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理数乘法评课稿
《有理数的乘法》评课稿
刘主任所讲《有理数的乘法》一课,充分体现了我校四环教学
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刘主任有很强的教学功底,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简洁明了,善
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拨适时到位。整节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大容量、快节奏、实效性强。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优秀是一种习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刘主任在教学中不但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且还注重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二、关注全体学生。以自学为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获取知识,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体参与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中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都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三、注重运用评价促进教学。数学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学科,要
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在愉悦的心境下进行学习是一种很好方式。恰当地运用评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感受成功。篇二:有理数乘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基本要求: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教材的前后联系: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之后的又一种运算。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为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二)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操作以及概括等活动,经历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化归及分类讨论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三)教学重点:会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及运用.本节课我所选用的媒体资源是从网络上下载并经过自己的二次加工之后进行使用的.二、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一)教法与手段:针对刚迈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 为了更形象、直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我采用“情境——探究——概括——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营造可探索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掌握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利用<蜗牛爬行>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它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二)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而正确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总结——自我提高.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互动,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三、教与学互动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 主要设计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通过<蜗牛爬行>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设置了4个问题,这充分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同时为学生研究乘法法则创设探索的情境。2.归纳概括,解释应用:如果说上一环节解决了如何引出的问题,那么本环节将解决如何认识的问题.本环节共设置4个教学活动:(1)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去充分讨论研究,然后师生共同给出每个问题的算式及结果;(2)观察比较,符号表示.比较四个算式(+2)×(+3)=(+6)①(-2)×(+3)=(-6)②(+2)×(-3)=(-6)③(-2)×(-3)=(+6)④
相乘的情况,发现两个因数相乘的积随因数符号的变化规律;(板书)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培养个别学习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反意义的量。(3)归纳特点,引出法则.提出0为因数的两种情况,板书出算式,并分类探究,观察上述等式1-6,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进行释疑.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出有
理数的乘法法则。设计意图是培养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感受归纳方法和化归思想。(4)法则应用,指导运算.先指导学生严格应用法则计算课件上的两题,之后板书例1,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再进行合作交流,同时教师参与评价,强调运算时必须先“定号”,后“计算”.设计意图是熟练运算技能,加深对乘法法则的印象。3.课堂反思,知识拓展:适当的巩固应用新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本环节设置的计算练习稍有复杂,繁琐,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给出书上30页练习1,2题,并指出三个注意点:
1、两个有理数相乘时,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2、带分数相乘时要化成假分数.3、分数与小数相乘时要统一成分数计算.4.激荡思维,突破难点:此环节设置的前4道小题是在巩固有理数乘法法则后,进一步拓展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及字母取值的分类讨论,培养学生深入探究和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倒数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拓展.然后给出例2,利用气温变化这样的实际问题来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接下来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课堂巡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针对学生解题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加以强调和总结。5.思考练习,巩固升华:此环节设置了两个数学小游戏,更好地展现了数学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升华,同时也为下一节学习多个有理数相乘做铺垫。.6、小结反思,发展潜能:1.先让学生组内交流,相互补充,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适当总结,这种有效的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形成知识的正向迁移.2.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本节课所用的思想方法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新的感悟.最后在布置作业方面,加入一道拓展题,体现分层落实.评价分析
1、在教学素材的选用上,做到了合理选用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内容。
2、在引导问题的启发性上,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其充分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在数学思想的应用上,注重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在知识的拓展与创新上,对知识的迁移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使每位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篇三:有理数的乘方 评课稿
《有理数的乘方》评课稿
安达二中 :牛志华
