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特点与成长规律探究
中职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特点与成长规律探究
麻城市职业技术教育集团 张义明
【摘 要】本文结合我校机电专业多年的实践经验,介绍了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我校机电专业的一些具体实践共识。还阐述了目前中职学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本专业采取的一些相应对策。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 专业特色 职业素养 成长规律 知识 技能 能力
目前,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相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和制定促进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政策和措施,各企业和职业学校正在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培养实践环节,都需要建立在对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相关的政策和具体的培养措施才能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结果。因此,加快技能型人才的研究工作,培养一大批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真正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基础的技能型人才”,就成为中职学校自身改革发展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所以,我校机电专业在完成规模发展后如何快速走上内涵发展之路,必须尽快解决“技能型人才是什么样的人”、“如何认识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怎样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根本性问题。结合本专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特点、特征、成长规律开展研究,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大胆实践,必将有力推动学校专业特色的形成、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一.如何认识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在认识技能型人才的特点之前,首先需要对“知识”、“技能”、“能力”几个关键词进行清楚地界定和理解。
能力,一般指劳动者胜任、完成某种活动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基本特征是同活动联系在一起。能力虽然是无形的,但又是具体存在的,个性化的。能力分为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能力有类别和层次之分,有一般和特殊之别。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一般而言,知识和能力提升并不是同步的,知识转化成能力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知识多并不等于能力高。
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训练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或智力活动方式或活动活动技巧。技能的基本特征在于技能提升的内在联系性强,技能的形成取决于练和用的程度;技能的发展与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关系密切,有着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技能的标准同岗位任务相关联,有时代发展的特征。技能可以划分为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即认知技能)。动作技能指运动技能和操作技能,智力技能指借助于语言信息在头脑中进行智力活动。
知识、技能、能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但同时它们又都各自具有自身的内在特点与涵义。知识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理论基础,技能是知识在岗位操作中的具体实践应用,能力是知识和技能在运用过程中的提升。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技能型人才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技能型人才是和特定的岗位相联系的,离开了岗位,技能型人才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比如电工技师、钳工技师等,都紧紧和电工、钳工的岗位联系在一起,如果离开了电工、钳工的岗位,他就不一定具有技师的技能和资格了。
第二,因为技能是对知识和经验的运用,所以技能型人才需要同时学习知识
和积累经验,尤其是需要不断训练积累经验,也就是说生产岗位的实操训练对于技能型人才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三,技能型人才的标准和岗位任务相联系,换句话说,技能型人才存在着企业间的差别性,企业间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其技能标准也不同,这也正是企业自主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原因所在。
第四,是否是技能型人才,是动态的、发展的。所以原来是技能型人才,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设备的应用,可能就不符合技能型人才的标准了。
第五,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在技能劳动者中取得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技能型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者,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第六,从中职学校层面来看,技能型人才可明确为“三个特别”即“身心特别健康、素养特别全面、技能特别过硬”。
二、如何认识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
1、学科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区别
虽然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但技能型人才培养属于职业性教育,而不同于学科性教育。总的来说,学科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存在以下几个区别:从社会发展需求看,两者的职业倾向与能力不同。前者的定位是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培养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创新能力,后者主要输送的是技能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从教学内容来看,前者强调理论系统性,后者强调技能的连续性;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法、环境和教学过程等都有区别。
2、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
第一、技能的个性化特点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核心要素,所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不能像普通教育那样把学生集中到一起,千篇一律地进行教育,而应该注意企业的差别性、注意岗位的差别性、注意学员的差别性,从而选择适当的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和培训方法。
第二、技能的岗位性特征,使得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目标性、针对性。因此,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紧密和岗位结合,立足岗位培养和成长,根据岗位特点和岗位要求设置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强调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
第三、技能的动态性和技能提升的渐进性,决定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是在生产、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步步完成的。它与实践密不可分,并且随着企业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而不断发展变化。技能的境况,必须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训练学习,在生产、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步步掌握和提高,谁也不可能做到一步登天,总是存在着从“生手”向“熟手”逐渐转化的过程。
第四、技能型人才成长与实际岗位的实践训练是直接并行的。离开了岗位生产实践的技能是不可能存在的,技能既从岗位实践中来,也要从岗位实践中学习,而且必须亲身进行操作,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揣摩和摸索中逐渐积累经验,掌握技巧。
3、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必须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是内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并根据技能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内容和培训教材,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
走开放灵活和自主创新的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死搬教条、墨守成规,应当在实践过程中解放思想,具体总是具体分析,走开放灵活的;培养方法、途径等要勇于自我探索,走按部就班创新的道路,逐渐摸索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技能的配比原则。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都不能忽视,知识是技能操作的理论基础,技能是知识在岗位操作中的具体实践应用,两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针对以上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我校机电专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以下共识:
