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目标设置: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里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2.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的认识、探究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3.运动动机:是指有运动目标引起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内部心理动因。
4.归因: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5.归因训练: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是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3、早在1926年,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发表《体育的迁
移价值》
4、唤醒的3种表现形式:(电脑唤醒)、(行为唤醒)、(植物唤醒
5、根据被模拟的实现方式,可将模拟训练分为:(言语图像模拟训练)、(实战情景模拟训练);根据被模拟系统的不同,可将模拟训练分为:(对手的模拟训练)、(比赛状态的模拟训练)、(比赛环境的模拟训练)
6、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的联结阶段)、(协调完善阶段)
7、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经验与成熟度)、(智力)、(个性)、(运动能力)
8.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是高峰表现、流畅体验、跑步者高潮。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归因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或运动员在未来体育学习与运动竞赛中的成就动机。
6.体育活动:它包括各种与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等有关的活动形式,它通常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如慢跑、举重、有氧锻炼等。
7.唤醒:之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有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8.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9.心境状态: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或情感唤醒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
10.表象训练: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
11.心理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能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心理操作系统,是一种与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劳动、身心健康以及调节与提高人体身心潜能相关的,在人脑内部形成的内隐技能。
12.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13.团体凝聚力:指为了实现目标和(或)为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团体黏在一起、保持一致性倾向的动态过程。
14.高原现象:个体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一直上升的,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高原现象。
15.体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系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16.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17.模拟训练:也称“比赛模式化训练”、“比赛适应性训练”,是指在训练中模仿比赛条件,用于运动员演练技术、战术和比赛用对策略的一种训练方法。
18.暗示训练:是指利用语言、手势、表情以及其他刺激物,采用间接、含蓄的方法,对训练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
19.渐进放松训练:是利用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并辅以深呼吸和表象来调控人们紧张情绪的一种训练方法。
二、填空
1、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参与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
2、(Griffith)于(192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 9.运动技能迁移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的是_正迁移_,起干扰作用的是_负迁移_。
10.放松训练是以一定的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N系统兴奋性的方法。
11.体育教学中,游戏法的心理学意义在于情节性、娱乐性、竞争性、规则性、随意性。
12.体育习惯的特点有后天性,指向性,省力性,稳固性。13.赛前心理状态共有四种,它们分别为赛前过分激动状态、赛前淡漠状态、赛前盲目自信状态和战斗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不同点: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包括老师。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其主要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锻炼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擦怒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区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大众。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相同点:
一、研究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
二、研究内容涉及身体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
三、研究方法相同。
2、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1)、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2)、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3)、设置极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的目标;(4)、设置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目标;(5)、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6)、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7)、教师与学生共同设置目标。
3、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动机?
一、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1.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2.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二、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三、适当开展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四、及时反馈,肯定评价;1.运用多种反馈形式,2.起当时用表扬和批评。
五、端正体育态度。
4、.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益?(1)、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2)、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影响;(3)、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影响;(4)、体育活动对应激的影响;
5、.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影响?(1).体育活动的抗抑郁效能;(2).体育活动降低焦虑的效能;(3).体育活动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效能。(4).体育活动中的特殊情绪体验。
6、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影响?(1).体育活动对某些人格特质的改变,对人格的发展有促进作用。(2).体育活动对自尊的维护;①体育活动能提高身体自我价值和其它重要的身体认知。②体育活动对不同性别人群的自尊会产生不同影响。③梯云回到对低自尊者的效果更加明显。④不同活动方式对自尊影响有差异。
7、唤醒的三种表现?之间的关系?
(1).脑电唤醒(刺激使脑电出现去同步化的低压快波)(2).行为唤醒(非麻醉动物唤醒时伴随的行为变化)(3).植物性唤醒(较高水平唤醒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三者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单独存在。
8、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因素;(1)比赛重要程度。(2).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二、个体因素:(1).特制焦虑,(2).自尊
9、什么是模拟训练?其作用? 模拟训练也称“比赛模式化训练”、“比赛适应性训练”,是指在训练过程中模仿比赛条件,用于运动员演练技术、战术、和比赛应对策略的一种训练方法 作用:(1).提高适应性。(2).提高抗干扰能力。(3).提高备战真对性。(4).提高训练质量。
10、动作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1).动作技能是后天习得的。(2).动作技能的学习从意识性向无意识过渡。(3).运动技能程序化。(4).动作技能的自动化。(5).能量消耗的节省化。(6)觉察错误能力的逐步提高。
11、影响动作技能的学习因素?
一、内部因素:1.经验与成熟度。2.智力3.个性4.运动能力。
二、外部因素:1.指导与示范2.练习3.反馈
12、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1).人指定向阶段。(2).动作的联结阶段。(3).协调完善阶段。
13、体育能力差异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影响?(1).体能。(2).心理运动能力。(3).信息加工能力。(4).与体育活动相关的智能。
14、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1.团体规模2.合约责任
二、个体因素:1.满意感2.团体成员特征的相似性。3.团体成员角色。
三、领导因素:1.领导的行为和领导者的决策风格。
四、团体因素:1.运动项目。2.团体目标3.团体状况。15.简述影响锻炼者获得运动愉快感的因素。
活动目的;社会交往;个人的能力;自我效能感;社会环境因素
16、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1)、运动需要的满足。(2)、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4)、成功体验的获得。(5)、融洽的师生关系。
17.简述影响体育活动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18.什么是动作技能的正迁移?关于动作技能的正迁移,有哪些理论解释?
