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五优化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五优化
素质教育有三个要求: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主动发展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抓好了课堂教学,也就掌握了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实现且掌握素质教育的这些要求和主动权,关键在优化课堂教学上下功夫。
一、优化备课方案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
1、精心制定计划。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按照学期语文教学计划进行。制定计划首先因领会大纲、明确教学目的、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要求;其次要通读教材、了解其全貌。掌握每篇课文在全册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还要尽可能浏览全套课本,以便在制定计划是考虑上下相承、前后衔接的关系。再次是逐步了解班级情况。知道授课班级的学生数、男生比例、学习劲头和纪律是怎样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如何。
2、多方了解学生。备课要吃透“两头”,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精通教材是解决语文教师人与教材之间的矛盾;了解学生则是解决教和学之间的矛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做远期备课的一般了解和近期备课的特殊了解。除此之外还应了解本年级学生与上下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的不同,各个班的学生差异、男生的特点,对程度不同学生的要求等等。通过课前、课上、课外多种途径来了解学生。
3、刻苦钻研教材。钻研教材是备课的中心环节。此前所做的一系列工作都为钻研教材而打基础、做准备。因此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力求突出针对性、体现精细性、把握综合性、发挥创造性。把作品语言文字转化为教学语言,从而引导学生吸收与转化。这样再经过“三环六步”法程序来实现“鸳鸯绣取从君看,金针还须度与人”。最终实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己掌握“金针”,自己去刺绣最新最美的图画。
4、科学设计教学。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统筹规划自己教学活动的总体设想。科学的设计,能使教学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可保证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固而能有效避免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和随便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设计教学大纲、语文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基础来安排教学程序制定课时课题设计。
5、精心编写教案。教案是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的书面方案,是教师施教的蓝本。它包括“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三个方面。它使教学目标明晰化、教学内容条理化、教学过程序列化、教学方法科学化,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它也是教师总结经验、改进教学的宝贵资料。
二、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也是教学的起始和归宿。对此教师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制定切实教学目标。
1、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一要明确、二要具体。即要提出课堂教学结束应达到的具体要求;三要恰当。要保证教学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又要使绝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后达到;四要完整、各个目标齐全且在教学中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因素整体优化、融为一体。
2、落实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首先以认识为主线,分层落实、揭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完善的认识结构。避免课堂中的“一刀切”现象。教学做到即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然后以智能目标为核心、主动发展。将教师的主动培养和学生的主动提高结合起来。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同优化整个课堂教学是密切相关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源、以练习为主线、以发展为主旨、以教师为主导的五主原则。因此教师在优化课堂结构、合理分配时间的同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语设计,巧妙新颖。在传授新知识之前,教师都应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设计一段教学语言。我们知道巧妙新颖的导语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灵、唤起注意力、创造良好的情境、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入新课,通前联后。素质教育的主体中,导入新课应体现“温故知新的原则”。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将与此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例如我在讲授鲁迅的作品《孔乙己》时,针对不同文章的题材将他的所有作品进行分类归结。再根据每篇文章出处的不同将它们分类。让学生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加以识记。
3、传授新知,主体参与。传授新知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人物。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将学生的外部学习活动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
4、巩固练习,多种角度。教师设置练习应有“质”与“量”两个方面的要求。练习紧扣中心、难点,有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应用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进行测试量化。用多种形式、多种角度让学生说理、讨论、操作。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且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5、课堂总结,高度浓缩。课临近结束的短短几分钟内,教师要对整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高度浓缩、提纲挈领的归纳概括,给学生以精要深刻的印象。引起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
