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的一点体会

时间:2019-05-13 02:2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的一点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的一点体会》。

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的一点体会

初中物理课堂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感

“学生自主探究”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用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所用的方法和发展自主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物理新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的自主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一、巧设探究情境,鼓励学生敢问、善问、会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重要性就在于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若是教师把刻意追求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探究,就会造成学生缺乏积极性、问题离学生还有距离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效果欠佳。例如,笔者在学生学习了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后,提出如果使电流表和电压表变换位置,会产生什么现象的问题。学生马上进行了探索,对结果也产生了质疑,但是没有几个学生能继续提出为什么,而且在后来的习题练习中,真正能正确分析的学生很少。若这个问题是学生自己在学习、生活和观察自然现象中发现的,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就会产生强烈渴求揭谜的欲望,主动去寻找各种方案探索新知。例如,学习了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后,学生都提出想探索一下小灯泡不发光时和在不同亮度时灯丝的电阻怎样变化?对于学生的这一问题,我积极引导满足学生的要求并帮助学生用万用表测量了灯泡不发光时灯丝的电阻,验证了所学的知识,学生觉得很有收获。所以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提问。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创建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有问;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有感而发,要问、善问。同时要求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将一些源于教材,不脱离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和应用相结合的问题作为学生探究课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迪学生思维,又及时抓住学生渴求揭谜的心理,进行鼓励、诱导,使学生较快地进入一种好奇、渴盼、急不可耐的境界,积极主动进入自主探究过程。

二、教师通力合作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学生自主探究中,由于一个教师带几个班级,一个班级又有四五十个学生,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除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大班分成小组,请好学生帮助指导其他学生的个体发展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更好的措施是一堂课应有一个主教老师,一个或几个辅教老师作为一个群体联合起来,利用有限的课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彼此身上汲取营养,资源共享,减少工作中的负担,得到心理的支持,推动教育的变革。例如,电学中电路故障的分析是教学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首先请学生了解电路故障的种类——断路和短路,其次教学生用电流表或电压表进行检测的方法,再请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电路故障问题搜集或再设计一些,并自选探究伙伴到实验室探索。由于问题的多样性,光靠一个教师指导很难有理想的效果,所以笔者就邀请同学科的两位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同时进行指导,结果笔者再也没有了以往的忙碌,探索进展也较快,有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总结和交流,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自然生活中各个方面与物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

系。“学生自主探究”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能揭示和解释隐藏在日常事物和现象中的物理规律,使学生产生了认真对待、关心和思考周围事物的习惯,能对不平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提出问题,在讨论问题,研究问题,确定方案等一系列的研究过程中,明白学习不仅仅依赖于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坚韧不拔,奋发向上,严谨细致,踏实自信等。“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例如,学习了《热量、内能》后学生提问最多的问题是:太阳能热水器为什么能使箱内的水升到较高的温度并保温很长时间?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的效率有多大?怎样测量?能否使水达到沸点?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着物理,物理就在他们的身边。

四、自主探究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在备课上要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准确的信息、完整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引导他们沿着探究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第二,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易接受的事物开始,使他们达到乐于参与的程度。现代初中生的心理水平正处在形式运演初级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的事物的支持。因为:(1)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应以学生能习得正确的态度为重要目标。(2)探究之初以实验为中心,探究目标要切近,要与思维起点构成上下位关系,对于探究途中的思维断层应及时补充后续实验或用对话的形式予以调控,不断训练学生由“接受”“反应”向乐于“参与”的心理过渡。

第三,初中的探究式教学还要为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初中阶段可以从学科内较为简单的探究式教学入门,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指导的探究式教学为主,为后续跨学科的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教师应筛选出那些适宜开展探索式教学的内容。

初中物理课堂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感

一: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选择要合理

物理课堂中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首要问题是确定探究活动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或需要探究,一般来说自主探究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对于很难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归纳的知识即使设计成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去参与,往往形同虚设,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没有大意义。

例如:在学习“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时,有的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探究安培定则”,但是不管花费多少时间,学生都猜想不到这种方法,致使该次探究陷入僵局。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合理选择,其实不难发现让学生对安培定则进行探究根本没有意义,它只不过是一种判断方法而已。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样的探究根本没有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降低了课堂效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设计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时,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的知识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不适合探究的就不要探究。那么“如何结合学习内容和教学进程,选择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呢?”。我认为选择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外,还要有价值。

