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学习
学习体会
——重庆翻转课堂与微课程设计专题研修班
学习时间:10月24日至10月29日 学习进点:重庆
学习内容:主题报告:马九克《PPT、微课程及翻转课堂》;聚奎中学:翻转课堂主题培训、走进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微视频培训。
一、《PPT、微课程及翻转课堂》 马九克老师是不仅是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还是教育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专家和微软公司特聘培训专家。他对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功效研究非常细致。
PPT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做过课件的人都用过,但我们却仅仅停留在常用的几个功能,没有想过突破常规、创新思维来使用,没有想过PPT有如此神奇的妙用。而马老师竟然能用PPT开发出那么多的动画,构思精巧,方法独特,他在创新制作PPT图片中提出“极限变化思维”、“拆分组合思维”、“对称显半思维”、“分层叠放思维”等理念,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让我深深地感到我们日常的思维方式太局限了,往往拘泥于常规,缺少想象力,导致很多时候还在沿袭传统的思想和做法。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管理中要有奇思妙想,要敢于创新、勇于尝试。我们需要向马老师学习,拥有创新名片。
马老师于2003年调入上海市七宝中学任教,当时他对电脑一无所知。但短短的四年后,他却成为了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成功的背后是他的执着钻研。在上海这座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吃喝玩乐的诱惑无处不在,但马老师却能耐住寂寞,坚守在电脑旁,执著地钻研PPT、Excel等信息技术,近年来每年还出一本书,这需要强大的毅力。反思自已缺少这样的钻研精神,内心还比较浮躁,有时难以静下心来看书做事。“生活处处皆学问”。马老师有一句玩笑话:“我对几乎任何东西都会产生兴趣,哪怕是广告牌,都要去钻研、琢磨一番。”其实在我们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时刻充满了钻研的机会,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东西,只是我们往往缺乏发现的眼光,缺钻研乏的毅力,不能做到集中精神,心无旁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位专家说过:“在任何领域里研究超过一万个小时,你就是专家;任何东西只要你认真研究,做到极致,都会是你的专长,你就是专家。”
马老师研究信息技术之初,已然近五十岁,白天还奋战在高中物理教学的第一线,是什么力量使得他以极大的热情把这项研究做到极致?在给我们作讲演的三个多小时中,近六十岁的他为何能始终充满激情?他研究的信息技术对人们(特别是教师)为何这么实用?在目前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中,他为何能做到不为名,不图利,把他制作的所有微视频课程在网上公开免费下载使用?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好答案就是马老师拥有热爱教育事业、热心助人的伟大情怀。从他的讲演中我们获悉,同事或朋友请他帮忙解决PPT、Excel等有关信息技术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会把帮助同事解决问题看作一份乐趣,当成一种挑战,指引和激励他不断地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他在教学工作之余,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在上海市“十二五”共享课程的开发培训中,他一人开发了三门课程,为上海市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举行培训报告近二百场,直接受众数万人,间接受众数十万人。他研究的信息技术非常实用,对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这对一线教师来说将终身受益。他的事迹受到了上海教育新闻界的高度关注,他以最高票荣膺2013年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称号。不同的人生态度,就会有不同的思考,也就会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马老师取得了如此多的成就,因为他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服务大众的爱心,从而决定了他追求卓越的人生境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应该具有好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教育,选择和确立较高的人生价值目标。
二、聚奎中学
一块黑板,几盒粉笔,一张讲台,课桌面对讲台整齐地排列。被点到名字的同学,一个个起立,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是传统课堂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当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课桌椅被摆放成u形,老师站在u形通道上,可以随时走到同学们身边。同桌两两互动,就如说悄悄话一样轻声讨论,一起站起来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翻转,会带来怎样的风景?
刚刚听到”翻转课堂“这个名词时,还有些许困惑。自己就问自己:什么是翻转课堂,翻转的对象是什么,如何做到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等等。心中真是充满了疑问。
听完讲座后明白了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把学生内化知识这一阶段放在了课堂,将学习理论知识这一环节放在了课后。那么是如何实现的呢?
