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学语文幽默课堂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幽默课堂教学
仪征市青山中心学校 路荧荧
【摘要】幽默,可以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以融合师生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多用修辞法,活用谐音双关,巧用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来实施语文幽默课堂教学,使幽默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幽默 语文 课堂教学 技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教育教学不只在于一味地传授知识,死记硬背,否则课堂便会枯燥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那么,如何使课堂变得有趣呢?笔者认为,幽默就是有效的催化剂。
一、何为“幽默”及幽默课堂教学
“幽默”一词,最早见于《楚辞•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意为沉寂无声。另外在唐代柳宗元的《闵生赋》里“合喙而隐志兮,幽默以殆尽”也有所涉及。而现代汉语中的“幽默”则是由英文humour音译而来,最初将此词移入中国的,还是国学大师林语堂。林语堂解释道:“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与粗鄙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现代汉语词典》则认为“幽默”就是有趣诙谐而意味深长。而我认为“幽默”即行为举止生动,语言滑稽搞笑,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欢愉和享受。
而将幽默应用于课堂教学,并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亢奋,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活动,我们称之为“幽默课堂教学”。“幽默课堂教学”只是教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它不但具备幽默本身的活泼性、启导性、愉悦性等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以幽默来育人,是其主要核心。怪不得前苏联教育家斯威特曾表态:“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助手是幽默。”
[1]
二、中学语文幽默课堂教学的价值
1、幽默有利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现。
在全国上下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课程标准的落实,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富有幽默感,会在课堂上适时幽默,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素质指标,所以将幽默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当下及未来教育所推崇的,也是大势所趋。
虽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现如今的教育教学,已不仅仅要求教师的学识了,还要求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而幽默就是思想、才华、智慧、气质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法棒,会让语言瞬间拥有奇光异彩,使课堂熠熠生辉。列宁也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幽默往往意味着睿智、宽容、豁达,是一种独特的观察问题的角度,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老师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厌烦、害怕的心理,学生和这类老师交流,会觉得累,教师本人也会觉得累。一本正经不如幽他一默。据美国保罗韦地教授调查,九万名学生都一致最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所以,具有幽默感的老师才是最受学生青睐的。复旦大学的陆谷孙教授就凭借其幽默的课堂语言、诙谐的肢体动作、自创的课堂教学“三笑论”,而一跃成为复旦大学最受学生拥戴的杰出教授。
2、幽默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从来就有向45分钟要效益的说法,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也不例外,唯有切中其兴趣,运用幽默,才能让他们爱学、乐学,才能事半功倍。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和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交流,启迪学生,用幽默和学生一起产生智慧火花的碰撞。还记得去年我刚接手小升初的学生,给他们上第一节语文课时,我说了这样一则笑话: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曾在花园里迎面碰到了他的敌人,花园的路只允许一个人通过,他的仇敌高高地昂起头说:“我是不会给傻瓜让路的!”歌德则避开一边,说:“我恰恰相反。”很巧妙地解开了这个问题。听了这个故事,大家都笑了,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懂得了说话的技巧,知道了委婉用语的妙处,以后课堂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3、幽默有利于缓和课堂气氛,融合师生关系。
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师生关系融洽,达到默契配合。当代教育家段力佩先生说:“要是我们的课堂始终吸引学生,使大家人在课堂,心在课堂,感到课堂上无穷的乐趣。”因此,“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
古人云:“教人而未见趣,必不乐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用幽默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确是稳定师生关系,消除隔阂的润滑剂。记得有一次语文课,讲标点符号的用法,我请同学到黑板上加标点,引用的是一则幽默小故事:说重庆谈判时,蒋介石冲周恩来总理发脾气,说:“我简直是在对牛弹琴!”周总理接语曰:“对牛弹琴”,一字未改却很好地回击了对方。课堂上,我一直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通过句读划分来表情达意,学生经过启发后标注为“对!牛弹琴!”最后学生领悟了标点符号的运用,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5]
[4]
[3][2]
三、幽默课堂教学的技巧
幽默课堂教学的益处已一一列举,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创造幽默,进行幽默课堂教学呢?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下面,我将结合前人的经验和本人的研究加以总结,大概有以下三种技巧:
1、善用修辞法
修辞法,是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依据语境和表达内容,运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或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它包括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对偶、借代、双关、顶真、反问、粘连、曲解等。比如运用比喻,形象恰当、别出心裁的比喻,可以拥有出乎意料的效果。某节语文课上,老师喊学生上台板书仿句练习,有个学生写字又小又丑,且由下往上斜着写,学生们看到后都捂着嘴笑。老师灵机一动,说道:“大家看,张同学的字写得歪歪扭扭,但颇有诗意。”班级的学生很不解,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笑道:“这就是现代版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啊!”全班学生听后捧腹大笑,写字的学生也满脸愧色,笑着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下次认真书写。所以一个小小的修辞,活跃了课堂,也帮助了学生端正了态度。当然,并不是简单陈俗的随便一喻,就有如此的效果,还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正如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有幽默倾向的人,还必须具备温厚的、敏感的,而同时善于观察、不偏不倚的天性。”
2、活用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故意运用谐音说错了一位著名音乐家的名字,还写在了黑板上:莫砸铁,学生看后哄堂大笑。学生笑完之后,语文老师一本正经地解释道:“现在我来讲解这个音乐家名字的意思:‘莫砸铁’意为读书要认真,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一下子把铁板砸穿,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种亦庄亦谐的语言让学生一下子记住了莫扎特,且记忆颇深。
幽默不以多取胜,而以在欢声笑语中产生含蓄蕴藉的睿智为荣。每年的期中、期末试卷都采用电脑阅卷的形式,往往这时总有个别学生会在答题卡上写“老师,您辛苦了,请给分!”,“老师,我们祝您新年快乐,请给分!”的字样,在训斥学生投机取巧时,我会讲这样一个故事:清代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李某,不学无术却一心想升官发财。有一次,他去参加考试,憋了半天也没有写出一个字,眼看终场时间就要到了,他灵机一动,便在纸上写了:“我是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戚”。可是,“戚”字不会写,只好借用“妻”来代替。他想:有了这个金字招牌,准能考上。谁知,翔实的主考官元不徇私情,他看了李某的试卷,啼笑皆非,便信手在“我是李鸿章大人的亲妻”后,又加上了几个字:“所以,我不敢娶(取)你”。每次学生听完这个故事,都会在笑声中反思自己,再也不做投机取巧的事。这样的幽默不仅能育才,也能育人。
3、巧用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街头巷尾流传着许多耳熟能详的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这些语言风趣诙谐。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巧用它们,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些许幽默气氛。常见的俗语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大树底下好乘凉”等;谚语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开弓没有回头箭”等;歇后语有“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惯用语有“唱对台戏、打游击、炒鱿鱼”
[6]等。
如今的课堂,诱惑太多,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尤其春季,春风拂来,睡意朦胧。一位语文老师正在讲文言字词,枯燥乏味的知识点早已让学生心生困意,好多同学开始打盹,这时老师见状,也假装打瞌睡,并像说梦话似得,讲到:“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老师讲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学生们被逗乐了。针对还没有醒的同学,老师继续补充道:“有些人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睡舒服觉’啊!”后来,教室里一片笑声。个别睡熟的同学也醒了。这里,这位老师巧用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诗和谚语的巧妙变换中,将学生从睡眼惺忪的状态中拉回了知识与幽默并存的趣味课堂,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才思敏捷,不得不服。
