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混合式教学”推动“2 1 N”人才培养
以“混合式教学”推动“2+1+N”人才培养
摘 要: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加入信息技术元素形成的“混合式教学”正改变着传统教学结构。福建化工学校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提出“中职教育信息技术‘2+1+N’人才培养目标”,这种将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及终身教育结合一体的泛在学习理念,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值得分享的经验及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混合式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4-001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1] 而在国外,由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2014地平线报告》指出:“当前的教育方式正在日益兼容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协作学习;学习分析和翻转课堂成为近期的主流。”[2]
信息技术何以改变教育教学?长期以来教育界内外一直存在疑虑。而我校作为“国家首批发展与改革示范校”,在数字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分析,以“混合式教学”应用为驱动,提出并构建“中职教育信息技术‘2+1+N’人才培养模式”,此课题获得了国内一些专家的赞誉。
一、为什么要选择“混合式教学”
1.概念
“混合式教学或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
2.学情决定
“教学的目的就是以最有效的方式向学习者传授和迁移知识。”[4] 中职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对传统授课方式明显不适应,很多学生赶不上老师授课进度,被迫分流到中职学校来,他们希望有个新的教育方式改变学习“命运”。
“混合式教学”提倡主动学习,讨论式学习,师生互动,思维碰撞。某项研究表明:“当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完成听、读或看的任务时,学习效果反而充实和丰富。”[5] 如图 1所示。
3.“混合式教学”由以下因素合力实现
教育管理者:营造一个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教育环境。除传统校园、教室、实验室等外,建设一个运行高效、无障碍(指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数字校园。其核心是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体系等建设,以及针对“师生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引导和政策支持等。
教师:在充分考虑课程设计各方面因素后,将要传授的知识碎片化,以“富媒体”方式呈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老师更多时间与学生讨论,答疑解惑。使原来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变为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混合知识传授,实现教学方式转变。
学习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教学资源,预先在网络上自主学习,这样可以避免和消除集体教学所造成的接受能力差异。学习者有了个性化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后,尤其是基础薄弱一点的,可以反复观看网络上的教学材料、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及在线测试等,直至较好地掌握,实现学习方式转变。
二、什么是“2+1+N”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采用的是“2+1”的办学模式,即二年在校学习,一年社会顶岗实习。这种模式忽略了不同专业的难易,忽略了年龄对职业养成的诸多影响。学生在校二年学习,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学习专业技能。对简单劳动者也许够用,但对复杂技术要求的劳动者,二年的在校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转型,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是唯一的答案”。[6]
在线学习优势,是突破学习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毕业以后,遇到困惑,能通过网络继续学习。这种将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及终身教育结合一体的泛在学习理念,称为“中职教育信息技术‘2+1+N’人才培养”。
具体的培养目标是:
(1)在校二年学习阶段。在传统的课堂和实训教学活动中,增加支持师生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借助在线学习的数据分析,帮助老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教育、个性化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探索课堂、课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2)顶岗实习一年阶段。在企业师傅言传身教的基础上,增加支持学生以网络实习日志的形式,开展网上实习指导、远程跟踪等,探索实习生工学交替的“混合式教学”。
(3)毕业后的N年阶段。面向毕业学生,以“慕课”等方式,由学生自主或学校有组织地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探索毕业生继续教育的“混合式教学”。
该目标的创新之处是:以信息技术支持“混合式教学”,促进校内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利用网络平台服务“工学交替”,完善顶岗实习教学;以丰富的网络课程和交流互动,为毕业生终身学习提供帮助,进而为中职教育的延伸创新起示范作用。
三、“混合式教学”与实现“2+1+N”的技术保障
中职教育信息技术“2+1+N”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既要解决老师“教”的方面,还要解决学生“学”的方面,构建一个“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
目前我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已经实现了主要管理流程、公共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的数字化;实现师生基于教室、实训室、实习基地的“混合式教学”;能够对社会提供网络化的教学与培训,特别是第三年顶岗实习所建的网络师生联系、校企联系、家教联系。具体核心内容如下:
