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在初中数学中,不同学生基础不同,以常规方法实施教学没有充分的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对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满足,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本文主要分析了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应用的策略。1.实施原则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法使用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以这一原则来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充分的尊重不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以学生实际为依据对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调整,提高目标与任务的有效性,符合现实,将不同个体的特性激发出来,挖掘其潜能。初中数学教学中为教而学是很好的方法,而方法的正确能够促进效率的提高。
除了因材施教外,还应坚持循序渐进。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以不同的角度出发,先容易后困难来安排课程,帮助学生将基础打好,渐渐的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多给予学生鼓励,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推动教学相长,提升教学质量。2.策略 2.1学生的分层
分层教学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分层需注意两点,一是符合实际,不可出现偏离,二是符合情理,对学生的自主性进行保护,不可使学生自尊心受伤。因此,应坚持隐蔽性、动态性、多元性来对学生进行分层。隐蔽性指的是,教师虽清楚的知道学生具体的分层情况,却不以此来评价学生,标记学生,不将分层结果公开,只是心里有数。因为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是为了测验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根本的目的,因此在实施分层教学时需对学生的自尊心进行保护,避免分层教学的实施增加了学生心理上的负担,所以需有隐蔽性。动态性指的是,分层的结果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需有阶段性的调整,而调整的依据则为学生的发展状况与学习情况,有上有下,有进有出,始终以最佳的发展环境提供给学生,推动其进步。多元性指的是多元化的实施分层,将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认知风格、学习水平等各项因素充分考虑,既要考虑智力因素也要考虑非智力因素。
有效教学的实施需要以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与研究作为基础,判断学生的可能性水平,对上一学习阶段与新学习阶段中学生的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层次进行确定。分层教学通常将学生分为三层,高、中、低分别以英文字母A、B、C来表示,分层由教师自主掌握,隐蔽不公开,学生并不知情。优等生分为A,A层学生基础扎实,学习习惯良好,学习兴趣较高,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与反应能力,通过自学能够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任务,只有一些难点知识需要寻求帮助。中等生分为B层,B层学生成绩不稳定或是一般,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些是聪明但努力不足,一些是刻苦认真却没有用对方法,一些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完成学习任务,一些学生则需要寻求帮助。学困生为C层,C层学生基础知识较差,成绩靠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接受较慢,不善思考,在智力活动方面比较消极。分层教学目的是提高与发展,而分层是实现这一目的手段。2.2目标的分层
在完成对学生的分层之后也应进行教学目标的调整,以学生层次的不同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贯彻因材施教原则。A层学生,以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为基本目标,鼓励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与概括,将知识的掌握在广度与深度方面进行拓宽,对其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与灵活程度进行培养,确保A层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得以保持与拓宽。B层学生,以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作为基本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达到教学基本要求,能够将所学的知识陈述,巩固其数学能力,并适当的进行提高与加强。C层学生,以理解教学内容为目标,能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能够解决基本的问题,促进其成绩的逐渐提高,达到合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基本数学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分层依据为教学大纲,并以学生的认识能力、教材知识结构为基础,对不同的教学目的进行合理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将之贯彻。如在求根公式的教学中,对一元二次方程能够以求根公式进行解决设置为基本目标。再根据不同的层次进行不同目标的设置,对求根公式能够正确的推导并熟练运用为A层学生的目标;了解其推导的过程并能够应用为B层学生的目标;了解其推导过程并熟记为C层学生的目标。2.3分层实施教学
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因学生基础不同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需注意以下四点内容。①方法上的指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指导其进行模仿性学习,以简单模仿为基础,学会举三反一,逐渐的掌握其中的规律;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主要是再现学习,以强化巩固的方式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夯实;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主要是进行创造性学习,通过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实现能力的培养与智力的开发,质疑解惑。②对教学速度进行把握,通过大容量的练习与提问训练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低速处理;在补差与提优方面应快速处理,保证基础知识的充分讲解。③在知识点的落实方面,注意梯度并将坡度放缓。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进行单一知识点的落实,贯彻最基本的课程要求即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需分析知识点存在的内在联系,从纵向与横向多方向分析,帮助其形成完整的结构。④区别处理例题配备,在差生的例题配备中应就题论题,将课程要求落实,一题一解;在优生的例题配备中应一题多解,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总而言之,需针对学生层次的不同调整教学的方法。分层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原则是将更多的机会向C层与B层学生提供,在设计环节,教师应明确目的指向和对象指向,即问题所针对的学生群体以及让这一层次学生回答问题的意义所在。以学生的共同需求为基础,并对不同的个体差异进行兼顾,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既分也合。2.4分层进行评价
分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多方面潜能进行挖掘与发展,而不只是关注其成绩,以了解其需求为前提,实施多元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予以肯定。如应从不同角度,以过程评价为主评价C层学生,使学生的发展个性化、全面化。激励是评价的重点,分层教学中不同层次的起点不同,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全体学生。
