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学案(共5则)

时间:2019-05-13 02:0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破阵子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破阵子学案》。

第一篇:破阵子学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学案

学习目标:

1、读准文中的字音,有感情地诵读诗词。

2、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3、明确作者在词中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预习环节

1、回顾复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解题:

(补充: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了,他退居江西上饶 附近的“带湖新居”附近有座山峰名叫“鹅湖”。淳熙十五年,有人骑马来访,马到桥 头,跳三次退三次。此人大怒,拔剑斩断马头,徒步前进。辛弃疾在楼上看到后 大惊,派人去打听此人为谁,谁知那人已到门前,他就是陈亮,字同甫,也是主 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 的打击。两人志同道合,畅谈世事,相聚十日才分别,此后两人经常书信来往,诗词酬和,“鹅湖之会”成为词坛佳话。)

二、导学环节

(一)读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强调:分麾下炙 五十弦 了却

2、再读,把握感情基调。

(二)悟

1.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这首诗词是围绕题目中哪个词展开的? 2.你从词中的哪些具体语句感受到“壮词”?

(提示:可从人物形象、描写场面、作者情感、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

3、全班交流。

(三)诵

熟读成诵,小组竞赛

三、训练环节(一)、链接中考。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子: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

。”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4.《破阵子》中描写军营火热生活的的词句是: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二)、总结,拓展延伸。

1206年,宋金再度交战,辛弃疾却在大病中与世长辞,临终最后一句话还 是“杀贼,杀贼”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后人再次凝望,辛弃疾依旧散发着无尽的人格魅力和风采。为了更好走近辛弃疾,大家 课外可以阅读更多的辛弃疾的作品。

四、反思环节

本节课你的收获(感想)是什么?

第二篇:破阵子教案

《破阵子,春景》(晏殊)

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词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写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2,能够对词中的佳词妙句进行鉴赏,如词下片的两个“笑”字有何作用。学习重难点

1,能够对词中的佳词妙句进行鉴赏,如词下片的两个“笑”字有何作用。2,“疑怪”主语的认定,“春梦”的性质,“斗草”的潜在含蕴。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方法

讲解法与提问法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词,有何特点,应作何评价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北宋初期的晏殊词。二,作者介绍

晏殊1091~1055年,字同叔,谥元献。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景德中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类书《类要》,今存残本。后人称之为“词人宰相”。属婉约派词人 三,文学常识

1,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晏殊,欧阳修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 2,婉约派的特点

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四,整体把握全词

1,学生自读全词,并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这首词写了怎样的一幅画?(1生)翻译——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梨花落后刚好是清明时节

池畔上点点青苔碧绿鲜翠,林丛叶下黄鹂的啾啭也显得十分清脆悦耳。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

正惊疑着昨晚的春宵美梦,原来是今早和同伴们玩斗草之游戏而得胜,不由得脸上生出笑容。,2,具体解说词上片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3,上片写景,点出那几种树?

梨树和柳树

4,大家再一起来看一下上片写了哪些景物? 上阕写自然景物。描绘了春天特有的景致“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众多意象秀美明丽,处处都显示着春天的盎然生机,足见春色之娇人。5,下面再看一下词下片写了哪些景物呢?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6,下片总结

下阕写人物。“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的生活细节,将少女的天真可爱一笔点到,与上阕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一句特写,收束全篇 五,重点分析 1,“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常飞絮轻”在写景状物上的特点 作者利用长短句的特点,着意表现了“碧苔”,“黄鹂”,“飞絮”的动态,既体现了语言上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又把暮春的迷人景象描摹得如诗如画,惟妙惟肖,莫春时节,碧苔生长之势远不如盛夏之际,“三四点”意在言少,因量少,点缀在池塘里,就更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暮春的意境,柳絮已开始漫天飞舞,这是从视觉角度表现暮春的寂寥和悠长。2,两个“笑”字在词中有何作用?

开头“巧笑”,突出了采桑斗草的少女兴高采烈,有说有笑,那清脆的笑声在春野上回荡,更使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后面“笑从双脸生”更是意味深长,这位姑娘如此喜悦,似乎不仅仅是因为斗草赢了,她将“今朝斗草赢”与昨夜所做的美梦联系起来,似乎获得了某种心愿实现的预喜兆。

3,词下片人物主要活动是斗草,作者却有意回避了对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后的活动和心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晏殊的这首词重在写人物风情,下片攫取了斗草这个片段,却有意回避了对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后的活动和心情,以少女的“巧笑”“笑从双脸生”的动作和“疑”“怪”的心理活动,突出了少女轻松愉悦的心情。这样处理起到了以少胜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第三篇:《破阵子》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一首著名的宋词,作者系豪放派词人,词的意境广阔、深远,要求学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

