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名词解释7

时间:2019-05-13 02:2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前教育名词解释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前教育名词解释7》。

第一篇:学前教育名词解释7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

1、综合性课程: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界限,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2、直观形象法:指在教学中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3、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被观察与操作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实施以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4、幼儿园健康教育:指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5、科学讨论型活动:指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通过幼儿之间以及幼儿和教师之间的讨论来帮助儿童学习科学。

6、生成性目标:也称形成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7、体操活动:指儿童通过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配合,根据人体各部位运动的特点,按照一定的程序,有目的、有节奏地进行各种举、摆、绕、振、踢、屈伸、绕环、跳跃等一系列单一或组织动作的身体练习。

8、幼儿园的文学活动:以文学作品作为基本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幼儿园文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体会语言艺术的美。

9、幼儿园手工活动:是靠手的技能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成型的一种造型活动。

10、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方案,也是对影响教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等进行合理而系统的编排和处理的过程。

11、幼儿园学科课程:是通过伦理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它强调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组织课程内容。

12、儿童心理健康:指心理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13、移情训练法:指教师或家长通过儿童的现实生活事件或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方式,引导儿童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考虑问题,使儿童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与之共鸣的训练方法。

14、科学游戏: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游戏,指运用自然物质材料和有关的图片、玩具(科技玩具)等物品,进行带有游戏性质的操作活动,是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15、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指由教师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专门的时间和空间场地,选择以音乐为主的课题内容和材料,组织全体儿童参加的活动。

16、目标模式:以对社会又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17、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

展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的总和。

18、表现性评价:指在真实情境中,根据幼儿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而进行的评价。

19、幼儿园课程评价:就是一种以幼儿园课程为评价对象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做出判断的过程。

20、体态律动学说:是由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它强调从音乐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这种音乐伴奏下的身体大肌肉动作不同于舞蹈动作和表演动作,而是一种自然、放松状态下的身体律动。达尔克罗兹认为,这种身体律动充满了生命的节奏和动感之美,故称之为“体态律动”。

21、渗透的语言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种生活和学习经验,在真是的生活情景中为幼儿提供更加广泛的、多种多样的学习语言的机会,使幼儿更好的运用语言获得新的生活经验和其他方面的学习经验。

22、定性评价:是评价者用语言文字作为收集、分析评价资料和呈现评价结果的主要工具的评价方式。

23、集体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主

24、依恋: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25、儿童文学作品:是指那些与0到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其接受能力和阅读能力相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包括寓言、通话、故事、儿歌等多种体裁。

26、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目标有计划的安排专门的时间和空间场地,选择以音乐为主的课题内容和材料,组织全体儿童参加的活动。

27、活动教育观:指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幼儿语言教育过程,帮助幼儿学习语言。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更多的提供幼儿充分操作语言的寄回,鼓励幼儿以多种方式操作语言和发挥幼儿在操作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

28、核心课程:一种独特的课程类型,既以儿童的某一种要的生活问题,或者是人类社会的某种基本活动为核心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课程,这种核心课程称作“问题中心课程”。

29、预知学习:是一种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儿童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得特殊学习方法。

30、听说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教育活动,它是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儿童进行的语言教育活动,含有较多的规则游戏的成分,能够较好的吸引儿童参与到语言学习的活动中去,并在积极愉快的活动中完成语言学习的任务。

31、学前儿童的手工教育:教师引导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直接用双手或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且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

32、儿童自然发展法:是由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专家柯达伊提出的。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形成各个使其中的能力来编排课程的顺序。

33、铃木教育法: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和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提出的。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开发个人才能、使资质平平的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演艺精湛的音乐家的教育体系。

34、谈话规则:指运用语言进行交谈的基本原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约定俗称的一些方式方法,违背这些规则,便有可能对人际交往造成不利影响。谈话规则主要包括用适合角色的语言进行交谈、用轮流的方式进行交谈以及用修补的方法进行交谈。

35、纸工:是以不同性质的纸为主要材料,运用折剪、撕贴等各种技能进行造型的活动。

36、前阅读能力:是幼儿在识字钱已经具备的阅读能力,知识他们的阅读材料不是文字材料而是图画材料,阅读的方式除了自己看以外,还可以借助成人的帮助来阅读。这样的阅读活动,是真正意义的阅读活动的准备期,我们把它称为浅阅读能力。

37、言语:是人运用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也是人们说出的话和听到的话,又叫“话语”。

38、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去学习的活动。

39、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40、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评价。他是在课程系统运作、发展过程中收集课程各个要素的相关材料,加以科学分析和判断,以此调整和改进课程的方案,使正在运作中的课程更为完善的一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可以在课程设计阶段和早期试验阶段进行

41、发展性原则:指在设计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好儿童原有的基础和能力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着眼于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42、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指0到6岁学前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和学习现象、规律以及训练与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0到6岁儿童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儿童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也就是说,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应当在认识世界、社会交往和生活中展开。

43、练习法:指有意识的让儿童多次使用同一语言(如:语音、词汇、句子等)因素来训练儿童某方面言语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44、启蒙性原则:指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他们在教室的帮助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

45、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渐形成适应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由自然人发展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46、学前社会教育: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47、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即收集教育活动系统各方面的信息,并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儿童语言教育过程、内容、方法、效果等作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的过程。