1、机电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由于机电专业重要性和庞大规模,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因此,培养初、中等素质机电专业应用型、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非常紧迫,意义重大。
2、本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基本准确。企业对初、中等技能型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工艺规程编制、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装夹具设计、数控编程、质量检验上。它们不仅需要一大批首岗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生产一线操作型初、中等技能型人才工人,也需要一大批掌握工艺实施能力、具有多岗适应能力的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型技能型人才,并在职业素养、人文修养等方面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适应对中小企业的技术与管理要求。毕业生普遍认为我校机电专业机械基础、工装夹具、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图、电工基础、数控车削项目教程和数控铣削项目教程等方面的课程等都很重要。毕业生在希望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充分意识到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3、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符合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适应机电专业对企业初、中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校机电专业应以企业生产一线技能型工人培养为目标,现场工艺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对接生产现场、对接关键技术、对接典型工艺”;与行业企业合作,设计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强化工艺实施技能;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工艺实施应用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产组织与调度能力”的培养目标。调研表明,机电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符合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4、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方式
企业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许多关键环节必须在实际生产岗位、在接近或等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写成。校企合作应该作为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选择方式,并明确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
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理解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性作用,二是如何发挥学校的育人优势,并充分利用和挖掘企业的资源。
技能型人才的最终使用者是企业,所以,必须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发、从企
业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去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特别是技能训练环境环境必须接近或等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尽量利用生产现场和岗位进行实训,按照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科学、合理地去培养技能型人才。
作为中职学校,要尽可能地去了解企业,包括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特点、企业现有的岗位情况和岗位技能要求、企业的用工需求等,并形成制度化、责任化,定期、定人到企业去走访、调查。同时,中职学校要加大自身从略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学校的培养能力,构建成为广泛认可的终身职业培训平台,提高自身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虽然近年来我校加强了实训基地的建设,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学校的教学体系与企业急需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脱节等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我校自2008年起开始积极摸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目前机电专业已与苏州科技金属制造部,湖北马勒三环气门驱动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机电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到这些单位实习三个月,真正做到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实际生产实现“零距离”对接。
三、目前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开发和创新不够、培养能力不足,这是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缺乏自主开发培训项目、培训教材和培训方法的能力,进行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创新的意识不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针对性不强,没有自身的特色,效果不理想。特别是超能力培养技能型人才,致使最终培养出来的赏达不到预期的技能水平。
二是抓细节不够、理念变成行为的执行力不到位,这是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存在的以一个问题。经常见到中职学校领导谈宏观管理、谈发展理念,但是在管理和教学的细节上却做的不够,理念也转化不成具体的行动,所以,水平也就停留在那里。
三是中职学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利用宏观政策的能力不到位,以及开放的观念、代用外力的能力不够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机电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可对如下的环节进行加强: 1.总体要求毕业生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能从事生产一线机械加工、工艺实施、机电设备维修等岗位。
2.应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引进企业先进的加工工艺和企业文化,构建全新的面向工学结合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研究确定并完善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的主体架构。
3.引入企业中技能型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进一步加强对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内容的教学,如车工、钳工、数控加工技术、CAD/CAM、Pro/E软件应用等。4.提高毕业生的外语、计算机水平,以更好掌握数控机床性能,熟悉操作,适应外资企业要求。
5.开设实用的市场营销课程,目前企业的营销人员要有机械行业等专业背景,机制等专业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如熟悉营销方法,则是企业的急需人员。
6.开设相应的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类课程,进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培训。企业对所招收的中职毕业生有较高的期望,希望他们具备一定的车间综合管理能力。故学生如掌握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则利于毕业生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参考文献】
[1]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挑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4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第二篇:关于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张金宝, 张晓亮
(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寿光262700)
摘要:简要介绍了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做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示码:A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成立于1999年6月,是在全国制造业复苏,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短缺情况下,响应国务院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号召,为适应山东省潍坊地区机械制造行业发展而设置的实用型专业。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校学生1000余人,共32个班级。本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方面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设计、改造机电设备、工控装置的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绘制各种产品装配图及零件图、操作数控机床,具备安装、调试、使用普通、数控机床的技能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自建立以来,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做法