例如:在讲“电压”时,对于学生来说电压是个很抽象的事物,如果盲目的让学生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学生如堕云雾之中。因此,我通过将电压和水压作类比,同时采取水路模拟电路的方法,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电压。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连接电路来进行探究,既练习了电压表的使用,又为学习欧姆定律奠定了基础,一举两得。

二:学生自主探究开放尺度要合情

自主探究教学主张课堂教学开放,但开放的前提是不背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开放的尺度要依据实际的课堂情况,避免出现学生自主探究完全取代教师讲授的情况。教师需要明确学生自主探究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才更加具有主动性。如果教师不对学生学习做有效指导,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完全靠学生自己,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识。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时,为了突出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只进行简单的导入,教师就宣布开始探究,然后整节课始终都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由于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器与课本上介绍的器材有差别,大部分学生不会使用,探究根本无法进行。但就表面看课堂探究气氛非常热闹,好像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实际上探究没有任何头绪,学生乱七八糟的动手,结果水洒的到处都是。不但探究结果偏离主题,学生一无所获,而且课堂一片混乱,课堂秩序失控,失去了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要教师完全撒手不管、置身事外。探究活动不是自由活动,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过程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否则,就会把学生引入歧途,不仅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就连最基本的知识也难以掌握。因此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究的开放尺度,合理的讲授部分基础知识,非但不影响学生自主探究,而且还充实了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底气和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引导要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授与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实现学习的目标”。周玉仁 教授说过:“凡是学生能够探究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思考的决不暗示”。而有些教师盲目追赶潮流,不明白引导的重要性,引导不到位,结果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造成学生思维混乱,这样的探究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例如:在探究“磁什么情况下才会生电”时,通常情况是这样的:

师:(导入)奥斯特实验,让学生逆向思考“磁是否也能生电?”

生:猜想能。

师:提出自主探究课题“磁什么情况下才会生电?”,并先介绍器材。

生:开始探究,先连接电路,接着思考“磁性的强弱是否影响电的生成”。先通过动手实验,然后汇报实验结论。

师:根据学生汇报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匝数很多的线圈是否影响电的生成”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动手实验,然后又汇报实验结论。

师:根据学生汇报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当导线沿上、下、左、右、前、后方向运动时,是否会有电产生呢?”。

生:又开始实验。

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磁生电的条件。

这种自主探究表面上看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实际上是教师代替了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只是在验证。不用猜想,连实验的设 计都由 老师包办了,学生被牵着鼻子走,不能真正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和学会自主探究,学生的能力也没有提高。由此可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是向知识的深层次引导,还是只限于肤浅的表面,要根据学生遇到困难来选择。

例如: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时,有的学生猜想 “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所受浮力越大”,而且探究后仍然得出这个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结论,先看看学生的探究过程。原来学生做实验时,只研究了物体浸入液体时所受浮力的情况,并没有研究物体完全浸没液体后浮力的变化情况,造成探究结果的片面化。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去探究物体浸没的情况,帮助学生走出探究的误区,做出物体没有浸没和完全浸没时两种情况的结论,使其对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有个完整的认识。

四:避免学生自主探究流于形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首先应该是自主。在“自主”与“探究”的关系中,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化和领悟。目前,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缺乏研究和思考,盲目跟风,一味的用自主探究烘托课堂气氛。课堂气氛虽然很活跃,但在这个课堂上,学生能学到什么?体验到什么呢?最终学生还是一无所获,这样的课堂自主探究等于是表演,流于形式。

例如:在探究“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时,教师在演示实验后问:“要使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刚好相反,可以通过什么来实现?”,学生马上把导线与电源的正负极交换。教师接着问:“你根据什么这么做?”,学生回答奥斯特实验。

教师再次提问:“还有什么其他操作也能改变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学生立刻把磁铁的南北极上下倒置。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紧跟教师步伐,各个问题都迎刃而解。但透过表面看会发现问题的实质是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主要参入的还是资优生;中等生则是听资优生的讲解;学困生则东张西望,置身事外。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本意,势必会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教师和学生在作秀。

