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用好《同步学习》,提高思品课堂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用好《同步学习》,提高思品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市主编的《同步学习》是与有效教学紧密相连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抓手,是方向盘,是线路图,是引导学生走向纵深的路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一般情况下思品课每周只有两节,对于师生而言,主要面临以下的问题:1.大部分同学掌握的基础知识少,不牢固。2.学生在答题时,思维能力、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启而不发,教师一言堂。3.学生对同步学习完成情况的参差不齐,造成课堂低效,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4.时间短,任务重,为了赶进度而造成落实不到位。5.教师在使用《同步学习》时,没有结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性的选择、调整或删减,反馈效果差。其实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使用《同步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同步学习》的使用要体现一个“活”字。天下没有僵死的事物,一切都在不断地运行中,相反却会有僵死的思想。可怕的是,事物却往往是由思想来支配的。人活着,其实就是要体现出人的创造性才行,因此,打破僵局、推陈出新,就应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经过几年的实践,反思,改进,以及与兄弟校同行之间的交流,笔者认为要用好《同步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同步学习》的重新设计环节。市主编的《同步学习》虽然经过是骨干教师多次的改进与修订,但也只是代表某些编写教师的思想,所以,教师在使用这套《同步学习》时,考虑的重点问题应该是:自己学生在这一章节的知识中,有那些是知识的缺漏?提升能力的关键障碍点在那里?应该在原有的内容基础上补充什么内容?调整什么内容?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同步学习》,若一成不变的照搬就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平时的授课适当的选择、调整或删减。这样才能切中自己学生学习的缺陷,通过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巩固与强化才有效果。笔者建议在使用市主编的《同步学习》时,必须再使用一套练习题。如:《中考指导丛书》或其他练习册作为调整《同步学习》的内容的参考。
二、引导使用《同步学习》的预习环节。预习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否养成,自学能力可否提高,还直接影响课堂效果是否能广泛深入地进行,直接制约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市主编的《同步学习》在编写时设置了“新知初探”的环节作为《同步学习》使用时的预习环节。设置“新知初探”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完成,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排查知识的缺漏,从而主动地补缺补漏。在此基础上,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去归纳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这个环节的内容比较注意基础性和全面性,具有诊断性功能。此环节,最重要的工作是检查。检查,并不是简单的看有没有去做,完成的量有多少,关键是看完成的质量与学生存在问题。这需要教师付出较大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要有恒心,对学生的《同步学习》的新知初探环节进行批改或抽改。目的是为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为发现普遍性问题,从而对课堂教学起指导作用,使授课更具有针对性,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一点上,教师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认为《同步学习》在设计的时候已经考虑了同学们学习当中的不足,其实随着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同学们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同学们的学习问题也会变化。除常规的教师亲自检查外,可让同学们参与检查。通过组建思品检查小组(2-4人),同学自愿报名与教师指定相结合,选出小组练习检查负责人。负责人要负责小组内部练习检查,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任务:(1)同学练习完成情况;(2)自主评定同学练习质量;(3)讨论、查找错题原因,并提出订正意见;(4)在课堂上选择主要的错题、错题原因及订正意见,向教师及全班同学汇报。笔者通过实践,觉得这种检查方式的优点除可以适当减轻教师工作量之外,有以下优点:(1)让同学当小老师,可以激发同学们学习积极性,觉得有成就感,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同步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同步学习》,是使用《同步学习》成败点之一);(2)负责人在评定组内成员练习质量时,不仅可以发现同学的问题,同时也可发现自己的不足,使自身的缺陷得到弥补;(3)经过查找错误的原因,讨论并提出订正意见这个环节(虽说订正意见不一定是正确的),同学们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互相验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4)让同学们汇报自己错误的主要原因,目的也是为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了教师自行检查练习时,对导致错误的原因一厢情愿的想当然,有时,甚至还能够帮助教师改进自己在教学当中的一些认识,使上课更有针对性(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使用《同步学习》关键点)。让同学们参与检查的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次数不能太频繁,不然影响同学们的学习;(2)并不是所有练习都有必要这样做,笔者认为具有较强思考性的练习这样做才更有意义;(3)对负责人的选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否则效果会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三、《同步学习》的讲解环节。
