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阵子》教学设计
《破阵子》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品味关键字词,领会词的内容与意境。
2、体会词人深沉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词所表现的画面。
2、难点:感悟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学习
疏通《破阵子》字词,理解内容。
四、学习过程
1、导入
理解题目的含义。
2、检查预习,指导诵读
⑴请同学朗读《破阵子》,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⑵请同学说出朗读这首词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并指导学生朗读的情感。
3、研读宋词,理解情感
⑴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课文,感受词人笔下的场景,引导学生对字、词进行品味。
⑵体会“可怜白发生!”蕴含的深沉情感。
4、学生品味成诵,教师点拨总结 总结:《破阵子》生动地描写了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远大理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5、拓展延伸
温故并补充古代爱国诗人、词人的作品。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根据词的意境,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生动地描写一处场景。
执教者:丁凤
教学反思:
深入阅读,感悟情感
词是非常凝练的,又富有深情。这次的教学虽然我顺利地完成了教学内容,但是面对相对于平时比较沉闷的课堂,我觉得遗憾,所以主要写下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都与自己的问题设计、功底有关,希望引以为戒。
1.教师语言缺乏指导性。导入部分,赵同学把词的题目的读音与停顿读错了,这里应该多让其他学生一起朗读,从而体会壮词的的意思。应该纠正学生说的“豪言壮语”。研读词的时候,学生一直说第一段,第二段,这其实都是错误的,应该纠正“上阕”、“下阕”。同时,我的语速也过快,在这样的语速下,会造成学生紧张,无法静心下来沉浸文本。
2.在品读上阕时,学生只是简单的对词进行了字面上的翻译,而我也只是肯定这样的做法,但是忽略了追问他们场面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做法是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他们通过朗读体会壮观的场面的。我应该设置几个追问。如:能否用几句话来形容一下这些场面,你仿佛感受到了怎样的场景?这些都是由于我自身对这首词的解读不够深入,如果我上课前能够完全把握好场面,组织好语言,那么就不会造成这样的平淡的收尾。如:沙场秋点兵。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几万战士们排列整齐。秋风吹起,战旗猎猎,号角声声,战士们的脸色都异常的凝重,将军正一个个在检阅士兵,战士们响亮的呼应着,声音响遏行云,他们的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似乎已经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同时,他们手里举起了大碗,并且大口地豪迈地喝着送行酒,心里想着不破金兵势不还。
3.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还不够,就是问题设计不够精巧。如:“梦境”与现实为何会如此大的反差?这里不仅可以补充背景,更可以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总之,“未成曲调先有情”,针对诗词教学,身为教师的我应该用丰富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来启发学生通过诵读,一步步走入作者笔下的已经,一步步诵读出作者的情感。所以平时更要积极积累,同时做到对诗词内容了如指掌,并且设计好问题。
就本节课来说,老师步步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内容,走近词人情感世界。比如,在朗读中读顺、读通内容,在质疑中探求、探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做到因文解意、以文解道。应该说这是我们诗词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之一。
但是就主问题设计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够。我想是否可以从这首词写作时间,结合“可怜白发生”来设计主问题,是否可以从标题“壮词”来设计主问题,是否还可以从辛弃疾人生经历设计主问题„„然后围绕主问题一步步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解决主问题“搭桥铺路”,这样的教学无论从目标达成、资源利用、知识传授、活动设计、情感生成等,还是课堂即时效果会更好一些。
教学中特别要抓住这首词的要害引导,例如,“梦回”、“可怜”;但是在表现“壮”的时候直接体现应该是“八百里”、“五十弦”“飞快”、“霹雳”
等,在结尾处“可怜白发生”,则是情感之“悲壮”,也是“壮”。我认为对“壮”的理解才会立体化。
第二篇:《破阵子》教学设计
《破阵子》教学设计
目标导学:
1、通过诵读体味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2、理解“壮”的含义以及以“壮”衬悲的写法。
3、积累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和历史故事。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爱国的诗人吗?(文天祥、李清照、杜甫、屈原、陆游、辛弃疾„„)刚才同学们提到了辛弃疾,有同学知道跟辛弃疾有关的历史故事吗?今天老师就来给同学们讲一个跟辛弃疾有关的小故事:叙述辛弃疾带领骑兵五十人直闯有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辛弃疾不仅是历史上有名的爱国将领,还是著作丰富的大词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破阵子》,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2、根据课下注释解题。(补充:“破阵子”,词牌名。陈同甫,名亮。这首词是辛弃疾赠送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辛弃疾在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自主领悟:
1、自读全词,注意正音。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词,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四、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两句?