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另一些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的影响是正迁移。
关于动作技能正迁移的理论解释有:共同因素说;概括化迁移理论;关系的迁移理论。
19.心理技能训练要遵循哪些原则?(1)与专项训练相结合。(2)预防为主,调控在先。(3)长期坚持,系统训练。(4)专家参与指导。(5)积极主动,自觉配合。(6)用量化指标评定训练效果。
20.什么是归因训练?其目主要目的是什么? 归因训练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是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
归因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或运动员在未来体育学习与运动竞赛中的成就动机。21.模拟训练的具体方法?(1)对手特点的模拟。(2)裁判判罚的模拟。(3)观众的模拟。(4)比赛关键情境的模拟。(5)地理、气候模拟。(6)时差模拟。
22.简述如何控制体育学习焦虑。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体育学习兴趣;排除外界暗示;谈话诱导降低压力;应用心理调整的技能。23.简述实施表象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1)练习前要进行表象训练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等教育。(2)只能作为动作技能训练的辅助手段。
(3)要长时间系统地进行训练并保证练习的质量以及与放松相结合。
具体举例说明。
24.体育能力的组成?
体育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自我锻炼与评价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25.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动机?
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及时反馈,肯定评价;端正体育态度。
26.认知训练的理论是什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
理论:Ellis的ABC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并不是由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当事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运用:(1)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首先要向学生或运动员介绍Ellis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ABC理论),澄清不合理信念与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之间的紧密关系,讲解不合理思维的三大特点,即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想法。
(2)结合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学生或运动员所存在的普遍性或特殊性问题,与学生或运动员一起分析并识别出自己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一一列出。(3)转变不合理信念。
27.根据运动兴趣的品质,如何开发和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1)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性,使学生产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性;
(2)选择有吸引性的项目和内容,增强体育学习内容的诱惑性;(3)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4)通过形式多样的提哦与时间活动和比赛,是学生不断的产生新的运动需要;
(5)寓教于乐,应用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
(6)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运动兴趣始终处于激发的状态。28.有规律的锻炼者突然中断会怎样?
会出现停训症状:如抑郁、焦虑、易怒、肌肉痉挛、全身发胀和神经质等
29、倒U型假说
倒U型假说使人们在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关系的研究中讨论的最多的理论。其认为由昏昏欲睡的低唤醒水平到中等唤醒水平的临界点之前,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运动表现也随之向着好的方向改善。当唤醒水平超过中等水平的临界点后继续向高度兴奋方向发展,唤醒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导致运动表现的逐渐恶化或成绩下降。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唤醒对运动表现最有利。
第二篇:体育心理学
体育心理学
复习题
一、简述各个专家学者对目标定向的概念界定。
答:Dweck等人1988认为,目标定向式一种有计划的认知过程,它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特征
Urdan和Maehr1995认为目标定向是个体从事各种成就活动的理由和知觉
Wandewalle1999认为,目标定向是个体努力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的内在特质
Pintrich2000认为目标定向是关于个体追求成功人去的理由对目标任务的表征,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内在认知取向,是一个关于目标、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又组织的结构系统
我国学者的观点是,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学习目标定向? 答:(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应该遵循“有内在价值、新颖多样和有挑战性”的原则。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选择和参与决策的机会,这样能使学生有一种自我决定感、责任感,有利于学习目标定向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地给予学生表演和奖励。提供同学、同伴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
(2)合理的评价方式,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还要注意自己采用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以及评价形式向学生所传递的信息,学生对此信息的知觉会影响其成就目标定向的形式。
三、简述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的定义。
答: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四、简述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的作用。
答:(1)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和行为指向到需要进行的体育活动的任务上。(2)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努力并动员其能量提高学生的运动表现(3)能够让学生坚持参与体育活动(4)能够使学生为完成体育活动而主动的设计执行最适合的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手段。
五、简述团队的定义及团队的特点。答: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目标而有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特点:(1)成员之间相互依存。(2)成员之间相互协调(3)团队以实现共同目标为主要任务(4)团队成员对团队的成败负有责任
六、试述体育活动中的学习目标定向者和成绩目标定向者在成就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答:他们在看待成功、运动目的、运动道德、攻击性行为以及运动快乐感等方面差别很大。体育活动中目标定向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态度、信念、行为、情绪、注意、焦虑等方面的不同。
七、试述合理目标设置的原则。答:第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
第二,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
第三,设置有难度的又可实现的目标
第四,设置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紧密结合的目标
第五,设置有反馈的目标
思考题
一、请结合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在运动 中的表现分析自己及他人是什么目标定向。
答:目标定向是一种有计划的认知过程,它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特征;是个体对工作、学习、学业成就和成功意义的知觉;也是个体努力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使自己的行为更为有效的内在特质;目标定向是关于个体追求成功任务的理由,对目标任务的表征,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内在认知取向,是一个关于目标、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有组织的结构系统。