1、制定了较完善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组合计划 本专业教学计划于1999年6月制订,分为六大模块: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体育等课程;英语能力模块,开设有实用英语、专业英语等课程;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开设有计算机文化基础、AutoCAD、CXCA等课程;专业基础模块,开设有机械制图、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专业技术模块,开设有互换原理及技术测量、金切机床与数控机床、可编程控制器、机制工艺与夹具、伺服系统与电控、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控原理及编程等课程;实践能力模块,包括金工实习、机械课程设计、数控机床操作实习、机电产品优化设计等。课程安排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更加注重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创新”的原则。八年来,该专业教学计划在探
索中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课程安排更加注重职业性和实用性,如增加了应用文写作、创新设计等选修课程,以后将逐步增加人工智能控制、机器人等课程,使该专业教学逐渐走向职业化、尖端化和科学化。
2、组建了一个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
为适应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于2000年成立了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顾问成员由知名学者、企业高级工程师、机电技术专家和我院骨干教师组成,设置目的是为该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方向、人才培养规划、教学计划的论证和制定、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献计献策,把关导向。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为该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围平台。
3、建立了一支年富力强、具有凝聚力和专业水准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其中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6%;“双师型”教师比例为80%;拥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为30%。同时,还从知名企业外聘兼职教师,充实专业师资力量。外聘教师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主要承担专业相关实践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指导工作。为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我院将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特别是引进硕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和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或“双师型”的教师,以保证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在这几年中,我院非常重视现有教师队伍的深造、进修和培训工作,以期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如到山东
理工大学等高校考察学习,并进行专业建设问题探论与交流;赴南京工程学院进行数控技术培训;参加中国海洋大学工程硕士培训班;参加山东省职业鉴定中心高级数控操作员培训;赴韩国参加中韩职业教育培训等。
4、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大大提高教学水平。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智能化、个性化教学。该专业教师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自由融合。本专业教师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学转变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如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数控技术等课程已经制作了形象具体、结构系统的课件,降低了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兴趣,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训基地
该专业在校内现有机械制图实训室、CAD/CAM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高性能模拟电子实训室、高性能数字电子实训室、电力拖动实训室、材料与力学实验室、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等30余个实验实训室;校内实训中心占地3000平方米,内有先进的数控机床13台、普通车床26台、铣床8台、磨床2台、牛头刨1台;电气焊实训车间1个,内有交直流及氩弧电焊机40台、气焊设施10台套等等。该专业实习实训设施齐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环境,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2006年下半年投资368万人民币引进多台数控车床。在优化校内实训基地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实现与企业、政府部门联合培养、共同互利的双赢局面。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了解专业特点、顺利进入职业领域必不可少的桥梁。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始终把校外实习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社会资源。迄今为止,该专业校外固定实习基地主要有山东华源凯马集团、山东泰丰汽车底盘制造有限公司、山东万龙集团、山东墨龙集团、山东联盟化工集团等19余家。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优化专业育人机制提供了保障,今后几年将在现有实训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规模,为培养更加优秀的机电技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外在支撑。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这与当前该专业所处于的“机、电、计算机”三大块内容三足鼎立的实际格局很不适应。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突出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的地位。
2、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力度不够
高职高专教材建设是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可采用的教材数量虽然不少,但大多数教材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比较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从培养特点上讲真正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很少,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不便。
2、技术尖端性不强
高职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高职学生毕业以后能干活就行的错误认识。高职教育是一种伸缩性非常强的教育,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技术革新能力,授予学生较尖端,较前沿的知识。在这一方面,我们有待努力。
三、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思考
1、构建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
为适应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院教学计划的修改要求,加大电类以及计算机类课程在本专业中所占的比重。
2、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由于该专业课程现有教材不太合适,因此筹划组建机电一体化教材编写委员会,从培养目标与教学实际出发,联合著名高校和教育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专家齐心合力编写适合高职高专特点的专业教材以及与我院实验实训室设备想适应的实验实习指导书,以满足专业发展需要。
3、加强专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利用学院内实验设备和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本专业专任教师学习、实践,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
4、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先进尖端技术的兴趣。
21世纪,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
需的优势学科方向。21世纪的中国将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能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以及其他机电一体化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开发、编程和操作的高级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我们将紧紧抓住人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准确定位,严谨制定人
才培养计划,使教学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培养出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周衍庆
Enhancing the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peciality,and Training the High Quality Skill Talented PersonZHANG Jin—bao ,ZHANG Xiao—liang
