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建构主义理论探究历史教学
用建构主义理论探究历史教学
河北廊坊市大城县第一中学齐建良 新的课程理念是: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这才是历史教育的归结所在。既如此我们就应该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安排历史教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提供了可操作性。建构主义理论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外界的刺激而作出的被动的条件反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对外界环境提供的新知识进行整合、同化或顺应、吸收,主动建构而成的。历史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这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点:1)学生原有经验;2)提供新知识的外界环境(即问题情境);
3)学生的主动性。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这三个切入点来探究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
一、学生的原有经验与历史教学
不同学生会因为原有的家庭背景、学习习惯、个人喜好、学习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原有经验会有各自的不同。即使对同一的历史现象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不一,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速度是不一样的。孔子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与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永恒的教育话题仍绽放着智慧的光芒。让学生能飞则飞,善跑则跑。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学情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
不殆”。分析学生的已有经验为下一步史料的选择及情境教学中设问的梯度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否则如何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已知的已会的知识应避免简单地重复而浪费时间,教师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上来教学。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我们历史教学就是要把学生从现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上升到潜在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举个例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必修一已经做过系统的介绍: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三个拨乱反正和一个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必修三中又提到这次大会,就没有必要对会议内容这些已知已会的知识再进行简单而重复讲解,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最邻近发展区”上来。也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理清这个脉络新课程就变得清晰了,讲好一节历史课,不仅学生受益,教师也是一种愉悦。
二、情境教学与历史教育
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成为“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建构主义所需要的学习环境在现阶段得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多媒体教学在各种各类学校中正走向普及。多媒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聂幼犁先生讲,“历史教育的本
质和特点就是在于历史本身的观察力,洞察力、感染力、震撼力,是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大象无形。”适合的史料创设真实的情境,会让学生和老师都会感到《论语-述而》所提到过的那种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产生共振的时候,我们分明听见学生身体和智力快乐成长的声音。一节又一节的微小的课堂就是历史教育的成长记忆。情境教学首先要有好的史料,我们一般有以下几种实用的方法来获得:
1)教材中的拓展资料,2)其他版本教材资料(岳麓版、人教版、北师大版),3)试卷中的经典试题,4)教学参考书中史料,5)网络资源(历史教师博客、中学历史课程网、各大出版社网站等)6)专业的历史书籍杂志等。我们通过史料解析、寻找例证、比较概括等方法解决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三维目标。
我们创设问题就是把陈述的的知识结构转化问题性的知识结构。但教师们不能认为只要使用提问的方式就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这种形式上的改变,不能体现出教学的主体是“学”而不是“教”,也不可能达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情景教学中的“问”应该成为“学”的依托。教学内容问题化的方法:1)教师提出的自己准备好的问题,应当要有激疑的作用。要有预设性但也要充分考虑生成性的问题。学生课堂上的“接话把”式的提问或对教师的答案提出质疑,都需要教师予以适当关注,因势利导把学生的质疑转变成课堂生成性资源。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互相提问、讨论分析然后解决问题。3)让每位学生处于自己
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以这种主动的方式时刻准备着“牛刀小试”“华山论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设问的问题必须是具有技术含量的真问题,能引起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处于
“愤”“悱”的状态。反之,课堂上有外在的热闹而没有思维是喧闹,有思维而没有有效的思维是瞎闹。
伴随着新史料的大量涌现,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如何选择史料问题就摆在教师们面前。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就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切入点和评价点所在。教师不可把问题的思维水平要求停留在对教材知识的条理化整理的程度上,只是“知识能力”历史史实 “是什么”这一层面。还要有“过程与方法”的训练,获得前人“怎样知道是什么”和“怎样认识为什么”的知识,即认知方法和策略的知识。以及中学历史课程第三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历史教育的本质所在。黄克剑先生提出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教师引导学生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文化心灵的塑造。历史教育不仅是工具学科,更是人文教育,有教无育的教育不是历史教育。情境教学中史料的选择、问题的提出都应以三维目标为根据。
三、意义建构中的学生主动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新知识就像盖房子,但是盖房子的砖头又不是统一的形状,需要被学生自己理解、消化、吸收,以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培养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就要从历史课程本身入手。无数的先哲们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全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一个“熊与朋友”的故事教育人们几千年。“认识你自己”,识己者方可识天下。2)康德语:”人非工具,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每每接触学生的主动性都会被激起。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教案转移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也不是靠不断的外界刺激让学生掌握新知识,而是学生的主动建构。这就要求教师要抛弃灌输者的角色。以前是一根粉笔一张嘴的灌输,现在是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方位多形式的灌输,变成了生动活泼灌输。指导思想不改变,表象的改变没有任何的实质意义。新瓶装旧酒,只是看上去高雅了些,多说了些正确的废话,除此之外别无它用。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如何“学”。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着我们的历史教学实践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历史教师应该抓住新课改所提供的有利契机,让自己教学实践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让理论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
