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善于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反思
善于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反思
摘要:本文就目前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提出反思,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中成功之处、教学中失败之处、学生创新之处。
关键词:反思;反思的内容;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94-02
一、反思的现状调查
美国著名心里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对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它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每一位优秀的教师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因其重要性,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很多学校甚至把它作为教案的必备内容,作为创造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有专家对教师反思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在反思的认识上、内容上、方式上及效果上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归纳见如下附表。
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我觉得首先必须要提高认识,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二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复。其次教师要知道反患的内容、角度和方向。教学反思不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更是教师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理性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过程,这些就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二、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学反思的内容很多,但以下几个方向是反思的重点。
教学理念
我们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不能仅停留在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描述上,而应该对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重新进行认识。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努力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说,教师也需要对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能促使自身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不断发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如教学中突破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渗透与应用过程:教学中出现的妙语连珠等,把它们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如学生完成光合色素分离的实验之后,教师提问:要确保色素分离成功,应该注意哪些关键的实验步骤呢?学生普遍认为关键的两点:(1)画滤液细线要直,而且要多画几次。(2)将滤纸条放到装有层析液的烧杯时,千万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与此相关的实验知识很容易忘记,其实可以打一个这样的比方:“分离色素”就好比叶绿体中的那些色素一起进行100米短跑比赛。为了比赛的公平和公正,起跑线要一致,所以滤液细线要直,为什么滤液细线要多画几次呢?为了让更多的色素们能参加比赛。当然,比赛结果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第一名胡萝卜素,第二名叶黄素,第三名叶绿素a,第四名是叶绿素b。“为什么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呢?”如果让层析液没及了滤液细线。那些参加100米赛的色素们就跑到层析液中去了,这不就变成了游泳比赛吗?100米赛跑突然临时变成游泳比赛,比赛组委会当然不会同意。同学们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了色素分离实验的要领。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打比方,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中的失误之处
写出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如是否落实了“三维目标”、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是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等。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得不合理;哪些问题设计得不科学等等。如2011年11月23日××教师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师完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相关的知识教学后,提出营养级的概念,然后呈现某草原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关数据,让学生用方框代表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量,画出的图形就称为生物量金字塔,同样的方法要求学生画出能量、数量金字塔。之后提出数量和生物量金字塔会出现倒金字塔的特殊例子。总共7分钟时间完成。
不足:生态金字塔是生态系统结构的重点与难点,教师采用提供信息让学生画图,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1)学生不懂为什么要画各种金字塔图形,(2)不懂生物量与能量金字塔的差异,教师也没有点出三个营养级之间的递进关系,即教师只是孤立的介绍三种生态金字塔,这样留给学生是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不能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觉得生物就是一门靠记忆力的学科,很难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修改后的教学:考查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容易的是数出该生态系统里面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呈现某生态系统的数量信息,为了更直观的研究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科学家们采用数学中的坐标图来表示,请学生以数量大小为横坐标,营养级为纵坐标,画出坐标图,如图1;若把营养级写进相应的方框左侧。去掉纵横坐标,并以居中显示,这样就得到了图2的数量金字塔。这样学生就较好的理解了生态金字塔的由来。但生物个体大小差异很大,用数量还不能准确的表示该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所以还需要统计各营养级所含有的有机物重量,即生物量金字塔,但该能量是代表进行调查时刻的各个营养级的能量,其单位是g/m2,教师提出自然界中存在的倒金字塔例外情况,然后引出能量金字塔,它同样也是计算该营养级的所含的能量,但是往往以一年为单位进行计算,其单位是kal?m-2?a-1,这样就不会出现倒金字塔的情况,所以能量金字塔始终都是正金字塔形。
