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奥尔夫的教育思想
浅析奥尔夫的教育思想
11级专接本美术学2班 王乔 2011103202
【摘要】: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所创建的奥尔夫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本文阐述了奥尔夫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教学法的内容,以及对其的认识和对于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奥尔夫教育思想 教学法
一、卡尔·奥尔夫简介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从少年时代起,他就显示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探求精神,曾尝试创作歌剧,并写出许多歌曲。这一切对其教育思想、教学法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奥尔夫教学体系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初,这种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创造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已经超越了国界,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深受各国儿童和教师的喜爱。
二、奥尔夫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 1.一切从儿童出发。
奥尔夫教学法的对象不是成人,而是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才能较差的儿童。因此,在教学内容、材料的选择与方法、步骤的确定上,都是根据儿童特点来进行的。例如:在内容材料的选择上,从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sol—mi)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词的起点则是儿童的名字或熟悉的歌谣;在方法上,主要根据儿童学习的特点,从感性经验出发,通过生动、愉悦的游戏和音响的感受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和传统的先讲规则原理,再做音响练习的理性教学是截然相反的。
2.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
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基于这一特点,很多人将奥尔夫教学称为“主动性音乐教育”。首先通过学习演奏简单的奥尔夫乐器(包括旋律性音乐乐器、节奏性音乐乐器和捻指、拍掌等“人体乐器”),使所有儿童(包括那些因患哑声或不喜爱唱歌的儿童)都可以亲身实践,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作为导演而存在,而是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可能,通过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3.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归结点。所谓“创造”是指将以前各阶段所学过的东西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独创的小型乐曲。在奥尔夫教学中无论是节奏练习,还是形体动作练习,教师并不限于教授某些技能,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即兴能力和想象力。通过学生在即兴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创造过程,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奥尔夫教学法的内容
1.节奏、旋律练习。
节奏练习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处于中心位置,其它许多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围绕它进行。节奏练习主要包括:(1)从朗诵入手,提取“节奏基石”。开始从儿童的顺口溜、歌谣和名字中提取最短小的24节奏单位(如:兔子大熊猫),用它们作为乐曲旋律或儿童朗诵、歌唱的伴奏。
(2)“声势教学”。所谓“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的简称,是用儿童的身体作为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的一种既简单又有趣的方式。
(3)演奏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及旋律性的音条乐器,进一步扩大儿童节奏表现的可能性。
2.基本形体动作教学。
在奥尔夫看来,“元素性音乐”并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的结合。因此,形体动作与舞蹈教学是奥尔夫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习音乐的手段,而且是学习的目的,与音乐具有相同的意义。奥尔夫的基本形态动作有:(1)反应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用动作对听觉或视觉的感受做出反应的能力。(2)体操训练。主要为节奏练习、乐器演奏和指挥练习做准备。(3)动作训练。即对各种动作进行的技术训练。
(4)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即将各种动作在简单的基础上加以组合和变化。(5)动作游戏。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即兴练习。为了诱发孩子身上的无意识动作,培养和促进这种动作的冲动,并使他们获得有意识的造型。上述各方面的练习并不是分门别类进行的,而是富有意义相互联系起来的,其中每一项都可以作为另一项的准备、补充或发展。如:器乐演奏可以引入歌唱,歌唱练习可以发展为动作,从而使孩子们能够更全面地体验音乐。
四、对奥尔夫教育思想的认识