目标定向理论指出,人们参与体育活动趋向于使用不同的定向,当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定向不同时,他们对于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对于自己在体育活动中努力的理由、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判断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以及参与体育活动时的行为表现等方面也会不同。正确的目标定向能够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更加乐于接受挑战,寻求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正确的目标定向则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对从事体育活动失去兴趣。
目标定向是一种有计划的认知过程,它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特征;是个体对工作、学习、学业成就和成功意义的知觉;也是个体努力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使自己的行为更为有效的内在特质;目标定向是关于个体追求成功任务的理由,对目标任务的表征,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内在认知取向,是一个关于目标、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有组织的结构系统。
二、根据目标设置的原则,为自己设置
学习某一运动项目的目标。
三、请结合某一集体项目,为该项目的发展设置一个团队目标。
第三篇:体育心理学
体育心理学
一、目标定向
概念: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
分类:学习目标定向、成绩目标定向
学习目标定向: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成绩目标定向:指通过寻求有力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二、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
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三、物质兴趣: 是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对运动用品的兴趣。
精神兴趣: 是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兴趣,表现为对运动的偏好和渴望。
四、志趣:是完成状态的高层次兴趣,即对体育运动技能及其基本用途的兴趣。志趣是乐趣与志向的结合,是推动人实现远大理想目标的迷恋性的、最稳定的动力倾向,是学生获得好成绩的最宝贵的心理动力。
五、生物性动机:指为了获得刺激,眩晕,运动欣快感觉和宣泄身心能量,满足个体的生理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也称为原发性动机。
六、社会性动机:指为了在体育活动中与同伴接近、交往,得到认同、发展友谊、追求完美、施展才能、获得成功、赢得荣誉,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也称为继发性动机。
七、成就动机: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友谊成绩的心理倾向
体育成就动机的培养:产生意识化→获得检验化→形成概念化→变常模参照为自我参照
→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八、归因 :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九、Weiner的成败归因论三个维度: 包括内外源维度,稳定性维度,可控性维度。
十、内外源维度: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
十一、习得性无助感: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十二、再归因训练的方法:包括 团体发展法、强化矫正法、观察学习法
十三、唤醒: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唤醒的三种表现: 脑电唤醒(刺激使脑电出现去同步化的低压快波)、行为唤醒(非
麻醉动物唤醒时伴随的行为变化)、植物性唤醒(较高水平刺激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行为变化)
十四、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焦虑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 特质焦虑:是指不同个体在焦虑倾向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差异,属于个性心理的特征部分
状态焦虑:是一种在强度上有变化、随时间而波动的短暂情绪反应
十五、多维焦虑理论(p124):竞赛焦虑分为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
认知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主观上所认知到的对某种危险或
威胁情境的担忧
躯体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状态的情绪体验
状态自信心: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行为所抱有的能否取得成功的信念。
十六、心境状态: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或情感的唤醒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
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
十七、心境状态与运动员的成就水平: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剖面图呈冰山状
十八、技能: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某种技术而形成的属于个体的一种身体和智力的操作系统
十九、心理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能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心理操作系统,是一种与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劳动、身心健康以及调节与提高人体身心潜能相关的,在人脑内部进行与形成的内隐技能
二十、生物反馈:是利用仪器将与机体内心理生理过程有关的某些生物学信息进行选择性处理,并以视觉或听觉的方式显示给人们(即信息的反馈)。
二十一、模拟训练概念:模拟训练也称“比赛模式化训练”、“比赛适应性训练”,是指训练
中模仿比赛条件,用于运动员演练技术、战术和比赛应对策略的一种训练方法。
作用:模拟训练主要针对比赛中即将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模拟与演练,特别是对那些可能使运动参与者心理、生理产生不良影响的刺激进行模拟,以增强排除干扰、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
分类:根据被模拟的实现方式,可将模拟训练分为言语图像模拟训练和实战情景模拟训练两类。
二十二、表象训练: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回复、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体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
运动表象的分类:
1、从视觉通道上来分:视觉表象和运动表象
2、从表象中自己所处的视觉来分:内部表象和外部表象
二十三、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二十四、反馈分为自然反馈和追加反馈
追加反馈:是指动作执行后所获得的信息是凭借外力和外物对于动作结婚所外加的
信息,如计时和评分结果等。追加反馈分为“结果反馈”和“绩效反馈”。
二十五、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
应达到的标准。
二十六、能力分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体育能力的水平分成若干小组,或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与能力来选择学习小组的方式。
能力分组的作用:有利于教师提出练习的不同教学要求和标准,便于因材施教,激发
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二十七、体育教学策略的涵义: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学习,为达成体
育教学目标和石颖学生体育学习需要所采用的教学程序谋划和措施。
二十七、体育团体凝聚力的概念:是指为了实现目标和为了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团体粘
合在一起、保持一致性倾向的动态过程。分类:任务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
二十八、攻击性行为:是指有目的地伤害另一生命体的行为。其含义如下:
1.有目的
2.包括语言活动和身体行动
3.以外显行为为标志
4.总是指向有生命的对象
5.既可以指向他人,也可以指向自己