6、板书设计,精、简、明、新
好的板书能配合教学直观形象揭示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学生通过它能够提纲挈领的掌握文章中心和结构。可以依据它有条理地复述课文,而且可以记好笔记,有利于课后的巩固复习。因而有人将板书比喻为开启思想的钥匙、引导形式进入知识胜境的导游图。从教师方面来说,板书设计如何,就能看出教师对教材把握的程度,甚至可以反映出钻研精神、工作态度。因此板书设计又成了优化课堂教学的另一举措。
四、优化教学方法
1、着眼于诱导 变“苦学”为“乐学”。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识活动变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的根据教材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使学生获得“真知”形成自己的“营养品”。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例如我在讲《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几个叙述事例,然后让学生试说几个事例中描写的中心人物是谁。他们各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就很快的翻阅课本、查寻资料,自己开始琢磨、自己开始推敲。把教师的这种引导力转化成了自己的驱动力。
3、着力于疏导 变“难学”为“易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教师指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时,学生往往思维受阻或偏差。此时教师应指点迷津。拨开疑云,在学生“山重水复”时利用疏导的方式使他们获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化难为易中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着手于指导 变“学会”为“会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以上“三导”之外,还应着手对学生的学法和认知策路进行指导、使学生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心智技能得到协调发展。将表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五、优化教学环境
“环境造就人”,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
1、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体态语言三种。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讲究艺术性。在课堂上教师的口头语言力求作到;精练准确、条理清晰、生动形象、抑扬顿挫;板书语言力求做道;文字规范、布局合理、简洁美观、条理分明;教师的体态语言力求做道;整洁大方的穿着、精神抖擞的面貌、端庄稳重的举止、和蔼可亲的态度、恰到好处的教态。
2、融洽的师生关系。“人非草木、熟能无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上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又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思想品德的形成。
3、合理化的课堂管理。“活而不乱、静而不死”一向是课堂管理的科学体系。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合理化的课堂管理势在必行。施教过程中教师只有科学、合理的组织课堂,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实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活动中学新知、探新知。把学生组织成一个温暖且富有上进性的“战斗部队”,把课堂组织成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大家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顺利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而作铺垫。
4、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明白,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任务、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构成的运动过程。更新教学手段、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应根据教学内容、设备条件、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的优化组织,实现抽象问题的具体化、枯燥问题的趣味化、静止问题的动态化
http://
第二篇: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完成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意识。整体而有序地考虑教学过程的各结构成分及相互联系,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设景激趣,提升导入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端离不开好的起点。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就是指“导入新课”,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会在导语上费尽心思,因为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必要前提。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可引人入胜,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入课文的方法有很多;成语引入法、故事引人法、迷语引入法、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法,等等。只要老师在导入时能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都可以说是好的导语,是一切成功课的好的开端。对这一环节的处理,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忽视导入。视其为可有可无;二是机械地模式化地导人,局限于组织教学的起始环节,不考虑时间、地点、内容、对象,千篇一律。导人新课的方法很多,或直接导人,如释题介绍作者与背景等;或间接导人,如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巧妙设疑,自然过渡;复习旧知,由旧导新,等等。设计导人要做到科学得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其实,导人就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如趣味性开场白、哲理性开场白、抒情性开场白,等等。突出学科特点。丰厚课堂内涵。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就必须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文学素养、语文能力的原则去实施,训练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使课堂彰显活力与生机。