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
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
心得体会
一、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转变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即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应是高高在上拥有知识的权威,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要扮演好这个角色,首先,应引导学生对教材感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探究性学习;再次,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2、要改变教学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杜绝“满堂灌”、“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以至全身互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寓教于乐,自觉不自觉地获取知识、接受教育,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3、要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内容丰富,趣味性强,每篇文章有许多激发学生兴趣的亮点,教师应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积极挖掘并合理运用教材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因素,精心设计教法,并创造性地施教,才能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要面向全体,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缺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既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尊重、正视他们和其他学生差异的存在,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潜能,发现和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逐步摆脱学习的困境。
5、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好的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少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习惯:
⑴ 自学的习惯;
⑵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⑶ 经常诵读、背诵的习惯; ⑷ 善于积累运用的习惯; ⑸ 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⑹ 质疑问难的习惯等等。6、要注重培养“领头雁”,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的“小老师”,让他们在搞好自身学习的同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并相互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实施疑难
本人在新课程教学中,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各位同仁研究解决: 1、关于课堂教学失控的问题: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只注重“形”而忽视“神”,为了追求表面的热闹,学生的探索过程有可能“走过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很透彻。这需要我们把握好讲解的“度”和探究的“度”。2、关于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在新课程教学实验中,大部分教师普遍的呼声是“新课程不适合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似乎是“锦上添花”,而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有些“雪上加霜”,从而使两极分化更为严重。这需要我们在正视这一问题的同时,注意消除学生的两极分化。
三、案例评析
《乡下人家》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师:乡下人家在哪里吃饭呢? 生:门前场地上。
师:在那儿吃饭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心情特别快乐。生:心情特别愉快。生:心情特别惬意。
师:对,心情好,胃口就好,吃饭就香!(引导学生带着愉悦、快乐的心情读)
师:如果把“天高地阔”换个词,你能换成哪些词? 生:狼吞虎咽。细嚼慢咽。津津有味。师:大家思考思考,换成这些词行吗? 生:不行,“狼吞虎咽”和“细嚼慢咽”只强调了吃的动作和表情,表现不出快乐的内心。
生:“细嚼慢咽”显得太斯文了,不是乡下人吃饭的样子。生:“津津有味”只强调吃得有味,吃得香,也表现不出乡下人家吃饭时的愉快。
师:再仔细读读这段文字,看看还能不能发现这个词不能换的新理由。生:“天高地阔”除了表现出了吃饭时的悠闲与快乐外,还表现出乡下人家吃饭的地方很大,向上能看到云彩、归巢的鸟儿;向西看,能看到火红的晚霞。这是其它词表现不出来的。
师:说得好。生:还有,“天高地阔”含有边吃边高谈阔论的意思。师: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谈论地里的庄稼。
生:谈论家里养的母鸡快生蛋了。生:谈论今年的收成。生:谈论收获之后的打算。„„
师:他们越谈论心情会越怎样? 生:高兴。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再读读这句话,读出那份愉悦与快乐,感受那份独特与迷人。〔评析〕
这段教学中,教者立足“天高地阔”一词的运用,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境进行换词比较,在比较中领悟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当、妥贴,并在对话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资源,顺势让学生想象乡下人家在“天高地阔”地吃饭时会谈论些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但读懂了“天高地阔”一词蕴含的意境和情趣,看见了“天高地阔”背后的风景,而且领悟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学到了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断
师:你从文章的哪些句子体会到小巴迪在焦急地等待着父亲回来的?
生:我从第四小节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看出他在焦急等待。(出示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学生齐读句子。)
师:老师注意到这几句话表达方式很特别,你发现了没有?自由读读这段话,仔细体会一下。(学生读书,体会)
生:这段话让人觉得等待时间很长。师:你怎么感受出来的? 生:作者把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一个个写出来,没有直接说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让人感觉时间过得慢慢的。
师:你有一双慧眼。能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吗?(生朗读,注意延长词之间的停顿)
师:读出了时间过得很慢。一刻钟并不长,但对巴迪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等待。此时,你想到了哪些形容时间过得很慢的词?
生:度日如年。望眼欲穿。望穿秋水„„
师:是啊,巴迪感到了“度日如年”的滋味了。继续读书,体会一下这个句子的表达形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每一个时间后面都用了句号,也表示巴迪等的时间很漫长。生:一个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段漫长的等待。
师:讲得真精彩,语言很有诗意!这句话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巴迪等的时间很漫长之外,还有什么感受?
生:还让我感受到巴迪等得很着急,好像在不停看表。
师:想想,望眼欲穿的巴迪在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等待中,会做些什么呢? 生(纷纷回答):在屋里不停地来回走着。打开大门,伸长脖子张望。打开窗户,探出身子眺望„„
(教师出示经重新组合的句子: 七点
父亲还没有回来 七点一刻
父亲还没有回来 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巴迪就这样整整等了一个下午,一直到——(生读)七点,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巴迪在屋里不停地走来走去,都已经——(生读)七点一刻,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此时的巴迪迫不及待地到门口张望,一直到——(生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等待使心情更加焦急,等待让人感觉时间更加漫长。正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才产生出了强烈的表达效果。这种表达方式多么妙啊。大家可以在作文中把这种方法“偷”过来。请把这段读一读,再体会一下。〔评析〕 节奏和标点都是言语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都能在文本中参与文本意蕴的表达,并能增强表达的效果。本片断教学,教师以“老师注意到这几句话表达形式很特别,你发现了没有?”为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先引导学生咀嚼看似平淡的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通过咀嚼,学生不但体验到了巴迪等待父亲时望眼欲穿的心理感受,还领悟到读这几个词语时应把握住特定的节奏才能把时间过得很慢表现出来;接着,再引导学生推敲标点符号,“一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漫长的等待”是学生揣摩出来的个性化的感悟,再以对标点的感悟为基础让学生围绕“焦急的等待”来展开想象;最后,巧妙地结合重新组合的句子进行引读,在读中深化对文本蕴含情感的领悟,感受言语特有的句式和节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成功地将言语成长点植入到学生个体的言语系统中,为学生在日后言语运用中模仿这种言语形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片断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5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
(生思考、准备)
生: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我没有兵权,我的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结,就有希望。
师:虽然你的兵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众—— 了不起的皇帝。生:假如我是皇帝,我不会建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如果打不赢,我会与他们谈判。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枪炮。
生:我是北京城一位老百姓,我会号召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展开战斗。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
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请读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
圆明园是皇帝亲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仓皇逃跑了。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下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师:读了上面的资料,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生:我悲愤!悲愤的是我们自己的少数人怎么会这样?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几刀,很难过。
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评析〕 片断伊始,引导学生将自己假想成皇帝、大臣、士兵、百姓,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会课文要传达出的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愤怒;可就在学生越说越解恨的时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文字资料却让他们的激情一下消失了,他们从资料中看到的是皇帝仓皇出逃、士兵夹道跪迎、军阀趁火打劫„„这时,学生们的心中不仅仅有着“仇恨”和“愤怒”,更在进行着反思,在他们的心中,“圆明园”是“耻辱”,是“警示牌”,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自省,有助于良好人格和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这里,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运用,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催生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引导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并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
《军神》课堂片段
文本: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手术前,什么地方最后证明他是真正的男子汗? 生:(读课文)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虽然不打麻醉很疼,但刘伯承为了以后能指挥打仗,就不管疼不疼了。师:你是怎么知道刘伯承不施行麻醉是为了以后指挥打仗? 生:因为刘伯承说:“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你是从课文上知道的,对吗?是的,刘伯承的确用他清醒的大脑,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谁能说说刘伯承有哪些丰功伟绩?
