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洛阳市第十五中学初中语文组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题是由洛阳市第十五中学初中部语文教师赵彩屏主持,由该校王遂霞、张如才等六位语文老师参加的一项课题。该课题于2011年12 月申报,经市基础教育科组织专家评审,获准立项,并在《洛教教研【2012】46号》文件上予以公布。课题立项编号为:LYKT11013。为了搞好开题并正式启动研究,现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作如下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一)存在的问题。
1、语文课堂教学很单调。许多人都认为学生学习母语就是利用千百年来流传的名篇加以体验和感悟, 是无师自通的过程。这种观念的产生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出现偏差,在教的过程中并不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内在逻辑, 向学生提供的语文学习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创新性, 没有把它们有机的联系起来。教师常喜欢用“指示性”替代启发式、以“权威式”替代讨论式。学生只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这种课堂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思想发展严重受阻,老师是越教越笨,学生是越学越模糊。他们只知道学了多少文章, 却没有学到系统的知识, 语文能力的形成也成了一句空话。
2、语文教学没有教好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性的学习,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来特性。语文教学固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但是, 如果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已经没有区别的话, 学生还会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吗?另外在表现情感方面,中学语文教学就像经过“消毒”一样。对于不该回避也无法回避的爱情主题, 除了有限的几首古诗字眼上稍微涉及一点之外, 老师也不会深入的去给学生探讨。“早恋”难道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能避免的吗?
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一篇篇精美的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而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对话、去进行言语历练。这种种做法,都背离了语文教学这个根本。
3、遏制了学生思维方式和情感状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应试教学至上。绝大时候的语文教学是为了考试而准备的。这种应试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意义的理解、对人生及世界的认识的发展。
(二)取得的成就。
1、语文教育理论家王尚文先生提出了“非指示性”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进行了颠覆,以“二不”“四自”为核心精神: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文本特点,自主确定或共同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互动与对话中,自主形成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自主生成语文素养,自主走向精神成长。”[2]由教师主宰转向师生对话,师生互为老师,相互教育,共同成长。有些遗憾的是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没有被多数教师所接受。
2、路玉玲学者在《简论现代语文教育观》撰文提出: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往往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惟一标准, 而掌握知识程度又往往以考试的分数为最终尺度,在以唯升学率论质量观念的指导下, 语文教育也以能应付考试获高分为质量好。升学率成为教育质量的代名词, 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很多老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仅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个人重要的不
是他已记住了多少知识, 而是学会如何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质
量观。因此,他们在教学中坚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在此基础
上, 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 使学生从对语体的感受、鉴赏到走向创造,从而使学生达到创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的目的, 使他们不仅善于继承过去, 又能积极地适应现在,更能勇
于开拓未来, 成为21世纪成功的劳动者。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
力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一直
以来,我们喊得都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
老师的大多数课堂依然是老师讲得多,学生记得多;教师独霸课堂,学生往老师预设的圈子
里钻。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学习的功夫在课外,课外的“大语文”是语文课堂的延伸
和迁移,只有通过有序的,科学的语文课堂学习,学生才能把生活当做语文,把语文当生活,有法可学,有知可用。
那么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堂艺术的有关理
论和实践都还比较零散,没有系统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死搬硬套,邯郸学步而不得
其要领。如何把语文课堂艺术系统化,具体化,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
还给学生,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灵活机智的艺术的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遨游成为了我们迫切
要研究的课题,这就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艺术,否则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对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强调。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学生
真正地喜欢语文,走进语文,融入语文。在对语文课堂的艺术研究中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课
堂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以此来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提高
教学质量,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健康稳步发展。
具体地说,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
1、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师的课堂效率。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做着同样的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别人怎么教,我也怎么教,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没有被驱除殆尽,个别老师还在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我们都
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等新课改理念,但
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一些教师在“新理念”下依然独霸课堂,牢
牢地控制着课堂,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套子中钻来钻去,而少了一份课堂上师生思想碰撞的精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感受,主动去体验;而教师则要艺术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进行
心理的沟通,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对学生形成全面而有深度的智力挑战,从而进行思维训练和
情感熏陶。一句话: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其实就是在新课标下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研
究。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发挥学生求知、教师育人的主阵地的作用、达到高效学习目的研究。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有时并不是不喜欢语文,更不是不喜欢咱们的语文课,而是因为咱们的语文课被我们自己给上得索然无味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则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艺术性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阅读,去创造。从各个环节艺术性地激发学生兴趣,处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和入手,在课堂上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激活学生的思
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创新课堂模式。
传统教学的模式是单一的,单调的。教师往往受自己以往教学经验的束缚,不想也不愿
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目的则要打造精品课堂,要求教师潜
心研究教材,先学后教,先体验再传授,认真设计教案和学案,这样便于教者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和接受的程度,在推敲各个教学环节中选择和优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教学模式丰富多样。
4.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主题,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永远追求,因为没有完
美的课堂,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便也永无止境。教师要不断的读书,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
自己的语言,灵活自己的思维,以充满激情而又流畅的语言去震撼学生,用自己的博学多知
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灵活机智去调控课堂,所以唯有教师素质的提升才能有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发展。一个对自己对学生负责任的老师,除了在平时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充电外,而
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则更有利于我们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三、研究重点
1、课堂导入的艺术。
开场道白,犹如乐器定调。这个调定得如何,将决定全部演奏的成败。语文课上攫人心
魄、富于魅力的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好的开头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
2、课堂提问的艺术
提问方式的巧妙与笨拙,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成败。唤醒学生读书,思考的欲望,许多时
候必须借助课堂上的巧妙提问才能完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
问”的“巧”,主要表现在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难易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要恰时
提问,提出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问题,提倡“深题浅问”。
3、课堂对话的艺术
课堂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相互交流的一个平台,这就要求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去参与教学活动中,民主地让学生去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交流,以致产生思想的碰撞而激溅起智慧的火花。在平等交谈中,让学生摆脱被“牵“的处境,拓宽思维空间,主
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鼓励,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点拔,善于调控,灵活机智地
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对话氛围。
4、课堂朗读的艺术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语言应该是充满感情的,老师要能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和学生在语文世界里同乐同悲。语言要么高昂,要么激愤,要么低沉,要么沮丧„„
课堂语言还应该是丰富的,富有文采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使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
行美的熏陶。
5、教学方法的艺术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组合,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堂教学艺术。方法艺术要因文而设计,因
人而设计。但不管怎样,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融合下面几种教学方法:(1)传授知识和训
练思维相结合。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讲课文时,一要善于设疑、启疑、激疑,善于启发学生质疑、析疑、辨疑。学生要在一系列的释疑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二要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尽量多地提供学生语文实践机