48、访谈法: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

49、动作表征:指个体的学习涉及了操作活动与直接经验,即通过直接的操作行动来理解事物,或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基本不需要语言的帮助。

50、涂鸦线:是年龄在1到4岁的儿童用笔在纸上涂划,画出一些乱而不规则的图形包括直线、斜线、弧线和折线。

51、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指教师按计划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全体幼儿参加的活动。

52、纵向组织法:按照课程组织的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的方法。

53、时代性要求: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54、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指的是吧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5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即包括教师向区角投放的供儿童自选活动材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儿童自由探索的材料,还包括在教师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儿童投放的材料。

56、幼儿体育:是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增强幼儿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57、综合性原则:指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科学的发展。

58、科学性: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59、打击乐活动:是以身体大肌肉动作参与为主,运用一定的节奏和音色,通过打击乐操作来表现的一种活动,它是儿童表达音乐的一种最自然最直接的工具,也是令儿童感到快乐的活动。60、感觉统合失调:指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再中枢神经有效地进行统合处理,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控制组合能力。61、韵律活动:指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协调性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活动。62、身体素质:是人体主要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应,是表现一个人能有效的活动的一种能力,有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

63、社会情感:指儿童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情绪表达与控制、依恋、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64、整合性原则:指饮食营养教育的内容、方法、场所和途径等选择应尽可能全面而整合。

65、心理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适应学习者需要的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

66、学前儿童的健康:指学前期的儿童各个器官、组织的正常的生长发育没有生理缺陷,能较好的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体质不断增强;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67、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或理解为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68、描述性讲述: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或物体以及景物的性质、特征具体描述出来。69、社会行为技能:指儿童在与人交往和参与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技能,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非言语交往的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感情的技能,合作、轮流、遵守规则、解决冲突等技能。

70、有计划地谈话活动:是教师制定一定的计划和教育活动方案,依据事先确定的话题,有目的的组织儿童进行的活动。

71、智力:指儿童认识周围世界 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72、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73、园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儿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

74、活动目标:是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的。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75、幼儿园的保育:是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与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76、直观形象法: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的方法。77、最近发展区:是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概念,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78、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79、创造性游戏:是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包括含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80、个案研究法: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81、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实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而课程计划只是选择的工具而已。

82、感官训练:是蒙台梭利教学发的主要特点,旨在通过视、听、触、味、嗅等感官的训练,增进儿童的经验,让儿童在考察、辨别、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83、儿童自然发展法:由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专家柯达伊提出的,即根据正常儿童在其成长的各个时期中的能力来编排课程的顺序。

84、转折期: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时期。85、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86、保教结合原则:也称保教合一或保教并重,指对幼儿保育和教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87、单元教学:从能引起儿童兴趣的专题或概念发展出单元,设计教育活动时将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或者各个学科综合到单元之中。并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个单元组织教育活动的课程形式。

88、幼儿园事故:指入园儿童在幼儿园期间和幼儿园组织幼儿离园集体活动而处于幼儿园管理范围内,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89、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90、完整发展: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发展的内容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体、德、智、美得全面发展;从结构上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从时间上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终身的完整发展。

91、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活动:让他们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

92、即兴音乐:是音乐制作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一人或多人自发的、同时地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表演、创作。93、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指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内容、方法和技能,并能提供相应的材料,以达到教育目标的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

94、游戏操作法:是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进行操作学习。95、五指活动课程: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编的。他以鼓楼幼稚园的课程编制为实验,提出五指活动课程。课程的内容有五个方面组成,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它犹如人的五个手指头、是活的,可以伸缩的、但却是整体的、有连通的、相互联系的。

96、幼儿园课程内容:指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97、认知领域:主要包括知识的掌握、理解、会议、再认,以及认知能力的形成、发展等方面。

98、绘画:是儿童运用色彩、线条和构图,在一个平面上创造出直接可感的,具有一定形状、体积、空间感的艺术形象。

99、主题性音乐活动:是根据某一阶段幼儿园全民教育内容的需要,确定一个教育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去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在音乐程度上循序渐进的,是幼儿的演唱演奏能力所及的具备音乐艺术审美情趣的,与主题内容有关的音乐教材,进面组织音乐活动。100、“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发掘儿童创造力的教学法,强调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引导儿童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不断挖掘、发展儿童潜在的创造能能力。它以听觉为探索工具,通过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即兴创作和巩固概念五个教学环节及听觉、演出、指挥、创作、分析和评论估计六个方面的教学活动训练,锻炼儿童多方面的能力。101、幼儿园谈话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性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学习的语言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旨在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学习倾听别人谈话,围绕一定话题进行谈话,习得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规则,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102、独白:需要说话的人独自构思和表达对某一方面内容的完整认识。

10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104、多通道参与:“多通道参与”的方法是指在音乐活动中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参与,以更好的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体验并享受音乐艺术的美

105、自然后果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106、体育游戏:以身体练习(包括各种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发展身心为目的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具有锻炼身体,寓于娱乐,丰富生活,发展智力和陶冶情操的特点。107、体态律动:是由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指从音乐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

108、构图讲述:教师不直接提供讲述的对象,而是向幼儿提供各种构图材料,让幼儿根据一定的主题自由构思,通过绘画、粘贴、拼凑等方式将材料组合成各种各样的画面,然后根据画面讲述故事情节或说出一段完整话的一种教育活动。109、活动课程:它与分科课程相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也称作“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