通过介绍金字塔的知识来源。学生能较好的理解生态金字塔,并知道三个金字塔之间是有递进关系的,而且也能较好的区分生物量与能量金字塔,达到突破教学的难点。
教学后自己能认真对自己或者他人的整个教学过程加以剖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生的创新之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如分析酶的一道习题(上海高考题),图3纵轴为酶反应速率,横轴为底物浓度,其中正确表示酶量增加1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系的是(B)。学生提出:(1)此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之间应该是非线性关系,先逐渐增加,后斜率减少逐渐至不变。(2)在底物浓度比较低的时候,酶的浓度应该是足够的,所以刚开始两条曲线应该是重合的,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才逐渐显示出受酶浓度的限制,达到最大速率时,最大速率应该是原来的2倍。(3)当最大反应速率为原来的2倍时,反应物的浓度也应该是原来浓度的2倍,所以修正的曲线应为图4。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是十分宝贵的课程资源,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可以将它记录下来,丰富今后的教学素材。
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要学会反思,要自觉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养成反思的好习惯。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第二篇: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反思
数 学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要 善 于 反 思
每次期未考试后,很多数学老师面对着学生的成绩总是抱怨:我教了这么多年的数学,没见过这么差的学生,昨天才讲过的题目,今天就有又不会做了,真是太笨了。
我相信这个老师说的话,因为我也经常面临这个问题。但是我也在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了?我想作为老师,担当着教学的重任,而教学又是一门艺术,应该把“教”和“学”有机会结合起来。很多老师把教学片面的理解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认为这种思想有些狭隘,教学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个“教”有老师教学生的过程,同样还有学生在教会我们老师应该怎样去教学;学生在学习知识,我们教师也同样在学会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写30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她提示了教学反思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新教育实验的领军人物朱永新教授也开办了“教育保险公司”,公开承诺,一个教师坚持写十年教学反思,如果不能成为一位名师的话,教师可以向他索赔巨额保金。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通过反思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地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等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数学老师特别要注重教学反思。教师的工作不比工厂,每天按照固定的产品规格,固定的生产方法,只要能熟练操作,熟中生巧,慢慢就会变成生产能手,劳动标兵,教师这一职业则不行。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这些生命每天都在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如果我们再拿十几年前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根本 来会起不到任何效果,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即使我们把一年前或几天前的方法来处理同样的事情,也不见得取得同样的效果。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新课改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也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中,教师“只管学生的分数好不好,不管学生的心情好不好”的现象比较严重,他们总是抱怨学生的脑子笨,学习不用功;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容器,只是等待着老师的灌输。孩子失去了许多童年的欢乐,充满稚气的孩子却背负着成年人沉重的期望,在紧张、疲劳的气氛中挣扎。苏霍姆林斯基断言:“儿童的心变成什么样子,变成鲜花还是枯树皮,取决于教师。”或许,当今的教育更需要的是好的教师、善于反思的教师。
一个数学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一、通过自我提问进行反思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内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 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产生这个亮点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二、通过师生交流来进行反思
教学是“教”和“学”有机结合的过程,一堂课下来,老师的付出有什么回报,学生专心学习有什么收获,只有通过师生心平气和的交流才能知道这节课是否成功。师生通过交流进行反思,才能知道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才能及时研究、调整、弥补。
三、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同事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撰写教学心得来进行反思
撰写教学反思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并处理课堂中的反馈信息,及时找出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调整教学提供可靠依据。写教学反思实际上就是教学上的再备课,是对原来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梳理和再思考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教学设计欠妥之处,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改进。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课后进行反思,思考后再把改进的方案记录下来,这对今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而实际上,写教学反思又促使我们进一步地提高备课质量,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
五、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要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总之,只要通过反思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把潜意识的活动纳入有意识的活动,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使数学教学水平迈向更高的台阶。“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日日反思,日日出新,日日有一个新自我,日日就会有新收获。只有善于反思,教师才能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才能成为有自己教学特色和体系的专业型教师。让我们攀着“反思”这一梯子,快速摘到专业成长的硕果吧!