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训练语文能力。三要精心设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在解题中训练思维,培养思维的习惯。(2)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学习语文的特点
重在感悟、领会,因此传统的诵读、背诵、评析指点等方法不能少。但现代教学呼唤教学手
段的改革,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把传统教法与多媒体等现代手段结合起来。我们如今已经
具备了这样的条件。(3)教法与学法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那
么这种学法指导本身又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很广,包括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学习阶段。但学习方法指导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要把学法指导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
6、板书设计的艺术
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板书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板书作为一门艺术,它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运用板书有助于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好的板书,能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给人以艺术美感,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幅精美的文章结构图,它是文章结构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板书,学生可以理解、掌握课文的行文线索、层次结构、表现方法,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和形成思维过程。精美的板书设计,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欣赏一个精美的板书,简直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板书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简洁、准确、美观。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习教育家的经典名著,学习其思想理念,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2、研究观察名师的经典课堂,分析其课堂教学艺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落实理论的,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经典课堂。
3、实验法。用自己的实践去践行理论,运用课堂教学的艺术去上每一节课,多让专家进行评课。
4、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提供素材。
5、经验总结法: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实践运用,总结经验,再以课题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调查立项阶段:(2009.03~2009.05)
2.动员准备阶段:(2009.06~2009.07)
3.理论学习阶段:(2009.08~2009.12)
4.实践研究阶段
7.总结评估阶段
六、人员分工
七、资料准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作者:孙春成《中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主编:李晓明
《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大夏书系》作者:雷玲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作 者: 沈龙明,肖建红
《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作者:余映潮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作者:余映潮
《于漪课堂实录》
《魏书生作文示范课堂实录》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08年12月05日
《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立项单位:河南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
课题类型:河南省基础教研课题
实验单位:河南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
“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课题从2007年9月开题,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一、开题背景:
新课程的改革正在不段的深入,深化。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扎扎实实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很严峻的话题。从课堂入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索交流,思考合作,实践综合中改革,让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乐于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教师的课堂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成为教的主体,也就是是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不能丢,但是教师的引导便越发的体现在艺术性上。名师出高徒,高徒的成功应在课堂上去实现,优化课堂,让语文课堂亮起来,动起来,在民主平等中让学生去探讨语文的精髓,感受语文的魅力,课堂艺术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不断追求,让课堂永远精益求精的发展。
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语文的快乐。改变传统课堂学习,让课堂在快乐民主,平等对话的气氛中进行。课堂的艺术或技巧在课堂中的运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优化了课堂,在教学环节上更科学,更严谨,更自然,引导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课堂上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文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语言文字中感受文学的情感熏陶,热爱自己的民族语。用教师的课堂艺术去组织课堂,扎扎实实进行语文训练。训练是教师指导下的练习,语文课堂就是师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强调了语文的生活化和积累的重要性,而课外的“大语文”则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迁移,只有通过有序的,科学的语文课堂学习,学生才能把生活当做语文,处处有语文,有章可循,有法可学,有知可用。那么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区对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已全面展开,并且在逐步深入,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柳老师特别注重全区语文教师的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各种各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全区语文教师在百忙中严格要求自己,挤时间,找时间,苦练基本功。柳老师首先从“课堂教学”做为突破口,通过“公开课”、“特色课”、“研讨课”、“说课”、“优质课”等形式,不断锻炼语文老师的课堂能力,特别是柳老师精道独辟的点评是一语中的,使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受益非浅。但是关于语文课堂艺术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都还比较零散,没有系统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死搬硬套,邯郸学步而不得其要领。如何把语文课堂艺术系统化,具体化,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灵活机智的艺术的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遨游成为了我们迫切要研究的课题,这就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基于此咱现状,我区开展了’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的课题研究。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艺术,否则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对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强调。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走进语文,融入语文,那么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理念。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在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是不知所措。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个性的个体,面对随时可能出现意想不到问题的课堂,为了掌握和调控课堂,语文教师往往小心翼翼的去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不敢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怕出现自己无法调控甚至无法收拾的局面。于是便想方设法在“新理念”下依然独霸课堂,牢牢地控制课堂,让学生在自己预设的套子中钻来钻去,而少了一份课堂思想碰撞的精彩。课堂艺术的研究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感受,主动去体验,而教师则要艺术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全面而有深度的形成智力挑战,挑战学生的思维假定,进行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课堂艺术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新课标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研究。通过课题形式进行探究,一定会使理论体系更具体,更明确、更易于运用和操作。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学生有时并不是不喜欢语文,更是不喜欢语文课,语文课被我们的语文教师给上的索然无味了。课堂艺术则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艺术性的让学生在课堂兴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阅读,去创造。课堂的艺术从各个环节艺术性地激发学生兴趣,处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和入手,巧妙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激活动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治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三、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提高课堂质量,传统教学的模式是固定化的,单一而单调的。课堂教学艺术则要打造精品课堂,要求教者潜心研究教材,先学后教,先体验再传授,这样便于教者能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和接受的程度,并且推敲各个教学环节进而选择和优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精彩异呈。
四、有利于教师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主题,也是教师课堂的永远追求,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便也永无止境。教师要不断的读书,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语言,灵活自己的思维,以充满激情而又流畅的语言去震撼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博学多知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灵活机智去调控课堂,所以唯有教师素质的提升才能有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长期来人们对语文教学艺术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1、激励乐学说。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2、创造活动说。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张武开先生在《教学艺术论》一书中认为:“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认识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苏灵杨先生也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教师——塑造新一代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教育研究》1981.3)
3、审美说。阎增武先生认为:“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浅析教育过程的审美感》,《教育研究》1987.2)
通过学习理论,再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情感性、创造性。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论据
(一)知识的充实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偏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偏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知识不是终极目的,学知识是为了运用。掌握知识的关键是如何学,要“既进得去,更能出得来”。