(Wei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Shouguang 262700,Shandong Province)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briefly the speciality in Wei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it has pointed out the existed question,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train the high quality skill talented person.Key word:Vocational college;Electrical engineering;Skill talented person.作者简介:张金宝(1969-),男,山东寿光人,山东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从事机电产品研究.收稿日期:2007/05/11
第三篇: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探究
【摘 要】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的需求,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出现空前短缺的局面。如何改变这一现象,需进行有效的实践技能教学,本文就此论述了几点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学生实践技能 “双师型”的教师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3-0189-01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关键时期,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当迫切。对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个专业而言,学生在学习中涉及相关学科知识,要掌握本专业相关的操作、制造、装配、调试、维修等技能。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的需求,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出现空前短缺的局面。如何改变这一现象,需进行有效的实践技能教学,对此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 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机械零件制造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机电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中级职业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检修、管理等工作的技能应用型高级人才。也就是说,毕业生要具备机电一体化的综合技能。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目前多数院校缺乏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系统性的培训。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只是对机械或电气方面的知识了解,但这无法从事机电设备的综合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工作。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应实行创新式的实训教学模式,强化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培训效果。
二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设置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模糊
从教学计划中可看出,目前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是按既培养机械方面又培养电气方面来设置课程,但是机械与电气又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广,让一名中职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里要系统地掌握好两大学科,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在定位时应按培养方向分清主次,不应采取机电并重的培养方案。
2.实训条件落后,实践操作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职业院校虽具有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训设备,但基本是以单个实训课题为主,很少有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性实训设备,最终使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差。因此,各职业院校应尽快建立和健全综合性实训设备。
3.缺少“双师型”的教师
在职业院校中真正“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很低,专业理论课教师不能带学生开展实训实习,而实习指导教师理论基础知识较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导致理论与实训脱节,教学效果不佳。
三 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革
以企业明天的需求来培养今天的学生,明确专业的培养方向。为使学生的就业前景良好,使学生在就业时有针对性,应突出技能培养,加强师资建设,强化技能训练。例如根据培养方向可设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技术;物流机械自动化等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面向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的企业,从事设备的装配与调试、制造、开发工作;也可在机电设备制造企业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四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职业院校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内容陈旧、落后,没有体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水平,没有走在科学发展的前沿,相关专业知识没有很好的渗透和融合在一起,同时课程安排不合理、内容重复,与当前该专业所处的“机、电、液”三大块内容相结合的实际情况不适应。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考虑将“机、电、液”三部分内容有机结合,重新设置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一定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目标,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避免知识内容的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知识可进行模块化教学,建立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平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可分为综合化系列课程和专门化模块课程两部分。
在综合化系列课程设置时,将相关的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到一门课程中。
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将培养任务分解到每个教学模块中,确定每个教学模块所应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并达到什么样的能力,在每个教学模块中都要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我院正在尝试模块化教学并取得了成效。
2.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实践教学环节是机电一体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的设计应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了其创新精神。我们可以将实践教学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基本技能训练;第二步专业技能训练;第三步综合强化技能训练。
教学课时设置的原则应是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是1∶1。实践操作训练应跟上理论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实践操作训练的效果,又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中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因此,实践教学的效果可从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学生的就业情况得到较好的见证。同时,应加强校企合作,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实践教学的知识应用性和岗位适应性;在实践教学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篇:“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与实施方案
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
开题报告与实施方案
6月 24日,市职教研究室牵头申报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课题,获省职教研究中心“重点课题” 立项。立项后,我们根据省职教研究中心颁发的职教课题管理办法和课题申请评审书所述的要求和研究内容,认真研究了本课题所涉研究范围、内容,已有的研究和实践基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细化了研究工作实施细节方案。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极其缺乏,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虽然数量上供大于求,但劳动力技能素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就业矛盾突出,因此,培养一大批中、高级技能人才不仅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变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扩大就业与促进再就业的需要。
所谓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主要包括优秀的中专、中技毕业生以及取得技工、技师及相应水平的人员。