参考资料:
【1】齐健: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何成刚 夏辉辉:历史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1997-1998年。
【6】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篇:简述建构主义理论
一、简述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对教育技术的影响。主要观点:(P33)
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②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③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对教育技术的影响:(P36)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a.自上而下的展开教学进程
b.知识结构的网络化概念
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非线性、网络化的设计思想,更符合人类学习特征。2.情境化教学:使得教学形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
3.重视社会性互动: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在教学中广为采用。
二、简述经验之塔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P48)
主要内容: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概述(三大类十个层次)
1、做的经验: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 ;设计的经验 ;参与演戏;
2、观察的经验:观摩示范;野外旅行;参观展览;电影和电视;录音广播和静态图像;
3、抽象的经验:视觉符号; 言语符号 ;
基本观点: ① 塔”中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住上升,则越趋于抽象。
②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
③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
④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工具,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直观,从而去获得更好的抽象。
⑤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三、简述常用的视听媒体及其教学应用方式(P70,79)常用的视觉类教学媒体设备:光学投影仪、照相机、视频实物展示台、大屏幕电子投影仪等。听觉类教学媒体:录音机、CD唱机与CD光盘等。
视听类教学媒体:电视系统和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VCD与DVD等。教学应用方式
1利用 视觉媒体辅助教学常用的方式有: 图示讲授法、实物实验演示法、录音配合教学法 2利用听觉媒体辅助教学主要作用于应用方式是:扩大教育规模和范围、提供标准典型的声音示范、提供个别化学习的听觉自学材料。
3利用视听媒体辅助教学常用的方式有: 主体式教学、补充式教学、示范式教学、个别化教学
四、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P87)
模式1.操练与练习。主要用于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练习阶段的功能。
特点:及时反馈信息;能够以多媒体方式有效地激励学生;将学生成绩及时保存。模式2.个别指导。由计算机扮演老师,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或技能。
特点:学生参与程度高;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的开展;教学效率高。
模式3.教学测验。主要内容包括自动出试卷、联机测验或自动阅卷、测验数据分析。特点:减轻教师工作量;避免试卷有人为因素影响,有效性高。模式4.教学模拟。用计算机来模仿真实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特点:高效、安全;低成本;形象逼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模式5.问题解决。以计算机为工具,让学生自己解决那些与实际较接近的问题。
特点:问题求解给学生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应用、检验和精炼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知识。模式6.教学游戏。
特点:计算机以游戏形式呈现内容,产生竞争性的潜在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
五、简述目录检索工具、搜索引擎、多元搜索引擎的优点和局限性。(P128)(1)目录检索工具。
优点:所有收录的网络资源经过专业人员的选择和组织,可以保证质量,减少检索中的“噪音”,从而提高了检索的准确性。
局限性:由于人工收集整理信息,因此得花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难以跟上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所涉及信息的范围有限,其数据库的规模也相对较小。(2)搜索引擎。
优点:无需判断类目、归属,使用比较方便。
局限性:由于人工干预过少,使其准确性较差,检索结果可能会有冗余信息。(3)多元搜索引擎。
优点:可以同时获得多个独立搜索引擎的结果。
局限性:多元搜索引擎在信息来源和技术方面尚存在一些限制,因此搜索结果并不理想。
六、简述微格教学及其实施的基本步骤。(P190)
(1)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微格教室是进行微格教学的场所。
(2)实施步骤 :学习相关知识、确定训练目标、观摩示范、分析与讨论、编写教案、角色扮演与微格实践、评价反馈、修改教案。
七、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P259)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先进的平台和良好的支撑环境。在传统评价技术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数字化等现代教育技术系统环境和软件,不仅能进行大数据量的处理,大大减少人力劳动,而且创新和发展了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常用教学评价手段有:
工艺学记录、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电子档案袋、数据处理软件
八、简述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P12)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 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学习心理研究; 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
一、结合实际谈谈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素质的关系。(P13)专业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等多个方面,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技能化知识的综合体现,素质则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对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而言,专业素质可以通过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平等方面得到具体表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1.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1993年,国际教育技术联合会(ISTE)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具体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知识。2000年,ISTE推出了NETS的第三版。
2.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包括“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内容均涉及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4方面。
3.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教师信息素养:中美两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内容与我国教育界目前关注的人才“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信息素养包含技术与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
