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乘法》评课稿集合[范文模版]

时间:2022-08-27 05:1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乘法》评课稿集合[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乘法》评课稿集合[范文模版]》。

第一篇:《认识乘法》评课稿集合[范文模版]

《认识乘法》评课稿集合15篇

《认识乘法》评课稿1

这节课《乘法的初步认识》要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必须先突破“几个几”,因此我们备课组探讨出这样的探秘单:用画图方法表示4个3,再列式表示,还能怎样列式表示?学生在填写探秘单时经历了一个建构乘法模型的过程:先通过画图形成图形表征——列算式同数连加算式表征——乘法含义的表述。课堂当中谢老师利用探秘单精心设计以下几个环节达到课堂的有效性:

1、这幅图能表示4个3吗?简简单单地一个问题引出一组3个,有4组,也就是有4个3,让优等生带动中下学生获取4个3。

2、两次对比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更深刻地理解乘法的含义。第一次对比4个3,3+3+3+3=12,4×3=12,问:乘法算式中的4和3表示什么意思?理解3是相同加数,4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第二次对比3个4,4+4+4=12,3×4=12,问:为什么乘法算式中只有一个4,而加法中有这么多4,理解3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通过这两次对比提炼出乘法含义的本质。

3、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我有两个困惑:

1、竖着看表示3个4,横着看表示4个3,而他们都可以用列算式4×3=12,这两个算式中4和3一样吗?有必要对比吗?度把握到哪里?

2、这节是乘法的第一节课,是否还要增加一些基础题,如看图列出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以及乘法算式……

《认识乘法》评课稿2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要落实到让学生理解这样几个问题上:

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纵观这节课,我认为李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三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老师在出示了5个3用加法计算后,怎么办?然后教师适时介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在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看图,列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5×3。平时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的练习,往往比较关注学生会不会列乘法算式,而李老师把练习反过来,让学生逆向思考,这样的练习比重复机械地列乘法算式更能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三、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

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往往都是一闪而过,但李老师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学习了7个2的乘法算式后,教师提出:黑板上哪些算式和它很像。学生回答:3+3+3+3+3。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是直白朴实的:因为都有许多一样的数字。这时李老师及时用数学语言加以提炼:是啊!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加数相同。“加数相同”这几个字并不一定非要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学生只要理解就可以了。教师这句简单的评价,既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肯定,又提升了学生的回答,恰到好处。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认识乘法》评课稿3

刘老师设计的这节课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通过学生特感兴趣的游乐园情景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数相同的算式,比较、发现算式共同特点,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写一写的过程中体会有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时还用加法算式特别麻烦,从而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最后巩固练习。

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零碎,每个大环节设计意图都很好,如果能把每个大环节整合一下,把问题集中在一个问题,学生能自己完成的就让学生自己完成,就不要老师领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了,比如情境图可以综合成一个情境图,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肯定会说出其中一种游乐活动,“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有5架小飞机”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问题:小飞机上共做了几个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其他的问题就可以直接放给学生,“你还能发现其他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这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或者直接回答(放给学生并不一定是小组合作),学生应该能模仿刚才的例子提出其他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应该就是乘法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有加法算式简单的变成了乘法算式,要提升到----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就可以用乘法算式,在这个环节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说一说,加深印象,比如,7×4表示什么,为什么用5×4?提出类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及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所以说,在引导学生列出连加算式时,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加法算式的特点,总结归纳出这些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然后分别说一说其他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如果学生直接列出乘法算式,老师应该紧接着问: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学生的解释也可以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然后紧接着让其他学生也来说一说,最后再比较乘法算式和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发现,意图是通过比较观察体会乘法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要比用加法简便,在学生能想到乘法算式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再回到100节小火车能乘多少人,什么悬念。

刘老师一直在强调“几个几相加的和,几是这个相同加数,有几个就乘几。”我认为不需要,因为新课标要求不再区分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前后位置。只要学生会分析是几个几相加了,那么没必要非得强调是“5×3”中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最后应该提升到,有几个几就用乘法,不需要再结合加法算式,在具体情境中就能体现,比如,有三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能做6人,一共能做几人?就可以直接列式:3×6=18(架)。刘老师的板书设计特别好,字写得好,而且清晰能够很明确的表示出这节课的重难点。

刘老师的语言特别丰富,教态自然大方,值得学习,如果讲课时能走到学生中间那就更有亲和力了,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认识乘法》评课稿4

于老师执教的《认识位置》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老师教态从容、大方,语言简练、又有亲和力,能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学生,值得我们学习。

这节课从游戏导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于老师在自主练习环节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找一找、说一说、贴一贴,练习形式多样有趣,由易到难,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新知,而且潜移默化培养了了学生的观察、交流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王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在这节课的教学伊始,王老师用课件让学生欣赏音乐《一个师傅三个徒弟》,并提出在这首歌曲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字?当学生说到72和81时,张老师又提问:这两个数字相差多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自然出示情景图引出本课的教学。对有限的资源加以利用,不但引起学生的热情,也让学生体会数学是无处不在的。9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在学习的前面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了,应该说学生对于9的口诀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在这里王老师也是让生自主编口诀,利用知识的迁移作用,加深对口诀的理解。

并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自己的想法,完全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精神。

在课堂的主要部分:编写乘法口诀和寻找乘法口诀表格中的规律,都是通过合作学习进行的。一方面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从学生汇报交流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来看,学生不仅很好地归纳出9的乘法口诀,而且对于每句口诀的意义表述也非常清楚。我想王老师是因为留给了他们的足够时间去思考,又给予了他们充分展示发言的机会。学生在自主探究、汇报交流中学到了新知识,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自己编口诀,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新方法,同时他们在编口诀过程中,也会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9的乘法口诀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编出后该怎样记住呢?王老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让学生找一找乘法算式积的规律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在帮助学生记忆9的乘法口诀时,王老师让学生学习用双手记忆9的乘法口诀,生动形象,学生学得愉快、扎实。

《认识乘法》评课稿5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

我认为杨云丽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把“游乐园”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列出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

