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张玲珍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内容提要】:在当前,唯理性作文教学模式严重束缚和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学生对写作感到苦不堪言,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产生焦虑、厌恶等情绪,也导致学生智力和人格的脱离与完美人格的肢解。其实作文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摘取素材,培养兴趣和引发动机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个性化表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自主创新性,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实现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关键词】:作文教学、体验、生活化
在当前唯理性作文教学模式中,我们往往过分强调理性和智力因素的作用,忽视非理性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过分强调传授修辞逻辑、写作技法等知识,忽视情感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意志的磨练和人格的完美塑造;过分强调作文教学课堂分析与训练,忽视文学作为传承人类文化中人文载体的艺术性。这种教学模式,毫不关心学生身心发展,毫不遵循知识建构的基本规律。这样的作文教学导致学生苦不堪言,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产生焦虑、厌恶等情绪;也导致学生智力和人格的脱离,导致完美人格的肢解。
一、脱离生活的应试作文教学的弊端。
1、应试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小学生作文,三年级即起步。几年下来,部分学生作文除篇幅长了些,但并无多大进步。翻开学生作文本,同一题材作文往往面目相似,大同小异,多表现在:(1)生硬的语言。如描写人物外貌,小孩的眼睛一律是‚水灵灵的‛,‚水汪汪的‛,大人的眼睛一律是‚炯炯有神的‛。又如描写难过的心情,总是‚比吃了黄连还苦‛、‚双脚好象灌了铅似的‛等等。(2)公式化的结构。如写事总是三段式:开头、经过、结尾;写物便是总分、分总、总分总;写人便是先外貌、后性格品质、再感叹等等。至于详写略写、过渡照应更照着规矩格式来,框死了学生的思路。(3)老套的情节。如洗碗的情节必定打破碗和勺;过生日必是广收礼物;做好事必定团结友爱、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等等。
2、导致很多小学生不堪重负,产生作文焦虑心理。
焦虑是人们在适应客观环境中某些即将出现的事件时,主观上产生的紧张和不愉快的情绪。根据有关调查记载,美国有98%的孩子喜欢写作文,但是我国是95%以上的孩子不喜欢写作文。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难怪,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有的学生作文时感到紧张、担忧、烦躁不安,甚至提到作文就头疼,这实际上是焦虑心理所致。
分析导致小学生产生作文焦虑心理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作文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整天将学生‚囚禁‛在教室里,却叫他去写《有趣的课外活动》、《一次成功的实验》、《快乐的童年》等,学生胸中没有材料,没有体验,没有感受,不知怎么写,只好苦思冥想,像‚榨油‛一样,文章写得干巴巴的,内容一点也不具体,更谈不上生动有趣了。老师批改、评讲后,他们发现了自己与同学的差距而担心,导致焦虑心理。事实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中过度的焦虑心理正在不同程度地干扰着其作文素质的提高,并形成恶性循环。
3、阻碍学生良好作文习惯的形成。
习惯是指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说话、行动、生活等方式,作文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练习写作时养成的作文方式。作文习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因素。学生作文习惯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作文状况。在作文应试教育中,由于老师好高婺远、揠苗助长,采用‚逼迫‛的方式教学,目前小学生收集素材的习惯,积累写作语言的习惯,作前构思的习惯,快速作文的习惯,作后自主修改的习惯等养成程度极其担忧。
二、生活化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表达内容来自生活的需要,作文内容即生活之内容。生活是一切艺术的不竭源泉,作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五彩斑斓的生活为人们带来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的同时,也让作文田园有了真正的源泉活水。离开丰富的生活积累、体验,作文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叶圣陶先生这位严肃、真诚的现实主义作家说过:‚生活即教育‛。他对文章与生活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他认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汨汨地无穷尽地流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生活愈充实,对现实世界的感受愈丰富,认识愈深刻,这样写作的原料库存也就愈充实。并且,对生活感受认识的愈丰富深刻,原料库存的愈充实,表达的欲望就会愈强烈,也就是触发了写作的强烈需要与动机。朝着这方向努力,也顺乎写作的自然心理。生活的充实与作文能力的提高并行。走生活之路是作文进步的不二法门。
作文离不开生活。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自己年轻脉搏的跳动和生命之花的绽放,让学生在作文中成长。当学生在作文前感到一种宣泄生命感悟的冲动,在作文中感到一种倾诉衷肠的畅快,在作文后感到一种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愉悦,那么,他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种切实有效的交际工具,同时也在享受着自己的生命。