奥尔夫说:“音乐应该同其它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我发现这种体系不是单纯音乐的形式,它是动作、语言与音乐的一体化,它是儿童的良师益友。”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出音乐仅仅是教育的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它通过童谣、民歌、游戏、律动、歌唱、奏乐、舞蹈、童话等内容进行教学,去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并以低技术、高艺术的手段,让儿童参与音乐活动实践,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创造、培养音乐兴趣,获得艺术经验,促进音乐艺术生活的进步。
学生音乐基础和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学习,奥尔夫的教育思想要求让学生们自己去做,重要的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条件去做,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个性。如果学生不愿主动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伙伴”和合作者,注重语言沟通,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反复模仿,学会即兴演唱。
五、关于奥尔夫教育思想实践的几点思考
1.要结合语言、动作、舞蹈进行音乐教学。
音乐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很多儿童在学前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基础薄弱,语言、动作、舞蹈相结合的难度较大。奥尔夫说:“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置于躯体之中。”我们从学生们自发的音乐活动中也发现音乐、语言、动作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致力于重建音乐、语言、动作三者之间的天然联系,常常让学生自编自演音乐剧、配乐故事、配乐朗诵等。这样从学生喜好出发,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平时注重节奏感的培养,促使学生艺术趣味的提高。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最基本的元素,没有节奏,音乐将面目全非;音乐离不开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动力和源泉。奥尔夫提出应把培养节奏感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中心环节。一开始我用有节奏的语音朗诵入手,让学生通过语言来掌握节奏。如:布谷/告诉/我/什么/花儿/开满/坡,同时,还可用拍手(布谷)、拍腿(告诉/我)、跺脚(开满/坡)、捻指(什么/花儿)进行节奏感的培养。四种动作同时演奏即成了四声部。3.注意乐器与多声结构的结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奥尔夫设计了一套音准精确、音色优美的有固定音高的音调乐器和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等,其中的“音条乐器”即木琴、竖琴等一般学校是没有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多采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串铃、沙锤、响板、鼓等。因为这些乐器没有指法上和技术上的困难,所以学生较容易操作,乐器和舞蹈、语言相结合,效果良好。这样的多声部结构,织体清晰,层次分明,易记易奏,用来为歌曲伴奏或参加合奏、重奏,收效颇佳。
奥尔夫教育体系是符合音乐教育的普遍规律的,是能被各国所采用的音乐教材,但需根据各个国家的音乐特征和学生的特点加以全面的补充和一定的改动。我认为:奥尔夫教育思想及教学法在中国是较为适用的。因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节奏非常鲜明,打击乐器种类繁多,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我们采用奥尔夫教育体系的可能性。当然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音乐教育也需要不断地充实、更新和发展。如何更好地将奥尔夫教育体系与我国音乐教育相结合,还有待于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音乐学科教育学 》 曹理 何工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许卓娅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法 》章枚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奥尔夫教育理念
奥尔夫教育理念“音乐游戏”课堂带来的震撼 摘要: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年),享誉世界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性音乐不只是音乐本身,它是以节奏为纽带,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由人们自己参与、创造的音乐,也就是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奏者参与到音乐中去。原本性的音乐是接近自然的、源于生活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非常适合于儿童的。原本性音乐形式简洁,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和结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
关键字:奥尔夫 音乐 自闭症
我发现了最适合帮助婴幼儿发展音乐能力的方法——音乐游戏。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理念可归纳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音乐是综合的艺术,音乐不是以单一形式存在的,不仅仅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结合动作、舞蹈、语言的有机整体;这恰恰又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源于生命开端的,是接近土壤的,是心灵最自然的表露。