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教师应该明确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在探究前组建小组时,成员搭配要合理,以便互相学习和帮助。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对敢于独立发言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并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利用组内交流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强化团队精神,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学生对不同的观点提出疑问、进行补充和评价,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认知、扩充认知和放大认知。真正做到不要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陪衬,避免流于形式。

总之,物理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们只有对物理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不断反思,在反思后实践,及时纠正理念与实践的偏差,使自主探究式教学真正为物理教学所用。

第二篇: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初探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初探

吴新荣

科学探究就是人们在研究各类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也如此,它是初中生对物理问题所进行的科学探究过程,此过程的过程一般有以下八个步骤: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除了让学生了解物理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还要让他们知道物理科学探究方法,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有以下几种方法:

1、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如:串并联电路电阻。

2、转换法: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如:在验证发声体在振动时,在音叉旁边悬挂乒乓球

3、类比法: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类比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比如利用水压讲解电压;水流讲解电流。

4、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如:探究导体电阻与那些因素有

5、物理模型法: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物理事实的一种近似形象的描述,物理模型的建立,往往会导致理论上的飞跃。如:根据实验建立液体压强公式P=ρg h时运用了“假想液柱”的模型;

6、科学推理法(理想实验法):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

7、观察比较法(对比法)如:研究蒸发的快慢因素、研究蒸发与沸腾的异同。——比较法

8、归纳求同法如:在探究“杠杠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通过多次实验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

9、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比如物质密度、速度、功率等。

10、逆向思维法:如:由电生磁想到磁生电。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利用物理探索题和物理学史,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下面是我几年的教学实践的一些心得。

一、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技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地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在学习水循环与水资源时,我让学生先做了这样一件事:调查自己居住区水污染现象的原因及提出解决办法。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入手,再扩展到更广的范围,结合阅读教科书、上网搜索等手段,并把同学们交上来的材料分类和归纳,反馈给他们资源共享,使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到了我国水资源的紧缺,认识到了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不断污染给人们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到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我做起,节约用水。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去走访、调查就有了基础,也很感兴趣,很乐意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利用周末的时间,我和班上的一些同学对大横镇胶合板厂的环境污染进行探究,或让他们自己对身边的水资源进行探究并提出整改方案。

二、在物理探究中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似的过程……“科学是一种探究精神,而不是对知识本身的占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有的知识可能被修正甚至被淘汰,但是,伴随着这种知识而产生的探究精神,却可以让学生受用终身,这就表现出了非常可贵的人文价值。所以,在物理科学探究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和时间,使他们能像科学家那样在“真枪实弹”式的探究过程中经历、感悟,体验到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逐步领悟科学的本质。

例如,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教学中,第一步,我提供给学生的器材,有小铁片、小玻璃瓶、小木块、水、烧杯、盐、弹簧测力计、线;学生自带塑料尺和橡皮。我先让学生想办法:怎样让这些物体浮在液面上?看谁的方法最多。

一时间,学生劲头十足,实验室成了“战场”:讨论、争论、表演……学生心灵深处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最后,学生得到的方法五花八门,但绝大多数都有道理。第二步,我要求学生寻找物体浮沉的条件。这时学生的兴趣更浓了……这样,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亲身体验,集思广益,得到了许多方法,有些甚至是书本上没有提到的,这是学生获得的可贵的探究成果。

三、在关爱中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来自生活、自然,其中有许多和动植物、人的生命现象相关的内容。“生命是宝贵的”,但在物理教学中,“人文关怀”流失的现象却依然存在。例如,在“物体的导热性”实验中,有许多教师常做这样一个“生动”的实验——煮小鱼:把小鱼放入装有适量水的试管底部,小鱼在游动,再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的水,过一段时间,上部的水已沸腾了,而下部的小鱼还在游动,以此来说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实验应该是“抓眼球”的,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能说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但从人文的层面看,从那些善良、可爱的孩子吃惊、迷惑的目光里,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真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这样的实验会不会浇灭学生单纯而天真的火花,从而开动脑筋,设计出既能呈现物体导热性的科学事实又能体现人文关怀的趣味性实验。