生:刘伯承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1947年跃进大别山。1949年,组织渡江战役。
生:抗日战争中歼灭了53 日军,收复县城59座。师:(点击课件,音乐响起)就让我们一同来瞻仰刘伯承元帅立下的一系列不朽功勋吧!屏幕上逐行出现配有旁白的下面一段资料:
1916年3月,攻占丰都时,头部中弹,右眼致残。
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时,屡打胜仗,被誉为川中名将。
1932年10月,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1935年5月,指挥干部团强占皖平渡,巧渡金沙江。1937-1945年,参加大小战斗五百余次。
1946年6月,在十个月内连续组织九大战役,歼敌十二万余人。
1947年6月,与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像钢刀一样插进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令蒋介石心惊胆寒。
1948年11月,与邓小平等人发动淮海战役,获得 巨大胜利。1949年4月,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一幕。1950年冬,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师:这一切,都是因为刘伯承有一个清醒的大脑。而此刻,他将要为此付出的是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疼痛。同学们,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刘伯承说的这句话。
生读
〔评析〕 丰都战役后,受伤的刘伯承为了在未来的军事生涯中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谓用心良苦,并为此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本则片段的教者,为了让学生能全面领悟到刘伯承的良苦用心,匠心独运,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到了课程资源的的开拓点,从“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出发,收集全了丰都战役至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为中国革命所立下的主要功勋。课堂上,学生在阅读了这一则资料后,不但对刘伯承充满了敬佩景仰之情,而且深刻地领悟了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良苦用心,真正走进了文本。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探索实践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思和重建的过程,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
第二篇: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读书体会
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小学语文》心得体会
我认真研读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这本书。这本书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汇总分析和全面的梳理,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进一步归类和解答。而这种解答不是就事论事的,而是从整体上对教材的有效解读、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在纵向上了解本学科的不同学段教学实施的要求;在横向上熟悉本学段相邻学科教学的要求和实况。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语文课程教学准备的问题,语文课程教学实施的问题,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问题。
通过认真研读《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一书从思想上帮我解决了怎么想,怎么看的问题。
1、《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一书在讲到小学语文需要转变那些备课观的问题时,讲到了备课≠备教案使我深受启发,使我对备课这个教学环节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语文备课有狭义、广义之分。教师通常所谓的写教案最多也只能算作狭义的语文备课,其基本要求是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广义的语文备课是大背课,终身备课,它以语文教学为核心,向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更包括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在语文界有一句著名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将此话与语文教师的备课联系起来,完全可以推导出这样一句话:“语文教师备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语文教师顺应课改潮流的必然需要,也是语文教师学习的必然需要。
写教案决不等于就是备课,备课也决不等于就是写教案。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语文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更重要的是备理论、备生活。对语文教师而言,有形教案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备进自己的心灵深处。
2、《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一书在讲到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讲到了教学设计≠设圈套也令我耳目一新。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
理论的指引下,语文教师根据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预先设想,即进行教学设计是语文备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把教学设计定的过细过死,使语文课成为一种一成不变的模式化结构,高明一些的则把语文课设计成一个个圈套,到课堂上让学生往圈套里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师的预期不一致,所以在课堂上常会出现教师的一次次启发落空,最后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不得不设定狭窄的通道逼迫学生跳进预先设定的圈套。
3、《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一书在讲到语文教师备课时,提出了备教案≠备师案,这使我对备课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语文备课中,集中体现教学设计的文本形式被称为教案。在传统的语文备课中,教案就是师案,是教师的案,是教师如何教课文的方案。这种教案往往是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来进行设计的,教师在写教案时考虑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学生的学要符从于老师的教,即将教师置于主体地位,而把学生置于客体的位置上来看待。这种教案是只为教师准备的,是只为教师服务的,教案里充斥的只是教师与教材。这种教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单向度的信息传递,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单一的传递信息与接受信息的关系。
以上所写只是我在阅读《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一书时对我思想触动的点滴感受,《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一书从理论的高度帮我解决了怎样看待教学中的常见现象及问题。
第二、《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一书从行动上帮我解决了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始终是一个难点和重点,我在识字教学中就苦于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一书则详尽的列出了11中切实可行识字教学方法。
(1)、利用基本字记忆字形。(2)、利用部首的变化记忆字形。
(3)、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忆字形。(4)、利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记忆字形。(5)、利用象形字的特点记忆字形。(6)、利用形式多样的练习记忆字形。(7)、利用实物图画演示记忆字形。(8)、利用歌诀记忆字形。(9)、利用动作演示记忆字形。(10)、利用谜语记忆字形。
(11)、利用拆字的方法记忆字形。
2、作为语文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很重要内容就是批改作文,但是究竟怎样批改有效果,用什么方法批改学生更容易接受是困扰大部分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一书针对这方面的问题给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
如:对小学生作文中的病句怎样修改?《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一书提出了这样的方法:最稳妥的方法是在他们不太通顺的语言下面画一条线,让他们自己去订正。这样,就保留了他们有意义的思想,让他们自行将思想转化为正确的语言,对他们才是最为直接的益处。
这使我想起了几年前看到的一本辅导小学生作文的新书,其中有一个三年级小朋友的看图作文,写的是参加航模比赛的故事。小作者在文章中写道:“„„张华的船冲在最前面,他高兴得跳起来,大声叫:‘啊!我的船要得第一了!’李小明的处在第二,他紧张的直冒汗。„„”
指导教师的评改是:“李小明的神态应从脸部去描写,人们只说头上冒汗,不说手心冒汗。‘紧张的’后面用‘两眼注视着自己的船’为好。”
紧张的时候,只有头冒汗,手心是不冒汗的吗?恐怕不对。教师似乎都有些紧张得“手心捏着一把汗”的经验。不论心理学还是生理学,都承认手心会冒汗。
人的神态在脸部的表现是最生动的,这是许多描写着重脸部的原因,但并不是只能写脸部的表情。有时候,肢体也会有生动的“语言”,也能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所以,告诉孩子“神态应从脸部去描写”似乎不够准确。
此外,紧张的时候就必须“两眼注视着自己的船”吗?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越是紧张,就越是不敢看引起紧张的事物„„
孩子们有自己观察和了解事物的独特方式。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画图才具有一种稚拙的美;他们的语言才有天真的韵味。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大胆的运用这种方式,而不是妨碍或者扼杀了他们的这种天性。
3、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有效的帮助和引导低年级的学生写日记,并使他们爱上写日记,《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一书也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儿童开始学写日记,往往不知从何下笔,所以最初的指导要非常具体。可以