米宏宇老师的课: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动手画一画环节让学生绘画测量得结论。注重及时总结梳理知识。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如应用2题用两种不同形式表达,体现了由合情推理向有条理推理的转化。注重分层指导和分层作业。缺憾是缺乏一道有难度的题,若把选做作业移到前面则更好。注重好习惯的培养,如做笔记的习惯,回答问题过程严谨叙述的习惯,一题多解的习惯。抓住难点和疑点仔细剖析,如增长率的意义。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得益于教师语言风趣幽默,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所选例题习题有梯度。
引导学生从底数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分析、归纳、概括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分类讨论思想.符号语言的使用,优化了表示分类讨论思想的形式,尤其是负数的奇次幂和偶次幂是大分类中的小分类,用符号语言就更加明显.进一步巩固了分类讨论思想,使这种思想得以落实。数学的发展是从三个方面前进的:第一是不断的推广;第二是不断的精确化;第三是不断的逼近.在引入新课时,要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数学家的研究方式类似,不断进行推广。推广后的结果是还要有严密的定义,让学生从更高的观点看自己推广的结果。一般来说,一个概念或一个公式形成后,要对其字母的意义、相互的关系、应用的范围逐项分析。在an中,a取任意有理数,n取正整数的说明还是必要的,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生做巩固性练习和总结运算规律放在一起进行,其效果就远远超出了巩固性练习的初衷。学生经历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时间较短,导致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思维固定下完成思考。米老师出色之处其中也在于此,学生也能在引导下完成思考。
《有理数乘方》的评课稿
今天去听了陈老师的“有理数乘方”一节课。以下是本人对这节课的评课稿,恳请指正:
一、课堂整体概览
1、情景引入紧扣教材,紧扣学生已有基础。
课程开始,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想在小学阶段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公式()以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来引出本节课的新内容——乘方,很好地“照顾”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也很好地贯彻了课程表准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的要求。
对于课堂的引入我们应该照顾课本,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水平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材更有归属感,才能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创设最有利的条件。毕竟我们要从我们学生最熟悉的面积公式、体积公式入手,他们才更加能理解这节课的新概念——乘方,新事物对他们来说才显得更加之“亲切”,从而欣然接受。陈老师在这节课很好地实施了这点。
2、课堂讲授内容定位完整、把握得当。
在本节课要讲授内容上,陈老师很好做到了不多不漏,恰当而至。在讲了本
节课几个明显的概念(乘方、幂、指数、底数)、符号法则的同时,陈老师也不忘向学生补充了这节课重要的一点:与 的结果、读法的区别。这个内容教材本身没有安排。
这时候最考验一个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把握的火候了。新老师往往很纠结这点——那些东西是应该补充的,那些东西不应该课堂补充的;讲还是不讲?毕竟我们在补充课外内容时要考虑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也考虑到课程课时安排,说不定有时候事情反而适得其反,使课堂内容变得了冗长,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或者无形之中超越了课时本身的安排。譬如,我在前面讲有理数倒数时,记得那时候只对学生讲了真分数形式数的倒数,也因为课本例题本身只展现了这种情况,从而忽略了假分数、小数的情况的讲授,第二天学生的作业就出了问题:假分数、小数的情况学生不会做。可谓教训深刻!可见,对课堂讲授内容定位完整、把握得当是完整课堂的一个很重要环节——讲该讲的。故,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理应深入斟酌推敲。
显然,对于陈老师这个补充理应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适时讲到了,适当强调了,把内容讲到了点上。
3、教态端庄、得体。
本节课,陈老师也展现了端庄得体的教态。教态对于一位新老师明显很重要,也是很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俗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得体的教态本身就给了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另外,给学生展现一个好的形象也是积极推进课堂的有利因素之一。陈老师这点做得很好。
4、清晰的课堂思路利于学生接受新知。
总体来说,本节课陈老师的课堂思路紧扣了教材展开。课堂的整体思路清晰
5、板书规范、作业布置是课堂必要的。
本节课陈老师在板书规范方面做得极好——板块规划规范,内容重点突出,字迹工整。但本节课陈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显得不太妥当,个人感觉对于数学学习,适量的作业布置还是必要的。
二、课堂小节剖析
1、陈老师在导入时,讲完 和后,引导学生过度到的时候,先跟学生一起读并板书“ 的四次方”,然后再强调写出“ ”(师问:怎样写??)。这一前一后安排我觉得很好。这样是向学生强调了“怎样写”,而不是“怎样读”,因为在这里“怎样写”比“怎样读”更显得是学生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课堂上,当问到“怎样写”时,部分学生和陈老师也给出了一个疑问“ ?”。在这里如果陈老师能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小学的内容: 的意义(4个 相加)话,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认识 和 的区别以及对各自意义的理解与记忆。
2、在讲“幂”的时候,陈老师向学生强调了“幂是乘方的结果”,这个显得 是非常必要。因为这应该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这体现在两点:
一、本身“乘方”就是本节课的新概念,那“乘方的结果”就是概念上的概念了;
二、体现在这个“幂”字上。幂字不属于汉语的常用字,学生不要说对这个概念陌生,对这个字本身也显得非常陌生,至少学生从不了字面上去理解这个字的意思。从字面上理解不了,那只能从字的本质去理解了。固然这样理解方式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刻记忆。从而折射出,在课堂上对“幂”概念进行进一步的强化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这种强化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实现,比如我们可以问学生“ 的幂是多少”,可能有学生会认为是,也有可能学生认为是9。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对 进行否定,对9进行肯定,然后进一步强调“幂是乘方的‘结果’”。很遗憾,陈老师忽略了这点。
3、难点的引入快了点,可延后。本节课陈老师补充了一个内容: 与的结果、读法的区别。这可说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但引入个人感觉有点快了,显得有点急躁:
一、学生刚建立起乘方的概念,还处于接受阶段,学生还不处于对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的最佳时刻;
二、既然是难点内容,就不容易理解,讲授时间控制难度大,这不利于后面乘方运算符号法则这块重点内容的讲授(时间难以保证)。故,作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放最后讲授显得妥当点。
4、例题可以这样用!在讲解教材例1时,陈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在进行乘方运算之前,先引导学生讲解了题目中每个乘方的指数、底数。这不仅及时对前面的概念进行了强化,也为接下来讲解各组的乘方运算作了个铺垫。陈老师这点做得很好,给我了个启示:充分利用好教材习题、例题也是个很好的教学方式。一般地,相对课外教辅来说,学生对教材本身的内容更具归属感,更具亲切感。另外,教材本身也是学生接纳新知的首要途径以及依靠。抓住学生这样行为习惯来开展我们的课堂也不失是个很好传授新知、强化知识的途径。
5、“纠结”、“缠绕”不利于“简单”课堂的展开。这里的“简单”课堂我是这样理解的——课堂思路清晰,内容讲授详简得当。正如上面说的,整体的课堂思路陈老师很好地把握到了,但对于小节的把握显得火候不够。这点应该是很多新老师都有的,自然我也经常走进这种歧途。有时候我们为了把知识讲得详细点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但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把东西复杂化了,有时候讲着我们也蒙了。譬如本节课陈老师在讲解与 的结果、读法的区别的时候就显得过于缠绕了。
6、陈老师在讲0的任意正整数次幂的时候,引入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这点做得很好。因为对于这个知识点:0的任意正整数次幂都是0,很多新老师都认为如教材所说“显然”,一带而过。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就会在这个地方产生疑问,“为什么啊”?!我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对于这个知识点也有意识加了个例子:,但听完陈老师的课之后才恍然觉悟,即使举了个例子其实学生一样还不明白,还是“为什么啊”!陈老师在这里很好加了个过渡:,这样学生就恍然大悟了,我也恍然大悟了!