2、创造性(或称即兴性)即兴创造是每个人具有的本性,是散发心灵的本能反应。当6岁以前儿童听到音乐时能随乐而舞,边舞边哼唱;当看到一幅画时,他们可以按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并可通过简单的打击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没有乐器时,他们主动地去创造、发挥想像,用手、脚等或用其它物品代替进行表演。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人类认知是感性到理性,奥尔夫音乐教育就是通过感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去协调、发动各个方面的能力,让儿童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体验、去唱、去跳、去抒发与宣泄。因此获得这个经验过程是人类学习的最主要途径,是培养情商最重要的手段,是奠定智力的基石。
4、从本土文化出发
奥尔夫教学法不是一种固定的、封闭性的“条条框框”,他的整体内容和方法都鼓励和启发人们自己去创造和安排,他自身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不断地发展、前进。因而奥尔夫教育思想和教学法是充满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
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歌、曲艺、戏剧、民间传说等五彩缤纷,还有古诗、童谣、儿歌、寓言、童话,更是浩如烟海。之所以它们能广泛流传,是因为它们源于人类自发的需要、是通俗易懂的。只要我们秉持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去融合、创新、开拓,奥尔夫音乐之树将四季常青、生生不息。
5、自生命开端的
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智能,音乐是人人需要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在挖掘人人俱有的音乐潜能,是在开发和培养、发展这个天性,使孩子健康成长,去感受和体验音乐语言、节奏、韵律。
观摩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音乐游戏”课堂,首先让我震动的,是课堂里孩子的年龄之小。从几个月大的婴儿,蹒跚的学步儿,到4、5岁的孩子都有。接着让我感动屏息的,是弥漫整个教室的优美的音乐。我们惯常认为,儿童音乐应该非常简单,可是这里的乐曲和念谣却那么优美,那么多样,那么充满音乐性。课堂上几乎没有语言,大部分的时间,老师边用好听的声音唱歌,边带领着大家做各种游戏,让肢体流动,让纱巾飘舞,或滚球游戏,或围圈跳舞。有的时候,一个辅助的老师会敲一只小鼓。也有的时候,全场和老师一起唱出多声部的合唱更奇妙的是,在老师的示意下,全场的成年人会心领神会地突然安静下来,而寂静中,总有几个宝宝会发出一些声音的或动作的回应。敏感的教师立刻根据孩子的回应继续教学,或带领大家模仿孩子的动作,或与孩子一对一地开始了音乐的“问答”。教室里的气氛和谐,充满了令人心旷神怡的音乐。把音乐放到身体里这个教程深深吸引了我,这一教法的创始人戈登教授提出了独特的音乐学习理论:音乐潜能是人人具有的,但九岁之前儿童的音乐环境的丰富与否和质量高低,决定了孩子一生中能否充分发挥他的音乐潜能。贫瘠和不恰当的音乐环境,往往是人们音乐能力的杀手,使得本可以享受多彩音乐世界的人们,对音乐望而生畏。而且婴幼儿的音乐活动,不应该起始于乐器学习或唱歌的训练,而应该开始于身体跟随音乐的活动。孩子要先学会把音乐放到身体里,然后才能放到乐器上。因此,在婴幼儿的音乐学习中,要有大量的伴音乐地肢体动作游戏。让我们观察孩子如何学会母语:孩子首先是浸淫在母语的环境中,接着,孩子开始和成年人交流,即使是几个月大的小宝宝,也会用表情、笑声来吸引成年人和他做咿呀学语的游戏,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对语言进行“解码”,直到一年多以后,孩子才可以说出成年人可以辨识的句子。但是,在孩子学习音乐时,成年人却少有这样的耐心,没有给孩子长期提供音乐的环境。为了矫正这样不合理的状况,戈登教授指出,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在开展正式的音乐教学之前,有一个重要的非正式学习阶段,儿童学会发展他们的听想能力,就是学会用音乐去思考。在这一阶段,孩子出现的不少现象,比如凝视发声源,下意识地摆动肢体,发出各种可能与刚听到的音乐有关或无关的声音,等等,都是孩子吸收环境中的音乐、发展听觉字汇的重要标志。训练有素的教师会捕捉这些线索,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与孩子进行音乐的应答,逐步帮助孩子发展出音乐的听想能力。
在家中和宝宝做音乐游戏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4种让父母们在家中和宝宝做音乐游戏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帮助宝宝发展音乐能力,让他更聪明。
1.给孩子唱歌:从孩子出生后不久,就给孩子哼唱你喜爱的各种歌曲,不要以为录音机里的歌星比你唱得好。对孩子来说,自己的爸爸妈妈的哼唱产生的现场示范作用超过任何歌唱家。如果你天性羞怯,可以避开他人,把自己想象成歌唱家,用能让孩子察觉的动作,深深地吸一口气,有表现力地给孩子演唱。因为儿童起始于模仿,如果光用语言来告诉孩子怎么唱歌、怎样随音乐动作......孩子是学不会的,必须要有大人在孩子周围做出唱歌、随音乐做动作等示范,只有让孩子耳濡目染才能学会。
2.和孩子玩声音应答游戏:如果孩子开始咿咿呀呀地好象对你唱歌,可以微笑地注视着孩子的眼睛,模仿孩子的歌唱,让孩子知道,她的歌声对你来说是多么美妙。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喜欢玩越唱越快、越唱越慢、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唱、对唱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可以让孩子明白,模仿是什么意思、应答是什么意思,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进步。
3.动作游戏: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玩“拉锯扯锯”等有节奏地晃动身体的传统游戏。抱着孩子,或拉着孩子的小手和着音乐跳舞。随音乐节奏舞动身体,是发展宝宝音乐能力的最重要的部分。而传统游戏中的这些活动,用古老的方式使孩子从小浸渗在音乐与文化中,是人类千百年来自然而然发展儿童音乐能力的手段。
4.手指谣:和孩子玩一些传统的游戏:如“虫虫飞”,“大拇哥,二拇弟”等等。手是孩子地的第二个大脑,常见1、2岁的孩子在家里跑来跑去,但玩手指谣时却能安静地坐在妈妈身边。而且活动手指能在健脑强体的同时,有韵律的儿谣也将孩子带到有趣的音乐活动当中。
关于小宝宝学音乐的迷惑,父母关心的问题: 问:孩子是应该只听儿歌和古典音乐吗?