1、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常常启而不发,这是教师的一大困惑。因为让学生回答问题,势必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完不成进度,所以教师只好一言堂(这是普遍现象)。但教师的一言堂就会对错误的原因一厢情愿的想当然,讲的累,同时学生又没有积极的投入,闲的慌,最终造成教师评析多遍的题目,考试时学生似懂非懂,甚至不懂。所以在使用《同步学习》时应尽量让学生来回答,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要让同学们回答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舍得取舍(2)教师对学生应有信心,自己应付出耐心;(3)开始时可以选择较简单或适当的题目让学生回答,同时问题设计指向应明确,使学生体验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1:你能谈谈对公平的理解吗?如果这样设计问题指向不够明确,学生回答起来较吃力,问题较繁杂。可以改成案例分析问题:先设定一个具体的案例再设计几个问题。例如教七年级上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师先设问“什么是自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自立的含义,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哪些自立的表现。学生针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议论并回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再如,学习《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这个框题时,考虑到学生对法律比较陌生,所以在设问时尽可能结合他们身边比较熟悉的规则。如可以设问:(1)我们学校的规章制度有哪些?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规则?(2)请同学们谈谈我们的生活与规则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对学习法律很感兴趣,从而轻易地掌握很难理解的法律知识,同时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以及法律的魅力。
2、注重审题策略的培养。审题就是同学们阅读并理解试题的题干,获取有效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字眼,确定答题方向及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同学们在考试过程中答题出错的主要原因常常与审题失误有关。市主编的《同步学习》在编写时设置了“探究提高”环节,可以放在课堂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完成,师生的交流、讨论,作为重点突破的练习。边做边反馈,让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审题策略和解题技巧。总结归纳出该节课所学知识在中考中是怎么考的,考查方式有哪些,解题的方法、关键是什么等。例如:借助社会热点理解考点。一方面在学习中要注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要经常关注时政热点、重点,善于摘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让鲜活的材料进课堂。另一方面要对开放性材料题的命题方向、解题思路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开放性试题解题策略。在平时要找到时政学习策略,加强知识点与时政热点的多方面的结合,要找到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点的结合点,选准恰当的切入点。时政热点要紧扣教材,要多角度地思考和挖掘。3.注重延伸拓展。讲题时,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组织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讲解原题的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提出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变式训练,多角度地,拓展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从而达到让学生“解一题、会一类”的目的。例如:材料一:2012 年5 月8 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女教师张丽莉在下班途中,看到一辆失控的大客车即将撞向本校的两名学生时,她奋不顾身地冲向前去将两名学生推开,而自己却被大客车轧断双腿,导致双下肢被截肢。张老师受伤后,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教育部等部门分别授予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材料二:2012 年5 月29 日,杭州公交汽车公司司机吴斌在行车途中,突然被意外飞来的铁块砸成重伤,在承受巨大疼痛时,他首先考虑的是车上乘客的安全,先踩刹车,将车停稳,然后向乘客交代下车事项,才考虑自己的伤痛。吴斌师傅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而光荣牺牲,而他车上的乘客却都安然无恙。
(2)从正义角度谈谈在全社会弘扬这些“最美”善举有何现实意义。
可作如下变式:
变式一:从社会责任角度谈谈在全社会弘扬这些“最美”善举有何现实意义。
变式二:从道德角度谈谈在全社会弘扬这些“最美”善举有何现实意义。
变式三:从精神文明角度谈谈在全社会弘扬这些“最美”善举有何现实意义。变式四:从珍爱和尊重生命角度谈谈在全社会弘扬这些“最美”善举有何现实意义。
变式五:从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角度谈谈在全社会弘扬这些“最美”善举有何现实意义。
其他还可以把意义类换成原因、措施类等。通过这样的练习及讲解,这一类的题目,在解答上就会有一定的思路,能依照一定的步骤,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能得到提高。
四、《同步学习》的诊断环节。这里的诊断环节,主要是指同学对《同步学习》当中的知识掌握情况诊断。市主编的《同步学习》在编写时设置了“知识梳理”和“课堂检测”环节,题目较基础,完成后,教师及时讲解分析,同学互改,课后可以收回来作一般性了解。
总之,使用《同步学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用到位可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提高教学的整体成绩和质量。然而,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个永恒的主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去追求!