以上是我听完陈老师《有理数乘方》一节课后的一些想法与看法,其实也是我对我的课堂的一些教学反思,很多问题也是本人经常在课堂犯的,希望能得到老师们的及时指正、多多包涵!在这里也感谢各位老师在我们新教师成长历程上的无微呵护!篇四:有理数乘法说课稿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有理数乘法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后学习的,它与小学的乘法运算律一样,只不过将数的范围延伸为有理数。有理数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以后学习实数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特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能应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合理构建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从特殊都一般的数学思想。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难点: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方法:引导法、练习法
二、教学方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节课我采用引导法和自主探究法。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我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有谁还记得乘法法则?
2、积的符号怎么确定?
3、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小学学习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 问 5×6=6×5 那么-5×6是否等于6×(-5),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在有理数范围内,乘法运算律还是否适用。【设计意图】一方面复习了上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引出小学学过的运算律,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新课标的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探究1 口答
5×(-6)=(-6)×5= 3×(-2)=(-2)× 3= 问:观察这两组式子,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举出例子验证是否成立 上面式子的规律用文字叙述: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交换律:ab=ba 探究2 口答
[3×(-4)]×(-5)= 3× [(-4)×(-5)]= 根据探究一,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找出上面式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举出例子,归纳规律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乘法结合律:(ab)c=a(bc)根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有理数相乘,可以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也可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乘
例1(-25)×(-85)×(-4)
通过例题,规范学生答题
练习学以致用---交换律﹑结合律 ?7??1??8-?15-1? 8?-???7??25 ???1.25??-8?? 【设计意图】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为基础,由一系列算式,总结出有理数乘法交换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的能力。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简便,学会运用运算律
探究3 乘法分配律:a(b+c)=ab+ac 同学们根据我们探究一和探究二的方法,自己验证是否成立,请同学在讲台上讲。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根据分配律可以推出:一个数同几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几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设计意图】探究三在程序上和形式上不同于前面的探究,执果找因,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最具有魅力的地方,使整个课堂达到高潮,教与学在这个环节升华,学生的智慧在这是闪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营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例
2、用两种方法计算??1 ?4?1 6?1???12 2? 一二组的同学用运算法则计算,三四组的同学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计算,比一比谁做的快 解法1;
解:原式???3 ?12?2 12?6???12 12? =?? ??1???12 12? =?1(先
解法2:
解:原式?1 4?12?1 6?12?1 2?12 =3?2?6 =?1(省去通分的麻烦)
思考:比较上面两种解法,它们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区别?那种更简便
变式 ??1 ?4?1 6?1?(-12)??2? 111(?)??-12?解:原式 ??(?12)???-12?? 462?-3??-2??6?-5?6?1 ?111? 1 612想一想: 计算(?12)??462?(-12)? 解:原式= 1 =-3+2-6 =-7 问:这题有错吗?错在哪里? 4?(-12)?(--12)?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符号的错误,再一次强调要把括号外的数分别同括号内每一项相乘,-12是一个整体,不能漏掉符号
正确解法:
(-12)?解:原式= 1 4?12?1 6-12?1 2 =-3-2+6 =1 学以致用---分配律 1??9-???30 ?6??2??6??17? ?-???-???-5353 ?1015?分析:细心观察本题两项积中,都有这个因数,所以可逆用乘法分配律求解.6549??-5? 25 分析:本题从题型结构来看,直接计算比较麻烦,又不具备应用分配律的条件,但观察它的数量特点,使用拆分方法,可以创造应用分配律的条件解题,即将 拆分成一个整数与一个分数之差,再用分配律计算.【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自我学习和类比学习的统一,通过练习与比较,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强调符号的重要性。
(三)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由学生进行课堂小结⑴运算律的语言表述;⑵运算律的符号表示;⑶运算律的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精神和积极参与意识。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33页练习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检测本节知识,训练提高运算技能。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并通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运算律,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与自信。
本节课的特点是以变贯穿始终,探究方式变,本节课采用了引导发现法和自主探究法。例题选择多样,通过一道例题,进行顺序和符合的变化,加深学生的理解。练习方式变化。
不足是探究时间不充分,细节不很到位。
作为新老师,今后我将继续钻研教材和教法,把数学课堂打造成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
24篇五:有理数乘法说课稿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1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有理数乘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是在引入了负有理数以及学过有理数的加法之后学习的。它与有理数加法运算一样,是建立在小学算术的基础上。因此,有理数乘法运算,在确定“积”的符号后,实质上是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增强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中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个正数之间、正数与零之间的乘法运算。2.通过对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明确计算时要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的基本方法。3.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尝试了借助数轴来分析问题的方法。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及认知规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操作概括等活动,经历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化归及分类讨论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难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探索和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组织教学。同时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思想,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对于引入课题,我采用回顾乘法的意义,要求学生把几个相同负数的连加,写成乘积的形式并口答,这时只引入异号两数相乘的情况,缺少两个负数相乘以及0与负数相乘这两种类型。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给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两个有理数相乘有几种情况?