二十九、元认知:在整个体育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具有启动、维持情意系统,分析、监控、调整学习任务与活动,以及评价体育学习过程的作用。
三
十、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三
十一、认知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
1.强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2.注意建立学习内容的层级结构
3、重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的作用
三
十二、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
1.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体育学习
2.强调“自上而下”的学习策略
“支架式”
“抛锚式”
3.注意让学生在实践中 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三
十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健康、充实、快乐的人。
1、重视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2、重视意义学习,强调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3、重视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过程
4、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十四、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
1.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
2.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
3.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
4.设置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目标
5.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
6.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
7.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
三
十五、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
1.运动需要的满足
2.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
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
4.成功体验的获得
5.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
十六、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
1.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2.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二)、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三)、适当的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四)、及时反馈,肯定评价
1.运用多种反馈形式。2.恰当的使用表扬与批评
(五)、端正体育态度
三
十七、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
1.进行积极的反馈
2.增加成功的体验
3.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4.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5.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
6.强调个人努力
7.谨慎地比较个体之间的差距
8.实事求是
三
十八、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益
(一)、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1.体育活动与认知过程之间存在的是相关关系,但不能被看作因果关系。
2.体育活动与认知过程的关系在不同年龄人群的身上有不同的体现。
3.不同的锻炼项目、运动负荷及坚持年限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
4.体育活动能延缓或预防中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
5.体育活动对正常人群和有心理障碍的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
(二)、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影响
1.体育活动的抗抑郁效能
2体育活动降低焦虑的效能
3.体育活动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效能
4体育活动中的特殊情绪体验
(三)、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影响
1.体育活动对某些人格特质的改变
2.体育活动对自尊的维护
(四)、体育活动对应激的影响
1.体育活动对应激具有积极的作用
2.体育活动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3.体育活动与防御机制的研究
三
十九、心理技能训练的分类
1.根据心理技能训练的内容与专项需要的关系,可将心理技能训练分为一般心理技能训练和专项心理技能训练。
2.根据心理技能实施的复杂程度,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又可以分为单一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如渐进放松训练法、生物反馈法)和成套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如系统脱敏训练、应急接种训练等)
3.根据心理技能训练的周期,可以分为长期心理技能训练(也称训练期心理技能训练,即运动员在整个训练和比赛周期的每次训练中都要进行的心理技能训练)和短期心理技能训练(即比赛期心理技能训练,即针对既定的比赛任务进行的心理技能训练)。
四
十、心理技能训练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情绪调控能力
2.有利于增强意志品质
3.有利于掌握和改进动作技能
4.消除身心疲劳,加速恢复过程
心理技能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2、预防为主,控制在先
3、长期坚持,系统训练
4、专家参与指导
5、积极主动,自觉配合
6、用量化指标评定训练标准
四
十一、渐进放松法的训练应注意两点:任何放松训练的最终目标都在于使练习者在遭遇压力情景时,能够以渐进放松方法应对,并产生良好的效果;任何练习者都希望通过渐进放松调整自己的唤醒水平。因此,练习者首先应该了解自己最适宜的唤醒水平。
四
十二、自生训练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六个基本步骤:肢体沉重感训练、呼吸训练、腹部发暖训练、前额发凉训练、肢体发暖训练、心脏训练。
第二部分是运用表象:在这一步,要鼓励训练者想象能够让自己放松的情景,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在胳膊和腿的温暖感和沉重感上。
第三部分是使用特殊主题来帮助诱发放松反应: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特殊主题是运用自我暗示提示自己身体确实已经放松了。
四
十三、ABC理论模型基本原理: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所产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件事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相应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结果。不难看出,在ABC理论中,诱发性事件A只是情绪及行为结果的间接性原因,而真正的直接原因是当事者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解释和评价。
四
十四、不合理思维的主要特点: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的想法。
四
十五、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暗示训练的作用
1.增强学生和运动员对学习和比赛的信心,建立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2.帮助学生和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例如:自我暗示可以有效地帮助运动员改变错误的动作习惯,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
3.暗示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和运动员调节情绪,创造有利于学习和比赛的情绪唤醒。
4.暗示有助于帮助学生和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的节奏和发力程度。
5.暗示训练有助于学生和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于当前任务上。
四
十六、根据动作操作过程中的连贯程度如何对动作技能进行分类?