1..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知识繁杂、零散无序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如果不对它们作科学的整合,学生将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严重影响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获得新知;当外界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产生抗拒,或者对外界刺激进行鉴别、改造,重新组织,一边摒弃旧知识,一边吸收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同化新知识,迅速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文学作品时,指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构建以文学发展史为纲,融文体、作家作品、艺术风格等为一体的知识网络,使新旧知识很好地衔接了起来。丰富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始繁者终必简,始晦者终必明,始乱者终必整,始艰者终必流丽明快”(袁宏道语)。心理学研究指出,唯有结构才具有最强的迁移性,学生在知识网络中学习课文,思维宽阔,不仅利于“接纳”新知识,所学的知识也容易转化能力。
2、让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
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维持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把握词义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如能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分析结构推断词义,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重视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重视知识的运用,知识就能变为能力。学生学得积极,学得充实。
(二)思维的快乐
通过反思,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遭到极大的扼制。由于缺少思维快乐,本应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变得了无趣味。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以“发现学习法”思想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中西方教育相比,中国多用“接受学习法”,西方多用“发现学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从培养创造能力而言,当推“发现学习法”。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自己鉴赏——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流程。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前的提示(因为太详细了)放在后面作参读材料,抛却以往的根据课文提示中的“结论”去“图解”文章的阅读思考模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砥砺自己的思维,真正有所得。新版人教社教材(试验本),已把过去课文前的关于内容、写作特色的详细提示,换成了“训练重点”,我们认为这更利于“发现学习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实施,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切莫用“先入之见”把学生变成思维懒汉。
2、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必须纠正“天马行空”式的分析,引导学生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3、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
学生分析自己语文水平不高时,常常归因于语言积累。以为肚里的“优美词句”太少。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却发现,对中学生来说,制约语文整体水平提高的“瓶颈”经常表现为不科学的思维方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处于青年时期的中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力求用理论分析概括事实的思维特点。因此,我们注意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思想武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作辩证分析。联系语文学科特点,我们尤其重视以下的思维方法:排除经验干扰、避免复制性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牢固树立语境观念,由整体看局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角度思考;由表入里作原因分析;纵向横向的联系比较。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武器,其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现创造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思考,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情感的陶冶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
(四)成功的激励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1、重视“神似”。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借鉴文章思路和表现手法,而要深入领会文章思想内容,对文章内容和形式作辩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写作训练中力求“神似”。
2、感受生活。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所以,阅读教学后提供的材料或习作参考题,除了能很好地迁移所学的知识外,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能引导学生像课文作者那样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学生在用心感受生活中,思想会变敏锐,情感会更丰富。
3、鼓励创新。写作训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努力写出构思巧妙,立意新颖,有新鲜感受、独到见解的文章。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要求学生忠实于自己的精神,对学生习作中的个人感触、偏激想法,作辩证分析,肯定其闪光点;对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做法,要充分鼓励。这样,学生就敢于冲开固有思路的框架,敢于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写出富有创新精神、独树一帜的好文章。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就会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
我们认为知识的充实、思维的快乐、情感的陶冶、成功的激励,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这四个方面作有机的整合,将形成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合力,学生将在快乐中学习,和谐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探究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艺术。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内容:
A、沟通学生心理的艺术,课堂艺术其实就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艺术。在师道尊严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仰视教师,敬畏老师,无形之中师生之间就产生了一道隔膜。学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就是创设和谐课堂,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便显得无为重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平等民主参与的一员,放松而轻松地去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B、课堂导入的艺术。开头要恰到好处,切忘千篇一律,好的开头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是成功的一半。开场道白,犹如乐器定调。奥地利乐团指挥韦勒说,这个调定得如何,将决定全部演奏的成败。语文课上攫人心魄、富于魅力的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
C、提问的艺术
所谓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说,也是提问的艺术,提高方式的巧妙与笨拙,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成败。唤醒学生读书,思考的欲望,许多时候必须借助课堂上的巧妙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说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巧“,主要表现在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难易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当然提问不能满堂问,不能用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恰时提问,提出符合中学发展水平的问题,我们提倡“深题浅问”。
D、课堂对话的艺术
阅读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隐性的,是不需语言,靠心灵的理解和体验去交谈的。这就需要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去参与,民主地让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以致产生思想的碰撞而激溅智慧的火花。在平等交谈中,让学生摆脱被“牵“的处境,拓宽思维空间,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鼓励,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点拔,善于调控,灵活机智地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导课的艺术,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硬“牵”和强制,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教师越是导之有方,学生的主体作就越能充分发挥,课堂对话就越民主、平等、和谐。
E、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语言来感染学生。语文课堂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和学生在语文世界里同乐同悲,语言要么高昂,要么激愤,要么低沉,要么沮丧……其次课堂语言应该是丰富的,富有文采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再次课堂语言应该是简练的,不能嗦嗦,开宗明义,一针见血,恰到好处。
F、课堂结构的艺术 课堂结构艺术主要表现在课堂结构的序列性和波动性组合设计上面。课堂结构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的组合形式及序列。课堂教学的序列性要求师生信息交流程序清晰,步步紧扣。如果课堂上只有序列性,它给予主体的刺激和振奋就会减少,学习主体精神上的满足程度就会降低,课堂就会出现沉闷。这就需要一种波动性来调节。教师通过波动性,把课堂教学从直线引入曲线,从平衡引入不平衡,从沉闷走向振奋,然后又走向序列。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寻找突破口,设计波动点,把信息交流活动从一个高潮引向另一个高潮。
G、教学方法的艺术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组合,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堂教学艺术。方法艺术要因文而设计,因人而设计。但不管怎样,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融合下面几种教学方法:(1)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相结合。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讲课文时,一要善于设疑、启疑、激疑,善于启发学生质疑、析疑、辨疑。学生要在一系列的释疑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二要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尽量多地提供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训练语文能力。三要精心设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在解题中训练思维,培养思维的习惯。(2)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学习语文的特点重在感悟、领会,因此传统的诵读、背诵、评析指点等方法不能少。但现代教学呼唤教学手段的改革,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把传统教法与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语音室、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手段结合起来。(3)教法与学法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那么这种学法指导本身又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很广,包括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学习阶段。但学习方法指导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要把学法指导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
H、课堂激励的艺术
课堂激励能够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自信,但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能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激励的艺术就是给学生自信的艺术,也是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而和谐的课堂的艺术。
I、板书的艺术
