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思维养成课——小学数学这样教》读书心得
《数学思维养成课——小学数学这样教》
读书心得-林春梅
或受培训,或听讲座,或观摩学习,或教学研讨,多多少少对数学思想有了一些认识。但平日还是无暇细细研读领悟。
利用闲暇时间系统学习学习《数学思维养成课——小学数学这样教》一书通篇讲述的都是适合在小学阶段渗透的数学思想,此书实质是课标精神在课堂中的创造性运用。该书由福州市小学数学林碧珍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林碧珍和她的整个工作室实践与思考的成果,集结了团队所有成员的智慧。
本书把数学思想按“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数学”三大板块分为三章。每章中又以这些数学思想派生出的其他数学思想作为节。第一章“抽象思想”包括“数形结合”、“符号化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共五节;第二章“推理思想”包括“归纳思想”、“类比思想”、“转化与划归思想”、“极限思想”共四节;第三章“模型思想”包括“模型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共三节。每节讲述的都是适合在小学阶段渗透的数学思想。
本书的12节数学思想均按“策略把握”、“案例展示与案例解读”、“教材中可用的素材”三个环节详尽阐述。“策略把握”环节讲述的是该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策略的把握;“案例展示与案例解读”环节用课堂教学实践的经典案例,再配以通俗的案例解读,阐述数学思想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和渗透。该书所收集的案例详实而生动,向我们展示了何谓“追求有思想的数学教学”,提供给一线教师契合当前先进数学教育理念的鲜活经验。“教材中可用的素材”环节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为例,列出相应思想方法在小学各学段和各教学领域渗透的细目表,如图:
整本书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浅显易懂,实用价值高,指导意义强。
现在说说我学习了此书的一些收获。记得初次接触“模型思想”一词是在若干年前市教科院李惠萍老师主讲的专题培训会上,她用“植树问题”这一案例,详细解读了什么是模型思想及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方法。可惜当初本人理论基础差,对课标精神领悟不到位,学习效果就好比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随着在工作室跟随名师的学习,逐渐有了深入了解。现在祥读了此书第三章第一节“模型思想”后,对定义、特点、社会价值、与通常的数学教学间的关系、各
学段和各教学领域渗透的范围、如何帮学生建模、怎样应用模型等方面,有了更为系统全面的认识,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更有信心了。
首先,无论解决哪个领域的问题,都要用到数学建模方法,如人口增长数学模型、导弹核武器竞赛问题、动物形体问题、电饭锅销售模型、公路运输问题、投资决策模型等。中国古代数学模型算法有“田忌赛马”、“韩信点兵”、“邑方几何”、“四表望远”、“锯木求径”等,教材上初步涉及了一些。
其次,由于“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结构,因此从广义角度讲,数学的一切概念、定理、规律、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图形、程序等都可看做数学模型。
再者,数学模型在小学中的呈现主要有描述性语言(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形式。我们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书中例举了“七桥问题”的问题抽象概括成“一笔画”的数学模型;台湾教材中“方程”模型引入的实例),让学生把自己当做解决某个问题的探究者;在抽象与概括中建立数学模型;在解决问题中应用数学模型,不要局限于课堂上,而应通过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课外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让学生打开眼界、广泛应用数学建模方法研究和解决多种多样的实际问题。
刚看此书时,我有个疑问:为什么书名上题为“数学思维”而不直接写成“数学思想”呢?后来思考一番,有了这样的认识:
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素质的精髓,它会对学生的思维与文化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使学生终生受益。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思维活动对数学对象所做出的概括反映,它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产物。另
一方面,数学思想还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它对思维活动有很大影响。数学思维过程受到思想的指导、监控和制约,并能影响思维的效率。
在数学中渗透思想方法教学的最终日的是要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整体性、严密性。
所以,要让我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最大收益,应该是以数学知识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的载体,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掌握思想方法,长大后凭着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掌握的各种数学思想来解决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受益终生。
我想,这就是新形势下新型教师的新使命吧。
第二篇:《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书心得(范文)
《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书心得
最近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郑毓信著),感触颇深。书中讲到: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特殊之处:我们应以数学为素材,也即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抽象、类比等一般的思维方法,同时又应当帮助学生超越一般思维走向数学思维,也即初步的领悟到数学思维的特殊性,从而就能在“学会数学的思维”这一方向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只有通过深入的揭示隐藏在数学知识内容背后的思维方法,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将数学课“讲活”、“讲懂”、“ 讲深”。这就是指,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教师并应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中又不仅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应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并逐渐掌握内在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在基本知识的掌握过程中,不断形成数学能力、数学素养,获取多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法,从而“数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基本知识的掌握是途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的获取才是最终目的。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活动,一种经历,一个过程,活动和过程是不能告诉的,只能参与和体验。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书本知识、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获得对知识的真实感受,这是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转化为能力的原动力。正如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醒目的格言:“做过的,浃髓沦肌。”