二、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各种不同学习流派学习理论的认识。(P22)行为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以巴甫洛夫,华生为代表,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人的学习是塑造行为的过程,提出了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通过“猫开门”实验,得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的结论,提出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认为,重要的刺激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而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因此反应之后要给与及时强化,提出强化理论。
特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注重有机体的外在反应,而不注重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有机体只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通过尝试错误来获得正确的反应,而缺乏主动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参与。认知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
苛勒的顿悟说: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苛勒主要通过对黑猩猩的研究与实验,提出了顿悟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特点:认知主义理论十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内部心理机制。建构主义: 基本观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
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特点: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认知主义不同的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来的。
三、结合实际谈谈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基本步骤。(P94)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步骤包括:环境分析、教学设计、脚本设计、软件编写、评价与修改。1.环境分析:多媒体课件的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分析、课件使用对象分析和开发成本估算等任务。① 课件目标分析
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学习新概念;巩固已学知识、训练能力等。② 课件使用对象分析
学习者的一般特点、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以及已有的基础与能力、学习者的计算机技能 ③ 开发成本估算
开发劳务费、资料购买、消耗材料、软件维护。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件开发过程中最能体现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师个性的部分,也是教学思想最具体的表现。该阶段任务主要包括分析教学内容、划分教学单元、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等。① 分析教学内容
根据前述确定的教学目标,具体划分教学内容范围,揭示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② 划分教学单元
依据教学大纲,按教学目的,划分教学单元。③ 选择教学模式
1、根据个别指导模式:适用于呈现信息和引导学习
2、操练与练习模式:适用于练习和评价阶段
3、模拟模式:适用于上述四个阶段的任意组合
4、教学游戏模式:用于练习阶段
5、问题解决模式:适用于呈现信息、引导学习以及练习三个阶段
3、脚本设计
脚本是详细的课件实施方案,是教学设计向计算机软件实现的过渡阶段。多媒体课件的脚本可分为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两种。
4、软件编写
主要任务是将教学设计阶段所确定的教学策略,以及脚本设计阶段所得出的制作脚本用某种计算机语言或多媒体软件加以实现。
5、评价修改
多媒体课件的评价和修改是课件开发的重要内容,该项工作存在于课件开发的每一个阶段之中。
四、谈谈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P165)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远程学习方式是一种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是基于资源学习方式、协作学习方式。
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有很多,比较简单的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即学生通过网上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这将改变传统课堂中主要以教材和教师作为主要信息来源的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则是将研究性学习和网上丰富的资源相结合,引导
学生主动搜索、整理和加工各种信息,从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协作学习,被称为是改变传统单一学习模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即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习得成功,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不仅可以发挥协作本身的优势,而且能够通过网络巨大的交互功能使传统的课堂协作学习过程中,难以充分展开交流和讨论、不同年级、不同学校学生难以进行协作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五、论述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P205)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1.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2.教学目标的阐明3.教学策略的制定4.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5.教学设计的评价与修改。
前期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的开端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避免后续工作无的放矢、浪费人力物力。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的阐明:即提出在通过教学后,学习者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预期的变化。必须是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
教学策略的制定:即如何帮助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教学过程的确定;学习方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
方案的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既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设计工作的总结,需要认真处理好教学策略的预设性和教学实施动态性间的关系。
成果的评价:即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实施过程为:制定形成性评价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和归纳数据;形成评价结果。
六.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评价多媒体教学软件(P256)
教育性:1.选题恰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实际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入浅出,易于接受
3.以学生为主题,促进思维,培养能力
4.作业和练习典型,分量适当,有创意 科学性:1.内容正确,逻辑严密,层次清楚
2.模拟仿真形象,举例恰当、准确、真实
3.场景设置、素材选取、名词术语、操作示范符合有关规定 技术性:1.图像、动画、声音、文字设计合理
2.画面清晰、动画连续、色彩逼真、文字醒目
3.声音清晰、音量适当、快慢适度
4.交互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艺术性:1.媒体多样、选用适当、创意新颖、构思巧妙、节奏合理
2.画面悦目、声音悦耳
使用性:1.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灵活
2.容错能力强,文档齐备
七、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P17)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改变教学结构 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数字化学习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
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融入教学过程,达到对某一学科或课程
