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吉林《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桂林山水》
——李吉林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文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师:(板书:山和水)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
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观看。
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生:观赏。
师:对。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
〔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
师: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生自学。教师巡视。)
〔破从头讲起的程式,暂时搁下头一句不讲,抓主要内容讲,突出了重点。〕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 师:清、绿。师:(板书静、清、绿)
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字、词、句基本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生:漓江的水清清的。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生: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生:(再念)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生:(齐念第二句)
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生:(齐念第三句)
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生:不能。
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略)
(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 〔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师: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生:(念课文)。
师:现在李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
〔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李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生:(念)
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生:像的意思。
师:你学得很好。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生:(念第二小节)师:这节写什么?
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
〔以设疑方式,回顾前文,引导学生弄明白,开头一句话,在本节课文中起衬托作用。〕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生:(念课文)
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师:你只说了两句。不行,要说三句。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师:小朋友学得很好。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我们再游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怎样美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三小节。请大家读两遍。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记号。第二遍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画下来,记上这样的符号“。。”,大家在下面学,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画。(出示抄好第三小节课文的小黑板,一个学生上讲台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师:她有这些不懂的问题,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生:危峰兀立是什么意思?
生:拔地而起、香山这两个词我不懂。
师:香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在北京。香山上的红叶很多,很有名。红叶就是枫树叶。师:(把学生画出的词念一遍)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
我来南宁的时候,看到南宁也有山。南宁的山是连绵起伏的(画连绵不断的山),桂林的山好像是从地里拔出来高高挺立着(画一挺立的山),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生:(齐)拔地而起。
师:(出示词卡)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边说边画老人山、骆驼山、象鼻山),叫什么?
生:各不相连。
〔教师绘画再现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鲜明的词的形象,进而理解抽象的词。〕 师(指图)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师:(指老人山)你看这老人像在干什么? 生:老人望着远方。
生:老人在思考。生:老人在沉思。
师:我们再看骆驼像在那干什么? 生:像伏在地上。
生:好像在沙漠里蹲着。
师:我看到这骆驼,就会产生一个联想,想到它跪着等人,等我们干什么? 生:等我们骑上去。
师:对。你们再看这只象在干什么? 生:在饮水。
师:对。桂林的山的形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变化很多,句子中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形态万千。师:(示词卡)“万千”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样子很多。师:就是说变化多。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桂林的山? 生:奇。师:(板书:奇)怎么奇呀?就是刚才说的那些。桂林的山奇是一个特点。这里的“奇”字当什么讲?是不是奇怪?
生:不是奇怪。是说样子很多。
生:很少见的。
师:对了。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
生:叫奇峰。
师: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 生:叫奇峰罗列。
师:“罗”是什么意思? 生:散开的。
师:对。“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大家把这句念一下。(生齐念)
师: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
师: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 生:危山。
师: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 生:危险。
师:你们昨天查了字典。字典上有三个注释(出示小黑板: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
生:用第三个。
〔指导学生根据语境,分析字在词中的作用,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义项,这是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好方法。〕
师:对。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 生:危峰兀立。师: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 生:怪石嶙峋。师:(出示词卡)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怎样念才体现出桂林山势险?
生:(念课文)
师:这句写桂林的山险。这个“险”是危险吗? 生:是说山陡。师:山陡,不易通过。
〔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抽象概括,学生难于理解。教师运用了描述、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认识这些词所表示的事物,然后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这些事物的词,在此基础上,对个别词素进行分析,化难为易,顺应了学生接受知识、理解词语的思路发展过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深刻了。〕
刚才我们把不懂的词语学会了,同时也了解到桂林山的奇和险。桂林的山除了奇和险之外,还很秀。秀是什么意思? 生:是美的意思。
师:“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
生:秀丽、秀美。
师:秀就是指美。你们看(指放大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屏障”就是屏风。一折一折的(做手势助说)打开可遮住后面的东西。这山像屏风一样挡住后面的景物。现在请一个同学指着图说说桂林的山怎样秀,哪些像屏风,哪些像竹笋,色彩怎样明丽,怎样倒映水中。生:(上讲台指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这山像新生的竹笋。师:色彩明丽就是颜色鲜明,好看。这座山哪块地方色彩明丽? 生:(指一座山的中部)师:色彩明丽就是很美。色彩明丽这个词中,哪个字说美? 生:明丽。
师:丽才是美。“明”呢? 生:鲜艳。生:明快。
师:对了。明快,色彩明快、美丽。我们念念这个句子。(师生同念课文)
师:学习第二节课文时,我们知道了在写漓江水之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这几句也是衬托的话。这里有个“峰峦雄伟”怎么讲?
〔“写在漓江水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几句话,也是衬托的话。”教师简短的提示起画龙点晴的作用,启发学生认识两节课文结构相似,避免重复的讲解。〕 生:峰峦就是山峰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
师:对。“山峦”在这里是指大的山峰一个接一个,气势很雄伟。这一节我们学完了,让我们读一遍(生读)。
师:这节课文,写桂林的山奇、险、秀,写出了山的特点。说明桂林的山——(生:甲天下)。现在我们看课文最后一小节还写了什么景物。谁来念一下课文? 生:(念课文)
师:最后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 生:写了绿树红花,竹筏小舟。师:还有——
生:还有迷蒙的云雾。
师:(念课文)就这么简单几笔从空中云雾迷蒙,写到山间绿树红花,再写到江畔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用手势画个方块)一张画? 生:不是。
师:画卷是长长的卷起来的画。可以展开,展开(用手势演示展开状),再展开,叫什么? 生:连绵不断。
师:对。下面还有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舟在碧蓝的江中行走。师:什么叫舟?
生:小船叫舟。
师: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生:有只小船在清清的河中走着。船上的人在美丽的江中游览,好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师: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作一次遐想旅游,做一篇想象性作文。现在不做,到作文课时再做。
这课学完了。这课开始就写了——(生接)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写桂林的水——甲天下;桂林的山——甲天下,最后写桂林的山水像连绵的画卷。现在请四个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小节。
〔开头讲文章的层次,讲完课文回过头来再理一遍,加深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解。〕 生:(读课文)师: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青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这儿的山水真美啊!
生: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是这样。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又可以怎么说?
〔从对桂林的山水的爱,引导到对祖国山水的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 生:山河。生:河山。生:江山。
师:这些词可以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山河秀丽。
生:大好河山。
生: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美!师:改成感叹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丽啊!
师: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这么美,我能不爱吗?
〔利用形象,激发想象。给“山水”一词找近义词,再组成各种形式的词组,而后让学生造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培养学生组合词语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师: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下面请大家做两个作业:
一、找出课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
二、检查你们自学生字的情况,请你们填这几个词。(出示小黑板
第二篇:《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 生:清 生:绿 生:秀 师:用一个词说。生:水平如镜 生:清澈见底 生:绿如翡翠 生:波平浪静 生: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
生:奇 生:秀 生:险 生:怪 生:形态各异 生:连绵不断 生:怪石嶙峋 生:危峰兀立 生:形态万千 生:绚丽多姿 生:奇峰夹岸 生:峰峦叠嶂
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象在画中游览一样。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就好象在画中游览。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学生分别找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
(评: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着作者的意趣,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屏幕上的这些句子,把前后意思关联的话连起来。课件:桂林的山真奇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秀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生盯着屏幕,轻声读着,想着。陆续举起了手。)师:(指定一名学生)请你来跟老师对读,我读前半句,你接上意思相连的后半句。(师生合作,顺利完成了任务。)
师:他读对了吗?(对了)看来同学们对句子的意思都领会了。请同桌同学分前后半句对读。
(同桌对读句子,兴致勃勃,还自觉地交换读,课堂气氛极为热烈。)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刚才发现同桌搞糊涂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大家把句子的意思搞清楚了。要是读这段话,能把每句话写出的特点都读出来吗?试试看。
(生自由练读。教师给了3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思考。)
师:谁来读第一个分句?(学生都争着举手)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读出了感情,但三个“像┅┅”还没读出变化。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觉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令人感到山峰奇特,那山峰的形态奇在哪儿呢?谁把他读出来。
(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了“像„„”:“像老人”声音微粗,稍稍压低音量;“像巨象”声音上扬,音量放高了些;“像骆驼”巧用轻声,读得慢些,读出了更奇特的语气。)
师:你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感到山有不同的形态了吗?
生:我感觉到了,像巨象的山峰最大,像老人的山矮小,像骆驼的山有起伏。师:让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你的想象力真强!让我们都来读出这些奇特的山峰的不同姿态。
(生读书表情各异,都在琢磨着怎么读好。)师:第二个分句谁来读?(一生用轻快的语气读完了第二个分句)生:我觉得“翠绿”、“新生”还要突出一点,因为翠绿是很好看的颜色,新生的竹笋颜色也很鲜嫩,如果老竹笋颜色就不好看了。
师:是呀!新鲜的绿色的确是很“秀”的,请你来读读这两个词组——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
(生尝试读了,但声音不好听)
师:谁再来读读这两个词,让人感觉到秀美?
(指一女生)(该生不但感情好。而且音色纯美,如透明的一般)
师:听了她的朗读,你感觉到“秀”了吗?(同学们都佩服地点点头)那请她把这句话读完吧。(该女生把“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都读出了感情。)师:大家都用自己觉得最美的声音来读这个句子。(学生练读)
师:这最后一句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大家听一听,谁读的最有“险”的感觉。(生逐一轮流读)
师:请大家评评吧,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生:李红读的最好,她把“栽倒下来”读得让人有点害怕。
生:王强好,他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语气让人感到危险。„„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他们几个各有长处,但也有缺点。我们可以把这些同学的优点学过来啊!试试看。(学生各自投入到自己的朗读活动中,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学生们都读得晃起了脑袋,脸色表情也在变化着。待学生练读完后)师:老师知道大家都想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来欣赏。(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读起来)
师:读得真美啊!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了,我读前半句,大家读后半句,我们都不看书行吗?(生师合作,有感情地诵读这段话)
(评:一个优美生动的排比句,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味来,并熟读成诵。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真正体现了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在课后,老师布置学生写作文“游``````”。一位到过桂林的同学写了“游桂林”。文章交上来,老师在批改时发现这位同学在描写漓江的水时写道:“漓江的水很清很静很绿”。于是,把这句话改成书上那句话,讲评时应该告诉这位同学这样改的理由是什么呢?大家帮老师说说。
生:习作中的句子不具体,没写出水静清绿的程度。
生:书上的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漓江水的惊叹和愉悦的心情。
生:书上的句子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写得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生:书上的句子排在一起,形成一种连珠炮似的气势。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真”字用得非常妙。既写出了漓江水让人一目三叹,又写出了作者观赏后心旷神怡的感受。
生:我也觉得“真”字写出了漓江水的举世无双的美,还写出了作者永远不会忘记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师:理解得不错。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评:对表达句式和“真”字的一番细致咀嚼、推敲,让学生体会到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中蕴涵的形式之美。)
三、抒情表达,想象生活,丰富情感。师:你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写写桂林的山或漓江的水。(屏显画面,学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代表汇报)
生:桂林的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象金丝帷幔,有的象圆顶蚊帐,有的象瓜菜蘑菇,有的象人参当归。
生:桂林的山真是奇特优美,耐人寻味啊,有的平地一峰突起,有的峰顶有峰,有的山峦欲倾,触目惊心。
生:桂林的山真是鬼斧神工啊,有的浑圆,象芋头,象海螺,象馒头,有的尖挺,象玉笋,挺拔秀丽。
生:桂林的山真形象啊,象大象,长鼻深入江中吸水,“象鼻”和“象腿”之间形成的小月洞和江中倒影,恰似一轮明月,漂浮水中。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碧水潆洄,犹如一条罗带,轻轻飘过。
师:是啊!山水相映,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点缀,江上竹筏小舟,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动态的景。让我们再来荡舟漓江,观赏这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桂林山水吧!(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师:此时此刻,面对此景,你不想抒发一下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吗? 生:桂林山水真是风光如画 生: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 生:桂林山水真是甲天下
生:桂林山水为中国这只雄鸡增添了一片绚丽的羽毛 生;桂林山水让我刻骨铭心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看不厌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真象是一幅长卷水墨画啊!生:桂林山水真让我浮想联翩,梦魂萦绕。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让我永不忘怀。生:桂林山水山水一体,水天一色。
生:桂林山水奇峰夹岸,碧水潆洄,犹如一条彩带,轻轻地飘过。
师:除了这种抒发感受的方法外,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小组讨论。(讨论出的方法有诗配画、写诗歌、画画、模拟旅游解说、唱宋祖英的《雨中桂林》)师:各小组进行展示。(学生纷纷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评: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情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动起来。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话于是就变成了画、诗、歌、解说词,这不仅是生活的感受,更是生命的体验。)
师:让我们再次去读课文,你又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齐读,配乐读)
(评: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把语言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传达、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发展了学生语言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师:我有一个朋友,创办了“阳泉新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现在要开辟“阳泉——桂林”的游览线路,请你写一个广告词。(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生:今年过节哪里游,桂林山水是首选。生:今年过节不旅游,要游就到桂林游。生:这里好,那里好,不如桂林山水好。生:桂林山水,人间仙境!