提示:作者喝醉了酒却还要挑灯看剑,说明作者虽已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虑国事,不忘战斗生涯。“梦回”二字告诉我们,以下描写的战争场景不过是作者重温旧梦。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两句意气激昂,形象阔大,具体描绘动员令下达后的情况(部下的官兵们分食烤熟的牛肉,军队奏起雄壮的战歌),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官兵们的昂扬斗志。
3、赏析“沙场秋点兵”一句。
提示:人们仿佛看到了这支队伍的赫赫军威,秋天在沙场上检阅军队,阵容威武雄壮秋高马肥,秋又是肃杀之气,都和“沙场”、“点兵”结合得很密切,把杀气腾腾的气氛渲染得符合实际。“点兵”意味着就要对敌人下总攻击令而进入战斗的阵地了,只用五个字,就笔酣墨饱地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
4、分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
提示:运用典故,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英雄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两句意味着作者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的热情。
6、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可怜白发生”? 提示:作者从21岁起投笔从戎,从军杀敌,23岁时,集合突入军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河。40岁以后一直闲居在农村,“可怜白发生”,把自己的悲愤展现在人们眼前。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的对比下,使千百载下的读者对作者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愤慨,还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五、点拨释疑:
1、本文围绕“壮”字写了哪些内容? 提示:军营生活,战斗场面,雄心壮志
2、这首词的感情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提示:由“壮”转“悲”。“壮”表明作者有报效祖国的凌云壮志,“悲”又反应出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心境。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 提示:这首词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宏大抱负以及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六、拓展迁移:
1、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梦境和现实相结合,“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补充:意境宏大,气势雄壮,风格慷慨豪迈。把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
七、作业
1、背诵这首词并积累三首辛弃疾的诗词,加深对他的理解,揣摩他的词的艺术特点。
2、积累“爱国”诗句和小故事。
第三篇:破阵子台阶教学设计
篇一:破阵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诗词的意境.能初步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能有感情地诵读诗词.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课件一:对联)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写的一首词《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破题:“破阵子”是词牌名,(课件二:唐代乐曲中有《破阵乐》。
法。)这个词牌名的来源、情调与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很相宜的。”“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给陈同甫写的一首雄壮的词)(课件三: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了,他退居江西上饶附近的“带湖新居”附近有座山峰名叫“鹅湖”。淳熙十五年,有人骑马来访,马到桥头,跳三次退三次。此人大怒,拔剑斩断马头,徒步前进。辛弃疾在楼上看到后大惊,派人去打听此人为谁,谁知那人已到门前,他就是陈亮,字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全诗,揣摩停顿、语气、语调,并试着理解全诗的
2、指名朗读,请大家正音,教师适当强调个别字句的读音节奏。
4、全班交流:这首诗词是围绕题目中哪个词展开的?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
2、小组交流。
预设一:出征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风发,秋高马壮,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1)补充资料:(课件五: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奔赴建康面见宋高宗,呈报和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投降金兵,起义军已溃散。
4、词人要建功立业赢得美名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的动作点出了时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后仍然不能平静,便又“挑灯”,又看剑。
5、难怪古人要说“但愿长醉不复醒”啊!同学们,醉的也不仅仅是辛弃疾,还有人跟他一起醉。
小结:辛弃疾在题目中标明是“壮”词,实际上是以“壮”写“悲”,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在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因此表面看来,作者心雄志壮,豪情依旧,其实,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感情极为复杂。
在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喟叹同时,让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一洒同情之泪。一位清代文学评论家蒋世焜“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课件七出示:)辛弃疾没有在战场上实现抱负,却在词的世界中留下不朽的身影,他一生写下600首词。
8、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被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深深感动,作者运用了一些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情感的呢?请大家来说一说。
1206年,宋金再度交战,辛弃疾却在大病中与世长辞,临终最后一句话还是“杀贼,杀贼”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后人再次凝望,辛弃疾依旧散发着无尽的人格魅力和风采。为了更好走近辛弃疾,大家课外可以阅读更多的辛弃疾的作品。七:附板书: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 挑灯看剑
军营生活
梦 战斗场面 雄壮 功成名就
实 可怜白发 悲凉 篇二:破阵子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辛弃疾
一、教学目标:
2、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审美情趣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叙述辛弃疾带骑兵五十人直闯有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的故事:他,不是万人拥戴的明星,不是出神入化的球星,也不是紧握权力的政治家,他是个词人,更是位英雄。他22岁时,曾组织一支知人的义军部队抗金,后与狄京义军合并,并说服狄京南下归宋,就在联系事宜时,军中出了一个秦桧般的叛徒——张安国,杀了狄京投降金营。
英雄的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心驰神往。这位青年将军便是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
二、初读感受
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读是学习诗歌的最好途径,读也能反映读者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歌。
强调重点字词:回:醒。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 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出示译文: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3、我们梳理了整首词后,请一学生朗读,问:这首词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豪放雄壮的)词中哪个字告诉我们这一点?(“壮”)
三、再读理解
此处注意引导学生对字词的品味,并穿插朗读,例如:
①梦回吹角连营
②沙场秋点兵
点:在肃杀的秋风中,一位豪气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一仗,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齐读2遍)
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而激烈 雄壮 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2、辛弃疾的抱负实现了吗?从哪些诗句中读出来?
