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浅谈语文课堂的语言艺术
汝南县常兴镇一中叶明海
夸美纽斯曾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应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是规范的语言,特别是课堂上的语言。
多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无声的语言;二是有声的语言。
一、无声的语言
首先,无声的语言体现在教师的外部形象上——如衣着、发型、修饰等。干净利落、合体淡雅的的衣饰会给学生别样的感觉。那感觉,如同一缕春风、一线阳光、一波飞流、一泓清泉,嘀嗒在人们心头,清爽、赏心、悦目、舒服 „„而过于华丽前卫的服饰,过浓的脂粉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华而不实,从而会只专注于你的外部语言而不去听讲和思考。
其次,高雅飘逸的文化底蕴,可敬可佩的人格魅力,稳重饱满的精神状态也很关键。一名好的语文教师,精神饱满的走进课堂,走入学生中间,站如一棵青松,行如一阵春风,加上自然流露出的厚积薄发,就会让注意力集中的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分岔的学生在老师“形象”的感悟中迅速收回心来,跟着老师的感觉畅游知识的海洋,共同感悟文本的精华。
再者,巧妙的艺术板书。在我所看到的课堂中,就发现一些教师做得很好。如有的讲《柳叶儿》 时把内容板书成柳叶形;讲《手》时把板书设计成一个“手”字图案;讲《凡尔赛宫》把板书设计成一座宫殿的形状。还有的老师在讲《月迹》时把板书设计成“美”的形状。讲《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把板书设计成一只船的形状等等。这样设计成艺术的板书,对文本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举止得当的自然动作。在课堂上,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在学生看来,都似乎很有深意。如眼神的巧妙变化:喜、怒、哀、乐、怔、疑等人的感觉都可以在眼睛中表现出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把握好眼神,老师的讲述和点拨才能和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因此,课堂上,老师一定要有意的让眼神和全班每一个学生进行无数次和谐的对接,和学生进行无言的交流。
二、有声的语言
有声的语言应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具有言辞美。
2、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具体来说:
第一,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美读。这是老师的基本功之一。朗读课文时,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读出明亮轻快,读出刚健稳重,读出情景交融。这样,学生在老师美而和谐、悦耳动听的朗读声中,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感悟作品形象,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丽词妙句。新课标也提出要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因此,老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示范性朗读指导好学生的朗读,要让学生读准、读顺、读通、读懂、读好,读出个性,读出风采。让诵读成为滋养学生素养的一道美味佳肴。
第二,富有磁性的点拨语。语色亮丽,语气适中,语调舒缓有致,语音沉着而有底气。这些都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学生爱上某一个教师的课,大多因为这名教师娓娓动听的点拨与讲述深深打动了他的心灵,引发了他的思维。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作者,去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走进了故事,去感悟故事中的喜怒哀乐,并去理性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学生的精神情操,使学生正在成长的心灵得到了洗礼。
第三,客观机智的评价语。在新课标中,教师评价用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为它不但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而且能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可谓一举三得。如“说得真好!”、“同学们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很可贵!”、“我为你们骄傲!”、“你的话深深打动了老师!”、“让我们为自己喝彩!”、“老师都被你们感动了”等等。这些丰富有变化的、增加了师生间亲和力的点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诗人说,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我常想,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教师,肯定难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何谓“冒烟”?何谓“燃烧”?比如,教读苏轼的《念怒娇•赤壁怀古》,有一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一位老师很平静地说:“还不错,你读得不错,很有表情,也很流畅。”而另一位老师这样说:“很好,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读出了乱石穿空的雄奇,也读出了人生如梦的悲凉!我们为你的精彩诵读而喝彩!”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前者是冒烟,后者是燃烧。冒烟是不冷不热,不痛不痒,青烟缭绕,了无生气;燃烧则是火光熊熊,痛快热烈,映红一方天空。因此,评价语要做到:准确得体、诙谐幽默、机智巧妙、独特创新。
第四,放飞有度的激励语。如“大家最想听谁朗读课文?”、“你能说说赵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这么多人组成一个旅游团,没有导游怎么办?”、“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环节、哪个词语或哪一句话?” “如果声音再大一点,会更好!”、„„激励中带着问题,问题中含有激励,学生思维的火把被老师点燃成了急速思维的熊熊大火。