2014.10
第二篇:提高思品课堂有效性的“五不离”
提高思品课堂有效性的“五不离”
有效是永恒的话题,不断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也是我们每位思品教师必须永恒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少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做到“五不离“。即离不开精心备课、离不开精彩讲解、离不开精巧设计、离不开精炼作业、离不开精准反思。
一、离不开精心备课——前提
在平时的思品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成绩总是一塌糊涂,究其原因还在于这些教师对教材半生不熟、一知半解。上课时离不开教材半步,每次进教室,总要捧着厚厚的一大叠教辅用书、教案,照本宣科。由于对教材不熟悉,还时常出现知识性、科学性错误,“挂黑板”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如果教师课前不备课,在课堂上一直处于低头“念课’’的状态,即使有学生在下面做小动作或者分心的现象,教师也难以察觉,从而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事实上,凡是有过旅游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到一个景点,导游都能凭着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牢牢吸引住。他们凭什么能如此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靠的是自己对每一个景点的了如指掌,对每一个景点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烂熟于心,并做到倒背如流,才会如此出神入化,甚至对游客的提问能对答如流。我们从来不会看到一个导游会拿着“脚本“,照着资料向游客介绍。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教师首要的是精心备好课。备好课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二、离不开精彩讲解——关键
这是一堂“有效课堂”汇报课,一位教师上的课题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在这堂课上,该教师主要讲了3个问题:什么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哪些?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该采取哪些手段?尽管这堂课没有什么知识点错误,要讲的问题也都讲到了。但整堂上教师上课软绵绵的,有气无力,平铺直叙,泛泛而谈,没有节奏,没有起伏,没有激情,更没有高潮,学生懵懵懂懂、恹恹欲睡。课堂气氛死板沉闷,没有一丝活气,让学生和听课教师感到味同嚼蜡。如此教学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吗?试想,如果教师讲解不精彩,自己半梦半醒,能吸引学生去专心听讲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是点燃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种。教师精彩的讲解,定能将激情传播给学生,影响整个课堂气氛。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那神采飞扬、幽默诙谐的教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使学生余音绕梁,达到“课尽情未了”的效果,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精彩的讲解和恰到好处的点拨定能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萌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
三、离不开精巧设计——基础
这是我们在“有效课堂”主题研究节中听到的两堂设计截然不同的课,两位教师所上的课题都是初三思品课“保护智力成果”。其中A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他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智力成果?智力 成果包括哪些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智力成果权的理解,该教师运用教材上的一个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初中学生是否享有著作权?假如学生的著作权受到非法侵犯时该怎么办?然后和学生一起了解我围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继而得出侵犯知识产权的危害性。最后和学生一起探讨完善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课堂设计平铺直叙,波澜不惊。虽然没有错误,但没有可圈可点的亮点。
而B教师却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小明同学的知识产权被侵犯"的整体案例。然后围绕这一整体案例引导学生从三大板块进行共同探究思考:板块
一、小明的困惑。1.小明应不应该得到报酬?为什么?2.小明应不应该当股东?为什么?3.我们该向小明学习什么?板块
二、小明的烦恼。小明究竟应该怎么办呢?板块
三、小明的期待。1.忆一忆: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什么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想一想,从购买盗版产品的人和被抢注商标的企业自身角度看,小明他们收集到的材料说明了什么?这些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有什么危害?2.议一议:针对盗版、被抢注商标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你有什么好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3.说一说: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何重要意义。整堂课以一个整体案例为基础将所有知识点进行串联,增强了教材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而且问题设计巧妙合理,如行云流水,不露痕迹。由于案例与学生实际贴近,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思考。课堂设计滴水不漏,天衣无缝,让人拍手叫绝。
有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巧妙的构建。如果教师缺乏敏锐的眼光,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精心设计、巧妙布局一堂课 的教学内容,那么很难保证一堂课能让学生和听课教师眼睛一亮,为之振奋。教师只有具有很高的处理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并经过深思熟虑,才能构建出好课,才能将学生的思维牢牢牵住,动手、动脑、动嘴,多管齐下。当然,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包括: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结构、精心设计问题、精心处理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精心设计过渡、精心设计媒体的使用等等。
四、离不开精炼作业——保障
作业是学生巩同新知的需要,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可或缺。在作业中学生可以暴露自己在学习方法、知识掌握上的不足;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上的缺陷,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弥补教学中的漏洞。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自觉改变以往教师垄断和把持课堂,一讲到底的不良习惯,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做到“堂堂清”,不留“隔生饭”。
然而,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作业的重要性,觉得多多益善,通过大量的作业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甚至崇尚“课内不足课外补”。由于不加选择,题目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对学生产生误导,将学生引入了死胡同。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要的训练是必须的。但作业要保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让学生乐做不疲,不至于感到是压力和负担。同时,作业布置必须要经过精心选择。教师 在设计作业时绝不能贪多求全,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来提高学生所谓的卷面分数的提高。