以上就是我说的三种语文幽默课堂教学的技巧,当然,还有许多方法,如出奇制胜法,借题发挥法等等,不能穷尽。但无论哪一种,只要能愉悦学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就是好的幽默教学法。但是,幽默毕竟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教师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那就失去了幽默课堂教学本身的意义了。钱钟书先生说:“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不能当做职业。”一个教师只有在考虑好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重难点、感情基调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掌握时机,适当运用幽默,使得课堂教学产生奇妙境界,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7]
【参考文献】
[1]李瑛.中学语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2]李健.教学语言幽默艺术新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2(07). [3]黄麟生.中学语文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许遐达.幽默是教育的助手[J].上海教育:社会科学版,1991(6):15-18. [5]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17.
[6]卢真金.教学幽默的心理机制及其作用[J].教学理论与实践,1989(9):23-25. [7]陈秀丽.教学语言幽默艺术的特点[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03).
第二篇:课堂教学幽默
数学课堂呼唤幽默2010-6-3 15:25:00作者:佚 名来源:恒谦教育网查看评论(0条)字号:大 中 小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强等特点,课堂教学更是严密、紧张,一环套一环,一项训练接着一项训练,往往使人感到透不过气来。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科学性、规范性,认为数学课就应该严肃,难以活泼,所以,数学课堂常常比较刻板、沉闷,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疲劳、厌烦情绪。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试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进一些幽默元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一些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能引人思考,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积极愉悦的感觉,减弱或抵消一部分紧张和疲劳,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情舒畅的教学环境。
一、数学课堂中幽默的功用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艺术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1.活跃气氛,调节情绪
语言的诙谐有趣、意味深长,能促进人的情感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人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人的社会生活,是一种人际交往。人类社会的交往,从心理学角度看,首先是语言的交际,同时,情绪的作用非常大,语言和情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文字的刺激影响人的情绪变化,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办法多;而在情绪低沉或郁闷时,思路阻塞,动作迟缓,难有创造性。
数学课不及语文课那样充满丰富多彩的语言,课堂气氛容易出现过于沉闷的现象,教师干“启”学生却不“发”,师生无法达到情绪上的共鸣,教和学的双方都感到比较累。这时,老师如能根据实际状况,适时地来一段幽默诙谐、生动有趣的话语,便有可能打破沉闷的局面,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下去。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发现学生有些疲倦,便机智地结合所授内容话锋一转:“好!现在开始‘幸运搜索’,看哪一位幸运者被选中回答问题。”学生顷刻为之一震,精神振奋。通过一句话,教师把学生精力又集中了起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情绪氛围,顺利地把教学继续下去。
2.开启智慧,促进思维
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有位老师出了一道“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有84个头,190只脚,请你算一算,共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学生看完题目,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但始终算不出结果。有的学生说,要是每只鸡和每只兔的腿数一样就好办了。于是,老师像体育课上喊口令:“请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脚,站好。”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现在,鸡与兔的腿数一样了,上面有84个头,下面有多少条腿呢?”“84×2=168(只)”学生齐答。“和原来的条件相比,少了多少条腿呢?”“少了190-168=22(只)”学生马上作出回答。“这22条腿到哪里去了呢?”“被兔子提起来了。”“那么现在你们该知道有多少只兔子了吧。”“有11只兔子。”许多学生欢叫着。“鸡兔同笼”的这一解题方法,应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位老师采取了比较幽默的言语,使之形象化了,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很快找到了正确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约分”时,学生往往不到位,没有约成最简分数。我故意问学生:“你吃饭刚吃了一半,老师就命令你停下,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议论纷纷,“难受!”“半饱不饱的,受不了。”“还不如不吃。”我乘机问道:“那你们在约分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分数也有这样的感觉呢?”学生都露出了天真的笑容,明白了约分要约到最简分数。
3.艺术地批评,课堂更和谐
当学生中出现某些错误和不足行为时,幽默的语言能起到提示、批评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偶发事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辍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一位老师教“24时记时法”,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有一位调皮的学生兴致所至,竟然学起了公鸡啼叫,引起课堂里哄堂大笑。这位老师皱了皱眉,但没有发作,顿了顿,看了看教室墙上的钟,故作惊讶地说:“看来这只钟不准了,没想到现在是快天亮的时候。然而,同学们都知道,公鸡报晓只不过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本能。”学生们会心地笑了,那位犯纪律的调皮鬼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开始认真地听起课来。
二、数学课堂中幽默的表现形式
教学幽默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按照表达方式来看,大致会有以下这几种形式:
1.语言幽默
这里主要指的口头语言幽默,因为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口头语言来完成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如果言语丰富,含蓄幽默,富有魅力,那么孩子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其心情就会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不像语文课中有那么多幽默诙谐的语句、故事,容易引起沉闷、疲劳感,这就更需要数学教师有意识地、努力地创造运用幽默的教学用语,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丰富多彩、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寓知识传授、智能培养于趣味之中,创造一种寓庄于谐、情趣横生的课堂气氛,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教师也乐在其中。
教学语言的幽默可以通过双关、谐音、打比方、夸张、借用、反语等手段来实现,还可以编个有趣的数学小故事、顺口溜,给学生戴“帽子”、赠“封号”等来达到幽默的效果。有时,说话节奏的快慢急缓、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音的粗细长短、语气的高低轻重,也能营造种种幽默的效果。当然,营造幽默语言的手段、方法远不至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领悟。
教学中幽默的主要手段是教师的语言,所以,我们掌握一定的语言修辞技巧,有助于教学表达的幽默诙谐。
2.体态幽默
教学语言需要体态语的辅助,幽默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当然也离不开体态语的参与。一个机敏的眼神,一个恰到好处的手势,一蹙眉,一顿脚,一比划„„都能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形成幽默的效果。如学生喋喋不休或争执不下,但需要他们专心听讲的时候,来一个夸张的暂停手势,用不着教师的声嘶力竭,学生会愉快地接受你的指令。
体态幽默的创设也可利用学生的活动。我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请两位学生进行表演行走,先让他们从教室两端面对面走来,结果在“途”中“相碰”,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在笑声中理解了“相向”、“相遇”;然后又让他们背靠背再各自往前走,学生们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理解了“相背而行”等概念。学生腼腆、羞涩、扭捏的表演动作,造成了非常自然的幽默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有不少内容是可以借助学生的体态、表演等进行的,如排列、搭配、部分计量单位、观察物体等等,学生的表演往往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学生的行动也是我们利用来创造幽默的素材。一次上课,预备铃响过,我走进教室,只见学生们的眼光都集中后墙根那儿,完全不像等待上课的样子。一看,原来是小钱和小商扭在一起,小钱紧紧抱着小商的一条腿,小商想挣脱又不能,只能靠在墙上。通过询问,我了解了事情的原委:课间,小钱玩画片,掉地上了,小商路过,拣了起来,小钱索要,小商开玩笑地说是拾到的,没给。小钱急了,“灵机”一动,抱住小商的腿,说:“这也是我拾到的。”就这样较上了劲。这真是一场“黑色幽默”,使人气不得、笑不得,小钱是个牛性子,爱较真,真棘手。上课要紧,干脆,我也给他来个“黑色幽默”。我在小钱头上做了个手势,对大家说:“拾人家大腿多不方便呀,不如容易一点,我们把小钱的头拾来,当球玩吧。”同学们笑了起来,小钱也在笑声中不好意思地松开了手,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上课上来了。3.
辅助幽默
这里是指教学辅助手段的幽默因素。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创造幽默的教学环境。如滑稽可笑的动画,有时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势,更能形象直观地重现数学情境、数学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加深理解,帮助思考。像一些形象可爱的头饰、道具,在师生表演时使用,情趣浓浓,学生非常高兴,乐于学习数学。
这里是一个教学片断:
学习了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后,在数学实践课上,一位老师用一个大呼啦圈创设情境。
问:这是什么?
生: 呼啦圈——。(师清该生表演,教室里一片欢声)
师: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这是一个大大的零蛋!(教室里再次笑声一片)
师高举呼啦圈说:“是的。这是我们的老朋友了,那么大家对它有那些认识呢?”
生1:它是最小的自然数。
生2:它是大大的“零”,要读“零”
生3:在读数时,如果它在一级的末尾就不读,如果在中间或开头,不管有几个零连在一起,都只读一个零。
生4:4个零可以换一个“万”字,8个零可以换一个“亿”字。
生5:零在计算时,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占位。
„„„„