语文说到底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其核心内容就是如何理解外界传递给你的信息以及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语文的规律就是理解和表达的规律,语文的真本领就是理解和表达的本领。因此语文课要强化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惟有如此,学生才可以练就一套过硬的本领,才可能有扎实的基本功。优秀文学作品的优美意境、动人情感、深邃思想无不要借助语言的外衣来表现,因此对语言的理解、品味便成了语文课中很重要的内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便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名出色的向导,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寻找兴趣的源泉、生活的真谛。教学中尽可能地启迪他们的心志,将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极尽所能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践中要认真区别讲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和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继承创新,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控制和自我控制学习认识活动的过程。优化教学过程,要力求使教学复杂、多因素、多层次、多变的活动过程有规可循,力求最优。首先,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上,太严不利于学生自控能力发展;太松则会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降低教学效果。因此,要全面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科学系统地规划教学单元,精心组织实施。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指导阅读、征文、小论文写作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中的控制联系与学生主动性关系掌握恰当。其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三种组织形式,各有优点和弱点。根据具体需要在教学过程的相应环节中突出某种组织形式,以其它形式为辅。语文单元教学中,或是全班讲解,全班讨论:或是小组学习,小组互评:或是独立阅读写作,教师面批指导。综合地使用与处理教学形式,使各种教学形式发挥最大效用。“传统教学”与“发展性教学”二者各有其历史背景,持完全对立的观点,认为不可调合,是失之片面的。教学的辩证法要求二者不可偏废,我们应采用综合性观点,按最优化标准决定取舍,扬长避短,选择最优的结合。在教学方案选择上应以科学系统的单元教学为主要形式。并在单元划分、篇目重组、能力训练体系、材料的增补上都作精心研究,做出最优选择和编排。开放自主,合作互动中发展。“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善于唤醒和鼓舞。”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不再全由教师主宰,不再是教师一讲到底或者学生被动思考问题,而应将课堂向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的一切活动,他们自主阅读、写作,自主探究、对话、实践、质疑、析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精神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积极培养;在对话、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师生与教材互动,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个性风采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熟悉了原来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步骤,要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建议的学习方式,就必须对以往有所超越。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特征的基础学科。因此。语文教学就是用智慧培育智慧、用生命呵护生命、用创造激发创造的事业。老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解放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思维、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第三篇: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条途径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条途径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面临着高消耗、低效率的困境。语文教学都是按一定程序进行的。起始课、分析课、练习课,环环相扣,有条不紊。虽做到了教学过程的目标化,但也存在许多弊端:既忽视了教材特点,忽视了学生实际,又缺乏变化,显示不出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限制了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能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这一问题已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
有人说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创造,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最欠缺的也是创造。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去改进我们的教学手段,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优化语文课堂教学,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比其他课更容易创设浓厚的课堂氛围。但如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而追求表面的热闹,或一味放任学生,以投合学生的口味,或抛开课文,搜奇猎异、故弄玄虚,都是不可取的。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应该有知识的含量和文化的底蕴,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氛围中,想学、乐学。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讲述朱自清《春》这篇文章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于是师生一起唱起了《春天在哪里》,那优美的歌声立即把我们带进一个春天的乐园,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春”上去。于是带着欣喜与向往,带着好奇与乐趣,他们一起顺利描绘了《春》中那几幅优美的画面。于漪老师说:课堂的起始阶段应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精心设计导语,美化教学语言,穿插名言警句,启发联想,设置悬念。这些都是营造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二、优化课堂教学,要重视知识发散,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入手