生:今年过节去哪里?桂林山水必游行,山清水秀又美丽,怪石嶙峋危峰兀,奇峰罗列拔地起。能不去桂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风光独特美如画。
师:同学们的广告词已经把我撩拨得心动了,我一定去桂林!
(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总评: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本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自始至终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诱人的山水画面中,互动的激励中,想象的放飞中,看、读、品、悟、说、创,既使学生得到了读的甜蜜,情的激荡,美的陶冶,更使学生享受到了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想进一步说明的是: 1.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有趣”,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才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敞开,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
2.语文教学要“有用”。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努力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理解、积累、转化、运用的语言实践过程。
第三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李吉林课堂实录)
卖火柴的小女孩(李吉林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一、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二、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课前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
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世界著名的丹麦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
介绍安徒生。(资料附后)
这篇童话非常感人,你们自己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二、自学课文
1.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注意题目;提出“卖”的写法)看了题目你怎么想?
2.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
3.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
4.分段、编写段意:
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敢回家。
第二段:小女孩坐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展开了美好的幻想。
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夜冻死路旁。
一、范读课文。
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
二、讲读第一段。
1.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
(时间――大年夜,一个下着雪的又黑又冷的晚上。地点――街上。人物――赤着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2.你们自己读读想想,这一段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全段的意思?(可怜的小女孩!)
3.出示图画(或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在寒风中行走。
描述:这幅图把我们带到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你们看,远处的高楼灯光通明,人们都在自己温暖的,欢度圣诞节,然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却怎样呢?
“可怜的小女孩”,后面是一个感叹号,这里寄托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现在我们看图,读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怎么可怜,也可以用这一句话,来结束你的这一段话。
思考、准备。
描述
提示:为了突出小女孩的可怜,还应该描述背景,根据课文描写的内容,天冷,大年夜,又黑又冷,你们想,怎样用背景来衬托小女孩孤苦?
继续描述。
结合学生描述指点:
“天冷极了“与”“天冷“天很冷”“天非常冷”比较。
突出“大年三十夜”“这是一年最后一天―――大年夜”,“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课文一开始点明这个特定的时间。第一个破折号表示什么?(表示注释说明)后面又强调,这第二个破折号呢?(表示进一步说明)这里两次写“大年夜”,因为这是人们一年一度团聚的时刻。同学们你们大年夜是怎么度过的,你们喜欢过吗:“卖火柴扔小女孩”她是人,而且是孩子,她当然也并不例外地希望在这三十大年夜和家里的人团聚在一起:所以“她忘不了这个,她可忘不了这个”。加上“可”更加强调忘不了。
4.结合朗读一、二两句和第三节。
5.同学们,从课文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女孩家里一定怎样,一个字?(穷)而且是很穷,穷到什么程度呢,谁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提示句式:“连......也”说一句话。
朗读全段。
小结: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能回家。
第二课时
一、描述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天冷极了,小女孩又冷又饿又累,她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就坐在了墙角里,这样冷的天在雪地里,那该多冷啊!
于是,她擦着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的光亮,她展开发美妙的幻想。
二、自学课文。
1.现在我们看,前后一共几次擦着了火柴。
看第二段又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指点:这是一篇童话。童话总是充满了幻想,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我们在学习童话的时候,应该学会区分哪是写实,哪是幻想,现在我们就一层一层地来学,先学第一次擦火柴,哪是写实的,哪是幻想的,自学分层次。
2.讲读第一层。
指名读第一层。
(1)通过指导来理解句子。
天冷极了,“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冻僵”可以看出她冷的程度,要突出。练习读“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这时她心里产生了什么愿望?
渲染:“她多么需要温暖啊”,于是她想,“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非常肯定的,可见她冷的程度,因此这句中的“小小的”“有好处的”要强调。下面接着她想,“她敢从成把的......吗?”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她敢吗?“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卖钱的,小女孩是以卖火柴为生的。)
(2)指导朗读:
从“她敢吗?”到“她终于抽出一根”这又说明什么?(她太冷了也顾不得了)朗读时这两句话后面停顿要长些,有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
下面,火柴燃起来了。
要读得欢快些。因为在这一瞬间,小女孩忘掉了眼前的饥饿和寒冷的痛苦。“简直”要强调。再指名读,看好后面的标点。
(3)(出示图画:小女孩坐在墙角擦亮了火柴)
(4)借着这明亮的火焰,你们看着图想,小女孩她觉得怎么样?
女生轮读.(5)读到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好像听到她们在说什么?(她自言自语地说:“好暖和呀!”“多好的火炉啊!”)
(6)现在你们想想为什么说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因为这一道火焰,使她仿佛看见一闪亮的火炉,而且自己正坐火炉旁边。)“奇异”就是不同一般的。
(7)在幻想中是这样的温暖、舒服,然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不要求回答)你们想,表示还是和原来一样,可以用上哪些词儿?(仍然、仍旧、依旧、依然、还是)你能不能选其中一个说说,小女孩还是那样冷;最后能从几个方面说,火柴灭了,“依然是......耳边依然是.......她身上依然是.......”
若更进一层后还可以怎样补充说明,“不,她觉得比先前更冷了。”
(8)朗读全节。
第一层女生轻声朗读;第二层指名女生读;第三层男女轻声齐读。
幻想中这样温暖,现实中是这样寒冷,通过幻想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冷。
4.讲读。第二层:
(5)她又擦了一根,这次她幻想着什么?请小朋友自学。
(6)思考:在小女孩的幻想中,那烤鹅的肚子里,为什么要填满苹果和桔子;又为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一直向她走来?(饿得厉害,马上就可以吃)
(7)最主要的词语是什么?做上记号。“从这一堵又厚又冷的墙”使你联想到什么?
(8)(例话:墙那边一定是富人家,屋里面烧着火炉,暖和和的,他们正围着桌子共进晚餐,桌上是丰盛的菜肴,贫富是多么不同,如同隔着一堵又冷又厚的墙,墙里外两个世界。)
4.讲读。第三层:
(1)当她第三次擦燃火柴时,她感到什么?
释:圣诞树,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过春节,西文许多国家过圣诞节。他们的大年三十夜就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过圣诞节,有钱的人家即点起漂亮的圣诞树,圣诞树上点上许多蜡烛,挂着玩具画片,有时还会有人扮圣诞老人,送给孩子们许多礼物。在圣诞树下,孩子们感到快活极了。而像小女孩这样穷的人家是不会有这漂亮的圣诞树的,所以她只能是在想象里看到。还不能直接看到,只能是透过玻璃门远远地看着。
(2)课文上先说“她坐在圣诞树下”,后来说她“向画片伸出手”,从“坐着”到“伸出”,这里有哪些动作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想象到吗?在说的过程中,最好能用上“翠绿的”“明晃晃的”“在向她眨眼”。
(3)想象性片断描述。
(4)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她想的又是什么呢?(“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5)描述:烛光成了星光,离她太远了,因为她是不可能坐在圣诞树下。悲凉的心境使她从落下的星星想到的是“有一个什么人快死了?——是病死、冻死、或是饿死,充满了忧伤。”
(6)“因为她那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她的”,如果请你分析这个句子,说说其中表现奶奶爱她的字眼是什么?(唯
一、疼她、活着的时候)这一句描写中,从侧面告诉我们几层意思:①奶奶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疼她的人,也就是除了奶奶,没有别的人疼她了。②而这唯一疼她的人又死了,她就更孤苦仃,没有一点爱,不仅在自然环境里,她身体觉得“冷”,没有伶一点温暖,她的生活中,心里也是“冷”的,没有一点温暖。
(7)想想,这句话是怎么说的。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小女孩[ ]说。
指名读。三个学生,一人读一段。
小结: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划着了火柴,在亮光中小女孩幻想着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
第 三 课 时
一、导入:上一课我们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燃了火柴,展开了美妙的幻想,但每一次幻想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
(出示图画:在原先已经出示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坐在墙角擦燃火柴的光圈上方添上了一个幻想的画面:奶奶微笑着搂着小女孩。)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四部分。
你们看:
1. 描述:现在夜已经深了,天还在下着雪,风是这样的尖冷。小女孩还坐在墙角里,她冷得更厉害了。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她仿佛看到了谁?
2. 在亮光里,她看到了奶奶叫了起来,她看到奶奶为什么叫起来?她对奶奶说什么?
3. 指名读。
4. 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亲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读“奶奶”)在提示语后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是主要的?“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在这儿她再也活不下去了。
现在,假如你们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再你的眼前时,你是怎样的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通过担当角色,把学生带人课文描写的情境。)
看图齐读。
三、讲读第二段第五部分。
1. 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又擦火柴,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当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觉得怎么样?请你读第三部分。
2. 自学,做记号。
Δ提出疑问;
Δ分层次;(第一层:写小女孩擦着了火柴;
第二层:小女孩在幻想中和奶奶飞走了。)
Δ在小女孩的幻想中,奶奶怎么疼她,把主要的动词画下来;(“抱起来”“搂在怀中”“飞走了”)
3. 再想一想,这一节最主要的句子是哪一句?(“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4. 奶奶怎么疼她,又怎么飞走,请看图。
(出示幻想画面)
5.现在请你们抓住这几个动词,看着图想象一下,奶奶见到小孙女会怎么疼她,先怎样,后怎样,小女孩又会对奶奶诉说什么?
看图、想象、描述。
6.她俩飞到哪儿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是这一节主要的句子,为什么这是主要的?(概括前面节的内容,这是小女孩强烈追求的境界。)
(1)比较读: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②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为什么要先用“三个”来强调?
(2)练:我们可以从全篇来看。
小女孩为什么幻想着自己坐在温暖的火炉旁?
为佬幻想着喷香物质基础烤鹅正向她走来?
这是为什么?回答时,注意胙“国为”。
(3)这说明之所以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强调,是因为她的生活在极度的寒冷、饥饿和痛苦之中。如果她的生活像我们这样温暖,这样幸福,她会不会产生这样强烈的呢?
轻声齐读部分。
7.指点:结合朗读指导,尽管安徒生爷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来表达女孩临前的美好幻想,但她真的能和奶奶飞到那儿去吗?在十九世纪,样的地方,世界上有吗?在人间,穷人和穷有的孩子,活着就是生活中有寒冷、饥饿、痛苦;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因此小女孩飞向那里,实际上是向死亡走去。朗读时既要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表达出,又要读出这只不过是美好的幻想,把这种凄凉和悲惨读出来。
正如上面的“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用快乐的语气读,吗?这虽然是小女孩的幻想,但实际上这“光明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
指点:光明只不过是那火柴头上燃起的一点微弱光亮,周围依然是一片黑暗,这快乐只是和已经死去的唯一的奶奶抱在一起,这又是多么的可怜、可悲,所以不能用欢快的语调读。
△ 朗读示范。
速度要慢,因“光明”实际上是黑暗,“快乐”实际上是痛苦。
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意味着起向死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读起来就知道该怎样的语句。
△ 齐读。
△ 女生齐读。
现在你们懂了吗?三次幻想得样美妙,是为了什么?
特点:越是幻想美妙,越感到现实的悲惨。
段意:美妙的幻想,悲惨的现实。
四、读讲课文第三段。
1.导入:事实正是如此,小女孩冻死了,现在我们看第三段。
2.自己轻轻地读读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
(自学、想象)
3.“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一句为什么要重复?想一想,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或富人的孩子在做什么的时候,她冻死了。
谁能说一句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的时候”,冻死了,强调社会的不公平。
4.释疑:她“为什么带着微笑”而小扬科却是“睁着眼睛,眼珠不再动了。”
小扬科被地主管家活活打死,他是含着满腔的仇恨冤屈而死的。而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悲惨。写小女孩含笑而死,从里表现了安徒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和爱。小女孩死得太惨,她活着不能得到的,而又是她追求的快乐、幸福,让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幻想中享受一下吧,但这样一写更感到现实的冷酷,我们读者更感到小女孩的遭遇是太凄惨了。
但是,当时人们不理解她。“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他们只知道她穷,她苦,她冻死了。今天我们理解了,想得很多也很深,很好。
五、总结全文。
1.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个童话写的是什么事,请用题目做主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可以加上时间、环境。
____,_____,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
2.现在我们看一下全文。
因为是冻死,课文中写“冷”得很多,请你从课文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一起找。板书:
天冷极了
天又黑又冷
小女孩又饿又冷
更冷了
家里和街上一样的冷
一堵又厚又冷的
请用“冷”组词,然后组成词组,说说小女孩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天气说起,先说自己然后说那社会。
寒冷的天气
冰冷的雪地 冷漠的社会
冰冷的寒风 冷酷的世界
指点,深化主题:天气寒冷,雪地冰冷,寒风尖冷,但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
3.现在想一想,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接在上面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句子后面,再加一句来提示这个故事的中心,会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 从小女孩的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的悲惨遭遇,我自然地想到我国唐代诗人的两句诗。
提示小黑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释:朱门:指做官的有钱的人家。下面的意思懂吗?