3、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认识乘法》评课稿6

《认识乘法》是二年级上学期的内容,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式得乘法的积。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一些看法。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左老师先创设了动画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件也制作得栩栩如生。在课件中都是展示一些学生喜爱的东西,最后的游戏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置,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知识,并且注意联系生活,从而引出乘法。总结全课时老师也提出了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问题都可以用乘法解决。这些都是联系我们身边的实际情况,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了知识。

二、精心设计活动,学生探索新知。

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这一点在这节课中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老师的精心设计,引导了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索新知。比如: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小兔和小鸡的只数,可以一只一只数,也可以两只两只,甚至一堆一堆地数,然后老师又让学生自己观察黑板上的连加算式,找出特点,等学生都说完以后再进行了归纳。在这之中老师起到了一个很好地引导作用,让学生找出规律,自己发现,让学生觉得是自己地成果。

三、合作学习,培养交流意识。

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尤其是数学老师,要做到严格规范,语言精练。左老师上课抑扬顿挫,身形并貌,用自己的语言感染了学生和周围的听课老师,同时也十分规范精练。比如:有学生把“乘”读成了“乘以”,老师及时纠正了,并指导学生一起再读几遍。在遇到学生已经会乘法,并说出口诀的时候,他并没有展开说,只是表扬了学生,并说呆会儿会提问,这一点很重要,往往学生在学习已经会的知识时都是马马虎虎,不认真听讲,老师这样一说,让学生整节课都在认真听讲,随时准备回答问题。在巩固新知这一环节虽然魏老师准备的问题不多,但都很精练,非常典型。比如算算苹果和面包的个数,让学生先用加法,再用乘法改写。接着要求又进一步提高了,必须先摆学具,再列算式。然后一个游戏直接让学生不假思索地列出乘法算式,让学生对乘法算式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总之这节课是非常成功的一节课。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也很好地认识了乘法,整节课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地好课。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个人意见,如有不对或欠缺的地方敬请周老师进行批评和指点。

《认识乘法》评课稿7

各位老师,同行们:

首先要谢谢钟老师和杨老师。这次我第三次听陈老师《乘法的初步认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也是一节概念课。乘法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后续学习的知识基础,甚至在初中、高中要学的很多知识都与乘法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节课陈老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展开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乘法算式的简便,在认知过程中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陈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简洁但不简单,亲和而富有情意”的课堂,充分突显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陈老师安排了“抱团打天下”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如“帮喜羊羊们算钱”“游乐场解决问题”“摆小棒”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了运用“观察→问题→列式”的方法进行研究学习。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二、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体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在课堂中陈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分三次体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第一次在“暖羊羊一共有多少钱”中学生算出4个10相加后,老师提问:如果再增加一张10元,是几个10相加呢?第二次在计算“村长一共有多少钱?”时,陈老师通过“我都听不清了,慢一点儿,我都不知道我该写多少个5了?”“这到底要加多少5啊?”“我现在写得够吗?”“还差几个5?”等语言来引导,这两个环节的明线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几个几”,暗线就是让学生感知了连加计算的麻烦。这时少数学生想到了用乘法表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后,全体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练习环节“摆一摆”中,问学生“摆10个3”一共用多少根小棒?请用算式表示的时候,学生都选择乘法算式,当老师展示“10个3连加”的时候,发出了“实在太麻烦了”的感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节课“乘法产生的必要性”藏在暗线里完成也是相当成功的。

三、凸显乘法意义的教学,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乘法的意义是学习乘法计算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本节课陈老师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做得很透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是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同数连加的情境。本节课陈老师从学生非常喜欢的“美羊羊、暖羊羊、喜羊羊”图片导入,让学生帮忙算钱,让学生数一数、圈一圈,体会每张人民币相同,再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一共有多少元?并通过“说、写”等形式列出加法算式,促使学生概括这种加法算式的特征是几个几相加,以此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为理解乘法意义打下基础

二是突出强调了乘法意义的本质。(个人觉得这是陈老师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所在,我们一起来详细回顾一下)

首先,在算“美羊羊3张5元一共有多少钱?”学生说出算式,教师先板书5+5,陈老师追问:我写得对吗?那要写几个5?然后在板书上再+5。又追问:为什么要写3个5?

其次,在解决暖羊羊的问题时,在学生练习纸上完成,集体交流时,陈老师板书10+10+10+10=40后,陈老师问学生“加数都是几?为什么都是加10?那是几个10相加啊?”算出4个10相加后,老师接着又提问:如果再增加一张10元,是几个10相加呢?接着让学生说出5个10、6个10、7个10等。

然后,在计算“村长一共有多少钱”学生汇报时,陈老师通过“你们说5+5+5,我都听不清楚到底该加几个5了。”学生自然会选择用11个5来表述,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总之也是做得很出彩的。

陈老师通过反复追问,引导学生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算式用“几个几”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能概括地认识同数连加问题的特征,以此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为乘法算式改写做好准备,同时突出了乘法意义的本质。此外,还通过喜羊羊“5元、5元、5元、2元”非同数相加情况的对照,使学生形成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

三是通过多次对照、转换,明确乘法的意义。教学中,陈老师多次将同数连加的算式、实物图与“几个几”进行对照、转换,让学生能将同数连加的算式或情境,用更抽象、更概括地“几个几”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认识了乘法之后,陈老师指着11×5=55,问:这里的5表示什么?11表示什么?11是从哪里找到的?在图中可以找到11吗?在加法算式能找到11吗?请学生上台指一指11在哪里?……这样一方面架构起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桥梁,便于学生将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另一方面使学生更为明确乘法的意义。

四、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注意对问题的提升

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但陈老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各位老师,同行们: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丰满起来,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认识乘法》评课稿8

本学期第七周,我们学校安排了数学组二年级同课异构活动。作为听课者,我认为这五位老师讲的各有特色,也给我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首先,我说一下刘**老师的课,他从实际生活出发,提问同学们都到那些地方去玩过?用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孩子们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耿**老师采用“抱团游戏”导入新课,让孩子们充分的动起来,整堂课课堂气氛很活跃。金芳妮老师采用复习旧知的形式导入新课。刘春妮老师从生活场景出发,让同学们观察教室里面的窗户,并指出教室的后墙上有三个窗户,每个窗户上安装了6片玻璃,问一共有多少片玻璃?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数学问题。