110、全语言教育: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点,她强调对语意、学习者以及教师的尊重,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它主张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由语音、语形、语用组成,语言中的音、字、词、短语等都只是语言片段。个体在学习语言时,首先是认识完整的话语,然后才是认识整体中的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学习是一个从整体中区分部分的渐进过程,学习的重点是真实的言语及语篇的“意义”而不是语言本身。

111、游戏疗法:以游戏作为治疗的手段或方法帮助学前儿童处理恐惧、愤怒、敌意等情绪障碍的一种途径。112、问卷调查法:由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以广泛搜集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信息的一种方法。

113、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内容、方法和技能,并能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地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114、“元素性”音乐教育:强调利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和音高元素,以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简单的拍手、打击乐器及即兴创作等方式面向每一个儿童,唤起他们身上潜在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他们自发的要求。

115、日常语言教育活动:指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生活环节,给学前儿童提供宽松自由的语言交际环境。这些活动不需要大段时间,重在鼓励学前儿童积极进行语言交流,通常包括“听一听”“玩一玩”等多种形式。11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实际成效的判断。

117、肥胖症:指因过量的脂肪储存使体重超过正常的20%以上的营养过剩性疾病称为肥胖病。超过标准的20%到30%者为轻度肥胖症;超过30到50%的为中度肥胖症,超过50%以上者为高度肥胖症。

118、诊断性评价:指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的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评价,其目的在于了解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为制定教育计划或解决搜集资料、做好准备。

119、综合音乐感:20世纪60年代产生与美国的音乐教育流派。所谓音乐感,就是对音乐有正确的理解,并能把所理解所感受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综合音乐感就是综合音乐素质,是对儿童进行音高、力度、音色、节奏、曲式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

120、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121、单元性音乐活动:一种综合形式的音乐活动,但它指的不是内容的综合而是音乐本身的综合,即在某一单元时间内(2——3周岁或更长),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围绕某一音乐要素,综合听、唱、说、动、奏等音乐实践,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

122、总结性评价:它是指在完成某个阶段教育活动之后,对其成果做出价值判断。也就是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该阶段的成果,以向决策者提供信息。

123、主题活动:在一定的时间里,围绕某一个主题所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主题”有机的连接起来,让幼儿通过该主题的学习,获得与该中心相关的比较完整的经验。

124、音乐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原则:教师在音乐活动的设计中必须合理、恰当的处理师幼关系,既要引发儿童主题积极的感受、体验音乐、又要在促进儿童与音乐的互动中适时、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125、语言学习的随机渗透:随机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各环节的语言学习,主要是指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入园问候、晨间谈话、游戏时间、户外散步等各环节,给幼儿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估计、鼓励幼儿积极进行语言交谈,增强听、说、读的基本技能,培养对语言和文学的学习兴趣,得到语言和文学的熏陶。

126、身体指数评价法:根据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用数学公式将几项有关身体发育的指标联系起来,以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一种。

127、社会性情感: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128、集体性科学教育活动: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活动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设活动环境,面向全体幼儿开展的科学探索活动。就是说,集体教学活动是要求全体幼儿参与的科学活动

129、续编故事:一种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的讲述活动,是指教师先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主要人物和部分情节告诉幼儿,故事的转折部分或其他关键部分(比如故事的中间或结尾)由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他变完整的一种教育活动。130、学前儿童美术:是三到六七岁的幼儿所从事的美术造型活动和欣赏活动,是以儿童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131、涂鸦现象:幼儿用他们能接触到的工具在能留下痕迹的平面材料上又涂又画,当他们看到自己画出的线条时就感到非常高兴和满意,这就是涂鸦现象。132、方案教学: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的主题,并以该主题为中心加以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将概念予以分化、放大,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概念的内涵。

133、徒手操:由身体各部位(上肢、下肢、躯干)互相配合做出的有节奏有规律的举、振、屈伸、跳跃等动作所组成的单个动作或成套动作。

134、描述性讲述游戏:在对幼儿进行语言、词汇、句子练习的基础上,训练幼儿用比较连贯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描述的游戏。135、尝试探究:儿童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技能来尝试操作和解释客观事物,以期发现和认识事物的特点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学习活动。

136、性别社会化:在特定的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

13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138、幼儿园文学活动:以文学作品作为基本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幼儿园文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体会语言艺术的美。

139、作品分析法:根据学前儿童的各种作品(图画、泥塑、所编故事、儿歌等),分析幼儿发展水平,或检测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的一种方法。

140、微量元素:人体含量很少,但对生存和健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营养素,包括矿物质和维生素。

141、互动指导法:指幼儿园教师、同伴、环境等互相作用的方法。

142、谈话欣赏法:老师以语言为中介启发幼儿与之交流对作品的感受和看法的方法。

143、常规教育:指教育工作者结合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的常规活动来丰富幼儿初步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生活活动相关的技能独立的生活能力以及在各种活动中所应遵行的行为规则和习惯的教育。144、幼儿园教学(狭义):狭义的幼儿园教学是指幼儿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引导幼儿主动地学习知识、丰富经验、掌握技能技巧,并在此过程中发展智力、体质和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145、青枝骨折:由于儿童骨头最外层的骨膜较厚,可以发生“折而不断”的现象。就像鲜嫩的柳枝,被折后,外皮还连着。儿童的这种骨折称为“青枝骨折”。