2、本词用字简炼,短短的62个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场塞外战争图,故本词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读。(小组读、个人读,要读出豪情壮志。有点评)

四、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1、上阕:

⑴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⑵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⑶“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

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2、下阕:

⑴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⑵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五、拓展思维练习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破阵子》和《江城子》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请同学们试着把这两首词和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晏殊的《浣溪沙》作比较,看看他们在内容上,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六、尝试背诵两首词

七、课后作业

把《破阵子》或者《江城子》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第四篇:诗词渔家傲破阵子

(九上)《渔家傲· 秋思》(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 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 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于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 州。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 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 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 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 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 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 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 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 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 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 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 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 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 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 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 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 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 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 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 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范仲 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 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

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九上)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

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

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第五篇:破阵子教案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

2、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辛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人情感,并达到背诵目的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现实的无奈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2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2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是词的故乡。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化的标签。唐诗因为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而博大精深,宋词因为有了苏轼、陆游、李清照而流光溢彩。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添上了精彩的一笔。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作家作品5

1、辛弃疾,祖籍山东济南,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他21岁就在家乡组织义勇军抗金,不久率部南归。他一生力主抗金,不仅具有爱国热忱,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却屡遭朝廷当权者排挤与打击。所以,他的词多抒写杀敌报国的豪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2、解题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公元1188年,辛弃疾因力主抗金,遭到朝廷当权者的排挤,被罢官闲居江西上饶已,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陈亮专门前去拜访。两人在鹅湖相会,纵论抗金大事,一时被传为佳话。这首词就作于两人分别之后。

三、朗读正音5(板书正音)

1、正音

2、朗读

欣赏配乐朗诵

分小组朗读,大家点评,集体齐读

四、整体感知,诗词释义

1、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书下注释,翻译理解词的内容,疑惑之处与同伴讨论,大家都不明白,请教老师。5

2、每个小组负责翻译一句,教师启发、纠正、点拨、提问。10

3、归纳上下片内容

五、鉴赏品析,难点探究10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壮)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炼字”,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2、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哪些字或词最能表现“壮”的特点?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豪迈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分食烤牛肉,翻奏战歌)假如把“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改为“弹”你觉得如何?(弹琴,显得很优雅,缺乏战场上的那种气氛“翻”可以是各种乐器一起演奏,而用弹就是一种乐器在演奏,就缺少一种豪迈雄壮的气势)。“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快”和“惊”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飞奔的战马,“惊”既写出万箭齐发惊雷般的响声,也写出令敌人胆战心惊的气势)。“了却”写出词人收复失地,平定天下的豪情壮志。“可怜”写出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壮)。

3、词人为我们描写了一个昂扬壮阔的梦境——可,他的这个梦实现了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提示:入梦前的动作,梦醒后的感慨,“醉”“梦回”“可怜白发生”)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作者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 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4、归纳主题:

这首词是词人的代表作之一,既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回忆了早年军旅生活,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战斗场面,表达出驱逐敌寇,收复失地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流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六、迁移拓展,复习鉴赏古诗10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辛弃疾的这首壮怀激烈的词作,同时也了解了一点鉴赏诗词的方法,即抓住“诗眼”和“妙字”领会诗人情感。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其中的关键词与诗歌内容是如何紧密联系的。小组合作探究

鉴赏《归园田居》《渡荆门送别》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鉴赏这两首诗,将以前学过的古诗词用这种鉴赏方法复习一下。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破阵子》,复习八上古诗,找出“诗眼”“妙字”,并进行赏析写在作业本上。

八、背诵比赛

九、教学反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渡荆门送别》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 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首尾行结,浑然一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下载破阵子学案(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破阵子学案(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破阵子》教学设计

    《破阵子》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品味关键字词,领会词的内容与意境。。2、体会词人深沉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运用......

    《破阵子·春景》教案

    一、 走近诗人 二、 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 解释字词,了解诗词大意,齐读译文 四、 何为“斗草”? 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

    破阵子终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辛弃疾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品读重点词句,并发挥想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二、重点与难点:......

    《破阵子》教学设计

    《破阵子》教学设计 目标导学: 1、通过诵读体味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2、理解“壮”的含义以及以“壮”衬悲的写法。 3、积累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和历史故事。 教学......

    《破阵子春景》教案

    一.作者简介: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

    赏析 晏殊 破阵子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殊(991-1055),字同......

    破阵子台阶教学设计

    篇一:破阵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诗词的意境.能初步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

    破阵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诗词的意境.能初步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教学重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