根据动作操作过程中的连贯程度可将动作分为不连续性,连续性和系列性技能。
在这个连续体的一端为不连续性技能,其主要特征是一个动作的开始和结束非常明显,且通常持续时间相对短暂,动作完成时带有一定的爆发性,其精确度可以通过计数或度量,如投掷铁饼,标枪,举重,射击等。
这个连续体的另一端是连续性动作技能,它的主要特征是运动操作由一个接一个的连串动作或系列动作组成,没有明确的开始与结束,即可以任意确定动作的开始和结束,如游泳,滑冰,短跑和自行车等。
在这个连续体的中间是系列技能,运动操作是由一组不连续技能连接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更加复杂的技能动作,大多数技能都属于这一类,如三级跳远、跨栏和跳高等。这里的“系列”意味着动作是由多个动作组成的,各环节之间的节奏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四
十七、动作技能学习评价的测量指标
1.反应时
2.误差值
3.运动学指标
4.动力学指标
5.肌电图
6.协调性
四
十八、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认知定向阶段
2.动作的联结阶段
3.协调完善阶段
四
十九、制定有效体育教学策略的基本依据
1.体育教学目标是制约体育教学策略制定或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2.学生的起始状态是制约体育教学策略制定的重要条件
3.教师自身特征是制定或选择制约有效体育教学策略的重要条件
五
十、影响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因素
(一)、应激源
1.生活应激和日常生活中的冲突。生活应激和日常生活中的冲突指那些能够导致生活状态发生显著变化的事件,如结婚、丧亲、失业、考试、比赛以及与教练员、同伴及新闻媒体的关系等。生活应激和日常生活中的冲突可能消弱运动员有效处理应激反应的能力,从而影响生理状态和注意力,使运动员极易受伤。
2.陈旧损伤。运动员怎样调整自己对过去受伤的反应,将决定其在以后的应激运动情境中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3.运动员比赛中的临场应激。比赛中的临场应激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突然出现不利因素(如教练员的批评、队友的失误、对手的出色表现、气候的变化、场地器材的不适应、裁判员的不公正、观众的嘈杂等)而引起的机体身心反应。
(二)、应对资源
1.应对行为。任何能帮助运动员对付应激的行为都可称作应对行为。
2.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种重要的应对方式,它有助于减弱应激反应带来的不利影响。
3.应激管理和心理技能。许多运动员运用应激管理和心理技能来控制应激反应
(三)、人格
1、特质焦虑
2、控制点
3、成就动机。
(四)、其他因素。竞技运动不仅要有充分的身体活动准备,而且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五
十一、运动员损伤后的认知和情绪反应
(一)、运动损伤的认知反应
1.感知身体疼痛。
2.察觉与损伤有关的不正常反应。
3.询问与损伤有关的问题。
4.认识到受伤的不良结果。
5.曲解损伤的含义。
(二)、运动损伤的情绪反应
运动员对损伤的认知反应通常伴随着一系列情绪反应。运动员无论技术水平多高,在情绪反应上都是脆弱的,换句话说,运动员不会因为他们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状况而免受情绪干扰的影响。
五
十二、运动员经过认知和情绪心理反应后,可能有两种现象:一种是运动员开始接受自己已经受伤的事实,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计划。另一种是运动员不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损伤,从而遭受一系列的问题,如失眠、无食欲、机能降低等一些生理现象。
五
十三、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
(一)、调整认知。通过调整运动员的认知,可以改变运动员的不合理信念,解决影响运动员损伤康复的深层心理问题
(二)、设置目标。设置目标有利于运动员将注意指向当前的活动任务,增强自信心水平,降低认知焦虑,形成现实的期望和最佳的心理状态。
(三)、积极思维。通过积极的思维,有助于运动员战胜运动损伤带来的身心痛苦,并可能缩短康复练习所带来的时间。
(四)、社会支持。运动员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如果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将有利于他们的康复。
(五)、掌握心理应对技能:
1.酸葡萄效应 2.否认与移置3.投射与升华4.避免消极断言5.问题定向6.表象训练
五
十四、体育团体凝聚力具备以下特征:
1.多维性:体育团体结合在一起是多方面原因的结果。
2.动态性:凝聚力不是一种暂时的状态,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特征。体育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会随着时间不断发生变化。
3.目的性:体育团体无论是由于某一目标任务还是社会原因而聚集形成,所有体育团体都有明确的目的。凝聚力的目的特征是体育团体的动机基础。
4.情感性:在团体建设整个发展过程中,团体成员会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五
十五、体育团体凝聚力的概念模型
1.团体任务吸引力:每一个团体成员就其自身团体任务和目标的投入程度的感知。
2.团体社交吸引力:每一个团体成员就团体对其接受程度及社会关系的感知。
3.团体任务一致性:每一个团体成员对运动队作为一个整体,围绕团体任务的相似性、亲近
性的感知。
4.团体社交一致性:每一个团体成员对运动队作为一个团体,围绕团体社交的相似性、亲近性的感知。
五
十六、测量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团体凝聚力的工具: 1.体育运动凝聚力问卷 2.团队凝聚力问卷 3.体育运动凝聚力测试
4.团体环境问卷(是体育运动领域中最常用的测试工具)。5.团队心理问卷
五
十七、影响体育团体凝聚力的因素有那些?