从全球视野和职教发展的历史看,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职
业教育技能的培养和研究,进行了各种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我国职业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进和试验了“双元制”、“CBE”、“MES”等多种培养模式,各地也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各种层次和形式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经验。
加强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及其成长规律的研究,是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更高要求的需要,更是中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需要。研究这一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办学实践,并将指导宜昌本地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并为宜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调查和掌握本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技能训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以及发展方向;
2、形成科学的技能型人才概念,探索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
3、三所实验学校分别选择某一专业(建筑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酒店服务与管理)为样本,开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方案、探讨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技能型人才主要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的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的操作,并能解决部分技术和工艺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优秀的中专中技毕业生以及取得技工、技师及相应水平的人员。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骨干。
技能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技术型人才等人才分类而言的,其主要工作是面向生产企业和服务管理等基层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基本特征是:
1、工作岗位为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的第一线;
2、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能进行岗位实际技能操作。
(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1、学校培养模式:完全由学校按专业教学计划进行理论教学,建设实训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
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建设基础实训实验室或与企业合作进行技能实训,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三)影响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及成长的学校、社会性因素
1、鄙视技能型人才的观念依然大有市场。社会还没有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人才的共识;
2、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实习实训办学条件较差,难以满足技能训练的硬件要求;
3、技能型人才在企业就业岗位上工资待遇与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相比偏低,打击了人们学习技术掌握技能的积极性;
4、受当前社会环境和招生制度等因素制约,中等职业学校难以招收到较高素质的生源,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困难。
(四)应对措施与政策建议
1、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领导,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错误认识,树立起职业教育光荣,从事技能性工作光荣,技能型人员是人才的观念;
2、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改善学校的实验实习设备等硬件条件,提高教师的工作福利待遇,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有利于企业和学校积极主动、合作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奖励技能型员工和大赛选手;
4、职业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五)培养技能型人才工作、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探索实践:
⑴以某一专业(建筑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酒店服务与管理)开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方案。
⑵以某一专业(建筑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酒店服务与管理)为例开发(设计)技能型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案。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以理论研究揭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和基本规律,以实践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即宜昌市职教研究室教研员负责理论研究,联合3所职业学校选择3个专业(建筑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酒店服务与管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实践。
基本研究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人员与保障条件
本课题组研究人员组成,一部分是宜昌职教研究室的专职研究人员,一部分是宜昌市职业学校的管理人员(校长或分管教学副校长),具有丰富的教科研和办学实践经验,曾多次主持或参与教育部、省教育厅立项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如下:
石希峰,男,40岁,宜昌市职教研究室主任,中学高级。原在宜昌城建学校主管教学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及管理工作经验;主持过两项宜昌市教育局课题并获奖。
汪继清,男,46岁,宜昌市职教研究室副主任,中学高级,宜昌市学科带头人。主持过教育部立项课题《区域(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结题并获部二等奖;执笔省
教育厅重点课题《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研究》,顺利结题并出版;
赵 旭,男,宜昌市三峡中专校长(原宜昌城建学校校长),高级工程师。
梅继开,男,宜昌市三峡中专副校长(原宜昌水电学校负责人),高级讲师;
田纯亚,男,长阳县职教中心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杨舒静,女,宜昌市三峡中专学校城建校区教务科长,讲师
邱保成,男,宜昌市三峡中专学校水电校区教务科长,高级讲师
骆祚武,男,长阳县职教中心旅游专业部主任; 阮文俊,男,43岁,宜昌市职教室教研员,中学高级。多次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立项课题研究,执笔过1项国家级2项省级课题的研究报告。
高 清,男,46岁,宜昌市职教室教研员,中学一级,多次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立项课题研究工作。
经费保障方面,因为参与此项课题研究的人员均为宜昌市职教研究室专职教研员和学校领导及教科室教研人员,有省职教研究中心的资助、职教室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研究经费有保障。
五、实施步骤
(一)课题启动(2011年4月—9月)
①确定课题研究方向,联系有关学校确定样本专业; ②与合作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填报课题申请书; ③明确各单位和课题组人员研究分工,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搜集研究资料;
④宜昌职教研究室和三所学校共同制定总课题和子课题研究实施性方案;
(二)研究实施(2011年9月—2012年4月)
①各课题研究小组搜集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 ②召开课题组会议,建立理论研究模型,确立课题研究总方案,明确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③三校以某一专业(建筑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酒店服务与管理)为样本,根据理论研究模型和调研取得的资料,制定某专业技能型人才实施性教学方案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案;
④实施专业技能型人才教学方案实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好实施过程的记载;
⑤各子课题撰写研究报告。
⑥召开课题组会议,研讨子课题研究报告。
(三)总结结题(2012年5月—10月)
①撰写研究报告,召开课题组会议反复讨论修改; ②收集整理资料,汇编课题研究成果;
③填写《课题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报送相关结题材料。
第五篇: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紧密对接的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计算机专业的飞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但因社会各地的产业结构、行业人才的需求不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智能结构也不同。那么,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如何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紧密对接呢?