这句诗非常著名,它是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缩影。从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这两句诗,又从这两句诗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说明不仅我国封建社会是这样,当时的丹麦王国也是这样。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穷苦的大人、小孩正生活在寒冷、饥饿,和痛苦的人,让全世界的大人、儿童都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光明、美好的社会里。
六、简要复述。
明确了中心,要复述课文就容易多了。
要抓最重要的。什么时候,什么人在哪儿,怎么样。主要情节、幻想、幻想着哪些,结果怎样。
练习:简要复述。
(语文课堂网友情提醒:查找李吉林老师的更多资料请搜索关键字:李吉林)
第四篇:李吉林老师
教师是终生的学习者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讨实录
参与人员:
李吉林:儿童教育家,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以下简称李)李东宏:崇川区教育局(以下简称宏)严清:南通市教育局(以下简称严)宏:李老师,您好!严:您好!李:你们好。
宏:我们崇川区教育体育局一直非常关注培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您呢,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您能不能和我们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和经验呢?
李:好的。我在小学已经工作了50多年了,可以说,这50多年来呢,我确实是比较注意自己的学习的。我觉得自我提高应该说是我们老师人生的一个永恒的生活的法则。这里说来也话长。因为我是1956年师范毕业的。那年我才18岁。我们的同学呢绝大多数都走进了大学。我是非常羡慕他们的。我真是非常想上大学,想学习。但是因为我母亲孤身一人,我走不了。我只能陪伴着她,为了母亲,我走进了小学。我心里想,同学在大学,我在小学,我怎么读大学呢?我想,小学就应该是我的大学。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这个办法是最现实的。
严: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命题。在小学里读大学。这是很有意思的。但说起来有意思,做起来是很艰难的,李老师。
李:在这里呢,我想有四句话。第一句话呢就是抓住一个早字。就是学习呢是越早越好。你的自我进修,你的学习应该在早期进行。也就是在青年时期进行。这个早期不是幼儿园的早期。
严:刚工作就进行。甚至于为工作做准备要早进行。
李:对。所以,我是工作以后我就搬进了学校。住在学校的宿舍里。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早晨规定自己5:30必须起来。起来以后我会做一下体操,跑一下步,然后我们学校有一个荷花池,我就坐在荷花池边背我所喜欢的诗。现在想想也挺有诗情画意的。不仅是唐诗宋词,不仅有我们中国,有郭沫若,有闻一多的,艾青的,包括国外的,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的,海涅的等等。所以呢,我就是早晨呢就背诗。一方面可以读到诗记住它,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自己 1 的记忆力。但是光这个还不够。我晚上规定自己,今天晚上如果不需要备课,不需要给孩子改作文本,我一定是6:30到9:30,我也不开夜车。5:30起来保证8小时睡眠。那是天长日久的事,开夜车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我晚上看书的时候,也是规定自己的。那时候我就把人家大学里中文系的文学概论啊,现代文学啊,古代文学我没学好。还有比方语法、修辞啊这些,我觉得在师范没读好的我自己来学习,来读书,另外呢,也读一些名著。说实在话,18、19岁的年纪,晚上实在是要睡觉,我读到8点多钟,我有时候就会趴在桌上睡着了。
宏:是啊,那怎么办呢?
李:多少次,我是醒醒,揉揉眼睛,不能,还没到9:30,一定要到9:30才睡觉,我是这样去做的。我不仅是读了,而且呢,我还有一个比较好的习惯,我就把它有的就抄,不仅是读书,我还抄书。抄了很多的诗,我挺高兴。所以,学习呢我觉得是一个快乐的事。所以我这个就抓得比较早。抓得早呢,就不等于你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学习。其实这是人一辈子的事儿。对我们老师来讲,他更应该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
严:持之以恒。
李:50多年来,我一直是没有忘记自己的学习。总是抓紧时间学。我总觉得人最容易丢失的是时间,而偏偏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你必须抓紧。工作一直是很忙。你不抓紧就读不了书。不读书你就落后。你就做不了老师,就做不好老师。这个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所以呢,我觉得教师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他呢,首先要抓一个‚早‛字。尤其对年轻人来说,精力很充沛,现在的社会诱惑力很多,那怎么沉下心来读点书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严:不是说,老是把读书学习推到明天,再明天,再明天。
李:对,就是说,这个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岳飞在《满江红》里也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对不对?古人就一直告诫我们。所以,我这方面比较警惕的。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体会。就是要‚抓住一个早字。‛
第二个呢,我就是一个‚爱‛字。我现在想起来,一个教师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他贵在一个爱字,就是要‚爱‛。
严:爱什么呢?请教李老师。
李:这个爱呢,首先就是我是老师,我必须爱我的工作。宏:爱事业。
李:爱事业,爱我的学生。我觉得孩子们,我每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孩子 2
是世界上最纯真的人,我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50多年了,我觉得这是我人生的一种幸福。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深深地知道,深深地认识到,孩子就在你老师身边,一天天长大,不是个儿长大。
严:心灵也在成熟。
李:他的知识要增多,他的道理要懂得多,他要会做人,他的脑袋要更聪明。等等。所以,孩子是在我们教师的引领之下慢慢长大的。这可是一个很神圣的任务。我觉得这是非常神圣的。也是很圣洁的。所以我对从事这项工作,我很热爱。那么,我有时候,比方上课,我走进教室,看着孩子一个个坐得好好地,一双双眼睛,那里我感觉到,是非常奇妙的。这一双双的眼睛,这个眸子里有着什么,他是充满智慧的,那我们怎么开发他?怎么把他潜在智慧能够开发出来?这你老师要有本领。要有知识。所以,我感觉到教师他不仅是一个授予知识的人,他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当中,他是一个鼓舞者,是一个唤醒者。
宏:用爱去唤醒一切。严:‚鼓舞者‛,说得真好。
李:我真的觉得是这样。所以这里,我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我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比较高。不是很简单的,我把知识经验教给你,哦,你们今天学八个字,这八个字怎么读,怎么念,什么意思,我教给你们就行了。这个八个字怎么让他高兴学,又学得记得,马上又会用字,对汉字的文化又有点兴趣,等等。这个真的那就是我们小学教育它是丰富的。当然也是复杂的。所以说,做一个小学老师也不那么容易。所以,正因为我处于对我所从事的事业的爱,我做到现在还是恋恋的。还是乐此不疲的。
严:不舍的,舍不得的。
李:所以,我就一直想着自己怎么做一个好老师,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做一个家长信得过的老师。这个始终是我的一个目标。于是,我就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学习。所以,这样一来,我这样想有什么好处呢?就学习不单是社会需要我,领导需要我,校长需要我,现在是教育局领导需要我们专业化成长,这是一个外因。是一个客观的要求。关键是主观的。就是自己怎么从自己的心里产生一种内驱力,我要学习。那么,有了这个内驱力,我觉得学习就比较的自主。比较的能够(宏:有动力)。就有动力。比较的自觉。而且能够持之以恒。
严:内心是愉快的。
李:他就快乐。所以,这个爱呢,不仅是我爱事业,我爱学生,我爱学习。3
而且,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来讲,我觉得要做好一个语文老师,他还必须是一个文学的爱好者。
严:爱文学。
李:你说,一个语文老师他不爱文学,那你怎么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最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就不仅仅是一个掌握工具的问题。要受到人文的熏陶。所以我觉得‚语文素养‛其实就是把孩子所受的人文熏陶和他工具的掌握融合在一起,这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自己也要有一个素养,要有一个语文素养,但是这是我今天明白的,但是在当年,我年轻的时候,我只是很喜欢语文,喜欢文学。所以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也读了比较多的文学作品。
宏:那李老师啊,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这方面的故事呢?
李:比方说。我在1958年的时候,我就有机会被领导派到南京,省教育厅,参加这个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那年我才20岁。应该说我是整个编写组最年轻的一个。我在那里就遇到中学组的,比方说,范伯群。范伯群他是搞文学评论的。他就告诉我,《郁达夫评传》是怎么怎么写出来的,郁达夫的所有作品怎么怎么的。如果,他也写萧红的评论的话,一定要把萧红所有的著作都读到,甚至在海外出版的也要找回来。哎呀,我想想,这个文艺评论工作多么的不容易。
这个马莹伯先生呢,他是一个苏联文学的研究生,那么他那里有很多的藏书。许多苏联文学名著。哎呀,我就非常主动地向他借这些书来看。比方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等,这些书很多的。我呢,都一本一本地借来看。借了还给他,然后再来看,再借。这里头当然我也很感谢我的老师。就是我初中遇到一个语文老师,他虽然是学法学的,但是他常常在他上课的时候给我们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我现在都记得他是怎么讲的。所以这些我就读了,这本小说我读了之后非常的感动。所以这个就是老师他做的这些引子吧。我知道这些名作家的名字吧。不仅是中国的《水浒》、《红楼梦》,不仅是这些。国外的名著,法国的,莫泊桑的,都读。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宽阔、非常丰富的宝库啊,我懂得才是一点点啊。所以在那时贪婪地读着的。那年我才20岁,你想想看,南京是个大城市,姑娘们都要去逛街的,但是我就不去了,其实我在师范的时候也是非常活跃的一个人。我就不去了,我就在家看书的。有一次我记得范伯群先生 4
说:‚今天我们去看电影《堂吉诃德》,也是名著啊,你去不去看?‛我说:‚我今天不想去,还有书没看完。‛他说:‚哎呀,你怎么变成时间的奴隶了?‛哎呀,我现在都记得。就是说我又变得不懂生活了,又不行。还有后来在76年的时候,我又去过一次南京,编过一次教材。我记得那时候一有空还是想学习吧。虽然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快结束,文化大革命尾声的时候。那时候我们江苏已经开始自己编教材了。我在宿舍里看书,看啊看,居然吃中饭已经过了。等我想到要吃中饭已经一点了。去食堂已经没有饭吃了。那时候不会到饭店里去吃饭,没有这样奢侈的事。
严:只顾吃精神食粮,物质食粮没吃到。
李:也没有去饭店奢侈一下,也没有这个条件。就两个馒头啃啃。但是我觉得很充实啊,非常的有收获。所以我就觉得读书呢是给我带来乐趣。比方现在啊,这些年啊,已经年纪大了,尤其到了古稀之年的时候,我想我‚搬西瓜‛已经搬不动了,我在《我,长大的儿童》这篇散文里说过,我说‚我就是抓点芝麻也好,总比两手空空要好。‛所以现在,像我做‚十一五‛课题,题目是《为儿童的学习》,它就和学习科学联系起来。那么儿童究竟是怎么学习的,在我们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的学习他的效率为什么是高的?这些问题是应该回答的。但是多少年来,虽然情境教育的实验我已经搞了三十多年,但是我还是没有很好地交出答卷。我是我向我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我就想,脑科学会帮助我了解一点。这几年,因为小白鼠,它的大脑的结构和人的大脑是相似的。所以通过小白鼠的实验来做,现在脑科学的成果是非常的多了。过去要等人的病脑去做,很难。这些脑科学的书我也是挑着看的,看不全,但是就是看到了一部分,哎呀,我就觉得真是又打开了一扇窗户。又对这个课题,哎,又稍微明亮了一点。能够看出一点,一些秘密你能发现了。这些秘密是怎么发现的?要用知识去武装,要用现代化的手段,要用现代化的科学研究的成果来武装自己,来提高自己。所以我前面就说,提高自我是教师人生的永恒的生活法则。这是我深深地体会到的。
宏:说得太好了。真的很有体会。
李:所以,这个是第二点。贵在一个‚爱‛字。
宏:李老师,一直有一种爱的力量在支撑您。当您看孩子的时候,我们都被您的这种眼神所深深地打动。
严:我一直非常欣赏李老师的一句话,她在《我长大的儿童》这篇文章中,她说‚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说得多么好。
宏:李老师,您刚才和我们说的,抓住一个‚早‛字,贵在一个‚爱‛字,讲得真好,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还想听听您的第三点体会,好吗?