(一)环境因素对体育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1.团体规模。当团体规模不断不断扩大,队员的动机逐渐下降,就会产生社会性懈怠,从而降低活动效率。
2.合约责任。在职业运动队中,运动员要与运动队或俱乐部签订合约,并且要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
3.其他环境因素:外界的压力、团体成员相处时间的长短
(二)个人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1.满意感。个人对团体活动任务和团体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的满意感有助于运动队凝聚力的发展。
2.团体成员特征的相似性。
3.团体成员角色。
(三)领导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领导因素主要包括了领导行为与领导者的风格。领导者对团体成员进行积极的评价有利于促进任务凝聚力。
(四)团体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1.运动项目。2.团体目标。3.团体状况。
五
十八、体育社团凝聚力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明确并认同团体目标与成员角色
2、建立良好的团体规范
3、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4、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
五
十九、领导的特征
1、权威性
2、服务性
3、超前性与战略性
4、超脱性与全局性
5、情感性
六
十、教练员发挥领导功能的先决条件
1.决策性。教练员应该能够对一个运动团队的组织机构,人员选配及其目标的实现所采取的行动步骤等起决策性作用。
2.权威性。教练员受到大家的拥护,运动团队的成员能够响应教练员的号召,按照教练员的要求去行动。
六
十一、教练员的领导功能与作用
1.决策功能
2.组织功能
3.沟通功能
4.激励功能
5.创新功能
六
十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一)、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根据攻击时是否有愤怒的情绪表现,可以将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1.敌意性攻击:是指由攻击者的愤怒而产生的、具有使人受伤害的意图和引起他人痛苦的攻击性行为。
2.工具性攻击:是指由期望得到奖赏所引起的、并通过强化而局限在一定条件下的攻击性行为。
(二)、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
根据个体人格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攻击性行为分为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两种。前者是指个体具有攻击性的性格特征,并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后者是指一种暂时的攻击性行为状态。具有特质性攻击的人,更容易产生状态性攻击性行为。
六
十三、降低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一)、降低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1.必须为年轻的运动员提供非攻击性的角色榜样
2.运动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形成自我控制的策略,这样唤醒水平不至于激起得太高。
3.教练员的教练计划中,要强调必须消除攻击性行为,并教会运动员控制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4.应该消除那些在比赛场上可能激起敌意性攻击的外部刺激;教会运动员控制或对付敌意性攻击性行为的策略和应对技巧。
5.应当鼓励那些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承受得了惩罚性的打击或不予报复而继续参加比赛的运动员。
6.应当鼓励教练和有关人员参加如何处理和应对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职后培训。
7.教练员与运动员要学会尊重对手。
8.体育部门的领导、教练员和运动员一起建立一套非攻击性行为的章程,并通过大众媒体将这个章程广为宣传。
(二)降低观众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1.密切监控潜在的闹事者。
2.比赛中应限制酒类产品的销售和饮用。
3.要教育观众,使他们认识到运动不是搏斗,而是促进身心健康和做出成就的重要事件。
4.新闻媒体不应过度渲染比赛场上的攻击性行为。
5.当部分观众做出攻击性行为时,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必须迅速处理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六
十三、举例说明体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反馈形式
1、运用多种反馈形式。体育教学中反馈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如社会性评价、象征性评价、客观性评价和标准性评价。
2、恰当使用表扬和批评。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提供反馈和评价时,教师往往要根据学生的进步或退步情况表扬和批评。
六
十四、赛前心境状态与成绩的预测有什么关系?
赛前保持理想的情绪状态被广大运动员和教练员认为是取得运动佳绩的最重要因素。在赛前心境与行为结果的预测中,存在运动类型与评价方式两个调节变量。在运动类型方面,赛前心境状态能更好的预测开放式运动技能的行为结果。赛前心境状态对短时间运动项目如划船、摔跤等的预测效果比长时间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好。在评价方式方面,在以自我为参照物进行评价行为结果时,赛前心境状态能更好的预测行为结果。
六
十五、如果你是一个社体体育健身指导员,当有人从体育锻炼中退出了,你将遵循什么原则给他们建议?
1、针对练习者所处的阶段和状态采取措施
2、为其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情境
3、给锻炼着一定的自主空间
4、结伴、相互促进
5、体育目标的设置
6、积极参与其中并有一些奖励措施
7、反馈
8、外部环境上
9、帮助锻炼者决策平衡
10、争取家人、伙伴的社会支持
第四篇:体育心理学
体育心理学
第一章: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异同是什么?
①区别: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运动员,也包括教练员。锻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大众。②共同点:第一,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第二,研究的内容涉及从事身体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第三,研究方法相同。
2、何谓体育心理学?其基本研究任务是什么?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其基本研究任务是理论与实践。理论任务是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或品质,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揭示体育教学条件下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丰富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关方面的内容。实践任务是直接为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服务,即为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6、简述中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①20世纪80年代前:早在1926年,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撰写最早的专论《体育的迁移价值》;1942年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的吴文忠和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专著《体育心理学》。②20世纪80年代后: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成立。
8、试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课本23-30页)第二章:
5、试述体育活动中学习目标定向者和成绩目标定向者在成就动机和行为方面的差异。
(课本35页表格)
6、试述合理目标设置的原则。
①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③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④设置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目标;⑤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⑥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⑦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
第三章:
4、什么是运动动机?可以分为哪几类?
动机是人们指向某一目标的,激发或抑制某个行为的愿望或意向,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可以分为①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②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③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1、为什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会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2、如何从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出发,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①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体育运动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产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感;②选择有吸引力的项目和内容(如健美操、体育舞蹈、攀岩、轮滑等项目),以增强体育学习内容的诱惑力;③给予学生一定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④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实践活动和比赛,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新的运动需要;⑤寓教于乐,用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来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创造最佳课堂效果;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运动兴趣始终处于激发的状态。
第四章:
1、简述Weiner用来归因的四个维度的名称以及每一个维度的分类。
①内外源维度: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②稳定性维度:可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③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还可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④整体性维度。
2、在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中,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或运动员的习得性无助感?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他们克服习得性无助感?