总之,我认为每位老师讲的都有特色,很成功。因为每位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都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以及为什么要用乘法;第二,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可以用乘法表示?第三,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第四,个别老师还对乘号的来历做了简单的介绍。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认识乘法》评课稿9

施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施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4+4+4+4…+4=?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施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的判断题中,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施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4+4+4+4…+4=?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认识乘法》评课稿10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刘爽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周老师安排了简单活跃的拍手活动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课堂中周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在理解完过山车中2+2+2+2+2表示5个2相加,周老师提问,如果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这时周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在练习上,周老师也颇费苦心,通过我会连、我会选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1、从图中来,没有回图中去。课的伊始,刘爽老师很好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从而提炼出了3道题目的解决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数时间,周老师都是根据算式理解含义,基本上没有再回到图中去。其实就2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对抽象的算式的理解远难于对形象的图意的理解。

2、3×4与4×3的板书,混淆视线。这节是表内乘法的起始课,虽然很多小朋友已经知道有乘法这种计算,个别小朋友还会背乘法口诀。但是在意义的理解上还一知半解。课上,刘老师有意图的把3×4,4×3这两个算式写在上和下,然而在讲解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时问题出现了,学生不知道哪个算式表示4个3,哪个表示3个4。我觉得在板书的书写上可以避免这种算式写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炼其他的数据作为素材。

《认识乘法》评课稿11

今天听了林老师这节课,首先我认为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其次,林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学生在童趣中学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林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二、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数学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林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三、让学生在需要中学数学

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时林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四、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练习环节,林老师也颇费苦心,她以挑战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通过写一写、分一分、改一改的练习,既重视了基础训练,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林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也想提一点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

如何能更好体现乘法的简便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太繁琐时产生的一种简便运算,因此这节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林老师在这节课虽然有所体现,但是学生却感受不够深刻,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些呢?如果能够在这里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再引出乘法算式,学生或许能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更加透彻。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丰满起来,以上都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认识乘法》评课稿12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要落实到让学生理解这样几个问题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3、怎样用乘法表示。纵观这节课,我认为杨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三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老师在出示了10个6用加法计算后,怎么办?然后教师适时介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在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看图,列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5×4。平时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的练习,往往比较关注学生会不会列乘法算式,而杨老师把练习反过来,让学生逆向思考,这样的练习比重复机械地列乘法算式更能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三、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

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往往都是一闪而过,但林老师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学习了10个6的乘法算式后,教师提出:黑板上哪些算式和它很像。学生回答:3+3+3+3+3。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是直白朴实的:因为都有许多一样的数字。这时林老师及时用数学语言加以提炼:是啊!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加数相同。“加数相同”这几个字并不一定非要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学生只要理解就可以了。教师这句简单的评价,既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肯定,又提升了学生的回答,恰到好处。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认识乘法》评课稿13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X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基本练习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三、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本节课X老师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教学资源:从课的引入到课后活动,都用教科书中的主题图、秋千图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相同加数求和的数学问题,从而感受产生乘法运算的必要性,理解乘法运算与按群数数的关系。在问题情境中充分让学生计数数法多样化,算式写法多样化,还通过比较,让学生类比加数相同的求和、加数不相同的求和与乘法的关系,更加深对乘法意思的理解。

同时教学过程充分注意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学的各个层次做到了趣味化、情感化、活动化、自主化、生活化和开放化。明确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有发展了多项思维。整堂课既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7

听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如何训练学生的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述能力”,谈几点收获

1、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课堂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把学生松散的心紧紧抓牢。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中活动项目,发掘数学信息,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

2、师生互动交流,共同体验乘法意义

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打开了,争着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展示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的利用学生的发言小结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对乘法的读写法作了明确的点拨示范,给了学生很好的榜样作用。

3、练习形式丰富多彩,及时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练习的形式有看图填空、判断(我来当小老师),方式有动手摆学具、抢答、小组比赛等,通过多种练习手段,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全方位的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4、课堂中对学生的复述、分析能力方面训练到位

建议:

1、在得出乘法意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如4+4+….+4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解决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

2、练习题中可以适当的进行拓展,比如利用5+5+5+6可以写成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3、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比较欠缺。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8

今天的两节课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反思的地方。以下我就陈**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发表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陈老师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

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其次,陈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学生在童趣中学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二、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数学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陈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三、让学生在需要中学数学

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时陈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四、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练习环节,陈老师也颇费苦心,她以挑战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通过写一写、分一分、改一改的练习,既重视了基础训练,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陈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也想提几点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

1、如何能更好体现乘法的简便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太繁琐时产生的一种简便运算,因此这节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陈老师在这节课虽然有所体现,但是学生却感受不够深刻,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些呢?如果能够在这里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再引出乘法算式,学生或许能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更加透彻。

2、在3+3+3+2=11与前面算式的比较环节,学生感受还不是很强烈。

3、关注学生还不是很到位。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丰满起来,以上都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认识乘法》评课稿14

王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刘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2+2+2+2…+2=?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刘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

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刘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2+2+2+…+2=?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认识乘法》评课稿15

《乘法的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我认为刘老师这节课幽默大方,通过几个情景让学生一层一层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课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把“动物园”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老师在出示了多个3用加法计算后,怎么办?然后教师适时介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刘老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在摆图形的过程中列出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

4、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

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往往都是一闪而过,但刘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到位。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我个人觉得刘老师在创设情景的时候不局限与书本上就更好了,学生课前预习对于课本知识图画已经比较熟悉,所以导致在出示情景图示学生比较死板,没有脱出兴趣。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第二篇:《乘法的初步认识》 评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评课稿

湖州市仁皇山小学 王燕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是小学阶段学习乘法的起始课。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为今后学习乘法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的产生过程以及乘法的含义。

从教学设计来看:设计的框架从图片引入列加法算式,得到乘法算式开始新授内容,设计的层次比较传统和稳定。教材也进行了处理,主题图做了基础练习,可见教师准备充分。学生在理解“几个几”时不够透彻,可以借助摆一摆、画一画、分一分等操作活动加深“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建构。这也是突破这节课重点和难点的环节所在。

