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课堂中教学新理念的建构与创新
体育课堂中教学新理念的建构与创新
【摘要】一堂优质的体育课需要新的教学理念的建构与创新,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只会使我们的体育课堂逐渐的失去光芒与色彩,进而遭到学生们的集体腻烦,从而导致体育教学价值误入迷途而无法真正地回归。
【关键词】体育教学;理念创新;价值回归
促进体育课价值的真正回归,需要我们体育教师从日常的每一节课上不断地反思与探索,对于学生在课上的每一个细节与表现绝对不能够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应做个体育课上的“有心人”,把握时代的脉搏与脚步,与时俱进,促进体育课堂理念的创新与体育教学水平的健康发展。
一、体育课堂的导入部分形式应新颖、有趣、高效,并且与基本部分的内容紧密联系。
以一节立定跳远或者是耐久跑的体育课为例,课堂教学采用传统慢跑热身的练习形式,或者是在慢跑中加入“听数抱团”等类似的活动性游戏,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能够快速热身而进入“工作状态”,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这样的课堂导入的确是缺少趣味性与新颖性,而且表现出体育教师在游戏的选择上较为老套与刻板而不求创新,这就会导致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不能很好的被调动起来。
可以改变传统单纯慢跑热身的形式,如采用慢跑接绕8字跳的练习形式,循环往复的进行热身跑,让学生不仅仅是在跑,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跳绳上,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达到热身的目的。
二、课堂准备活动部分与基本部分的内容要紧密切合,导入的目的就是有针对性的为基本内容而服务,假如仅仅是为了追求新颖而创新,就会失去准备活动导入的意义与价值。
准备活动分为基本的准备活动与专项的准备活动,基本的准备活动就是传统的徒手操,或者是现代化的音乐拉伸练习;专项的准备活动是为基本部分的内容而服务的,因此准备活动部分一定要与基本部分的内容紧密联系。
不仅仅是准备部分的内容要与基本部分的内容紧密相关,而且基本部分最后的游戏设计也要与基本部分的内容紧密切合,因为此处游戏设计的目的是巩固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对其起到强化技术动作的目的。
三、在基本部分的练习中假如出现了学生跟不上或者是在游戏、比赛中拖后腿的现象时,教师绝对不应该采用简单的惩罚措施来加以浅易处置。
教学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程度。例如可以在学期开始时进行诊断性评价,以绝对性评价的方式进行摸底考察,意图是了解与摸清每一个学生的真实运动水平,然后在一个学期不同阶段的测试时采用相对性评价的方式,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促进体育中等生与差生更有信心的去参与练习,体育优等生也不会躺在优异的成绩单上“睡大觉”。这样以来体育中等生与体育差生在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后也会得到A、B等级,体育优等生由于没有进步或者是退步后也会得到C、D等级。评价的意图就是要促进学生不断的成长与前进,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参与教师引领的体育课堂中来,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并且走出“体育优等生吃不饱、体育差生吃不了”的困境。
四、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体育课就是玩的课,真正的促进体育课价值的回归。
课堂纪律性的保障对与一节体育课的成败至关重要。诚然,体育课是应该很活跃的一门课程,但是没有纪律保障的体育课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让学生产生错误认知的“玩的课”。看起来好像过于死板与教条的纪律要求与约束,对于规范学生的体育练习行为、提高他们对于体育课的正确认知至关重要,至少使他们在内心中要明白体育课是很规范、很有效,教师上课是很认真的一门科学课。假如课堂过于散漫,加之操场上人多嘈杂,教师的声音又不是太大,就会导致体育课堂的失控,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一种“体育课就是玩的课”的错误认知。
五、心理学知识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练习兴趣的提高至关重要,体育教师要善于把控课堂、抓住学生的心理诉求与喜好,以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把握学情、把控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知晓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发展动向,抓住了那么体育教学就会游刃有余,抓不住只会让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强迫下无趣的练习与体验。另外应注意面部表情是一个人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表情上时刻关注口令的下达与练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学生精神饱满——加大练习量,提醒他们戒骄戒躁;学生面漏疲倦——减少运动量,适当的调整,给予鼓励与帮助,甚至于疏导与排解压力。
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体育差生积极参与到游戏教学中来——重在参与
因材施教,不千篇一律,也不统一要求,在不违反教学大原则的情况下允许学生自我发挥想象并展示自己的特长,时刻关注学生尤其是体育差生的真实诉求,可以允许其进行个性的表达,这样一来既可以照顾到体育差生的自尊心,最重要的是达到了练习的目的,殊途同归即可!