“梦回”
“可怜白发生”为什么“可怜”?
“醉里挑灯看剑”中意蕴丰富。“醉”,因为喝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
学生发表见解后补充介绍辛弃疾的前期经历。材料: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兵占领,北方人民的深重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青年时代,词人就积极投身军事斗争,他集结两千余人起义,投奔抗金将领耿京部下,抗击敌人。在他率众投归南宋途中,辛弃疾亲自带领五十轻骑长驱直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立下卓著的功勋。回归南宋后,他历任湖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但朝廷没有再让他到抗金的前线。他一生反对和议、盼望早日恢复中原的主张,也未能为南宋小朝廷所采纳,而且两次被弹劾革职。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而此间心情,又能向谁倾诉?唯有同样抱负相似遭遇的陈亮罢了。
总结:《破阵子》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
四、比较阅读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酒酣胸胆尚开张。语言风格:豪迈雄壮
五、拓展延伸
后世对辛弃疾多有推崇。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辛弃疾在积极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的同时,也主动承担着民族的使命。
六、推荐阅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西江月.遣兴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七、当堂检测(你是最棒的,加油!)
选出对本词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词上片描写军旅生活。
b“沙场秋点兵”五个字紧凑有力,渲染出战争浓烈的范围。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板书设计:壮志难酬 悲
报效祖国 壮
《破阵子》教案
初一孙天丽 篇三:《破阵子》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赏析
课后反思
时间 阶段目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朗读交流赏析诗句体会意境总结构思特点布置作业 一
导入前一首词里我们已经接触了辛弃疾这个人物,南来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这首词在风格上与《西江月》不同,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注意体会。二 朗读请同学朗读,体会词的内容。范读、齐读、点评小组自由朗读、交流、有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概括内容、感情)师生点评、交流。
赏析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了醉里还
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英雄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指完成了军王统一大业,自己也取得了深厚英名。两句意味着作者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这是作者的壮志也是理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的热情。这两句中的君王、功名的念头表现得很明显;但我们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看,封建时代的爱国主义事业是离不开“君王”和“功名”来实现的。
岁时,集合突入军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河。40岁以后一直闲居在农村,“可怜白发生”,把自己的悲愤展现在人们眼前。
构思特点梦境和现实相结合,来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五 学生总结内容、意境。
第四篇:破阵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诗词的意境.能初步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能有感情地诵读诗词.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课件一:对联)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上联写出他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你们对辛弃疾有了解吗?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写的一首词《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破题:“破阵子”是词牌名,(课件二:唐代乐曲中有《破阵乐》。《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破阵乐》有象武事,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这个词牌名的来源、情调与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很相宜的。”“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给陈同甫写的一首雄壮的词)(课件三: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了,他退居江西上饶附近的“带湖新居”附近有座山峰名叫“鹅湖”。淳熙十五年,有人骑马来访,马到桥头,跳三次退三次。此人大怒,拔剑斩断马头,徒步前进。辛弃疾在楼上看到后大惊,派人去打听此人为谁,谁知那人已到门前,他就是陈亮,字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两人志同道合,畅谈世事,相聚十日才分别,此后两人经常书信来往,诗词酬和,“鹅湖之会”成为词坛佳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全诗,揣摩停顿、语气、语调,并试着理解全诗的内容。思考:这首诗词是围绕题目中哪个词展开的?