收集一些低年级儿童写的日记读给学生听。为便于模仿,选读的日记应该是简短的,就就是那些学习基础差的也可以学写。例如,有个儿童写到:“今天下午,奶奶给我一元钱,我买了两根棒棒糖,很好吃。”尽管只有一两句话,但是他独立写出来的,就应该肯定。
儿童最初学写日记,常常像流水账一样。例如:“今天放学回家,我在家里做作业,做好作业,出去踢球。吃过晚饭,我去看电视,后来奶奶叫我去睡觉。”事情虽然写得不具体,但是放学后做了哪几件事,倒是写清楚了。对于初学写话的人来说,这种按照自然顺序写的日记,正是最基础的作文训练,今后可以逐渐指导他们把日记写得丰富起来。
总之,通过阅读《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一书,使我对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而这种理解现在对于我来说还只是存在于头脑中,尚未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尝试和印证的肤浅的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将通过阅读《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一书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的日常教学中去,并通过日常教学不断思考,最终内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2011年 月 日
第三篇: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及意义
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及意义
镇海教研室魏志刚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以往我们对教育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一方面抱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寄予过高的期望。抱有怀疑态度的人往往只承认具体经验的价值,而忽视观念和理论的根本性引导作用;寄予过高期望的人往往以为教师带着先进的观念和理论走进课堂就可以实现有效的教学。其实案例研究应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的命题。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应体现教师的主动精神和对改革目标的追求,而不应是在社会要求下的被动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成为自觉的学习者与研究者。那么,什么样的题材、情景才是教师能进行自觉学习与研究反思的切入口和平台呢实验区的研究表明:将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难题细心地梳理为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剖析和研究,才能使教师通过最直接、最确切的方式具体感受与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才能有效地理解、应用教育理论,提高用理论来分析评价实践的能力,从而提高专业水准,改进教学实践。
一、教学案例及特征、定义:教学案例是以叙事的形式来描述富有深刻道理的教学事件。它具有叙事的一般特性:背景、冲突、问题、活动方式及结果。它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和效果,包含着其体的处置方式和特有的教学理念,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和情感。教学案例具体形象,描述真切,给人以真实感和亲近感。因此,在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特征:案例作为一种写作的形式,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1)与论文相比,有自己固定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思维方式上来看,论文的写作一般是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与教案、教学实录相比,有自己固定的写作内容和选材特点:教案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案例写作虽与教学实录的体例相近,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教学过程具体的实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而定。()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相比,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兴起来的一种教育文体。它们也包含着教育情境和个人思考,但与教学案例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学随笔有感而发,形式比较灵活,可以边叙边议。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总结。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侧重于教育工作者个人方面,范围较窄,教学案例的范围要宽泛得多,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既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其它地区的,小到可以是一堂课的片断,大到……。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早在世纪末,美国的哈佛法学院,就使用案例方法教学,世纪年代,这种教学方法在商业教育中相当普及,到了年代,逐渐运用到教育领域,并得到普及。促使美国学生的快速增长,也促使美国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积累了许多经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和新加坡都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改革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如:运用案例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的观念应与教材改革同步”、“改变单纯的授受式,运用过程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等,以上这些经验都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我国教育领域近几年也掀起了案例开发热潮,出现了许多理论成果。如郑金周主编的《案例教学指南》,顾泠沅教授主编的《以教学案例研究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课堂教学改革》等文章,都对如何进行案例教学和研究,作了理论上的指导。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许多学校进行的校本培训,都是为了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积累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经验。但是,这些活动很少与教学案例开发相结合,只是使教师在理论观念上得到转变,并没有付之教学实践。
三、案例的写作格式
、背景分析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
、主题
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
、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案例的细节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断,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多么深刻、故事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方式来讲述。此外,案例的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当然,具体情节可经适当调整或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出讨论的焦点。、结果
案例不仅是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
、评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可作多角度的解读。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层面的探讨,这样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如果仅限于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或者限于细节、技巧的追究,会失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以请专家点评、深化。案例的评析不要太长,贵在精炼、精到。精炼是指无废话,具有入木三分、精辟入理的工夫。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摸索、磨炼,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有了以上结构并不代表就是一篇好的案例,而写好案例的关键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选择复杂的情境。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具有独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独到的思考才能做到。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论文的泛泛而谈。说到底,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四、教学案例的功能
、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但不少教师总觉得理论与教学实际有相当大的距离,难以与之挂钩,不如学一些具体方法来得实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凭经验、凭感觉行事的情况并不少见,最终也影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这种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而教育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不足,它像一道桥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许多教师对教育理论学了不少,但这并不一定表明已经真正了解和掌握了。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教育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案例是总结教育经验的有效形式。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因此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哪些教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哪些教法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案例是教师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最佳选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里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帐,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经验、教训。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案例是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的最好方式。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也就是说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五、教学案例资源的开发