学习的改善。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① 充实、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②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注意点:
① 注重整合的课程特点 ② 注重整合的过程 ③ 注重综合学习④ 注重体验学习⑤ 提倡协作学习
八、谈谈当前国内外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动向与特点(P235)主要动向:
从世界各国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看,评价的功能和技术正在进行着本质性的变革,评价不再只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国内外教学评价发展的新特点:
①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②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③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④ 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⑤ 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⑥ 重视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第三篇: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固然我们没有必要趋附于某种流行但是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G.Hein1991。Jonassen2000认为过去的十年见证了人类有史以来学习理论发生的最本质与革命的变化。当代学习的情境概念、社会文化概念和建构主义概念是建立在跟传播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不同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上。人类已经进入学习理论的新世纪。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理论基础分享着如此多的假设和共同基础也从来没有关于知识与学习的不同理论在理念和方法上是如此地一致。
2一场改变人类学习理念与教学设计的革命已经兴起。
一、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 一建构主义的渊源与流派 建构主义的渊源主要有哲学和心理学两大渊源在流派上表现出六大类型。
1.哲学渊源。主要包括18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G.Vico的“新科学”19世纪德国哲学家LKant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和20世纪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学家J.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3Vico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当今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V.Glasersfeld称Vico是“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Kant创建了以主体能动性为中心的批判哲学其主要价值在于全面提出了主体性问题揭示了认识的双向性运动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Kant被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Dewey认为经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思想是主体有目的地选择对象的基础上的主观“创造”特别强调经验的能动性和发展性认为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学习是基于行动的、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显然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已经蕴涵着丰富的建构主义思想。
2心理学渊源。主要包括J.Piaget的结构与建构观、L.Vygotsky的心理发展理论和J.Bruner的认知学习理论。Piaget从主客观相互作用即从活动一动作的角度研究了认识的发生问题突出强调了人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认为知识是一种结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Vygotsky主张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必须以文化历史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来进行。人的心理发展有两条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一是人的心理机能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二是人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 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Bruner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学习者依靠自己现在和过去的知识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其认知学习理论特别关注知识的结构、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多种认知表征方式动作、图像和符号、探索与发现未知知识、直觉思维、从多重观点中建构知识和价值等。Bruner的认知学习理论革命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雏形。
3流派。建构主义是一种流派纷呈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目前主要有6种类型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社会文化认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和控制系统论。二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 建构主义认识论和学习理论是内容非常庞杂的教育/学习哲学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的观点十分丰富
5其整体思想可以总括为十大理念。
1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建构知识是人类的天性人们总是用建构的方式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和理解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人们是从经验的各种现象如各种事件、活动和过程等中学习的从中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经验和作出推论并对解释和推论的过程进行反思。Bruner 1990称这一过程为意义制定 meaning making。因此知识并不能简单地从A传递到B。从本质上说教学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由教师帮助学习者依据自身的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
2知识的建构来源于活动知识存在于活动之中。由于人们总是依照所经验的情境去解释意义和获得信息因而不能把对事物/现象的理解与经验活动割裂开来。活动是人与情境产生互动作用的中介。人们所建构的意义来源于经验与情境的互动活动。
3.学习活动的情境是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学习必须有具体的情境包括学习时的情绪体验如激奋、担忧、恐惧、快乐等等。实践研究证明从情境中获得的体验是真实的、有效用的。情境是知识的寄居地、附着带、储存地和回忆/检索的有效提示。
4意义存在于个人的心智模式中。个人的意义制定过程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体验是个性化的、独特的。固然人与人之间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存在差异但并不妨碍彼此之间共享不同的看法。通过社会性的交流、协商可以共同探究事物/现象的意义达到共识共享。这也说明知识并非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客观存在它不能简单地被“传递”也不能机械地被“复制”它只能被建构。
5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是多元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的经验更是如此。这意味着知识的建构是个人化的无法由他人替代。反过来知识的建构影响我们的经验看法/观点和共享的方式也影响我们对任何事物或主题的看法。比如政治、宗教观的迥然不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等等无不说明了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看法/观点。多元意味着差异有差异才有交流和碰撞的条件也才有创新和发展的可能。