平日的教学中,面对教师的提问,若是简单的问题,回应的学生比较多,一旦遇上思考性强、有深度的问题就只有个别同学试探性地举起自己的手,多数同学选择沉默,更有甚者,有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真的,学生连大气都不敢出.........这是我教六年级上课提问时的情景,每到这时,我的心就开始颤动,课间时还满脸兴奋的孩子怎么到课堂提问时就这幅摸样,我开始寻找答案,原因是他们缺乏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思考能力几乎丧失了。学生的思考来源于何处?答案是老师的启迪和培养。我们做教师的往往都把主要力量用到让学生掌握现成的东西,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从不用思考,慢慢发展到不会思考,最后遇到问题也就不愿意思考了,这就会发生以上的情景。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做两件事:一, 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而我们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第二点,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自然就聪明,其实不然,一个好奇的爱专研的和勤奋的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聪明学生。那么这种聪明在于教师的启迪和培养。现在的课堂重视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今年我带六年级数学,除了每周一节的数学思维训练课外,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和适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为他们的探究活动创设广阔的思维背景,力求做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提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教师绝不示范;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教师绝不替代。”这样做我觉得对启发他们的思考有一点作用,有时候我也会泄气,因为学生的答案往往和题目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在努力的坚持着.......在我们忙着应付各种考试的时候,请留一点时间让孩子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是学生数学智慧的启迪者。智慧的教师眼中,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个知识,而更应该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影响。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着眼于未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智慧,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终身发展。
第三篇: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读《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读《我这样教数学》有
感
这本书籍是开学初到图书室精心挑选的一本好书籍,书名是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说到书籍我校教科室朱主任每次都在会上说到,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教师们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我们作为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多读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吸取各种各样知识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目标。
最近我一直在认真地拜读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的这本书,从中吸取他课前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整本书来看给我的感觉就是华老师勤奋好学。找到俗语自己的数学教学方法,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意蕴。我认为最成功的就是他把学生真正推到教学的核心地位,“让学生像呼吸一样自由。”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只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幸福。华老师的数学课,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教学中体现着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活动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看华老师的教学,再来对比自己的教学,觉得自己可以
第 1 页 在以下方面来努力:
1、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教材。学生学习知识的难点才是我们解读教材的出发点,为什么孩子们会遇到这样的困难?怎样解决它?这是我们在解读教材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我在备课《抽屉原理》时就深入思考了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什么,再借鉴了同行的解决方法,在实际上课时就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2、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要始终对学生充满诱惑力,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充满诱惑力的课堂应该是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的课堂,每个学生会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而不应该是看客。这就要求自己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我认为好的数学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和在数学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往往是对数学感兴趣开始的。好的数学课不避违出现差错;好的数学课是引发人思考的课;好的数学课要体现数学的本质;好的数学课时自然流露的课。数学的自然不能脱离教学的总目标,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自然的、流畅的。
第 2 页
第四篇:《小学数学这样教》读后感
《小学数学这样教》是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郜舒竹所著。开篇,郜舒竹教授就谈到一种现象: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欲加却减,欲减又加”的现象。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教师又该如何辨别正误呢?书中给出了解释。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学生的认知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感知,就是利用诸如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第二是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这一阶段是在头脑中进行的;第三是作为感知和加工结果的输出,通常表现为书面或口头语言的表达。输出既然是感知和加工的结果,那么其中出现的问题一定与感知和加工这两个阶段有关。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头脑加工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感知到的这种自然结构就会对输出产生更大的影响。何为自然结构?“欲加却减,欲减又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生写出来的算式中数的顺序与题目中呈现的信息的顺序是一致的。人的阅读顺序通常是“从左向右,自上而下”,因此输入到头脑中的信息也是有顺序的。这些信息和相应的顺序就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自然结构,即问题的`自然结构,而我们教师所要求的是问题的加工结构。
这给教师的启示: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注意“问题的自然结构和问题的加工结构”这两种结构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做法究竟错没错?正确的,因为已经表达出了问题的数量关系;而认为错误,实际上是对等号的一种误解:已知数应当写在等号左侧,计算结果应当写在等号右侧。先来介绍数学中的“等价关系”,它有自身性、交换性、传递性,“相等关系”也是一种等价关系,其中的交换性表明等号两侧是可以互换位置的,因此所谓的“已知数应当写在等号左侧,计算结果应当写在等号右侧”的说法是不成立的,至多可以认为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以何作为辨别学生正误的标准?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依据其属性可以分为三类,分别叫做规律性、规则性和规定性知识。规律性知识是对数学中某种客观规律的描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则性知识是依据数学自身逻辑发展的需要人为规定的内容。规定性知识是依据人的某种需要或者习惯人为规定、约定俗成的内容。上述案例中,认为错误的判断标准就是定位于“规定性知识”,实际上,教师应以“规律性知识”作为标准,因为其“客观实际”。
【《小学数学这样教》读后感】相关文章:
1.《我教小学数学》读书心得
2.《调皮孩子这样教》读后感450字
3.经典好文:《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4.顽皮孩子可以这样教随笔
5.顽皮孩子可以这样教的随笔
6.我们这样教五年级作文
7.我这样教《不倒翁》教学反思
8.对待这五种孩子,家长一定要这样教!