五、离不开精准反思——补充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缺乏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不管学生学得如何,不问学生听的感受,更不会考虑投入和产出,课堂教学的成本和效率,他们只管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上完课走出课堂就万事大吉。教师的课堂效率一直难以提高,课堂教学处于高原状态,徘徊不前。
事实上,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反思、逐步修正、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处处留意,时时思考,并加以及时记录叙之以文。教师只有养成了反思的习惯,经常性的反思能使自己逐渐减少失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日渐完善和成熟,也只有在经常性的反思中才能使自己养成一双敏锐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火眼金睛。
第三篇: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实际效果的变化。新课程思品课教学主要突出育人育德要求,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它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践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和效率,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或教学的社会价值。那么如何提高思品教学的有效性,让思想品德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客观性。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情况而定,不能具有随意性。第二,教学目标要全面,要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内在统一。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教学中需要优先考虑和实施的课程目标。第三,目标要有弹性,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的空间与时间。第四,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合理处理教材。其一,依据学生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重新编制教学顺序。其二,要研究如何教,教什么,把教学内容分成讲解部分、讨论部分、学生自学部分和学生活动部分。既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三,要注重以新的观点,新的知识来充实教材内容,增加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第一,教学方法多样。在实践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有: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学习和讲授式教学。而体验式学习是现在初中思品课常用而又效果较好的方式。
第二,情境体验。体验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或者一定的情景,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或亲历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常见的是“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师在实施体验教学时要注意:其一,情景设计要得当。情境设计要有真实性,确实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效果,并能从中获得感悟,体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加强反思,引领感悟。第三,教学活动中设问的有效性。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设问,是指课程在提炼内容目标、呈现教学内容时通过精心设计而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必须与情境有关;设计的问题必须根植与学生的生活;教学设问要有深度:能启迪学生思维,能追问;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四、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其一,评价的有效性。对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教师要仔细观察。运用中肯的语言及时点评,或者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是有效的。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评价具有激励性、增值性,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其二,归纳提升的有效性。采用情景教学,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课堂,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但是,“情境+问题”的归纳式教学中的归纳非常重要,关系着学生的正确观念的形成,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教师一定要把握这一点,如果学生归纳的不到位,教师要补充;学生归纳好了,教师要重点强调,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当然,一节有效的思品课还需要注意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多媒体的运用,对学生的掌控等。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只要教师用心,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的学生,为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做好准备是能实现的。
第四篇:如何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姜涛
咸阳市永寿县仪井中学
713400 电话:*** 目前,在思品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课堂的有效性不是很高。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标要有效。
1、教学目标要全面正确。要充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的统一,不能只重视知识的设计而忽视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目标的设置要恰当。不仅对教材知识有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二、教学策略要有效。
1、教学环节要有效。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取我们的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环节,结合目标抓住切入点,由此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2、问题的设置要有效。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
(2)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如在学习初三教材<独具特色的 民族区域自治>时,你要直接问学生:“民族团结宝鼎蕴含着什么样的意义呢?”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很空洞,但你要是把它换成“在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为什么要送宝鼎给西藏自治区?”这个问题就实在多了,学生就不会觉得有多难了。
3、教师的语言要精准有效。
(1)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解说、引导还是总结,语言一定要精准。精确的语言能节省时间,而 语言的不精确、不准确,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是知识性的错误。(2)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但要是老师再来一些问答:“同学们,这个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啊?”“好。”“那想不想表扬他一下呀?”“想。”“那咱们就来表扬表扬他吧。”然后再是学生整整齐齐,拖长声调的“****你真棒”,这样,表扬一次学生就浪费掉了多少时间啊!还谈何有效呢!