2、指名朗读,请大家正音,教师适当强调个别字句的读音节奏。把难写的字用手指在课桌上细心的书写几遍。
3、教师范读。
4、全班交流:这首诗词是围绕题目中哪个词展开的?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
5、全班齐读本词。
三、品读诗词,重点点拨。
1、思考:你从词中的哪些具体语句感受到“壮词”?(提示:可从人物形象、描写场面、作者情感、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一:出征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风发,秋高马壮,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八百里”“五十弦”典故讲解,“秋”字点明了季节。)这是一种怎样的气势?怎样把它读出来? 预设二:战斗时:(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击,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入云,欢声动地,旌旗招展。)
(1)补充资料:(课件五: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奔赴建康面见宋高宗,呈报和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投降金兵,起义军已溃散。辛弃疾立即率领50名轻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抵建康,将叛徒移交南宋朝廷处置。)
预设三:战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词人要建功立业赢得美名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的动作点出了时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后仍然不能平静,便又“挑灯”,又看剑。看来看去,总算睡着了,可刚一入睡,刚才所想的,又幻为梦境。)
5、难怪古人要说“但愿长醉不复醒”啊!同学们,醉的也不仅仅是辛弃疾,还有人跟他一起醉。(课件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词读到现在,你还觉得这首词雄壮吗?()“追往事,叹今吾。”岁月匆匆,中年的辛弃疾,在经历了人世间的危机和宦海沉浮,他已经无法点兵沙场,只能扶剑长叹“可怜白发生”!当时的辛弃疾是不是已经很老呢?(补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小结:辛弃疾在题目中标明是“壮”词,实际上是以“壮”写“悲”,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在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因此表面看来,作者心雄志壮,豪情依旧,其实,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感情极为复杂。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在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喟叹同时,让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一洒同情之泪。一位清代文学评论家蒋世焜“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课件七出示:)辛弃疾没有在战场上实现抱负,却在词的世界中留下不朽的身影,他一生写下600首词。最后让我们用情、用心再次朗诵《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全班配乐朗读。
8、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被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深深感动,作者运用了一些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情感的呢?请大家来说一说。(课件八:虚实结合,融梦幻与现实于一体,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剑、角、五十弦等多个意象群营造了豪迈、雄壮又苍凉悲愤的意境。)
四、总结,拓展延伸。
1206年,宋金再度交战,辛弃疾却在大病中与世长辞,临终最后一句话还是“杀贼,杀贼”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后人再次凝望,辛弃疾依旧散发着无尽的人格魅力和风采。为了更好走近辛弃疾,大家课外可以阅读更多的辛弃疾的作品。老师推荐几部作品给大家。(课件九:)七:附板书: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 挑灯看剑
军营生活
梦 战斗场面 雄壮
功成名就
实 可怜白发 悲凉
第五篇:辛弃疾《破阵子》教学设计
辛弃疾《破阵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2、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教学课类型 精讲 教学方法 研讨 主要教具 多媒体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赏析 一 导入
前一首词里我们已经接触了辛弃疾这个人物,南来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这首词在风格上与《西江月》不同,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注意体会。
二 朗读
请同学朗读,体会词的内容。范读、齐读、点评小组自由朗读、交流、有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概括内容、感情)师生点评、交流。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豪迈的意气,道出了爱国英雄的一片爱国之心。
三 赏析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了醉里还 挑灯看剑,念念不忘的是杀敌报国,(当时作者已经闲居已久,请缨无路,都受到南宋投降派统治集团的排斥和打击。在现实生活中,韬晦之不暇,不可能触发他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只有在喝醉酒的时候,使他能暂时忘却现实,而通过“挑灯看剑”的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在迷离的恍惚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连续响起了雄壮的军号声。他的神志立即回到了军营里,“吹角连营”意味着动员令已经下达,军心振奋,这是诗人的愿望,也是人民的愿望!投入备战。下两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意气激昂,形象阔大,这应该是具体描绘动员令下达的情况,部下的官兵们分食烤熟的牛肉,军队奏起雄壮的战歌。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官兵斗志昂扬。“沙场秋点兵”。
人们仿佛看到了这支队伍的赫赫军威,秋天在沙场上检阅军队,阵容威武雄壮秋高马肥,秋又是肃杀之气,都和“沙场”、“点兵”结合得很密切,把杀气腾腾的气氛渲染得符合实际。“点兵”意味着就要对敌人下总攻击令而进入战斗的阵地了,只用五个字,就笔酣墨饱地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是说马飞快如的卢(的卢,良马名),弓弦惊如霹雳。马作的卢飞快:是运用典故,“的卢”是古代著名的快马,相传一跃三丈,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英雄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指完成了军王统一大业,自己也取得了深厚英名。两句意味着作者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这是作者的壮志也是理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的热情。这两句中的君王、功名的念头表现得很明显;但我们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看,封建时代的爱国主义事业是离不开“君王”和“功名”来实现的。问: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可怜白发生”?转笔使感情从极高点跌落下来,剩下的只有悲愤,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壮志和理想是美好的,可是祖国没有统一,自己没有功名,却已经年纪大了,生了白发,没有机会了。作者从21岁起投笔从戎,从军杀敌,23岁时,集合突入军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河。40岁以后一直闲居在农村,“可怜白发生”,把自己的悲愤展现在人们眼前。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的对比下,使千百载下的读者对作者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愤慨,还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四 构思特点
梦境和现实相结合,来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五总结内容、意境。小结:全词写“壮”,基调豪迈高亢、大气磅礴。通过梦境中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收复失地,抗金卫国 的远大理想,抒发了现实中的壮志难酬的悲愤。六 作业
自选一首辛弃疾的词赏析,描绘其中的意境。板书设计
破阵子辛弃疾梦境(战争场面)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现实(白发生)及壮志难酬的悲愤。(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