答:不是。为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建立宽泛的听觉字汇基础,你可以,也应该给孩子听各种调式和节奏的音乐,包括各种风格,比如你喜爱的拉丁舞曲、流行音乐和地方戏曲等等,只要你和孩子都喜欢就行。
问:我自己“五音不全”,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培养是不是就放弃算了?
答:你的“五音不全”,有可能是小时候缺乏音乐环境所致。但现在很多研究发现,人们天生都有音乐潜能,关键是需要为宝宝从小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音乐环境。你自己对音乐信心不足,可能导致家里音乐环境不够丰富,所以更应注意多带孩子参加音乐活动,使孩子享受音乐的乐趣。
第三篇:奥尔夫教育随笔
奥尔夫模仿课
临沧翰林幼儿园 王跃波 二零一五年五月十一日的“教师模仿课”展示活动,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这次模仿的是吴园长的优秀课《非洲欢迎你》在确定由我来上模范课时,心里有一些胆怯与不平,“那是优秀课呢!”吴园长上得非常好且获得一等奖。压力无形中增大许多,要不要换音乐课,又怕散失原本的模仿。在通过和班里及组里的老师们的沟通后,确定了活动目标:
1、感受非洲歌曲的特点,让幼儿感受多元化的音乐。
2、感知非洲鼓并学习简单的节奏拍打。
3、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受师生集体游戏的乐趣。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听音乐《哇卡哇卡》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围圆坐下来。
二、谈话导入,学习歌词
1.播放PPT,让幼儿了解非洲的风情。2.学习非洲土语:Funga Alafia Achi Achi 3.学唱歌词。
4.加上动作师幼一起演唱。
三、认识非洲鼓,玩节奏游戏。1.认识非洲鼓。2.节奏游戏。
3.围圈游戏。播放音乐原唱,请幼儿聆听音乐中非洲鼓演奏的节奏,请幼儿模仿。
四、集体活动,体验乐趣。1.发放幼儿头饰。2.参加舞会。
五、活动结束。
幼儿听着音乐边表演离开。
从看教案、想课件的设计意图、提问方式、语言的组织等做了充分的准备,以认真的态度,激昂的热情投入到本次活动中,心里轻松了不少。从上课的角度上,我觉得我在模仿课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中老师的应变能力、有效的提问方式、课堂驾驭能力等。从模仿课的角度来讲,虽然是模仿同一位教师的课,但不同的教师上课的效果也有所不同,各有千秋。这次活动中大部分教师都选了中班幼儿来上,在选择班级时,我从中班组中选了中二班来上《非洲欢迎你》,我对中二班的幼儿比较熟悉。虽然通过吴园长上的奥尔夫音乐课,但从我选择要上模仿课来说,我对这次的模仿课比较感兴趣,研究了一此,下面谈谈我从这次模仿课中产生的一些反思:
一、提高模仿中的应变能力
1.我们的上课对象不同,老师要因人而异,比如有些孩子比较调皮,有些孩子胆小内向,他们都属于“不合拍”一类。教师要会随机应变,用鼓励的话提醒幼儿“聪明的孩子会用眼睛看着我,聪明的孩子会用嘴巴回答问题“。这样,既不损他们的自尊,又提高了孩子积极性,但在这次活动中,我问问题时,只有两个小朋友回答,如果当时我使用了鼓励的话语来鼓励幼儿,再听一次音乐来深入,是不是效果就会不一样?在课堂中,引导语、提问技巧和随机应变能力需要加强。
2.在课堂中孩子都是比较活跃的,在唱歌环节中孩子的声音较大,而我在活动中也遇到了“不妙”的情况,多唱几次歌曲,孩子们的兴趣就有所减小,这时,我说了“让我看到最漂亮的舞蹈,听到最好听的声音”。要想办法把课堂气氛调整一下,不应为了模仿而模仿。
二、调整模仿中的组织能力
在模仿课中,我们要做到揣摩老师的设计意图、提问方式、模仿语言组织、课堂驾驭。好的东西必然要学,但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待,从模仿中展现自己的特点。
1.这次奥尔夫音乐模仿活动中,自己出现了好多的失误,就如在教幼儿单个词Funga(欢迎)Alafia(非洲)Achi Achi(你;你们),在解释的时候,和非洲欢迎你这句话的顺序混淆了,自己脑袋里琢磨了半天。希望在下次的课时。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按孩子们原来的学习的歌词来组织,有时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语言要简洁明了。2.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参加舞会时,我没有提醒幼儿将开展什么活动环节,而是我在那儿指挥幼儿做这样做那样,更没有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等。这是这节课中最大的失误。
最后模仿活动开展的初衷时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磨练教师教学的能力。那我们要学以致用,提高个人的专业成长,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距离近一步。