知识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是语文之本,课堂则是传授这些知识的主渠道。但如果语文教学只是在课堂上就课文讲课文、学课文,长此下去,就形成了一种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学生听着无趣,教师讲着也无味,这样是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叶圣陶说:“课文只是一些例子,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例子的作用,是语文教学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在课堂中,注重对课文知识进行发散,并对发散的知识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以加大课堂教学密度,真正让学生听有所得,学有所获。例如:讲《核舟记》中的“大苏泛赤壁”时,可以用投影仪显示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与学生一同欣赏诗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核舟记》文章的理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此,由《葫芦僧判葫芦案》,学生进一步领略到古典名著《红楼梦》;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生更深刻地接触了《水浒传》;由《我的小桃树》,学生知道了贾平凹;由„„总是由此及彼,天长日久,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渐提高,写作水平大有长进。
但是,知识的发散延伸并不是“海阔天空任鸟飞”,我们仍要坚持需要性原则,不能离开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一味“放飞”。精心选择和设计发散点是搞好课堂发散的关键。大到主题或论点、人物、情节、构思表达等相同点和不同点,小到一句能让人联想、给人启示、动人心弦的话,只要是精彩闪光处,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文化品味和语文修养的都可作为发散点。
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创造,语文教学要焕发生机,提高效率,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开拓学生思维的渠道和空间。
语文课也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教学要依据教学目标,设置一些关键性问题。教师自己则手握打开问题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让它转动起来。例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一文后,提问:“20年后我所见到的闰土已经由一个真诚热情的神奇小英雄变成了一个反应迟钝的、受封建等级制度迫害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学生们能根据课文分析做出正确回答)紧接又问:“设想一下,如果是在现在,闰土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展开讨论)有的说:“他的生活会更好起来”,有的说:“也许„„也许„„”又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20年后水生和宏儿相见,会是什么情景?”让同学们以《20年后,水生见到了宏儿》为题,发挥想象进行一个创造性的作文训练,这可以说,是一次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造力的训练。
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教学模式以及一些古老的教育观念,也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尤其语文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现在不论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内容变得新颖了,越来越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能力提高。这更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作出努力。重视阅读扎实训练,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美的载体,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画,每一句话都是一首诗,每一文章都是一首交响乐。我们对语言美、情感美、书写美的追求要永驻心间,用智慧去结交语文,用生命去体悟语文,用激情去教授语文。那么每一篇课文都会充满着迷人的魅力,每一天的语文课堂都会散发着醉人的芬芳。
用语文教人,在丰富的阅读中提高人文素养。
每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心里涌动的是一种敬畏,一种感动,一种虔诚,心绪在字里行间流动,灵魂在淡淡的墨香中净化。它们或精雕细琢,或自然清新;或花团锦簇,或朴实无华;或凝练厚重,或简约委婉。它们都是灵感与智慧的结晶,是文人先哲对自然万物、天下苍生的深切关爱,对人生风云、历史沧桑的真切感悟,对至真至纯人性的热忱歌颂。它们提醒我们在人类生活中“崇高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保持崇高的情操是人间美好的根源。在语文课堂里,我们要运用这些优美的文字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琅琅读书声中,把正义和真理,睿智和善良内化为灵魂血肉,铺就他们精神的底色。读超然逍遥、清洁悲悯的庄子,读推己及人仁爱孝悌的孔子,读以饥寒之身永怀天下苍生的杜甫,读“一蓑烟雨任平生”旷达豪迈的苏轼,读对中华民族充满悲怆赤诚的穆旦,读“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至孝至贤的李密,读“眼泪不为一己之痛而流,为芸芸众生而流”如佛般慈悲博爱的人生境界„„学生在对一篇篇意蕴丰厚的文章的诵读中,美化言辞,醇化情愫,纯净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要让学生记住两句话,“在成长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一生阅读,一世成长”“以好书为伴,就是以高尚的人为友”。这里没有生硬的说教,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化人也深,入人也速;这里没有唠叨的灌输,一篇篇平实自然的文字,晓人以理,动人以情。这时,我更深刻地体会到:选择语文就意味选择了崇高,执著于那份崇高,会使你摒弃低俗丑陋而跟高尚对话。它会使你更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用语文教人,在扎实的阅读训练中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技能性。知识是重要的,它是发展技能的前提。但是,我们应当做的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能够运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谈论语言的人。中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所以让学生能运用语文服务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语文老师应加强指导阅读训练,在美的品读和赏析中,学习规范优美的汉语言,体会作者的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并将这些语言和技巧内化为一种语文能力,用它来得心应手地再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传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感悟。
