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提高思品课堂的教学实效
浅谈如何提高思品课堂的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与教师的主导密切相关。要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首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导”得有方,才能如磁石吸铁,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奋之门,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获取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培养起高尚的情感。下面就笔者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有关提高课堂实效性方面常用的“导”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供同行讨论。
一、讲究“导”的方法
根据思品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归纳总结出九种“导”的方法:
1、用名人名言“导”具有激励性
例如在教学《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框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向警予“为了国家自强,为了民族自强”;任弼时在学生时代的作文中多次表露了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宏大志向。然后激励学生努力做到:我们每个人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都要胸怀天下,积极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
2、以问题“导”具有启发性
宋人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带有创造性的学习中,问题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之中。如在教学《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时,如果只是按照教材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一听了之,印象不会深刻。可设置这样的疑问:“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都生活在集体之中。那么,每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关系”学生带着疑惑不解的问题自学,听教师讲述,自会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3、以实例“导”具有具体性
为了阐明某一思品概念的本质,可先用实例使这个概念具体化,揭示论证该概念的本质属性。实例论证最适宜用来讲解思品的理论概念。例如在学习“责任”这个概念时,我就先让学生举出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哪些事情?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做那些该做的事,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责任。
4、以生活经验“导”具有亲切性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会带给学生熟悉感和亲切感。如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时,可借助学生所熟悉的衣食住行等我们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感悟、体会。由此引发学生对熟悉的事物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进一步渴望“知其所以然”的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而然调动上来了。
5、以其他学科知识“导”具有拓宽性
思品知识包罗万象,极其丰富。思品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习“高举的伟大旗帜”时,我联系八年级历史中,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反复实践,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才探索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坚持这一旗帜的必要性。以其他学科知识导,既加强了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各学科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拓宽了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6、以情境“导”具有体验性
情感教育是思品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创设思品情境是情感教育实施过程中一个常用的有效方法。它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感染学生情绪,唤起情意结,使学生带着充沛的感情投入学习,获得深刻体验。
在学习各框内容时,我都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接近学生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
7、以演“导”具有形象性
教师是一堂课的导演。这堂课的好坏,与导演的技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精心策划,使之成为小品,使整个教学由学生和教师通过表演进行,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这种教学形式诱发了学生的自我表现,使学生在处于兴趣浓厚的兴奋状态中学习,不仅加深了对思品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了思品意识。
8、以诗词“导”具有生动性
诗词是一块色彩斑斓的天地,是语言艺术中最优美、感情色彩最丰富、最吸引人的一种体裁。千百年来,诗词都以其特有的魅力和生动的语言闪耀于文坛。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诗词来导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学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时,我引用精忠报国的爱国英雄岳飞的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一曲《满江红》表达了作者迫切报仇雪耻,收复河山的壮志。词中充满豪情壮语,对当时及千百年后的爱国者都起着鼓舞作用。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回肠荡气中,学生自然而然对这位爱国英雄充满了崇敬之情,并迫切想了解英雄的爱国事迹。
9、以歌“导”具有感染性
歌曲带有时代特征,它能将你带回那个时代,感染情绪,引起情感的共鸣。
在学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我播放了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既表现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又使同学们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人人有责。
二、注重“导”的效果
笔者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导”的方法后,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浓厚,素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濉溪县教育局举行的思品小论文竞赛中,徐海燕等同学在我指导下,通过调查我们周边的生态环境状况,走访亲邻、村民等方法,搜集家乡环保和发展情况的资料。以小见大,写了数篇论文,获濉溪县三等奖。在期中、期末测试中,笔者所任教班级成绩均居于年级第一。
三、摸索“导”的规律
思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导”的方法时,要讲究科学性,即“导”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1.因人而异,注重“导”的层次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因此要求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运用不同层次的引导方法去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比如提问,对智力出众的学生可提出高要求,拿给他们难度较大的问题,使其“吃饱”;对于一般学生,要帮助他们确立志向,敢于胜利,力争上游,拿给他们难度适中的问题;对后进生,要热情接近,多加鼓励,拿给他们较为简单的问题,帮助他们增添信心。总之,要注重“导”的对象,力求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
2.因时而异,把握“导”的时机
思品课堂教学过程包括读、理、练、讲、议等阶段,什么时候“导”才是最佳时机呢?首先这要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反应程度来决定。一般在学生自己已经过了一定的思考,思维具备一定求知性时“导”能取得最佳效果。其次具体到某个“导”法,“导”的最佳时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一“导”法,“导”的时机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比如用直观教材导,呈现直观教材可在介绍这部分内容之前,用以唤起学生想进一步了解更多的愿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在介绍这部分内容之后再呈现,用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学习后的巩固。
3.因事而异,讲究“导”的语态
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导”时的语言神态要与所“导”内容引发的氛围一致。比如用创设情境“导”,若该情境是关于反抗压迫或抗击外来侵略的,则语调要慷慨激昂,神情要高昂,加以讴歌;若是关于民众的悲苦生活的,语调要低沉压抑,神情要凝重,以示同情。教师“导”时的语态与氛围一致,则更具感染性;若不一致,则会极大影响“导”的效果。
综上所述,思品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导”得有方,学生就会学得有趣,也就乐于学,积极展开思维活动。笔者将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导”的方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更出色地完成思品教学任务。