四、发掘对学生兴趣的生活探究素材

在物理教科书中,每一章的开始,既有韵味十足的科学精华短语,又有诗情画意的科学小诗;既有动漫式的插图,又有经典式的照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更要激活学生内心的“趣”,让学生想学、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采取各种灵活的方法,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渗透,让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同学都能获得求知的快乐感。例如,在“神奇的升力”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折纸飞机,让纸飞机飞起来,看谁的飞机飞得高、飞得远;再让相应的学生谈谈这样做的原因等,引出升力概念;然后,组织学生实验:“倔强的纸片”、“不听话的乒乓球”、“做个简易喷雾器”……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笑容满面,动手兴趣高涨。

五、科学评价促进探究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倡导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实,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

在实验教学中,有的学生为了应付检查,实验没有认真观察,没有认真完成,就可能把其他同学的实验成果“照搬”过来。这时,简单的批评甚至训斥,其结果是最最糟糕的。但如果从他做这件事的起因与他敞开心扉交流,指出其值得表扬之处(如不管怎样,能“完成”实验让老师检查,就表明你还是想学的),就会让他从内心感到惭愧,并有信心认真学习……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所以,宽容学生,给他一个表白的机会,其实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纠错的台阶。这样,受挫折的学生可重拾可贵的信心,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及科学探究中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以致受益终生。

六、课后布置一些小实验

上完一节物理课后,我会根据上课所学的知识,布置学生力所能及的小探究实验,让他们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简单的探究,让他们学有所用。如上完“物体的沉浮”这节后,布置自制一个潜水艇等

七、进行适当的比赛

一个学年的学习以后,根据学生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利用生活中随处可得的材料,进行探究、设计,并,进行小制作。对学生的小制作进行评比,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总之,农村中学的条件差,只能利用生活的一些现行材料,和学生们共同探究生活中的物理,让他们在探究中学物理,避免死记硬背。

第三篇: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学习的实施

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学习的实施

王卜庄镇中学

孟海龙 孔宪忠 张建村

我市各科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改变了单纯以知识传承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作为第一轮新课程教学的教师从学习、实践到适应,及时转变了教学观念。但我们在物理课程实施中还存在对科学探究的内涵认识及实施方法等方面的误区,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正确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学习就成为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理解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的意义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物理课程标准》已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并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科学探究原指科学家们研究、揭示自然界规律时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由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从现实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出发,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领悟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因而把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也叫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不断得到重视和推行,并且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

1.探究学习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物理新课程着力改变简单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它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乐于探究,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概念,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的各种亲身经历,加深对科学本质和价值的理解。

2.探究学习也是学生了解科学方法的重要过程。科学方法是不可能简单地通过听人讲授和记忆来真正理解和掌握它。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很好地感悟“方法”,领会运用的精髓。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沙滩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因此,发展理解和从事探究活动的能力,需要有直接参与探究的经验和连续的实践,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

当然,现在倡导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定以占主导地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学习,而是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因此,探究式学习应该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各取所长,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探究学习的基本策略

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来看。首先,科学探究应当是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就其结果来说,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反映的知识体系,就其认识过程来说,其基本特征应当是科学探究。其二,科学探究是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这是因为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环境,提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主动探究自然的环境、条件与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其三,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并指出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主要有:

1.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要设置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中探究知识;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科学运用评价机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达到“乐意学”和“善于学”的境界。

2.灵活渗透探究要素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有时一节课中渗透探究的全部七个要素(当某个问题要运用一条程序化的探究思维过程步骤时),比如光的反射定律、密度、力 1 的三要素、压强等教学等。又由于教材上所安排的探究过程并不都是完整的,有时在一节课中只要渗透其中的几个要素。特别是在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探究教学时,应该先将一些主要的探究要素教给学生,然后再慢慢地使探究教学的要素逐渐完善。当然,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后,也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在探究教学中渗透某几个关键要素,适当缩短探究时间。

在同一个部分中的几节探究课教学中,也可灵活采用探究的要素,按照上述三个方法进行操作。比如,在电流、电压、电阻的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时可以全程探究,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就可以渗透其中3—4个要素(提出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关系”只渗透某个要素(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等)。

3.适度指导学生探究

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总体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以现行的物理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提问、自由表达、探究、讨论问题等机会,从而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策略。

因此,教师的引导要适度。教师既不能对学生过多引导,使学生没有一定的独立思维量;又不能什么都不引导,让学生盲目地进行探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有需要学生自己探究的问题,教师不包办代替;所有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来的问题,教师不作引导。