146、情节画:儿童根据主

题内容的需要,把与之相关的物体形象恰当的安排在画面上的绘画表现形式。情节画,能是儿童学会将多个形象进行有机的组合,并正确的表现出个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构成一幅具有一定主题的画面。

147、科学小制作: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148、美术环境:幼儿园为幼儿的自由欣赏创设的外部条件,美术环境的主要作用是扩大幼儿的眼界,使之受到潜默化的艺术熏陶,于不知不觉中收到美术的教育。

149、幼儿园课程实施:教育工作者为了有效的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课程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或组织幼儿开展多是多样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

150、综合等级评定法:是语言教育活动的一种评价方法。这一方法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确定评价.指标的,即对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又对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又对活动的各种状态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能够得到综合的评价信息。

151、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152、蛋白质互补: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经混合,营养价值高,这种情况称为不同蛋白质的互补。153、游戏:指幼儿的基本活动使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154、有规则游戏:以规则为游戏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155、教育功能: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一般这种功能可以分为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三个层次。

156、学前教育效益:就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它是由学前教育功能决定的。

157、个别活动: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的自发自由活动。教师的指导一般在幼儿选活动时间进行,教师作为同伴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个别幼儿互动,或者是针对个别幼儿的特殊情况,进行专门辅导。

158、整个教学法:指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幼儿园课程观点。他批评当时小学和幼稚园的分科教学法,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施分课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主张游戏式的综合性教学方法。159、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班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160、普遍性目标: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的特点。

161、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着眼于美术本身,即以美术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像学前儿童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

162、同化:指有机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163、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中美好事物,丰富儿童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审美评价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164、音乐教育活动中整合性原则:指在音乐教育的活动设计中自然地将音乐领域的内容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内容相互交融和渗透,同时也是将各种不同领域的音乐内容、不同的音乐学习方法等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完整体系来看待。

166、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指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167、注意转移:只根据任务将注意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的心理活动。

168、性别化:指理解和接受性别,并产生社会认可的适合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

169、性别行为:之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170、探究性教学:指教师有目的组织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171、情境问题测试:是指先由评价者设计一个需要思考的情境,然后要求学前儿童根据他们已经熟悉的科学经验、事实或科学概念来解释这个情境中出现的新现象。

172、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第二篇:当代世界学前教育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

1、P5比较学前教育:比较学前教育是比较教育学与学前教育学相交叉而产生的,是以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揭示学前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改进本国学前教育的一门学科。

2、P6区域研究:是指以国家或地理划分为单位,研究不同地域、国度的学前教育特点、现状,并加以比较。

3、P6问题研究:是指以问题为单位,着重研究同一性质的问题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表现,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4、P7纵向研究:指研究不同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过程

5、P7横向研究:指研究外国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

6、P8跨学科性:是比较学前教育的一个特征,指比较学前教育需要运用学前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人口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

7、P8开放性:是比较学前教育的一个特征,指比较学前教育是开放的,是跨国界的、跨文化的,是研究若干国家和不同文化国家的教育。它研究的时间跨度也是开放的,既关注正在进行之中的学前教育的发展、变化,也关注一定历史阶段内的演变过程。它还将以开放的姿态关注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的新动向、新课题。

8、P12贝雷迪“比较四步法”:这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提出的一种经典比较教育的方法。贝认为:比较研究有四个步骤或阶段,即: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

9、P13描述: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提出的“比较四步法”中的一个阶段或步骤,即通过身临其境的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事实进行客观叙述。

10、P13解释: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提出的“比较四步法”中的一个阶段或步骤,指的是“对教育对象的决定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阶段,它要求从一开始就弄清这些现象的复杂性和两可特征。

11、P13并置: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提出的“比较四步法”中的一个阶段或步骤,并置即分类。整理描述和解释的教育事实,按具有可比性的形式分列,将教育现象一个个排列起来,或者将获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对象国的资料加以对比。此时需要统一概念,提出假说,并确定比较的标准。

12、P13比较: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提出的“比较四步法”中的一个阶段或步骤,即对并列的材料进行全面比较分析,验证假说,并作出定论。

13、P14参观访问法:是比较学前教育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通过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14、P14现场研究法:是比较学前教育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人员深入研究对象之中,身临其境,参与各种活动,进行较长期的观察研究的方法。

15、P14问卷调查法:是比较学前教育的一种研究方法,指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群向他们发放经过设计的问卷,回收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

16、P14文献整理法:是比较学前教育的一种研究方法,指通过查阅重要的学前教育文献、文件资料,并对文献的线索加以整理,了解外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详细情况的一种方法。

17、P15比较法:是比较学前教育的一种研究方法,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

34、P96感觉教育:感觉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内容中最重要且最具特色的部分。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练习五大类,分别设计了相应的教具来完成。

35、P97有准备的环境:蒙台梭利教育法三要素之一。蒙台梭利认为,适合儿童的环境就是“有准备的环境”,它包含如下要求:秩序;自由;真实与自然;美感与安全。

36、P97项目活动:项目活动是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灵魂和核心。所谓项目活动,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大家感兴趣的某个问题或“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在共同的研究、探讨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

37、P98档案支持:意大利瑞吉欧的课程方案独树一帜的特点之一。档案指的是对教育过程及师幼共同工作结果的系统记录。这些记录对教师把握儿童的发展轨迹以及总结、评价已完成的活动和制定下一步活动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38、P98图像语言:意大利瑞吉欧的课程方案具的的独树一帜的特点之一。瑞吉欧的教师鼓励儿童用符号性的视觉表征活动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相互交流。图像语言已经与儿童的工作、学习相融合,成为孩子的另一种语言。