第二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初探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初探
【内容提要】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一般都存在着很大差异,课堂教学中充分贯彻“分类推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即人人数学观,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遵循这一教学新理念,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一些探索。
一、初中学生群体中,个体差异尤为明显。
1、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和家庭环境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明显。
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小学的数学学习状况不一样,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3、学习品质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数学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
二、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
1、学生分层原则。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一般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内容、要求、训练上区别对待。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B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一般.C层: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差。
2、分层教学的目标、策略。
A层数学基础扎实,数学思维能力比较强,作为数学尖子培养。对A层学生突出一个“导”字,在教学中以引导独立思考和导学为主。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A层转化。对B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C层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为主,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力争使部分学生向B层转化。对C层学生突出一个“帮”字,多耐心辅导、多教育,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3、动态管理原则。学生所在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实施动态管理,即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对学生所在层次随时进行调整,以形成竞争机制,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抑制学生中极易出现的“退步无所谓”心理。
三、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及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材处理。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我首先吃透教材,把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挖掘数学知识所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其次对教材进行恰当处理,即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教学效果。曾经我担任初二两个数学基础一样的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一班我用传统教学法,在二班我试用分层教学法, 结果二班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一班。
主要做法是:
(1)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即课堂上多让A层和B层学生探求问题(例题、习题或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数学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和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C层学生则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还加强个别辅导。
(2)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外作业我都坚持按60℅的基础题、30℅的中档题、10℅的高档题的比例进行布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题可作、有收获。
(3)情感因素在数学学习中起积极作用,因此我采取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或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尤其是C层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用分层教学法后差生减少了,而优生增多了,其中原因是什么呢?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分层教学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其中的原因是:在班级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往往没有强调个别,其实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教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益。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摘要:新课改后的数学教材中,代数与几何内容并存。不管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始终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几何基本功;
三、抓住契机,渗透思想教育。
关键词:兴趣 基本功 思想教育
在我上初中时,老师常说:“几何、几何,叉叉角角,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究竟好教难教、好学难学,本人就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同仁们交流。新课改后的数学教材,代数与几何内容并存。不管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始终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老师理论多高,课讲得多好,学生如果无兴趣,就等于白白浪费大家很多的宝贵时间。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
1.发现几何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兴趣,消除畏惧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几何图形的组合,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让学生感受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现实生活的设计中,使学生产生创作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不断创新,维持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
2.改好作业是拉近师生距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多半教师都在批改作业时,一味追求“错”、“对”,对错的进行更正,对的打上“√”。其实不然,每位教师批改的作业,究竟学生认真阅读没有,没有阅读就没有效果。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弱点,都想看到成功之处,所以批改作业时,应该区分学生平时成绩。如:优等生做对该作业,用真心、诚心的话加以表扬,如“OK”“Very good”;错了,则用“请认真检查,一定能找出原因”来加以勉励。中等生做对了,批上“真聪明”、“凭你的努力,一定会到达胜利的彼岸”;若错了,批上“再努力些,一定会成功”。学困生做对了,批上“进步真大”、“你父母一定高兴”等评语;错了,批上“我能帮你吗”、“相信你一定会成功”„„这样,每位学生都喜欢看作业本,这会没有效果吗?