第二篇:如何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姜涛
咸阳市永寿县仪井中学
713400 电话:*** 目前,在思品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课堂的有效性不是很高。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标要有效。
1、教学目标要全面正确。要充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的统一,不能只重视知识的设计而忽视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目标的设置要恰当。不仅对教材知识有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二、教学策略要有效。
1、教学环节要有效。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取我们的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环节,结合目标抓住切入点,由此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2、问题的设置要有效。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
(2)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如在学习初三教材<独具特色的 民族区域自治>时,你要直接问学生:“民族团结宝鼎蕴含着什么样的意义呢?”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很空洞,但你要是把它换成“在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为什么要送宝鼎给西藏自治区?”这个问题就实在多了,学生就不会觉得有多难了。
3、教师的语言要精准有效。
(1)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解说、引导还是总结,语言一定要精准。精确的语言能节省时间,而 语言的不精确、不准确,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是知识性的错误。(2)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但要是老师再来一些问答:“同学们,这个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啊?”“好。”“那想不想表扬他一下呀?”“想。”“那咱们就来表扬表扬他吧。”然后再是学生整整齐齐,拖长声调的“****你真棒”,这样,表扬一次学生就浪费掉了多少时间啊!还谈何有效呢!
所以,我认为,课堂的精彩在于有效,如果没有实效,再热闹,再花哨的课堂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三、增强情感因素,促进有效课堂
教学过程中,情感如同融化在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催化剂和粘合剂,有了它,就可以使教学活动别 开生面,使教学效果产生质的飞跃。因为课堂中教与学的主体是人,连接教师与学生纽带的不仅是教材,更重 要的是人的情感。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运用 情感因素进行课堂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他学科所要解决的一般是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思 想政治课更要解决学生“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假如忽视了“感情”,则不可能“达理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强教学方法中的情感因素,并使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首先,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达到同频共振的前提。其次,要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教师要以爱换爱,以情感培养情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与学生共求真理,同解疑难。这样,师生间教学交 往的情感渠道便会自动打开,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再次,教师以发自内心深处的激情 进行课堂讲述,是情感化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坚信马列,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为教育事业献身 的精神,这样去讲马列主义之理才会有真情实感,才能用情感去感化、教育学生,使学生也带着真挚的思想感 情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而实现情与理的结合和懂、信、用的统一。
总之,只要我们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自身特长认真备课,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活力,那么,一定会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有效性。
第三篇:创设情境提高实效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究
品德课是一门通过教育,使学生养成道德观念、形成道德行为的道德教育学科。教师如果只是凭借课本进行枯燥无味的说教,那么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他们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培养的学生就会只具有道德认识,而不一定具有道德行为。现代教育理论指出,伴随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并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传授的方式趣味化;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独立人格的塑造、潜能和创造性的开发,从而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如何创设适宜情境,真正提高课堂实效,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并且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不但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在讲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同在蓝天下”第二课《放飞和平鸽》时,教师用带有情感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和平鸽的故事”,和平鸽是如何成为和平的象征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创设情境,以自己的“多情”来感染和打动学生,点燃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火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利用图片创设情境
精彩的有说服力的图片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充分调动学生最直观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河水”第二课《江山如此多娇》一课时,我在创设情境时引用了一组图片:黑山谷、石林、九锅箐、铜鼓滩等清晰度高的图片,立刻就把学生带入风景绮丽的大自然中,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体会、一起探究。
三、利用经验创设情境
对于一些学习内容,多数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如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一课《男生和女生》,我在上课伊始,直接出示一个表格,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男生和女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行为举止等描述一下。学生填表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通过上面的交流,你能发现什么?常用来描述男生的话有哪些?常用来描述女生的话又有哪些?有哪些话既可以用在男生身上,又可以用在女生身上?”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通过对比,学生发现男生和女生既有差异,又有很多共同点。从而让男生和女生能够学会在与异性交往中,去发现对方的闪光点,提高审美能力。
四、利用资源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时结合学生身边的资源,如课内外的一些活动,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的情境。如在讲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第一课《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时,结合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如扔一张废纸、吐一口痰、说一句脏话等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请学生自己分析、点评。同时再启发他们思考:假如你是环卫工人,你会怎么办?假如你是外商,到中国洽谈、投资,你还会选择中国吗?假如……对这些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讨研究。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利用历史创设情境
在讲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溯源”第四课《汉字和书的故事》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古人都是用什么记事的吗?”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心存疑惑的学生不解品德老师为什么问了这么一个与本课毫不相干的问题,紧接着我又问:“你们听说过仓颉吗?他与我们的汉字有什么联系?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怎样?然后从汉字的背景引入,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自然,通过这些相关文化情境的介绍,学生就会形成自主探究的心理愿望和乐于学习的信心。
品德与社会课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去创设情境,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品教师也要审时度势,想方设法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思想觉悟,提高课堂效率。