1.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远程的自主学习,弥补了学生在课堂上因跟不上老师进度而被拉下的缺憾;老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将原来课堂上传递的知识,转移到网络上并引导学生自学,课堂腾出的时间,可以和学生交流互动、答疑解惑,这就能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
2.完善教学资源体系建设,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有效共享各类教学资源,如电子图书、数字教材、课程素材、微视频等,实现“一站式”的资源服务,使“教”和“学”的资源,都能够互联互通、灵活调用及建构重组,形成新的再生教学资源。
3.采用先进的J2EE基础架构,将校内分散、异构应用系统和异构数据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各种应用系统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集成环境,方便个性化业务的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等。
四、“混合式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实践
笔者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者和推动者,有责任先行先试。在2012~2014的两年期间,笔者将自己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按照“混合式教学”要求,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汇报如下:
1.“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对象
“混合式教学”实践对象基本情况表
2.“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过程
在“混合式教学”的初期阶段,原准备用一周4课时,进行网络平台使用培训,而学生经过一节课的使用介绍就基本掌握了,这也证明我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易用及“信息原住民”对信息技术接受的程度超出想象。
第一学年,授课方式采用:授课+微视频+讨论。这样的教学改进,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教学手段或工具,与深度融合的“革命性”要求还是有差距的,即对“主动学习及激发学习兴趣”触动不大,或者说学生主动吸收、内化知识的效率不高。
第二学年,总结第一学年经验。既然课程知识和各种资源都在网络上,老师传递知识的负担减轻,不妨站在知识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如何掌握知识,课堂中心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正如前所述“当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完成听、读或看的任务时,学习将更充实和丰富”。笔者的课堂设计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由学生自己编写教案,轮流上台讲解。这种任务驱动方式,使学生必须亲手收集资料,思考如何完成任务。虽然学生对学习问题的理解肤浅,知识点、重点把握不准,这恰恰是老师组织学习讨论的契机,教学相长,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人“表演”,而是学生参与,带有讨论互动的“混合式学习”。
3.“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意义
融入信息技术元素的“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几点变化:一是从“听老师讲”到“自己学”,学生自学能力有所提高。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通过与网络配套的测试,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和大家讨论;二是对老师而言,引入网上的学习活动,使学习过程比较好监控,例如在线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在线测试成绩等数据随手可得,方便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三是重视了学生知识内化的效果,课堂不再是老师“自编自演”,而是学生交流互动,学以致用,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四是碎片化的学习相对“自由、宽松”,学生学会主动建构知识,对其信心重塑和兴趣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五、实践过程的不足与反思
1.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区别,就是“课堂”变“学堂”,教师少“讲”,学生多“学”,少讲就是多给学生主动思考的时间,学生多学,就是不但要主动思考,还要学会亲手搭建知识体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教学方式改变的目的。
2.技术不是万能的。在实践中发现,“混合式教学”对有良好学习动机的学生尤其适用,例如在表2中,成人教育成绩和在线学习时间比例都好于在校学生;从作业统计来看,仍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在校学生不交作业,说明不学习现象在“混合式教学”中依然存在。
3.信息时代,年轻人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不同于40岁以上的人,以前是通过课堂传递知识,但现在年轻人是自己搜集所需信息,让他们思想改变很大的是网络,而不是教科书。再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做明天的事,结果是可悲的。
以上是我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一个缩影,我校在实践应用方面还需改进,有很多思想需要理清,数据分析还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仅是抛砖引玉!相信再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校一定能拿出更令人信服的数据,来验证“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3.13.[2]2014地平线报告:简单地利用新技术是不够的[N].中国教育报,2014.04.30.[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4).[4]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福建化工学校.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与开发手册[Z].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化工学校混合学习研究小组编写,2013.6.[6]汪瑞林.访清华教授程建钢:MOOCs辨析与在线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01.04.(编辑:郭桂真)