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板书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板书作为一门艺术,它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运用板书有助于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的表达能力。板书艺术的正确运用,不仅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是教师教案由制定到实施的有效体现。好的板书,能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给人以艺术美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智力,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幅精美的文章结构图,它是文章结构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板书,可以指导学生从“视读”学写作,理解、掌握课文的行文线索、层次结构、表现方法,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和形成思维过程,指导学生审题立意、编拟提纲,增强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以读导写,以读促写”。精美的板书设计,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许多学者认为,一名教师的“硬功”之一,就是先要会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所谓“漂亮”,就是字要写端正大记,匀称清秀,同时,板书设计要规范合理。只有教师养成了这样良好的习惯,给学生以“规矩”,才能使学生“成方圆”。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良师出高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就有这样的感受,听一位优秀教师的课,欣赏优秀教师优美的粉笔字,简直就是一种多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2、课题研究的方法
A、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习教育家的经典名著,学习其思想理念,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B、研究观察名师的经典课堂,分析其课堂教学艺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落实理论的,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经典课堂。
C、实验法。用自己的实践去践行理论,运用课堂教学的艺术去上每一节课,多让专家进行评课。
D、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提供素材。
E、经验总结法: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实践运用,总结经验,再以课题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体系。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课题实施之前文峰区语文教研室多方面准备为课题的开展实验作准备。
1、对全区语文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
2、对课题级成员进行教科研方法指导、培训。
3、各校深入开展“理想课堂”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指导的活动。
4、搜集名师的课堂实录、讲座、书籍。
(二)课题起动阶段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研讨课题实施的策略。明确分工,并撰写开题报告。
(三)实验阶段
课题实验在文峰区八所中学同时进行,2007年10月各校确立了以教研组长为主导,语文教师全体参与的校课题实验小组,其中由教研组长负责课题的布置分工,监督、考察、汇总、评解,各实验教师分工明确,从不同角度,对同一课题内容进行搜集、汇总、实践、比较、总结。课题组的研究成员既独立又协作,搜集资料,分析研究,课堂实践理论总结,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摆出来,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共同解决,在展示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
八所中学既独立协作,任务分明明确,分别从:语言的导入,课堂的结构,课堂的提问,课堂的语言,课堂的心理艺术及评价,课堂的对话,课堂的师生的地位等方面展开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分别把研究的小课题搜集资料,在课堂实践中运用理论然后再进行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理论性的科学的独创见解,以论文的形式把研究的结果表述出来,同时要把实验过程的课堂实录记录下来,一个一个环节进行分解、分析,论述课堂艺术在课堂实践中的体现,努力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理论本系,便于更多的检验和推广。
2007年12月各实验小组把阶段性研究报告汇总、展示、交流。全区实验小组成员寻找研究中的共性,提出见解,讨论异点。在区教研室的主持下,各实验小组,把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进行修改、完善。
(三)深入研究阶段
2008年1月――5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2008年3月,在全区举行了“文峰区中学语文理想课堂暨教学艺术展示”公开课,并进行了课题研究总结。实验教师都积极参加,协商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撰写课堂教学艺术的专题文章,多发表在“洹语在线”。
通过本阶段的深入实践与控究,实验教师一致认识到: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首先要研究课堂上师生的关系,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着眼点应着眼于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来服务的,学生是课堂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去读,去说,去听,去思,去辩,去写,不管采用那种方式,什么方法,课堂的主体不能变,形式要为内容来服务,但学习的方法又直接影响着学的质量,让学生的在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下提升自我,提升境界,提高语文素养。但是教师的作用又是不可缺失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的限制:是“指导”而不是“灌输”,是“引导”而不是“牵就”。导者,因势利导也,就是要求教师顺着学生个性发展之“势”指导、引导、辅助、启发;教师“导”之有方,学生学之得法,才能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求知活动始终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2)引导、启发,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
(3)激励作用,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传授知识,把握学生认知的的需要讲授有关知识(如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关于方法的知识以及教材中的难点等);
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硬“牵”和强制;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
教师明白了自己课堂的主体作用,就不会迷失就不会彷徨,更不会徘徊。简言之就是组织、引导、启发、激励、传授。
所以教师要讲究课堂的艺术。
中学语文课堂学习的方式是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进行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对话的艺术首先是和学生进行的心理沟通的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起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信任,俯下身子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敢说,能说,这要心启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尊其师,信其道。其次,课堂对话的主体地位要平等,教学相长,师生双言的人格尊严,地位是平等的,不能以师尊压人,不能强霸,不能搞一言堂。第三,课堂对话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的,教师要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师生校在对话沟通中,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牵引,牵引课堂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激励学生去控索,去思考,去发现;教师学要解疑,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要去解惑;教师要设疑在无关之镍设疑在平淡处设置障碍,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第四,课堂对话要给学生以更文阔的思维空间,对于课文的阅读要让学生关于去发现疑惑,去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解决,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以“话题”要比提出“问题”更具有思考、讨论的价值,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而不被标准答案禁锢。
七、实验阶段的主要成绩:
1、把玩教材,梳理整合的能力得以提高
这是一种对教材、对教学资料进行细化与深化研究的操作方式。把玩教材不只是对一篇一篇的课文进行分析与欣赏,它是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梳理整合的着眼点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的训练要点,每册、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教材的某个集合的内部规律等。面对全套教材,以不同的线条入手,进行系统的搜索、整理。
具有了阅读课文、钻研教材的素养,我们在使用教材时才会有一种居高临下、运筹帷幄的清醒感觉,才会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有选择性地运用好教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我们就能够在课文的海洋中游弋,有目的、有顺序、有效率、有趣味地组织起教学的内容。
通过课堂艺术的研究,教师认识到,要想在课堂上如行云流水、融会贯通,收放自如,就必须具备把玩教材的能力和素养,把教材熟记于心,随时科学、合理、灵活地进行教材的分散、拆卸,然后再进行拼合,从而形成新的内容板块。同样一篇课文,我们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一课多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控课堂,灵活的运用预设的课堂设计,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堂教学的最高艺术,它是一切课堂技巧的根本。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我们可以把单元后的口语交际分解组合,重新编排,这样学生就容易化零为整。把七、八年级的知识系统化,有一个整体感,而一致于感觉学习的东西零乱不堪而收效甚微。通过单元式组合后,口语交际的学习训练就更集中,呈阶梯状上升,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还有《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文章有其相似之处,便可以比较性阅读;从人物的身份、性格、经历、遭遇、命运等方面进行辨析阅读,这样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认识的更深刻一些。当然《孔乙己》一课也可以“一课多案”,一种视点变化,多角运思的研究方法:
1、品“手”的描写。
2、体味孔乙己“脸色”的描写;
3、理解孔乙己的“偷”。
4、说说丁举人拷打孔乙己。
5、品味理解小说中的“笑”。
6、小说中的对比。
7、孔乙己的形象塑造。这都是以一个问题,从某个侧面切入,来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只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教者是可以找到、找出和拎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从而进行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的。
2、掌握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发展的首要任务,这对教师个人的发展及业务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让语文课成了一种享受,学生爱上语文,感受到了课堂艺术的魅力,在别具匠心的课堂设计中学生轻松愉悦地提高了语文的素养。
4、实验教师设计的课堂案例,及对课堂艺术的研究在《洹河在线》上发表后受到致好评。
5、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成员吸收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课堂艺术的材料,并努力运用实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6、培养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
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实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都明显提高,成为我区语文教育改革的又一批中坚力量。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现,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究,对新课程理念及课堂艺术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论认识得到了升华,大大改变了教师头脑中旧的教学观念,彻底扭转了原有的重课本轻生活的旧做法,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自觉重视给学生创设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外,还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语文因子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真正认识到生活是个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另外,课题组教师多次荣获市区级奖励,论文也多人次获奖。
7、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经过一年的实验,我区初中实验班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即席发言能力、写作能力明显增强。(3)运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为这部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艺术的运用还不很好,不娴熟,教师调控课堂、随和应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2、教师的基本功还很不扎实,要加大课堂语言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多读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一课多案,一课多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让一课多案更科学?
4、激趣是课堂的首任,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潜在的激情,让语文课“动”起来,“活”起来,“深沉”起来是一个重要问题。
九、需继续探讨的问题:
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讲也练的关系?
2、如何开展作文课堂教学?
3、如何因课文的不同即设计不同的思路?