总之,语文教师美而丰富的课堂用语要起到“融情于语、融情于境、语为境设”的妙用。好的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除教学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这样既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又能使课堂富有交流性和情感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语言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自然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调整心理情绪,把握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方法
关于教师教学语言的论文数量很多,内容也非常丰富、细致、深刻,这对提高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认识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一种不好的教学语言现象还时有发生,即语言不自然、装腔作势、拉腔拉调,有的小学老师甚至整堂课都用朗诵或演讲的语气来给孩子上课,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中经常听到。而这种不良现象很少有文章指出,以至于有“以样学样”之嫌。笔者认为,尽管教学语言可以有多种多样的个人风格,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但追求语言的朴素美、自然美,应该是教学语言的本色调。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现状
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在平时说话、上课时语言都很亲切自然,但一到公开课、示范课或说课比赛,语言就马上变得拉腔拉调,嗲声嗲气,表演味十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心理情绪有变化
公开课、说课比赛和平时上课不同,课前经过精心准备和一定的演练,有老师们的建议、领导的厚望和自己的期望。怎样消化、操作公开课?课堂上学生能配合好吗?一连串问题在教师的脑海中闪现。加上有很多同行、专家在现场听课,往日熟悉的学生也变得紧张起来了,这种特定情景的变化,角色、身份的微调,使得有些老师马上变得既兴奋又紧张。许多教师总是太想更好地表现自己,想着如何美一点,如何在大家面前表现得好一点,但另一方面又怕出问题,心理压力大,自然就产生了胆怯感和恐惧感,总是感到不自在。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一开口腔调就容易变形走样,容易被备课时想好的那些语言束缚住。有的教师因为怕乱套,也不敢临场发挥,下意识地就会把每句话的声调提高,语气加重,来给自己壮胆;甚至有些就用带有半背诵的形式来将备课的内容“诵”出来,因为这样起码可以防止出错。这样一来,其语言当然就会不自然。
(二)忽略了对象的特殊性
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你的对象是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其相应的年龄特点和语言习惯。但在特定场合,教师往往由于心理紧张,容易忽略学生的特点,习惯于以老师的身份进入角色,驾轻就熟地用自己习惯的、早已准备好的书面语言来教学。比如,在讲《生命》一课时,肯定要涉及到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有的老师满堂都在讲有关生命的大道理。当然,道理本身是没错的,但学生能理解吗?其实,教师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们所关心的人和事相联系,然后再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会感到亲切自然。因为学生总是对离自己近的事物较熟悉,感兴趣,易理解。我们平时用多媒体、出示实物的方法也都是为了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这两者的道理有相通之处。
(三)教师集体效应的误导
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才是美的语言,虽然有许多文章论及过,但是,理论与实践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教师从日常实践中获得的信息更具有直观性和仿效性。当看到别的老师也是用这种略带夸张且有点变形的语言来教学(当然还有许多别的优点),并且还受到评论者的赞赏时,便在潜意识里认为这种语言是美的。从理论上来说,教师集体效应是教师群体互动的产物,而这种在实践情境中形成的认识更具开放性,更易取得认同,更有利于储存。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问题还在于对什么样的教学语言具有自然美认识不清。
(四)教师本身的语言修炼不够
所谓语言的修炼,首先是一个文化内涵问题。一般来说,对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理解,就应该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表达。如果理解肤浅、有偏差,甚至有错误,其语言当然就谈不上美。但是,如果理解正确了,而语言不精当和确切,甚至词不达意,或者用词生僻、费解、空洞,其语言也谈不上美。其次才是语言表达技巧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需要细心体悟和长期训练才能解决的问题,它包括对作品基调的把握,语言节奏的处理,语气的选择等等。而节奏的形成又涉及对语速、音长、音顿、音强等技巧的处理。此外,语气也集中体现了对表达技巧中各种要素的要求,比如,节奏的快慢,语言的长短、刚柔、抑扬、强弱、轻重、缓急,还要结合重音的选择和处理,停连位置的选择,音强、音色、音长等技巧的恰当。很多老师由于上述问题没有很好地协调、解决好,所以影响到语言自然美的形成。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方法
(一)声气运用问题
训练语言的自然美,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前述的文化内涵、人的精神气质、情感情绪的变化等等,这里重点谈一些基本的技巧问题。我们在说话中,如果是短句子就容易说,如果是长句子就会有气不够用需要中途换气的感觉,很难做到一气呵成,所以我们常说的声断气不断,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做一些声气的训练。
(二)理解作品,确定表达基调
正确理解作品,确定准确的表达基调,这是对一部作品把握到位的基本要求。对作品的处理,要做到恰到好处,就需要我们平时加强阅读,提高自己对作品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做到准确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多学习名家对作品的表达处理
许多名家对作品的处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著名语言艺术家姚锡娟老师,在朗读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她戴着墨镜,闭着双眼,去真正体会一个盲人在黑暗中的感觉,当她摘掉眼镜,眼前看到光明时,那种由衷的发自内心的对光明的赞扬,就特别真实、自然、感人。