从课堂生成来看:课一开始列加法算式时,出现了“2+2+2+2+2+2+2+2=14”时,学生有笑场,这时沈老师问:“为什么笑?”这里可以引出产生乘法的必要性的铺垫。沈老师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个课堂生成。在加法和乘法的列式中加入对比,可以更好的体现出“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含义,时间多花一些乘法的含义顺势而破。几点建议:

1.学习任务的要求在明确些;处理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的转换时时间多花一些,后面练习就更顺一些。

2.这是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节课,作业的设计数字可以简单些,重点是熟透“几个几”的乘法含义。

3.沈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设计得更趣味性和连贯性,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活跃课堂的氛围。

第三篇: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推荐)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材料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四:一是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二是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三是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四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纵观整个课堂中师生的双边活动,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加法运算与乘法运算的转换过渡不够理想。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游乐园游戏项目中小朋友的活动情景,感性地体会“几个几”。然后列出加法算式计算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在参与某一种活动。依次出示了类似的几组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共同点,也就是加数相同。也渗透了“几个几的和”这一认识。但教师对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引导认识还是不到位,这位乘法的的改写及意义的理解留下了隐患。接着教师创设了20个4相加的情景,在这个环节教师处理有点不妥。我认为20个4加起来很麻烦应该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不能是教师一句“这样写很麻烦”简单代替。在课堂上让学生列出连加算式。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有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的想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接着教师直接引出了乘法,并进行了各部分名称和乘号认识的教学。我认为这个环节之前应该激发学生思考、创造,让学生去想办法解决这个“20个4相加很麻烦”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提示孩子怎么做,而是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思考怎么做。之后教师介绍乘法这种运算就水到渠成了,应为这时的学生有这种学习需要。

二、乘法算式的意义理解是不到位的。

通过课堂上学生对一些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练习效果看,学生几乎没有问题。学生对于这样的形式上的改写没有遇到多少困难。但我们需要回到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上来思考,某一个乘法算式,如3×5表示什么,它与哪些加法算式有联系,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示这个乘法,也许许多同学会感到有些困惑。这就是本节课难点没有突破的表现。这里建议教师在学生将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是多次渗透几个几的迁移,因为只有求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可以采取让学生多口述,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这也避免了整堂课教师问学生答这样单一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浓一点,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在实现从加法到乘法的过渡后,还要继续注重引导学生将加法和乘法联系起来,结合起来理解乘法的意义。建议设计这样的练习:

1、用摆小棒或者画图的形式表示乘法算式。

2、给出几个几的图例让学生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表示。

3、某一个乘法算式是哪些加法算式的简便写法。

4、用语言描述某一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

5、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几个小朋友给出不同的答案,判断谁的回答正确,问问为什么?这样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顺利地从加法过渡到乘法,并对乘法的意义有正确的、应有的认识。

第四篇:有理数乘法评课稿

《有理数的乘法》评课稿

刘主任所讲《有理数的乘法》一课,充分体现了我校四环教学

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刘主任有很强的教学功底,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简洁明了,善

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拨适时到位。整节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大容量、快节奏、实效性强。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优秀是一种习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刘主任在教学中不但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且还注重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二、关注全体学生。以自学为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获取知识,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体参与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中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都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三、注重运用评价促进教学。数学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学科,要

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在愉悦的心境下进行学习是一种很好方式。恰当地运用评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感受成功。篇二:有理数乘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基本要求: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教材的前后联系: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之后的又一种运算。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为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二)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操作以及概括等活动,经历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化归及分类讨论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三)教学重点:会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及运用.本节课我所选用的媒体资源是从网络上下载并经过自己的二次加工之后进行使用的.二、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一)教法与手段:针对刚迈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 为了更形象、直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我采用“情境——探究——概括——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营造可探索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掌握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利用<蜗牛爬行>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它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二)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而正确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总结——自我提高.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互动,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三、教与学互动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 主要设计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通过<蜗牛爬行>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设置了4个问题,这充分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同时为学生研究乘法法则创设探索的情境。2.归纳概括,解释应用:如果说上一环节解决了如何引出的问题,那么本环节将解决如何认识的问题.本环节共设置4个教学活动:(1)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去充分讨论研究,然后师生共同给出每个问题的算式及结果;(2)观察比较,符号表示.比较四个算式(+2)×(+3)=(+6)①(-2)×(+3)=(-6)②(+2)×(-3)=(-6)③(-2)×(-3)=(+6)④

相乘的情况,发现两个因数相乘的积随因数符号的变化规律;(板书)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培养个别学习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反意义的量。(3)归纳特点,引出法则.提出0为因数的两种情况,板书出算式,并分类探究,观察上述等式1-6,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进行释疑.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出有

理数的乘法法则。设计意图是培养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感受归纳方法和化归思想。(4)法则应用,指导运算.先指导学生严格应用法则计算课件上的两题,之后板书例1,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再进行合作交流,同时教师参与评价,强调运算时必须先“定号”,后“计算”.设计意图是熟练运算技能,加深对乘法法则的印象。3.课堂反思,知识拓展:适当的巩固应用新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本环节设置的计算练习稍有复杂,繁琐,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给出书上30页练习1,2题,并指出三个注意点:

1、两个有理数相乘时,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2、带分数相乘时要化成假分数.3、分数与小数相乘时要统一成分数计算.4.激荡思维,突破难点:此环节设置的前4道小题是在巩固有理数乘法法则后,进一步拓展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及字母取值的分类讨论,培养学生深入探究和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倒数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拓展.然后给出例2,利用气温变化这样的实际问题来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接下来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课堂巡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针对学生解题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加以强调和总结。5.思考练习,巩固升华:此环节设置了两个数学小游戏,更好地展现了数学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升华,同时也为下一节学习多个有理数相乘做铺垫。.6、小结反思,发展潜能:1.先让学生组内交流,相互补充,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适当总结,这种有效的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形成知识的正向迁移.2.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本节课所用的思想方法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新的感悟.最后在布置作业方面,加入一道拓展题,体现分层落实.评价分析

1、在教学素材的选用上,做到了合理选用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内容。

2、在引导问题的启发性上,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其充分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在数学思想的应用上,注重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在知识的拓展与创新上,对知识的迁移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使每位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篇三:有理数的乘方 评课稿