4、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
十、结论:
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是成功的。从实践层面上看:它丰富了我区教师的课堂实践经验,拓展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加快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锻炼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使语文教学改革深入人心。从理论层面上看:本课题研究形成了指导我区进一步开展语文课堂艺术的一系列理论,虽然还不够系统化,不够完善。
第三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内容摘要:我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进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目的和意义依据内容和方法过程成果和结论
我从2013年7月开始,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进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稳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严峻的话题。但一直以来,在课堂上学生或埋头品读,或奋笔疾书,或掩卷沉思;而教师或循循善诱,或春风化雨,或激扬文字。学生求知的眼睛,盯着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教师。这似乎成了一种理想的课堂模式。然而,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我逐渐明白: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
1从课堂入手,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在探索,合作,实践中改革,让学生乐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课堂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便越发的体现在艺术性上。优化课堂,让语文课堂亮起来,动起来,在民主平等中让学生去探讨语文的精华,感受语文的魅力,课堂艺术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改变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让课堂在快乐民主,平等对话的气氛中进行。2教师要认识到课堂上应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文是一种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语言文字中感受文学的情感熏陶,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用教师的课堂艺术去组织课堂,扎扎实实进行语文训练。训练是教师指导下的练习,语文课堂就是师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3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主题,也是教师课堂的永远追求,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便也永无止境。教师要不断的读书,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语言,灵活自己的思维,以充满激情而又流畅的语言去震撼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博学多知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灵活调控课堂,所以唯有教师素质的提升才能有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发展。所以,课堂教学艺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是一个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日常教学中,有不少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这两点必须统一起来。首先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知识繁杂、零散无序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如果不对它们作科学的整合,学生将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严重影响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获得新知;当外界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产生抗拒,或者对外界刺激进行鉴别、改造,重新组织,一边摒弃旧知识,一边吸收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同化新知识,迅速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其次、要让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维持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把握词义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如能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分析结构推断词义,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重视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重视知识的运用,知识就能变为能力。学生学得积极,学得充实。再次、要以“发现学习法”思想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中西方教育相比,中国多用“接受学习法”,西方多用“发现学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从培养创造能力而言,当推“发现学习法”。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自己鉴赏——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流程。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砥砺自己的思维,真正有所得。第四让学生的情感受到陶冶。“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最后,要让学生能够享受成功的激励。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方面的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课堂提问时分层次,让各类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所知就有所答,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好极了!”“就是这样!”“我为你自豪!”“棒极了!”“真是不可思议!”“真不错!真有你的!”“精彩极了!”这些美好的话语,我毫不吝啬地献给学生。就这样一来,以鼓励为主尽快树立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找回自信心,让学生心里明白,老师不放弃他,他没有理由不听好,不认真学习,所以也就不敢有所松动,也就不至于和其他同学相差很远。课后,我常去教室转转,辅导学生,和学生多沟通,认真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听取学生对语文课的意见和评价,认真对待学生反馈的信息,让学生了解到老师认真教学,从而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学生,更应该认真学习。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我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不满足自己的现有知识,建议他们多听广播,多看名著,拓展自己的视野。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让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寓教于乐,最大限度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课堂教学艺术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让教师也认识到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锤炼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更新教学观念,把语文课堂营造为艺术的舞台。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课堂导入的艺术。课堂教学的导入要恰到好处,不能不根据课程情况而千篇一律。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开头好了,自然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否精彩,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成败。因此,我们在一起讨论分析,达成共识,就是上课开始,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角色。一节成功的课的开场道白,犹如乐器定调。奥地利乐团指挥韦勒说,这个调定得如何,将决定全部演奏的成败。语文课上富于魅力的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
2、课堂与学生交流的艺术。课堂艺术其实就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艺术。在师道尊严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仰视教师,敬畏老师,无形之中师生之间就产生了一道隔膜。学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就是创设和谐课堂,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便显得无为重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平等民主参与的一员,放松而轻松地去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3、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上提问方式的巧妙与笨拙,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成败。唤醒学生读书,思考的欲望,许多时候必须借助课堂上的巧妙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说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巧”,主要表现在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难易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当然提问不能满堂问,不能用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及时提问,提出符合中学发展水平的问题,我们提倡“深题浅问”。
4、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语言来感染学生。语文课堂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和学生在语文世界里同乐同悲,语言要么高昂,要么激愤,要么低沉,要么沮丧„„课堂语言还应该是丰富的,富有文采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再次课堂语言应该是简练的,不能啰嗦,要恰到好处。
5、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艺术。很多时候,课堂上会出现一些教师备课所不能预见的问题,怎样恰当面对并解决,值得深究。因为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导致一节课的失败。
6、恰当使用先进教学资源的艺术。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当多媒体教学技术和影视艺术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时,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我们积极倡导本组教师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载体,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追求最大教学效率。这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针对教师偏重课文,学生视野狭窄的现象,我们还应联系学生生活、学习和教材内容的实际,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不断输入课堂,从而达到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实际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习教育家的经典名著,学习其思想理念,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2、研究观看名师课堂,分析其课堂教学艺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落实理论的,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经典课堂。
3、实验法。用自己的实践去联系理论,运用课堂教学的艺术去上每一节课,多让专家进行评课。
4、经验总结法。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实践运用,总结经验,再以课题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组成课题研究四人小组,针对六项课题研究的内容做进一步的了解,搜集名师的课堂实录、讲座、书籍。
2、研究阶段。实验教师积极参加,协商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撰写课堂教学艺术的专题文章。通过本阶段的深入实践与控究,实验教师一致认识到: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必须要研究课堂导入的艺术,课堂与学生交流的艺术,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等。但首先要研究课堂上师生的关系,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着眼点应着眼于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来服务的,学生是课堂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去读,去说,去听,去思,去辩,去写,不管采用那种方式,什么方法,课堂的主体不能变,形式要为内容来服务,但学习的方法又直接影响着学的质量,让学生的在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下提升自我,提升境界,提高语文素养。但是教师的作用又是不可缺失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的限制:是“指导”而不是“灌输”,是“引导”而不是“牵就”。导者,因势利导也,就是要求教师顺着学生个性发展之“势”指导、引导、辅助、启发;教
师“导”之有方,学生学之得法,才能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求知活动始终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2)引导、启发,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
(3)激励作用,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传授知识,把握学生认知的需要讲授有关知识。
中学语文课堂学习的方式是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进行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对话的艺术首先是和学生进行的心理沟通的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起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信任,俯下身子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敢说,能说,这要开启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尊其师,信其道。其次,课堂对话的主体地位要平等,教学相长,师生双方人格尊严,地位是平等的,不能以师尊压人,不能强霸,不能搞一言堂。第三,课堂对话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的,教师要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师生校在对话沟通中,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牵引,牵引课堂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激励学生去控索,去思考,去发现;教师学要解疑,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要去解惑。第四,课堂对话要给学生以更文阔的思维空间,对于课文的阅读要让学生关于去发现疑惑,去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解决,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以“话题”要比提出“问题”更具有思考、讨论的价值,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而不被标准答案禁锢。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一年来,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学习新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飞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尽情地书写他们的理想、人生,学生们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学习语文的成果。
1、教师研究梳理整合教材的能力得以提高。这种对教材、对教学资料进行细化与深化研究的操作方式,不只是对一篇一篇的课文进行分析与欣赏,它是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梳理整合的着眼点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的训练要点,每册、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教材的某个集合的内部规律等。面对全套教材,以不同的线条入手,进行系统的搜索、整理。
2、具有了阅读课文、钻研教材的素养。我们在使用教材时才会有一种居高临下、运筹帷幄的清醒感觉,才会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有选择性地运用好教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我们就能够在课文的海洋中游弋,有目的、有顺序、有效率、有趣味地组织起教学的内容。