所以,我认为,课堂的精彩在于有效,如果没有实效,再热闹,再花哨的课堂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三、增强情感因素,促进有效课堂
教学过程中,情感如同融化在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催化剂和粘合剂,有了它,就可以使教学活动别 开生面,使教学效果产生质的飞跃。因为课堂中教与学的主体是人,连接教师与学生纽带的不仅是教材,更重 要的是人的情感。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运用 情感因素进行课堂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他学科所要解决的一般是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思 想政治课更要解决学生“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假如忽视了“感情”,则不可能“达理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强教学方法中的情感因素,并使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首先,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达到同频共振的前提。其次,要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教师要以爱换爱,以情感培养情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与学生共求真理,同解疑难。这样,师生间教学交 往的情感渠道便会自动打开,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再次,教师以发自内心深处的激情 进行课堂讲述,是情感化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坚信马列,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为教育事业献身 的精神,这样去讲马列主义之理才会有真情实感,才能用情感去感化、教育学生,使学生也带着真挚的思想感 情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而实现情与理的结合和懂、信、用的统一。
总之,只要我们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自身特长认真备课,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活力,那么,一定会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有效性。
第五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效果
内容摘要: 加强新时期学校德育必须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实效必须研究基本策略。增强目标意识,严格目标导控;研究教材和学生,用教材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心理、行为中的实际问题;遵循“思品”教学基本规律,合理建构课堂教学格局;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合作、探究、实践等学习活动,促进自主学习和道德内化——不失为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实效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基本策略
正文: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整个常规工作(备课、上课、改作、考查和课外活动等)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全面带动整个常规工作的正常运行,才能切实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本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在此谈谈提高“思品”课堂教学实效的几个基本策略。
一、目标统领,要求适度。
“思品”课教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三个要素。而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依据。对于教师而言,增强目标意识,严格目标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既然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呢?《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简言之,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我”,正确处理“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
《新课程标准》将这个总体教学目标分解为“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学法用法、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权利与义务、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等十个方面,并且又分解为若干个教学要点。教师应当认真领会 《新课程标准》,真正把握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如《新课程标准》对于“ 学法用法”的教学目标界定为:(1)、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
益;(3)、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不仅要把握整体的目标层次,而且要把握课节的目标层次。就是一堂课,也要切实把握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分寸。所谓目标明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知道什么是知识,讲清什么 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做到什么要求,师生都要心中有数;所谓要求适当,就是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根据学生实际,切实可行,力求做到学习一点,理解一点,践行一点。
确定了教学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在什么时机、用什么方式展示目标”,以及“怎样实施目标”等问题,真正让教学目标引导和控制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钻研“两头”,有的放矢。
所谓“两头”,一头是指教材,另一头是指学生。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所谓“的”,是指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实际;所谓“矢”,是指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用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解决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这是“思品”课教学的根本。
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文本。教材其实是一套课程资源,它主要包括了主教材——课本,副教材——教师用书,活教材——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对于主教材,教师要钻研精、深、透,明确应知应会,处理好原理与案例的关系;恰当利用课本中的“图片”、“链接”、“练习”等;适当利用教师用书中的材料,加强对基本观点的教学;要针对性地选择现实生活中的新的、近的、典型的、感人的事例感化学生。
钻研教材是一方面,研究学生又是一方面,两者必须兼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研究学生,就是要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思想实际、心理动态、接受能力、思维特点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等。当下,特别要重视研究农民工子弟、“留守学生”、优生和后进生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课堂教学才能“全员参与”;只有钻研“两头”,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遵循规律,建构“格局”。
思品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晓理、激情、导行”,这是思品课的本质特点,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建构课堂教学的格局,是上好“思品”课的一个重要策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要素构成的。从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
般过程来看,认知是基础,能力和行为是关键,情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调节由知转化为行(能)的内部动力。初中学生 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乃是建构课堂教学格局的理论依据。“思品”教学实质上是教学生学会到会学到会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学有法”——课堂教学一般采取“五段式”或“三段六步式”。比如“五段式”,即 1、导入新课; 2、主题教育; 3、深化教育; 4、导行反馈; 5、课堂小结。“三段六步式”,即 1、预备:激兴、揭题; 2、明理:激情、明理; 3、导行:辨析、导行。然而,“教无定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意晓理、激情、导行的结构化,逐步形成自己课堂教学的特色格局;至于课堂教学的具体结构环节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值得注意的是,那种“故事讲一遍、课文读一遍、作业做一遍”的“三遍式”的僵化格局是不足取的。还有,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语文课也是不对的。
四、改进教法,注重实效。
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得法。我们要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我们还要 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教学方法要形象化、多样化、趣味化。切忌概念化、抽象化、成人化。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诸如谈话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分析比较法、社会调查法、参观访问法等等。但是,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钥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考虑到与之相关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教师自身素质和时空因素等。通过改进教法,努力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开展合作、探究、实践等学习活动,促进自主学习和道德内化。
新形势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担负着十分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任务。只要我们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就必定能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8 月2、《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2 月、《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