(一)原因:①:客观原因: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有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过高,常常提出一些超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要求,使他们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要求,经常性地处于一种受挫折状态;不良的教育环境。应试教育模式无法发现和发展学生会的不同特长,使得一部分学生成为学习中的失败者,而长期的失败可能会导致无助感的产生。②主观原因: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在归因模式上存在障碍,他们习惯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为个人能力低、智力差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而把成功仅归因于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风格和对失败的消极期待。
(二)办法:①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②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③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④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第五章:
1、简述体育活动与认知、情绪、人格、应激等的关系?
(一)体育活动与认知过程的关系:①他们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不能被看作因果关系;②他们的关系在不同年龄人群的身上有不同的体现;③不同的锻炼项目、运动负荷及坚持年限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④体育活动能延缓或预防中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⑤体育活动对正常人群和有心理障碍人群的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
(二)体育活动与情绪的关系:①体育活动的抗抑郁效能;②体育活动降低焦虑的效能;③体育活动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效能。
(三)体育活动与人格的关系:①体育活动对某些人格特质的改变;②体育活动对自尊的维护。
(四)体育活动与应激的关系:①体育活动对应激具有积极的作用;②体育活动与应对方式的关系;③体育活动与防御机制的研究。
3、请描述并比较关于体育锻炼行为的几种理论。
①健康信念模型:该模型认为,健康行为来自于心理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它的核心部分是一套关于健康的个人信念,这些信念调节者人们对威胁的感知,从而影响他们采取健康行为的可能性;②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合理行为理论认为,人是理智的,当他看到危险时会以一种最理智的方式做出反应,而意图是行为预测的最佳因子。计划行为理论比合理行为理论增加了一个称为“行为控制感(知觉到的完成行为的困难和容易程度)”变量,这一增加的变量有利于解释自主控制相对比较低的行为。③控制点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要对影响自己行为的因素进行评价,评价这些因素是处于自己控制之下,还是由他人或某种偶然因素所控制。④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预测体育行为的重要变量。其核心因素是自我效能,既有能力成功完成行为的信念。⑤跨理论模型:该模型是从认知、行为和时间等三方面来综合考虑行为的变化过程,不同类型的认知在锻炼行为改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重要性也不同。
5、比较积极性锻炼成瘾者与消极性锻炼成瘾者的特征。第六章:
应激:指有机体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时产生的那种心理和生理的过程。焦虑:指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特质焦虑:指不同个体在焦虑倾向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差异,属于个性心理的特征部分。
状态焦虑:指是一种在强度上有变化、随时间而波动的短暂情绪反应。
1、你认为那一种理论能更好地解释唤醒水平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为什么? 第七章: 心理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能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心理操作系统,是一种与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劳动、身心健康以及调节与提高人体身心潜力能相关的,在人脑内部进行与形成的内隐技能。心理技能训练: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所进行的专门化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简言之,心理技能训练就是有系统、持续化的心智或心理技能的练习。
心理技能:一般心理技能和专门化心理技能。
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有两种:行为干预方法(如放松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系统脱敏训练、模拟训练和拓展训练);认知干预方法(如表象训练、认知训练、自信训练和暗示训练等)。心理技能训练的分类:(1)根据心理技能训练的内容与专项需要的关系,可分为一般心理技能训练和专项心理技能训练;(2)根据心理技能实施的复杂程度,可分为单一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如渐进放松训练法、生物反馈法)和成套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如系统脱敏训练、应激接种训练等);(3)根据心理技能训练的周期,可分为长期心理技能训练和短期心理技能训练。
13、请根据Ellis的ABC理论,简述刺激源、认知与情绪和行为的关系。
5、想一想自己存在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产生了那些影响?如何去应对? 第八章:
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动作技能包含心理过程和技能操作过程两部分。动作技能的操作过程分以下三部分:
(1)姿势成分:即整个技能的物化形态是动作的支撑,如射击运动员的手臂需要有稳定的平台支撑以提高射击的准确性。
(2)身体移动成分:移动身体朝向或到达技能实施的位置,如体操运动员推杠腾跃后再去抓杠等。
(3)操作成分:与其他成分结合在一起相互协调完成动作技能,及产生动作,如在复杂电子游戏中的手指和手腕的协调动作。动作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1)动作技能是后天习得的(2)动作技能的学习从意识性向无意识过渡(3)动作技能的程序化(4)动作技能的自动化(5)能量消耗的节省化(6)觉察错误能力的逐步提高
技能迁移:指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一种技能的影响。动作技能迁移的理论解释:(1)概括化理论(2)共同要素说(3)图式理论 第十章:
9、什么是体育差生?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体育差生明显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困难较大,体育学习成绩较差。体育差生可以分为:①生理型体育差生;②智力型体育差生;③非智力型体育差生。
第十二章:
团队: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团队凝聚力又成内聚力:是促使成员仍然留在团体中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团队凝聚力可分为:任务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
5、影响团队凝聚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环境因素:团体规模、合约责任;②个人因素:满意感、团体成员特征的相似性、团体成员角色;③领导因素;④团体因素:运动项目、团体目标、团体状况。
8、有哪些提高团体凝聚力的途径和方法?