第三篇:浅谈中学语文幽默课堂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幽默课堂教学
仪征市青山中心学校 路荧荧
【摘要】幽默,可以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以融合师生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多用修辞法,活用谐音双关,巧用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来实施语文幽默课堂教学,使幽默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幽默 语文 课堂教学 技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教育教学不只在于一味地传授知识,死记硬背,否则课堂便会枯燥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那么,如何使课堂变得有趣呢?笔者认为,幽默就是有效的催化剂。
一、何为“幽默”及幽默课堂教学
“幽默”一词,最早见于《楚辞•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意为沉寂无声。另外在唐代柳宗元的《闵生赋》里“合喙而隐志兮,幽默以殆尽”也有所涉及。而现代汉语中的“幽默”则是由英文humour音译而来,最初将此词移入中国的,还是国学大师林语堂。林语堂解释道:“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与粗鄙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现代汉语词典》则认为“幽默”就是有趣诙谐而意味深长。而我认为“幽默”即行为举止生动,语言滑稽搞笑,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欢愉和享受。
而将幽默应用于课堂教学,并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亢奋,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活动,我们称之为“幽默课堂教学”。“幽默课堂教学”只是教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它不但具备幽默本身的活泼性、启导性、愉悦性等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以幽默来育人,是其主要核心。怪不得前苏联教育家斯威特曾表态:“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助手是幽默。”
[1]
二、中学语文幽默课堂教学的价值
1、幽默有利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现。
在全国上下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课程标准的落实,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富有幽默感,会在课堂上适时幽默,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素质指标,所以将幽默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当下及未来教育所推崇的,也是大势所趋。
虽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现如今的教育教学,已不仅仅要求教师的学识了,还要求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而幽默就是思想、才华、智慧、气质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法棒,会让语言瞬间拥有奇光异彩,使课堂熠熠生辉。列宁也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幽默往往意味着睿智、宽容、豁达,是一种独特的观察问题的角度,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老师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厌烦、害怕的心理,学生和这类老师交流,会觉得累,教师本人也会觉得累。一本正经不如幽他一默。据美国保罗韦地教授调查,九万名学生都一致最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所以,具有幽默感的老师才是最受学生青睐的。复旦大学的陆谷孙教授就凭借其幽默的课堂语言、诙谐的肢体动作、自创的课堂教学“三笑论”,而一跃成为复旦大学最受学生拥戴的杰出教授。
2、幽默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从来就有向45分钟要效益的说法,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也不例外,唯有切中其兴趣,运用幽默,才能让他们爱学、乐学,才能事半功倍。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和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交流,启迪学生,用幽默和学生一起产生智慧火花的碰撞。还记得去年我刚接手小升初的学生,给他们上第一节语文课时,我说了这样一则笑话: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曾在花园里迎面碰到了他的敌人,花园的路只允许一个人通过,他的仇敌高高地昂起头说:“我是不会给傻瓜让路的!”歌德则避开一边,说:“我恰恰相反。”很巧妙地解开了这个问题。听了这个故事,大家都笑了,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懂得了说话的技巧,知道了委婉用语的妙处,以后课堂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3、幽默有利于缓和课堂气氛,融合师生关系。
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师生关系融洽,达到默契配合。当代教育家段力佩先生说:“要是我们的课堂始终吸引学生,使大家人在课堂,心在课堂,感到课堂上无穷的乐趣。”因此,“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
古人云:“教人而未见趣,必不乐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用幽默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确是稳定师生关系,消除隔阂的润滑剂。记得有一次语文课,讲标点符号的用法,我请同学到黑板上加标点,引用的是一则幽默小故事:说重庆谈判时,蒋介石冲周恩来总理发脾气,说:“我简直是在对牛弹琴!”周总理接语曰:“对牛弹琴”,一字未改却很好地回击了对方。课堂上,我一直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通过句读划分来表情达意,学生经过启发后标注为“对!牛弹琴!”最后学生领悟了标点符号的运用,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5]