李:好。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第三点体会。就是注意一个‚宽‛字。因为小学老师啊,他不是一个专门家,孩子有很多的需求,教学里面也需要你很多的技能技巧。不仅是知识的问题。所以你学习的东西你要宽一点。就是为了孩子,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你要学得宽一点。比方说,在过去,就要求大家会说一口普通话,一手好字,一笔好文章。这是最基本的,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做到的。南通人说普通话是有南通腔的,他这个前鼻音、后鼻音是分不清的。(战场,前后鼻音举例)所以这里头,我自己要特别注意。说起来,人家感觉,你是北方人呢。所以,这个普通话,你要给孩子示范的。要写一手好字。这个呢,我很注意自己字要写得好,要写得工整。因为你要给孩子示范的。严老师看过我的课,上课的时候,我的板书写得很工整,不仅工整,我也写得很快。
严:很洒脱。李:也写得比较好看。
严:是很好看,不是比较好看。
李:字,应该说写得还可以了。还要写一笔好文章。这个好文章的问题呢。就是我感觉在工作以后吧。在文革前,我先后发表十篇文章。一些小散文啊,或者一些经验体会啊,我都愿意写出来。这个你要有。在这里呢,我就讲一个故事。学讲这个普通话。有一次上海人艺著名的艺术家陈奇到南通来,她在南通举行了一个朗诵会。个人朗诵会。没有什么化妆,也没有什么背景。就在市一中的大操场上,给全校的师生朗诵。我那次也有幸参加了。我真正地被她的朗诵所深深吸引了,而且为之感动了,甚至掉眼泪了。我就觉得这个语言的魅力不得了。所以,我呢就是想,我们课堂虽然不是舞台,我老师不可能是表演艺术家。但是,我的语言同样应该是具有魅力的。应该对自己提出这么个要求。后来,我们崇川区也邀请她来做一次报告,叫我去请她,我就去请她。她说‚我有一个要求‛,就是你们要有两个老师要朗诵一篇课文。那么我很犹豫了。首先我去请的,肯定我跑不掉。但我想,她念得这么好,我不是相形见拙吧。我是一个陪衬。后来我想,算了为了活动成功,陪衬就陪衬一下吧。我就记得我念了一个《小英雄雨来》。《小英雄雨来》里有‚河边响起一阵枪声。‛我念下去,我整个都念了。她也给我很高的评价,说我念得怎么好,怎么好。她说,‚不过,你那个‘河边响起一阵枪声’念得太平常了。‛我觉得她讲得很有道理。因为枪声一响,落花村的人 6
们以为雨来就被敌人打死了。所以这一阵枪声是扣人心弦的,是勾人心的。所以,她说应该是‚河边响起了一阵枪声。‛(范读)哟,是的。我马上觉得我的声音啊没有传情。我的声音呢,没有使儿童看到这个形象。我马上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以,后来我要教那个《狼和小羊》的课文,我念给她听。她说‚河边走来一只狼。‛(范读)我一听,是狼,不是小白兔。‚河边走来一只狼‛(不是)所以,我觉得她的声音能够传情,是成形的。孩子就通过你这一读就看出来了。她眼前出现一种,他们行话叫做‚视像‛,看得见的形象。我觉察到了我的短处。但是此后,我念书,我范读课文我就非常注意。于是,我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常常范读课文,特别是有人来看课,我做准备的时候,家人都还睡着,我早早起来,都躲到厨房里去念书的,做什么呢,中学语文老师说‚耳朵做老师,自己听自己。‛我讲‚漓江的水真静啊。‛我一听,还不静。再念。‚漓江的水真静啊。‛哎,有点儿静了。是不是,就这感觉。‚漓江的水真绿啊。‛明快的。所以,这三个排比句啊,它句式一样的,不好念。我就要体会。于是我觉得我的朗读慢慢地就能把孩子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了。
严:传情,成形。
李:以前‚传情‛还注意一点。成形,要呈现形象,这个是个新的启发。所以,我就觉得老师尽量要学得宽一点。光一口普通话还不行。你还有质量问题。你演员的这些表演的技术,你虽然不需要有那样的水平,但是你要多学一点。学得稍微宽一点。再比方说,我们小朋友是喜欢的唱歌的,所以你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你最好懂一点音乐。我记得我才工作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个这么大的手风琴,玩具手风琴,和书差不多。这个玩具手风琴很奇特的,它就是拉进来是1、3、5,拉出来是2、4、6,所以虽然简单,但是它很复杂。这边贝斯照样好打。我拉1、3、5,我就记着往里拉。比那种还难。但是我也拉得其乐无穷。自己也乐在其中。万一小孩子搞活动,我也会一点。后来过了几年,学校条件好了,买了手风琴。有了这个基础,不需要再往里拉,往外拉,我就慢慢地拉起来了。当然和那个专业的人是没法比的。我只能简单的贝斯配起来,简单的伴奏配起来,能拉。我有时候带孩子出去活动,拉起手风琴,这个孩子一下子他(气氛)就起来了。对不对?它就特别有用。再比方说,你要会一点图画。乌申斯基说‚教室里图画一看,就热闹起来。‛但是我不是给孩子很多现成的图画,我非常喜欢,也非常主张在语文课上画简笔画。简笔画从无到有,一下子,孩子就被你吸引过来了。
宏:栩栩如生。
严:李老师的简笔画画得传神得不得了。
李:所以,在课堂上我就画,老师们觉得我挺能的。其实他不知道,课前我要练的。在课堂上,是不允许你慢慢画的。慢慢描画是不可能,必须几笔一来就好。我画一棵蒲公英,拟人化了的‚我是一棵蒲公英‛。于是我画一个圆,就蒲公英的花托;然后一根茎,叶子向西面展开;两只眼睛,一个嘴巴一来。人格化了。哎哟,孩子觉得‚我是一棵蒲公英‛,情绪起来了。但我要很快的,一分钟不到画起来,我课前要画多少分钟,我要练,我就学啊。教《月光曲》画大海的波浪,我画得不好。我让图画老师给我示范一下,然后我自己再练。这样呢,你的本领就多了。对戏剧这一块,我也注意学习。陈寿竹他关于戏剧的论述,我也看了一些。怎么动中要有静,我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我就想到了我们的课堂,不是一直热热闹闹的,‚我说,我说‛不是,不都是沸腾的状态,它也有时候需要沉静。孩子需要沉思冥想,他要独立思维。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吵闹,这个就是从戏剧里学来的。像有些人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这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他是写剧本要这样,我觉得我写文章的时候,虽然我做不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做不到‚个个笔下无‛但是告诉你必须写自己的东西,要有独创的意识。所以,我写的文章从来没有拿别人的什么来弄弄,一句一句都是自己想出来的,这些都是一种学习。而且自己编课本剧啊,自己和孩子们在情境当中扮演角色。所以学点音乐,学点戏剧是很好的。
严:苏霍姆林斯基有段名言,他说:‚如果你会一样乐器,那么你在孩子的心中就是主裁,就是国王。因为音乐能使师生之间的心灵靠近起来。‛李老师刚才讲的这段正好应证了这段名言。
李:对。像我有时教一些课文,教艾青的《太阳的话》,挺深的。我就用艾青的词自己谱个曲子,孩子就可以唱起来,那多好啊!比方说,我还曾经学韵律,你要写点儿童诗,你还不懂押韵,怎么行呢。所以我就记得《韵书》,言前韵啊,江阳韵啊,窈窕韵啊。比方说,我上《萤火虫》的课,导入新课时,我就说:‚你们看见过萤火虫吗?‛孩子说:‚看过见过的。‛我说:‚我还捉过萤火虫,李老师还会背一首萤火虫的儿歌。‛其实就是我自己写的,写得很简单。比方说我写的是,‚萤火虫,点灯笼。飞到西,飞到东。‛我为什么不说‚飞到东,飞到西‛,因为‚萤火虫,点灯笼。‛这就是一个‚中东韵‛的问题。一二两句要押韵,所以我就有个知识在帮助我。然后我想上课的时候,能唱起来,我就给他们谱一个 8
曲子,像‚一闪一亮,一亮一闪。‛我就用了音乐里的‚顿音‛。这里我就觉得学点音乐,课堂就不一样。包括指挥,也都学一点。还有打球,也学一点,和孩子就玩得起来,孩子就喜欢你。所以,我对自己有个要求就是宽一点。当然这些技能技巧是很浅的,但是它很管用。像小河水一样,清且浅,但这个浅管用,还有效。孩子就喜欢你了。所以,我觉得呢,我们做一个小学老师,应该注意一个‚宽‛字,什么都会一点,就是这个意思。
严:说得非常好。
李:很实用,我感觉很方便啊。
严:你刚刚说到实用,我在猜啊,恐怕李老师底下要讲这个‚用‛了。学以致用啊。
李:对的。重在一个‚用‛字,被你猜着了。在理论的方面,我学了要用啊。比方说,我学了美学的东西,我就晓得他怎么感受美,怎么理解美,怎么去分析美,怎么鉴赏美,怎么去创造美,这些都有的。那我怎么和我的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呢?我就用进去,怎么让孩子感受美,我通过什么途径让他感受美,所以我就想到它的六个途径:音乐、图画、戏剧、语言描绘,这些都是很有美感的,来创设情境,让他从形象去感受美。没有形象的感受,他就没有美感。所以他一定要有形象。在这方面我也下了功夫。我记得那时候我就写了‚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这篇,80年代就在《教育研究》发表了,一个小学老师,我在《教育研究》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这个。而且我在课堂是先用的,用了有了体会这样去写的。比方说,心理学方面我也注意学习了。我的情境教学四个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要回答出来。比方,暗示导向原理,这是我自己的,不是把‚暗示‛搬过来,‚暗示‛在我的情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呢?它起一个导向的作用,在暗示的作用下,他情不自禁地进去了。情感驱动原理,这个好理解了。角色转换原理,学生从这个角色转换到那个角色,他变成他角色,然后我他同一,这个角色就是他本人了;心理场整合原理,在心理场,怎么去整合,怎么使儿童在心理场当中产生一种正向的诱发力。他向着你的教育目标,也成为他主动学习的力。其实这些都是借助了心理学,但是消化成为我自己的东西。
严:的确,李老师真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典范。读书学习真的是要做到为我所用。
李:是的,还有‚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就是我们要广泛的学习,广泛的加以借鉴。比方说,我前面提到的《文心雕龙》里‚情以物迁,辞以情发‛,9
让我改革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文心雕龙》我不是一学就丢了,这本书我可以说学了十来年,反反复复的,遇到问题我就翻开来看一看,读一读。后来再做完情境教学以后,我再拿出来学,我真觉得他是博大精深,我们民族文化真了不起。所以我就反反复复读了以后,思量着,琢磨着,这《文心雕龙》里刘勰他着重强调的是什么,中国的文论最注重的,最讲究的是什么呢?我这样反复琢磨以后,概括了四条。一个字就是‚真‛,第二个就是‚情‛,第三个是‚思‛,第四个就是美。那我想,这个‚真情思美‛,其实正是儿童教育所需的。于是我又想,怎么把它借鉴过来,为我所用呢。后来我把这四条用到情境教育里去,成为情境教育的特质,真正的成为我们本土的东西,使情境教育成为本土的东西。我概括了四条:
第一条:真——情境教育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 第二条:情——情境教育注重以情激情,以情启智; 第三条:思——情境教育营造广远的意境,宽阔的想象空间; 第四条:美——情境教育以美为境界,以美育人。
这样把我们古代文论的精髓学习了,吸收过来了,为我所用了。我就觉得情境教育从理论层面来讲我们丰富多了;从实践层面来讲,我们的路子走得更宽了。所以我从‚真情思美‛概括出情境课堂操作的要义来讲,我也概括出五条。我这篇论文向你们报告好消息,最近传来的好消息,这是2002年在《教育研究》发表的论文,被评为30年来《教育研究》杰出论文40篇当中的一篇。我真没想到,我这个小学老师的文章也能够排到杰出论文里去。当然和大专家、大学者比起来我还是远远不如的。再比方说,在我做‚十一五‛课题期间,这就几年吧,我又反复学习脑科学。我又从脑科学的最新成果里找到了情境教育之所以取得高效的理论支撑。
第一个就是我从脑科学里知道,儿童的学习需要一个丰富的,而且是可以活动其中的一个环境。那我就对照情境教育,情境的课堂它真是通过音乐、美术、戏剧等等六个途径来创设一个丰富的环境,而且是富有美感的环境。因为它是让艺术走进课堂,在这里儿童是活动其间的。所以我们所搞的情境教育的探索东西和脑科学吻合了,我找到了理论支撑,所以我就特别高兴。就是说,脑科学所强调的在一个丰富的,儿童可以活动其间的环境里儿童的脑就会产生一种内啡太的化学物质。那么,脑的神经元上的树突会长出来,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链接会加速。我真的读到这非常兴奋,所以我就可以继续做下去。再比方说,我们情境 10
教育是强调‚思‛为核心的,而脑科学里面告诉我们,儿童的脑是正在生长的脑,它是需要外界刺激的,它的可塑性是很大的。我们刺激他,不断地给他信号,那么它链接起来了,开始像在崎岖的小路上走,然后像在高速公路上一样。那么,他不断地接受信号,他的神经元不断地链接,而且频率加快,这样他的脑的重量就会变重。这就可以达到我常常想的:孩子要越教越聪明。这就有了可能性,所以还是要坚持往下走。
再一条,脑科学又告诉我们,脑优先接受的是情绪的信号。而且它的记忆是长久的,难以磨灭的,叫情绪记忆。所以我们为什么效果这么好呢?大脑优先接受又不会遗忘,所以,这些我学习了以后都和我探索的、研究的东西结合起来,我找到了理论支撑。我就有信心继续往前做,还想办法继续获得新的发展。
严:刚才李老师谈到她学习的四条经验,我们再复习一下。我想,第一:抓住一个早字;第二:贵在一个爱字;第三:注意一个宽字;最后是,重在一个用字。李老师,我们说得对吗?