三、如何进行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几方面的积累。‛因此,我们必须屏弃靠死磨硬逼、生搬硬套,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内涵培养的作文教学,引领学生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去寻找作文的兴趣点,去发现作文广阔的生活题材,去体验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去展现儿童语言的纯朴、大胆、率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从生活中去寻找作文的兴趣点。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观察世界的基础,是展开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学,主动学,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于永正老师也曾说过:‚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这正如‚你可以把一匹马拉到河边,却不能强迫它喝水‛一样。习作是孩子们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出的劳动成果,如果没有他们的主动参与,习作是不可能写好的。刚开始学习写作或没有什么写作‚天赋‛的孩子,他们有一种望‚文‛生畏的心态。我曾进行过一项有关作文喜爱程度的问卷调查,共调查30名同学。其结果显示:10%的学生喜欢作文;50%的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一般;有30%的学生对于作文没兴趣;另外10%的学生很讨厌作文。这份调查问卷深深地震撼了我,作文,小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我们孩子的眼里竟是这样的地位!
留美博士黄全愈在他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描绘了他的儿子矿矿在小学二年级时一次做‚研究‛的经历。老师布臵了一个‚研究‛项目,规定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矿矿选择的项目是蓝鲸的研究,他从图书馆里找了十几本介绍蓝鲸的儿童图书,经过阅读,写出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篇研究论文。论文用了三页纸,由四个小题目组成:(1)介绍;(2)蓝鲸吃什么;(3)蓝鲸怎样吃东西;(4)蓝鲸的非凡之处。论文写得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通过这样的研究获得了什么。在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下,孩子的研究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逐渐得到加强。五年级时,矿矿已经能写出非常专业化的研究报告;而七年级时,矿矿花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在仔细观察和测试老鼠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写成了论文《老鼠有决策能力吗?》,则完全可称之为百分之百的科学研究。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学习更多地受兴趣的影响,因而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去诱发兴趣,利用作文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笔者曾听到过这么一节作文课。教者在指导学生写《一次有趣的活动》时,先带学生举行‚组字‛的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用一些轻松的语言,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表演者的动作、语言、神态及‚观众们‛的情绪等。活动结束后,教者先让学生谈这次活动的感受,再让学生说出是从哪些情节中体会到的。由于这一游戏闹出了许多笑话,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因此,大家说话的情绪特别高。一个同学叙述完,其余的同学纷纷举手纠正、补充,把整个活动场面及表演者的动作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再让学生把这次有趣的活动写下来。学生玩得痛快,玩得兴趣盎然,因而写得真实,写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因此,作文教学首先要十分重视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作文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摄像‛,细看鲜花盛开,鱼翔鸟跃;引导学生学会用耳朵‚录音‛,静听庄稼拔节,秋虫呢喃;引导学生学会用双手‚复印‛,鼓励学生去摸一摸春天的树叶,感受生命的轻柔,看一看爬行的蚯蚓,让他们去感受生命的灵动;引导学生学会用鼻子‚感应‛,鼓励学生去闻一闻花的芳香,泥土的清新,雨水的气息,阳光的味道;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感悟‛,感悟生活中的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立于自我为主体的支点上‚动笔‛、‚动脑‛,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才能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语文课程标准》)。
2、从生活中去发现作文的广阔题材。《语文课程标准》高瞻远瞩的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我们以为如果学生的作文题材来源于生活,是为了自己交际的需要,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那么学生作文就犹如溪水潺潺,何需再去编造,拼凑呢?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开掘童趣。
大千世界,吸引孩子视线的东西不计其数,但孩子往往只会熟视无睹或浮光掠影地观察。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学会怎样有序地观察动物、植物、景物、人物、建筑物和场面等。春天到了,捉几只小科蚪养在玻璃瓶里,让学生从小蝌蚪的身子、腿、尾巴等观察它的生长变化;种几粒黄豆,看它如何破土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二年级时,一位平时写作中等的小朋友写了《救救小鱼》的日记。他写道‚……我路过学校的荷花池,忽然闻到一股臭味,连忙跑过去一看,只见池里的荷叶全烂了,许多小鱼翻着白眼浮到水面上。……我心里难过极了。那些小鱼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像在说‘救救我们吧,救救我们吧!’……‛孩子的心是多么纯洁天真,这是他热爱生活的自然流露啊。