[4]
[3][2]
三、幽默课堂教学的技巧
幽默课堂教学的益处已一一列举,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创造幽默,进行幽默课堂教学呢?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下面,我将结合前人的经验和本人的研究加以总结,大概有以下三种技巧:
1、善用修辞法
修辞法,是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依据语境和表达内容,运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或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它包括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对偶、借代、双关、顶真、反问、粘连、曲解等。比如运用比喻,形象恰当、别出心裁的比喻,可以拥有出乎意料的效果。某节语文课上,老师喊学生上台板书仿句练习,有个学生写字又小又丑,且由下往上斜着写,学生们看到后都捂着嘴笑。老师灵机一动,说道:“大家看,张同学的字写得歪歪扭扭,但颇有诗意。”班级的学生很不解,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笑道:“这就是现代版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啊!”全班学生听后捧腹大笑,写字的学生也满脸愧色,笑着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下次认真书写。所以一个小小的修辞,活跃了课堂,也帮助了学生端正了态度。当然,并不是简单陈俗的随便一喻,就有如此的效果,还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正如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有幽默倾向的人,还必须具备温厚的、敏感的,而同时善于观察、不偏不倚的天性。”
2、活用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故意运用谐音说错了一位著名音乐家的名字,还写在了黑板上:莫砸铁,学生看后哄堂大笑。学生笑完之后,语文老师一本正经地解释道:“现在我来讲解这个音乐家名字的意思:‘莫砸铁’意为读书要认真,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一下子把铁板砸穿,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种亦庄亦谐的语言让学生一下子记住了莫扎特,且记忆颇深。
幽默不以多取胜,而以在欢声笑语中产生含蓄蕴藉的睿智为荣。每年的期中、期末试卷都采用电脑阅卷的形式,往往这时总有个别学生会在答题卡上写“老师,您辛苦了,请给分!”,“老师,我们祝您新年快乐,请给分!”的字样,在训斥学生投机取巧时,我会讲这样一个故事:清代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李某,不学无术却一心想升官发财。有一次,他去参加考试,憋了半天也没有写出一个字,眼看终场时间就要到了,他灵机一动,便在纸上写了:“我是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戚”。可是,“戚”字不会写,只好借用“妻”来代替。他想:有了这个金字招牌,准能考上。谁知,翔实的主考官元不徇私情,他看了李某的试卷,啼笑皆非,便信手在“我是李鸿章大人的亲妻”后,又加上了几个字:“所以,我不敢娶(取)你”。每次学生听完这个故事,都会在笑声中反思自己,再也不做投机取巧的事。这样的幽默不仅能育才,也能育人。
3、巧用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街头巷尾流传着许多耳熟能详的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这些语言风趣诙谐。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巧用它们,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些许幽默气氛。常见的俗语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大树底下好乘凉”等;谚语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开弓没有回头箭”等;歇后语有“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惯用语有“唱对台戏、打游击、炒鱿鱼”
[6]等。
如今的课堂,诱惑太多,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尤其春季,春风拂来,睡意朦胧。一位语文老师正在讲文言字词,枯燥乏味的知识点早已让学生心生困意,好多同学开始打盹,这时老师见状,也假装打瞌睡,并像说梦话似得,讲到:“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老师讲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学生们被逗乐了。针对还没有醒的同学,老师继续补充道:“有些人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睡舒服觉’啊!”后来,教室里一片笑声。个别睡熟的同学也醒了。这里,这位老师巧用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诗和谚语的巧妙变换中,将学生从睡眼惺忪的状态中拉回了知识与幽默并存的趣味课堂,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才思敏捷,不得不服。
以上就是我说的三种语文幽默课堂教学的技巧,当然,还有许多方法,如出奇制胜法,借题发挥法等等,不能穷尽。但无论哪一种,只要能愉悦学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就是好的幽默教学法。但是,幽默毕竟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教师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那就失去了幽默课堂教学本身的意义了。钱钟书先生说:“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不能当做职业。”一个教师只有在考虑好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重难点、感情基调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掌握时机,适当运用幽默,使得课堂教学产生奇妙境界,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7]
【参考文献】