1、关注课堂
课堂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渠道,也是体现一名教师施教之功的重要场所。课堂中蕴藏着成千上万宝贵的案例资源,这为一线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提供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许许多多优秀的教学案例都源自课堂。课堂中教师对某一突发事件的处理、对某一教学细节的独到分析,无论成败得失都可成为案例素材,写出来可给同行提供借鉴。如有一篇《哄堂大笑之后》的教学案例文章,写的是一位高二政治老师去上课,走上讲台时,脚被放在台前的一盆花绊着,一个踉跄摔倒在地上,教室顿时一片哗然,一阵哄笑,有的竟拍手叫好。当时局面异常难堪,但该教师起来不愠也不怒,不紧不慢地说,人生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鲜花掌声,也会有困难挫折,就像我刚才一不小心摔倒了一样。但是摔倒后就应该爬起来,我们应相信,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下课后,许多学生还问他那一跤是否是为导入新课而摔的。这是一则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案例,充分显示了该教师的教学机智,读后于人颇多启迪。
2、走近学生
学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对象,看上去我们每天都和学生呆在一起,其实我们常常相距遥远,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世界上最难攀登的是心灵之山。学生对教师来说简直是一部书,很难读懂,但又是不得不去读懂的一本书。为此,我们必须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虑所盼,每一个小小的细节一经被我们捕获,就可成为我们案例写作的素材。如一位教师在一段教后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我伤了一位学生的心,因为能叫出班里许多学生的名字,但当一名女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我笑着问她叫什么名字,没想到她很生气地说:“我没有名字,你能给我一个名字吗?”接下去的整堂课,她压根儿就不听我的课了。后来,这位教师便以《让我记住你的名字》为题写了一篇案例文章,评析中说道: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其衡量的首要标准便是能否叫出他的名字,如果一位教师课堂提问时都以“这位同学来回答”“××的同桌来问答”“几号同学来说说看”之类的话表述,那么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肯定很遥远,学生绝不可能“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师平时一些不经意的言行举止很可能就会伤及学生脆弱敏感的心。可见,教育无小事。我们必须走近学生,真正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3、敏锐观察,细心捕捉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说过:“在观察的领域,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教育领域中每天都有许多鲜活生动的事件发生,有的教师熟视无睹,有的教师却能从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如一位教师写了一则《“山鹰”起飞了》的案例,说的是一位名叫刘勇的学生写了一首题为《山鹰》的诗叫语文赵老师看,结果老师看过后说他是癞哈蟆吃天鹅肉,刘勇听后很伤心;接着他又鼓足勇气让教政治的班主任王老师看,王老师从诗句中看到了闪耀的童心,看到了刘勇身上有着山鹰一样搏击长空的雄心与信心。于是,他鼓励刘勇,耐心指出诗的缺点以及修改意见,并鼓励他投稿,果然诗被发表在了《语文报》上。此后,刘勇不仅乐于写诗,学习成绩也跃至前列。为什么在《山鹰》诗稿面前,两位老师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倾向?其实,创作就是发现,教育也是发现。不过教育不是像作家那样去发现素材,而是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短处,发现学生思想上的一闪念。发现,来自不寻常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而这两种能力又来自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反应快。作为教师,不能过于关注既定的教学目标,还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对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应不断追问,深刻反思,从而挖掘更多的教学案例资源。
教学案例在促进教学反思、推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精彩的案例不亚于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最适合做这种研究。目前,以案例形式开展教学研究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但只要我们对教学实践活动,多一份关注,多一点思考,多一些主动,就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抓拍”到精彩的一瞬,实录到一个让人震憾的片断,把握住一个个恍然流逝的机会,写出活色生香的教学案例。
六、典型案例案例一
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书上还是没把生物说透!” 师:(一愣,随即笑了,鼓励)你说说看,为什么?
生:书上讲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在于生物可以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能作出反应、适应环境等,但我觉得这是它在已经有了生命之后才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点,究竟什么才是生命?(全班热烈鼓掌,一致附和)
师:(高兴)很好!我为我们班有这样的同学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我愿意和他一起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大家呢?
全班:(兴奋地齐声大喊)愿意!
师:(启发)那我们就一道来研究研究人吧!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生甲:一出生。
生乙:不对,在妈妈肚子里会动的时候。
生丙:不会动的时候也是生命啊!
生丁:我看课外书上讲,好像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生戊:那受精卵之前的精子、卵子难道不是活的吗?是活的就是生命。
师:(笑)大家想想看,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单个的精子或卵子能发育变成人吗?
生:(肯定)不能,精子和卵子要结合成受精卵才行!(笑)我们又不是克隆出来的!
师:(赞许)对,一个人的生命起点就从受精卵开始,受精卵将发育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并逐渐展现生命的系列特征。
生:(疑惑)为什么受精卵会发育起来呢?
师:(耐心、浅白)因为它能够从母体吸收营养,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和能量,并把自己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再通过母体排泄出去,这样它就逐渐发育了,直至最后变成一个胎儿。我们把这种个体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生:(好奇)一切生物都在新陈代谢吗?
师:(幽默)是啊,我们哪位同学能够站出来说:我再也不和空气打交道了?我再也不吃东西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啊!
(全班大笑)生:那么,老师,生命就是新陈代谢吗?
师:可以这么理解,正是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新陈代谢,所以,生命的世界才是如此丰富多彩、绚丽动人。生命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新陈代谢,这是我们《科学》书本上未提及的。
生:(追问)老师,那为什么受精卵在子宫内就能新陈代谢,而精子、卵子就不行了呢?
师:(打趣)两条腿走路的人是正常的,少了一条腿,能走好路吗?
生:那又是什么东西决定受精卵能进行新陈代谢、发育成人呢? 师:受精卵里的物质。
生:什么物质?
师:受精卵细胞核里的一种物质。.
生:受精卵细胞核里的一种什么物质? 师:DNA。
生:(会心地笑了)听说过。老师,DNA究竟是什么东西?
师:一个生命的全部信息都贮藏在它里面,它决定这个生命将来的全部面貌、全部特征。
生:这么说,生命就是由它决定的? 师:对!生:生命所进行的新陈代谢也是由它决定的? 师:对!
生:(坚定)老师,那您就不能说“生命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陈代谢”,而应说“生命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DNA”,DNA就代表着生命,对不对? 师:很有道理!只不过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生命。
生:(继续刨根问底)那现在出现的转基因、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等跟DNA有关吗?
师:(高兴)当然有关!这些都是人类向DNA等遗传物质吹响的进军号角,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彻底揭开生命之谜的阿波罗计划。那时,我们将从本质上完全搞清楚:我究竟是谁?生命究竟是什么?怎样改造生命、造福人类?
生:(异常兴奋)老师,你再给我们讲讲这些吧!
师:(风趣)我这个生物学硕士都快被你们问住了。
(学生面露得意的神色,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师:大家知道陆老师课堂上感到得意的事是什么吗?
生:?
师:(笑)就是被你们问住!(全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师:我们课后将再接着刚才的问题来继续共同探讨,欢迎大家向我开炮,向书本开炮,更向未来宣战!只有同学们不迷信、不盲从,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打破沙锅问到底,才能真正掌握打开科学之门的金钥匙,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拥有一把金钥匙!