这位老师借助于一个道具,创设了活泼诙谐的气氛,用有趣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因此神情专注,趣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教师幽默素养的习得
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对事物高超的把握,是对知识随心所欲的驾驭,是对材料的透彻认识,更是集中地展现了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有人认为,“幽默”是一种特殊的“细胞”的功能,而自己偏偏天生不具备这“特殊的细胞”。是的,所谓“幽默细胞”确实与众不同,但完全可以进行“人工培植”。
1.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1)做一个有涵养的人,心态宽松。一位大师说过:“就主体而言,幽默是一种创造和表现情趣的心力,一种感受和体会可笑的心力。”所以,只有心胸开阔、淡定处世,才能产生幽默的灵感。
(2)形成新奇的思维方式,建立“趣味思考法”。有趣的往往不是举动本身,而是在于人们用属于自己的、有趣的方式去看它。这正像霍勒斯·沃尔普所说:“世界对于思考者是一出喜剧。”用“趣味思考法”看世界对于培养幽默感是非常重要的。
(3)善于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具有广博的知识。我们要大量阅读名家名著及各类书报,广泛积累,同时,读一些关于幽默的专著、报刊,强化幽默感,培育幽默素养。
2.善于发现、巧于开发和运用各种幽默源
幽默能力来源于幽默兴趣,而幽默兴趣表现为对一切幽默源的敏感上。教学的幽默源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嘲。最好的、最高级的幽默是自嘲,在嘲笑自己的过失、错误过程中,让学生和自己一起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放松、理智上的启迪,使师生双方的情感得以交流。李镇西老师说,他上课时也有口误,一旦发现,总是幽默地自嘲:“唉,实在不好意思啊!中年痴呆症的典型表现!” 老师的这种幽默自然会感染学生,让他们也变得乐观起来,阳光起来。
自嘲,有时还可免除尴尬。一次公开课,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时误把“小”写成“整”。学生小声议论,我赶紧自嘲:“同学们都在进步了,老师倒退步了,还回头去学低一级的东西。”
我们要坦然地、勇敢地面对失误,大可不必觉得丢面子、失尊严,更不能文过饰非,而应敢于诚实地面对学生,自然地用自嘲等方式来解决,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生活中的幽默。在教师身上、学生身上、周围其他人身上,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趣闻轶事”、俏皮话等,对于这些“活”的幽默源,我们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善于领悟,用心积累,巧妙运用。
(3)艺术中的幽默。各种幽默艺术作品,如相声、小品、漫画、歇后语、滑稽戏、广告词等等,大都妙趣横生,适当之时顺手拈来,便可获得良好的幽默效果。如要鼓励学生共同进步,不妨用上一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中,叫吃饭用上了“多国”语言,令人忍俊不禁,这“全国人民都知道”。我就模仿过来,在课堂上常常用那半土不洋、走调失真的英语、日语来表示表扬、肯定或批评、否定,而这些“英语”“日语”也无不来自于影视之中。
(4)教材中的幽默。数学教材中的幽默“矿藏”可能不够丰富,但我们还是要研究教材,从中发现幽默的元素。如一些卡通人物和动物造型,配套光盘中的动画等。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就不难挖掘出教材中的幽默素材。
3.认真探讨教学幽默的表达技能
我们要研究探索教学幽默的形成结构与引笑机制,善于设置悬念、铺垫隐伏、突变反转等,制造幽默效果,做到要言不烦,耍贫嘴、画蛇添足只会适得其反。掌握足够的语言修辞技巧,对教学表达的诙谐风趣非常有用。要使幽默的效果最优化,必须把握好教学幽默的最佳时机,自然流露,既要能做到铺垫和渲染充分再抖包袱,又要好像一切都是漫不经心,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
第三篇: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完成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意识。整体而有序地考虑教学过程的各结构成分及相互联系,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设景激趣,提升导入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端离不开好的起点。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就是指“导入新课”,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会在导语上费尽心思,因为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必要前提。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可引人入胜,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入课文的方法有很多;成语引入法、故事引人法、迷语引入法、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法,等等。只要老师在导入时能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都可以说是好的导语,是一切成功课的好的开端。对这一环节的处理,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忽视导入。视其为可有可无;二是机械地模式化地导人,局限于组织教学的起始环节,不考虑时间、地点、内容、对象,千篇一律。导人新课的方法很多,或直接导人,如释题介绍作者与背景等;或间接导人,如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巧妙设疑,自然过渡;复习旧知,由旧导新,等等。设计导人要做到科学得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其实,导人就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如趣味性开场白、哲理性开场白、抒情性开场白,等等。突出学科特点。丰厚课堂内涵。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就必须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文学素养、语文能力的原则去实施,训练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使课堂彰显活力与生机。语文说到底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其核心内容就是如何理解外界传递给你的信息以及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语文的规律就是理解和表达的规律,语文的真本领就是理解和表达的本领。因此语文课要强化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惟有如此,学生才可以练就一套过硬的本领,才可能有扎实的基本功。优秀文学作品的优美意境、动人情感、深邃思想无不要借助语言的外衣来表现,因此对语言的理解、品味便成了语文课中很重要的内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便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名出色的向导,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寻找兴趣的源泉、生活的真谛。教学中尽可能地启迪他们的心志,将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极尽所能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践中要认真区别讲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和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继承创新,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控制和自我控制学习认识活动的过程。优化教学过程,要力求使教学复杂、多因素、多层次、多变的活动过程有规可循,力求最优。首先,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上,太严不利于学生自控能力发展;太松则会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降低教学效果。因此,要全面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科学系统地规划教学单元,精心组织实施。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指导阅读、征文、小论文写作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中的控制联系与学生主动性关系掌握恰当。其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三种组织形式,各有优点和弱点。根据具体需要在教学过程的相应环节中突出某种组织形式,以其它形式为辅。语文单元教学中,或是全班讲解,全班讨论:或是小组学习,小组互评:或是独立阅读写作,教师面批指导。综合地使用与处理教学形式,使各种教学形式发挥最大效用。“传统教学”与“发展性教学”二者各有其历史背景,持完全对立的观点,认为不可调合,是失之片面的。教学的辩证法要求二者不可偏废,我们应采用综合性观点,按最优化标准决定取舍,扬长避短,选择最优的结合。在教学方案选择上应以科学系统的单元教学为主要形式。并在单元划分、篇目重组、能力训练体系、材料的增补上都作精心研究,做出最优选择和编排。开放自主,合作互动中发展。“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善于唤醒和鼓舞。”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不再全由教师主宰,不再是教师一讲到底或者学生被动思考问题,而应将课堂向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的一切活动,他们自主阅读、写作,自主探究、对话、实践、质疑、析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精神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积极培养;在对话、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师生与教材互动,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个性风采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熟悉了原来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步骤,要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建议的学习方式,就必须对以往有所超越。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特征的基础学科。因此。语文教学就是用智慧培育智慧、用生命呵护生命、用创造激发创造的事业。老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解放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思维、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第四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08年12月05日
《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立项单位:河南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
课题类型:河南省基础教研课题
实验单位:河南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
“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课题从2007年9月开题,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一、开题背景:
新课程的改革正在不段的深入,深化。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扎扎实实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很严峻的话题。从课堂入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索交流,思考合作,实践综合中改革,让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乐于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教师的课堂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成为教的主体,也就是是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不能丢,但是教师的引导便越发的体现在艺术性上。名师出高徒,高徒的成功应在课堂上去实现,优化课堂,让语文课堂亮起来,动起来,在民主平等中让学生去探讨语文的精髓,感受语文的魅力,课堂艺术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不断追求,让课堂永远精益求精的发展。