第二篇:清华大学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清华大学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教了1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没想到,一场教学模式的革新,竟让自己成了“网红”,还一不小心“红”到了国外。
自2015年9月份,冯务中开授的国内首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登陆由哈佛大学与MIT合办的国际知名慕课平台edX以来,吸引了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人选课,还有国外粉丝主动要求将其免费升级成“更纯正”的英文版。
这背后,是清华大学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的创新之举。“学生前8周在线上学习慕课,后8周则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讲授,同时辅以线下小班讨论。”清华马院副院长王雯姝介绍,目前该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4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全部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线上部分的选课人数累计突破17万人次。线上学习,让思政课随时随地
“妖魔化的马克思主义?神化的马克思主义?你了解多少?本课程为你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信仰,更重要的是一个理论体系!”不需要抢课,只要点开“学堂在线”,你就能听到一堂时下最受清华学子追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慕课课程。
传统的思政课堂上,老师往往要在45分钟或90分钟时间内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内容。而在这里,一个章节的内容被分解为符合学习习惯的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被制作成7至15分钟的独立视频。
“慕课使学生可以自由调配上课时间,学习更便捷——无论在线学习、使用手机客户端还是离线观看下载视频,随时随地,总有一款适合你。”该课程主讲人、清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震说,这也把老师们从重复讲解中解放了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在线下的延伸讨论环节。线下讨论,让理想信念深植于心
看起来这像是一场辩论赛。教室里,围绕“互联网时代的爱国主义”的主题,30多个学生轮番论证、争辩不断。只有在讨论陷入胶着时,任课老师张瑜和助教才会适时点拨几句。
这是清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小班讨论的现场,也是清华学子眼中比慕课“更有魅力”的教学环节。“原来都是大班上课,只能点几个同学交流,没法让大家充分自由表达。”张瑜说,现在的课堂,每个学生都能发言,经常下课铃响了都不舍得走。
“慕课可以提高上课效率,也具有内容均衡、概念明确、逻辑清晰的优势,但这只是‘点对面’地普及知识点,至关重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点对点’,还要靠线下。”王雯姝强调,清华对于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是基于传统课堂和慕课两个平台的:“传统课堂是‘根’,互联网是一种有力支撑。同学们在完成线上学习的同时,还要选修时长为8周的线下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1 1>2的效果。”混合式教学,唤醒学生学习力、教师教学力
“如果不是这次毛概课作业,我不会这么深切地感受到,原来个体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得这么紧。”一份“我的家族史”的调研作业,让清华材料学院学生袁之泉从家族视角观察到了陕西关中近百年来的土地变革,还亲手做了一份家谱:“回去听爷爷、大伯讲,才知道国家的每一步发展都和我们息息相关。”
“一系列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变革扬弃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力,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统一,更激发出老师们前所未有的教学力。”王雯姝说。
而在开设慕课的2015年,光是慕课讲稿,冯务中就写了28.9万字。如今,他正盘算着将这些心血修订之后公开出版:“不能说只有论文才算成果,这些反复打磨出来的讲稿就是我近年最大的成果。”
短评
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本”转变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正在遭遇挑战。一边,是互联网时代的猛烈冲击,出勤率和抬头率让每个教师挠头;一边,是青年学子对深入交流研讨的渴望,“大班额”“满堂灌”只能搬运知识,却不能真正释疑解惑。
难题,怎么破? 以一场基于思政课堂和慕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变革,清华大学实现了思政课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在这里,线上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私人定制,更符合时代特点;线下学习更深入透彻,满足学生需求。如此改变,不仅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基本遵循,更彰显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勃勃生机。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邓晖
第三篇:混合式教学学习心得
混合式教学学习心得
2017年3月25日,学校组织全校老师参加混合式教学的培训,主讲老师为山东师范大学的XXX博士。赵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视频教学,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让我对混合式教学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让我受益匪浅。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人类的思维、生活、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发生了变革和创新,构建了网络化、数字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一种逐渐被关注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理念。混合式学习是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多种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学习内容、学习者及教师自身条件,混合“面对面教学”、“网络学习”和“实践”三种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它将面对面教学和网络学习进行了有效整合,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式。