李:对。这也是自己50多年来学习的体验。其实我学习的还不够,总觉得我懂得还太少。真是这样的。
宏:您太谦虚了。
严:我觉得,她越是这样想,越是要去学习。而学习的越多,做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学得还不够。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从李老师刚才给我们谈到的她学习的四条经验,使我想起来了李老师在研究过程当中,在她治学过程中四个字,那就是:学、思、行、著。
李:学我讲过了。
严:那么能不能继续给我们讲讲您的另外三个字,也就是思、行、著——思考、行动和著述。
李:我觉得教师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在自己工作当中应该不断地去思考。孩子需要什么?我们给他什么?怎么让他成长得更好?发展得更好?我们必须思考这些问题。那么,你面对着教育的现实,你发现有什么是成为孩子发展的障碍,是我们现在教育教学的一个弊端。我觉得,我们的许多工作是从发现弊端,也就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其实教育科研也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比方说,情境教育是从1978年开始的,就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国门已经打开,到处都是热气腾腾,处于一种急切的需要改革的浪潮当中。所以我也是比较勇敢地首先走进这个行列中去。
严:李老师的教改跟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
李:对。这30多年,我也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因为它不是走一条熟路。你提出了问题,要想去解决,前面路在哪儿,你必须去探索。所以就像小平同志说的,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我觉得,彼岸在哪里,我是清楚的。也就是说,我目标是清楚的,路径不大清楚,所以我就去思考。比方说,一开始1978年,我走进一年级的教室,我感觉到一年级的孩子他是非常非常想上学的。在幼儿园的时候他就想,什么时候我上小学,我上学了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背着书包上学去,是非常幸福,非常骄傲的事,是他长大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进了小学以后,确实孩子还是失望的。因为那时的课堂是封闭的,教学的手段是单一的,就是一支粉笔,黑板加粉笔,就是这样教学。所以当时我心里也是沉甸甸的,整个改革的那样一个大的背景,改革的春风已吹进校园,应该说也吹开了我的心扉,我真的是坐不住了。我就想,我们怎么带孩子走出这个封闭的课堂。怎么让课堂教得生动起来,让孩子喜欢学语文,这就是我们很简单的一个想法。所以,那时我就从《文心雕龙》里得到一些启发。《文心雕龙》里‚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就讲到人的情感是随着客观外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就是说,你如果在一个单一的环境里他的情感怎么变化呢?他只有生出一种消极的情感,没有积极的情感产生了。‚辞以情发‛我第一次感觉到人的语言和情感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我想,作文教学又是一个非常的,一个老师们的难题,是孩子们苦恼的事儿。但是,我又觉得我们的传统作文是从三年级开始,起步太晚。在一二年级我看到的主要是识字,识字替代了一切,这延误孩子的发展。孩子在一二年级,他发展的最佳期怎能仅仅是学识字呢?!所以我觉得,以二年级就开始作文的训练,当然不是写整篇文章。所以我是比较的斗胆,带孩子去野外观察,那时候就开始野外教育,做的真是最早的。所以1980年我们到日本去,看到他们到野外教育的中心,在枫桥,我特别亲切,我就在想,他是在太平洋岸边,我是在我们的濠河边。但都是野外活动,我非常的有信心。每次观察回来,孩子让他说话。作文做不起来,他不会写,就是口头作文——观察情境说话,那时孩子说得非常好。所以我们孩子两年下来(一年级二年级)作文已经上人民日报了。
严:对,人民日报一次就发了三篇。
李:这个是小学生上了中国最大的报纸,而且加了编者按。从大背景讲,新华社记者支持我们改革,肯定我们获得的初步成果。我从观察情境说话、观察情境写话、口头作文一直到观察日记。我不做那些练习册,没有语文笔记,那是单 12
向的。孩子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必须是整体的。所以,到二年级时,我记得江苏人民出版社给我们孩子出了一本书《小学生观察日记》。
严:班上孩子就出专著了。
李:谈不上。孩子非常的开心。严主任应该知道,我们后来学生毕业的时候,五年级和人家六年级孩子一起统考。
严:对,对,对。这方面李(东宏)主任,我可以讲给你听啊。我参加了那次小学毕业和升学考试合一的作文阅卷,我参加那次工作,并且我是阅卷组组长。我在看到很多孩子作文的时候,我就看到一些写得平淡、一般,提不起精神来。然后突然看到一本(都密封好的)试卷,我眼前一亮,哎呀,这本试卷里面的作文每一篇都那么精彩。当然我也根据他的质量,很客观地打了高分。然后等到揭分,拆封,一看,那一本作文本就是李老师实验班孩子的。
宏:太了不起了。
严:哎呀,那次我是第一次知道情境教学是那么厉害。宏:挺震撼的。
李:那次我们作文的平均分比其他要高十分,整个崇川区有统计的。严:他的那个实验班升级情况好得不得了,绝大部分孩子都升到江苏省南通中学,到一个名校去了。
李:四分之三的孩子去了。所以这个还是从事实来证明,改革是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而且我们教学必须要改革,我们不能在传统的泥潭里踏作踏,甚至往下陷。这个我很有体会。
严:他的这么一些体会,李老师当时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弊端深入思考,在思考的过程当中然后一步步去探索。
李:所以,我这个做好以后,我就想:作文教学有了成效,我阅读教学怎么办?我就反思,孩子为什么作文写得好?
一、他喜欢作文。他为什么喜欢作文,因为我让他们观察的和写的题材都是美的。于是我想,美是教育的磁石。我也一定要想办法,让我们的阅读教学也美起来。前面我不是说,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就从这儿开始,然后做做做,才写了那篇论文的。所以我就搞了在阅读教学。到了阅读教学往前走,我再想,不仅是作文的问题,不仅是阅读的问题,回过头来看,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是整体发展的。
宏:对,素质全面的发展。
李:你在作文的时候,其实他的思维,他的情感都在发展。所以我就觉得,13
这里儿童的发展带有整体的。然后我就想,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要素是什么呢?要自己提出问题,要思考。于是我就总结了五条。
第一条: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第二条: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第三条: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第四条:以培养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第五条:以训练语言为手段,着眼实践性。
我们就说后半段这个五条:主动性问题、感受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教育性和实践性的问题。一直到现在,那时我是1982年总结了。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严:现在还是非常中肯的,非常有针对性的。
李:所以,从这个五条我又想,是不是这五条仅仅适合小学语文呢?我反问自己。数学要不要诱发主动性?科常要不要着眼创造性?一条条都问过去,都需要。除了最后一条,我是训练语言为手段,其他是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这样就适应各科教学。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就想:情境教学不仅仅属于小学语文,它应该属于整个小学教育。而且我更加兴奋的就是什么呢,就是说,如果其他学科运用了情境教学,它也能负担比较轻,学得比较快活,而效果又很好。我们晚上八点钟孩子一定可以睡觉,一直到五年级毕业的时候,我不给他做那么多试卷。所以如果都能这样的话,那该多好啊,所以我非常兴奋。于是这这时候自己再想,拓展到各种科去,怎么拓展法?不是我一个人做了,不是单枪匹马,要全校各科教师,所以我就非常详细的做了一个方案,就是:运用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的素质全面发展。这是在1990年的时候。
严:90年代初。是啊,所以专家们都说情境教育确实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我记得前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也说过这话。
李:还在我们学校题了这个词。
严:题的词就是:情境教育是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李:所以我也是比较的欣慰,蛮高兴的,做得是对的。所以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我就想,这样好的教育能够使更多的孩子去接受。我就想到怎么样使它走向大众化,就是通过课程,所以就有了情境课程。那么情境课程已经开发出来了,四大块。
严:对对。您说说四大块。
李:四大块,一个是学科情境课程。
严:然后是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第三个是野外情境课程;第四个是幼小衔接情境课程。是这样吗?
李:对。严主任非常关心啊,他是我们研究所的顾问,比较的熟悉。我想这就是一个‚思‛的问题。这些思考就是,你发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要思考。因为你做了,做得好了,你还要反思:我好在哪儿,为什么会好的?我还有什么问题,要怎么解决?所以这个‚思‛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把‚思‛和‚学‛结合起来。所以你的学习,怎么学以致用呢?就跟你提出的问题来探索,来学习这方面的资料。
严:李老师是‚学‛‚思‛结合的一个做得非常好的典范。这使我想起了孔子的一段名言。
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李:反正思维是核心吧。我们在做科研的过程当中确实是要思考。然后第三个就是‚行‛。你学了,你思考了,关键我们是小学老师,我们是一个实践者,我们不是理论工作者,你必须要重在实践,实践里边才能出真知。要践行呢,所以你必须去做。我想了以后我就去做,我有这一条,我学了我觉得有什么好,我来试试看。我都这样去做的。
严:一做就是30多年。
李:所以我们从‚七五‛的时候做的是省的课题,‚八五‛是全国课题。‚九五‛、‚十五‛一直到‚十一五‛,我连续20年拿的都是全国教育规划的课题。
严:连续四个五年计划,都是拿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宏:这个太了不起来了。
李:都是立项的。说明我们的科研机构对一线老师的教育科研非常的关爱和支持。那么这个课题的做的过程,不是开题做个形式,然后你就拿一篇论文,不是的。我们是真做的。
严:扎扎实实的行动。
李:所以吕型伟先生他曾经说:‚李吉林这儿,她是真做的。‛所以我们是真做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的,这就是靠做。当然做还得想,做的过程中你也要思考,也要学习,那么才做下来。
宏:李老师,刚才你跟我们讲了,‚学‛‚思‛‚行‛这三点,我们听了非常受感动。那您再跟我们讲讲‚著‛,好吗?
李:第四点,也就是‚著‛的问题。应该说在我实验刚刚起步的时候,我真的没有著书、立说这样一种奢望。我只知道我是个实践者,我必须脚踏实地去做,课题认真的去做,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有浮躁之风,更不能弄虚作假,我老老实实去做。但在做的过程当中要有收获,因为你学了,思考了,又去做了,你就有收获。有收获呢,我就有一个习惯,就想把自己思想的轨迹写下来,所以我很注意写自己点点滴滴的收获。在这过程当中,我就有自己的体会,就觉得教师应该是思想者。可能这个说得,觉得你自己是不是拔高了,不是。教师必须有思想,思想者就是有思想的人,而且是一个丰富而开放的思想者。但是,不是思想家,我就觉得比较心安理得了。
严:不断的思想也能成家的。
李:这个绝对做不到。要有思想,就是这个意思。有了思想你就写下来,那么你就有了著作。在78年到83年,这五年里我的教学任务是很烦重的。
严:有一个实验班。
李:对,一边教学一边改革,一个实验班连续教下来的。但在这过程当中我也是写东西的。应该说我还是写得挺苦的。那时没有空调,我生活也比较简单的,暑假是不出去的。因为暑假时间是最长的,我在家看书或者写东西。那么,夏天我是拿着小凳子到院子里趴在那写的。到冬天非常冷,写得冷,我就拿一个盒子,里面放一个玻璃瓶,里面倒了水脚放进去。
严:简单的取暖办法。
李:自然的纳凉的办法和简单的取暖办法。这里头,自己有一种使命感,就是我们做的东西,究竟对不对呢?写了以后你思想就明晰了。你写的,你是对了,那么你又可以把总结出来的东西来指导今后的,你就能往前。理论和实践要结合起来。当然我还没想到去创造新的理论。那年,1998年我们全国的会议开了以后,来了10位博士生。有一位博士生讲的:李老师,你这儿是产生、创造新的教育理论的地方。我一听,先一震,再一想,他讲的有道理。给我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呢,就是创新的意识。我们的许多教育理论多少年来是搬的国外的东西。在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这30多年,我们有了很多的科研实验,全国各地很多新鲜的东西我们应该把它总结出来。所以我就觉得有一种使命感。所以第一年,这么忙,我发表了一些文章。《人民教育》也有,《人民日报》因为我们孩子作文发表了,也叫我写篇文章,我题目就是《孩子的眼睛》,一篇小散文。我写了这些文章,还真的就发表了。《人民教育》发了,《光明日报》也有稿 16
子,《教育研究》后来就向我约稿了。我真的没想到,对我极大的鼓舞,小学老师也有作为,有用武之地。所以呢,我把四年多发的稿子集了一个集子,就是《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这个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后来哲学社会科学得了二等奖。
严: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李:然后孩子毕业了,我们学生考得这么好,市教育局的领导非常重视。因为我们整个实验一直是给予很深切的关心和支持的。就说:‚你这一年不要上课,你要做详细的总结。‛
严:把整个的实验、经验整理出来。
李:后来我就写了《情境教学的实验与研究》,这是我的第一本专著。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严: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李:在建国四十年的时候,首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我真是没想到。后来,我并没有说,我发了文章,我出了书,我就满足了,我没有。我觉得这些都是对我自己一种肯定,一种鼓舞,前面的路还很长。继续往前走,自己实力是不足的,你要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后来又写了,严主任知道的。
严:对,她写了很多的分量很重的一些论文。比如说‚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另外还有《情境教育的诗篇》专著。这本专著是在2004年一个暑假,当时这本专著六个月时间就要出版,在当中花了四个月时间写出来的。
李:不止四个月,那是我二月在北京开的会,七月30号要完成,六个月。那时他(严主任)到我们这儿来,我嘴巴里都是溃疡了,那是一口气,没有写作班子,我就自己一个人去完成。写了以后呢,后来教育学会也得了一等奖。
严:对,这个(情境教育的诗篇)是教育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而且我还记得,一个教育部的图书的一等奖。
李:图书也是《情境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严:哦,图书的一等奖也是实验与研究。宏:李老师啊,我还读过您的文集呢。李:哦是吧。
严:对对对。那是在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吉林文集》,一个8卷本,300多万字。那是李老师整个情境教育的心血之作。
宏:太了不起了。
严:这个《李吉林文集》出版了以后呢在2006年的5月底在北京召开了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李吉林文集》出版的首发式。在这个活动当中,全国有70多个专家参加这个会议,到会给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李吉林的教育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记得当时中国教育学会的会长顾明远先生这么说,他说:‚《李吉林文集》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原创的教育思想和流派的饿成熟。‛他称李吉林是‚小学里走出来的教育家‛。前国家教委柳斌副主任高度评价说:‚李吉林老师是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李:这是过奖了。
严:那个书后来在去年2009年在全国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李:这是我觉得自己很受鼓舞,也是一种鞭策。
宏:李老师啊,您的《李吉林文集》出版两年以后啊,我们真没想到您又出了一本书。
严:对,就是《为儿童的学习》,这真是一部力作。
李:力作谈不上,这主要是我结合十一五的课题写的,刚巧呢,2008年要举行‚情境教育国际论坛‛,这本书就作为向大会提供的一份资料。
严:在这个论坛上呢,给中外的专家都是发的这本书。那么这个论坛的影响非常之大,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地关注。它也标志着我们中国的一线的教师,中国的教育家走向了世界。当时《中国教师报》在头版发表文章,题目就是《为中国教育家走向世界喝彩》。
宏:太棒了。对啊,李老师啊,那您的这个写书的时间哪儿来的? 李:这里头,你顾不全,你只有要舍得放弃。严:做减法才能做加法。
李:对,要舍得放弃。比方说,我也是全国劳模啊,组织上安排疗养。几次,我一次都没去过。(严:推掉那些疗养的邀请。)比方,外面请我去讲学,应该说是很多的。我是能推就推的。这几年根本就不出去讲。(严:推了很多很多。)有的请我们严主任代劳。所以我觉得,要是外边这么多的邀请你都去了,那么你最后你的本质的东西就做不起来了。所以就要放弃。到现在也觉得有点遗憾的就是,我们市里边组织专家到俄罗斯,还有一次到欧洲十国,我手上的工作实在来不及,结果也放弃了。
宏:哎呀,太了不起了。
李:所以,也就放弃了。生活上也是很简单的。
严:李老师给我们分享的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话题,她在不经意之间对我们教师的专业身份作了如下一些定位。她认为一个教师是播种者,是唤醒者,是鼓舞者,是实践者,是思想者。联系到她刚才说的那四个字:学、思、行、著,让我们对教师的专业身份,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中国基础教育的领域像李老师这样著作等身、硕果累累的真是十分少见。宏:是啊,太了不起了。
李:这个我体会到就是我们时代提供了这么好的机遇,当然如果自己不努力不学习也是不行,向书本学习、向同事们学习、向专家们学习。
严:是啊,其实李老师她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学习,不断地成长,而且她还带了一大批青年人,其中海门东洲小学校长祝禧就是优秀的代表。祝禧校长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现场。
下面我们有请祝老师吧。
(特级教师:海门东洲小学校长祝禧介绍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严:祝禧是李老师在校外收的徒弟当中,发展得非常好的,非常优秀的一个代表。而李老师在她所工作的单位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这个校内还有一大群年青人,都是李老师的徒弟,形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这个团队的成长可以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典型。
宏:通过这个团队的建设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个观点非常有新意。李老师您能跟我们谈谈吗?