①明确并认同团体目标与成员角色;②建立良好的团体规范;③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④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
3、试以某一个学校体育团体的具体情况为例,谈谈影响该团体凝聚力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一些提高该团体凝聚力的途径和方法。第十四章:
攻击(或侵犯)性行为是指只有目的地伤害另一生命体的行为。攻击(或侵犯)性行为的五条标准:(1)是一种故意的行为(2)包括语言活动、也包括身体行动(3)是一种外显行为(4)行为必须指向生命体(5)是一种伤害性的行为 四个理论:攻击本能论、社会学习理论、挫折—攻击理论、修正攻击和挫折理论 敌意性攻击与工具性攻击的区别: 敌意性攻击:是指由攻击者的愤怒而产生的、具有使人受伤害的意图和引起他人痛苦的攻击性行为。工具性行为:是指由期望得到奖赏所引起的、并通过强化而局限在一定条件下的攻击性行为。
第五篇:体育心理学
体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体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2、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实践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3、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的认识、探究或参加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4、运动动机:是人们指向某一目标的,激发或抑制某个行为的愿望或意向,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5、倒u型理论:中等程度的唤醒水平对运动表现最为有利。
6、心理技能的训练: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所进行的专门化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
7、模拟训练:是指在训练中模仿比赛条件,用于运动员演练技术,战术和比赛应对策略的一种训练方法。
8、暗示训练:是指利用语言、手势、表情以及其他刺激物,采用间接、含蓄的方法,对训练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
9、团队凝聚力:为了实现目标和为了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团体粘合在一起,保持一致性倾向的动态过程。
10、体育课堂的心理气氛:是指师生在体育课堂中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二、填空题
1、第一个运动心理实验完成于___1898年____。
2、第一个运动实验室是在__1925年__的伊利诺斯大学运动运动研究实验室。
3、_1926年___马约翰__的《体育的迁移价值》。
4、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_实验研究法__、____现场研究法___、_____心理测量法__。
5、运动动机四个功能___发动功能__、___选择功能___、___强化功能____、___维持功能___。
6、团队目标设置方法__计划__、__执行__、__检查__。
7、心理技能分为__一般化心理技能___、___专门化心理技能___。
8、按动作连贯程度可分为___不连续性__、__系列性__、___连续性__。
9、特殊情绪体验___流畅体验__、___跑步者的高潮__。
10、体育运动常见的分组形式为___按能力分__、___按兴趣分__、__按友伴分__。
11、按能力差异分为___体育优等生__、___体育一般生___、__体育差生___。
12、损伤心理反应过程__否认__、__愤怒___、__许愿___、__抑郁__、__承认阶段__。
13、体育团队凝聚力特征__多维性__、___动态性__、___目的性__、___情感性__。
14、团队凝聚力类型___任务型__、___社交能力型__。
15、教练员领导行为___专制型__、___民主型__、___放任型___。
16、教练员的领导功能___决策功能___、___组织功能__、___沟通功能__、___激励功能_。
17、攻击性行为分类___敌意性攻击__、___工具性攻击___。
三、判断题
四、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以及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答: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上区分。体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研究方向是以老师学生为主。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水平和比赛的成绩,研究方向是以运动员和教练员为主。锻炼训练学的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的原因和能力,研究方向是以大众为主。
2、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不同目标定向? 答:
1、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动作技能学习
2、合理运用表扬的激励方式
3、合理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
4、合理的评价方式
3、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原则? 答:
1、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
2、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
3、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
4、设置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目标
5、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
6、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
7、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
4、运动动机培养与激发应该采用哪些方法? 答:
1、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
2、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3、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4、及时反馈,肯定评价
5、端正体育态度
5、体育运动归因训练方法?
答:
1、进行积极的反馈
2、增加成功的体验
3、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4、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5、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
6、强调个人努力
7、谨慎的比较个体之间的差距
8、实事求是
6、运动归因因素?
答:运动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为
1、个性特征
2、成绩动机
3、自我效能感
4、性别
5、年龄。外部因素为:
1、社会文化背景特质
2、训练项目特征3训练年限4比赛结果
7、心理技能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六个问题?
答:
1、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2预防为主、调控在先
3、长期坚持、系统训练
4、专家参与指导
5、积极主动、自觉配合6、用量化指标评定训练效果
8、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
答:
1、环境因素:比赛的重要程度、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2、个体因素:特质焦虑、自尊
9、如何进行体育学习策略教学? 答:1.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2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4强化元认知
5教给学生自我调控策略
10、动作技能学习过程变化特征?
答:
1、运动技能石后天习得的2、动作技能的学习从意识性向无意识性过渡
3、运动技能的程序化
4、动作技能的自动化
5、能量消耗的节省化
6、觉察错误能力的逐步提高
11、对体育差生进行教学应注意哪些?
答:
1、提高体育差生对学习体育重要性的认识
2、增强体育差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
3、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4、采用不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5、重视发挥好班级体育骨干的作用
12、体育团体凝聚力发展途径方法?
答:
1、明确并认同目标与成员角色
2、建立良好的团队规范
3、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4、积极开展体育竞技活动
五、论述题
1、以一个体育团队具体情况为例,谈谈影响该团队凝聚力发展的因素同时提出一些提高该团队凝聚力的途径和方法?
2、如果你是一位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指导老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坚持锻炼并成为有规律的锻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