第三篇: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摘要: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中学生物学科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生物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重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掌握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 德育教育 生物教学 国情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由于生物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学生物学科德育教育有如下特点。
一、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中学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是由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的广袤性和知识的跨界性所决定的。由于生物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按照社会规范的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就会更多地渗透在生物教科书中来,使生物学科比之其他自然学科德育教育内容更为丰富。生物学科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教育方法的渗透性
生物学科的德育教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的。这就决定了生物课德育教育的方法特点是: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生物教学进行思想教育,要防止曾经出现过的两种偏向:一种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贴政治标签。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会走向反面;另一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这方面的教训也是需要记取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这种结合点,一种是固定的,一种是可变动的。
固定的知识结合点,存在于教材中,具有客观性。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显性”,例如,李时珍编著了《 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学家,只要老师讲述,或者学生阅读,就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隐性”,需要教师去发掘。例如,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进植物生长;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超过10-8M的生长素就会抑制根的生长。由此,教师强调:超过了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结合生长素浓度的变化,进行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
另一种是可变动的知识结合点,它具有主观性,取决于教师占有具备思想性的生物学材料的状况,以及是否善于选择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有的知识点不具有某种思想性,教师可以将自己占有的闪光的思想材料,在教材相应的知识点上赋予思想性。例如,讲DNA的双螺旋结构,一般为双链,可结合讲述我国科学家于1990年1 1月28日发现了三链状DNA新结构。这一成果被称誉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获得美国当年百项科学头奖。这样讲既体现了教学的时代气息,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在实验、实习等生物学技能的训练中也要根据情境和问题,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掌握好针对性原则。不同年级的学生和班级有不同的思想特点,对低年级学生重在提供生动的有思想意义的素材,偏重于事实教育。对高中学生仍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注意“画龙点睛”式的思想升华。例如,讲到遗传学家摩尔根时,笔者曾补充介绍,他在遗传学上的研究成果,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但他没有出席盛大的授奖仪式,他在致力于自己的研究。摩尔根说这奖赏不是给我个人的,而是对实验生物学的褒奖。最后,以两句话简评作小结:这就是有成就的科学家的态度——看轻个人荣誉,看重自己的事业。这实际上也向学生进行了人生观的教育。
渗透德育还要掌握好适度性原则。一堂课渗透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多了“物极必反”;一个知识点渗透的分量也要适当。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和思想性水乳交融,使学生乐于接受。
四、教育对象的易接受性
生物学科的认识和方法,给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大都具有可直接验证的特点,因而知识的客观性在学生头脑中印象会更为深刻,对生物学知识真理性的信念也就更为牢固。从这个角度上说,由此进行的思想熏陶,学生更易于接受。对因为某些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是结合人体生理卫生和遗传知识来进行的,这使学生感受到社会要求的行为准则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符合切身利益。那么,这样的思想教育,学生容易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以至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从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说明了晚婚晚育的生理学基础;高中《生物》课本结合遗传病阐明了《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道理。像这样一些具有思想意义的内容,在生物教学中进行,要比离开科学知识单纯进行纪律教育、道德规劝效果要好。
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讲吸烟、喝酒的危害,认为班主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已经讲得很多了,不必再讲,这是无视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特点,忽视了通过各个学科、各个渠道综合育人的整体效应。
五、育人效果的依赖性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是通过生物教师去执行的,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水平。
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生物课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依赖于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
教材的思想体系蕴涵在知识体系之中。教师具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教材的科学性,也才可能更好地发掘其中的思想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才能使生物课的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如果生物教师富于教学机智,就会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情境进行思想教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思想教育就会理入而情动,最终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总之,生物教师必须德才兼备,才能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实现优化的育人效果。
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介绍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讲授祖国古代生物科学成就,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利用新旧社会对比,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
(二)国情教育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例如,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之一,林地为四分之一。这些知识可结合在自然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的紧迫性;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生物学中包涵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应用得比较熟悉的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生物学也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四)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例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可引导学生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经验。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其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
(五)思想品德教育
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六)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
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中还可结合实际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教师如果对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认识不足,就会不自觉地削弱生物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我们学校按每本教材分章拟定出思想教育任务,通过讨论作为教学依据。这样对生物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就可能认识得全面一些,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
二、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由于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途径。除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内,还要研究课外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实 践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现将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一)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现场教学:要进行听指挥,守纪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三)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四)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科技兴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五)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另外,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科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决不能忽视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生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要善于认识各种教学活动中最适宜的教育因素,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
第四篇: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
摘 要: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关键字:历史教学 反思 教学相长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
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第五篇:在日常教学中怎样进行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在日常教学中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要求学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我是这么设计的:第一,情境导入,找找角。第二,动手操作,画画角。第三,自主探究,创造角。第四,游戏活动,比比角。第五:聪明思考,动动脑。
这节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来正确的摸出所找到的角。通过摸角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来总结摸角的感觉,此时我加以点拨,自然地引出:“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直直的”地方叫角的边。课件出示角,让学生指出顶点和边,通过观察、思考得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另外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动手操作,画画角”我认为学生掌握得很好,通过观察课件画角,让学生说画角的过程,最后通过编儿歌,加深印象,牢固的掌握了画角的步骤。在第三部分创造折角时,我做的不到位,对学生放手不够,给学生活动的时间较短。最不成功的是第四个环节,我应该先出示活动角,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个角变大呢?”或者问:“怎样才能把这个叫变小呢?”通过活动、观察、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
总之这节课,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如:课前多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