李:我们这个团队是1990年的时候就成立了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当时有30几个老师给我打报告要做我的徒弟。我说我怎么带得了这么多的徒弟呢?我想,还是成立一个培训中心,我来做辅导员。这样呢,我们的学习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了。老师们确实是非常好,我觉得这个培训中心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为老师的专业化成长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大家努力向前,努力向上,就是学习真的是一种快乐。我记得那个时候,冬天我们晚上还学习。大家是没有谁请假的,自己小孩儿在家也不管。每个星期二下午四点钟学习谁都不迟到,不要我再催的。既然你感兴趣,今天他们读书班正在活动,我们等会儿去现场看一看。
严:好啊,我们说走就走啊。
(参加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老师读书小组活动。)
李:刚才我们听了四位老师的交流,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确实是很有收获,19
而且他们是持之以恒。所以这样呢,大家的理论的底蕴就能日渐深厚。理论功底日渐深厚他很自然地就反映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尤其是我们做的这个科研工作,做的课题研究。我在培训当中我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把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一条有效的路。这样呢,他的层次就高了,要去创新,就不可能安于现状,不仅仅是教学艺术、教学基本功的提高。所以这样呢,像我在做‚十五‛课题‚情境教育的开发与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我们就有这样一支队伍,老师们就卷入到课程改革的热流当中去了。很快,老师们都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出了不少的成果。那么学生他学习的内容就丰富多了,远远地高于原来固定的教材,有校本课程。所以我觉得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直接地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影响到孩子们的发展,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现在我们课标颁发了,要执行得好,实施得好,有效,真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比方我们待会儿可以看一下,他们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成果。
严:这20年中,这个团队当中涌现了大批的人才,刚才李老师已经都介绍了。我觉得这个团队还出了大批的成果。他们开发了很多情境课程的校本课程,同时这个团队当中许多优秀的教师参加省,乃至全国的教学竞赛屡获一等奖,其中还有一等奖的第一名,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也有出论著的。就单是这个五年来,这个团队成员发表的论文以及教育随笔就达1000多篇,可以说是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宏:我看到李老师带领下的这个青培中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出了那么多的人才,这也给我们崇川区培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也准备为全区的特级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以他们的力量来辐射、带动、提升一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形成一个一个的教育团队,李老师,好不好?
李:好啊,这个团队的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它这个氛围的作用。这样呢使我们的教育薪火相传吧。
第五篇:名师李吉林
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的最富灵性的智慧的火花。即使是瞬间的,也是灿烂的;即使是粗浅的,也是可贵的。
——李吉林
每个大脑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孕育着创造力,如同一粒沉睡在土壤中的等待萌发、急切盼望破土而出的种子。
——李吉林
孩子是具有创造性的,孩子是喜欢创造的,他们生来求异,不愿像鹦鹉学舌那样,没有自己的思想。当然,孩子在儿时创造并不意味着发明什么,而是着力培养创造的欲望、活力、创造的精神。
——李吉林
每个大脑功能健全的孩子,都蕴藏着潜在的智慧,蕴藏着创造的活力,这是沉睡着的巨大力量。——李吉林
情境教学所提出的“发展”的内涵,并不局限于智力的发展,它是以全面提高儿童素质为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智力以及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整体和谐发展,其核心为发展思维,尤其是思维的创造性。
——李吉林
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与创新精神的一体化,是人才的最高层次。
——李吉林
小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愿望、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李吉林
随着现代意识注入教育,教师已不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播种者,唤醒者,鼓舞者——去播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
——李吉林
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是21世纪赋予“育苗人”的崇高使命。
——李吉林
想象,往往孕育着创造的嫩芽。要开发儿童创造的潜能,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便是一把金钥匙。
——李吉林
美,是创新的出发点,美让孩子走向创新。
——李吉林
师生之间建立起亲和、融洽的关系,会给孩子带来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我能创造”的自信,以及创造成功的快乐
——李吉林
情和境的相互作用为儿童创造活力的发展,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最佳的创造情境。
——李吉林
情境教育的运用,必然有效地培养儿童的直觉,提高儿童的悟性,儿童潜在的创造性就易于突发而显现出来。
——李吉林
当代的儿童,是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中坚。社会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学校有效地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李吉林
想象,便是会飞的思维,我们就是要让儿童的思维飞起来,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乐趣的一代新人,教育才能成为培育未来创新人才的摇篮。
——李吉林
想象性作文是拓宽儿童思路的有效形式,这是因为想象是发展儿童创造性的重要因素,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因此,想象性作文为孩子开拓了更广阔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天地。
_____ 李吉林
情境教育从儿童发展的明天考虑今天的教学,在理论构建上,提出以“思”为核心,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主张教师的教学应始终以儿童的思维发展为核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努力把儿童教聪明,并且以发展儿童的创新精神作为不懈追求的境界。
_____ 李吉林
情境教育追求的不仅是在审美的乐趣中,有情有境地感知教材,而且还要在此过程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_____ 李吉林
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儿童右脑的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吉林 关 键 词】语文名师;核心理念;经典课例;情境语文。
一、专业成长经验 李吉林,女,1938 年5 月生,1956 年8 月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毕业后即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至今。她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立者、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全国教育规划专家组成员、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
李吉林早在1978 年就开始了“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她吸纳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意境说”精髓,创造性地运用于语文教育之中,历经30 年之久,探索建构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全国教育规划专家组专家在鉴定意见中这样高度评价:“情境教育为促进儿童素质的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
她先后出版《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等专著9 部,编写出版了1-12 册小学语文补充教材。2006 年,她撰写的多达360 万字的《李吉林文集》八卷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在北京举行了“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2008 年11 月,“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举行,美、英、日等国专家及国内许多著名学者称“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由于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她被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为主席团成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
“三八”红旗手(三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 府特殊津贴。1998 年8 月,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下的亲切接见。
用李吉林的话说,她是一个“实际工作者”,在50 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她没有离开过学校,没有离开过她所钟爱的南通师范二附小和语文教学岗位,永远保持着一个普通小学教师的本色。但同时她又是一位为学界所认可、欣赏乃至推崇的“理论工作者”,这么多年来,她无心旁鹜、上下求索,努力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形成了“李吉林主张”;笔耕不辍,用文字详尽地记录了自己的“屐履行痕”,著述之丰、层次之高在国内中小学教师中首屈一指。她敢于走创新之路,敢于补研究之“白”,敢于领风气之先,为理论和实践工作树立了一面教育创新的旗帜,为教育界树立了一个杰出的教师、教育家的榜样。那么,李吉林的境界人生、专业成长经验有哪些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呢?
(一)爱心━━李吉林专业成长的源动力
爱心,可以说是李吉林专业迅速成长、事业辉煌腾达的动力源泉,是贯穿其境界人生的一条红线。
李吉林的爱心,不仅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深切感情,更表现为对孩子的慈母般的爱心,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可以说,对孩子深沉的情与爱,是她从事教育研究、进行理论探索,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自我超越的根本动力。李吉林曾经说过:“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应该对事业执著、对学生热爱,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健康地成长,充分发展。这样,研究的方向才不失偏颇,研究的内容才有价值。”她还说过:“情境教学之所以能发展到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根本原因是情感的驱动,是自己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当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得心应手地应用起来,并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果后,我没有沾沾自喜,我想到的仍然是孩子。我认真进行了总结,自己向自己提出‘情境教学为什么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其要素是什么?’”可见,这种起驱动作用的情感就是她对学生深沉的爱,也是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童心━━李吉林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童心,可以说是李吉林专业迅速成长、事业辉煌腾达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是促使其达到人生境界的不竭力量。
童心,在李吉林的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可以说是她的人格特质之一。李吉林有一段至真至切的名言:“在儿童的心田上,写着明天的诗句;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里,构筑了我的内心世界,儿童是我的心灵的寄托。”凡是亲身体验过李吉林教学场景的人,亲耳聆听过李吉林教育演讲的人,或者认真阅读过李吉林教育论著的人,都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李吉林仿佛就是为儿童而生、为儿童而话。
正因为李吉林有强烈的童心,坚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灵观照世界,才使她不断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体察儿童的心灵;才使她不断引领儿童发现自然之美、表现自然之美—她带领孩子们欣赏中秋的明月,观察夏日的丝瓜,探寻春天的花朵,观赏绚烂的日出日落,让孩子们流连于大自然的怀抱,让自然之美陶冶孩子的情操。同时她还指导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现花草树木的千姿百态、鸟兽虫鱼的光怪陆离、江河湖海的壮观美丽,以发展其写作能力。
(三)诗心━━李吉林专业成长的特殊力 诗心,可以说是李吉林专业迅速成长、事业辉煌腾达的一种特殊动力,是推动其达到人生境界的特别因素。
我们说李吉林具有特别的诗心,是因为她对教师生活具有诗意般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有人将教师比喻为“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的蜡烛;也有人将教师比喻成“到死丝方尽”的春蚕。李吉林认为,这样的比喻未免太过伤感凄凉,她感到“当教师的乐趣是难以言喻的”,她深感“当教师远比蜡烛永恒,照亮了别人,升华了自我;即便是比作春蚕,也绝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丝虽尽,却身不死。蚕化作蛹,蛹变成蛾,蛾又孕育、孵化出蚕宝宝,无穷无尽�6�7�6�7 那真是如诗如画!”由此可见,在李吉林的心目中,教师生活多么愉快,多么浪漫,多么激动人心,多么富有诗意,真是人间妙不可言的、令人憧憬的境界!