一、阅读教学中,在对经典文章的讲析后,可让学生重点揣摩作者的某种写作技巧或某些精彩的语段,并进行片段仿写训练,把文章的写作技巧逐渐内化成一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使学生真正会运用语文。
例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把平常甚至是破败的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细腻感人。在教授本文时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写作散文的技巧,“散文的美未必都来自美的景物,重要的是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处发现动人的色彩”;再启发学生进行仿写训练。选取一个季节的景物为描写内容,通过细腻的描写、优美的文字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含蓄深婉地表达内心情感。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用丰富的想像、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的写法;李煜《虞美人》中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夸张将抽象的愁形象化的写法;柳永《雨霖铃》中(上片写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写情人话别时的种种情态,下片设想别后生活的凄凉、寂寞)虚实相济,自成妙境,表情达意酣畅淋漓的写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悉心揣摩、借鉴学习的。可让学生写文学赏析,也可以进行仿写、改写、扩写训练。
二、阅读教学中,用教材教语文,我们不能做一个平庸的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思维内涵,创造性地开发语文教学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李密的《陈情表》可以启发学生对他“孝”的背后作深层解读:①李密的“孝为先”是美德,尽孝是尽忠的前提,孝小家才能忠大国。②面对龙颜的压力李密不为所动,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李密不为所动。③“孝”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是一种谨慎的观望态度?是不事二主的性格使然?是为了更大的利益所得?李密是个聪明人,生活需要聪明。④生活时时面对选择,需要一份冷静,需要一份思考。⑤说话要有技巧——这是生活应具备的能力。
又如,教学《雷雨》时,课后有个课堂小辩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再深入,“你认为鲁侍萍对周朴园有没有感情?在文中找出合理依据”。这样的训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敏感的文学揣读能力。
语文教学充满了魅力,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理性的光芒。我们要做有思想、有激情、有追求的语文老师。学习没有止境,我们只有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追求,才能无愧于神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将一切机会都当做语言演练场,从听说读写中训练语言的运用能力。
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 所谓“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阅读教学的语感就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推动阅读教学,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语感的强调,就是要注重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一种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锤炼出来的对语言的真切领会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领悟。
现代的阅读教学要求破除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把阅读教学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能说会道,能读书看报,能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离开语言,人们无法进行思维,而离开了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内核。人的思维,说到底是运用言语进行的“言语思维”。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而语言文字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语感。因为语感能力是长期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一种心理直觉。学生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技能等诸因素都是通过语感能力表现出来的。而这些因素也正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感的关键在于能够凭借直觉,灵活而敏捷地把握各种不同语言环境中语言质的规定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有了一定的言语感情经验,但生活阅历还很肤浅,需要增加大量的直接言语经验,同时他们又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善于吸收和学习各方面的语文知识,在增长能力和学习知识两方面都处于最佳时期,语感能力的提高使他们迅速积累间接的理性经验,形成真正敏锐的、准确的、深刻的理解和鉴别语言的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一方面,就能从容不迫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领悟语言,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地体现或调动特定语言环境中各种语言运用的可能性,发挥其潜在的语感势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阅读教学的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主体