《有理数的乘方》评课稿

安达二中 :牛志华

米宏宇老师的课: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动手画一画环节让学生绘画测量得结论。注重及时总结梳理知识。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如应用2题用两种不同形式表达,体现了由合情推理向有条理推理的转化。注重分层指导和分层作业。缺憾是缺乏一道有难度的题,若把选做作业移到前面则更好。注重好习惯的培养,如做笔记的习惯,回答问题过程严谨叙述的习惯,一题多解的习惯。抓住难点和疑点仔细剖析,如增长率的意义。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得益于教师语言风趣幽默,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所选例题习题有梯度。

引导学生从底数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分析、归纳、概括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分类讨论思想.符号语言的使用,优化了表示分类讨论思想的形式,尤其是负数的奇次幂和偶次幂是大分类中的小分类,用符号语言就更加明显.进一步巩固了分类讨论思想,使这种思想得以落实。数学的发展是从三个方面前进的:第一是不断的推广;第二是不断的精确化;第三是不断的逼近.在引入新课时,要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数学家的研究方式类似,不断进行推广。推广后的结果是还要有严密的定义,让学生从更高的观点看自己推广的结果。一般来说,一个概念或一个公式形成后,要对其字母的意义、相互的关系、应用的范围逐项分析。在an中,a取任意有理数,n取正整数的说明还是必要的,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生做巩固性练习和总结运算规律放在一起进行,其效果就远远超出了巩固性练习的初衷。学生经历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时间较短,导致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思维固定下完成思考。米老师出色之处其中也在于此,学生也能在引导下完成思考。

《有理数乘方》的评课稿

今天去听了陈老师的“有理数乘方”一节课。以下是本人对这节课的评课稿,恳请指正:

一、课堂整体概览

1、情景引入紧扣教材,紧扣学生已有基础。

课程开始,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想在小学阶段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公式()以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来引出本节课的新内容——乘方,很好地“照顾”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也很好地贯彻了课程表准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的要求。

对于课堂的引入我们应该照顾课本,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水平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材更有归属感,才能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创设最有利的条件。毕竟我们要从我们学生最熟悉的面积公式、体积公式入手,他们才更加能理解这节课的新概念——乘方,新事物对他们来说才显得更加之“亲切”,从而欣然接受。陈老师在这节课很好地实施了这点。

2、课堂讲授内容定位完整、把握得当。

在本节课要讲授内容上,陈老师很好做到了不多不漏,恰当而至。在讲了本

节课几个明显的概念(乘方、幂、指数、底数)、符号法则的同时,陈老师也不忘向学生补充了这节课重要的一点:与 的结果、读法的区别。这个内容教材本身没有安排。

这时候最考验一个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把握的火候了。新老师往往很纠结这点——那些东西是应该补充的,那些东西不应该课堂补充的;讲还是不讲?毕竟我们在补充课外内容时要考虑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也考虑到课程课时安排,说不定有时候事情反而适得其反,使课堂内容变得了冗长,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或者无形之中超越了课时本身的安排。譬如,我在前面讲有理数倒数时,记得那时候只对学生讲了真分数形式数的倒数,也因为课本例题本身只展现了这种情况,从而忽略了假分数、小数的情况的讲授,第二天学生的作业就出了问题:假分数、小数的情况学生不会做。可谓教训深刻!可见,对课堂讲授内容定位完整、把握得当是完整课堂的一个很重要环节——讲该讲的。故,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理应深入斟酌推敲。

显然,对于陈老师这个补充理应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适时讲到了,适当强调了,把内容讲到了点上。

3、教态端庄、得体。

本节课,陈老师也展现了端庄得体的教态。教态对于一位新老师明显很重要,也是很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俗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得体的教态本身就给了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另外,给学生展现一个好的形象也是积极推进课堂的有利因素之一。陈老师这点做得很好。

4、清晰的课堂思路利于学生接受新知。

总体来说,本节课陈老师的课堂思路紧扣了教材展开。课堂的整体思路清晰

5、板书规范、作业布置是课堂必要的。

本节课陈老师在板书规范方面做得极好——板块规划规范,内容重点突出,字迹工整。但本节课陈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显得不太妥当,个人感觉对于数学学习,适量的作业布置还是必要的。

二、课堂小节剖析

1、陈老师在导入时,讲完 和后,引导学生过度到的时候,先跟学生一起读并板书“ 的四次方”,然后再强调写出“ ”(师问:怎样写??)。这一前一后安排我觉得很好。这样是向学生强调了“怎样写”,而不是“怎样读”,因为在这里“怎样写”比“怎样读”更显得是学生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课堂上,当问到“怎样写”时,部分学生和陈老师也给出了一个疑问“ ?”。在这里如果陈老师能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小学的内容: 的意义(4个 相加)话,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认识 和 的区别以及对各自意义的理解与记忆。

2、在讲“幂”的时候,陈老师向学生强调了“幂是乘方的结果”,这个显得 是非常必要。因为这应该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这体现在两点:

一、本身“乘方”就是本节课的新概念,那“乘方的结果”就是概念上的概念了;

二、体现在这个“幂”字上。幂字不属于汉语的常用字,学生不要说对这个概念陌生,对这个字本身也显得非常陌生,至少学生从不了字面上去理解这个字的意思。从字面上理解不了,那只能从字的本质去理解了。固然这样理解方式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刻记忆。从而折射出,在课堂上对“幂”概念进行进一步的强化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这种强化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实现,比如我们可以问学生“ 的幂是多少”,可能有学生会认为是,也有可能学生认为是9。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对 进行否定,对9进行肯定,然后进一步强调“幂是乘方的‘结果’”。很遗憾,陈老师忽略了这点。

3、难点的引入快了点,可延后。本节课陈老师补充了一个内容: 与的结果、读法的区别。这可说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但引入个人感觉有点快了,显得有点急躁:

一、学生刚建立起乘方的概念,还处于接受阶段,学生还不处于对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的最佳时刻;

二、既然是难点内容,就不容易理解,讲授时间控制难度大,这不利于后面乘方运算符号法则这块重点内容的讲授(时间难以保证)。故,作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放最后讲授显得妥当点。