七、分组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可在体育课上推广分组教学法,以强帮弱、强带弱等方式。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放手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限,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组织与管理,尤其是让殢雨干部同学自己组织与练习,一方面锻炼了体育干部的组织能力,使他们成为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体育教师也可以“忙里偷闲”有更多的时间去巡场指导,提高了个别指导的次数与效率。
八、不断地推进连续性教学方法,把模块化教学方法的每一个小环节联系起来,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不断刺激,从而使学生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发展与进步,最终得以完整的掌握与提高。
环节与环节之间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的整体!每一个教学环节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在囊括了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刺激与创新,使学生不断的接受来自外部的良性刺激和来自内心不服输的内部推动而不断的练习与进步。
综上所述,体育课堂在教学设计与理念创新上一定要有所突破并革故鼎新。在日后教学中应多观察、多思考、多请教与咨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秉承严肃认真的学习与研究态度,打造一流体育课堂,促进体育课堂中教学新理念的建构与创新。
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咨询企鹅:1624575606
第二篇:初中体育教学新理念
报送:中小学体育专委会
初中体育教学新理念
作者单位:万州区长滩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刘静 在新课标下,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主体创新的精神,应成为体育教师新的教学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新的教学理 念指导下,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对学科意义及相关理解的传达,改 变教学组织形成及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 趣,提高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在初中体育教学方面有如下几点 试探。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学练环境
师生关系冷漠、紧张、对立,学生就不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如果师生感情融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要信、可爱,学生喜欢你,也就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在备课 时,一定要精心筹划,全面设计好场地、器材。场地、器材的布局 要新颖、美观。让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体育教师还要转变角色,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思想,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相互尊 重,与学生一起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
2、启发教育,培养兴趣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晓之以理,使学生明确上体育课的 重要性,明白德智皆寄于体的道理: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成 为合格的人才;只有获得强健的身体,才能精力充沛地投人繁重 的学习;只有打好身体基础,才能够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更好地 为国家服务。从而目标明确,认真上好体育课,形成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的尤为明显,针对 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教师应该对学生采取多方面的说服教育,利用课上、课下时间进行,必要时协同科任教师或家长来全方面 的进行,让学生对身体健康。有一个全新的注释,使其充分认识 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其本身深刻意识到为社会做贡献没有强 健有力的身体做保证,就失去了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使 学生逐渐地产生一种想具有健康体魄的愿望。
3、耐心灌输体育文化知识,提高兴趣
初中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特别是体育文化素养欠缺。有的 认为体育是简单的身体活动,是纯粹的一种竞技运动,对体育课 看得很轻,认为是可上可不上的课。针对这种模糊认识,上第一 节课就应给学生讲体育文化,使他们明白体育对经济和科技发展 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与体育事业发展的正相关关系,体育与我 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关系及与我们生活质量的关系等。通 过体育文化知识的讲解和宣传,使学生明白,体育不仅是一门专 业学科,而且还是发展潜力很大的边缘科学.从而提高其体育的认识,增强对上好体育课的兴趣。耐心讲解体质与文化学习的关 系,使学生明白增强体质对促进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上好体 育课的自觉性。懂得健康的体质是学好文化知识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功课日益繁重的情况下,没有健康的体质是不能适应和完 成繁重的学习任务的,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只会对提高文化学习质 量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充沛的精力是提髙学习效率的关键。健康的体质不仅来自于先天的素质,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后天 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调节身体,促使精力旺盛,学好文化知识课的需要。
4、游戏教学法,维护兴趣
游戏是一种遵循很简单的规则,让人有很大的自由活动余 地,可以随意支配动作的难易。游戏法特点之一是参加者全体在 运动,这保证了练习密度与强度。二是动作难易程度自己控制。三是在练习中学习。把教学内容和游戏相结合,是学生更容易理 解。不会游戏的同学,参加了一次练习,也就学会了这个游戏,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比单纯组织学生学示范动作好很多。其基本过 程是:练习一学习一练习。四是不同场地、不同气候的条件下均 可游戏,受外界限制较小。五是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活跃 气氛,提高练习效果。六是可建华教学内容,维护学生兴趣。游 戏法教学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内容,学生很乐意学习。体育课重视 拥游戏法,可以激发学生运动热情,但当学生很活泼时上体育课,又必须集中注意力,并稍抑制其情绪,避免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受 到伤害,这时可用集中注意力的游戏;素质练习枯燥乏味,可用游 戏法进行调节,结束部分用音乐伴奏来放松肢体,或听信号大声笑来放松情绪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可以阻止拔河比赛、球类比赛,这样可以促进学校学习气氛的转化,可以扭转后进生,使他们发 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维护学习兴趣;班级体育活动亦可引人体育游戏,比如跳绳、小群体的竞赛均可调节学生关系和增强班级 凝聚力。
5、合作学习教学法
合作学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 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作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 性,提高学习质量,最终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体 育教师要运用体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 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如认 识水平、交往技能、语音水平、性格特征和体育基础等方面来培 养。也可通过小组学习、友伴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 充分认识和比较合作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采取相互 配合的互补性学习行为。通过学生之间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各 种共同活动,又促进了个体更加活跃开朗,积极主动,从而使学生 的合作意识得到强化。