阅读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并不等同于语感。前者是知识,后者是能力,中间需要一个转化的环节。一个能把一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的人未必能理解语言。每一部具体的作品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像世上不存在没有形貌的人一样,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章。丰富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越来越熟练,使语言教育变得更具体。同时语感能力的培养也防止了一种偏向,即将阅读教学课上成讲解、说明课,过分强调知识因素而忽视了言语材料的本身。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正如音符之于乐曲,音符本身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简单的音符经过作者的恰当组合,从而构成旋律中有机的要素。杂乱的排列绝不会构成优美的旋律。例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从文中来看作者四次流泪。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但文字并不重复雷同,而是同中有变,多彩多姿。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并不完全一致。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见到父亲。看见凄惨的家境,满院的狼藉,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于是一股凄凉感涌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桔。这是感情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来桔子,一个“穿”字,一个“爬”字,说明了父亲年岁大了,行动不便,充分表现了爱子的一片真情,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是车站别离,父亲的背影消失了。想起父亲的老态龙钟,一种忧伤的情怀顿时喷发,留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想到颓唐的父亲,惨淡的家境,凄凉的晚景,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作者的“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语言是波澜跌宕的。人间最美的最动人的莫过于诚挚的感情和纯真的心了。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是非常深厚的,语言的内蕴是丰富多彩的,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于字里行间,皆在于文字背后,在空白处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从“四次流泪”的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对《背影》语言的感知和把握是首要的,但不同的人阅读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语感能力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因其生活经历、所受的教育、知识程度、专业特长、年龄层次、所处的地位、心理性格、气质涵养的差异,在感知语言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同时,每句话所含的意义容量,也需要凭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味。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从不自觉地掌握语言提高到自觉掌握语言大为重要,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生自己能形成的,它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训练密切相关,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关键是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到自觉地学习,也就谈不到语感能力的培养。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博览精读,犹如蜜蜂采蜜。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奥妙,认知了语言的情趣,把握了语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三、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深化学生语感能力 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思考能力。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穷的人。学生阶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着不少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例如教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怎么成“岭”,“侧”看怎么成“峰”?“远近高低”又怎么各不相同?这些诗句虽然很直观,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山岭表象中,却找不到确切的支持。如何训练学生通过变通、创新、联系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体会到:横、侧、远、近、高、低这庐山的六种形态的壮美。如果选用一个板刷,板刷上一撮撮毛从一端逐次升高地排列到另一端,让学生横看:板刷上一撮撮毛左右横列,像山岭的屏幛一样;再让学生侧看:一撮撮毛前后重叠,像山峦成群一样;再辅之以该山群峰叠翠的想象,结合比较“岭:山之肩领相并,有山路相通”和“峰,山之端也”两者的词义,如果把诗中语句改写成“横看成峰侧成岭”,就不贴切了,说明苏轼写诗用词既生动又准确。这样就促进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感觉、认知和把握,深化了学生的语感能力。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的富于哲理的千古名句,更达到了言犹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从《题西林壁》诗的教学实践来看,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深化语感能力层次的必由之路,从具体课文的语言本质特征和基本要素入手,努力将自己精湛的思维品质在语感能力中加以表现和运用,这样就会逐渐感受语言在各种环境中的不同意境,并最终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驾驭形形色色的各种语言,使语感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第四篇:十五中学语文“五助”课堂教学案
4、互助探究:(1)熟读课文,思考:推荐这两篇文章给老人家是否合适?(求同)
年级:七年级课题:比较阅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黄河颂》
课型:研讨课课时:一课时 审核:七年备课组主备人:马立红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2)再读思考:从两篇文章选择一篇,你认为哪篇文章更能打动老人?从两篇文章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圈点勾画,自主合作探究; 文体特点和语言风格进行比较。说出你推荐的理由。(求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坚强、乐观、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初步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
三、学习流程:
1、课前自助: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作者是___________
《黄河颂》作者___________
(2)填空:cóng()山叠岭qíqū()
(3)小结:归纳出比较阅读的方法。
逼xiá()Zǔ()抑
亦fù()如是回环曲折().