39、P120教育即生长:以生长论为基础,强调正确的教育必须从研究儿童心理开始,应当提供机会让儿童生动地表现自己的生命力;要求教育不是单纯的灌输,而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天赋能力,使之成为儿童自身的本能、兴趣和能力的生长过程;教育方法论的中心必须从教师方面转移到儿童方面。杜威认为,是否帮助儿童生长是衡量学校教育价值的标准。

40、P121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称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为教育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具有的“当前的目的”。

41、P12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不应当是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应把学校改造成简化、净化的雏形社会,学校中的课程不应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教学应从学习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注重培养儿童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

42、P126国防教育法:1958年通过,是美国公共教育法案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共有十章,阐述了为各级教育提供赠予或贷款的计划,它强调了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更充分、更充足的教育机会,加强智力和技能的全面训练。

43、P132角色游戏:又叫娃娃角,是美国的课程元素之一,一般备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娃娃、镜子、各种娃娃服装、小型的家庭设备或场景设备。

44、P140 HAPPY计划:是美国的一项以家庭为基础的父母教育计划,是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指导计划。HAPPY计划直接把培训带入家庭,计划中的母亲们每周接受一次访问,每隔一周参加一次与其他父母们的集会。

45、P158儿童保护会:是加拿大一个民办的但有法律特权的社会服务机构。儿童保护会的宗旨是保证儿童能够在一个安全的、没有虐待和忽略的环境中成长。

46、P180生存能力:不是简单的指生活能力,而是指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充满人性,有能坚强地生存的健康体魄”。

47、P191日本父亲运动:由战后经济造就出来的新一代父亲,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工作上,对家庭和孩子缺少关心,使孩子、特别是男孩子与母亲单独相处时间太长,加上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教师大多也是女性,对孩子

第三篇: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

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1.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p2)

2.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p3)

3.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p4)

4.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p4,p55,p90)

5.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P14)

6.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P15)

7.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P14)

8.学前教育的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P31)

第二章

家庭、托幼机构、社区

1.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p46-47)

2.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p58)

3.教育生态学—— 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p61)

学前教育原理

第三章

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

1.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等。(p105)

2.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儿童、要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p105)

3.隐观念——是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p121)

4.显概念——是教师从学校里学习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p121)

第四章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理与策略

1.环境—— 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p127)

2.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p128)

3.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的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p128)

4.适合性原则——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p130)

5.挑战性原则——即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p131)

6.启发性原则——在展现感官刺激物时要同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鼓励有多种结实。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思维的激发性,而且包括对幼儿想象、创造、操作的激发性。(p131)

7.丰富性原则——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促进潜能显现。(p132)

8.平衡性原则——环境提供的各种知识信息要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发展的内容要平衡,提供的知识与能力获得的机会要平衡,促进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内容要平衡。(p132)

学前教育原理9.系统性原则——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而不能盲目或随意。(p132)10.动态性原则——环境布置的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使幼儿每天有新收获。(p133)

11.主体性原则——环境创设从布置到评价全过程均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保证幼儿对环境的支配自由。(p133)

12.效用性原则——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力求做到一物多用、一地多用、一室多用,使每一设备设施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p133)

第六章

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幼儿行为辅导

1.混龄编班——指把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排为一个班级的组织形式。(p192)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1.课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课程即经验。(p218-220)

2.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p221-222)

3.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其主要的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课程评价等。(p236)

4.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p259)

5.幼儿园的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它要求教师相信游戏的力量——相信在许多可能性中幼儿做出的自发选择。(p263)

6.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p266)

7.项目活动(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生成课程和合作研究式教学,强调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动态设计”与“随机生成”课程。

学前教育原理第八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1.教学——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辨证统一的过程。(p291)2.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过程。(p295)

3.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p299)

4.直接指导——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方法。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认识和掌握一些新的知识与技能。(p308)5.讲解——是教师向幼儿说明、解释某种事实和道理。(p308)6.讲述——是教师向幼儿叙述时间,描绘所讲的对象。(p308)

7.谈话——由教师根据一定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围绕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p309)

8.演示——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配合讲述和谈话,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幼儿,或者给幼儿做示范性的小实验,用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p309)

9.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的方法。(p309)

10.间接指导——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p309-310)

11.观察法——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甚至周围环境的方法。(p310)

12.发现法——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学习机会,使幼儿自己探索环境,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p310)

13.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幼儿运用简单的工具,通过改变一定的条件来引出所要得到的结果。(p310)

14.直接教学(接受式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幼儿在其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接受式学习。(p310)

15.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间接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发现学习为主。(p311)

学前教育原理16.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p313)17.合作教学——是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它主张师幼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幼儿,努力调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潜能,使师幼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分组教学是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p314)

18.集体教学——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基本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直接指导下进行。当把这种组织形式应用于教学时就叫集体教学。(p318)

19.小组教学——也叫分组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再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p320)

20.个别化教学——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自发、自主活动。(p323)

21.班级管理——就是教师以让学生适当的承担责任并减少教师给予学生的消极反馈行为的可能性为目的的行为。(p318)