3、从生活中去渲染作文的语言魅力。
有个词叫‚童言无忌‛,意思是儿童的语言纯朴,大胆,率真,不顾情面,少有忌讳。如果教师经常留神倾听学生的语言,会发现儿童语言极为丰富:有的娇憨十足,冒着傻气;有的想象奇特,极有灵气;有的一语中的,直揭人短处,充满正气;有的振振有词,咄咄逼人,透着虎气……然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语言的艺术魅力,加之受书面语言的限制,受老师苛刻的语言规范的束缚,作文中就难见这些傻气,灵气,正气,虎气的话语。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谈中,要留心收集学生平时生活中的语言,并用这些语言给学生作范例,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这些语言,就能激活作文语言,使之丰富起来。例如,有一天下了一场大雾,一群学生在校园里赏雾,忽然有个学生说:‚一定是老天爷累了,打下了一个大大的哈欠,这雾就是从他嘴里冒出的热气,‛有的说‚是七仙女脂粉泼了,洒得满天都是……‛多么有趣的想象啊!我迅速记下这些话语,并布臵学生回家写雾。在讲评时,我先念了一篇中上等的作文,又把这些话语加在适当的地方再念一遍,让学生比较评赏。自然,加进了这些语言之后,作文平添了几分生动。学生也顿时醒悟:噢!原来自己的话语竟有如此妙用。于是信心大增,在作文里也开始尝试说些冒‚傻气‛,有‚灵气‛的话来。在批阅作文时,教师也应留意捕捉学生天真的童话,把这样的语句划上波浪线。评讲时,既念成篇的范文,又念这些奇言妙语。这样更能增强学生(尤其是作文困难生)的自信,他们的童话会愈发变得天真烂漫,妙趣横生。
4、从生活中去激励作文的积极性 在作文评价中,我们老师应‚尊重学生意愿‛,学生的习作内容,不管是写光明的、积极的,还是阴暗面、消极面的,只要文字流畅、语句通顺、说理清楚、具有真情实感,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决不能通过我们的作文评价,让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弱,创新的意识衰退,甚至人性扭曲,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儿童作文纯属练习,文章写成什么样子并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看能否积极写作,认真写作。学生的世界自有他的酸甜苦辣,只要他们能用自己的表现方式写下来,敢说敢写,放开手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突出一个‚真‛字,这样的文章就应该称作好作文,就应评价为合格。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和发展儿童作文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地指出:‚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赏识的渴望。写了作文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是学生写作的近景性动机,也是直接动力之一。‛
总之,孩子们在生活中是最真实的,如果作文教学中能引导孩子们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记录下来,作文教学又有什么难的呢?让我们以广阔的生活背景为依托,努力让生活为作文营造一方沃土,开辟一片绿地,用生活的观念指导作文,用生活的色彩装扮作文,用生活的情感营养作文,做到生活为作文添彩,作文为生活高歌。让我们的语文教育朝着生活化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新探》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于永正小学言语交际训练》 山东教育出版社 4.《小学语文研究》 江苏教育出版社
论文题目: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作者姓名:张玲珍
单 位:城关镇教育办合志沟小学
职 称:小学高级教师
邮 编:
电 话:
744300 ***
论文题目:浅谈小学语文作业
作者姓名:李 璟
单 位:城关镇教育办合志沟小学
职 称:技
邮 编:
电 话:
师
744300 ***
第二篇: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
浅谈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题目由老师指定,“写什么”不能逾越老师划定的范围;“怎么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讲评作文也要按照教师确定的调子讲优评劣……其结果,学生作文大都内容相近,写法相似,小孩模仿大人语气,说一些老气横秋、言不由衷的、虚情假意的话,失去了应有的儿童生活气息,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得十分明确:“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由此可见,作文的目的应是:第一,满足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第二,满足学生日常生活交际的需要。一句话,作文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因此,我们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进一步地更新观念,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
一、从习作时间上把写作的自由还给学生。
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多姿多彩,学生在生活的万花筒中,尽情地捕捉自己喜爱的镜头,将自己的感受跃然纸上,他们感到写作文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是一块说心里话的快乐园。这样的写作没有负担,没有约束,更没有奉命而写的感觉,学生们乐意写。这样做才能真正做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从习作空间上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注重鼓励学生放胆表达,让学生思想自由驰骋,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插上想象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作文的起步,养成孩子用笔说话的兴趣很重要,内容、语言都是其次的。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就可。