[1]李瑛.中学语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2]李健.教学语言幽默艺术新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2(07). [3]黄麟生.中学语文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许遐达.幽默是教育的助手[J].上海教育:社会科学版,1991(6):15-18. [5]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17.
[6]卢真金.教学幽默的心理机制及其作用[J].教学理论与实践,1989(9):23-25. [7]陈秀丽.教学语言幽默艺术的特点[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03).
第四篇: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此文已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第四期)
内容提要:探讨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
一、课堂探究要以兴趣为切入点,分层展开,广开思路;
二、课堂展示要不走过场,群力群策,师生互动;
三、课堂交流要抓住时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关键词:创设情境、艺术展示、充分交流
一直以来,在课堂上学生或埋头品读、或奋笔疾书、或掩卷沉思;而教师或循循善诱、或春风化雨、或激扬文字。学生求知的眼睛,盯着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教师。这似乎成了一种理想的课堂模式。然而,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我逐渐明白: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
一、课堂的探究艺术。
就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而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是关键,探究是过程,也是目的。让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并形成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记得我在讲《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对于枯燥的说明文提不起兴趣。等他们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我就对学生说:“这节课我给大家一个提问的机会,你可以就课内外的内容加以提问,机会难得啊!”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小声议论起来。终于有一个学生大胆的站起来了:“老师,你去过赵州桥和卢沟桥
吗?”“我去过。”同学们都看着我,想让我说一下感受。我又说:“我去过两次,一次是在书上去过。一次是上大学的时候去过。一次让人感到无比自豪欣喜,一次让人感到失望痛心。”同学们更加迷惑不解的望着我。我接着说:“我不想先解释原因,请你们自己寻找答案。”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课文中提到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怎么会让人感到失望痛心呢?”我笑而不答,又有一学生站起来发言了:“是不是作者写的有点言过其实了呢?”“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学家、教育家———茅以升,怎么会言过其实呢?”“可能是环境问题吧?”就这样同学们七嘴八舌的争论起来。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经过刚才激烈的讨论,同学们的思路都打开了。我接着说:“现在我们就研究一下,我们将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数字,我想把它变成一节数学课。” 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描述很美,可以把它上成一节有关‘桥’的美术课。” 有的学生说:“文中涉及到的桥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而不衰,一定符合力学的原理,应该把它看成一节物理课。”面对如此多的设想我惊呆了,这就是我们的中学生,他们就是天才。我深感到自己才疏学浅,简直有些招架不住。抓住这个时机我说:“大家能注意到学科之间的融合,说明你们的思路很开阔,有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说明课文中的某些部分吸引了你,这就是我们学习的良好开端。”
二、课堂的展示艺术。
有人说,课堂展示就是“摆样子、花架子”。就是把学生课前寻找的冗长的资料,或提前画好的画,拿到课堂上学生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一番,而老师则毫无原则的一律称“好”。根本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而我却认为课堂展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构建 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学习伙伴关系。记得在《雷电颂》一课的课本剧表演时,学生们把我们在七年级时一次“综合性学习”用过的“京剧脸谱面具”也派上了用场。使“东皇太一庙”大殿内的各路神仙粉墨登场,把演出推向了高潮。语文课是一门语言艺术的课,它能够综合许多研究领域的知识,同时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学生的大胆想象、适时展示,可以使语文课上得更加有声有色。这就是艺术的所在。艺术就在我们身边。要想激发学生的展示欲,教师就要有一整套科学、民主、独具个性的语文展示艺术。课堂上,即使学生的展示肤浅,甚至可笑,教师也应当热情地鼓励、引导。这样,教师不仅在教学生学,而且向学生展示 了一种虚心诚恳、民主宽容的人格风范。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终身的。
三、课堂的交流艺术。