(3)、解释词语
逼狭:阻抑:亦复如是:老于旅途:雄健:
(4)、简介写作背景:
2、自助反馈
3、情助激趣
5、补助测学:初中阶段,也是我们成长阶段的艰难时期,我们也应该用雄健的精神
走过这段崎岖的道路,请你写一小段话激励自己或朋友,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语言风格试着写写。
6、续助提升:把补助测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写成一篇小日记。
十五中学语文“五助”课堂教学案
第五篇:浅谈中学语文幽默课堂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幽默课堂教学
仪征市青山中心学校 路荧荧
【摘要】幽默,可以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以融合师生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多用修辞法,活用谐音双关,巧用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来实施语文幽默课堂教学,使幽默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幽默 语文 课堂教学 技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教育教学不只在于一味地传授知识,死记硬背,否则课堂便会枯燥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那么,如何使课堂变得有趣呢?笔者认为,幽默就是有效的催化剂。
一、何为“幽默”及幽默课堂教学
“幽默”一词,最早见于《楚辞•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意为沉寂无声。另外在唐代柳宗元的《闵生赋》里“合喙而隐志兮,幽默以殆尽”也有所涉及。而现代汉语中的“幽默”则是由英文humour音译而来,最初将此词移入中国的,还是国学大师林语堂。林语堂解释道:“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与粗鄙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现代汉语词典》则认为“幽默”就是有趣诙谐而意味深长。而我认为“幽默”即行为举止生动,语言滑稽搞笑,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欢愉和享受。
而将幽默应用于课堂教学,并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亢奋,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活动,我们称之为“幽默课堂教学”。“幽默课堂教学”只是教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它不但具备幽默本身的活泼性、启导性、愉悦性等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以幽默来育人,是其主要核心。怪不得前苏联教育家斯威特曾表态:“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助手是幽默。”
[1]
二、中学语文幽默课堂教学的价值
1、幽默有利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现。
在全国上下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课程标准的落实,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富有幽默感,会在课堂上适时幽默,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素质指标,所以将幽默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当下及未来教育所推崇的,也是大势所趋。
虽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现如今的教育教学,已不仅仅要求教师的学识了,还要求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而幽默就是思想、才华、智慧、气质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法棒,会让语言瞬间拥有奇光异彩,使课堂熠熠生辉。列宁也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幽默往往意味着睿智、宽容、豁达,是一种独特的观察问题的角度,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老师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厌烦、害怕的心理,学生和这类老师交流,会觉得累,教师本人也会觉得累。一本正经不如幽他一默。据美国保罗韦地教授调查,九万名学生都一致最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所以,具有幽默感的老师才是最受学生青睐的。复旦大学的陆谷孙教授就凭借其幽默的课堂语言、诙谐的肢体动作、自创的课堂教学“三笑论”,而一跃成为复旦大学最受学生拥戴的杰出教授。
2、幽默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从来就有向45分钟要效益的说法,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也不例外,唯有切中其兴趣,运用幽默,才能让他们爱学、乐学,才能事半功倍。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和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交流,启迪学生,用幽默和学生一起产生智慧火花的碰撞。还记得去年我刚接手小升初的学生,给他们上第一节语文课时,我说了这样一则笑话: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曾在花园里迎面碰到了他的敌人,花园的路只允许一个人通过,他的仇敌高高地昂起头说:“我是不会给傻瓜让路的!”歌德则避开一边,说:“我恰恰相反。”很巧妙地解开了这个问题。听了这个故事,大家都笑了,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懂得了说话的技巧,知道了委婉用语的妙处,以后课堂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3、幽默有利于缓和课堂气氛,融合师生关系。
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师生关系融洽,达到默契配合。当代教育家段力佩先生说:“要是我们的课堂始终吸引学生,使大家人在课堂,心在课堂,感到课堂上无穷的乐趣。”因此,“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
古人云:“教人而未见趣,必不乐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用幽默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确是稳定师生关系,消除隔阂的润滑剂。记得有一次语文课,讲标点符号的用法,我请同学到黑板上加标点,引用的是一则幽默小故事:说重庆谈判时,蒋介石冲周恩来总理发脾气,说:“我简直是在对牛弹琴!”周总理接语曰:“对牛弹琴”,一字未改却很好地回击了对方。课堂上,我一直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通过句读划分来表情达意,学生经过启发后标注为“对!牛弹琴!”最后学生领悟了标点符号的运用,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5]