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语文的快乐。改变传统课堂学习,让课堂在快乐民主,平等对话的气氛中进行。课堂的艺术或技巧在课堂中的运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优化了课堂,在教学环节上更科学,更严谨,更自然,引导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课堂上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文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语言文字中感受文学的情感熏陶,热爱自己的民族语。用教师的课堂艺术去组织课堂,扎扎实实进行语文训练。训练是教师指导下的练习,语文课堂就是师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强调了语文的生活化和积累的重要性,而课外的“大语文”则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迁移,只有通过有序的,科学的语文课堂学习,学生才能把生活当做语文,处处有语文,有章可循,有法可学,有知可用。那么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区对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已全面展开,并且在逐步深入,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柳老师特别注重全区语文教师的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各种各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全区语文教师在百忙中严格要求自己,挤时间,找时间,苦练基本功。柳老师首先从“课堂教学”做为突破口,通过“公开课”、“特色课”、“研讨课”、“说课”、“优质课”等形式,不断锻炼语文老师的课堂能力,特别是柳老师精道独辟的点评是一语中的,使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受益非浅。但是关于语文课堂艺术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都还比较零散,没有系统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死搬硬套,邯郸学步而不得其要领。如何把语文课堂艺术系统化,具体化,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灵活机智的艺术的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遨游成为了我们迫切要研究的课题,这就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基于此咱现状,我区开展了’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的课题研究。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艺术,否则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对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强调。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走进语文,融入语文,那么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理念。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在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是不知所措。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个性的个体,面对随时可能出现意想不到问题的课堂,为了掌握和调控课堂,语文教师往往小心翼翼的去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不敢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怕出现自己无法调控甚至无法收拾的局面。于是便想方设法在“新理念”下依然独霸课堂,牢牢地控制课堂,让学生在自己预设的套子中钻来钻去,而少了一份课堂思想碰撞的精彩。课堂艺术的研究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感受,主动去体验,而教师则要艺术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全面而有深度的形成智力挑战,挑战学生的思维假定,进行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课堂艺术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新课标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研究。通过课题形式进行探究,一定会使理论体系更具体,更明确、更易于运用和操作。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学生有时并不是不喜欢语文,更是不喜欢语文课,语文课被我们的语文教师给上的索然无味了。课堂艺术则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艺术性的让学生在课堂兴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阅读,去创造。课堂的艺术从各个环节艺术性地激发学生兴趣,处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和入手,巧妙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激活动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治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三、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提高课堂质量,传统教学的模式是固定化的,单一而单调的。课堂教学艺术则要打造精品课堂,要求教者潜心研究教材,先学后教,先体验再传授,这样便于教者能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和接受的程度,并且推敲各个教学环节进而选择和优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精彩异呈。
四、有利于教师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主题,也是教师课堂的永远追求,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便也永无止境。教师要不断的读书,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语言,灵活自己的思维,以充满激情而又流畅的语言去震撼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博学多知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灵活机智去调控课堂,所以唯有教师素质的提升才能有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长期来人们对语文教学艺术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1、激励乐学说。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2、创造活动说。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张武开先生在《教学艺术论》一书中认为:“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认识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苏灵杨先生也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教师——塑造新一代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教育研究》1981.3)
3、审美说。阎增武先生认为:“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浅析教育过程的审美感》,《教育研究》1987.2)
通过学习理论,再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情感性、创造性。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论据
(一)知识的充实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偏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偏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知识不是终极目的,学知识是为了运用。掌握知识的关键是如何学,要“既进得去,更能出得来”。
1..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知识繁杂、零散无序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如果不对它们作科学的整合,学生将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严重影响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获得新知;当外界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产生抗拒,或者对外界刺激进行鉴别、改造,重新组织,一边摒弃旧知识,一边吸收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同化新知识,迅速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文学作品时,指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构建以文学发展史为纲,融文体、作家作品、艺术风格等为一体的知识网络,使新旧知识很好地衔接了起来。丰富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始繁者终必简,始晦者终必明,始乱者终必整,始艰者终必流丽明快”(袁宏道语)。心理学研究指出,唯有结构才具有最强的迁移性,学生在知识网络中学习课文,思维宽阔,不仅利于“接纳”新知识,所学的知识也容易转化能力。
2、让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
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维持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把握词义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如能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分析结构推断词义,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重视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重视知识的运用,知识就能变为能力。学生学得积极,学得充实。
(二)思维的快乐
通过反思,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遭到极大的扼制。由于缺少思维快乐,本应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变得了无趣味。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以“发现学习法”思想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中西方教育相比,中国多用“接受学习法”,西方多用“发现学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从培养创造能力而言,当推“发现学习法”。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自己鉴赏——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流程。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前的提示(因为太详细了)放在后面作参读材料,抛却以往的根据课文提示中的“结论”去“图解”文章的阅读思考模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砥砺自己的思维,真正有所得。新版人教社教材(试验本),已把过去课文前的关于内容、写作特色的详细提示,换成了“训练重点”,我们认为这更利于“发现学习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实施,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切莫用“先入之见”把学生变成思维懒汉。