(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来,在教室里经久不息…此时“丁零零…”下课铃响了)
评析: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略带贬义的“节外生枝”,是意外,是败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最忌讳“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打乱了教师课前的教学思路,影响了课堂正常的教学进程;于是,教师往往对制造“节外生枝”的学生轻则加以制止,重则厉声训斥。殊不知,“节外生枝”中可能隐藏着意外的收获,看似败笔中也会蕴涵着教育的良机!上述案例中,正是有了半堂课的“节外生枝”,才使课堂熠熠生辉,也正是有了学生连珠炮似的追问,才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众所周知,在今天的科学课程中,确立科学精神的培养目标的真谛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都牢固地树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追求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等的争论、实践的检验等共同的价值理念,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案例二
崔老师怀着焦急的心情快步奔向班级,边走边想该怎样压缩教学设计,利用剩余的二十几分钟时间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不知不觉,已来到了教室。立刻,全班四十几双探询的目光一起投向她,这个说:“老师,你从不迟到,我看你的脸色有些发红,今天你是不是生病了?”那个问:“老师,你是不是在实验室忘了上课?”还有的问:“老师,刚才你是不是在开会,所以来晚了?”……看到一张张关切的、探询的小脸,崔老师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她灵机一动:“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今天到底为什么来晚了?”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她因势利导,继续追问:“那你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和办法知道答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这边说:“老师,我们可以到实验室去问问,你刚才是不是在那儿准备实验或聊天。”那边说:“老师,我们可以找校医,确定你刚才是不是去看过病?”……听着同学们想出的种种办法和方案,她感觉时机已成熟,宣布:“看来,同学们对老师今天上课迟到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大家提出了几种可能,到底是哪一种呢?现在就按照你们的猜测和假设去寻找答案,出发吧。”同学们跃跃欲试,最后还是推选出几个同学做代表,只见他们小鸟似地飞出了教室,迫切想知道谜底的心情可见一斑。
大家终于知道老师迟到的原因了,可这时离下课仅剩3分钟,只见科代表突然站起来,着急地提醒说:“老师,快下课了,我们这节课还没上呢!”学生们也在随声附和:“是呀,老师,马上要下课了!”只见崔老师面带笑容,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说:“同学们,你们刚才对老师今天上课为什么迟到这个问题的整个探询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们已经很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科学探究,今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同学们露出一脸的惊讶,但却掩饰不住收获的喜悦。
评析:完成教学任务,不仅是要完成计划之中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把这种求知欲望引导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之中。
课堂上,如果遇到偶发事件,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采用随机应变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需求,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点引导到有序的学习活动中来,使其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随机的诱导方式,既顺应了孩子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释放了他们激动的情绪,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学习中来。本案例中意外的发生,打乱了教师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可喜的是,崔老师能采用随机应变教学策略,毅然地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计,抓住机会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以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为导火索,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把这种求知欲望引导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中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当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与偶发事件遭遇时,教师要灵活处理并驾驭它,从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案例三:张伟的电话在我班上,有一位叫张伟的同学去了美国,来信要我转告班里同学,他很想念同学们,希望同学们有时间晚上打电话到他的家里,他每天晚上都在家。我告知了全班同学,并把张伟在美国的电话号码写在了黑板上(这件事情我有意安排在上这堂课的前几天)。
第二天一大早,好几位同学问我:“老师,我们昨晚打了一整晚的电话,都没有听到他来接电话,是不是您搞错了?”我笑了笑,然后开玩笑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不够诚心,再试试看。”第三天、第四天也都如此。问的同学越来越多,到后来有的同学,还准备跟我打赌。每次我都笑着鼓励他们继续再试一试。
第二周的星期一,我们开始上“不断运动的地球”一课,上完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后,仍然没有同学说他和张伟同学联系上了。到了准备上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的那天早晨,一位叫杨峰的同学悄悄地告诉我:昨晚我已经和张伟联系上了,但老师您还是骗了我们,张伟说他刚好回来取作业本,才接到我的电话,就匆匆忙忙地把电话挂掉了。也就是说他们晚上还上课。”我跟杨峰同学说:“你敢在课堂跟同学们这样说吗?”我故意激他。
“敢。”杨峰坚定地说。
电话真的错了吗
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学生们仿佛都很激动,有很多双期待的目光都在看着我。同学们,跟张伟同学联系得怎样?”我问道。
晚上他们家根本就没有人,我连续一个星期晚上八九点打电话给他,都没有人接。”杨言同学站起来带点不满情绪说道。“老师,您是不是弄错了,或者晚上他根本就没有回家。”很多同学也这样附和道。
听说他晚上到外打工?”不可能,他家那么有钱。”
想像力还蛮丰富。课堂上,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都想争着发言。
这时,杨峰同学站起来说:“我上周五晚上和张伟同学讲了两句话,他说他马上要上课,就匆忙地把电话挂断了。他晚上要上课,那就是不在家啦。”他果真重复着告诉过我的话。
周六上午10点钟左右闲着没有事,我拨了他的电话,他却说准备睡觉。”吴军说道。
哦。原来如此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真的是老师弄错了吗?”我打断吴军的话,反问道。老师,你没有错。张伟同学说他是每天晚上都在家。”那你能不能把你联系的情况说一说?”我鼓励道。
我昨天上午打电话给张伟同学,他正准备睡觉。告诉他有好多同学给他打了电话,都没有找到他,问他上周怎么回事,竟然连续一个星期晚上都不在家。张伟同学说他上周每天晚上都在家。肯定是我们搞错了。
我们错了,真的吗?为什么呢?”我问道。
学生们等待着,思考着,一时又找不出原因,说不出理由。
这时吴军又站起来说:“张伟对我说,这可是美国啊。你们一定是按北京时间算的,对吧?老师,是我们弄错了。”
现在知道我们大家错在哪里吗?难道美国和中国真的连时间也不同吗?”我继续鼓励道,“看一看美国在哪里,在哪个时区,我们中国又在哪个时区?”
李一明同学说道。学生们立即翻书,阅读时区图。又再议论起来。“啊,原来我国的北京在东八区,美国纽约在西五区。”“哎,经度相差那么远,时区相差那么多,时刻肯定不同了。”“这就是出国的人们经常说的时差吧?”
学生们仿佛突然醒悟了。
我继续问:“中国的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相差多少个时区?学生们在数着,过一会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12个。”真的只是相差12个吗?”学生们又数。
我提示道:“相邻时区,相差一个时区,那么北京与纽约相差……” “是13个。”我还没有讲完,大部分学生改口说。这是真的吗?确认了吗?”“是。”学生齐声说。那么我们和美国纽约相差多少个小时?”我再次问。“13个小时。”学生回答。
啊,原来他们的时刻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晚上打电话过去时,他们正好去上学了。我们要上学时,那才是他们的晚上。怪不得我们晚上打电话到他家总是没有人接。”恍然大悟。
“啊,原来如此!”同学们
评析:教师如何精心地创设一个让学生深感兴趣从而充满探究热情的问题情景,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艺术。
在本案例中,舒老师正是巧妙地利用了打电话这一问题,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了学生们在打电话过程中产生与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相矛盾的问题。急于打通电话解决问题成了学生们的愿望,促使他们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也正是这个内在的动机需要,激发了学生对“时区换算”一课的学习兴趣。
究竟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课这是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新课题。这个案例,给我们以下启示:要设计一堂好课,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其次,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创造充满活力与动感的课堂教学,把课堂变成学生思维的乐园,而不是老师对学生一味地机械灌输。
案例四: 一节计划外的课
教师的真实心态:这是七年级的一节科学课,按照教学进度这节课应该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按我顺势展示了某三星级酒店大堂的一幅世界各地时钟照片……照课本要求,只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就行了。我本来也只想这么上课。
但是,在上前一课“物体的浮沉现象”时,有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物体的浮力大小是不是跟物体的密度有关系?”