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哪怕是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善意的暗示。也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每个人的心理上讲,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激励和赞赏。对于中学生更是如此。一次我在课堂上对一位不爱发言的学生说:“你上课的状态很好,老师能从你的眼神中看出来,你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学生,这一点是很难得的。你应该把你的思想展示出来。”这位学生从此积极发言,并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记得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先是设计了一节开放的语文课:带领学生踏春赏春,让他们充分交流。我校地处城乡交界处,离学校不远就有一处“北山公园”。山上有各种果树,到了春天就开满了各色的花,与朱自清笔下的“春花图”有异曲同工之美,学生置身于春天的气息中,呼吸着香甜的花香;领受着春风的爱抚;品味着人生的春季;感受着时代的春天„„真有点“乐不思蜀”。第二节课是在多媒体教室上的,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春天的美景,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几幅“春之图”,同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学生在直观地欣赏优美的画面的同时,感受语言的美妙,一下子就被课文的内容所吸引。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一次集体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到黑板上共同完成“春之图”。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拿起彩色粉笔到前面展示自己,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黑板上不一会就出现了:白的、红的、粉的花,飞舞的蝴蝶,欢快的小鸟,红红的太阳,流动的小河,朗润的远山,调皮的风筝,还有三五成群的人们„„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这种充分的课堂民主与人文关怀中,学生的灵魂沉浮于作者的字里行间,体味作者的思路与情感,使心灵浸染墨韵书香。这样的语文课堂怎么能不激起学生的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这样的语文课堂怎么能不使学生欣然前往呢?现在,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充斥、网络的渗透,网络文化也随之诞生。受网络文化熏 陶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与以往的学生有很大不同,这就要同他们进行交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 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取向,教师应该尊重它们、理解他们。师生在不断交流中去体
验语文神奇、美妙的艺术世界。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建构一种高效合理的语文课堂,真正推行素质教育,观念是先导,关键是教师。我们只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唯物主义思想,开拓思路,与时俱进,不断追寻语文教学艺术的源头活水,定会引课改之泉,润沃土一方。
注释:
探究艺术:就是让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并形成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展示艺术:就是激发学生的展示欲,使之形成一整套科学、民主、独具个性的展示
艺术。
交流艺术:就是在充分的课堂民主与人文关怀中,学生在交流中体味作者的思路与
情感,使心灵浸染墨韵书香。
参考文献:
《语文八年级教学参考书》(人教版)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新课标、新教材教师备课方略》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
第五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设计浅谈(范文模版)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设计浅谈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的课堂教学方案艺术设计,是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与随意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同,艺术性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能够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更轻松,能够使学生的学注意力更集中,兴趣更持久,也能够使学生的思想更具创新性。因此,教师需要实事求是地艺术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
一、导入的艺术设计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好的导语就像磁铁,一下子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相反,如果没有导语而直接进行正题,就会显得非常突兀;如果导语非常的蹩脚,就会让人心生厌恶。所以,良好的导语就如同“笑面迎客”,显得非常重要。为了把知识与技能,甚至思想很好地“抛售”出去,我们就可以先对导语进行如下艺术设计:
1、故事导入
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而且趣味浓厚。根据人性的这一特点,在讲授新的内容之前,我们可以先讲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为了让大家对《范进中举》这一课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讲授这一节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讲一个“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进而了解苏秦在成功前后别人对他的态度是什么样子的。由于范进与苏秦有相似的地方,所以,当学生进入新的内容学习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参照对象,就会很容易地理解范进这个人的特点,进而会比较轻松地理解这篇文章透露出来的思想。
故事导入常常是一个百试不爽的方法,所以教师平时可以多积累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故事以备不时之需。
2、复习导入
