就,被中国动画学会授予“动画突出成就奖”。学院影视动画、电视摄像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影视动画专业还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专业和国家级产学合作项目。学院的主持与播音专业和影视广告专业先后被确定为山西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4年8月,在山西省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学院因“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成绩显著”受到山西省教育厅表彰。2005年9月,学院高标准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并被命名为“高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优秀单位”。
(作者姚芝楼系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王建国系该院副院长、教授,山西太原 030013)
参考文献
[1]周竟学,等.“实践教学一条线”改单模式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3(05). [2]张 健.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反思与出路研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3]李如密.关于教学模式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1996(04).
[4]张建伟,陈 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4). [5]赵 燕.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