6问题性、模糊性、不一致性/非和谐性是引发意义制定的触点学习者是否拥有问题意识是产生意义建构的关键。知识建构的动力来源于“知”与“不知”之间的矛盾意义的建构活动是由问题所激发的。面对问题学习者可能产生好奇、惊讶、困惑、不安、烦恼、失落等等情绪体验存在认知不和谐及失衡感。因此要有效地建构意义学习者必须对问题有深刻的切入感并且拥有自己的观点。学习者的主见直接决定他能学到什么即知识的建构因为主见是学习者自己而不是别人进行认知同化和顺应的结果。
7知识的建构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阐释、表达或展现这是建构知识的必要方式也是检测知识建构水平的有效方式。活动是建构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对真正有益的知识建构来说学习者必须认真思考他们在学习什么并阐释其中的意义。阐释的过程/结果通常是言语的但也可从系列视听学习媒体中建构经验或理解。阐释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计算机工具可以有效地支持学习的反思过程。
8意义可以与他人共享因而意义的建构可以通过交流来进行。交流是人类的天性。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或确证自我观点获得某种认同。社会建构主义坚信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参与者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的协商过程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对话/
交流在知识建构群体或学习共同体中最为有效从中参与者共同分享经验共同讨论感兴趣的话题相互促进学习。对话/交流共同体是意义制定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一种强势学习资源。
9意义制定存在于文化交流、工具运用和学习共同体活动中。交流共同体中的学习者必然受到共同体的观点、价值观的影响。在共同体中学习者之间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分布式学习理论来看一个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一个“分布式记忆”的群体其记忆能量远非个人所能比。在共同体中个体的认知特点不同共同体的认知特性和运作方式也不同合作小组的社会组织也不一样这些差异为个体之间的碰撞、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如同活动的形式会影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一样共同体中的交流可能会改变学习者的知识、信念和学习伙伴的关系因为在共同体完成某种复杂的任务时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此外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其学习的效果也会受到社区文化的影响。
10并非所有的意义建构都是一样的。一般说来任何建构都是个性化的建构。在任何知识建构共同体中只有为共同体所共识的观点才能被接受或得到赞同。如果个体的建构与共同体的标准不一致很容易被共同体判为无效——除非个体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对形成共同体正确的共识来说诸多个体共同建构某种意义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意义建构的经验基础或来源极大地拓展了。此外尤其要注意的是评价个体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应该有多重的标准应当避免个体新颖奇特的观点被共同体和单一评价标准所遮蔽或扼杀而应最大限度地激励个体建构的积极性赞赏和发掘个体知识建构的价值。
二、建构主义的知识、学习和教学隐喻 一知识、学习与教学的关系 知识、学习与教学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1对知识的不同看法是学习理论流派的主要分野。不同的学习理论有不同的知识观。
2学习理论假设倾向直接决定教学范式。任何教学设计都显现地或隐含地蕴涵着一定的学习理论假设。
3从不同角度入手可以对知识进行不同的分类形成一定的知识类型并转换为学习与教学的预期结果或目的。
4不同的知识类型其相关的学习、形成或获得过程是不一样的。长期以来学习心理学研究力图揭示不同知识类型形成与获得的内在心理过程。学习理论是知识的形成与获得的基础。学习理论研究实际上就是探究学习发生的内部条件。
5教学就是根据一定的知识观和学习理论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为学习者的学习、形成和获得相应的知识创设恰当的外部条件亦即为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创设适当的外部条件。二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
1知识的建构性世界具有无限的复杂性主体具有巨大的认识能动性。知识不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亦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结果建构需要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才能实现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应有助于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
2知识的社会性强调知识的社会本质认为知识既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个体的更存在于团体/共同体中社会的。知识是通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介、转化等方而的张力形式而构建的一个完整的、发展的实体。
3知识的情境性知识是个人和社会/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是互动的产物也是心理内部的
表征强调认知与学习的“交互”特性和“实践”的重要性注重研究和理解学习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本质。
4知识的复杂性知识总是和认知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求知过程密切相关包括对真理的质疑、对知识的渴求、对知识的建构与理解以及相应的情境脉络 context知识难以直接访取或传递给他人。知识是复杂的一是因为世界是复杂且普遍联系的二是每个认知者的建构及其结果是独特的。复杂知识的主要特征是结构的开放性、不良性知识的建构性、协商性、情境性和应用的不规则性。
5知识的沉默性/隐性强调知识的隐性特点及其隐性知识的学习。显性知识是指大部分的理论知识是能够表达和交流的、存在于个体内部或外部的理论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大部分的经验知识是不能表达和交流的、个体内部的经验知识。隐性知识像雾一样弥漫在人的意识活动中是人类知识各层次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关键而显性知识则像粒子一样离散地存在于意识活动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仅互为前提而且还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7 综观起来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是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隐性。在建构主义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知识与其说是个名词knowledge不如说是个动词knowing。知识是一个不断认知、体认和建构的过程。三建构主义的学习隐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使得现在的学习理论研究正处在一种理论革命或理论范型转变的进程中它代表着学习理论研究的现状和走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焦点集中在理解和意义的制定方面而不是知识本身方面集中在知识的建构而不是知识的传授方面集中在社会的互动而不是行为方面。
8从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出发建构主义的学习隐喻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点
1学习是知识的建构。2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强调知识的社会本质。
3学习是交互和实践的产物。
4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针对劣构知识进行质疑、探求、建构和协商的过程。
5学习是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让隐性知识与人/情境产生互动和增长的过程。四建构主义的教学隐喻 从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和学习隐喻中可以概括出五大相关的教学隐喻
1教学就是创设有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能提供适当的认知工具蕴涵丰富资源并且能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建构意义。
2要创设有助于交流协商、知识建构和知识协作的学习共同体学习社群。
3要重视学习者的社会参与强调真实的学习活动和情境化内容创建实践共同体和实习场以使学习者所学知识和能力具有远迁移力和强大的生存力。
4知识不可能以现成的、孤立的方式掌握掌握复杂知识需要掌握组成系统形式的知识的不同方面必须重视知识的多元表征。
5利用情境原则设计支持隐性知识学习的环境使学习者能潜移默化地领悟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合法的边缘参与让隐含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隐性知识在与人/情境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随着实践经验的增长而扩展隐性知识的复杂性和有用性。