我们说李吉林具有特别的诗心,还因为她特别热爱大自然,善于用富于诗意的心灵发现大自然的美。请欣赏她描绘的诗意盎然的画面:“列车在江南原野上飞驰,春风吹醒了麦苗,也吹开了油菜花儿。啊!油菜花儿又黄了!这金子似的花,一簇簇,一丛丛,一垄垄,一方方,仿佛要把整个大地占有。在这春的田野上,她是最富有的。有谁能数得清,千里沃野,有多少丛、多少株油菜花儿?她是春的田野上的花魁,那浓郁的香味、轻盈的花姿,引来多少彩蝶、蜜蜂和贪玩的孩子�6�7�6�7”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吉林非常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和自然之美,正是因为她自己能够充分地领略这些美。她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都十分强调美的熏陶,如果对美没有独到的理解和深刻的感受,她就不可能创造性地提出特别强调审美感受的情境教育理论。
(四)慧心━━李吉林专业成长的关键力 慧心,可以说是李吉林专业迅速成长、事业辉煌腾达的关键力量,是促使其达到人生境界的智慧因素。
李吉林的慧心,最主要的表现为她有教育科研的智慧,能够集实际的工作者、理论研究者和理论创造者于一身,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出理论、探索理论和发展理论。著名教育理论家王策三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长期以来,教学实践、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验之间界限分明,不可逾越,李吉林通过多年奋斗,把三者融于一体,具体体现了现代教师的新追求和新特色,集教育实践改革者、教育理论家、教育实验专家于一身。”李吉林本人更是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我有个特点,学什么都想和我的教学联系起来,和儿童联系起来,联系了以后我就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有想法我就会去做。多少年来我一直是这样。”由此可见,李吉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此种慧心━━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智慧之心。
李吉林用研究的智慧、研究的行动确证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命题;在慧心的驱动下,她敢于走创新之路,敢于补研究之“白”,敢于领风气之先,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工作树立了一面创新的旗帜。因此,她的研究同样说明并昭示我们:怎样开展研究——向李吉林学研究是广大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一条可行之径:一是要像她那样做“早行的拓荒者”,将强烈的问题意识、解决冲动与超凡的领悟触角、理解能力高度地结合起来;二是要像她那样做 “攀援的凌霄花”,将汲取理论滋养与扎根实践土壤高度起结合起来;三是要像她那样做“科技型农民”,将教育实践和教育实验、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高度地结合起来;四是要像她那样做“灵巧的织锦人”,将经验的抽象概括和理论的整合建构高度地结合起来;五是要像她那样做“诗人工程师”,将热情的、富有诗意的“实际工作”和严谨的、具有个性学术规范的实验研究、理论研究高度地结合起来;六是要像她那样做“执着的掘土机”,将研究视域的拓宽与研究深度的掘起高度地结合起来。
(五)恒心━━李吉林专业成长的持续力 恒心,可以说是李吉林专业迅速成长、事业辉煌腾达的持续力量,是其达到人生境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自古成大事业者,莫不具有远大的志向、超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李吉林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1978 年,她成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也是从这一年起,她开始了至今长达30年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探索。如今已年逾古稀的她依然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耕耘在小学一线,耕耘在她为此付出无数心血、也从此收获了无限快乐的情境园圃里。我们很难说这30年的时间里,哪一段是她生命最辉煌的时期。事实上,几乎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日子,都是她的“黄金期”,她是一棵公认的“杏坛不老松。”
李吉林在《行者的温暖与快乐》中这样写道:“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已奋然前行30 年,围绕儿童的发展进行探索、研究,心无旁骛,从不敢懈怠。30年来,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没有休息日,无论是寒冬还是盛夏,我也都习惯坐在学校的办公室里工作者,心里觉得特别恬静而清新。因为想的、读的、写的就是‘儿童’两个字。”事实也是这样,李吉林一直坚持着自己设定的“学、思、行、著”四字治学研究方略。她从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开始起步,首先将外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移植到语言训练中来实施情境作文;当情境作文教学大获成功之后,她又总结实践经验,概括出创设情境的六个途径(即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接着,她又试着将情境教学运用于阅读教学(包括散文、诗歌、童话、寓言等的情境教学),实施她更高的追求,那就是运用情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级的社会情感,而不只是把情境当作理解课文的工具,这一阶段她概括情境教学的四个特点(即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和五种类型(即实体情境、模拟情境、想像情境、推理情境和语言情境),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的实践经验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她继续不断实践,在思考提炼中超越自己、发展理论,在总结情境教学前三个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她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运用情境教学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这一课题,实践并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原则”(即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注重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并进一步从情境教学与儿童的语言学习,以及情境教学如何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运用,一一作了理论上、策略上的提炼升华,初步构建起了语文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到此为止,李吉林成功地发展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语文教学的情境教学体系。但她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思考探索将情境教学从语文教学扩展至各个学科的教学,让更多的孩子分享情境教学的果实,于是产生了更为宏观的、作用更为突出的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使情境教学走向了大众化和普及化。一句话,心存高远之志,始终矢志不移,是李吉林专业不断成长、科研持续辉煌的持续助推力。
总而言之,是爱心、诗心、童心、慧心和恒心在李吉林身上完美地交融,构成其自成高格的心灵世界;是爱心其情、诗心其美、童心其真、慧心其思,加上矢志不移的恒心,造就了李吉林高远的境界人生,成就了她创立情境语文的大业。李吉林的专业成长经验启示我们:要做专家型教师,应该努力修炼自己的爱心、诗心、童心、慧心和恒心。
二、情境语文解读
(一)情境语文的基本特点
所谓情境语文,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典型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起学生浓烈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语文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先进的语文教学理论和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
情境语文在全国独树一帜,它的出现给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带到了勃勃的生气——语文不再是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令人乏味的问答;其内容不再囿于薄薄的一本教材;学生的视野,也不再是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那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意,宽阔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语文教学变为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其效果是一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李吉林创立的情境语文,正是触及了儿童的情绪领域,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等独特之处,才使它大放异彩、大显神威。
1、形真━━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
所谓“真”,李吉林认为就是要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因为语文是生活的写照,是典型化的生活;在开放的、真实的情境当中,主人公就是儿童,他们在其中思考、观察、交流、表达、操作、游戏。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甚至我们的教育,都应创设开放的情境,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所谓“形真”,并不意味着所有情境都必须是生活中真实形象的再现,李吉林认为,主要是要要求形象富有真切感,即神韵相似,能达到“可意会,可想见”的目的就行。这就如同京剧中运用的白描手法一样,演员操一把船桨,就表示船在水上行驶;挥一根竹鞭,就意味着跃马奔驰�6�7�6�7虽然如此简易,但观众在台下看来却如同真的一般。相反,如拖出一条船,牵上一匹马,虽是“形真”,但却适得其反、冲淡主题。情境语文的“形真”,也很像中国画里的白描、写意,简要的几笔,就勾勒出形象,并不要求工笔重彩,看来同样是真切、栩栩如生的。由此可见,李吉林情境语文中的“形真”,实际上包括了两种成份:一种是“现实的”成份(如葫芦的种子、丰收的果实等);另一种则是“理想的”成份(即梦想、未来的希望等),它不是现实的存在,而是对于现实的一种超越的想象。也就是说,在情境语文的“形真”(真实世界)中,除了现实之外,还有期盼、有童话、有梦想。为什么情境语文强调要用鲜明的、神韵相似的形象来感知教材的亲切感呢?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而语文课本(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大多都具有鲜明的形象。但由于语言本身是抽象的,教师要通过教材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仿佛看到课文描写的形象,获得深刻的感受体验,同时又通过所感受的形象去体会感悟语言,从而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就必须首先使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因为只有感受深刻真切,才能入境。只有通过情境,教材中无论是久远年代的历史人物,近代革命战争年代的刘胡兰、黄继光、李大钊,还是异国他乡的传奇人物,托尔斯泰笔下的桑娜、渔夫;无论是山明水秀的漓江风光、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是那日出的壮观、海底世界的奇景�6�7�6�7才能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使他们增强形象的真实感。由于情境缩短了儿童与久远事物的时空距离,就有利于引起儿童对课文中人物事件的关注,产生细致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并由此景此情打开更远、更广阔的认识世界的通道,促使学生提高感觉课文语言的敏锐性。相反,如果不提供情境,教师只是纯客观地分析语言文字,那“海底世界”永远在深深的海底,“日出”也永远在那天边;课文中生动的形象及场景,都在遥远的地方,至于久远年代的人和事离学生就更远了。所以,没有情境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就无法产生情感;而没有感受、没有情感,教材语言的内涵及韵味学生就不能深刻地去体会。由此可见,创设神韵相似、鲜明生动的形象,在情境语文实施中该是多么的重要。
2、情切━━以浓烈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李吉林认为,实施情境语文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儿童品质、智能及个性等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儿童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动力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儿童情感极易被激起,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情境语文就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情感、语言和教学的内容以至课堂气氛等,构成一个温馨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达到主动全面发展的目的。由于情境语文注重将“情”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注重以教师的真切情意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抓住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因
——情感,这就从根本上区别于“注入式”教学,走进了“发展式”教学,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他们的情感驱使下的主动发展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呢?李吉林认为,情境语文的“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植根于教材及生活中。因此,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首先可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因为语文教材往往是借助形象——那山川田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各种典型化的人物,向儿童逐步揭示世界的奥秘,培养儿童远大的理想,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并在其中学习掌握语言文字、增强语文素养。情境语文正是通过再现教材中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对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愉悦的或悲惨的种种不同事物、现象,作出肯定的或否定的评价,体会到自己所表现的爱与憎、满意与讨厌的态度。此时,儿童的情感就被激发起来了,进而对课文塑造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以及其他可歌可敬的人物从心底升腾起崇敬之情,受到激励和鼓舞,并决心付之行动;对课文描写的祖国山河的秀美、土地的辽阔富饶,为之赞赏、惊喜,甚至骄傲、自豪。很显然,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效果非常显著。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纯真的情感。李吉林认为,教师虽不是诗人,也需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以自己真切的情感激起儿童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李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案例片段】下面是李老师的一个教学案例:
我曾经游览过漓江风光,那奇特秀美的山光水色给我强烈的感受,我深深为祖国有这样秀丽的山河而自豪。所以在设计《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时,那桂林山水的动人情景又再现眼前。教学开始,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到过的或听说过的祖国大地上的名山大川。因为是在谈�6�5美�6�6,孩子们显得得很兴奋。随即,我是那样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6�5李老师曾经到过桂林,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他们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祖国的桂林,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6�6,丰富的美感与民族的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带着向往祖国秀丽山河的情绪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由此可见,情境语文注重挖掘“教材之情”、教师讲究“以情动情”,让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对教师亲、对语文学习亲,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意远━━以宽阔广远的想象空间有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李吉林认为,“情境语文”取“情境”而不取“情景”,其原因就在于“情境”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这说明作者著文时已置身于广远的意境之中。情境语文便是顺应作者的思路,体验作者情感的脉搏,并通过创设有关情境,从而把学生带入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情境之中。这时情境往往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老师就可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材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拓展了想象空间。由于“境”的拓展,超越了作品描写的情境本身,能极大地丰富课文内容。这样,随着课文学习或观察活动,带学生一同进入广远的意境中,可以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跨过历史长河,把他们带到课文所描写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如此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今昔以至未来。情境语文所提供的广远意境,能有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而学生的想象力又能丰富课文情境,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和对语言的学习掌握。情境语文的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和创设广远的意境,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广更深地理解教材内涵,而且能有效促进他们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
【案例片段】请欣赏李吉林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通过假想旅行,我们到过新疆的葡萄沟、奇妙的双龙洞、美丽的小兴安岭、雄伟的长城、风景迷人的桂林。今天李老师带你们一起到祖国的北方去,到蒙古族人民居住的草原上去。[看得出,此时,好奇心使孩子开始兴奋]到了那儿,你们一定会被草原上迷人的景色吸引住;到了那儿,蒙古族人民见到我们这些汉族小朋友,一定会热情地接待我们,请我们喝妈茶,还要请我们吃奶豆腐。[孩子们一个个绽开笑脸。他们的情绪表明,已开始进入情境,热烈的情绪使他们形成了学习新课文的内驱力。] 师:我们来到了草原,仿佛看见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蓝天、白云、草原、小丘、平地、羊群。进入这样的境界,我们真想放声歌唱,真想吟诵小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草原的美━━春天的公园,我们坐在绿茸茸的草地上,现在让我们的视线向四方延伸开去,向东、向南、向西、向北,让我们眯上眼睛体会一下,啊,整个南通城都是一片绿色的草,啊,不,比南通城还要大„„
生:老师,这就是课文中说的�6�5一碧千里�6�6。