首先,教师通过网络和电子设备将自己的讲课视频上传上去,其次,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电子设备查看老师的视频。如何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把练习题上传上去,学生在上面可以做题,做题之后可以写一些评论。比如:这道题有点难,这道题真有趣等等。可以通过学生们的评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情况,还可以了解学生最近的状态和学生头脑里的想法。
通过本次讲座,我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老师也是需要学习的,要借鉴别的老师的优点,取其精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模式变得多种多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需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去丰富自己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学习作风,做一名让人们满意的教师。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学习,为了自己的进步,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丰富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与学的统一。
第二篇:重庆学习交流
团结协作 共推发展
——赴重庆学习交流汇报
说到团结协作,首先我想从天宫殿小学实施的“全动力”教育说起,天宫殿小学根据动车哲学,汇聚教育合力,让每个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资源都发挥潜能,成为学校发展的助动力,最终实现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造就具有现代开放意识与品格,具有创新性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在观摩天宫殿小学的课间操时,使我感受最深,课间操并非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体育老师、副班主任一起出动,共同组织,共同管理学生,使大课间更加井然有序。其次,课间操的内容也凸显团结这一主题,小学组的跳绳是你追我赶的大绳,这种跳绳一方面具有趣味性、竞争性,另一方面也考验了孩子们之间是否有默契;中学组的游戏环节,一人倒则全班倒,一人节奏乱则全班节奏乱,甚至一个班脱节会导致全校游戏中断,这样的游戏设计,不仅加强了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密切了班与班的关系。这一切都体现了老师间的合作与学生间的团结。相信这样的团结精神不仅仅是影响了课间,更加会渗透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
再说说树人景瑞小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听课的过程中,当时他们学校正在进行晒课,在每一节课开始之前,都能看到教室里有几个老师在帮忙,有的专门录课,有的专门听课,有的帮忙调椅子的高度,有的帮忙调试学生的平板,就连校长也亲自到位指点教师。这样的团队合作使我感到温暖,我相信讲课的老师也会有一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感觉。在上课的过程中,每一个老师独特的授课思路、精炼的语言、端庄大方的仪态让我相信这绝非一个人的努力,这一定凝聚了一个团队的智慧,况且在刚进校园时,景瑞小学的王校长也给我们说过,他们的每一课教案都是学校老师集体备课、反复打磨出来的,而且并不是一年备课终生挪用,而是每一年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备课再打磨。如果一个团队能够这样协作,那么课堂怎会不精彩?其次,这个学校同样有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在与一个老师交流的时候我们知道,学校管理并非是校长一人之责,班级管理并非班主任一人之事,每一个老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更加担负着教育学生之重责,哪一个学生调皮打架,哪一个学生随地扔垃圾,哪一个学生在教学楼乱喊乱叫,哪一个学生破坏公物,诸如此类,每一个老师都会义不容辞地站出来教育学生。再者,“我们学校没有代课费”校长这样说,让我们都很惊讶,他们说他们学校老师要经常出去学习、比赛,不管哪一个老师不在,其他老师自觉帮忙,俗话说的好“花要叶扶,人要人帮”,谁能保证在岗期间不会求人,所以大家都很愿意互相帮忙,这难道不是一种团结吗?景瑞小学很好地发挥了所有教师的作用,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够自觉承担起教育的职责。这样既促进了团队的健康发展,又提高了管理效率。最后,在谈到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时,不得不提起一年级学生,因为当老师的都知道,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入学,一切习惯养成都很困难,单靠班主任一人之力很难让学生快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交流中我们得知,其他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极力帮忙,起初,每天的每一节课,教室后面都会坐一个老师,帮助代课老师监督学生、管理学生。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体现了老师们的团队意识。只有每一个老师都有行动力有合作的意识,才能让学校这辆动车飞速向前!
第三篇:重庆学习情况汇报
重庆学习情况汇报
2012年3月1日至4月13日,受校党委委派,我们一行五人赴重庆市委党校参加为期45天的师资培训,感触良多,现汇报如下:
一、重庆市委党校的主体班课程与我们的课程设置有所区别。他们采用5+2的课程安排,5是指他们针对领导干部的主体班主要设置5个板块的教学,分别是理论武装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他们的基础理论将各个教研部的基础理论全部纳入理论武装的这一板块,并不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世界眼光即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发展研究,这一板块包括西方的行政改革、美国的经济政策,当今世界的思潮,当今世界的行政法治等内容;三项教育即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廉洁从政,主要针对重庆的党性锻炼比如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放而展开;重庆战略,其中包括两个子方向即民生导向,助推公共富裕与民主法制保障民生发展,这一内容由学员根据自己的专业、岗位自主选择。就课程设置而言,这样分门别类的安排可以充分地改善教师与学员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能够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2能力建设即管理的方法及艺术,还有一个板块是是指学员的异地教学和学业汇报。
二、他们的学员考核方式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在学习期间,每个主体班会有一个教研部的教师做课题指导老师,下发研讨课题,将学员分成若干课题研讨组,每周有一个下午的课题研讨时间,让学员就课题集思广益进行探讨。学校要求每个学员根据研讨主体写相应的研究提纲,要求每个课题组根据研究内容写一份研究报告。每个主体班要选择一名学员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做成PPT进行演示,而学校会在各主体班之间进行竞赛,这是他们学业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重庆市委党校比较重视学科建设。他们依据教师的专业优势进行相应的配置,让每一位教师依据专业特点申报专题,并且他们有一些专题是常年在主题班开设的。他们的专题更新速度较慢,但常设他们的每一学科至少有一位学术带头人,纵观他们的专题讲解会发现学术带头人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术带头人的授课风格及备课思路会影响他周围的年轻教师,会形成教研部不同的特色。
在重庆市委党校,他们的每个专题课都有两位教师在不同的主体班进行相应的授课。学校选择其中的一些专题设AB两角,其中A角是他们的学术带头人,而B角则是一位年轻的教师。也意味着B角的授课是在A角的带领指导下完成的,重庆市委党校的这一做法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整体师资水平,使得整个师资队伍不至出现断层的局面。