回顾复习以前的相关知识,由学生所熟悉的正数乘法运算引入未知的负数参与的乘法运算,能够形成知识迁移,做好中学与小学知识的衔接,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新的探索活动中就过来。
第二个环节:类比感知,归纳结论
根据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形成的特点,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原则,我设计了:蜗牛问题,建立模型,探索规律,归纳法则这样四个层次,来逐步展开对课题的探究。这样可以更好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减轻学生对法则的理解难度。
1、蜗牛问题 第一步,借助多媒体,出示“蜗牛问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只蜗牛在直线l上,沿着一定的方向,以每分钟2cm的速度爬行,要求学生根据多媒体演示,直观感受蜗牛最后所在的位置,然后回答4个问题,如果蜗牛一直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蜗牛一直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蜗牛一直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蜗牛一直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各种情况下蜗牛最后所在的位置,因此我打算指名学生回答,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一定评价。本环节动画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是学生的这种认识是直观的,感性的,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作支撑,因此,我进入下一个环节----建立模型。
2、建立模型
在本环节中,我给与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并用课件向学生演示蜗牛在直线上的运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设置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可以看成是与以前学过的乘法一样,学生容易理解。第二个问题中,结合有理数加法时的讲法,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很容易得出负数与正数相乘结果。第三个问题是关键,在这个问题中,对于时间规定了现在前为负,有了这个规定,就可以得出正数与负数相乘的结果。此难点一但突破,第四个算式学生通过类比,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设计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文字的叙述和算式的有机结合,使得乘法算式的得出自然合理,更有助于一般结论的归纳。课件动画效果可以使情境更生动,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得出结论,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接着我引导学生进入第三步:探索规律。
3、探索规律
通过对建立模型中4个问题的解答,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有理数乘法的思考,填空:让学生清楚同号相乘,积的情况以及异号相乘,积的情况,并且明确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
在上面的问题中只涉及到同号两数相乘与异号两数相乘,于是我又设置了想一想。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启发学生探索有理数中的特殊数“0”与其他数相乘的规律,以此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前面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于是我进入第4个环节:法则归纳。让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归纳,以填空形式引导学生对照实例自主完成。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积的符号的特点,师生共同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4、归纳法则
你能概括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吗? 归纳: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多强调)由于学生刚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意义理解不深,计算时很容易算对绝对值的乘积而忽视了符号问题,或者,注意了符号而又忘记了把绝对值相乘,于是我设置了做一做及想一想,让学生能准确的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清楚运算时的几个步骤.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再决定积的绝对值。
通过这些层层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归纳结论。这些环节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锻炼了学生概括表述能力.在探究归纳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类比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并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第三个环节:知识运用,加深理解
1、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在知识运用,加深理解这一环节,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为多个有理数的乘法及乘除法混合运算奠基,在选题时,例1安排了分数、小数、带分数及整数参与运算。在(2)中设计了整数与小数相乘、(4)设计了小数与带分数相乘,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都分别总结了两种计算方法;并由学生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当因数是小数时,一般可化为分数再相乘;当因数是带分数时,一般要化为假分数再相乘。同时通过(1)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2、运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只是计算工具,更主要的还是运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设计了例2,每登高1km的气温变化量为-6℃,攀登3km后,气温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的解决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因此我打算让学生上黑板演板。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两个例题的解决采取了师生互动方式,评价采取生生评价的方式,提高兴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为了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能,我设置了变式训练,拓展思维这一环节.第四个环节:变式训练,拓展思维
通过变式训练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与应用,使学生的学习巩固过程成为再深化、再创造的过程。第1题的6个计算是对法则进行巩固;第2题是对法则运用的巩固;第3个问题让学生给出乘积为-20的乘法运算的式子,很多学生会给出(-5)×4=-20 或者 4×(-5)=-20等异号两数相乘的式子,但也有很多学生会给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数相乘的式子,此时,教师给予高度评价。这种开放性的试题,让不同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展示,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理论。
接着在思考题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完成填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有效的理解本节课的难点。
最后利用摸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对竞争充满兴趣的心理特征,用抢答题的形式,使学生的眼、耳、脑、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让学生在抢答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第五个环节:总结收获,畅谈体会
在课堂临近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比较清晰的轮廓体系,也让学生形成善于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
及时有效的回顾小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反思的好习惯。让学生品尝收获的喜悦,坚定今后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深化
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我用小日记给学生提供一种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并使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体验数学的价值。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这样板书一目了然,直观形象,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通过课件和师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创设、引导、渗透、归纳等活动随时搜集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调节,查漏补缺,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第二篇:《有理数的乘法》评课稿
《有理数的乘法》评课稿