4、例题可以这样用!在讲解教材例1时,陈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在进行乘方运算之前,先引导学生讲解了题目中每个乘方的指数、底数。这不仅及时对前面的概念进行了强化,也为接下来讲解各组的乘方运算作了个铺垫。陈老师这点做得很好,给我了个启示:充分利用好教材习题、例题也是个很好的教学方式。一般地,相对课外教辅来说,学生对教材本身的内容更具归属感,更具亲切感。另外,教材本身也是学生接纳新知的首要途径以及依靠。抓住学生这样行为习惯来开展我们的课堂也不失是个很好传授新知、强化知识的途径。

5、“纠结”、“缠绕”不利于“简单”课堂的展开。这里的“简单”课堂我是这样理解的——课堂思路清晰,内容讲授详简得当。正如上面说的,整体的课堂思路陈老师很好地把握到了,但对于小节的把握显得火候不够。这点应该是很多新老师都有的,自然我也经常走进这种歧途。有时候我们为了把知识讲得详细点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但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把东西复杂化了,有时候讲着我们也蒙了。譬如本节课陈老师在讲解与 的结果、读法的区别的时候就显得过于缠绕了。

6、陈老师在讲0的任意正整数次幂的时候,引入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这点做得很好。因为对于这个知识点:0的任意正整数次幂都是0,很多新老师都认为如教材所说“显然”,一带而过。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就会在这个地方产生疑问,“为什么啊”?!我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对于这个知识点也有意识加了个例子:,但听完陈老师的课之后才恍然觉悟,即使举了个例子其实学生一样还不明白,还是“为什么啊”!陈老师在这里很好加了个过渡:,这样学生就恍然大悟了,我也恍然大悟了!

以上是我听完陈老师《有理数乘方》一节课后的一些想法与看法,其实也是我对我的课堂的一些教学反思,很多问题也是本人经常在课堂犯的,希望能得到老师们的及时指正、多多包涵!在这里也感谢各位老师在我们新教师成长历程上的无微呵护!篇四:有理数乘法说课稿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有理数乘法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后学习的,它与小学的乘法运算律一样,只不过将数的范围延伸为有理数。有理数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以后学习实数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特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能应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合理构建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从特殊都一般的数学思想。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难点: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方法:引导法、练习法

二、教学方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节课我采用引导法和自主探究法。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我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有谁还记得乘法法则?

2、积的符号怎么确定?

3、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小学学习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 问 5×6=6×5 那么-5×6是否等于6×(-5),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在有理数范围内,乘法运算律还是否适用。【设计意图】一方面复习了上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引出小学学过的运算律,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新课标的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探究1 口答

5×(-6)=(-6)×5= 3×(-2)=(-2)× 3= 问:观察这两组式子,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举出例子验证是否成立 上面式子的规律用文字叙述: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交换律:ab=ba 探究2 口答

[3×(-4)]×(-5)= 3× [(-4)×(-5)]= 根据探究一,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找出上面式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举出例子,归纳规律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乘法结合律:(ab)c=a(bc)根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有理数相乘,可以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也可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乘

例1(-25)×(-85)×(-4)

通过例题,规范学生答题

练习学以致用---交换律﹑结合律 ?7??1??8-?15-1? 8?-???7??25 ???1.25??-8?? 【设计意图】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为基础,由一系列算式,总结出有理数乘法交换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的能力。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简便,学会运用运算律

探究3 乘法分配律:a(b+c)=ab+ac 同学们根据我们探究一和探究二的方法,自己验证是否成立,请同学在讲台上讲。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根据分配律可以推出:一个数同几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几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设计意图】探究三在程序上和形式上不同于前面的探究,执果找因,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最具有魅力的地方,使整个课堂达到高潮,教与学在这个环节升华,学生的智慧在这是闪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营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2、用两种方法计算??1 ?4?1 6?1???12 2? 一二组的同学用运算法则计算,三四组的同学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计算,比一比谁做的快 解法1;

解:原式???3 ?12?2 12?6???12 12? =?? ??1???12 12? =?1(先

解法2:

解:原式?1 4?12?1 6?12?1 2?12 =3?2?6 =?1(省去通分的麻烦)

思考:比较上面两种解法,它们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区别?那种更简便

变式 ??1 ?4?1 6?1?(-12)??2? 111(?)??-12?解:原式 ??(?12)???-12?? 462?-3??-2??6?-5?6?1 ?111? 1 612想一想: 计算(?12)??462?(-12)? 解:原式= 1 =-3+2-6 =-7 问:这题有错吗?错在哪里? 4?(-12)?(--12)?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符号的错误,再一次强调要把括号外的数分别同括号内每一项相乘,-12是一个整体,不能漏掉符号

正确解法:

(-12)?解:原式= 1 4?12?1 6-12?1 2 =-3-2+6 =1 学以致用---分配律 1??9-???30 ?6??2??6??17? ?-???-???-5353 ?1015?分析:细心观察本题两项积中,都有这个因数,所以可逆用乘法分配律求解.6549??-5? 25 分析:本题从题型结构来看,直接计算比较麻烦,又不具备应用分配律的条件,但观察它的数量特点,使用拆分方法,可以创造应用分配律的条件解题,即将 拆分成一个整数与一个分数之差,再用分配律计算.【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自我学习和类比学习的统一,通过练习与比较,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强调符号的重要性。

(三)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由学生进行课堂小结⑴运算律的语言表述;⑵运算律的符号表示;⑶运算律的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精神和积极参与意识。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33页练习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检测本节知识,训练提高运算技能。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并通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运算律,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与自信。

本节课的特点是以变贯穿始终,探究方式变,本节课采用了引导发现法和自主探究法。例题选择多样,通过一道例题,进行顺序和符合的变化,加深学生的理解。练习方式变化。

不足是探究时间不充分,细节不很到位。

作为新老师,今后我将继续钻研教材和教法,把数学课堂打造成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

24篇五:有理数乘法说课稿

有理数乘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1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有理数乘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是在引入了负有理数以及学过有理数的加法之后学习的。它与有理数加法运算一样,是建立在小学算术的基础上。因此,有理数乘法运算,在确定“积”的符号后,实质上是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增强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中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个正数之间、正数与零之间的乘法运算。2.通过对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明确计算时要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的基本方法。3.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尝试了借助数轴来分析问题的方法。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及认知规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操作概括等活动,经历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化归及分类讨论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难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探索和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组织教学。同时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思想,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对于引入课题,我采用回顾乘法的意义,要求学生把几个相同负数的连加,写成乘积的形式并口答,这时只引入异号两数相乘的情况,缺少两个负数相乘以及0与负数相乘这两种类型。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给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两个有理数相乘有几种情况?