9.《低年级语文这样教》的读书笔记
第五篇:《小学数学》读书心得
《我教小学数学》读书心得
在新华书店看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所著《我教小学数学》一书,翻开书本,看到书本的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全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列举了生动的教学实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全书主要分“以爱育爱”、“以会教会”和“课堂实录及教案”三大部分。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儿童观、教学观,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们的爱,并认为,正是在“爱”和“会”的良性循环中,老师和学生得到了同步提高。本书对推进当前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我被其中的一些教学理念,特别是体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深深吸引,于是决定买下来,细细品读。读完后,结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课题研究,领悟、吸取书中的精髓,尝试加以运用,它对于我教学环节设计,执教思路,执教风格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我就结合全书“以爱育爱”、“以会教会”和“课堂实录及教案”三大部分来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第一部分以爱育爱共有十五个小节,者描述了以爱育爱的具体内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人。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爱的情感,就首先必须自己具有爱心,具备爱学生、爱生活、爱事业、的情感。教师以自己爱感染学生爱心的途径,即称之为以爱育爱。书中列举的“人人说我行”、“ 出错是权力”、“亲师才能信道”„„都是以爱育爱的具体做法。在教师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是绚丽多彩的人,把自己的教学活动看成是师生情感传递的一部分。这种搏爱,包容着所有学生,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在这十五个小节中,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一个个鲜活的教学实例,深入浅出的叙述了自己做法和经验。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第四节 “出错是权力——错误其实是一种教育契机”。在第四节中,它结合案例数学概念的教学,举例谈到了学生在运用概念时容易混淆不清,如: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很多学生在计算时张冠李戴。只是死记公式,而不知道其所表达的实质。周长是物体、图形一周的长度;面积是物体、图形表面的大小。还有学生的注意力都存在差异,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也不相同,所以出现错误是正常的,要求学生一做就对是不现实的,出错误是孩子的权力。面对出错的学生,教师要以一颗平静的心看待。应当尊重他们,少一些责怪,多一些鼓励,培养其自信心,重拾学习的自信。同时,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一想,如果你是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学生错误的思维是怎样的。然后再反思的教学,看看相关的知识点是否讲解透彻,指导到位,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以会教会是本书阐述的第二部分中心。新课程标准下,对所有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出色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政治业务水平和教德修养。这样才能利用教师自身的会,来使学生的会,这就是“以会教会”的内涵。在这本书中,作者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细节入手,揭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自我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以自身的会引导学生会,提出了许多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特点、以及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她深厚的课堂教学功底和扎实细致的实践作风。新时代背景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更高了,对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会”的内涵更丰富。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一颗爱心,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要有专研、发掘教材的能力,要能科学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例如书中提到,每节新授课的前三分钟教学设计安排。在这三分钟里,教师应创设情境,做好旧知的复习,为新授做好准备工作。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对于较难理解的新知,应选好“突破口”,联系生活,化解难点。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主张低起点,高终点的原则,深挖数学思想,构建“浅出”的教学过程。重视数学建模的思想教学,解题策略的研究,解题方法多样性的探究。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利用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采取好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期间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书中所举的案例,“让孩子们先说话——基于学生的教学”、“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创设内环境,激发生长点”、“选好‘突破口’——联系旧知,联系生活,化解难点”等,用发生在师生之间的贴切的实例,无不引人入胜,发人思考。
第三部分是课堂教学实录及经典教学教案。这部分详细地呈现了“认识分数”“数的整除”、“倍数和因数”、“循环小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圆的面积认识”等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再次用贴切教师教学实际、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了作者对事业的执著、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奉献精神。书中的这些教育观、教学观都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实在的事例来体现的,有血有肉,亲切自然。我想:这就是具体,这就是细节,细微处才 能看出 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情有多深。因为有了这样一份深厚的爱的情感意,所以作者对事业情有独钟,课堂教学精益求精。教师课堂上精彩的设计,亲切生动的语言,撩人心悬的“陷阱”,恰到好处的点拨„„让人心动,让人向往。课堂上,教师的成功是通过教学生学会来体现的,而学生是通过学会来回报教师的。面对新世纪,面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用现代教育思想充实自己,用科学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用自己全部的爱熏陶、感染、教育学生,使其爱学习、爱生活,并付诸行动时,会有一种满足感,使自己看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升华为对事业、对人生更执著的爱和追求。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长处,都其有闪光点。在现实中,班级里往往会看到语文、数学、英语不相上下的孩子居多,而有偏科悬殊的孩子居少。所以孩子的广泛爱好,有助于其智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科学习,自然也有助于数学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首先要相信每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发展,在不同方面都会有各自的才能,在孩子成长中教师也应该帮助他充满信心,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囫囵吞枣,一口气将其读完,自知愚钝,对其中的更加深层次内海还未能完全吃透,完全领略,还没有来进一步及细细品味。俗话说:温故而知新,我会不时的拿出这本书,再次细读,再次钻研,感悟当中的教学思想,揣摩当中的教学理念,钻研当中的教学策略,分析当中的教学案例,将其细细消化,吸收,在自己的今后的教学中,因地制宜,灵活运动,帮助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师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