人们常常会留恋于熟悉的事物。根据人性的这一特点,我们如果要讲授新的内容的时候,不防先复习一下与所讲授内容相关的内容,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心理氛围。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茅屋被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描写南风的句子:“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辛弃疾的《青玉案》中描写东风的句子:“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描写西风的句子:“莫道不消魂,席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及岑参描写北风的句子:“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等内容,让学生在比较与联想中开始新的内容的学习,而且是怀着一种轻松的心态的学习。
复习导入是最容易掌握的一种导入方法,但是要导出效率,导出精彩,就要注意导入内容的多少与时机。
除了这两种最常见的导入方法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笑话,出谜语,展示图片,听音乐等方式进行导入。但是,不管哪种形式,都要紧紧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牢牢地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
二、提问的艺术
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应该进行艺术性的提问设计。
在对中学语文学习内容的处理上,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不理解的问题,容易忽视的知识点,以及部分学生不认真阅读造成的遗漏,更重要的是提升思想水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要不失时机地提问出来,用以提醒学生注意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漏点,等等。
提问的方式经常有以下几种:
1、深入反问
由于水平有限,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学生常常会浅尝辄止,难以真正地体会到课文内容的真正意义,以及许多相关项目的奥妙之处,从而导致“身入宝山而空归”的情况发生。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往往需要在关键节点上不失时机地进行深入反问,给学生们一个警醒,让他们展开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时,当学生阅读完第一遍之后,就立即抛出一个问题: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入地坛后,就没有长久地离开过,为什么?这个问题抛出来之后,学生往往会存在知道但印象不深刻,语言组织不完善的情况,就会立即投入到更仔细地阅读当中去,为寻求答案而积极思考,从而达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
2、选择性提问
当上帝给出两种选择的时候,人类总会思考与犹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不失时机地抛出多种选项,让学生进行思考与争辩,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例如,在学习《伟大的悲剧》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伟大”与“悲剧”这两个字同时出现在题目中矛盾吗?为什么?然后,让大家进行分组进行针锋相对的讨论与交流,探讨出这两个词在这篇课文中的出现并不矛盾,因为他们体现了一种为了光荣事业而牺牲的伟大精神。
选择性提问,往往会引起学生的争胜欲望,所以,教师可以不时地选择使用一下这个方式。
不管是深入反问,还是选择性提问,都应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拓展他们的视野。
三、语言的艺术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法国着名教育家卢梭也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所以,教师不得不重视自己的教学语言,要学会艺术性地使用自己的语言,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自己语文教学这块主阵地上,用艺术性的语言把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灵巧的技能传授给学生,更要用艺术性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智慧。
1、注意以情动人
中国古人曾经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情感是最好的催化剂。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着自己的情感色彩,或热情奔放,或情意盈盈,或委婉含蓄,或幽默诙谐,那么教师在向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就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语言,把学生引导到最适合的情境中去体味酸甜苦辣等情感,激发他内心最深处的那份情感。例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教师要用深情的语言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营造出一种庄重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
2、注意形象生动
活泼的才会是最吸引人的,形象生动的才是最具生命力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果教师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渔歌子》时,教师如果能够为学生演唱一段打鱼的人唱的打鱼歌,就会更容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展现出山水花鸟的生动情境。
3、注意幽默风趣
幽默具有魔幻般的力量。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不失时机地选择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往往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可以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甚至还能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脑海中。例如,在学习《伤仲永》这一课时,如果选择使用“将来的官老爷”、“废柴”、“参天大树变小草”等幽默的语言叙述方式,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深刻理解人物特点和思想内涵的目的。
除了以上各个艺术性的设计之外,还可以进行恰当的形体设计、板书设计,等等,但是,不管进行怎样的设计,都要以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