三、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 一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 尽管对什么是当代学习理论还存在分歧但就其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还是获得了比较广泛的认同Duffy ampJonassen1992Perkins1992Resnick1996Willis1998情境、建构、专注、能力和共同体是其关键性和共同性要素Trilling amp Hood1999。10根据这些要素我们可以描述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如图1所示。
1情境注重基于情境的学习。学习的环境条件如客体、人、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知识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并不容易实现。教学实践要求真实的学习任务与现实的条件相匹配对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便为发现、探究、设计、实践、教学探索和建构提供更多、更广的情境化机会。2建构注重心智模式的构建。构建心智模式就是同化/顺应新经验——当新经验与心智模式不“相符”时就必须顺应变化重构心智模式。重构活动包括 “实际的”建构如搭积本等和“虚拟的”建构如在纸张和计算机屏幕上绘画通过模拟SimCity进行模仿等。学习中的设计、模仿和建构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支持完成学习中的建构、模拟和设计任务而且为学习者履行未来的知识工作提供了方法上的准备。3专注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就学习的效果来说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重要。如果学习者能真正关注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可产生高效的学习结果。知识时代要求学习者/工作者充分发展自立、自主和自我激发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难题为棘手的、复杂的问题寻求答案所以教学应当充分注重学习者控制的或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4能力注重多元智能的发展。能力因不同的爱好偏向而不同智力因不同的行为类型而相异。不论是R.Sternberg的二元智力理论还是 H.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都强调了多种学习方法与多种学习风格、多种理解表达方式匹配的重要性。无论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是不同小组的协作或者是为不同对象进行服务和产品的时尚设计都能从多种才能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最大的益处。5共同体注重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学习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实践共同体对知识时代的学习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小组互动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特点、同伴/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小组文化以及工具、条件和技术的环境影响为学习者顺利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时代的学习/工作通常需要运用协作学习、基于共同体的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而从不同的实践共同体中学习可以得到相关能力的训练。情境、建构、专注、能力和共同体五个基本要素不仅反映了当代学习理论的基本精神代表着当代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走势亦即任何包含上述五个基本要素精神的学习理论都属于当代的学习理论。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上述五个要素的内涵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学习理论的同义语。二当代学习理论的二个本质性变化 如前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引发了学习理论研究范型的革命代表着学习理论研究发展的现 状和走势。研究者认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标志的当代学习理论研究发生了三个本质性的变化 1学习是意义制定sense-making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传递。意义制定是指试图解决“确实知识的”与“感知的或相信他人指导的”之间存在的不协调。意义制定会导致疑惑、不安、棍乱、期待、好奇或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学习者对知识的物主身份ownership/identity。2越来越关注意义制定的社会本质。人是社会的创造者他们依靠他人的反馈决定自己的存在以及个人信念的多样性。意义制定是活动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协商过程。学习就是对话既是内部的又是社会的协商。学习就本质而言是一个社会对话过程。3意义制定受共同体的影响。意义不仅产生于人脑更产生于个体与实践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在参与话语和实践的共同体时人的知识和信念就会受到共同体的影响并在其中形成同一性。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和社会协商的心智中而且存在于个体间的话语、社会的约束关系、运用的人工制品以及制造人工制品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中。知识和认知活动分布于知识存在的文化与历史中知识是由人所运用的工具作中介的。11
四、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词网络 一关键词网络视图 过去十年来在理解建构主义认识论、知识观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中外学者对建构主义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关的设计原则对推进建构主义的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作用Jonassen***92000 WilsonampCole 1991P.Ernest1995 Honebein1996何克抗1997高文199819992002陈琦张建伟1998毛新勇1999章伟民2000 钟志贤2000。12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分析其共性提取关键词并且构造一个反映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词网络。这一网络不仅概括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特征而且可以充当反思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一种工具。二必要的警觉 值得提出的是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是一个连续统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
和相互综合的。我们今天强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一定的前提或情境下的理论选择倾向。这种强调的倾向是对客观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制衡并不是简单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今天尽管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纯粹的‟工业时代学习模式也可以看到少量„纯粹的‟知识时代学习模式但更多的是二者之间相互综合的混合物。即使是以后更多地转向知识时代的学习模式工业时代的学习方式依旧存在比如记忆事实。从教育实践模式的进化角度来看以往的方法并不会完全消失只不过比新型的方法运用得少些罢了。”13 在教学设计中连续统是一种联系的、综合的、平衡的、倾向性的和动态性的思维理念。比如在知识观上知识的客观性与建构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抽象性与情境性、简单性与复杂性、显性与隐性是一种连续统。同样接受性与建构性的学习重结果与重过程的评价良构与劣构的问题作为传授者与指导者的教师等等也是一种连续统。又比如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导致以单一极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活动蜕变为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从而消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抑制了学生高阶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指出在综合处理接受和发现学习关系的同时要强调发现、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显然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一个.