2、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必须纠正“天马行空”式的分析,引导学生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3、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
学生分析自己语文水平不高时,常常归因于语言积累。以为肚里的“优美词句”太少。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却发现,对中学生来说,制约语文整体水平提高的“瓶颈”经常表现为不科学的思维方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处于青年时期的中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力求用理论分析概括事实的思维特点。因此,我们注意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思想武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作辩证分析。联系语文学科特点,我们尤其重视以下的思维方法:排除经验干扰、避免复制性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牢固树立语境观念,由整体看局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角度思考;由表入里作原因分析;纵向横向的联系比较。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武器,其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现创造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思考,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情感的陶冶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
(四)成功的激励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1、重视“神似”。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借鉴文章思路和表现手法,而要深入领会文章思想内容,对文章内容和形式作辩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写作训练中力求“神似”。
2、感受生活。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所以,阅读教学后提供的材料或习作参考题,除了能很好地迁移所学的知识外,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能引导学生像课文作者那样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学生在用心感受生活中,思想会变敏锐,情感会更丰富。
3、鼓励创新。写作训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努力写出构思巧妙,立意新颖,有新鲜感受、独到见解的文章。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要求学生忠实于自己的精神,对学生习作中的个人感触、偏激想法,作辩证分析,肯定其闪光点;对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做法,要充分鼓励。这样,学生就敢于冲开固有思路的框架,敢于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写出富有创新精神、独树一帜的好文章。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就会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
我们认为知识的充实、思维的快乐、情感的陶冶、成功的激励,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这四个方面作有机的整合,将形成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合力,学生将在快乐中学习,和谐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探究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艺术。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内容:
A、沟通学生心理的艺术,课堂艺术其实就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艺术。在师道尊严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仰视教师,敬畏老师,无形之中师生之间就产生了一道隔膜。学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就是创设和谐课堂,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便显得无为重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平等民主参与的一员,放松而轻松地去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B、课堂导入的艺术。开头要恰到好处,切忘千篇一律,好的开头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是成功的一半。开场道白,犹如乐器定调。奥地利乐团指挥韦勒说,这个调定得如何,将决定全部演奏的成败。语文课上攫人心魄、富于魅力的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
C、提问的艺术
所谓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说,也是提问的艺术,提高方式的巧妙与笨拙,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成败。唤醒学生读书,思考的欲望,许多时候必须借助课堂上的巧妙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说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巧“,主要表现在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难易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当然提问不能满堂问,不能用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恰时提问,提出符合中学发展水平的问题,我们提倡“深题浅问”。
D、课堂对话的艺术
阅读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隐性的,是不需语言,靠心灵的理解和体验去交谈的。这就需要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去参与,民主地让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以致产生思想的碰撞而激溅智慧的火花。在平等交谈中,让学生摆脱被“牵“的处境,拓宽思维空间,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鼓励,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点拔,善于调控,灵活机智地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导课的艺术,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硬“牵”和强制,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教师越是导之有方,学生的主体作就越能充分发挥,课堂对话就越民主、平等、和谐。
E、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语言来感染学生。语文课堂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和学生在语文世界里同乐同悲,语言要么高昂,要么激愤,要么低沉,要么沮丧……其次课堂语言应该是丰富的,富有文采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再次课堂语言应该是简练的,不能嗦嗦,开宗明义,一针见血,恰到好处。
F、课堂结构的艺术 课堂结构艺术主要表现在课堂结构的序列性和波动性组合设计上面。课堂结构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的组合形式及序列。课堂教学的序列性要求师生信息交流程序清晰,步步紧扣。如果课堂上只有序列性,它给予主体的刺激和振奋就会减少,学习主体精神上的满足程度就会降低,课堂就会出现沉闷。这就需要一种波动性来调节。教师通过波动性,把课堂教学从直线引入曲线,从平衡引入不平衡,从沉闷走向振奋,然后又走向序列。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寻找突破口,设计波动点,把信息交流活动从一个高潮引向另一个高潮。
G、教学方法的艺术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组合,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堂教学艺术。方法艺术要因文而设计,因人而设计。但不管怎样,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融合下面几种教学方法:(1)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相结合。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讲课文时,一要善于设疑、启疑、激疑,善于启发学生质疑、析疑、辨疑。学生要在一系列的释疑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二要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尽量多地提供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训练语文能力。三要精心设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在解题中训练思维,培养思维的习惯。(2)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学习语文的特点重在感悟、领会,因此传统的诵读、背诵、评析指点等方法不能少。但现代教学呼唤教学手段的改革,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把传统教法与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语音室、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手段结合起来。(3)教法与学法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那么这种学法指导本身又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很广,包括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学习阶段。但学习方法指导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要把学法指导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
H、课堂激励的艺术
课堂激励能够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自信,但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能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激励的艺术就是给学生自信的艺术,也是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而和谐的课堂的艺术。
I、板书的艺术