初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够独立地探究一些问题和规律。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有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

第一阶段:探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完全由教师引导进行。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前两个月的探究基本由教师完全引导。

具体内容有:声音的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声音的音调跟哪些因素有关;材料隔声性能的好坏;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光的折射规律、透镜成像的规及其应用律等。

第二阶段:探究的部分环节由教师引导,另一部分由学生独立进行。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三个月开始至学期末,部分地放给学生自己探究。

具体内容有:物体的熔化与凝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等,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但如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测定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电路中的一些基本规律等可以由学生独立探究。

第三阶段:探究的全过程基本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部分内容,九年级的大部分内容基本放给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只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引导。

具体内容有:密度、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等等,可以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而力的三要素、固体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大气压强的存在等知识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究。九年级的简单机械、动能、势能、改变内能的方式等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究。

4.在探究知识的方法上进行指导

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采用正确的探究方法进行活动;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并提高相关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为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尝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尤其要加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指导。教师也可以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参与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5.帮助学生把握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由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完全开放的,活动所需要的时间难以把握,学生探究的内容和结果也不会划一,因此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活动,根据探究活动的要求和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从而使实验活动、讨论研究等活动不偏离主题,做到开放、多样而有序,并能够适时地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引向更深层次,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例如,“欧姆定律”的探究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来不及完成整个的探究活动。这时教师可以把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放在下一节课讨论。

6.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热情鼓励这些学生能够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走出科学探究学习的认识误区

1.科学探究过程并非一定要要素齐备。《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这些要素是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但不是科学探究学习的必需环节,“要素”不同于“环节”。一个过程缺少必要的环节就会中断;而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只要具有一两个这样的要素,它就有了探究性。也就是说,学习中的科学探究不一定是完整的。根据要素的多少可以把科学探究学习分为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完全探究能让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这种形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只能在教学中少而精的设计这样的探究课题,通常一个学期安排一到两个课题为宜。部分探究需要的时间相对较少,比较适合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空间,现实而具体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多角度地渗透科学探究学习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智能。

2.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不一定都要动手做实验。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不一定也不可能都是完整的,所以不一定都要在课上或课下做实验,把科学探究仅仅理解为动手操作是不正确的、片面的、狭隘的。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这是从整体上说实验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而绝不是说物理学的每一个规律都应该或者可以直接从实验中总结出来。明确了这个认识,也就是说:包含了科学探究若干要素,但不包含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也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并不是对过去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否定,而是一种进步和发展。科学探究也有相当多的不是以实验的方法为主的,而是融合了传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优选方法。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方法、熔化过程研究的图像方法、信息传递中的社会调查方法等等。

这部分教学过程虽然没有让学生动手,但在猜想与假设、简单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思维着,体现出了探究的精神。

3.科学探究不要仅仅为了寻求某一个科学结论。有的教师总习惯于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某一个科学结论。为了让学生尽快得出结论,教师想法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教师的思路上引导,至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其它问题,教师们 4 常采取回避的态度;同时,学生一旦得出了某一科学结论,教师也就宣告本次探究活动结束。这种单纯为追求结论的探究活动是不可取的。诚然,探究过程需要得出某些结论,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精神。

《物理课程标准》的很多教学内容要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科学探究成了物理教学的常规性活动,探究过程也可以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改进设计实验,可以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不仅让学生深切体验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真实性,而且体会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侯新杰《如何在物理新课程中实施科学探究学习的思考》2007.12 [2]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3] 张大昌.从物理课程看科学探究,2006,(1~2).说明:本文为全国物理教育科研课题《物理课程改革“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践模式研究》的研究论文,在2008年5月天津市宝坻区举办的论文评比中获贰等奖。

第四篇:浅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浅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论文关键词:科学探究;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形成概念、认识规律,建构物理知识体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最后,要通过运用、巩固、深化物理知识,让学生再次经历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运用一系列科学方法通过一定程序解决自然领域或科学问题的研究过程,其本质是以科学态度揭示大自然奥妙并发现科学真理的思维方式。《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目标与重要内容,旨在使学生通过与科学家相似的研究过程,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等一系列感受和体验,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励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提升标新立异的创新能力。