第四篇: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
学习是个体某些条件限制下产生的反应;个体习得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侧重于学习的外部行为研究,对陈述性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有指导意义。教师要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及时强化;支持了程序式教学设计。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学习环境的丰富程度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代表人物:斯金纳
认知主义
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由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认知结构将发生改变。
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任务,比如问题解决技术(规则的演绎、推导与简单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支持了信息加工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代表人物:布鲁纳 和 奥苏贝尔
人本主义
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性、人的尊严、价值及其本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
对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对个性强,性格孤僻的学生的教育。
重视合作学习和发挥学生主动性;重视学习动机、情意教育;支持双主式教学设计。教师要有对自身职业和学生的热爱,要有责任心。代表人物: 马斯洛和罗杰斯
建构主义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力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
适合于非良构领域的复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一些需要高认知加工的任务,如复杂的问题解决,认知策略的选择与调控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计合适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支持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者要有很强的认知技能及自我控制能力;学习环境能充分展示问题的复杂性,提供足够的材料、细致数据分析与操纵的工具等。
代表人物: 皮亚杰
两 点 启 示
显然,依据几种学习理论观培养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能力。这就导致了教学设计人员或教师会提出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否有某一个“最好的”教学策略或者是不是某一个教学策略比其他的策略更有效?鉴于学习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它受到个体原有知识的极大影响,也许对这 个问题的最好答案是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
第二个问题是设计人员如何做到在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之间恰当匹配呢?这取决于所要学习任务的要求如何。依据不同的认知加工水平,需要采用不同学习理论所赞赏的教学策略。所以教学设计人员需要回答的问题不是“哪一种理论最好?”,而是“哪一种理论在促进具体的学习者掌握具体的学习任务时是最有效的?”。在选择教学策略之前,必须考虑学习者和学习任务两个方面,考虑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加工要求这两者同所要采用的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1)不同的理论所倡导的教学策略在某些情况下有所重叠交叉(即在适当的原有知识量和相应的认知加量前提下,某一策略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理论);
(2)由于每一种学习理论的独特聚焦,所适用的教学策略是很不相同的。这就意味着将任何一个教学策略整合到教学设计过程时,为什么要做出选这个策略而不选那个策略的抉择,这是依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即所要求的认知加工水平)和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水平来做出取舍的。
正是鉴于此,我们并不做倡导一种理论而否定另一种理论的事,而是强调每一种理论的不同用处。我们不应该只钟情于某一种理论,而要依据学习者现有的能力水准、学习任务的类型、在这一情境中达成最优学习结果的各种适当方法,来做出理智的选择。
教育技术复习提纲
教育技术:
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
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
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
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预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对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三是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可采用态度量表、观察、会谈等方式进行。
媒体:
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和工具。广义的媒体是实现信息从信源到信宿的一切手段,包括书本、图片、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通信卫星等。
媒体成为教学媒体的两个基本要素:
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用于支持教与学的活动。
多媒体:
指的是多媒体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所谓多媒体信息是指集数据、文字、图形与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媒体信息。多媒体技术则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集成型、交互性、和控制性是多媒体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教学媒体选择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教学对象。
4、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媒体选择方法:
1、问题表。
2、矩阵式。
3、算法型。
4、流程图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
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订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
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
授导型教学:
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形式。
授导型课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媒体(至少四种):
.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实物展示台、录像机、影碟机
探究型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探究型学习的特点:
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
MiniQuest的基本组成部分
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部分。
皮亚杰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教育评价:
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育评价功能:
导向功能、鉴定功能、监督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诊断性评价:
是为了使教学更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在一门课程和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
是在学习进展过程中所做的评价,具有反馈的功能,其目的是监督学习进程,对学习进程进行调整或修正,这类评价将原来预定的发展目标作为评价依据。
总结性评价:
也称终结性评价,是在学习结束之后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关注的是整个教学阶段所产生的结果,目的是了解整体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具有对后继新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的作用。
教学目标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根据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标,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按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可以把学习目标因素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包括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教学重点
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据核心地位,通常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有利于理清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指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阴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定,而且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
什么是探究型学习?
探究型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结合自己的设计过程,说明探究型学习如何选择主题?
(1)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2)符合探究型学习的特点
(3)实现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资源的查找中应注意什么?
(1)与主题相关程度(2)资源引用规范(3)作资源引用记录
◇什么是量规?如何设计量规?
量规专家海蒂·古德瑞齐将它定义为“为一项工作列出标准的评分工具”。而我国的教育技术领域专家祝智庭教授则将它定义为“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工具”。
为了更好的评价学生的绩效(Performance),并且获得可靠的分数,设计量规时要注意以下几 点:
(1)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来设计结构分量
教学目标不同,量规的结构分量也应不同。例如,在评价学生的电子作品时,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考虑;而在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时,又会从学生的出勤率、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方面考虑。另外学生的水平也是决定量规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不符合学生水平的结构分量在评价时往往是没有意义的。
(2)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结构分量的权重
对量规中各结构分量的权重(分数)进行合理的设置不但可以帮助有效的评价,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好努力的方向,起到目标导向的作用。结构分量的权重设计与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真接的关系。还是以电子作品的评价为例,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制作电子作品的有关技术,那么赋予技术、资源利用结构分量的权重应该高些;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电子作品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那么赋予选题、内容、组织等结构分量的权重则应高些。
(3)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清楚地说明量规中的每一部分
在对量规的各结构分量进行解释时,应使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而避免使用抽象的概念性的语言。如在评价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时,如果标准是“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收集能力”,则此标准形同虚设;而如果标准是“从多种电子和非电子的渠道收集信息,并正确地标明了出处。”,则标准就明确得多。后者所具有的可操作性,正是量规最可宝贵的特质之一。
◇如何使用量规?