(一)紧密对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岗位需求
1.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细化专业方向。中职学校必须根据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制定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之计算机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对本地区计算机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调查,花大力气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研。把每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职业方向,大致归纳为办公文秘、网络工程技术、网页制作、软件开发、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三维动画、硬件维修、数据库管理等职业岗位。从而确定相应的专门化培养方向,明确各自的知识和技能架构,为中职计算机专门化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2.以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为目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为了适应计算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市场需求,实现以职业岗位需求设置专门化模式,必须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减少文化基础课课时,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加专业课课时,突出务实训练,强化主干课程教学。在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时,可以采用“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践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结构。
在文化课中突出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整体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在专业基础课中突出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使学生具备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学习专业技能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专业技能课中突出专业实操、巩固专业理论。在实操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技能运用能力。在实践课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使学生在专业实训中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及项目设计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适应实际工作职位的能力。推行学分制,在选修课中扩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
(二)紧密对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
1.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专业课程内容要及时删减、补充、更新,使学生学到最新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第一,确保教学内容的易学性。中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低,举一反
三、综合归纳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学内容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适当选择教学内容的层次深度,从够用的角度出发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第二,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课程教学内容应充分把握当前主流技术的发展趋势及企业人才需求,贴近市场,面向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第三,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以便全面、准确、及时把握企业用人需求,让学生学到最新、最具有专业优势的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递进性。教学安排以第一学年打基础为主,教学内容简单、容易掌握;以第二学年学习技能和实战训练为主,教学内容丰富、翔实完整、层次较深;以第三学年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为主,教学内容直接面向企业岗位需求。确保教学内容的可拓展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深入探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项目实训为主线的构建实训教学平台。教学模式要突出任务设置和情境设置,多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接触企业项目,接受设计和开发任务,在实践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实际设计、实际开发、实际操作的全过程。
如何去构建以项目实训为主线的实训教学平台呢?加大专业课的实训力度,确保学生动手操作训练时间,突出务实训练。在实践活动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在动
手操作中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技能教育的目的;消除专业理论与实践活动的脱节现象,构建一支既懂理论又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社会兼职教师的储备,提高实践经验的传授和追踪市场的敏感;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专业实训场所,购置专业新型计算机设备,让学生乐于实训场所操作,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和现代化生产技能训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对外承担设计项目,带动学生参与社会技术开发和设计。推行校企合作,拓展岗位技能培训基地。加大与实习企业的合作,把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企业岗位上得到补充和完善,同时为企业用人提供选择。注意对从事企业一线项目管理、项目设计与开发的少数兼职教师的聘请,如聘请软件设计师进行软件项目开发的课题指导;聘请数据库系统设计师进行数据库管理与项目开发的课题指导;聘请网络工程师进行网络管理、网络综合布线、网站建设项目的课题指导,等等。
(三)紧密对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需求
1.以企业管理制度为蓝本,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许多研究认为,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水准。企业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学校可安排实训指导老师收集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并将其作为实训管理制度,让学生严格遵守,按照企业模式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养成讲文明、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此外,应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以诚信为根本开展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2.以示范、指导、项岗实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可将往届优秀的毕业生请回学校,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谈谈工作体会和成功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聘请企业管理人员的或岗位能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讲解和示范从业人员必须要严格遵守的职业规范;由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王晓敏等.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及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2007,(7).[3]熊以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