一、感受科学探究,创设学习环境

1.感受科学探究,创设学习概念环境。物理概念是从自然现象、物理事实或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相关的现象或过程展现出来,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概念的环境。创设环境有运用实验、联系实际等许多方法,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获取知识转化,体现“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等“科学探究”要素。例如,运用实验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将放在桌面上的木块与跨过滑轮的绳子相连接,绳子的另一端悬挂掉盘,盘上放重物,木块在绳子的拉力作用下会运动起来。这时让学生猜想,如果逐步减少盘中重物质量,木块将如何?实验之后,再让学生相互交流,分析论证这是为什么。如此,通过科学探究,加深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摩擦力的理解。

2.感受科学探究,创设学习规律环境。物理规律揭示的是物理量之间的必然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去发现规律,而不能凭主观意志去发明创造规律。因此,物理规律教学必须首先提供一个便于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或提炼出科学问题。例如,在导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时,首先将完全相同的8个“6V、0.3A”小灯泡分成两组分别并联在6V的蓄电池和6V的干电池两端,并在电源两端并联电压表监视电路电压,让学生猜想,接通电源后,两电路电压是否相同?两组小灯泡是否一样亮?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两电压表示数必然相同,两组小灯泡也一定一样亮。实验结果却发现,与蓄电池连接的电压表示数基本没有变化,而与干电池连接的电压表示数降低了2V左右,且与干电池连接的小灯泡比与蓄电池连接的小灯泡暗。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寻找两电路的不同,猜想现象原因,发现对电路的研究必须考虑电源内阻,引出考虑电源内阻的全电路定律。

二、体验科学探究,建构物理知识体系

1.体验科学探究,形成物理概念。有些概念是在观察、交流、探究等感受和体验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并对感性材料思维加工而形成的。例如,利用人推车,牛拉犁,手提水桶,运动员举起杠铃,磁铁吸引铁钉等常见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论证、抽象概括出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些概念则需要通过实验来建立,涉及到科学探究的更多要素。例如,电阻的概念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导体?有哪些常见的导体?”之后,猜想“导体除了能够导电,对电流是否还有其他作用?”“要研究导体对电流是否还有其他作用,可以用什么方法?”“如果需要实验,应使用哪些仪器与材料?如何设计实验?”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制定实验方案。在电源、开关、电流表、小灯泡串联的电路中分别串入铅笔芯与镍铬导线之后,引导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通过讨论、比较、分析、判断,发现镍铬导线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比铅笔芯大,得出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概念。

2.体验科学探究,认识物理规律探索。物理规律需要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去发现、思考、探讨。首先是通过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等一系列活动,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提供实事求是的科学依据;之后再通过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得出结论。整个过程要使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

3.再次经历科学探究,运用巩固物理知识。要真正理解概念掌握规律,还需要在运用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再次经历科学探究,进行巩固、深化和强化。一是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科学探究。二是在进行实验设计和仪器教具制作的过程中深化科学探究。三是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过程中活化科学探究。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等.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五篇: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活动教学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活动教学

菱角塘镇学校 李玉玲 电话:***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本人对物理“新课程”中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经验与体会,论述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新课程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活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赋予了我们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要求。科学探究被引入到物理课堂教学中,教材中设置了不少的探究实验。不仅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取知识,而且更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有的甚至只是要求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改变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学习中的作用,使科学探究成为一个新的教学要求和新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器材、场地等条件的限制,科学探究活动受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较大,基本体现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师需准时下课并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虽然有参与,但自主式探究活动被削弱。为此,我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了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课(每周1节)。内容主要选取课本中相应的实验或制作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学生以小组活动形式为主。

一、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课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学生都是好动的,好奇心强,他们正处于探究心理的发展期;活动课刚好能迎合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应用课堂中学到的物理知识,巩固知识。

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1、科学探究的意义:“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与精神。”(摘录自《课程标准》)

2、科学探究的要素:科学探究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这只是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并不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必须经过的7个顺序环节。所以我们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探究水平,只注重对某几个要素的过程经历与能力培养,并不强求每个科学探究活动都必须经过这七个环节。

3、科学探究的选题:“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可以是《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科学探究的形式有课堂内的探究性活动和课堂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

三、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际操作

我们老师都知道,开展活动课“花时费力”;但,最困难的还是两个问题:开展什么活动?“怎样开展活动?。我们主要有以下的一些操作体会:

1、打好课堂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毕竟是教学的主战场,课外活动只是作为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益补充。所以,在课堂中,我们注重物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程序和科学方法。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归纳法等。为学生参加“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学生在活动中也难有作为。

2、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模式为:以物理实验(制作)为载体,形成探究的情景,发现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活动中,我们紧贴课本,选取课本中的一些实验或小制作作为载体,精心设计和详尽准备;活动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案例一:“空气温度计”(图1)的制作与科学探究活动。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制作(在制作时,截取打点滴用较长的塑料管代替玻璃管,用木版固定,效果较好)。学生制作“空气温度计”后,自然会提出几个问题:“没刻度怎样用,怎样为它画刻度?它是怎样反映温度的变化的(原理是什么)?”在和学生探讨它的工作原理后,我就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探究怎样为“空气温度计”定刻度:原理是什么?步骤怎么样?(类比液体温度计的刻度确定)然后再去做。做好之后,大家都把作品都放在教室,在以后的几天里,与寒暑表对照,让他们看看谁的“空气温度计”准确些。当然,空气温度计的液柱高低不但与气温的高低有关还与空气的湿度等有关;在观察中同学们都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我又引导他们分析,查找有关资料,指出“空气温度计”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其他的用途(如用“空气温度计”测量了教学楼的高度)。和“空气温度计”一样,其实很多的物理小制作都蕴涵着不少的知识,只要我们跨出第一步,前面就有极为广阔的空间。

案例二: “盐水电池”实验与科学探究活动。

“盐水电池”是第六章第一节《电压》练习中的一个实验,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实践起来内涵非常丰富。我们准备了实验器材①三块金属片(5cm×20cm):铜片、铝片、锌片(镀锌铁片);②电压表1个;③导线2根;④烧杯、水、食盐等。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实验不久,就有一位“好胜”学生有叫嚷:“老师你好‘偏心’!怎么他的(实验)电压是0.7V,而我的只有0.5V?都怪你给我的器材不好。怎样才能使电压升高啊?我要比他的(实验电压)高。”──探究的问题自然就出来了。于是我就顺势在黑板上写出探究的问题:如何提高盐水电池的电压?盐水电池的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接着让学生们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表格,提醒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并开展了比赛:看谁的盐水电池电压最高。有的同学也想出了“怪招”──将盐水电池串联起来。

这样做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几个盐水电池串联起来电压达到了3V多;有个同学提议:接上一个小灯泡试试。结果灯泡并没有发光,学生们又疑惑了。接着又研究讨论一番。这样,大大刺激了学生们的探索积极性和思维。

接着下来的几周的活动课,我们继续进行了各种水果电池、蔬菜电池的探究,由学生带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实验。以及用这个电池作为电子表、音乐贺卡等小功率用电器的电源的探究实验,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与成功感。

3、在选题方面,教师选题与学生选题相结合。在科学探究活动的选题范围上,我们原则上是紧靠课本与学习进度,但有时也选择学生提出的课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

案例三: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

在学习电学时,不少的同学不顾教师的阻止、批评,硬是把干电池的“外衣”剥去,看看里面的“真身”;甚至把“皮”也剥开,对“内脏”也研究一番。不少的同学对电流表、电压表的构造很好奇,提出问题和要求:“电流表、电压表是怎样测量电流、电压的?能否拆开来看看!”好的电表拆了可惜;但是,学校里每年都有一些损坏的电表,积累下来数量也不少。虽然该课题有点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但为了不破坏同学们的好奇心,我还是把这些废表拿出来,让他们探究“电流表、电压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把电流表、电压表拆开,指导他们观察表的元件、结构与电路,分析、记录表里的电路连接情况,比较两者的异同。

在这个科学探究活动中也有一个很大的意外发现和收获:原来这部分“废表”中一部分的“表心”(灵敏电流计)还是好的。于是,我就组织学生把着部分电表多余的部分去掉,只留下“表心”和两个接线柱,就改装成“灵敏电流表”。一共改装了二十多个,足够用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探究实验。有同学也提出,电压表里面的电路是串联,将电压表改装为“灵敏电流表”也很简单,在表里多接一根线出来就行了。不少同学用着自己动手制成的器材做实验,感到很自豪与成功,十分投入,科学探究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部分学生的“好拆心”还是很强的,当学到“电能表”时又要求“拆开来看看”,我也满足他们的要求了。)