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板书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板书作为一门艺术,它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运用板书有助于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的表达能力。板书艺术的正确运用,不仅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是教师教案由制定到实施的有效体现。好的板书,能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给人以艺术美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智力,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幅精美的文章结构图,它是文章结构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板书,可以指导学生从“视读”学写作,理解、掌握课文的行文线索、层次结构、表现方法,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和形成思维过程,指导学生审题立意、编拟提纲,增强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以读导写,以读促写”。精美的板书设计,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许多学者认为,一名教师的“硬功”之一,就是先要会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所谓“漂亮”,就是字要写端正大记,匀称清秀,同时,板书设计要规范合理。只有教师养成了这样良好的习惯,给学生以“规矩”,才能使学生“成方圆”。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良师出高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就有这样的感受,听一位优秀教师的课,欣赏优秀教师优美的粉笔字,简直就是一种多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2、课题研究的方法
A、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习教育家的经典名著,学习其思想理念,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B、研究观察名师的经典课堂,分析其课堂教学艺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落实理论的,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经典课堂。
C、实验法。用自己的实践去践行理论,运用课堂教学的艺术去上每一节课,多让专家进行评课。
D、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提供素材。
E、经验总结法: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实践运用,总结经验,再以课题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体系。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课题实施之前文峰区语文教研室多方面准备为课题的开展实验作准备。
1、对全区语文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
2、对课题级成员进行教科研方法指导、培训。
3、各校深入开展“理想课堂”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指导的活动。
4、搜集名师的课堂实录、讲座、书籍。
(二)课题起动阶段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研讨课题实施的策略。明确分工,并撰写开题报告。
(三)实验阶段
课题实验在文峰区八所中学同时进行,2007年10月各校确立了以教研组长为主导,语文教师全体参与的校课题实验小组,其中由教研组长负责课题的布置分工,监督、考察、汇总、评解,各实验教师分工明确,从不同角度,对同一课题内容进行搜集、汇总、实践、比较、总结。课题组的研究成员既独立又协作,搜集资料,分析研究,课堂实践理论总结,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摆出来,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共同解决,在展示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
八所中学既独立协作,任务分明明确,分别从:语言的导入,课堂的结构,课堂的提问,课堂的语言,课堂的心理艺术及评价,课堂的对话,课堂的师生的地位等方面展开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分别把研究的小课题搜集资料,在课堂实践中运用理论然后再进行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理论性的科学的独创见解,以论文的形式把研究的结果表述出来,同时要把实验过程的课堂实录记录下来,一个一个环节进行分解、分析,论述课堂艺术在课堂实践中的体现,努力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理论本系,便于更多的检验和推广。
2007年12月各实验小组把阶段性研究报告汇总、展示、交流。全区实验小组成员寻找研究中的共性,提出见解,讨论异点。在区教研室的主持下,各实验小组,把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进行修改、完善。
(三)深入研究阶段
2008年1月――5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2008年3月,在全区举行了“文峰区中学语文理想课堂暨教学艺术展示”公开课,并进行了课题研究总结。实验教师都积极参加,协商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撰写课堂教学艺术的专题文章,多发表在“洹语在线”。
通过本阶段的深入实践与控究,实验教师一致认识到: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首先要研究课堂上师生的关系,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着眼点应着眼于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来服务的,学生是课堂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去读,去说,去听,去思,去辩,去写,不管采用那种方式,什么方法,课堂的主体不能变,形式要为内容来服务,但学习的方法又直接影响着学的质量,让学生的在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下提升自我,提升境界,提高语文素养。但是教师的作用又是不可缺失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的限制:是“指导”而不是“灌输”,是“引导”而不是“牵就”。导者,因势利导也,就是要求教师顺着学生个性发展之“势”指导、引导、辅助、启发;教师“导”之有方,学生学之得法,才能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求知活动始终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2)引导、启发,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
(3)激励作用,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传授知识,把握学生认知的的需要讲授有关知识(如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关于方法的知识以及教材中的难点等);
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硬“牵”和强制;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
教师明白了自己课堂的主体作用,就不会迷失就不会彷徨,更不会徘徊。简言之就是组织、引导、启发、激励、传授。
所以教师要讲究课堂的艺术。
中学语文课堂学习的方式是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进行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对话的艺术首先是和学生进行的心理沟通的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起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信任,俯下身子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敢说,能说,这要心启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尊其师,信其道。其次,课堂对话的主体地位要平等,教学相长,师生双言的人格尊严,地位是平等的,不能以师尊压人,不能强霸,不能搞一言堂。第三,课堂对话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的,教师要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师生校在对话沟通中,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牵引,牵引课堂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激励学生去控索,去思考,去发现;教师学要解疑,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要去解惑;教师要设疑在无关之镍设疑在平淡处设置障碍,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第四,课堂对话要给学生以更文阔的思维空间,对于课文的阅读要让学生关于去发现疑惑,去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解决,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以“话题”要比提出“问题”更具有思考、讨论的价值,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而不被标准答案禁锢。
七、实验阶段的主要成绩:
1、把玩教材,梳理整合的能力得以提高
这是一种对教材、对教学资料进行细化与深化研究的操作方式。把玩教材不只是对一篇一篇的课文进行分析与欣赏,它是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梳理整合的着眼点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的训练要点,每册、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教材的某个集合的内部规律等。面对全套教材,以不同的线条入手,进行系统的搜索、整理。
具有了阅读课文、钻研教材的素养,我们在使用教材时才会有一种居高临下、运筹帷幄的清醒感觉,才会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有选择性地运用好教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我们就能够在课文的海洋中游弋,有目的、有顺序、有效率、有趣味地组织起教学的内容。
通过课堂艺术的研究,教师认识到,要想在课堂上如行云流水、融会贯通,收放自如,就必须具备把玩教材的能力和素养,把教材熟记于心,随时科学、合理、灵活地进行教材的分散、拆卸,然后再进行拼合,从而形成新的内容板块。同样一篇课文,我们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一课多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控课堂,灵活的运用预设的课堂设计,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堂教学的最高艺术,它是一切课堂技巧的根本。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我们可以把单元后的口语交际分解组合,重新编排,这样学生就容易化零为整。把七、八年级的知识系统化,有一个整体感,而一致于感觉学习的东西零乱不堪而收效甚微。通过单元式组合后,口语交际的学习训练就更集中,呈阶梯状上升,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还有《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文章有其相似之处,便可以比较性阅读;从人物的身份、性格、经历、遭遇、命运等方面进行辨析阅读,这样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认识的更深刻一些。当然《孔乙己》一课也可以“一课多案”,一种视点变化,多角运思的研究方法:
1、品“手”的描写。
2、体味孔乙己“脸色”的描写;
3、理解孔乙己的“偷”。
4、说说丁举人拷打孔乙己。
5、品味理解小说中的“笑”。
6、小说中的对比。
7、孔乙己的形象塑造。这都是以一个问题,从某个侧面切入,来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只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教者是可以找到、找出和拎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从而进行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的。