3.作业减负也能激发学生兴趣。实际上,教育部、教学专家都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强调。若学生作业过多,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数学作业过多,一上数学课就烦,产生厌学情绪。当然,一旦没有课外作业,学生会很高兴,要让学生相信,只要上课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能完成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几何基本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七年级数学要开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画图能力以及符号的转换能力和推理能力,为今后几何的学习打好基础。鉴于以上要求,要根据教材的起点“线、角”,及时加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
说实话,买来的书真的几乎没看,当时翻翻还可以,却没有兴趣读下去。倒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一书,虽然也没有看完,但部分章节引起心灵的共鸣。
由马复教授主编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一书,是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读物。它着重于解读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明晰课堂教学目标、展示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学生学习背景;针对教学过程中备受关注的“课题学习”的教学,基本功教学与评价等问题,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建议。
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以及教学策略生成等基本问题。它们是后续几章所提出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乃至案例分析的基础。第二至第五章分别讨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课题学习”四个课程领域的教学策略。第六章简要探讨了“数学基本功”教学。
本书不仅让自己在认识上提升了一个高度,且在教学上也给了我专业引领。前段时间还有点得意于自己的一节《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课。考虑到本课之前是《一元一次方程》又是中考复习,所以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解方程:
做到第二题时,学生就议论起来:这个怎么解呀?解不出来的?有无数多个解„„其实,我想要的就是这种结果,激发大家的思考:在争论中得到正确结果。接着让学生做了一个变形。看到这个式子你想到了什么?一次函数。那它的图像是什么形状?这无数个点组成了一条直线,每个点都有横、纵坐标组成,也就是一对数值,就是方程的一个解。这样就解释了问什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会有无数个解。接下来解方程组,也就自然解决了为什么方程组只有一个解。利用函数可以很好地解释方程的问题。函数是初中代数的核心内容,其原因不止因为函数本身是研究“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关系”这个重要主题,更重要的是,函数还是串联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重要脉络。代数式求值的问题可以视为求取函数在某个特定自变量时的函数值;方程可以看成是相应函数在某个特定函数值时的情况;不等式(组)可以看成是相应函数在某个特定函数值范围时的情况。设计中将函数引入方程的复习过程中,我希望能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第二个环节是代入法与加减法具体解方程组,在解题中比较针对具体问题选用合适的方法。虽然自己认为设计还不错,但总感觉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本书中指出学生的心声:“以前的复习课,全由老师讲,我们很多同学听一会儿就分散精力,有一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听„„”“以前老师布置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习题,我们只是为了完成作业,从没有认真去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和规律。” 作为教学对象,学生无疑应当是我们选用任何教学策略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现实中,我乃至我们的课堂也许“从我出发”展开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还没有“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能真正满足学生复习、整理,进而加深理解相应的课程内容,这将注定我们的课堂效率不高。书中指出复习课还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对这一章内容进行整理,课堂上展示,让学生自己先去做一做,再交流,通过交流,可以相互启发,这样收获要大得多。
现在的课堂评价一个重要方面不是老师怎么上课,而是课堂上学生有多少收获,有多大的发展,这就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怎么做数学就可以了,现在则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针对学生目前根据条件“预测结果”与依据结果“探究成因”能力的欠缺,我们更要重视学生解题习惯与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氛围,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
有时候,学生会问:“老师,学数学有什么用呢?这么难!”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以后,就不再解方程组,不再做数学题了。但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把不熟悉的问题变为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的问题,则对他们来说是终身有用的,而这应当是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痕迹——把一切忘记以后留下来的东西。
第五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申锦明
新教材在本市范围内全面实施已有六个年头了,在认真学习新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又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及学生实际状况,再结合本人十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对新教材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拟定如下策略,望能抛砖引玉,同时也希望能给新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一、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和领会新教材的教学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和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是当前基础教育的热门话题。它既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包含着若干横向或纵向的子系统,如横向的学科素质教育。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提高中学数学教学水平,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正是基于此,新教材比较旧教材在教学体系上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变化,打破了代数、几何、三角三足鼎立的格局,把几何分为实验几何和论证几何两个阶段,把旧教材中的内容分割成若干块知识点,分插在各个章节。例如圆的教学,初一由旋转性引进了圆,讲了同圆、等圆中四组量的关系,到初二因学习了勾股定理,又讲了垂径定理,就是到了初三,把原有的体系也翻了个跟斗,把与圆有关的角放到后面教学,而把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调到前面去教学,因此在教学上力求做到先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再把新旧知识融为一体,再如初三代数一改旧的函数教学,代之以方程解法为核心的教学。在这里就应适当补充函数与函数的交点坐标及两点间的距离,要把列方程解应用题拓展开来渗透到相似形、圆、三角中去,使各知识点纵横交叉成网,新教材自始至终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这也是较之于旧教材的一个历史性进步,成为其一大特点。因此,实施新教材,将对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要正确把握新教材的要求