4、在组织形式上课堂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为了使一部分的科学探究活动更具开放性,我们把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安排课外,利用周日、节日进行。

案例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进行课外开放型的探究,让学生独立或小组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证据、分析与论证,最后写出探究实验报告。其中不少同学设计的实验不同于书本的内容,有一部分参照课外书,也有一部分是他们的“原创作品”。

四、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实践,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以实验(或制作)活动为主,适合中学生好动、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同学们早已把物理实验看作是“游戏”;而制作的作品,也是他们的心爱“玩具”。每次活动,基本都是延长时间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基本安排在最后一节,不会影响其他课)。一些平时上课不专心的同学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始是觉得好玩,慢慢就有了兴趣;在老师的鼓励下,上课开始专心听,做好笔记,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潜而默化,互相促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其实,老师在活动中也是感到其乐无穷的。)

2、促进课堂教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于科学探究活动的课题紧靠课本与学习进度,所以大大促进课堂教学。

案例五:上面提到的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由于“灵敏电流表”是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的,学生们都熟悉的使用,学习过程自然很顺利。

案例六:探究“浮沉子”的浮沉。在学习浮力时,我们安排了制作“浮沉子”(图2)。学生们拿着瓶子,用力一按,里面的小瓶就下沉了;一松手,小瓶子就上浮;用力恰当,小瓶子就悬浮;同学们都被它吸引住了。我就要求他们仔细观察、思考,互相交流,找出“浮沉子”上浮、下沉的原理。当学生弄通这个问题后,自然就掌握了“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一节的学习就显得轻松了。

案例七:近年来,考试中“用电能表测量电功率”的题目很常见(也很有实用价值)。我们过去也经常进行相关的习题练习,但练来练去,效果就是不好。学生基本是靠死记解题步骤去解题的,题型一变就无从入手。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理解好它的原理。适逢当时南区供电局在当地更换电能表,我们就发动学生把家里换下的电能表拿回学校,安装实验电路板(实验电路见图3)。安装由学生在活动课上按照老师制定的电路图进行安装;安装完毕,由老师检查无错误(注意用电安全)后才给以通电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步骤,真实地进行“用电能表测量电功率”。使学生体会其中的真实情景,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公式P=W/t的理解。并通过比较两种测量方法,掌握实验技能和知识的实际应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通过实验或制作的科学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物理现象、规律、原理与对应的实际事物联系,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促进实验技能、方法的掌握。

3、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较大提高。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现了学生们较强的创新能力。

案例八:在制作“空气温度计”时,有的同学发现自己“空气温度计”“失灵”了:用手握住瓶子,液柱也不上升。后来分析、查找原因,大家估计是瓶子的密封不好,漏气了;怎样确定瓶子是否漏气呢?大家都想办法。后来一位同学提出一个很有创意的办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她把瓶子倒过来放,把一根软管弯向上(图4)。如果瓶子是漏的,就不是漏气,而是漏水出来(转换法),就容易发现。体现该同学不迷信书本,大胆创新的精神。

科学探究,作为一个新的教学要求与学习方式,还有待不断地深入探索、研究。从初步的实践与研究表明,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够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大学出版社

[2]《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3]《游戏中的科学》北京出版社 主编 纪江红

下载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的一点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的一点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

    浅谈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马金涛 (涞水求成中学) 摘要: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从多方面展开,......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来源: 太原科技 作者: 赵爱玲 1.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1.1 科学探究的概念 科学探究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其核心思想就是要......

    对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点滴体会 论文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点滴体会 甘肃省武山县杨河初级中学 薛亚平741307 [内容摘要]初中物理课程在体现启蒙性与基础性的同时,还突出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物理《课程标准》......

    对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点滴体会论文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点滴体会 甘肃省武山县杨河初级中学薛亚平741307 [内容摘要]初中物理课程在体现启蒙性与基础性的同时,还突出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物理《课程标准》指......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红河州泸西县中枢镇初级中学 马一高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究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国家教育部最近......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议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浅议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摘要: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人们在探索、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素......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广元市利州区嘉陵一中 赵勇 摘要:关于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新课程已经指明了教育方向,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如何转换角色、探究式教学的意义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