3、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让语文课成了一种享受,学生爱上语文,感受到了课堂艺术的魅力,在别具匠心的课堂设计中学生轻松愉悦地提高了语文的素养。
4、课题主持人取得“县级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课题参与者两人获得“县优秀教师”称号。
5、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经过一年的研究实验,我们所带班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优于其他班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即席发言能力、写作能力明显增强。(3)运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艺术的运用还不很好,不娴熟,教师调控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2、教师的基本功还很不扎实,要加大课堂语言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多读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课题组之外的部分教师不够重视,资源利用有限。
一年来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它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实践经验,拓展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加快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今后,我一定会朝着未尽的目标,继续努力,做一个研究型学习型的优秀教师。
第四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08年12月05日
《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立项单位:河南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
课题类型:河南省基础教研课题
实验单位:河南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
“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课题从2007年9月开题,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一、开题背景:
新课程的改革正在不断的深入,深化。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扎扎实实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很严峻的话题。从课堂入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索交流,思考合作,实践综合中改革,让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乐于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教师的课堂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成为教的主体,也就是是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不能丢,但是教师的引导便越发的体现在艺术性上。名师出高徒,高徒的成功应在课堂上去实现,优化课堂,让语文课堂亮起来,动起来,在民主平等中让学生去探讨语文的精髓,感受语文的魅力,课堂艺术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不断追求,让课堂永远精益求精的发展。
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语文的快乐。改变传统课堂学习,让课堂在快乐民主,平等对话的气氛中进行。课堂的艺术或技巧在课堂中的运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优化了课堂,在教学环节上更科学,更严谨,更自然,引导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课堂上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文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语言文字中感受文学的情感熏陶,热爱自己的民族语。用教师的课堂艺术去组织课堂,扎扎实实进行语文训练。训练是教师指导下的练习,语文课堂就是师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强调了语文的生活化和积累的重要性,而课外的“大语文”则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迁移,只有通过有序的,科学的语文课堂学习,学生才能把生活当作语文,处处有语文,有章可循,有法可学,有知可用。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区对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已全面展开,并且在逐步深入,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柳老师特别注重全区语文教师的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各种各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全区语文教师在百忙中严格要求自己,挤时间,找时间,苦练基本功。柳老师首先从“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通过“公开课”、“特色课”、“研讨课”、“说课”、“优质课”等形式,不断锻炼语文老师的课堂能力,特别是柳老师精道独辟的点评是一语中的,使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受益非浅。但是关于语文课堂艺术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都还比较零散,没有系统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死搬硬套,邯郸学步而不得其要领。如何把语文课堂艺术系统化,具体化,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灵活机智的艺术的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遨游成为了我们迫切要研究的课题,这就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基于此咱现状,我区开展了’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的课题研究。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艺术,否则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对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强调。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走进语文,融入语文,那么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理念。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在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是不知所措。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个性的个体,面对随时可能出现意想不到问题的课堂,为了掌握和调控课堂,语文教师往往小心翼翼的去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不敢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怕出现自己无法调控甚至无法收拾的局面。于是便想方设法在“新理念”下依然独霸课堂,牢牢地控制课堂,让学生在自己预设的套子中钻来钻去,而少了一份课堂思想碰撞的精彩。课堂艺术的研究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感受,主动去体验,而教师则要艺术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全面而有深度的形成智力挑战,挑战学生的思维假定,进行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课堂艺术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新课标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研究。通过课题形式进行探究,一定会使理论体系更具体,更明确、更易于运用和操作。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学生有时并不是不喜欢语文,更是不喜欢语文课,语文课被我们的语文教师给上的索然无味了。课堂艺术则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艺术性的让学生在课堂兴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阅读,去创造。课堂的艺术从各个环节艺术性地激发学生兴趣,处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和入手,巧妙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激活动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治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三、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提高课堂质量,传统教学的模式是固定化的,单一而单调的。课堂教学艺术则要打造精品课堂,要求教者潜心研究教材,先学后教,先体验再传授,这样便于教者能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和接受的程度,并且推敲各个教学环节进而选择和优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精彩异呈。
四、有利于教师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主题,也是教师课堂的永远追求,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便也永无止境。教师要不断的读书,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语言,灵活自己的思维,以充满激情而又流畅的语言去震撼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博学多知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灵活机智去调控课堂,所以唯有教师素质的提升才能有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长期来人们对语文教学艺术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1、激励乐学说。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2、创造活动说。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张武开先生在《教学艺术论》一书中认为:“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认识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苏灵杨先生也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教师——塑造新一代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教育研究》1981.3)
3、审美说。阎增武先生认为:“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浅析教育过程的审美感》,《教育研究》1987.2)
通过学习理论,再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情感性、创造性。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论据
(一)充实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偏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偏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知识不是终极目的,学知识是为了运用。
1、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知识繁杂、零散无序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如果不对它们作科学的整合,学生将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严重影响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心理学研究指出,唯有结构才具有最强的迁移性,学生在知识网络中学习课文,思维宽阔,不仅利于“接纳”新知识,所学的知识也容易转化能力。
2、让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
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维持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把握词义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如能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分析结构推断词义,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重视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重视知识的运用,知识就能变为能力。学生学得积极,学得充实。
(二)思维的快乐
通过反思,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遭到极大的扼制。由于缺少思维快乐,本应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变得了无趣味。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以“发现学习法”思想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中西方教育相比,中国多用“接受学习法”,西方多用“发现学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从培养创造能力而言,当推“发现学习法”。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自己鉴赏——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流程。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前的提示(因为太详细了)放在后面作参读材料,抛却以往的根据课文提示中的“结论”去“图解”文章的阅读思考模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砥砺自己的思维,真正有所得。新版人教社教材(试验本),已把过去课文前的关于内容、写作特色的详细提示,换成了“训练重点”,我们认为这更利于“发现学习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实施,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切莫用“先入之见”把学生变成思维懒汉。
2、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必须纠正“天马行空”式的分析,引导学生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3、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
学生分析自己语文水平不高时,常常归因于语言积累。以为肚里的“优美词句”太少。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却发现,对中学生来说,制约语文整体水平提高的“瓶颈”经常表现为不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思考,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情感的陶冶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
(四)成功的激励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1、重视“神似”。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借鉴文章思路和表现手法,而要深入领会文章思想内容,对文章内容和形式作辩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写作训练中力求“神似”。
2、感受生活。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所以,阅读教学后提供的材料或习作参考题,除了能很好地迁移所学的知识外,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能引导学生像课文作者那样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学生在用心感受生活中,思想会变敏锐,情感会更丰富。
3、鼓励创新。写作训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努力写出构思巧妙,立意新颖,有新鲜感受、独到见解的文章。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要求学生忠实于自己的精神,对学生习作中的个人感触、偏激想法,作辩证分析,肯定其闪光点;对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做法,要充分鼓励。这样,学生就敢于冲开固有思路的框架,敢于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写出富有创新精神、独树一帜的好文章。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就会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
我们认为知识的充实、思维的快乐、情感的陶冶、成功的激励,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这四个方面作有机的整合,将形成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合力,学生将在快乐中学习,和谐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探究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艺术。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内容:
A、沟通学生心理的艺术
课堂艺术其实就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艺术。在师道尊严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仰视教师,敬畏老师,无形之中师生之间就产生了一道隔膜。学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就是创设和谐课堂,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便显得无为重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平等民主参与的一员,放松而轻松地去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B、课堂导入的艺术