第九章

因人施教的原理与方法

1.因人施教——就是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以及兴趣、需要、能力、速度、性别等差异,通过教育活动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策略、材料以及时空等方面的多选择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使不同受教育者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p332)2.全纳式教育——是指给所有受教育者(包括残疾者)提供均等的接收有效教育的机会,亦即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p334)

第十章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与质量评价

1.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托幼机构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体明确的和潜在的需要的特性。(p355)2.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在园幼儿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p366)

3.效果标准——是从工作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p368)4.效率标准——是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标准。(p368)5.职责标准——主要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p369)6.素质标准——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提出的标准。(p369)

学前教育原理7.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就是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各项内容,按其相互联系、活动顺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程序。(p385)

8.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的结构——是指评价活动全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顺序安排、衔接方式和相互搭配。(p385)

9.观察法——是评价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托幼机构的活动进行系统、深入的观察,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种方法。(p370)

10.访谈法——是评价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与被评价者进行交谈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种方法。(p371)

11.问卷法——是评价者通过书面形式向被调查者提出经过严格设计的问题,从而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p373)

12.查阅材料法——是评价者对托幼机构保存或准备的材料进行检索、阅读、整理、统计以至浓缩,从而获取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资料的方法。(p374)

第四篇:学前教育基础理论7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概述

一、社会性的涵义

社会性是人得一种心理行为特征,它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及道德准则,进行自我控制及表现其他社会行为时的心理行为特征。

二、社会性教育的意义

社会性发展是人得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社会性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

学前阶段是进行社会性教育的重要的时期,幼儿的许多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要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发展,为终身的社会性发展打下基础。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目标

1、引导幼儿形成初步的自我意识

2、引导幼儿观察、接触和关心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社会事件及社会成员

3、引导幼儿逐步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使幼儿关心集体,逐渐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4、引导幼儿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使幼儿习得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和教育

一、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特性以及自身与他人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

(一)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

1、自我认知

幼儿的自我认识是指幼儿对自身的特点,特征的认识,这种特点和特征涉及生理心理及社会诸方面

2、自我概念

幼儿的自我概念是幼儿自我认识的结果,是幼儿关于自身特点和本质的反映,是幼儿关于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特性的判断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

(1)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2)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道初步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

(3)从笼统不分化的评价到比较具体细致的评价

(4)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5)从局部的评价到比较全面的评价

4、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简称自控。指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行为。

5、独立性

独立性也就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应注意的方面

1、根据幼儿的心智水平和知识积累水平,设计和组织一些多种形式的有利于幼儿认识自己身体外形特征的活动

2、引导幼儿形成自我概念,尤其是心理和社会层面的自我概念

3、帮助幼儿形成正确自我评价的态度和方法

4、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5、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二、学前儿童对他人的认知

(一)学前儿童对他人认知的内容

1、外形特征的认知

2、心理状态的认知

3、群体中地位的认知

(二)对他人认知方面的教育应注重的方面

1、教育幼儿尤其是中班以上的幼儿,认识各种情景下别人的情绪和情感,使幼儿知道别人什么情况下产生高兴等积极感情,什么情况下产生伤心等消极感情

2、培养幼儿独立的判断能力,培养幼儿积极向优秀的榜样学习的习惯,并努力表现榜样的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榜样

二、学前儿童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指由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

三、学前儿童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对于他人的不幸或困难所持的关心、爱护的态度,是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

四、羞愧感是一种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身体、情感)或规范造成了伤害或违背后所产生的负罪感,这是一种以自己的行为、观点、人格为对象的道德情感活动。

五、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感

第四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和教育

社会行为是指依社会情境而转移的个体行为,其基本表现形式有表情、姿态、言语、活动等。社会行为可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其区别在于行为对别人、对社会是否有利。社会性交往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为了交流认识经验和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信息发送者、信息通道和信息接受者。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交往的类型

1、婴儿与母亲的交往

2、婴儿与父亲的交往

3、婴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交往的阶段

大量研究证实,婴儿早期交往的发展以一种固定的程序展开: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2、简单交往阶段

3、互补性交往阶段

(三)社会性交往的培养

1、注重婴儿早期的交往需要和交往实践

2、注重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

3、注重一些社会交往技能缺乏,活在人际关系中手忽视的孤立儿童的交往

二、助人

(一)助人行为

助人就是对有困难或急需帮助者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二)培养幼儿的助人行为

1、要求幼儿提供帮助的是幼儿力所能及的事,且通过具体的活动而非口头进行教育和训练

2、要及时鼓励幼儿的助人行为,使幼儿的行为得到正确的、积极地强化。

三、分享

(一)分享和分享行为

分享是一种与他人共同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利他行为,也是与人相处过程中很重要的技能

(二)分享行为的培养P17

1四、合作

(一)合作与合作行为

合作是一种集体行为。是两个人或两人以上共同活动、协同实现活动目标的行为

(二)合作行为的培养P172—17

1五、攻击性行为

(一)攻击性行为与成因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身心的行为

(二)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应注意的方面

1、要进行环境控制

2、帮助幼儿掌握解决相互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技能

3、设计一些使幼儿专心致志、充满兴趣的活动

第五篇: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名词解释和简答

1. 科学研究:是人们探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规律的一种认识过程。它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有系统地在前人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客观事实加以掌握、分析、概括,揭露其本质,探索新规律的认识过程。

2. 假设:是对问题的假定的解释,是运用思维、想象、对所研究的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初