《有理数的乘法》一课,运用了洋思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先对本节的说课进行简要评析。郭老师的说课自然流畅,内容充实。教师说课能力很强,基本上达到了脱稿的程度。她详细地从教材、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程序设计、效果预测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阐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内容;解释了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操作方法;介绍了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预设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准备了应对策略。
我再对本节的讲课进行评析。李老师有很强的教学功底,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简洁明了,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拨适时到位。整节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大容量、快节奏、实效性强。
本节课学习目标是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给出学习目标,布置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教材。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去看书,不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有利于引领学生在各个环节主动地围绕目标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结束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解决自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深入学生,及时给予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而是让学生做一组口算题,结合所作的练习,教师引导大家细心观察口算题和计算结果,自己归纳概括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的一组由浅入深的习题通过教师的讲解、点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有理数乘法的运算。通过本节的教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已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难点是符号的确定,教师设计了两个正数、两个负数、一正一负、一个数和零四种类型的有理数的乘法口算题,让学生在解题和小组讨论的过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增强了他们对法则的理解和掌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优秀是一种习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李老师在教学中不但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且还注重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如学生在做第一轮练习时,好多学生出现了“0的倒数是0”的错误,当老师发现学生的错误时,不是简单地进行纠正,而是引导学生在书上寻找倒数的定义,进行自我纠正,并用“0不能做分母”这个学生早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再次强化“0没有倒数”这个知识点,使学生不但牢牢掌握新的知识点,还对旧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巩固,并且逐渐养成“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的思维习惯。
二、关注全体学生
《新课标》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本节课采用了洋思的教学模式,以自学为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获取知识,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体参与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中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都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了及时的关照和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如在自学后的小组讨论这个环节,李老师发现有的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讨论中,便耐心地引导他们发表自已的看法,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对于不愿发言的同学,她用“小伙子,勇敢点”鼓励其大胆发言并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注重运用评价促进教学
数学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学科,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在愉悦的心境下进行学习是一种很好方式。恰当地运用评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感受成功。
在李老师在教学教程中很注重适时地运用评价。当学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时,一句“你概括得真好”的激励性评价给学生带来了勇气与自信;当学生回答对问题时,一句由衷的赞赏,鼓舞了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
李老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进行了量化,本节课共有三次练习,第一次是为了检测学生自学效果,第二次是在小组交流、合作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巩固练习,第三次为当堂检测。练习题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自我评价中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老师让学生将三次评价的结果累积在一起,对每个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予了一个最终量化评价。
第三篇:有理数乘法说课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相反数、绝对值和有理数的加法之后学习的,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相比,区别就在于负数参与了运算.因此,探讨并理解积的符号规则是学习的难点。本节课设计新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自身体验感悟的探究,以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的目标要求.学情分析:
学生对小学里学习的乘法的意义掌握得较好,也有了相反数、绝对值和有理数加法的知识基础,加之初一学生生性活泼、求知欲强,这些都是学习本课内容的有利条件.但由于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如3×(-5)和(-3)×(-5)的理解须借助具体的实际背景来加深体验,这也成为本课探究讨论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感知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形成过程。
2、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使学生能利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探索、概括及应用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符号变化的理解和积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语:今天又是新的一天,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好今天的学习任务?状态是效率的保证.状态需要激发.2、引入问题
先看这样一个问题:3+3+3+3+3+„„=?(2004个3)再看一个问题:(-3)+(-3)+„„(-3)=?(2004个3)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在黑板上板书:(-3)×2004=-6012)
观察这两个式子,第二个乘法算式与我们在小学里学过的乘法算式的显著区别是有负数参与了运算,有负数参与的乘法运算怎么计算?其结果是不是刚才同学们说的-601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究 让我们从简单做起:
⑴(-2)×3(-3)×3 ⑵(-2)×(-7)(-21)×(-5)你认为应该等于多少?
⑶追问“-3”、“5”、“-15”的含义,问负号的意义时追问你规定了什么为正? ⑷举例:一只勤劳的小蚂蚁早晨6点就起床运粮食了由东向西它每分钟爬3米,9点时,它爬到了O点,同学们,你们能算出9点零5分时小蚂蚁的位置吗? ⑸教师结合小蚂蚁的例子详细分析(-3)×5=-15中符号及数字的意义。
⑹呼应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判断:大家觉得小蚂蚁举的例子合理吗?你理解了吗?
⑺下面我再提几个问题,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理解了?
①现在是9:27,这时小蚂蚁又在哪儿呢?你怎么列式计算?(教师此处着重解释27的意义就是超过9点27分钟,让学生明白:超过9点多少分钟,就乘以多少。)②(-3)×2表示哪个时刻小蚂蚁的位置?
③(-3)×0呢?
2、探究(-3)×(-5)的意义及结果
⑴下面我再给大家出一道有点难度的问题(-3)×(-1)=?(-3)×(-5)=? ⑵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⑶教师请学生代表发言,追问两个问题 ①结果等于多少? ②你是怎么理解的?
⑷再次解释说明-5的意义,强调我们把9点记作0,超过9点的分钟数记作正数,而9点不足的分钟数则记作负数。
3、探究3×5和3×(-5)的意义及结果
⑴我还有两个式子,有谁能不畏困难,上讲台来为大家演示说明? ⑵在小学里大家就知道3×5=15,你借助小蚂蚁为大家演示一下,行吗? ⑶你认为3×(-5)=?能不能,来说明你的答案的合理性?
4、初步总结法则
⑴我们再好好观察一下,有负数参与的乘法与小学里的乘法最明显的区别在哪儿? ⑵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
⑶你能不能像总结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那样,总结一下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呢?
5、完善法则
⑴我们是不是研究了有理数乘法的所有情况? ⑵板书(+3)×0=?0×(-5)=?