你怎么会这样想呢?”密度大小影响浮力的大小。”么有关?” 你看,我将铁块放进水中,它就沉下去,这说明它受到的浮力小,将乒乓球放进去,它却浮上来,说明听了他的话,我没有立即说出我的看法。而是问全体学生:“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浮力的大小与什这下学生可活跃了,有的说“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有的说“与液体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重量有关”、“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进人的液体深度有关”、“与物体的表面积有关”。
听到这么多答案,我想:如果我按照书本进度讲“阿基米德原理”,只是告诉学生浮力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他因素没有关系,那么学生肯定心存疑问,对他以后的学习不利。于是这节课我决定改为:“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案例描述
课前我根据学生提出的与浮力大小有关的条件,准备一些实验器材。一个弹簧秤,两块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两杯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一盒可改变形状的橡皮泥。一个里面装了半瓶沙的药瓶。
上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课堂热闹起来了。我先让学生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学生分别测出体积相等的铁块和铝块在水中的浮力,他们很惊奇地发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毫无关系”。
然后,我再问学生:“那么,根据这个实验,你们可以告诉我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重量有关吗?
学生迟疑一下,有学生回答:“无关。”我说:“为什么?”学生继续回答:“因为铁块和铝块的质量和重量都不相同,但它们的浮力却相等。”体重量”上打“×”。
对。”于是,我将黑板上列出的“与浮力有关的因素”中“物体密度”、“物体质量”、“物接着,我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浮力”。学生将同一盒橡皮泥做成各种形状,分别放进水中,通过弹簧秤测量,他们也发现物体的形状并不能改变浮力的大小,同时他们也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表面积无关系。
紧跟着,我让学生分别在水中和酒精中测同一物体受到的浮力,学生纷纷告诉我,浮力会改变,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于是,学生告诉我,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及时表扬学生,然后我继续让学生通过弹簧秤将装有半瓶沙的药瓶徐徐放人水中,直至完全被水浸没。在这过程中,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咦,他们叫起来啦,“老师,弹簧秤的读数越来越小。”我问他们:“那说明什么呀?”“说明他们受到的浮力越来越大。”“很好。”我再继续让学生观察完全浸没水中的瓶子,并且继续将瓶子往下沉,在这过程中,弹簧秤的读数又有什么变化。学生经过观察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没有变化”,从而得出浮力在这过程中没有改变。于是,我让学生思考:通过这个实验,你们能得出浮力的大小还跟什么因素有关吗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学生没有人回答。我再提醒他们:“瓶子徐徐放入水中时,联系以前什么在变化?”有一个学生小小声回答:“水面在上升。”“对,那么是什么使水面上升?”学习的测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想一想。”这时不少学生都想起来啦,“因为物体将水排开了。”“很好,这说明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哦,总算说出来了,我松了一口气。我顺势再说:“对啦,同学们再想一想,刚才在实验过程中,当瓶子完全浸没水中再继续向下沉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水面有没有很大的变化?”“没有变化。”“那么这说明什么?”有学生回答:“这说明物体再继续下沉时,排开的水已经稳定,不再增加了。”“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有没有变化?”“也没有变化。”“这说明什么?”“在水中时,瓶子受到的浮力都相等。”“对,这也可以证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当瓶子在水中时,它排开的水已经稳定,浮力的大小也不再改变。所以,只要物体已经完全没入水中,不管它进入深度的多少,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改变的。”我将在下一节课“阿基米德原理”中讲述。
最后,我将这节课的结论总结在黑板上。“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系。至于怎样的关系,评析:这不是教师计划中的课,但是通过这节课,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体会:、我们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授课,必须按照学生实际进行。当学生有问题没有解决时,不要急着按照进度进行,而是先解决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中要注重学生的问题。如果当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物体的浮力大小是不是跟物体的密度有关系?”只是单纯地为他解释一下,没有考虑其他同学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那么就不会有这节课。学生在学习完“浮力”知识后,总是有疑问,这些疑问肯定会干扰学生接受知识。、课堂中最好不要直接给学生答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寻找答案,自己得出结论,这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的学习效果好,而且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是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如果这节课教师只是通过自己演示实验,告诉学生结论,
第四篇: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社旗县教师进修学校 刘永娟
一、面对新课程,应该怎样备课
(一)备课是课改的切入点 备课是课改的切入点,教师怎样才能走进新课程,首先应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上寻找突破口。如在课改实验区,许多实验教师拿到新教材备课的时候,感到茫然,乃至遇到一些十分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1、新教材体系和特点如此之新,一下子不知怎 样去把握和处理。
2、新教材要求活用,不知应如何开发新课程资 源。
3、面对陌生的三维目标,应如何去确定和整合?
4、旧方法不能用了,根据课标精神又该如何来设计一节课呢?
5、变革教学方式,研究学习方式,教师该怎样去组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6、‚八股式‛旧教案中看不中用,必须改,但新课程教案有该怎样写呢? 显然上述这些问题的解决大都要在备课和优化新课程教学设计中得以解决。这是一个课改矛盾的焦点问题,也是课改的一个突破点,抓住它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什么是备课?‚备‛,可以理解为‚准备‛、‚预备‛。‚备课‛就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了解学生,弄懂弄通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并在此基础上创造行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地教学方案。
备课≠写教案。编写教案是备课地一部分工作,但备课并不简单等同与写教案。过去许多学校和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与写教案,这是不合适的,教师应把大量时间用于钻研教材,翻查收集资料,了解学生,优化教学设计等。从时间上分,教师备课有这样几种形式:
1.常年备课(教师平时各种教学资料的积累、对生活的观察);
2.学期备课(在课标大纲指导下对整册书的钻研,可粗略一点,并可编制出《学期进度计划表》;
3.单元备课(是在一个单元教学之前的备课,可以拟写出单元的教学计划); 4.课时备课(根据单元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而进行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5.课前复案(上课前对教案内容再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的过程); 6.课后备课(课后回顾与反思,写教学后记)。
(二)备课改革首先从关观念上突破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教育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教育观念的突破。备课的改革也是一样,首先教师思想观念上必须又所突破和创新,可以说没有教师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又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当前有些教师在课改当中‚上不去‛,教案没有创新,他们还未能真正跳出‚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的教学思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与其说是方法技巧的落后,倒不如说是教育思想陈腐,教学观念的落后。应当说,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着他们的手脚,使他们摆脱不了旧的教学模式,跳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框。特级教师于漪说:‚观念的转变影响改革的全局,观念转变了,就能居高临下,看得清楚,看的透彻,纠缠在一起的问题也比较容易剥离,一通百通。‛正确的教育思想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灵魂。观念更新比方法更新更重要。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所以改革备课方法应先改革备课思想。
(三)新课程有什么新的备课特点
根据课改实验区地研究表明,新课程下的教师备课有这样几个新特点。
1、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
2、由经验型备课向研究型备课转变
3、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教案转变
4、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
(四)怎样编写新课程教案
备课理念要改、备课方式要改,那么编写教案的内容和方法要不要改呢?回答是肯定得。传统教案必须改,而且也找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