2、掌握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发展的首要任务,这对教师个人的发展及业务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让语文课成了一种享受,学生爱上语文,感受到了课堂艺术的魅力,在别具匠心的课堂设计中学生轻松愉悦地提高了语文的素养。
4、实验教师设计的课堂案例,及对课堂艺术的研究在《洹河在线》上发表后受到致好评。
5、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成员吸收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课堂艺术的材料,并努力运用实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6、培养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
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实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都明显提高,成为我区语文教育改革的又一批中坚力量。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现,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究,对新课程理念及课堂艺术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论认识得到了升华,大大改变了教师头脑中旧的教学观念,彻底扭转了原有的重课本轻生活的旧做法,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自觉重视给学生创设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外,还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语文因子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真正认识到生活是个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另外,课题组教师多次荣获市区级奖励,论文也多人次获奖。
7、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经过一年的实验,我区初中实验班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即席发言能力、写作能力明显增强。(3)运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为这部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艺术的运用还不很好,不娴熟,教师调控课堂、随和应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2、教师的基本功还很不扎实,要加大课堂语言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多读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一课多案,一课多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让一课多案更科学?
4、激趣是课堂的首任,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潜在的激情,让语文课“动”起来,“活”起来,“深沉”起来是一个重要问题。
九、需继续探讨的问题:
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讲也练的关系?
2、如何开展作文课堂教学?
3、如何因课文的不同即设计不同的思路?
4、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
十、结论:
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是成功的。从实践层面上看:它丰富了我区教师的课堂实践经验,拓展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加快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锻炼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使语文教学改革深入人心。从理论层面上看:本课题研究形成了指导我区进一步开展语文课堂艺术的一系列理论,虽然还不够系统化,不够完善。
第五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内容摘要:我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进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目的和意义依据内容和方法过程成果和结论
我从2013年7月开始,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进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稳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严峻的话题。但一直以来,在课堂上学生或埋头品读,或奋笔疾书,或掩卷沉思;而教师或循循善诱,或春风化雨,或激扬文字。学生求知的眼睛,盯着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教师。这似乎成了一种理想的课堂模式。然而,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我逐渐明白: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
1从课堂入手,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在探索,合作,实践中改革,让学生乐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课堂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便越发的体现在艺术性上。优化课堂,让语文课堂亮起来,动起来,在民主平等中让学生去探讨语文的精华,感受语文的魅力,课堂艺术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改变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让课堂在快乐民主,平等对话的气氛中进行。2教师要认识到课堂上应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文是一种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语言文字中感受文学的情感熏陶,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用教师的课堂艺术去组织课堂,扎扎实实进行语文训练。训练是教师指导下的练习,语文课堂就是师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3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主题,也是教师课堂的永远追求,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便也永无止境。教师要不断的读书,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语言,灵活自己的思维,以充满激情而又流畅的语言去震撼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博学多知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灵活调控课堂,所以唯有教师素质的提升才能有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发展。所以,课堂教学艺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是一个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日常教学中,有不少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这两点必须统一起来。首先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知识繁杂、零散无序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如果不对它们作科学的整合,学生将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严重影响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获得新知;当外界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产生抗拒,或者对外界刺激进行鉴别、改造,重新组织,一边摒弃旧知识,一边吸收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同化新知识,迅速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其次、要让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维持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把握词义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如能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分析结构推断词义,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重视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重视知识的运用,知识就能变为能力。学生学得积极,学得充实。再次、要以“发现学习法”思想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中西方教育相比,中国多用“接受学习法”,西方多用“发现学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从培养创造能力而言,当推“发现学习法”。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自己鉴赏——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流程。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砥砺自己的思维,真正有所得。第四让学生的情感受到陶冶。“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最后,要让学生能够享受成功的激励。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方面的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课堂提问时分层次,让各类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所知就有所答,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好极了!”“就是这样!”“我为你自豪!”“棒极了!”“真是不可思议!”“真不错!真有你的!”“精彩极了!”这些美好的话语,我毫不吝啬地献给学生。就这样一来,以鼓励为主尽快树立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找回自信心,让学生心里明白,老师不放弃他,他没有理由不听好,不认真学习,所以也就不敢有所松动,也就不至于和其他同学相差很远。课后,我常去教室转转,辅导学生,和学生多沟通,认真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听取学生对语文课的意见和评价,认真对待学生反馈的信息,让学生了解到老师认真教学,从而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学生,更应该认真学习。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我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不满足自己的现有知识,建议他们多听广播,多看名著,拓展自己的视野。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让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寓教于乐,最大限度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课堂教学艺术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让教师也认识到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锤炼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更新教学观念,把语文课堂营造为艺术的舞台。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课堂导入的艺术。课堂教学的导入要恰到好处,不能不根据课程情况而千篇一律。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开头好了,自然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否精彩,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成败。因此,我们在一起讨论分析,达成共识,就是上课开始,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角色。一节成功的课的开场道白,犹如乐器定调。奥地利乐团指挥韦勒说,这个调定得如何,将决定全部演奏的成败。语文课上富于魅力的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