步设想或推测,是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的可能的答案或尝试性设想。

3. 历史研究法:也称资料研究或文献研究法,是对有关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

研究的过程,包括对前人或同时代人的有关教育科研成果的研究。主要手段是查阅文献资料,以对当前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4. 观察法:是教育科研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它不仅是搜集材料的基本途径,也是其他

研究方法的基础。随着观察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观察法的应用范围也越加广泛,并取得更好的成效

5. 叙述性观察法,又称描述性观察法,是随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将其再现出来,根据详细的观察记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6. 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比较严格系统的观察方法。可以看作正规或正式观察,属封闭

式观察。相对于定性的叙述性观察来说,取样观察法则是从量的方面对儿童行为样本的界定。

7. 教育实验法: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变化条件,观察记录测定

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8. 个案研究法:是指把个人、家庭、组织、团体等单位看作案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调查,对其现象、特征、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与实施一些积极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研究对象发展的一系列研究方式。

9. 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对教育现象

加以分析概括,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10.行动研究法:是指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工作者针对实际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案或计划,用以指导教育实践或教育活动,同时又依据教改研究计划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修正、完善计划或方案,不断提出新的目标。一方面以研究指导行动,以改革方案作为指南,另一方面教改行动又反过来作为研究的向导,促进研究的发展。两者相互反馈,不断反复,使研究不断深入和提高。

11.文献综述是指研究者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教育学、学前教育学中某一研究领域或某个问题在某一时期内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系统地、全面地综合叙述与评论。

12.分层抽样是指将样本总体按照性质分成若干类型或若干层次,然后在各类各层中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

13.调查法:是指公共关系人员与公众面对面地沟通,直接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其中具体方法包括个人接触法、深度访问法和公众座谈会三种

14.个案研究:是研究者选取一个特殊个体或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的研究

15、大样本和小样本:按随机原则选取的被试数量在30以上的样本为大样本。在被试数量在30以下的样本为小样本。

16、问卷调查法:是运用问卷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17.测验法:是研究者运用数量化的方法对儿童的心理某个方面的发展或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测定和评价。

17.个案法:是以个案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法,也叫个案研究法。

18.抽样:按照一定原则从总体中抽选样本的过程。

19、总体:又称研究总体,是指在课题 适应的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体。即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

20..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个体。

21.科研报告: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用来系统地阐述某项教育实证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的研究文章。

22、儿童发展研究:是专指探讨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科研研究

问卷有效率:指研究者收回的问卷中资料完整有效的问卷所占的比例

12.为什么说观察法最适合于幼儿,是幼教科研的最基本方法?

(1)不需要儿童做出超出自身水平的反应

(2)可以直接了解并客观记录行为,所得资料少受主观因素影响

(3)可以捕捉发展中的过程,考察互动过程

(4)不容易受观察者在场的干扰

13.学习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意义

1.能提高雪橇教育工作者的科研能力2.有助于学前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3.有助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科学

14.科学研究选题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价值性原则2.可行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科学性原则

15.简要评述问卷法的优缺点

优点:问卷调查的有实性:1.收集资料的效率高2.匿名性强3.能获取多种形式的资料

缺点:问卷调查的局限性:1.这对对象的阅读能力和表达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文盲或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难以适应,儿童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就被排斥在调查对象的范围之外2.这样获取的资料的真实性无法核对和评估

16.科学研究选题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题目应准确地反映测验的目的和内容2.题目类型要多样,题材要丰富3.题目的内容材料要有独立性4.根据测验的目的来确定题目的难度5.题目应能引起被试的兴趣

17.行动研究法的特点?1.具有很强的实践性2.有很强的开放性3.具有很强的灵活性4.行动研究法伴随持续的对研究计划的修正。

1.科学研究的特征有哪些?

客观性⑴ 科学研究的对象来源于客观世界。⑵ 科学研究的过程要求严格的客观性。⑶ 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是客观真理。系统性⑴ 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人类认识环节上的一个组成部分。⑵ 科学研究必须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⑶ 科学研究本身是一种系统的研究活动。创造性⑴ 科学研究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⑵ 科学研究的需创造出新的,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⑶ 科学研究是极艰巨的创造性劳动。

2.假设的特点有哪些?

⑴ 假设具有推测性,是对所研究问题预先赋予的答案

⑵ 假设具有事实和科学的基础,并非虚妄的主观臆断

⑶ 假设是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研究课题的一个总的思考。

3.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

⑴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

⑵是教育研究工作者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过程。

⑶所要探索和发现的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⑶教育科学研究运用的是科学的方法。

4.我国幼教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各类型各层次的研究尚处在较低水平

需注重科学态度的端正和学风的改进

结合国情探讨问题不够,研究的争鸣气氛不足

系统深入的协作性研究较为缺乏

5.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1.实验法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实验法有利于发现规律性并进行重复验证

3.实验法可以获得较高的效益

6.个案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 能详尽地收集背景资料,进行比较透彻的分析,指出值得注意的重要变量、过程与互动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所要建立的充分而有效的假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个案研究资料中的轶事和范例,可为概括性的统计发现提供有力的佐证。

不足 缺乏代表性,缺乏可供比较的群体;难以做到科学区分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难免有失偏颇。

7. 行动研究的特点

(1)行动研究具有直接针对性。

(2)行动研究有益于将教育研究与实践精密结合。

(3)行动研究有益于推动群众性的教育研究。

(4)行动研究有益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8..教育经验总结法对教育科学研究有哪些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有关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是教育研究的原材料。