回顾复习以前的相关知识,由学生所熟悉的正数乘法运算引入未知的负数参与的乘法运算,能够形成知识迁移,做好中学与小学知识的衔接,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新的探索活动中就过来。

第二个环节:类比感知,归纳结论

根据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形成的特点,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原则,我设计了:蜗牛问题,建立模型,探索规律,归纳法则这样四个层次,来逐步展开对课题的探究。这样可以更好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减轻学生对法则的理解难度。

1、蜗牛问题 第一步,借助多媒体,出示“蜗牛问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只蜗牛在直线l上,沿着一定的方向,以每分钟2cm的速度爬行,要求学生根据多媒体演示,直观感受蜗牛最后所在的位置,然后回答4个问题,如果蜗牛一直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蜗牛一直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蜗牛一直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蜗牛一直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各种情况下蜗牛最后所在的位置,因此我打算指名学生回答,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一定评价。本环节动画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是学生的这种认识是直观的,感性的,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作支撑,因此,我进入下一个环节----建立模型。

2、建立模型

在本环节中,我给与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并用课件向学生演示蜗牛在直线上的运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设置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可以看成是与以前学过的乘法一样,学生容易理解。第二个问题中,结合有理数加法时的讲法,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很容易得出负数与正数相乘结果。第三个问题是关键,在这个问题中,对于时间规定了现在前为负,有了这个规定,就可以得出正数与负数相乘的结果。此难点一但突破,第四个算式学生通过类比,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设计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文字的叙述和算式的有机结合,使得乘法算式的得出自然合理,更有助于一般结论的归纳。课件动画效果可以使情境更生动,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得出结论,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接着我引导学生进入第三步:探索规律。

3、探索规律

通过对建立模型中4个问题的解答,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有理数乘法的思考,填空:让学生清楚同号相乘,积的情况以及异号相乘,积的情况,并且明确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

在上面的问题中只涉及到同号两数相乘与异号两数相乘,于是我又设置了想一想。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启发学生探索有理数中的特殊数“0”与其他数相乘的规律,以此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前面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于是我进入第4个环节:法则归纳。让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归纳,以填空形式引导学生对照实例自主完成。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积的符号的特点,师生共同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4、归纳法则

你能概括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吗? 归纳: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多强调)由于学生刚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意义理解不深,计算时很容易算对绝对值的乘积而忽视了符号问题,或者,注意了符号而又忘记了把绝对值相乘,于是我设置了做一做及想一想,让学生能准确的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清楚运算时的几个步骤.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再决定积的绝对值。

通过这些层层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归纳结论。这些环节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锻炼了学生概括表述能力.在探究归纳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类比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并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第三个环节:知识运用,加深理解

1、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在知识运用,加深理解这一环节,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为多个有理数的乘法及乘除法混合运算奠基,在选题时,例1安排了分数、小数、带分数及整数参与运算。在(2)中设计了整数与小数相乘、(4)设计了小数与带分数相乘,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都分别总结了两种计算方法;并由学生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当因数是小数时,一般可化为分数再相乘;当因数是带分数时,一般要化为假分数再相乘。同时通过(1)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2、运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只是计算工具,更主要的还是运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设计了例2,每登高1km的气温变化量为-6℃,攀登3km后,气温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的解决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因此我打算让学生上黑板演板。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两个例题的解决采取了师生互动方式,评价采取生生评价的方式,提高兴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为了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能,我设置了变式训练,拓展思维这一环节.第四个环节:变式训练,拓展思维

通过变式训练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与应用,使学生的学习巩固过程成为再深化、再创造的过程。第1题的6个计算是对法则进行巩固;第2题是对法则运用的巩固;第3个问题让学生给出乘积为-20的乘法运算的式子,很多学生会给出(-5)×4=-20 或者 4×(-5)=-20等异号两数相乘的式子,但也有很多学生会给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数相乘的式子,此时,教师给予高度评价。这种开放性的试题,让不同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展示,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理论。

接着在思考题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完成填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有效的理解本节课的难点。

最后利用摸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对竞争充满兴趣的心理特征,用抢答题的形式,使学生的眼、耳、脑、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让学生在抢答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第五个环节:总结收获,畅谈体会

在课堂临近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比较清晰的轮廓体系,也让学生形成善于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

及时有效的回顾小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反思的好习惯。让学生品尝收获的喜悦,坚定今后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深化

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我用小日记给学生提供一种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并使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体验数学的价值。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这样板书一目了然,直观形象,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通过课件和师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创设、引导、渗透、归纳等活动随时搜集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调节,查漏补缺,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第五篇: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 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

维空间。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科学性质与规律。因此有效地探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体现探究的有效性我觉得:一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教师要给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在本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始终处在一个组织引导者的位置,用尽量少的话引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探究性活动,用一组模仿,用仿写类似式子把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解为先仿写式子再类化模型(符号化)最后二次符号化(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形式)三个阶段,真正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端倪,寻找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发现的新规律、新知识。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于是,在这节课上,徐老师从生活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汲取他人的智慧,并转化为自身生命成长的资源和力量。

徐老师的课堂民主开放,看似零散实则严密,在谈话式的教学氛围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他在课堂上的话不多,语言简洁明了,但是学生反而都能听得明白。就如朱乐平老师所说:听他的数学课会让你领略“聊天”的美丽风景,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在他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诠释。评蔡小钰老师《乘法分配律》一课 织里实验小学 朱学芬

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蔡老师从实际情境中引出问

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说几点印象最深刻的: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蔡老师通过解决“买3件夹克衫和3条裤子一共多少钱?”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55+45)×3=55×3+45×3这一结果。这时老师就马上切入了让学生去交流:“观察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提问有点泛,不容易实现高效回答、高效学生思维训练的效果。而且通过后来的师生互动,“终于”发现的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但是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55+45)×3=55×3+45×3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100个3,右边也表示100个3,所以(55+45)×3=55×3+45×3。2.加深了等式的“变形”必须有运算律保证的意识