6、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最易被学生接受的方法,示范在直 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它可以使学生了解所有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教师正确而优美的示范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习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注意示范位置选择。以上各种教学方法,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 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成功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 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对受挫的恢复力,建立师生之 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的良好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去发 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人,使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 外,教师还要注意体育课内容的交叉安排,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第三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庆阳小体2班 刘建龙
创新精神是当今的时代精神,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必须把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他具有鲜明的特性,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实践中进行的,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增进和道德的养成,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能力。那么如何在具体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学,则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
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才能感召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体育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主导者,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加强知识的学习苦练内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先成为一个有丰富知识而且富有个性和创造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一个循规蹈矩、步人后尘、不研究学生创新机理的教师,不可能去超越常规教学模式,更不可能大胆、独特新颖地创设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模式, 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创新,教师首先自身先要实现创新。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地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我充分发挥竞赛的作用,以及激励机制,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如在学生进行100米速度练习时,可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将速度水平相接近的同学分成一组,进行100米比赛练习。这样就调动了每位同学的积极性,练习时,同学之间你追我赶,竞争十分激烈,在完成身体素质锻炼的同时,增强每个同学的竞争意识,下课后很多学生还意犹尽。
三、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力求个性化。
体育活动中需要教师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目标。不同的学生,由于运动能力、个性特征的不同,他们的体育学习抱负水平也是不一定的。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成就水平的特点,帮助抱负水平较高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实际的、动作复杂而成功率高的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从而在不断成功中加强体育学习动机。千万不要让他们好高骛远,一旦目标远离实际而在体育学习中受到重大挫折,就常会削弱体育学习动机,以至一蹶不振。对于抱负水平低的学生,一种情况是为他们选择较低难度的动作,因为这类动作他们确信能够完成,然而这种目标往往不能激发起奋发向上的学习动机。另一种情况是为他们选择高难度动作,远离他们的实际,使他们根本不可能达到,也不可能产生奋进的体育学习动机。因而一定要选择适合他们实际的、由易到难的学习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从而能形成积极进取的体育学习动机。教师应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要自尊、自信、自强,相信自己通过不断追求,一定能使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达到最满意的程度。四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
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在专断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很被动。而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合力。同时,民主的师生关系还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神、语调、微笑等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爱。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学生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的课堂氛围中,他们才乐于参与教学过程,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时代在不断地变迁,课程改革在不断地发展,我们要紧随时代和课改的脉搏,不断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创新。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改进体育教学模式。在新
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主张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和育心相结合,使学生从“让我学”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为激发、引导、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塑造、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从中磨练意志、陶冶情操,进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第四篇: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创新课堂
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创新课堂
益阳市沙头镇中心小学 杨莉群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新课程标准主要体现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美术教育在农村学校也慢慢受到重视。但很多的原因导致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出现了众多问题。大部分教师抱怨当今的学生不如以前的学生听话,很少从自己教学中找原因,认为是现在学生的叛逆心里强。课堂教学中强调更多的是把事物画像,使得课堂只剩下老师的教与学生一味死板的模仿,导致“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出现。这样的模式虽然能直接教孩子学会一些,但更多时候是在磨灭他们的自信,无形之中限制学生的思维。这种“灌入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绘画缺少自己真实的情感和创造力。一味的模仿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误导学生认为一幅好的作品就是把它画像。久而久之,使得一部分学生对美术产生恐惧心里,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美术 创新课堂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有效性决定一堂课的好坏。那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做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我在美术教学中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各种情境,增加课堂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便会自愿地去钻研学习。连兴趣都没了又谈何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创造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来增强学生的兴趣。
在我的美术教学中,我先是创设课堂情境:如编故事、编儿歌、猜谜语、做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再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从小故事里你懂得了什么?要换成你,你又会怎么做呢?这时学生兴趣高涨,连忙举起自己的小手,迫不及待地说出:老师,我想说,我想说类似的话来。为了能让学生不乱课堂秩序,又能不失学习兴趣,我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说。说完后,引导学生画主体物,再把自己所想的添画上去。在教的过程当学生问得最多的一句话:老师我可以在周围添画其他的东西吗?从这句话我们得知同学们有多么的渴望在美术课当中能多画自己心中觉得美的事物,为此我们不能去限制他们,更不能去要求他们在这一主体物的周围必须添画什么。而是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正确引导他们画更多自己想画的,使得画面变成一幅幅具有趣味性的画面。