师:对。�6�5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6�6,我们再回忆一下,曾经学过什么诗说草地茫茫。[学生情不自禁地背起了�6�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6�6] 师:是的,野地茫茫,人烟稀少,荒凉得很,而现在的草原━━充满生气,仿佛听到了羊群的欢叫,蒙古族人民的高亢的歌声„„这种境界,既使人心叹,以想坐下低吟一首秀丽的小诗。这情境就是课文上写的━━ 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从这个课例不难看出,情境教学所提供的广远意境激起了儿童的想象;而儿童的想象又丰富了情境。有了形象的感染,也有了具体的感受。形、情、理交织在一起。
4、理蕴—以蕴含的抽象理念伴随着丰富形象来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 李吉林认为,情境语文所创设的鲜明生动的形象,所伴随抒发的情真意切的情感,以及所开拓的深刻广远的意境,这三个融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命脉便是蕴涵其中的理念;如果情境语文失去了理念,就如同没有支柱一样,站不起来也深不下去,只能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比如,《桂林山水》一课,其中蕴含的理念便是祖国山河的美丽,而漓江的山水则是壮丽山河中的明珠;《詹天佑》一课,其中蕴含的理念则是表现一个爱国者不畏千难万难,在崇山峻岭中创造的奇迹,表现了詹天佑火热的爱国心;而《刘胡兰》、《视死如归》等课文蕴含的理念则为英雄人物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情境语文中所蕴含的理念就是课文的中心或课文所表现的主题。情境语文所体现的“理寓其中”的基本特点,正是从教材(课文)中心出发,由教材(课文)决定情境语文的具体实施形式。所以,情境语文实施中所创设的一个或一组情境,都是紧紧围绕教材(课文)中心展现的。因为,只有这样富有内涵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情境,才是有意义的。这说明,情境语文所蕴含的理念,便是课文的中心,它是通过画面、音乐、实物、表演、语言以及活动场景等表现形式的转换,一步一步地展现,引导学生去观察、琢磨、领悟;这也说明,情境语文“理蕴”的特点,决定了儿童获得的理念,是伴随着形象与 情感的,是有血有肉的,不仅是对感性的、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怎样根据教材(课文)所蕴含的理念(主题、中心),来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呢?这里以李吉林老师教学的《桂林山水》一课为例来加以分析。
【案例片段】李老师上《桂林山水》一课时,先后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多种教学情境,但都是紧扣�6�5桂林山水之美,祖国山河秀丽�6�6这一中心(理念、主题)的。在课的开始部分,李老师出示一幅地图,让学生知道桂林是祖国山河的一部分。接着通过对�6�5桂林山水甲天下�6�6一句中�6�5甲�6�6字的讲解,点出了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览胜地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激起了学生一游为快的欲望。李老师趁热打铁、抓住时机,出示放大的挂图,用假想旅行的方式把学生带进了山明水秀的美景之中,随即她以导游的身份有感情地范读全文。这样,课一开始就渲染了气氛,激起了学生的美感,为学好全文作了必要的情绪铺垫。在讲读重点�6�5水�6�6这部分时,她一方面引导学生看图,通过视觉让学生感知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一方面让学生微眯眼睛,充满幻想地、轻声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使学生陶醉于荡舟漓江的神游之中,从而深切体会到漓江特有的宁静的柔美。而在讲读重点�6�5山�6�6这部分时,李老师又根据课文的描述用简笔画勾勒出一组山形,以具体的形象突破课文中成语集中的难点,充分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分别运用了假想旅行、挂图、音乐、简笔画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连续的课文情境,但却始终围绕着�6�5桂林山水甲天下�6�6这一中心(理念、主题),以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感。鲜明的中心、突出的理蕴,使教学的诸多环节和手段始终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总之,正是由于情境语文所独有的“有形、有情”且“意境广远”而“理寓其中”的基本特点,才使它为学生学习语文,并通过学习语文促进其诸方面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一条既生动活泼又扎实高效的途径。
(二)情境语文的设计策略
语文教学一般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景、情、语统一的境界,通过教学,学生不但能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学到语言及读写方法,受到一定的人文价值观教育,而且能达到情感陶冶及美感享受;第二种是侧重于语言分析,语言(工具)和思想(人文)不能恰当地结合,学生只能受到语言外另加的教育或缺少教育;第三种是侧重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但学不到语言(工具性不落实)。
李吉林的情境语文能完全达到第一种境界,主要表现为情境语文体现了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具体分析有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教材(课文)本身体现了作者的语言美和客观情境美的统一;二是教师的教学要把作者的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再现出来;三是学生语文学习要达到理解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
李吉林认为,情境语文要达到第一种境界,功夫在课前,关键在设计;情境语文的设计,要坚持形式(情境)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忠实于教材(课文),一切要从教材(课文)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确保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并尽可能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获得全面的最大限度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境语文的具体实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种:
1、深钻教材,真正走进文本
搞戏剧的人有句行话,叫做“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当教师的也一样,那就是“课本,课本,上课之本。”李吉林认为,情境语文的设计首先必须以教材(课文)为本,做到深钻教材,真正走进文本。她曾说过:“别看中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些篇幅不长的文章,但文章蕴含的思想,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以及语言技巧,这些都不是粗读一两遍便可全面掌握的,必须反复阅读教材,必要时还要朗读教材,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
深钻教材、真正走进教材的关键,是揣摩清楚教材(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或叫中心、主题)。所谓教材蕴含的思想(或叫中心、主题),就是作者通过他的作品要向读者所要阐明的道理,或者是要抒发的情感,或者是要介绍的知识;对教师教学来说,把握教材所蕴含的思想(或叫中心、主题),就是要明确通过具体的某一篇课文,要让学生懂得和掌握哪方面的知识,要对学生进行什么教育,或者要陶冶一种什么情感。
一般来说,课文所蕴含的思想(中心、主题)是不难把握的。比如:《荷花》一课就是表现荷花的美━━那种静态中的庄重的美和动态中的轻柔的美;《黄继光》一课就是表现黄继光舍生忘死的国际主义精神;《小虫和大船》一课就是告诉人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小洞”要及时补救。李吉林认为,也有一些教材(课文)所蕴含的思想(中心、主题)不太明显,这就需要老师深入钻研、仔细分析。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课文值得注意:
一是表面看上去写的是自然之美,而实际上是通过自然之美赋予社会美的内容,借以抒发写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比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然而对于教材所蕴含的思想来说,就不仅仅是为了再现桂林山水之美,而是通过桂林山水的美,来反映(赞颂)祖国河山的美。因此,创设的教学情境就必须忠实于教材(课文),从创设桂林山水的情境入手,最后升华到祖国的山山水水的美的广阔境界中,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是表面看上去是自然界中的某一个具体的“物”,而实际上是由此写开去,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比如:《燕子》、《鸬鹚》就是属于这一类课文。文章题目虽然非常具体,是乎就是写某种具体动物,但作者并不就是为了让读者了解题目上标明的动物(或物体)的特性和形体,了解燕子、鸬鹚形体和生活习性,而是以此作为题材,精心构思场景,表现大自然无限生趣和美感,对学生进行热爱
大自然的教育。所以,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利于启发引领学生从具体的“物”、小的“物”联想到抽象的“物”、大的“物”(大自然)。
三是一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局限,作者的思想我们很难一下子找准,这就需要我们从作家入手再把握作品的中心。比如:《麻雀》一课是屠格涅夫的小说,不少教学参考资料都认为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母爱应该是一种社会性情感,而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是一切动物本能的表现,上升为母爱显然不恰当。通过深入钻研文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就会感到作者对麻雀这个弱小形象,如此热情地赞美,究竟要表现什么呢?追溯到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 世纪的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儿童时代是在他母亲的庄园度过的,亲眼目睹了农奴主的专横、任性和残暴的情景,使他从小就痛恨农奴主,深感农奴制度的不合理。所以《麻雀》所选取的老麻雀为了掩护小麻雀不顾自己的安危胆敢与猎狗搏斗的题材,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课文实际上表现的就是弱者只要敢于决一死战,必然能战胜庞然大物的思想观点。根据这一中心,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实施的侧重点应放在老麻雀为了拯救小麻雀而敢于与猎狗决一死战上。
李吉林认为,教师在深钻教材、真正走进文本、把握了教材(课文)所蕴含的思想(主题、中心)以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教材(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并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学段目标和班上学生的实际学力基础,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教学的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创设的教学情境,才能做到紧扣教材(课文)中心,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2、真切感受,首先进入角色
李吉林认为,情境语文的设计,教师仅停留在深钻教材、走进文本、把握中心这个层面还不够,因为情境语文的设计和实施,离不开教师对教材(课文)内容的真切感受,首先进入角色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是由于,语文教材选材范围很广,内容丰富多彩——从时间来说,有现代的、近代的,也有远古时代的;从空间来说,有现实生活中的,也有异国他乡的;从大海到高山到浩渺的宇宙,无不涉及;从内容来说,更是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这就是说,教材(课文)的内容有许多篇目并不是学生阅历范围之中的,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空间有较大距离。教师要把学生带入到教材(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自己在上课之前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就需产生真切感受,首先进入角色,努力使教材(课文)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自己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教师也有一个缩短与教材(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问题。
教师怎样才能真切感受教材内容、首先进入教材(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呢?李吉林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展开心灵的翅膀,利用想象神而往之,这样可
以帮助我们一下子缩短与教材(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的时空的距离,如同来到那个境界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案例片段】设计《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李老师一边反复阅读课文,一边用儿童的思维模式去想象,好像把自己带到了蓝色的大海边,似乎也真的潜入了大海,进入到那闪着点点星光的漆黑的大海深处,从而产生对人类的秘密仓库要探究一番的激情。由于自己有了真切地感受,首先进入了角色,所以就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出一个潜水员的剪纸,利用剪纸的向下移动,把学生带入了好比是自己穿上潜水衣潜入大海的情境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至于以人物活动为主的课文,更是可以通过�6�5现象�6�6的呈现,让课文描写的主人公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巴尔扎克曾说过:�6�5作家必须看见他们要描写的对象。�6�6冈察洛夫也曾说过:�6�5我表达的首先不是思想,而是我在想象中看见的人物形象,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的景物,也才有可能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看得见作家描写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的场景,也才能深深地为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所感动。�6�6同样的道理,情境语文要让学生进入情境,教师自己必须先进入情境;要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教师自己也要先前一步仿佛身临其境、耳闻目睹过一样。
这说明,设计情境教学时,只要教师对教材(课文)内容有真切感受,自己进入了角色,无论是课文中的人物还是景物,甚至是没有生命的建筑物,都可以想见,可以与之交往。
教师要真切感受教材内容,首先进入教材(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除了想象的翅膀以外,李吉林认为,还需要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有一颗童真、童心和童趣。比如:教师指导学生习作,带他们去观察自然、生活和社会,也需要教师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同样,对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所展现的情境,也需要教师用孩子的眼睛去观看,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体验。
【案例片段】李吉林老师在设计《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也像作家一样,觉得这一尾尾黑乎乎的在绿水草中快活地游来游去的小蝌蚪,特别活泼可爱,它们会说也会想。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想到,当小蝌蚪经过近乎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找到青蛙妈妈时,那该多么激动呀。于是她设计引导学生这样去想、去说:�6�5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么高兴啊,你们想想,小蝌蚪会激动地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上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6�6 这一设计,由于教师自己充满了童真、童心和童趣,所以就很自然地触动了儿童的情绪领域,从而有效促使儿童语言的发展。
总之,情境语文的设计,需要教师对教材(课文)内容具有真切感受,充满童真、童心、童趣地进入角色,这样才能设计出能促使学生产生相适应的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和有效进行语言训练的途径、方法。
3、讲究策略,优化情境设计 李吉林认为,情境语文的“情境”不是教师另外添加的可有可无的东西,任何一篇教材(课文)本身都包含着“情境”。
【案例片段】《皮球浮上来了》一课,先描写了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拍皮球的情景,接着是皮球跳到树洞里的情景,然后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用水灌满树洞让皮球浮上来的情景。这些情境都是客观存在的,作者自己正是首先进入了特定情境,才能写出表现特定情境的作品。
由此可见,情境语文设计中所预设再现的情境,是教材(课文)本身所描写的情境,而不是另外添加的。情境语文就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将学生带到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情境语文实践证明,当学生进入了作品描写的那个情境时,就会对作品产生亲切感,从而促使情感活动进入认知活动之中,实现情知(非智力)与认知(智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情境语文实施中运用的“情境”,虽然是教材(课文)情境的再现,然而情境的再现,必须讲究方法和策略,做到低耗费、高效率。所谓低耗费是指创设情境所耗费的时间和物质材料要尽可能的节约;高效率是指所创设的情境更能有效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语文情境要尽可能体现教材(课文)特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发挥语文教学的多重育人功能。
优化语文情境设计,首先要了解和掌握情境设计的途径和方法。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李吉林将情境设计的途径和方法大致归纳为以下六种:
一是以生活展现情境,就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通过教师辅之以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以生活展现情境,一般是为帮助学生到生活的源泉中获取丰富的写作题材,有时为结合阅读教材(课文)进行必要的室外观察。因此,在实施中要注重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时令季节特点,确定观察的主题,努力做到选取感知目标要鲜明、带入情境要有序、观察中要启发学生思考想象。
二是以实物演示情境,就是以实物(课堂教学中所出示的实物、标本,如珊瑚、指南针、松果等)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包括真实的原型实物和模拟的替代实物两种情况,其适用范围也大致有两种情况: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即使学生很陌生,可通过实物演示能使学生豁然领悟;指导学生写观察说明文时,可以某一实物作为对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练习表述,效果会更明显。
三是以图画再现情境,就是将课文用语言描述的情境,通过图画具体生动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用图画再现情境有特意绘制的放大的挂
图、剪贴画、简易粉笔画、现成的课文插图和多媒体画面等常用形式,无论运用哪种形式,都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点拨、启发、描绘,以引导学生感知的角度及侧重点,从而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对内容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