开头要恰到好处,切忘千篇一律,好的开头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是成功的一半。开场道白,犹如乐器定调。奥地利乐团指挥韦勒说,这个调定得如何,将决定全部演奏的成败。语文课上攫人心魄、富于魅力的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
C、提问的艺术 所谓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说,也是提问的艺术,提高方式的巧妙与笨拙,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成败。唤醒学生读书,思考的欲望,许多时候必须借助课堂上的巧妙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说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巧“,主要表现在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难易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当然提问不能满堂问,不能用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恰时提问,提出符合中学发展水平的问题,我们提倡“深题浅问”。
D、课堂对话的艺术
阅读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隐性的,是不需语言,靠心灵的理解和体验去交谈的。这就需要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去参与,民主地让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以致产生思想的碰撞而激溅智慧的火花。在平等交谈中,让学生摆脱被“牵“的处境,拓宽思维空间,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鼓励,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点拔,善于调控,灵活机智地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导课的艺术,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硬“牵”和强制,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教师越是导之有方,学生的主体作就越能充分发挥,课堂对话就越民主、平等、和谐。
E、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语言来感染学生。语文课堂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和学生在语文世界里同乐同悲,语言要么高昂,要么激愤,要么低沉,要么沮丧……其次课堂语言应该是丰富的,富有文采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再次课堂语言应该是简练的,不能嗦嗦,开宗明义,一针见血,恰到好处。
F、课堂结构的艺术 课堂结构艺术主要表现在课堂结构的序列性和波动性组合设计上面。课堂结构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的组合形式及序列。课堂教学的序列性要求师生信息交流程序清晰,步步紧扣。如果课堂上只有序列性,它给予主体的刺激和振奋就会减少,学习主体精神上的满足程度就会降低,课堂就会出现沉闷。这就需要一种波动性来调节。教师通过波动性,把课堂教学从直线引入曲线,从平衡引入不平衡,从沉闷走向振奋,然后又走向序列。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寻找突破口,设计波动点,把信息交流活动从一个高潮引向另一个高潮。
G、教学方法的艺术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组合,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堂教学艺术。方法艺术要因文而设计,因人而设计。但不管怎样,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融合下面几种教学方法:(1)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相结合。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讲课文时,一要善于设疑、启疑、激疑,善于启发学生质疑、析疑、辨疑。学生要在一系列的释疑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二要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尽量多地提供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训练语文能力。三要精心设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在解题中训练思维,培养思维的习惯。(2)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学习语文的特点重在感悟、领会,因此传统的诵读、背诵、评析指点等方法不能少。但现代教学呼唤教学手段的改革,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把传统教法与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语音室、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手段结合起来。(3)教法与学法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那么这种学法指导本身又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很广,包括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学习阶段。但学习方法指导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要把学法指导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
H、课堂激励的艺术
课堂激励能够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自信,但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能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激励的艺术就是给学生自信的艺术,也是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而和谐的课堂的艺术。
I、板书的艺术
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板书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板书作为一门艺术,它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板书艺术的正确运用,不仅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是教师教案由制定到实施的有效体现。好的板书,能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给人以艺术美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智力,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方法
A、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习教育家的经典名著,学习其思想理念,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B、研究观察名师的经典课堂,分析其课堂教学艺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落实理论的,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经典课堂。
C、实验法。用自己的实践去践行理论,运用课堂教学的艺术去上每一节课,多让专家进行评课。
D、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提供素材。
E、经验总结法: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实践运用,总结经验,再以课题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体系。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课题实施之前语文教研室多方面准备为课题的开展实验作准备。
1、对语文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
2、对课题级成员进行教科研方法指导、培训。
3、各校深入开展“理想课堂”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指导的活动。
4、搜集名师的课堂实录、讲座、书籍。
(二)课题起动阶段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研讨课题实施的策略。明确分工,并撰写开题报告。
(三)实验阶段
课题实验在八所中学同时进行,各校确立了以教研组长为主导,语文教师全体参与的校课题实验小组,其中由教研组长负责课题的布置分工,监督、考察、汇总、评解,各实验教师分工明确,从不同角度,对同一课题内容进行搜集、汇总、实践、比较、总结。课题组的研究成员既独立又协作,搜集资料,分析研究,课堂实践理论总结,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摆出来,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共同解决,在展示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
八所中学既独立协作,任务分明明确,分别从:语言的导入,课堂的结构,课堂的提问,课堂的语言,课堂的心理艺术及评价,课堂的对话,课堂的师生的地位等方面展开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分别把研究的小课题搜集资料,在课堂实践中运用理论然后再进行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理论性的科学的独创见解,以论文的形式把研究的结果表述出来,同时要把实验过程的课堂实录记录下来,一个一个环节进行分解、分析,论述课堂艺术在课堂实践中的体现,努力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理论本系,便于更多的检验和推广。
(三)深入研究阶段
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在全区举行公开课,并进行了课题研究总结。实验教师都积极参加,协商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撰写课堂教学艺术的专题文章,多发表在“洹语在线”。
通过本阶段的深入实践与控究,实验教师应一致认识到: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首先要研究课堂上师生的关系,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着眼点应着眼于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来服务的,学生是课堂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去读,去说,去听,去思,去辩,去写,不管采用那种方式,什么方法,课堂的主体不能变,形式要为内容来服务,但学习的方法又直接影响着学的质量,让学生的在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下提升自我,提升境界,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求知活动始终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2)引导、启发,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
(3)激励作用,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传授知识,把握学生认知的的需要讲授有关知识(如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关于方法的知识以及教材中的难点等);
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硬“牵”和强制;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
教师明白了自己课堂的主体作用,就不会迷失就不会彷徨,更不会徘徊。简言之就是组织、引导、启发、激励、传授。
所以教师要讲究课堂的艺术。
中学语文课堂学习的方式是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进行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对话的艺术首先是和学生进行的心理沟通的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起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信任,俯下身子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敢说,能说,这要心启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尊其师,信其道。其次,课堂对话的主体地位要平等,教学相长,师生双言的人格尊严,地位是平等的,不能以师尊压人,不能强霸,不能搞一言堂。第三,课堂对话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的,教师要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师生校在对话沟通中,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牵引,牵引课堂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激励学生去控索,去思考,去发现;教师学要解疑,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要去解惑;教师要设疑在无关之镍设疑在平淡处设置障碍,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第四,课堂对话要给学生以更文阔的思维空间,对于课文的阅读要让学生关于去发现疑惑,去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解决,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以“话题”要比提出“问题”更具有思考、讨论的价值,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而不被标准答案禁锢。
七、实验阶段的主要成绩:
1、把玩教材,梳理整合的能力得以提高
这是一种对教材、对教学资料进行细化与深化研究的操作方式。面对全套教材,以不同的线条入手,进行系统的搜索、整理。具有了阅读课文、钻研教材的素养,我们在使用教材时才会有一种居高临下、运筹帷幄的清醒感觉,才会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有选择性地运用好教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我们就能够在课文的海洋中游弋,有目的、有顺序、有效率、有趣味地组织起教学的内容。通过课堂艺术的研究,教师认识到,要想在课堂上如行云流水、融会贯通,收放自如,就必须具备把玩教材的能力和素养,把教材熟记于心,随时科学、合理、灵活地进行教材的分散、拆卸,然后再进行拼合,从而形成新的内容板块。同样一篇课文,我们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一课多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控课堂,灵活的运用预设的课堂设计,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堂教学的最高艺术,它是一切课堂技巧的根本。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我们可以把单元后的口语交际分解组合,重新编排,这样学生就容易化零为整。把七、八年级的知识系统化,有一个整体感,而一致于感觉学习的东西零乱不堪而收效甚微。通过单元式组合后,口语交际的学习训练就更集中,呈阶梯状上升,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2、掌握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发展的首要任务,这对教师个人的发展及业务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让语文课成了一种享受,学生爱上语文,感受到了课堂艺术的魅力,在别具匠心的课堂设计中学生轻松愉悦地提高了语文的素养。
4、实验教师设计的课堂案例,及对课堂艺术的研究在《洹河在线》上发表后受到致好评。
5、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成员吸收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课堂艺术的材料,并努力运用实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6、培养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
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实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都明显提高,成为我区语文教育改革的又一批中坚力量。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现,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究,对新课程理念及课堂艺术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论认识得到了升华,大大改变了教师头脑中旧的教学观念,彻底扭转了原有的重课本轻生活的旧做法,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自觉重视给学生创设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外,还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语文因子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真正认识到生活是个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另外,课题组教师多次荣获市区级奖励,论文也多人次获奖。
7、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经过实验,初中实验班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即席发言能力、写作能力明显增强。(3)运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为这部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还需继续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艺术的运用还不很好,不娴熟,教师调控课堂、随和应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教师的基本功还很不扎实,要加大课堂语言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多读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一课多案,一课多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让一课多案更科学? 激趣是课堂的首任,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潜在的激情,让语文课“动”起来,“活”起来,“深沉”起来是一个重要问题。
需继续探讨的问题:
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讲也练的关系?