⑶它们的结果分别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理解的? ⑷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板书显示完整的法则。⑸教师要求学生默读、默记法则
三、法则的应用
1、课堂练习第一组:判断下列运算结果的符号 ⑴ 5×(-3); ⑵(-3)×3; ⑶(-2)×(-7); ⑷(+0.5)×(+0.7); 第二组:填一填
⑴()×()= +20; ⑵()×()=-30; 第三组:比一比,谁大谁小
⑴(+1.76)×(-3.5)0.1×0.9; ⑵(-21)×(-5)0×(-200); 第四组:总结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步骤,讲解例题
⑴例题:计算:(-6)×3; ⑵学生练习:计算:2.5×(-4);
四、课堂总结
1、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的探究
2、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简单应用 教案设计说明:
⑴创设情境,驱动探究.“让学生经历3+3+3+3+3+„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目标之一.如何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展;怎样让这一过程有着实质性的内容而非形式化的过场?精心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让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是落实这一过程性目标的有效方法.本课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符号规则,就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究过程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情境问题:
举例说明(-3)×5的合理性;合作讨论、理解(-3)×(-5)的合理性;领悟3×(-5)的合理性.在经历“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探索的体验、实践的机会,发展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以及合作交流等能力.⑵以问题为中心,视学生为主人.“仔细观察,符号有什么规律?”整堂课,充斥着问题,问题是学生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探究的载体.教师“煽动”学生思考、参与学生交流,不代替学生下结论、不过早作判断,带着教具走向学生,捕捉过程中生发出的新问题,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⑶关注基础,分层推进.割裂“过程”与“双基”的关系是课改实验中的误区之一,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力为“双基”的有效落实提供了保证.本课没有停留在法则的得出上,而是设计了富有层次的练习:判断积的符号,是对法则的直接应用;填一填,既具开放性,又从另一侧面对符号进行了理解性的巩固;比较大小,则瞻后顾前,对法则的灵活运用提出了要求;智力冲浪,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所有练习,均围绕“符号”这一难点进行了及时的训练.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是真正的面向全体.
第四篇:有理数加减法评课稿
齐老师所上的《有理数的减法》一课是新人教版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混合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有理数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我谈谈对本课的几点感受: 1.本节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知识目标: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能力目标: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本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确立的是客观合理的,本课的教学也很好的完成了上述任务,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本节课教师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成功。3.《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上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4.本节课在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做的恰如其分,使知识的产生过程水到渠成,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5.本节课引入与过渡恨自然,展现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在备课时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既熟知教材,又了解学生。篇二: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法评课稿》评课稿
《有理数的加法评课稿》
双峰寺镇中学 王慧敏
我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我评一下范玉荣老师的课,范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设计了符合学生的认知成长水平和心理特征的学生活动,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听了这节课,让我很受启发。就这节课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自然导入新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景,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况。这一点范老师做得非常出色。
他先用多媒体,展示水泥进出货数量和库存变化的表,让学生一下子亲近生活。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引出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
二、注重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兴趣,激发求知欲。如,范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充分为学生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中。体验乐趣。正堂课气氛热烈。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归纳出同号异号两数相加的方法,再利用题目做一做,巩固加法法则的运用。
三、合理安排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安
排一个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节课中,范老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练习,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练习的上,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首先,练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发下的试卷第一,第二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还运用课内练习。
再次,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如从同号两数相加,到异号两数相加,再到互为相反数之和。这些题目考察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本人认为不足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1、教态不自然亲切,范老师一上来显得一点紧张,给了学生一个紧张的氛围,没有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空间。
2、板书有点乱,因板书的内容太多,而能写的黑板太小,再加上学生的板书,导致粉笔字模糊不清,可能是准备不足。
3、范老师积极的,激励性的正面评价较少。
总之,在这节课中,范老师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非常好,有许多亮点值得我去学习。篇三:有理数的减法评课稿
《有理数的减法》评课稿
齐老师所上的《有理数的减法》一课是新人教版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混合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有理数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我谈谈对本课的几点感受: 1.本节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知识目标: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能力目标: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本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确立的是客观合理的,本课的教学也很好的完成了上述任务,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本节课教师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成功。3.《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上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4.本节课在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做的恰如其分,使知识的产生过程水到渠成,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5.本节课引入与过渡恨自然,展现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在备课时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既熟知教材,又了解学生。
评课发言稿
陆泽武老师的课,自然流畅,内容丰富,环节清楚,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寓教于乐,使我受益菲浅,对教材的处理别具匠心,教学效果良好。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节课是有理数运算的教学,泽武老师十分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含义,所以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如一位同学先向东走20米,又向西走30米,那么她位于出发点的哪个方向?距离出发点几米?若向东记为“+”,向西记为“-”,该问题用算式如何表示?以及创造性地利用不同颜色的小磁铁来表示“+”“-”,让学生来演示课本例题,突出“抵消”,不仅提高学生兴趣,又体现异号两数相加的“抵消”作用,轻松地突破难点。
二:课前复习很有前瞻性。本章有理数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跨越,泽武师课前介绍了有关有理数的史话,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这对后续学习无理数等知识很有帮助。再比如,老师出示了几个带绝对值的数,并进行大小比较,在分析的过程中点出“先算绝对值,再比较”,看是无意,其实颇具匠心,这对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算理很有帮助。三:整节课学生活动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好,通过板演,抢答,奖励笑脸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能在游戏和活动中快乐地学习,思考,收获。善于启发引导,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法指导恰当有效。四:注重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归纳运算法则,并创造性地提练运算步骤:一观察,二确定,三求和。同时分析加法运算例题中,不断强调法则的应用及书写格式,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品质。
五:泽武老师教学功底深厚,有很强的亲和力,驾驭课堂的能力高,教学中注重教学知识的生成,能根据课堂的实际调整教学节奏,不紧不慢,看似平淡,但又充满激情,学生思维跌宕起伏,在不知不觉中渡过45分钟,余兴未尽,意味深长,是一节成功的常态课。
六:一点看法: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总结,对学生来说比较难,是否再增加些具体情境,然后结合情境让学生感受出是“正的多,还是负的多?”“多多少?”等问题,然后再总结出先确定符号,再求绝对值差的方法。篇四:有理数除法 评课稿
自评稿
我上了《有理数的除法》这节课,自我感觉良好,因为引入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有乘法类比而来的,让学生觉得不生疏、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再就是结合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倒数和刚学过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很容易求出一个负数的倒数,通过几个例子总结出倒数的求法;在此基础上通过p81做一做,让学生体会和总结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二,并让学生感受用哪个法则计算比较简单,然后通过当堂检测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圆满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同事们指出,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
评课稿
杨志荣《有理数除法》
杨志荣讲的是第二章《有理数的除法》,整个课堂能够依据新课标要求,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参加评课人员:邵永刚 翟建果 孙冬娟 樊玉琴 冯吉红
侯晓娜 毛婉果 胥俊能
个人发言、评点:
邵永刚:教态自然,板书条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方。
翟建果:老师板书示范,讲计算题要写“解”,格式要规范。(应注意)孙冬娟:倒数的求法没讲透,如小数-1.2的倒数呢?