1、传统教案弊端
诚然,传统教案在帮助教师教学方面曾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毋庸讳言,这种教案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改革。追求形式,浪费时间 内容僵化,中看不中用 千人一面,没有个性 照搬、抄袭严重
造成上述教师编写教案中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管理者的失误
第二,教师备课时间不足。
第三,教师视野狭窄,缺少创新。
2、改革教案的基本思路
旧教案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改呢? 领导树立新观念,给教师松绑 适当简化教案 节省教师时间
3、鼓励创新写出有个性特点的教案
要编写个性化教案,要鼓励各教师博采众长,发挥自己优势,要研究教学个性,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这样的教学研究才有生命力,教师的发展也才有前途。
青岛市南区在备课中突出‚三个体现、四个注重‛:体现课堂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体现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教案使用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注重学法的归纳与指导,注重研究目标的生成,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与课后访问及分析,注重以后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让教师根据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所教学生及喜欢的形式进行创新备课研究。另外青岛市教师备课没有统一模式。这些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五)新课程教案编写的五种思路(案例)当前在课改中我们不仅要‚破‛,还要‚立‛。也就是说要破中有立,立中创新。不断探索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备课和教案编写,尽快进入实质性的操作层面。在教学改革中,尤其在备课教案设计方面。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都探索出来许多新鲜经验,这里介绍五种教案设计思路,也是五种教案编写形式,这里本意并不是要教师机械模仿(因为教学设计思路是多元的,教案编写形式也是多样的),而是旨在开拓思路,使大家在此基础上去创新更多更新更科学的教案设计思路。
二 新课程教学应该怎样设计 ——为新课程教学设计出谋划策
A、从设计上去体现课标精神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 1.规划性。2.超前性。3.创新性。(二)、为什么要重视教学设计
1、落实课标,深入课改需要
2、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的需要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需要 B、从学的角度想问题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
第二,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
第三,研究个别差异 C、设计开放式的课堂活动
我国传统教学一般封闭在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小天地里。其实,儿童生活中的社会现象远比课堂和书本列举的社会现象生动得多,复杂得多。而仅让学生通过书本刻课堂,包括老师提供的知识经验,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存和工作的需要。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突破这三个中心,实行开放式教学。
新课程设计的开放性能体现在许多方面,这里列举几个主要方面:
(一)教学内容开放
(二)教学过程开放
(三)教学问题开放
D、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
教学设计的程序化、公式化、单一化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优化教学设计应注意超烦脱俗,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从而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多样的教学方法应考虑以下这几个问题。1.整体设计应有戏剧性 2.教学方法设计要有多样性 3.加强人情味与幽默感 4.尽可能多地开展学习竞赛 E、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究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而新课程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活动是一种载体,一个平台。
活动性的教学设计有很多种,这里列举一些。——质疑式。
学生质疑→带疑阅读→常识讨论→大组交流→解疑存疑。——讨论式。
出示讨论题目→定向学习教材→小组讨论→全班展示辩论→辩后师生小结。
——茶馆式。
课前预习教材→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做评点。
——小组式
自我尝试学习→小组交流思想→小组代表发言→评出优秀小组。
——采访式。
教师明确采访要求→个人(或小组)采访有关人员→写好采访记录→汇报采访情况→得出采访结论。
——主题式。
课前明确主题→各自搜索资料→充分表达想法→师生共议主题。
——主持会议式。
学生充当节目主持人,教师退居二线做导演,堂课由学生主持、串连、设问、解答、存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F、课堂以问题为中心
1.教学应教无疑须先教有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接触疑问的过程。所以,‚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朱熹语)。也就是说,新课程色痕迹不是以做题来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况,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应仅仅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应是把教材上的例题、问题和公式、定理等知识,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不仅应从问题为开端,而且应以问题为终结。
传统教学设计,追求清一色的标准答案,衡量教学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教学没问题。让学生没问题走进教师教室,没问题走出教室,其实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它的价值就在于它的问题而存在。可见过去的课堂教学最打的问题就在于没问题,新课程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而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下课铃声响了,思维未断。
J、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的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理,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思维。所以,新课程设计必须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为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的学校提出了‚一个废除,二个提倡,三个允许‛的做法很好,可供参考。其内容如下:一废除:坐姿——不需端端正正,废除坐姿必须始终挺胸直背的规定。
二提倡:发现错误——提倡有错必纠(包括教师的、教材的、权威的)发现疑点——提倡有疑就问,大胆质疑,积极结实。
三允许:举手——允许高举;练习——允许商讨;听讲——允许围绕学习目标就近轻声说活,翻阅书本、资料。新课程教学气氛营造策略不局限以上六种,它还包括三维目标的郑和设计,课堂教学形成性、激励性评价设计等,因为在其他章节已有讨论,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三 怎样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新教材处理策略与方法 A、为什么要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一、为什么要重视对教材的处理和创造性的使用 1.优化教学内容的需要 2.课改实践的需要
二、什么是教材处理和创造性的使用 B、课标下新教材新在何处
为了正确理解新教材,充分利用好新教材,我们必须首先来研究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的提点必须引起注意。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有什么新特点呢?也就是说‚‛新在何处呢?研究表明,新教材无论是北师大版、人教版、,或者江苏教育等各家出版社的版本,它们都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与导结合——注重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继承与创新结合——注重反映社会发展和最新科技成果
四、文本教材与开发课程资源结合——注重给教师留有创造空间
五、科学内容与活泼形式结合——注重教材生动通俗情趣化
六、学科独立与学科渗透结合——注重学科之间整合 C、新教材处理策略与方法
一、简约——化难为易,以简驭繁
二、扩充——多向思维,开拓思维
三、调整——回归生活,与时俱进
四、探究——以疑促思,体验感悟
五、整合——学科渗透,知识整合
六、活动——化静为动,学做合一
七、拓展——扩展课外、延伸社会 D、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什么是课程资源,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这是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新教材中应该特别注意要搞清楚的问题。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听说教研员要来听课,有一位小学老师为准备一节课曾两宿没能睡觉,只是为了教学‚6‛的组成,连续画了8张挂图。
诚然,这位教师的精神是可佳的,但,这种做法就不一定是可取的,从开发课程资源角度上说,能说明数的组成不应局限于画在纸上的,因为在教师、校园、家庭各种环境中能反映数的实物比比皆是。把这些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并且会大大提高其教学效果。而且还能节省老师的时间和精力。
什么是课程资源?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如图书资源、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师生获得课堂资源的方式基本上只有一种,哪就是书本。这种单一化的课程资源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而,老师必须走出‚死胡同‛,走出书本,走进一个‚多元化城市‛,走进资源丰富的现代课程,将自己的角色由书本传授者转变为现代资源的综合开发者、利用者。E、创造性使用教材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更富有实效性地开展教学,绝不仅仅局限于对教材的适当改变。我们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并不是要降低和淡化教材的使用新教材为依据。要尊重和用好新教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去进一步发挥和创造性使用。为此教师创造性使用新教材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开发课程资源不能冷落课本