1、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应提供多种类型的范文,还应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所有阅读积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范文对话,与胸中积累的作文素材对话,与别人的写作思路对话,在对话中感悟作文规律,决定借鉴的内容和方法,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仅不会束缚学生的手脚,还会促进学生作文的个性化。
2、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如运用表演、歌唱、音乐、绘画、游戏的形式,运用调查、参观、采访、通信、讨论、讲演的方法等。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多种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
4、注重写好“日记”,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重要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
用随取,“存”、“取”两便。而且多数人写日记事先并没有要发表的想法,因此其内容是非常个性化的。指导过程中切忌把写日记异化为课外的“记叙文”或“读后感”训练,那样,学生就会觉得不堪重负。
5、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读书笔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焕发作文生机,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第三篇: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
摘 要:当前,学生一说作文头就疼,觉得无从下手,搜肠刮肚,文思枯竭,即使是写出了作文,也犹如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呼吁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口”,写出贴近生活和充满真情的习作来。基于叶圣陶、吕叔湘等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的启发,我通过以下方法使作文回归本真:适时指导,激活习作兴趣;创设情境,激活创作真情;改革评价,激活习作热情。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得十分明确:“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由此可见,作文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但是长期以来,学生一说作文头就疼,觉得无从下手,搜肠刮肚,文思枯竭,即使是写出了作文,也犹如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对此现状,我想起一句话:给他点儿阳光,他就灿烂;给他点儿雨露,他就滋润。老师如何把阳光雨露送到学生的心田呢?
一、适时指导,激活习作兴趣
记得有一次,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做好了上课的准备。这时一位男同学满脸通红地跑进教室,他一边跑,一边勒着裤带,我问他怎么了,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答:“上厕所了。”顿时,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这位小同学的脸更红了。看到这样的景象,我想学生的心情一时难以平静下来,不如把阅读课改为作文课,题目就是《难忘的一瞬间》,我让学生把刚才看到的一幕写下来,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讨论起来……紧接着,学生们面带笑容,欣喜地开始了这次习作。我真没有想到,一节课下来,一篇篇精彩之作因而诞生了。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做好了一切准备,等待老师上课。这时,楼道里传来了笃笃的脚步声,随之我们班的韩磊同学闯进了教室,他满脸通红,一边跑,一边勒着裤带,上气不接下气地向老师解释:我……我……上厕所……没来得及…… 可见,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但只要用心去捕捉、品味,处处都有精彩。
二、创设情境,激活创作真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当、典型的材料,很多时候还是会感到“没啥写”;即便是同一事物,有的写起来只有三言两语,有的却具体形象。
为了丰富学生创作的题材,我们适时组织了多种活动,从学生“拔河比赛”、“演讲比赛”到生活实践活动“学做饭”、“今天我当家”、“我给妈妈洗脚”,甚至要求学生参加田间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尽情地体验着“快乐作文”的快乐,作文兴趣浓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每次作文,学生再也不会为没有什么可写而发愁了,一篇篇活泼有趣的习作应运而生。
比如,有个同学写“扳手腕游戏”只写了几句话:“我和张峰扳手腕,我们手扳着手,毫不退让,这样持续了好久,我突然一个用力,把他的手腕扳了下去。”教师是这样指导他写具体的:先请他闭眼想想和张峰同学扳手腕时的情境,再跟大家谈谈自己是怎么做的、感受怎么样;然后又请张峰和其他观看的同学也谈谈当时的情形和感受;最后,请该同学再改改自己的习作。后来,这位同学的习作是这样写的:“我咬紧牙关,憋着呼吸,用尽了全部力气,使劲地把张峰的手腕往下扳。张峰也紧闭双唇,皱着眉头,脖颈绯红地使着劲,丝毫也不退让。就这样,我们僵持了足足一分钟。这时候,我感到手腕有些发软,感到张峰用有力的大手,正使劲地压过来。我顿时感到满脸通红,脑袋胀得像要爆炸了似的。眼看张峰的手就要把我压下去了,危急关头,我一个用力,使出全部力气,把张峰的手腕压了下去,一直压到桌面上。‘啊,我赢了!我赢了!’我欢呼起来。”就这样,在细微处一着墨,生活的精彩原态就跃然纸上了。
三、改革评价,激活习作热情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认为:“作文教学一向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教师批改习作功夫下很大,学生不看,等于白花力气,应该改变改变方式。”习作教学中教师可改变评价方式,使评价成为学生作文的“催化剂”,使他们在评价中获取激励、享受教育。
激励要贯穿在作文教学的批改和讲评环节,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对那些问题比比皆是的“劣作”,教师也应心平气和地帮助学生分析,用平等、商量的语气提出修改意见,不要全盘否定,而应该挖掘其“闪光点”。比如发现用得较好的词语、写得较好的句子,就要及时肯定,及时鼓励,用红笔圈出标明。这样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虽有不少缺点,但并非一无是处,只要不断努力、认真去写就会有进步,让他们始终希望在胸、豪情满怀、动力不减。同时,可以采用学生自己评、同学互评、小组互评的方式。