2、课堂与学生交流的艺术。课堂艺术其实就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艺术。在师道尊严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仰视教师,敬畏老师,无形之中师生之间就产生了一道隔膜。学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就是创设和谐课堂,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便显得无为重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平等民主参与的一员,放松而轻松地去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3、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上提问方式的巧妙与笨拙,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成败。唤醒学生读书,思考的欲望,许多时候必须借助课堂上的巧妙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说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巧”,主要表现在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难易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当然提问不能满堂问,不能用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及时提问,提出符合中学发展水平的问题,我们提倡“深题浅问”。
4、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语言来感染学生。语文课堂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和学生在语文世界里同乐同悲,语言要么高昂,要么激愤,要么低沉,要么沮丧„„课堂语言还应该是丰富的,富有文采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再次课堂语言应该是简练的,不能啰嗦,要恰到好处。
5、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艺术。很多时候,课堂上会出现一些教师备课所不能预见的问题,怎样恰当面对并解决,值得深究。因为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导致一节课的失败。
6、恰当使用先进教学资源的艺术。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当多媒体教学技术和影视艺术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时,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我们积极倡导本组教师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载体,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追求最大教学效率。这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针对教师偏重课文,学生视野狭窄的现象,我们还应联系学生生活、学习和教材内容的实际,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不断输入课堂,从而达到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实际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习教育家的经典名著,学习其思想理念,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2、研究观看名师课堂,分析其课堂教学艺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落实理论的,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经典课堂。
3、实验法。用自己的实践去联系理论,运用课堂教学的艺术去上每一节课,多让专家进行评课。
4、经验总结法。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实践运用,总结经验,再以课题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组成课题研究四人小组,针对六项课题研究的内容做进一步的了解,搜集名师的课堂实录、讲座、书籍。
2、研究阶段。实验教师积极参加,协商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撰写课堂教学艺术的专题文章。通过本阶段的深入实践与控究,实验教师一致认识到: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必须要研究课堂导入的艺术,课堂与学生交流的艺术,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等。但首先要研究课堂上师生的关系,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着眼点应着眼于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来服务的,学生是课堂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去读,去说,去听,去思,去辩,去写,不管采用那种方式,什么方法,课堂的主体不能变,形式要为内容来服务,但学习的方法又直接影响着学的质量,让学生的在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下提升自我,提升境界,提高语文素养。但是教师的作用又是不可缺失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的限制:是“指导”而不是“灌输”,是“引导”而不是“牵就”。导者,因势利导也,就是要求教师顺着学生个性发展之“势”指导、引导、辅助、启发;教
师“导”之有方,学生学之得法,才能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求知活动始终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2)引导、启发,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
(3)激励作用,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传授知识,把握学生认知的需要讲授有关知识。
中学语文课堂学习的方式是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进行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对话的艺术首先是和学生进行的心理沟通的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起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信任,俯下身子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敢说,能说,这要开启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尊其师,信其道。其次,课堂对话的主体地位要平等,教学相长,师生双方人格尊严,地位是平等的,不能以师尊压人,不能强霸,不能搞一言堂。第三,课堂对话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的,教师要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师生校在对话沟通中,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牵引,牵引课堂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激励学生去控索,去思考,去发现;教师学要解疑,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要去解惑。第四,课堂对话要给学生以更文阔的思维空间,对于课文的阅读要让学生关于去发现疑惑,去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解决,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以“话题”要比提出“问题”更具有思考、讨论的价值,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而不被标准答案禁锢。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一年来,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学习新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飞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尽情地书写他们的理想、人生,学生们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学习语文的成果。
1、教师研究梳理整合教材的能力得以提高。这种对教材、对教学资料进行细化与深化研究的操作方式,不只是对一篇一篇的课文进行分析与欣赏,它是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梳理整合的着眼点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的训练要点,每册、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教材的某个集合的内部规律等。面对全套教材,以不同的线条入手,进行系统的搜索、整理。
2、具有了阅读课文、钻研教材的素养。我们在使用教材时才会有一种居高临下、运筹帷幄的清醒感觉,才会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有选择性地运用好教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我们就能够在课文的海洋中游弋,有目的、有顺序、有效率、有趣味地组织起教学的内容。
3、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让语文课成了一种享受,学生爱上语文,感受到了课堂艺术的魅力,在别具匠心的课堂设计中学生轻松愉悦地提高了语文的素养。
4、课题主持人取得“县级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课题参与者两人获得“县优秀教师”称号。
5、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经过一年的研究实验,我们所带班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优于其他班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即席发言能力、写作能力明显增强。(3)运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艺术的运用还不很好,不娴熟,教师调控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2、教师的基本功还很不扎实,要加大课堂语言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多读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课题组之外的部分教师不够重视,资源利用有限。
一年来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它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实践经验,拓展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加快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今后,我一定会朝着未尽的目标,继续努力,做一个研究型学习型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