在课改实验区,有这么一节《简单统计》的新授课,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没用过课本。当有人问学生为什么不带课本呢?有的学生说:‚忘带了?‛有的学生说:‚老师说了,这节课不用书。‛显然这位上课老师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课本是经过精心编写出来的,是认识世界的窗口,是获取知识的工具。如果掠夺学生阅读教材的权力和时间,淡化教材的作用,有时反而回增加学习的难度和降低学习效率。沈坤华、孙树清两位老师谈到这样一件事:‚一为教师在执教三年级‘两步计算应用题’授课时,课才上到10分钟,一名优秀学生提出一个三步计算的问题,该老师大加赞赏并作出分析解答。其他学生出于从众心理,也千方百计提出三步计算的问题,教师逐一组织讨论解答。由于拔高了教学要求,后30分钟只讨论了3个三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越搞越糊涂。课后我们用两步计算应用题对该班做了测试,合格率只有27%。这真是舍本求末。
二、用活教材,但不是过早、过多和无限制地补充内容
新课程提倡开发课程资源和活用教材,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想另一个极端,各科教学不能游离本学科教材之外,过早、过多、无限制地补充教学内容也是不合适的。尤其为了追求某种形式花样,去开展了一些非教学活动,这会偏离改革的方向,应特别注意避免。
三、认真钻研新教材,深刻领会编写意图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前提是熟悉新教材,正确把握新教材,尤其要很好地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准确地理解教学的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方法能力培养,这应该是教师创性使用新教材的根本点。
第五篇:对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总结与思考
对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总结与思考
淮安市清浦中学 高一年级 夏加春
摘要: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个省参加了中新课程实验,2005年秋季我省加盟。2007年暑期我参加了江苏省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与会中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教学对出自己的困惑,甚至是批评。2007年~2008年学,本人参加新课程教学为,一年下来,感触颇多,现对一年工作进行总结,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供今后教学中改进。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误区 诊断 对策 正文: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
1、课时严重不足
新课程必修共分为五个模块,其中有四个模块要在高一年级教学中完成,平均每学期要教授两个模块。调查中发现江苏省部分市区作了一定调整,但几乎无例外地发现,各地教师普遍感到课程吃紧。
我们以高一上学期的课程为例,学习内容有必修Ⅰ、Ⅱ(一些地区,如淮安、南通、镇江等地,改为必修Ⅰ、Ⅳ,下学期上必修Ⅴ、Ⅱ,高二上学期上必修Ⅲ及选修。)两本书,必修Ⅰ是集合函数的内容,有两章计36课时;必修Ⅱ是立体几何初步及解析几何初步,共两章,计36课时。这些内容,几乎占了旧教材内容的30-40%,而且要求理解及记忆的量较大。事实上,按教学参考书的课时安排,一节不耽误,每周4课时,要18周才能上完。一个学期才20周左右,中间节假日占去近一周,阶段考试占去一些时间,再加上学校的一些临时活动,这样算来一学期只能勉
强上完,根本谈不上期末的复习迎考,更不必说,有时规定一课时的内容,一课时就无法完成。
2、新课程知识容量大,学生遗忘快
以前的教材中立体几何用一个学期来学,解析几何也是用一个学期来学,而现在它们只放在不到一个学期时间内完成,容量可想而知了。和以往相比,随教学内容的加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每一节课堂容量都较大,课后又没有时间及时巩固,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佳,遗忘率较高。
3、部分内容脱节
新课程中知识内容的编写改变了以往旧教材中的顺序,这样便利部分知识内容脱节。如直线与方程这一章中,已知两点的坐标求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到了三角函数的内容,这些公式还没有学习,这样在教学中就出现了知识脱节现象。同样这种现象也出现在调整了模块顺序的部分地市中,如淮安地区,上必修Ⅴ时,在线性规划中,用到了直线方程中的一些知识,而它又在将要上的必修Ⅱ中。这种矛盾不会随模块的变序而彻底地回避。
4、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中要求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而课时紧,教师想做又担心时间、担心进度,存在难以作为的情况。同时教师又担心学习的考试成绩,尽管目前高考方案已经出台,但到时高考会怎样考,考到什么程度,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教师很难放开手脚。
5、如何合理运用住处技术为数学教学服务
在教学中,是不是什么课都要用到多媒体教学,哪些课更适合用多媒体教学,是整节课都用现代媒体教学为,还是局部使用。怎样将住处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这些都是我们一线教师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针对新课改中出现的困惑的一些尝试
问题的出现总需要我们去面对,针对这些情形,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吃透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 2,合理营造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自主性 4,正确处理启发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的关系 5,科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流于形式。 走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误区
固然,新课改作为一项新事物,我们在最初接触时会不适应,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调整方向,尽可能走出以下一些误区。
1、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标更加重视过程的教学,在课程内容与要求中,特别强调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在此理念指导下,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下教材在编写中都非常重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设计,仔细研究会发现新教材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展现都按如下程序:
在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应钻研新课标,更新教学观念,忌讳用新教材,走老路子。要放手给学生,做到“三先三后”,即学生活动在前,数学理论在后;学生思考在前,教师讲解在后;学生探究在前,教师总结归纳在后。真正意义上做到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创设情境—故事会
新课标倡导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过程。在教学中根据教学教学目标,合理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并适时进行数学史教育及德育教育,发挥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但情境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认知水平,量也要适度,不能脱离主题。忌讳将数学课堂开成故事会。
事实上,情境引入,应有吸引力,浅显,直入主题,不宜深入、跑题。
3、自主学习—讨论会
新课标在“目标要求”中突出了学习主体,要求“通过 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分配比例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自主学习只有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才能有效,否则将课堂变成讨论会,课堂上虽轰轰烈烈,但一节下来,学生收获甚微。
这便背离新课程理念的初衷。
4、新老教材—一起上
新课程突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双基”。课程内容的设置注重了近代数学,现代数学知识的融入。新老教材在内容与要求均有较大的变化,部分内容在老教材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改动。
调查中发现,在具体教学中,部分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按自己的理解,拨高教学要求,增加教学内容。这无疑也是感到课时不足的原因之一。
如立体几何地教学,对二面角的求解要求降低,我们就不能恣意扩充,提高。
再如,反函数新课标不作要求,而只作为知识链接,我们就不能盲目补充。
由此可见,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是迫在眉睫的事。
5、现代教育技术—成了小黑板或放电影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恰当运用现代住处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在一些课堂中,把多媒体当作小黑板使用或当电影机使用也存在着。甚至部分年青教师,黑板成了摆设,写个课题一放就没有其它功能了。
对现代教育媒体,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目标,有选择地使用,并在合适的时机使用
总之,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惑和问题。对于每一
个从事新教材教学的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养,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1,4 单墫 李善良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及其处理尝试》王常斌 中学数学教学与参考2006.5
4、《走出新课程课堂的误区》高爱玲 杨志文 中学数学教学与参考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