使用量规进行评价时,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学习进行前提供量规。
在学习提出预期要求是信息化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唯有如此,才能发挥量规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和作用。
(2)与其他评价工具配合使用。
正如强调探究型学习不等于否定接受式学习一样,强调量规的优势,也不等于否定其他评价工具(特别是传统评价工具)的作用。每种评价工具都有它的适用范围,配合使用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比如,在要求学生以电子作品递交作业时,采用量规与范例(学生作品范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就会非常有效。
(3)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量规的要求。
关注过程的评价特别强调要求评价要随时并频繁地进行。这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醒,以便他们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量规来衡量和自己的绩效。
(4)为自评和互评设计良好的氛围。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因此应该积极地鼓励这类评价,如要求学生互相浏览作品,根据量规提出修改意见等。但切忌为学生的互评施加压力,否则势必会影响互评的质量,如要求以学生互评的分数作为期末考试分数等。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 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定义: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美国《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
◇列举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三种以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问题:教学目标漂移,缺乏有效的教学目标来引导整合活动
解决策略: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而服务。
问题:当让学生使用技术工具进行探究时,发生信息迷航或目标偏移。
解决策略:教师进行有效和必要的引导,提供参考网址或支架,使学生关注于解决教学问题。问题:教学时间过于紧张,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开展有效的整合。
解决策略:在更弹性或宽泛的设计时空(例如从课时层面发展到单元层面)来综合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问题:整合过程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仍然是教师控制着教学过程。
解决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到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投入性和活动参与积极性。
◇Webquest:是由美国著名专家作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首创的一种基于因特网资源的课程单元式探究型学习模式。
完整的webquest包括:导言、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部分。◇Miniquest只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个部分,也可以选择地增加过程、资源、评估等要素。Miniquest特点:Miniquest本身为真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框架,该框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通过专门的网络资源,回答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通常,熟悉互联网的教师能用较短的时间设计出一个Miniquest。另外,由于学习者只需要1-2课时就能完成一个Miniquest单元的学习,因此,Miniquest能够很容易地插入到常规课中,教师不必用一个较长的网络学习单元来“代替”大量的常规课时间。在电脑硬件资源不很充分的情况下,仅需1课时的网络探究学习活动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第五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其核心是研究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机制问题,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被人们称为当今“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的一场革命”。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不认为知识是绝对的,而是先于我们的认识客观存在的,它强调学习是建构意义的过程,离开了个体的主动建构,学习毫无意义可言。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教授内容的能力。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教学的理论认为教学应该在一定的环境和情景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在建构主义的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相互结合,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也为教育现代化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受技术、人为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许多多媒体课件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借助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重组,缺乏理论支撑,故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应有的优势,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多媒体辅助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开拓了良好的前景。因此将多媒体技术与建构主义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多媒体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从2001年开始在 学生中开始尝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AUTHORWARE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教学课件设计,其要点如下:
1.以学生为中心,校本资源的开发设计(世博家园、地铁八号线、浦江9路、经济适用房0 具体到每个学习者来说,各自情况和社会背景各不相同,因此现代社会要求实现学习的个别化,就也就是说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情况,建立适应不同学习者的教学信息。然而,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习者建立各不相同却又完全合适的多媒体教学信息组成,但是我们可以制作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指导学习者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自主学习,再结合传统的实例教学方式,将学习内容具体化,还原知识背景,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下建立适合个人的学习信息组成。
2.建构主义学习是目标指引、建构、累积性的学习(前后知识点的串联)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尽管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其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教师的帮助和促进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作为学习环境中的一个主要方面,起到目标指引的作用,始终贯穿于“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四个要素之中,对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在既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先前的学习内容相联系进行学习,并在对新信息加工的同时将其与其他信息相联系,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更复杂的信息。只有当既定的学习目标得到实现或形成时,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才被认为是建构成功。
3.利用小组探究,实现协作学习模式
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利用网络优势,在AUTHORWARE中自制浏览器,可以在课件中直接上网察看资料,浏览网页;还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制作留言板,结合自制浏览器,将留言板嵌入到AUTHORWARE课件中。可以应用于远程网上教学或同课堂辅导相结合。
4、利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前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