总之,为达到作文训练的目的就必须送给学生阳光和雨露,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口”。让他们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表达,心情轻松愉悦地作文,使其心里的话语自由流淌,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将如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爱上作文、会写作文,写出贴近生活和充满真情的习作来。
第四篇: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
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
明庭寿
从习作时间上把写作的自由还给学生
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多姿多彩,学生在生活的万花筒中,尽情地捕捉自己喜爱的镜头,将将自己的感受跃然纸上,他们感到写作文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是一块说心里话的快乐园。这样的写作没有负担,没有约束,更没有奉命而写的感觉,学生们乐意写。这样做才能真正做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习作空间上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注重鼓励学生放胆表达,让学生思想自由驰骋,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插上想象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作文的起步,养成孩子用笔说话的兴趣很重要,内容,语言都是其次的。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就可。
第五篇:《金鱼》教学反思—张玲
《金鱼》教学反思
龙泉小学 张玲
《金鱼》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36—38页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涉入既能增加学生对动物的感性经验,又能丰富学生的直接认识。教学难点是:观察活动3——观察金鱼的呼吸,学生在观察之后如何运用实验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解决遇到的问题。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
通过上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课前精心准备,选取合适材料,让探究更有实效性。(1)花时间制作了比较精美的课件,服务于课堂教学。
(2)《金鱼》这一课我按课堂需要给每组学生准备了金鱼、红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实验记录单、学习记录卡;为每个学生准备了练习卡。通过观察活动和动手操作实验活动,感知金鱼的形体结构,了解金鱼的捕食特点,理解金鱼用鳃呼吸。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这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实物观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模式总体流程为:资源展示—提问题—细致观察—小组讨论—概括总结。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式教学为统帅,把多种教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2)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表演法等学法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得到相关的知识,发展科学精神。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使他们对金鱼的特征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
课堂上,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活动,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充分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态度。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充分运用感官参与,在操作过程中对金鱼的特征有了深刻的感悟和体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4.注重落实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观察金鱼的呼吸的实验记录单”,“总结金鱼的特点的学习记录卡”,和“巩固知识点的练习卡”,前两项是小组观察学习后进行概括整理,最后一项是人人动手练习,检查落实。这样既检查了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也检查了个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当然还存在很多不足:
(1)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多。
(2)各环节学习时间的预设、分配和把握不够好。具体表现在突破“观察金鱼的呼吸”这一难点时,实验活动需要时间的预设不够充分,金鱼在水中灵活的游动,致使实验的难度增加,各组的实验效果也有明显的差异,所以课前要考虑到更多的可能性,这一环节需要预设更充足的时间,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
(1)要尊重并及时评价学生的意见或研究成果;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2)要让学生敢说、爱说、会说,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学 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这样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能收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虽然是自己精心准备的一节课,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虽然看起来是小问题。但却是一节好课不允许犯的错误,我必须重视起来,并努力去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