樊玉琴:应着重强调分数倒数的求法。冯吉红:板书规范,多次让学生上黑板,体现了主体作用。
侯晓娜:小数与分数相除,应强调转化问题。
毛婉果:过渡自然,体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作用。
胥俊能:本节课从乘法自然过渡到除法,运用类比法得出,应在目标出示,检测方面再做得
合理、全面些。篇五: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丁益武:
听了董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减法》这堂课,使我受益菲浅,董老师的课朴实、实在,他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材的处理,淡定的教态等许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陈彪:
这堂课在教学方法上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借助整数教学运用迁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计算,运用迁移的让旧知识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滕於肥:
教师大胆放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丁益武:
董老师还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邵双双:
所谓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在做中,说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麻文杰:
董老师比较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本节课董老师让学生通过购物获得数学信息,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验算,特别是在教学加法中,通过多种方法验证计算结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在这一系列动态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滕於肥:
总之整节课教学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得到有效落实,教学环节完整有序,但是由于学生不多,课堂氛围不够浓厚,由于学生基础的原因,回答的问题不够完整,这也是在我们山坑小学无法改变的事实。局限了教师锻炼的平台。董老师通过深入研究小数减法计算方法,注意检验过程,研究归纳计算方法。
第五篇: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 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
维空间。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科学性质与规律。因此有效地探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体现探究的有效性我觉得:一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教师要给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在本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始终处在一个组织引导者的位置,用尽量少的话引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探究性活动,用一组模仿,用仿写类似式子把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解为先仿写式子再类化模型(符号化)最后二次符号化(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形式)三个阶段,真正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端倪,寻找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发现的新规律、新知识。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于是,在这节课上,徐老师从生活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汲取他人的智慧,并转化为自身生命成长的资源和力量。
徐老师的课堂民主开放,看似零散实则严密,在谈话式的教学氛围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他在课堂上的话不多,语言简洁明了,但是学生反而都能听得明白。就如朱乐平老师所说:听他的数学课会让你领略“聊天”的美丽风景,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在他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诠释。评蔡小钰老师《乘法分配律》一课 织里实验小学 朱学芬
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蔡老师从实际情境中引出问
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说几点印象最深刻的: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蔡老师通过解决“买3件夹克衫和3条裤子一共多少钱?”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55+45)×3=55×3+45×3这一结果。这时老师就马上切入了让学生去交流:“观察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提问有点泛,不容易实现高效回答、高效学生思维训练的效果。而且通过后来的师生互动,“终于”发现的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但是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55+45)×3=55×3+45×3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100个3,右边也表示100个3,所以(55+45)×3=55×3+45×3。2.加深了等式的“变形”必须有运算律保证的意识
简便运算很大程度上是凑整,但必须在运算律(或性质法则)保证下才能将算式恒等变换,整理或改变成运算律的标准式。可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要领,随意性很强,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形算式,最终酿成错误。蔡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等式进行“变形”。如在综合练习与拓展练习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就请你用哪种方法算,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3.建议渗透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更要有适当体现,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是我们小学阶段运算定律中最难理解与运用的一个定
律。这节课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课。陶老师把重点定位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乘法分配律,运用乘法分配律。从课中我们发现,陶老师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进行了多层次的思考。一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出示“买5件衣服和5条裤子,一
共付多少钱”的例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一情境中包含了乘法分配律的生活模型,为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提供了现实情境,也由于是学生熟悉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学生就容易理解,这样也降低了理解难度。
2、经历探索、分析比较,从而得出规律。如例题列式后交流算式的意义,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并追问交流为什么能用等号连接的想法;接着,让学生写出类似的算式,并通过验证再说说算式中蕴含的规律,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最后,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进行比较,发现异同,从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3、练习多样,层层递进。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如填空
题,有字母的,有数字的,有数字与字母相结合的,形式多变,进一步巩固运算定律;再如连线题,提供10个算式,但其实只有3组是满足条件的,这样的练习,更加能让学生理解规律,而不仅仅停留在对公式的表面认识上,并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新知。
商榷:
1、本节课的重点应是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难点是学会运用乘
法分配律,只是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但是陶老师的课中,把下节课的内容也增设了进去,一来容量大,二来拔高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很大困难的。本节课,我们就应该是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只有
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应用它,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才是正确的。
2、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个人认为那个小箭头的运用很重要,对于学生有很大的帮助。陶老师只在理解字母表达式时出现了箭头,且画的箭头个人认为比较复杂,我认为在下面的练习中也要标一标箭头,且可简单些,弧线箭头即可,并让学生多动手自己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括号里的两个加数分别与括号外的数相乘。以生为本 有效引导
——评徐卫国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
徐老师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形成,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
一、创设情境,生成资源
传统“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一般都是从书写形式上加以证明的,这样既脱离了数学与实际、数学与数学的联系,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徐卫国老师在本节课中力图打破这一僵局,通过创设“为公司员工买工作服”这个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体现“乘法分配律”的现实意义。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学生在“为公司员工买工作服”这个具体情境中生成探究的资源并从中发现问题,旨在突出“乘法分配律”的“现实原型”,并通过“现实原型”来提炼数学模型。较好地让学生从数学活动中去体验,从数学与生活原型中寻求支点,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的良好途径。