题目:《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究》
学校:砚石台小学
姓名:赵琼英
电话:
48280200
第四篇:优化课内练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优化课内练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摘要] 课内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课内练习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本文从尊重主体,让学生爱做练习;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启迪思维,让学生思路开阔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优化 课内练习提高 课堂教学 实效
课内练习是新授知识的拓展延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课内练习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那么,如何优化课内练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认为:
一、尊重主体,让学生爱做练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练习设计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真正爱做自己的“练习”。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以便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中巩固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达成三维目标。
在教学“温度与气温”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究意识:今天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气温一样吗?哪个会高一点?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分小组讨论并设计验证方案。通过学生的积极探索,生成了几种不同的方案,然后四人/小组在室内、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等不同地方进行温度测量,记录、分析所测温度,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也是学生爱做的;尽管有些学生测出的温度、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有所出入,但他们毕竟思考过、努力过,这就是收获。
二、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科学课标提倡科学教学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后,让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洗发液、醋、酒精等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食用油却不能溶解在水中,假如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几滴洗涤剂,振荡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学生通过演示练习发现:加入少量洗涤剂后,食用油也被溶解了。弄明白这些道理后,像碗碟、抽烟机、脏衣服等许多被油污染的东西就可以借助洗涤剂来帮忙了,这样就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的问题。这样的练习,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掌握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拓展知识。
三、启迪思维,让学生思路开阔
课堂练习能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设计练习时要尽可能减少命令式的习题形式,尽量增加练习的开放性和选择性,以使学生的思维更自由,思路更开阔,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拓展和延伸的目的。
例如在“溶解的快与慢”一课练习中设计了以下练习:(1)、这里有一颗水果糖,怎样使这颗水果糖快速地溶解在这100毫升的水中呢?(2)、这里有100毫升的水,我想把这5颗糖都放下去,这5颗糖会不会都能溶解,如果会,我再放5颗、10颗、15颗,它们还会溶解吗?通过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练习,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同时还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进行了拓展练习,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新课标下的课内练习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合理地设计,练习中既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好所学知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第五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提灯女神》评课
(四年级组)
听了韦教师的课,她那清晰的教学环节,娴熟的教学技巧,独特的教学设计令我们四年级组的几位老师受益匪浅。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仔细品味韦老师这节课,我发现课堂上教师巧妙地将语文能力训练和人文精神熏陶融为一体,教与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的确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好课。我认为这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双边合作,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发挥师生双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教”的方式决定学生“学”的方式。这节课,韦老师能依据学情制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关注学法指导,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开课时,先进行复习导入“提灯女神”指的是谁?接着了解南丁格尔的家庭背景,让学生找出南丁格尔遭家人反对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南丁格尔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态度,接下来过度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自读课文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南丁格尔的那些行为令你感动?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了的读书活动,然后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南丁格尔的人格魅力,最后韦老师总结学法以及文章的写法,这样的教学反馈,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对话、交流与提升。
二、品词析句,凸显浓浓的语文味。
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让学生体会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境中,这就是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韦老师紧紧围绕落实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开展教学活动。如:在理清课文文脉络时,用了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南丁格尔的几件事:霍乱时,照顾病人;战争时,照顾伤员,回国后,创办学校;品读第六自然段时,抓住“常常”“一间病房一间病房”等重点词语体会南丁格尔无私奉献精神,练习用“不是…..就是……”、“不仅……还……”说话,练习有感情朗读,等等,这些环节都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巩固提升,循序渐进,重视语文技能训练
整节课都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学习新知。对新进行的语文技能训练又能在已有的能力铺垫下,循序渐进,进行落实。今天所授的这节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英国的富家小姐,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不容易体会到文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很难理解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品质。在教学中,韦老师通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亲近课文中的人物,理解文章,能力形成既成台阶前进,又呈螺旋上升,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韦老师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理解感悟。如教师问:“课文什么地方打动了你?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等问题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见解和创新的思维,然后在理解中,让学生感悟、练习说话,重视语文技能训练,使能力培养真正得到落实。
不足之处:感情朗读训练不到位。虽然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了读的训练,但教学中设计的容量太大,所以读了,但没有读出味,没有读出情。另外,朗读的形式也欠缺多样化,课堂上的几次朗读都是齐读,学生自然兴趣也不高。
纵观整节课,韦老师准备是充分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今天的这个课例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也让我们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素养的形成。是一节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