四、重庆市委党校的教师水平高。首先表现在他们的理论水平高。重庆市委党校的教师知识面广,对原著的通读及掌握,对原著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特别强,理论水平可窥一斑。即使在党校,他们依然关注学术的前沿探讨,关注学科的热点焦点问题,他们可以提出一些独具特色的理论,有的甚至为全国的首创。
其次表现为他们的授课水平高。为准备一讲专题课,他们会大量阅读相关书籍、翻阅相关资料,其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让人钦佩。在授课方式上,他们各具特色:有前沿理论的讲解也有相关案例的介绍,关注国内外的通行做法关注这些政策在重庆的地方实践,在教学方法上,他们也独具匠心,根据专题的特点分别选用讲授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他们在组织教学的环节中,充分发挥学员的工作优势和专业优势,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切实做到了教学相长。
再次表现为他们的社会实践广。重庆作为年轻的直辖市,市委党校的教师经常有机会去国外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他们也有机会接待其他国家的访问学者,他们还有机会去承接国务院、中央党校及国家行政学院指定的科研课题,这为他们的专题课的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总体而言,我认为这次学习非常必要并且收获颇多。虽然我们都听说过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句话。但如果我们一直囿于自己的阅历局限、知识局限、视野局限,难保不成为井底之蛙。只有走出去,见多才能识广,间接经验才会转化为直接感受,这样才能启发心智,才能发现不足,才能不断完善。
第四篇:重庆学习心得体会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云阳县故陵镇刘宏
我有幸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及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安排的“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专题培训学习,在学习期间听取了市涉农部门相关领导及西南大学教授、专家们的讲座,观看了国外现代农业声像材料,实地考察学习了江北区双溪村、北碚区大地村和素心村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示范经验,感受颇多,受益非浅。
一、提高了认识。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目标,为新农村描绘了二十字方针的蓝图,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本没有领会其精神实质,在很多层面上认识模糊,其深刻内涵没有系统掌握。只看到了当前农村一片萧条、凄凉的景象。其实说明我国农村正处在转型期,如何处理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本次学习中理清了发展思路,澄清了模糊的认识。
二、解放了思想。领导、专家、教授们的讲解深入浅出,就如何统筹城乡,怎么统筹城乡,如何发展新农村,怎样发展新农村,从政策上,从实际操作中给予了明确的解答。实地察看示范村更是让我耳目一新。结合典型、自找差距,思考本地发展的出路,激励我们从思想上要敢学敢干。让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学到了知识。通过培训,使我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2009年3号文件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理论知识,开展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政策趋向、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学习研究,加强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模式、经验、问题及对策探讨,进一步提高了我对农业农村工作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四、坚定了信心。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目标已经确定,作为一名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理解了党的政策,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在今后的工作中,把本次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热忱服务于“三农”。结合本镇实际,用足用活政策,选准发展主导产业,规划好新农村建设点,勇于探索和创新,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1年5月
第五篇:重庆学习之感
重庆学习之感
杨荣娣
作为老师,我是幸运的!让我有了一个这样的外出学习的机会。希望这项活动能永保青春,让每位教师都能受益.下面我就我个人学习谈一点心得体会:
此次学习我聆听了三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听了十多节高水平的课,参观考察了三所名校……。这一丝一缕都让我记忆犹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老先生曾用这句话来高度概括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些次学习使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用自己一颗挚热的爱心去了解学生,公平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关心、爱护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去开启每一个学生心灵的窗户。让教师的爱心成为孩子学习、生活成功的原动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他们有一颗开朗豁达的心,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我觉得,特别是小班学生,心态决定他们的胜败,所以,鼓励他们,把快乐带给他们是非常有必要的。
2012年4月12日,听了来自大连市第24中学穆滢老师一节非常精彩的课。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锻炼了学生能力的阅读课,绝大部分都是学生在讲,学生在做,老师真真正正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就连真正的问题设置及答案都是学生自己以及通过小组合作弄出来的。我想这样的课堂,如果从高一到高三三年都是这样锻炼学生,相信他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偏题怪题都能够迎刃而解了。并且老师自身素质非常高,无论是教学方法的新颖,口语的流利及悦耳,课堂的风趣及快乐,知识的把握及学习,学生的学情等都恰到好处。我很惊叹:居然能上出这样的英语课!所以我学到了:阅读时也可以用这样的阅读方法,即在阅读前既不确定主题,也不提出问题,只给出阅读范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去提自己的见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出色的老师能让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这需要老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幽默的教学语言、丰富的表情;既要有艺术家的表演才能,又要有科学家的睿智头脑。在实际教学中,要用情感去感染学生,用心灵去打动学生,用知识去吸引学生。教师要欣赏自己的学生,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点儿进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对知识充满渴望,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我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否则,老师你再有激情,学生不动,那只会变成一个老师自己在表演。所以在这方面,我需要再使劲再加油。
多让学生有说话动手的机会,多留时间给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主角!总之就是要给学生足够多的学习思考自由,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