二、如何开展作文课堂教学?
三、如何因课文的不同即设计不同的思路?
四、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
十、结论:
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是成功的。从实践层面上看:它丰富了我区教师的课堂实践经验,拓展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加快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锻炼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使语文教学改革深入人心。从理论层面上看:本课题研究形成了指导我区进一步开展语文课堂艺术的一系列理论,虽然还不够系统化,不够完善。
语文课堂艺术无论在学生还是在教师发展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去不断学习,不断研究。
第五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它的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学艺术。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可以说,有效性是课堂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而课堂教学艺术则是把二者完美糅合为一体,让教师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图像(包括文字、符号、图表、模型、实物、标本)等手段,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原则,创设教学情境,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和技巧。运用好课堂教学艺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教有所受,点有所通,启有所发,到有所悟的最佳教学效果。所以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创造性的劳动。每位教师都要重视课堂教学艺术,尤其应引起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
研究现状
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应试教学至上。课堂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这种应试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意义的理解、对人生及世界的认识的发展。绝大时候的语文教学是为了考试而准备的绝大时候的。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就略讲甚至不讲。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辩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应试,轻应用;重读写,轻听说;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没有完全落实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结果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高分低能,不少学生还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不能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考试指挥棒”成了我与学生河流道上的唯一“航标。
近几年新出现的学案式教学,西峡一高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无疑也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一大进步。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艺术,否则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对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强调。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走进语文,融入语文,那么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学生有时并不是不喜欢语文,更是不喜欢语文课,语文课被我们的语文教师给上的索然无味了。课堂艺术则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艺术性的让学生在课堂兴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阅读,去创造。课堂的艺术从各个环节艺术性地激发学生兴趣,处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和入手,巧妙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激活动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治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二、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提高课堂质量,传统教学的模式是固定化的,单一而单调的。课堂教学艺术则要打造精品课堂,要求教者潜心研究教材,先学后教,先体验再传授,这样便于教者能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和接受的程度,并且推敲各个教学环节进而选择和优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精彩异呈。
三、有利于教师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主题,也是教师课堂的永远追求,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便也永无止境。教师要不断的读书,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语言,灵活自己的思维,以充满激情而又流畅的语言去震撼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博学多知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灵活机智去调控课堂,所以唯有教师素质的提升才能有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发展。
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能为语文教学中实际运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语文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创造性活动。教师的每节课都是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创造性的劳动。只有根据学生和自身实际,环环相扣合理有序的有效组织课堂,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艺术。
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落实课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自觉阅读课外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具体体现在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对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认识和适应;教学过程的结构组织;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体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老师与学生、讲解与训练、知识与能力等几种关系的处理;教学流程中如何进行导入、设疑、启发、诱导、巩固、拓展;教师的语言表达、情感表达、教态表达、书写示范等等方面。欲在这几个方面做尝试和探究: 沟通学生的艺术、课堂导入的艺术、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对话的艺术、课堂朗读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板书设计的艺术。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以研究名师的实际教学案例,观摩教学实录为主,分析其课堂教学艺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落实理论的,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经典课堂。
(2)比较观察法:比较传统观念一现代教育观念,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习教育家的 经典名著,学习其思想理念,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3)实验分析法:选取小课题、有意识进行实验验证,记录过程并分析得出结论。
(4)个案分析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运用不同教学手段,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对比,最终得出结论。
(5)文献法: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关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艺术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介绍课堂艺术研究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由本课题借鉴。
(6)行动法: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具体的行动实践研究。
(7)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研讨,撰写总结或实验报告,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课题研究的组织
对本课题,我们采用了“总课题组负责制”下的“研究小组合作制”,抓住研究的两项关键问题:课例研究与课堂教学艺术性的探讨,课题组进行分工和合作,明确职责,采用“全员实践,明确主题,小组交流,大组研究”的“研究过程阶段性”形式,分两个阶段进行实施,从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一)总课题组负责制
1.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选择课题组成员,成立高一组、高二组、高三组三个课题研究组。并要求各小组制定实施计划。
2.负责课题资料的搜集,开展理论学习和培训,并提供有关学习内容和专题, 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学习和交流.提出课题研究设想。
3.我们根据本课题的特殊性提出了课题研究方式,要求课题小组以行动研究(提出课题、研究讨论、筛选、行动、再讨论评价、确定方案、分组实施、讨论评价结果、课堂教学有效性定位)为抓手,通过对比教学:对比课例研究方案、对比课堂实践、对比教学效果的形式进行研究,并形成程序化。
4.全程参与课堂教学的指导,组织教学研究活动,提升和总结课题组研究实践经验,汇总课题研究成果等,整理、归类、总结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的指标。
(二)研究小组合作制.研究学习总课题方案,参与总课题组的学习、培训和理论研讨活动,根据本小组特点制定小组实施计划。
2.小组合作分析需要研究的教材教学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教材进行实践研究。
3.按照总课题组布置的要求,按照课例研究操作四大环节进行实践与研究。4.各研究者对照研究已定稿课例,分析提炼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各自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课题分三个阶段实施。
1.制定计划阶段201412(1)向全校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语文课堂存在的缺陷及最大问题(2)向自己所教的班级展开问卷:学生对自己班语文老师的教学艺术性的评价以及学生期望的语文课堂艺术是什么样的(3)总课题组将各研究小组问卷情况分析汇总,提出有价值的实质性的问题,确立研究的主要内容。
2.实施研究阶段20153201611 在全校范围呢举办一次语文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课后,谈感想,找问题,找不足,然后培训实验老师,根据实验要求,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课堂艺术教学;集中培训后,在进行一次培训过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课堂展示。根据研究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定好计划,认真实施,并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研究,形成中期阶段性总结报告 ;
3.归纳总结阶段201612各课题组成员将前两个阶段中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归纳总结,形成课题总结性成果
最终研究成果 预期达到的目标,课题研究报告1份,建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论模式,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展开实施与改进的研究结果汇总,并形成较体系文字稿;并将研究结果、学习记录、活动记录等整理装订成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