第四篇:读《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有感
根据自己的个人读书计划,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终于读完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这本书,意外地发现这本书正是我所需求的一本非常实用的好书。书中不但介绍了奥尔夫的音乐创作和教育思想,更多地是列举出了许多真实的课堂案例,让我从中受益匪浅,这对我的音乐教学与正在进行的有关低年级学生节奏感培养的课题研究都有很大的启发。
虽有过一年音乐老师的经验,却一直令我感到困惑的是:音乐课到底可以让孩子们得到什么样的收获?仅仅是学会一首歌曲?还是想让孩子有一定的节奏感,有些音乐感受力?通过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这本书,了解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奥尔夫音乐教育所强调的是孩子是教学的中心。此理念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是最接近自然、最原始的原本的人类的状态。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学生以此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学生通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表演活动来掌握一些音乐的词汇,如谈话、运动、唱歌、演奏和玩耍。奥尔夫认为如果学生能唱得好、奏得好,首先要使他们喜爱音乐,要是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奥尔夫教学法还明确指出:“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当老师给学生某个任务的时候,他怎么做并不重要,尽可能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方式,意愿做。这样才能学得主动,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那到无关紧要,他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
通过书中介绍我知道了奥尔夫的重要观点,他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音乐教学的重点应该“从片面的和声转移到节奏上来”。可见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但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或学习生活中大家随时会发现的是孩子们在唱歌时根本就不听音乐的快慢,更不去体味节奏的美感和韵味。那我们应该怎样让孩子们对音乐节奏有兴趣,并且愿意主动用变化无穷的节奏来表现音乐呢?在这本书中奥尔夫指出:孩子应该是我们教学的中心,我们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的过程。所以在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要尽可能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去做,这样才能让学生变得主动,很好地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也是我非常赞赏的,那就是奥尔夫所说的原本性原则及即兴创造。他认为:“原本性音乐的出发点就是即兴创造,而儿童即兴创造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儿童的探索精神,是儿童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的经验,是儿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的发展”。我认为如果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教师真的能放开手让学生随音乐想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让学生就没有拘束感和畏惧感,让他们很放松的自由发挥与创作,这样可能还真的会有更惊喜的收获呢!但这一点往往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老师怕让学生太自由会显得课堂秩序混乱,又有一些顽皮的孩子也会借机根本不去真正体会音乐来表现,而纯粹是瞎捣乱。所以要想做到放开手让学生即兴演奏还真是不太容易,这需要我们老师和学生共同去努力,去创造默契和谐的音乐课堂!