既然教材是新的,自然要求也应有一个很大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观念有一个很大的更新。
1、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搞好双基素养教育
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在一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学知识,它不同于一般的数学知识,除具体的数学方法(如待定系数法、换元法等),其它数学思想方法都呈现隐蔽的形式,渗透到学习新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这就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数学思想方法因素,把握渗透的时机,使学生领悟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2、注重过程教学,搞好逻辑思维素养教育
新教材在编写中突出了思维过程这个环节,如通过章头图、节前语提出问题、命题证明之前的分析、之后的注意,这些都为我们加强过程教学提供了基础。如在命题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归纳、类比思维方法,在寻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在认知结构的优化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比较、概括的思维方法。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搞好应用数学素养教育
新教材重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实际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必须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能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应用问题,如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大节的教学,要适应飞速的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重视商品的降、涨价,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工农业产值的增长,商品的调运最佳方案的选择等。除此之外,又要与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动态世界的函
数相结合等作为一个系列进行教学,在解直角三角形时,既要补充直角坐标系中的形数相结合,又要注重实际测量、航海、大坝的坡比,各种能动机械的互相结合,且引进了计算器教学,简化三角函数的查表及繁琐运算,但同时又必须加强运算的正确性,既要考虑到实际应用,又要考虑到中考题型。
4、有机渗透,搞好非智力品质素养教育
非智力素养一般包括民族自尊心,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它是一个中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新教材的有关具体内容,有机地进行非智力素养教育,如分段函数、黄金分割等教学让学生受到了美学的教育,根据教材重难点编制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中,形成认识冲突,激发求知欲望,介绍古今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爱校思想,紧扣教材,有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等。
三、要重视总复习的系统性、综合性,注重能力培养
初三学生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双重选择,因此作为毕业班,总复习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复习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中考,尤其是新教材打破了旧教材中的代数、几何、三角的同时并进教学,把难点和重点疏散到各个章节中去,因此教师应有一根红线把各个知识点象珍珠一样串起来,在复习过程中,避免注入式、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因而在复习过程中可注意以下几点。
1、强化数学观念,培养概括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初三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全部内容。教师不能仅仅以课本知识的简单罗列来替代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复习,应在深层次上帮助学生领悟教材所揭示的知识结构和处理问题的一般性方法,为数学观念的概括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组织好的素材。
2、重视过程教学,培养抉择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在教学复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寻找确实可行的解题计划,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分析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地加以纠正、调节,例如:在解题教学中,当解题方法繁琐时,引导学生调节解题行为,简缩思维过程,减少尝试的随意性,提高解决问题的成功率。
3、注意启发诱导,突出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不能把现成的解题模式强加给学生,要善于启发引导,使学生体会不同解题途径的优劣,再适时点拨指导,当其尝试远离结论的本质时,设法补救或集体辨误,提高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题前首先形成关于问题的整体意识,而不是过早将自己囿于某一方面,通过对认识水平的调控,避免解题过程的无序。某些问题,虽然处理方法不止一种,但有些方法牵强附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未必能在应用时得心应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倡导突出基本方法,淡化特殊技巧。
在复习的后阶段,可以抓专题复习,重点放在中考最后二大题上,使学生对综合习题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对各类数学分支,互相渗透交叉构成一个知识网,其中根据中考要求,淡化几何证明题,加强几何计算题、实际应用题的能力,多角度、全方位让学生熟悉各种情境下的数学应用,培养灵活应变能力,希冀在中考中有较好的效果。
注:本文发表于《宝山教育》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