人类的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1)农耕文明-教育1.0时代:私塾教育(2)工业文明-教育2.0时代:班级授课制(3)知识文明-教育3.0时代: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的课程重构和教学变革通过微课和慕课的策略实现,通过翻转教学和混合教学来实现。
“混合式教学模式”即通过互联网将课程在线化,借助在线,实现课堂翻转的一种大学教学新常态。现在大多数高校传统授课多注重教师的教学外在,而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生缺少有效互动,教与学脱离,教与学效率低下。解决以上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微课和慕课。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习体验。结合线上、线下学习,混合过程,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线上线下的互动,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自己建课、管课、参与互动、组织课堂,变身导师,侧重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自由、自主、自如的学习。赵老师归纳了建立在线翻转课堂教学的成效:一是通过网络可提前释放知识点和阅读资料,让学生有的放矢,自主完成高效的预习。二是通过在线课程管理软件及时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学生提前了解讲课内容,带着问题听课,才能实现课堂的翻转。
赵老师的讲解让我收获颇丰,也领略了新时代的教学新方法。在不久的将来,学生可以半脱离课堂,不再是单纯的传统课堂授课方式,让学生 自主学习,学生思维开拓。而我们将能迎来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XXX 2017年3月27日
第四篇:混合式教学体会
《泰安市小学数学混合式教学》听课学习心得
“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科学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混合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一、加强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正像人们常说的“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会使心更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二、引导探究,启迪学生思维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独立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我们根据学生的认识结构,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就能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疑激思,启发诱导,在知识的关键点加以点拨、疏导,排除学生思维障碍,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已独到的见解,诱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独立、主动地探究新知,并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教师要重视启发诱导、设疑、激思,让学生通过参与、思考、探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使知识内化。
三、发现质疑,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开端。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尽量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去发现、创新。教师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质疑,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
总之,数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提供包括社会、校园、家庭、网络(软件)等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多层面、多维度、多渠道的混合式探究学习,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混合式教学 心得体会
“混合式教学”心得体会
这次有幸参加在肥城开展“混合式教学”听课活动,聆听各位名师的现场教学课,收益很大,就这次的学习成果从以下几点汇报:
1、结合多种学习内容的优势
混合学习可以提供多种学习内容,使不同的学习内容形成互补。学习者既学习结构性强的知识体系,如通过接受实时讲授和学习网络课件,又接触大量信息资源,如通过搜索网络资源,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这一点对于成人学习者是至关重要的。混合学习还使学习者一方面获得系统的知识,同时也能接触到最新的发展动态,使学习内容接近领域的发展现状,接近学习者的工作实践环境。学习者经过这样的学习后,可以马上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习内容适应了学习者的需要,就会引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2、满足学习者多种需要
学习者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要求。有的学习者希望进行自定步调的学习,而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习者则希望有更多的监督机制;有的学习者只需要了解一些信息,以更新知识结构,而有的学习者则需要与同行进行交流,甚至动手操作实验设备,以培养必要的技能。单纯的E一learning方式是不能实现这一点的。首先,单纯的在线学习易于产生厌倦,导致较高的辍学率,许多学习者在独自学习时感到孤独、缺少集体归属感,他们渴望与人探讨问题。其次,学习者需要的人际交流和实验设备难以在E一learning学习方式中获得。信息性的学习内容最好采用自定步调的学习模式;而技能性和程序性的学习内容则需要开展实践活动,进行人际交流和互动,以利于技能的形成。混合学习正是为这种需要提供了解决方案,它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
3、促使学习者使用新技术
混合学习方式结合了传统技术和新技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包含不同技术手段的学习方案,给学习者以充分的选择空间和适应时间。学习者可以在己掌握技术的基础上,逐渐熟悉和接受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