同时奥尔夫还这样说,让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作活动,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多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和自由创作的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这样既能增加孩子们的信心又能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发展,从而让一切回归自然原本变得和谐而舒畅。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还真是有很多孩子想去随心所欲地来创造和表现一些另类的想法,但却因为心里有畏惧感,恐怕自己瞎编乱造的东西会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因此就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来展现了,其实这样真的会扼杀掉很多奇思妙想的。在这时如果我们老师能多鼓励孩子们去大胆的创作,即使他刚开始的作品非常不理想我们也绝对不批评他,而是用欣赏的眼光去理解他们,同时多给他们一些指导和帮助,我相信这样一定会使孩子们更有自信地去创造出他们心中的美妙音乐!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真的应该很好地学习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我们要让孩子能在生活与学习中时时刻刻地感受到音乐,让他们意识到,音乐无时不在我们的身边。另外从读这本书中,我也更加感受到了节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我会更加深入地去探索与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结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让他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乐趣和美感,从而使每一个孩子都有更加浓厚的兴趣来学习和探索我们的音乐海洋
第五篇: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元素性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编写的音乐教材采用的是最原本的、最朴实的音乐素材,如用简易、不断反复的固定节奏,用易唱的五声音阶旋律,用最常用的大、小调式,用短小的回旋曲式„„他用这些最基本的音乐表现要素来表达人类最本原的思想情感。他认为,表达得越具有本原性、单纯性,效果就越直接、越强烈。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主体性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因此,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使他们乐意参加音乐活动,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同时,也必须为今后要从事音乐艺术的孩子打好基础。奥尔夫说:“我想到的不是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教学,而是最广泛基础上的教学,哪怕是中等的和才能较差的儿童也能参加。”因此,他主张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在师生、儿童之间平等对话和交流中,共同建构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校门外空地上上课。教师爬到树上吹笛子,孩子在地面上围着树干敲打乐器、唱歌、跳舞。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是综合性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观认为:对于处在个体发展原始(初级)阶段的儿童来说,获得全面、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从艺术的本原上看,音乐、舞蹈、语言本来就是连为一体不能分割的。儿童从事音乐学习行为实际上就是人类原始艺术活动的一种再现,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音乐范围之内。在综合性艺术观的指导下,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组合了大量的自由吟诵、即兴舞蹈、歌唱、奏乐等艺术实践活动。可以说,音乐、舞蹈、语言及创作、表演、欣赏等艺术实践活动的一体化综合性教学已经成为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的“注册商标”。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创造性的音乐教育
正如一切原始形态的艺术活动都带有自发性、创造性一样,奥尔夫倡导的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创造。正如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所确认的:音乐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奏者参加到音乐中去。奥尔夫还明确指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因此,仔细观察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就会发现:创造,尤其是即兴创造在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中占有很大比例。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它对幼儿音乐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音乐教育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天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的建构应充分尊重儿童,促进儿童个性的自主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将贴近儿童生活的素材和内容纳入到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去。例如,奥尔夫就将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儿童的名字、儿歌、童谣以及花草树木等作为词的起点。这些素材符合儿童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是儿童容易进入的天地。
二、音乐教育应整合多种艺术形式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中,儿童不仅唱歌识谱、演奏乐器,而且还自由朗诵、即兴舞蹈、歌唱、奏乐。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与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形式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个体发展处于初始状态的儿童的音乐学习的天性。它为儿童创造了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的机会。因此,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避免人为地割裂各种艺术形式,应合理整合各种艺术形式,发挥它们的综合效应。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本身就是综合的活动,只有将课程内容、形式、方法等综合起来,才能促进儿童健全的审美心理的建构,使其成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三、音乐教育应注重发挥儿童的创造性
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为即兴创作。他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创作形式,是人生而具有的,是情感表现的最直接形式。在即兴创作过程中,儿童面对挑战,内心充满创作欲望,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创作中去,进而唤出他们潜在的创作能力。因此,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尽量避免“技能化”倾向,注意激发儿童音乐创作的兴趣和欲望。让儿童充分体验音乐的魅力,在体验的基础上,鼓励儿童运用多种形式将自己的音乐理解表现出来,突破传统模仿式教学的弊端,真正发挥儿童的探索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