二、探求新知,发现规律
传统“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把探究的重点放在观察等式左右两边的变化上,忽视了等式左右两边的内在联系,学生的认识还是处于表面,没有深入其实质。即为什么“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积相加”,可以转化为“先求出两个数的和,再用和与一个数相乘”。篇二: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先进行总体评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
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深化延伸
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回归主题图,买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 5×65-5×45可以写成(65-45)×5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虽然在例题中没有出现,但现在这个知识结构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说两点印象最深刻的: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叶老师通过解决“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多少钱?”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45+65)×5=45×5+65×5这一结果。这时老师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但是叶老师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45+65)×5=45×5+65×5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110个5,右边也表示110个5,所以(45+65)×5=45×5+65×5。
2、加深了等式的“变形”必须有运算律保证的意识。简便运算很大程度上是凑整,但必须在运算律(或性质法则)保证下才能将算式恒等变换,整理或改变成运算律的标准式,可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要领,随意性很强,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形算式,最终酿成错误。叶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等式进行“变形”。如在综合练习与拓展练习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篇三: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首席点评:马一娜
乘法分配律原本是一节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课。可在李老师的精心组织与动态演绎之下,却让整节课生动活泼,不仅充满了浓浓的数学味,而且夹杂着一股淡淡的生活味。
一、注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本课一开始,通过送学生一句话,用看似简单的12个字,不仅拉开了新课的序幕,而且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听要专心,说要大声,学要用心,写要认真。让学生有章可依,注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加深了等式的“变形”必须有运算律保证的意识。简便运算很大程度上是凑整,但必须在运算律保证下才能将算式恒等变换,整理或改变成运算律的标准式,可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要领,随意性很强,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形算式,最终酿成错误。李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等式进行“变形”。如后面几道练习与拓展练习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李老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理解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的课堂中不同的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同时注重其内涵。
比如在尝试探究环节,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外在的结构特点,而后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乘法分配律的特点,最后让学生仿写算式和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通过以上几个环节,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特点由模糊不清到清晰可见,最后直至在头脑中成像,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了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如果说以上环节重点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外形轮廓的勾勒的话,那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对其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和剖析。
比如在检测环节,李老师通过多样化的变式练习,步步深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纠错过程中内化新知,掌握新知。特别是闯关习题的设计,以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一次次快乐的游戏中,多角度多方位完成了知识的建构,这样有助于学生不仅从乘法分配律角度去理解,更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再一次丰富了分配律的内涵。
总之,李老师极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如瑞士教育学家所说的:教育的主要责任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不仅积累了知识,更发展了思维。篇四:乘法运算律的评课稿
《乘法运算律》的评课稿
乘法运算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奥苏伯尔“降格处理”,教师能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教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在反馈练习中,设计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突破教材的难点。
以温馨“问题”,促使学生学习。课堂教学中唯有以情促思,以情激智,方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的分配律”?与学生对话时,“谈谈你从书本获得的知识”等温馨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获取。
教师在评价时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如答对了,教师进行激励:“你真行!”;如果答错了,教师鼓励:“没关系,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答的结果很有创意,教师也激动地说:“你真棒!”整节课上老师优美的体态、灿烂的笑容更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敢说、敢做、敢问就能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增。
总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借助多媒体,以“问题”为主线,实施扎实、开放的数学活动,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篇五:《乘法分配律》评课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评课 赵相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能体现课堂教学新理念,他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道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经历了探索数学规律的全过程,达到了启迪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1.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新中求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归纳,一步步地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课件出示植树活动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赵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去探究,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好伙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学习状态应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及时反馈矫正。全班汇报,达成共识。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说一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使学生确确实实体会到两种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从而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且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乘法分配律,并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学习探究新知,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听完这节课后,我有一些疑惑。是否应创设更开放的课堂,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说。比如在学生得出加的情况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那么其它情况呢?如括号内是减的情况呢?如果老师前面教学是加的这种乘法 分配律的题量稍微缩小,顺势引导减的情况可以吗?让生去验证,学生应该是可以自己得出来的,并不会很难。就不会在巩固练习中出现:60×(30-20)=60×30-60×20时,老师就直接自己说,这种乘法分配律也适用在减的时候了。老师对学生有点不放心,比如说在发现规律,特点时老师总是要去扶着说。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也许有不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