教育研究的各种理论观点要面向广大师生的实际经验,才能转化为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研究和经验联系的紧密程度与其研究结果被教育界所采纳、转化为教育效益的可能性成正比。

总结教育经验,有利于从实际出发,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提高研究水平。

9..试举例说明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相互关系。

内在效度是指研究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不存在差异,而外在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是否能应用、推广到类似的情境中,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研究没有内部效度,那么研究结果的推广性是值得怀疑的,只有内部效度,而没有外部效度,研究的价值不大。

10.设计问卷题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问题内容与问题用语要比较现实,明白清楚,没有难懂与含混之处

(2)问题不易过多,要注意问卷的长度适当

(3)问题的措辞要避免主观倾向性

(4)问题的排列顺序应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

(5)答案尽可能简单具体,便于回答与统计

(6)正式调查前要进行试行工作。

11.撰写学前教育科研论文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正确性 如报告中运用的概念含义是否符合科学理论的阐释;对结论的阐述是否合乎实际、证据充分;全文前后有无矛盾与相互抵触之处;所呈现的数据与图表是否正确无误,统计方法是否恰当,运算是否正确等等,研究者在撰写研究报告过程中应仔细斟酌推敲。

客观性 如为了得到差异显著性的结论,有意篡改原始资料或统计结果,并将虚假的结论纳入研究报告。这样不仅违背了科研道德,误导读者,其研究本身也失去了价值。研究报告要基于实际研究工作的客观情况,不能加入研究者自己的主观猜想,随意引申夸张,歪曲实际结果。

公正性 如撰写研究报告时,应充分尊重和公正地对待与研究有关人员的名誉与权力。不应在未征得本人同意得情况下,公布个人资料与姓名;报告作者的署名次序,应真正按照个人对研究工作的贡献大小、所负责任的重要程度而定。

可读性 如在研究报告中拐弯抹角,故弄玄虚,都会影响研究报告的可读性,面向一般读者的研究报告,文字应求简明准确,浅显易懂。在呈现数据分析结果时,可以利用简明而直观的图表,形象化、总结性地使读者得到有关信息,并注意用易于理解的文字解释统计分析结果的实际含义。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论,以便正确指导和改进实际工作。

12.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基本步骤:

1、表述形式,拟定题目

2、拟定写作提纲

3、研究报告或论文提纲

3、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写作教育试验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的问题,提出研究假设

2、分析和确定试验变量

3、设计各种变量的处理方法

4、选择试验模式

5、形成试验计划

13.影响问卷有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问卷设计

2、被调查这的态度和心里因素

3、外界因素

14.调查法的优点:

1、应用的范围广泛

2、随或获资料丰富、全面,结论的说服力强

3、研究过程经济、简便

15.调查法的局限性:

1、运用调查法来研究学前教育的现象或问题时,研究者主动性差操作性差,往往比较被动,难以做出深层的探究分析,类化能力较差

2、调查资料和结论的客观性或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一定依赖于被调查单位或调查对象的合作,则容易直接导致研究资料的部真实,进而使研究结论不科学

16.问卷调查的有实性:

1、收集资料的较率高

2、匿名性较强3能获取多种形式的资料

抽样的四个基本步骤:1规定研究总体2确定样本容量3抽取样本

4、判断并纠正抽样偏差

17、观察法的特点:

1、是一种自然地研究方法

2、是一种直接的研究方法

18、观察法的作用:

1、有助于研究者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

2、有助于研究者形成研究假设

3、可以深入考察教育现象,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

19.抽样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1、解决总体研究难以进行的困难

2、节省研究资料,提高研究效率

3、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20.研究假设的基本要求:1假设应该有一定的理论或事实的依据

2、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期望关系

3、可以检验的21.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要贯彻客观性原则,研究者应做到:要有科学研究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b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22.要贯彻这一原则,研究者璎珞试以下几点要求:a尊重收试者的权力b研究活动不给被试者造成不恰当的压力c要慎重解释研究材料或研究结果

23.学前教育的科研教育活动的一般特征:a研究对象的主体性b探究对象的广泛性c研究背景的开放性

24.科学的认识和非科学的认识主要区别:a一种真理的认识b一种系统的认识c一种精神的认识

25.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要求:a加强理论学习、b理论联系实际、c创造性的学习

下载学前教育名词解释7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前教育名词解释7.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教育专业名词解释[5篇范例]

    学前教育专业重要概念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考试名词解释题

    1、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原因变量 2、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是自变量作用被试后产生的效应,是研究者要测定的嘉定的结果变量 3、无关变量:又......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名词解释

    36.分层随机抽样:有时产品可分为若干层,各层产品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取得有代表性的样本,把整批产品分为若干层,使同一层内产品质量尽可能均匀整齐,在各层内分别随机抽取一些......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奥林波斯神话系统: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其住在奥林帕斯山止而得名。•奥林帕斯神系是按原始社会后期父权制氏族的方式、以宙斯为首的12个主神......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保付代理:指保付代理商向出口商提供的以承购应收账款为中心内容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2.补偿贷款:指基金组织针对初级产品出口收入下降而设立的专项贷款.后来因进口价......

    名词解释

    火山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薄弱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地质结构。火山由火山堆、火山口和火山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是多种多样的,......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 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