[4]
[3][2]
三、幽默课堂教学的技巧
幽默课堂教学的益处已一一列举,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创造幽默,进行幽默课堂教学呢?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下面,我将结合前人的经验和本人的研究加以总结,大概有以下三种技巧:
1、善用修辞法
修辞法,是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依据语境和表达内容,运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或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它包括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对偶、借代、双关、顶真、反问、粘连、曲解等。比如运用比喻,形象恰当、别出心裁的比喻,可以拥有出乎意料的效果。某节语文课上,老师喊学生上台板书仿句练习,有个学生写字又小又丑,且由下往上斜着写,学生们看到后都捂着嘴笑。老师灵机一动,说道:“大家看,张同学的字写得歪歪扭扭,但颇有诗意。”班级的学生很不解,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笑道:“这就是现代版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啊!”全班学生听后捧腹大笑,写字的学生也满脸愧色,笑着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下次认真书写。所以一个小小的修辞,活跃了课堂,也帮助了学生端正了态度。当然,并不是简单陈俗的随便一喻,就有如此的效果,还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正如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有幽默倾向的人,还必须具备温厚的、敏感的,而同时善于观察、不偏不倚的天性。”
2、活用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故意运用谐音说错了一位著名音乐家的名字,还写在了黑板上:莫砸铁,学生看后哄堂大笑。学生笑完之后,语文老师一本正经地解释道:“现在我来讲解这个音乐家名字的意思:‘莫砸铁’意为读书要认真,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一下子把铁板砸穿,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种亦庄亦谐的语言让学生一下子记住了莫扎特,且记忆颇深。
幽默不以多取胜,而以在欢声笑语中产生含蓄蕴藉的睿智为荣。每年的期中、期末试卷都采用电脑阅卷的形式,往往这时总有个别学生会在答题卡上写“老师,您辛苦了,请给分!”,“老师,我们祝您新年快乐,请给分!”的字样,在训斥学生投机取巧时,我会讲这样一个故事:清代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李某,不学无术却一心想升官发财。有一次,他去参加考试,憋了半天也没有写出一个字,眼看终场时间就要到了,他灵机一动,便在纸上写了:“我是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戚”。可是,“戚”字不会写,只好借用“妻”来代替。他想:有了这个金字招牌,准能考上。谁知,翔实的主考官元不徇私情,他看了李某的试卷,啼笑皆非,便信手在“我是李鸿章大人的亲妻”后,又加上了几个字:“所以,我不敢娶(取)你”。每次学生听完这个故事,都会在笑声中反思自己,再也不做投机取巧的事。这样的幽默不仅能育才,也能育人。
3、巧用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街头巷尾流传着许多耳熟能详的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这些语言风趣诙谐。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巧用它们,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些许幽默气氛。常见的俗语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大树底下好乘凉”等;谚语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开弓没有回头箭”等;歇后语有“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惯用语有“唱对台戏、打游击、炒鱿鱼”
[6]等。
如今的课堂,诱惑太多,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尤其春季,春风拂来,睡意朦胧。一位语文老师正在讲文言字词,枯燥乏味的知识点早已让学生心生困意,好多同学开始打盹,这时老师见状,也假装打瞌睡,并像说梦话似得,讲到:“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老师讲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学生们被逗乐了。针对还没有醒的同学,老师继续补充道:“有些人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睡舒服觉’啊!”后来,教室里一片笑声。个别睡熟的同学也醒了。这里,这位老师巧用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诗和谚语的巧妙变换中,将学生从睡眼惺忪的状态中拉回了知识与幽默并存的趣味课堂,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才思敏捷,不得不服。
以上就是我说的三种语文幽默课堂教学的技巧,当然,还有许多方法,如出奇制胜法,借题发挥法等等,不能穷尽。但无论哪一种,只要能愉悦学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就是好的幽默教学法。但是,幽默毕竟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教师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那就失去了幽默课堂教学本身的意义了。钱钟书先生说:“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不能当做职业。”一个教师只有在考虑好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重难点、感情基调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掌握时机,适当运用幽默,使得课堂教学产生奇妙境界,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7]
【参考文献】
[1]李瑛.中学语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2]李健.教学语言幽默艺术新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2(07). [3]黄麟生.中学语文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许遐达.幽默是教育的助手[J].上海教育:社会科学版,1991(6):15-18. [5]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17.
[6]卢真金.教学幽默的心理机制及其作用[J].教学理论与实践,1989(9):23-25. [7]陈秀丽.教学语言幽默艺术的特点[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