二、抓住学生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多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尝试着向学生送去表扬鼓励的话,多使用“你能行”、“没关系”、“试试看”等鼓励性语言,多给他们以期待的目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发展其个性
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是在作品评价阶段,我们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前用我们自己的审美意识空评而过,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眼光有着自己不同的视觉感。因此,在这时候我们需要给学生营造主动参与氛围,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畅想的天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他们自己的个性与品质——用独特的视觉评价作品。
四、增强学生自信,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美术,尤其对于个别美术素质不佳的学生,胆怯的学生,或是身心有缺陷的特殊生,应多采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两者结合的评价形式,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记得那次我在一年级上的第二堂课——《手形添画》一课中我首先用玩游戏的方法来激趣,同桌玩手变形的游戏:一人做手势、一人猜!之后引导学生编出与其相关的小故事,并与同桌相互说一说。在交谈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不知不觉拿起了笔在纸上画了起来。而这节课的学生作品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美术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大大的增加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的参与其中,并在快乐活动中学习。但在学生作业过程中我注意到前排的一小男孩坐在那发呆,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于是我便走到他后面静静的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发现他并不是不想画,而是缺乏自信,对美术怀有强烈的渴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并非主动参与。之后我每节课多些时间注视他,适当的给予了鼓励。我这样坚持了将近2周(四节课)的时间,他不再是那个不敢动笔画画的男孩了,而且在美术课堂中能主动地参与其中,作业讲评的时候他还能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适当的鼓励很重要,它能增强其学生的自信从而能使每个学生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大胆的展现自己。注意引导全体学生积极的、自信的、快乐的参与到美术课堂中来,尽可能地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领悟美术的无穷魅力。
五、展示个性,激励学生大胆的表现自我
在美术课堂上,我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让他们在黑板上、大胆地去表现各种物体,并及时的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学生表现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根据学生个性及作品造型特点的不同,我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体现课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理。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在画画时既有了自信又富于了感染力与表现力。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美术课堂教学,我个人认为学生在进入三、四年级后,就进入了儿童绘画心理的中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状态。因为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还不具备抽象的思维能力。无法解决诸如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那种热情和信心。这时我们更应该注重教学设计,创造愉悦氛围;了解学生心理,做到因材施教。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不同,他们也会有自己特定的学习方式,在美术表现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我的教学中抓住了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时多重在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考虑到学生美术基础差,课堂中多尝试让他们以绘画和手工结合的方式,集体创作的形式完成作业,让学生潜在的能力得以体现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事实证明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情景激发画欲,引导想象,必要时提供直观的形象,启发表象,鼓励创造加工形象知识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从各种各样的心理束缚中解放出来。作品讲评阶段要尽量给学生“发表”的机会,让学生讲画、评画、欣赏画,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美的存在。以愉悦学生的感受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摆脱“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美与时代(中)》2011年01期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7期
《才智》2011年21期
《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年01期
《小学时代(教师)》2011年08期 《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01年Z1期
第五篇:体育课堂创新势在必行
体育课堂创新势在必行
孙晓强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创新教育以有众多学者和教师进行研究改造并得以发展。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现就根据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着如下阐述。
一、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3、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三、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势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的影响,“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反对的是“唯师命是从,唯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辨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喝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我想,如果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会得到精心的呵护,那么,培养其创造新精神和能力也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3、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因此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又并不只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等。其次,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再者,身体活动外在表现(技能)的因素除来自于学习者本人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影响很明显,因此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再加上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生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例如同样为健身既可以打篮球也可以打排球),因此,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总之,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因此,教师要依靠创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要有高度的工作、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热情、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顽强的意志力。这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受自身素质——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