简便运算很大程度上是凑整,但必须在运算律(或性质法则)保证下才能将算式恒等变换,整理或改变成运算律的标准式。可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要领,随意性很强,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形算式,最终酿成错误。蔡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等式进行“变形”。如在综合练习与拓展练习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就请你用哪种方法算,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3.建议渗透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更要有适当体现,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是我们小学阶段运算定律中最难理解与运用的一个定

律。这节课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课。陶老师把重点定位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乘法分配律,运用乘法分配律。从课中我们发现,陶老师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进行了多层次的思考。一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出示“买5件衣服和5条裤子,一

共付多少钱”的例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一情境中包含了乘法分配律的生活模型,为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提供了现实情境,也由于是学生熟悉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学生就容易理解,这样也降低了理解难度。

2、经历探索、分析比较,从而得出规律。如例题列式后交流算式的意义,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并追问交流为什么能用等号连接的想法;接着,让学生写出类似的算式,并通过验证再说说算式中蕴含的规律,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最后,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进行比较,发现异同,从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3、练习多样,层层递进。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如填空

题,有字母的,有数字的,有数字与字母相结合的,形式多变,进一步巩固运算定律;再如连线题,提供10个算式,但其实只有3组是满足条件的,这样的练习,更加能让学生理解规律,而不仅仅停留在对公式的表面认识上,并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新知。

商榷:

1、本节课的重点应是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难点是学会运用乘

法分配律,只是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但是陶老师的课中,把下节课的内容也增设了进去,一来容量大,二来拔高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很大困难的。本节课,我们就应该是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只有

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应用它,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才是正确的。

2、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个人认为那个小箭头的运用很重要,对于学生有很大的帮助。陶老师只在理解字母表达式时出现了箭头,且画的箭头个人认为比较复杂,我认为在下面的练习中也要标一标箭头,且可简单些,弧线箭头即可,并让学生多动手自己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括号里的两个加数分别与括号外的数相乘。以生为本 有效引导

——评徐卫国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

徐老师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形成,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

一、创设情境,生成资源

传统“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一般都是从书写形式上加以证明的,这样既脱离了数学与实际、数学与数学的联系,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徐卫国老师在本节课中力图打破这一僵局,通过创设“为公司员工买工作服”这个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体现“乘法分配律”的现实意义。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学生在“为公司员工买工作服”这个具体情境中生成探究的资源并从中发现问题,旨在突出“乘法分配律”的“现实原型”,并通过“现实原型”来提炼数学模型。较好地让学生从数学活动中去体验,从数学与生活原型中寻求支点,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的良好途径。

二、探求新知,发现规律

传统“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把探究的重点放在观察等式左右两边的变化上,忽视了等式左右两边的内在联系,学生的认识还是处于表面,没有深入其实质。即为什么“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积相加”,可以转化为“先求出两个数的和,再用和与一个数相乘”。篇二: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先进行总体评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

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深化延伸

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回归主题图,买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 5×65-5×45可以写成(65-45)×5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虽然在例题中没有出现,但现在这个知识结构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说两点印象最深刻的: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叶老师通过解决“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多少钱?”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45+65)×5=45×5+65×5这一结果。这时老师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但是叶老师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45+65)×5=45×5+65×5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110个5,右边也表示110个5,所以(45+65)×5=45×5+65×5。

2、加深了等式的“变形”必须有运算律保证的意识。简便运算很大程度上是凑整,但必须在运算律(或性质法则)保证下才能将算式恒等变换,整理或改变成运算律的标准式,可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要领,随意性很强,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形算式,最终酿成错误。叶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等式进行“变形”。如在综合练习与拓展练习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篇三: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首席点评:马一娜

乘法分配律原本是一节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课。可在李老师的精心组织与动态演绎之下,却让整节课生动活泼,不仅充满了浓浓的数学味,而且夹杂着一股淡淡的生活味。

一、注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本课一开始,通过送学生一句话,用看似简单的12个字,不仅拉开了新课的序幕,而且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听要专心,说要大声,学要用心,写要认真。让学生有章可依,注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加深了等式的“变形”必须有运算律保证的意识。简便运算很大程度上是凑整,但必须在运算律保证下才能将算式恒等变换,整理或改变成运算律的标准式,可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要领,随意性很强,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形算式,最终酿成错误。李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等式进行“变形”。如后面几道练习与拓展练习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李老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理解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的课堂中不同的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同时注重其内涵。

比如在尝试探究环节,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外在的结构特点,而后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乘法分配律的特点,最后让学生仿写算式和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通过以上几个环节,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特点由模糊不清到清晰可见,最后直至在头脑中成像,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了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如果说以上环节重点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外形轮廓的勾勒的话,那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对其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和剖析。

比如在检测环节,李老师通过多样化的变式练习,步步深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纠错过程中内化新知,掌握新知。特别是闯关习题的设计,以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一次次快乐的游戏中,多角度多方位完成了知识的建构,这样有助于学生不仅从乘法分配律角度去理解,更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再一次丰富了分配律的内涵。

总之,李老师极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如瑞士教育学家所说的:教育的主要责任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不仅积累了知识,更发展了思维。篇四:乘法运算律的评课稿

《乘法运算律》的评课稿

乘法运算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奥苏伯尔“降格处理”,教师能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教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在反馈练习中,设计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突破教材的难点。

以温馨“问题”,促使学生学习。课堂教学中唯有以情促思,以情激智,方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的分配律”?与学生对话时,“谈谈你从书本获得的知识”等温馨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获取。

教师在评价时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如答对了,教师进行激励:“你真行!”;如果答错了,教师鼓励:“没关系,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答的结果很有创意,教师也激动地说:“你真棒!”整节课上老师优美的体态、灿烂的笑容更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敢说、敢做、敢问就能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增。

总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借助多媒体,以“问题”为主线,实施扎实、开放的数学活动,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篇五:《乘法分配律》评课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评课 赵相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能体现课堂教学新理念,他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道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经历了探索数学规律的全过程,达到了启迪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1.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新中求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归纳,一步步地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课件出示植树活动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赵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去探究,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好伙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学习状态应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及时反馈矫正。全班汇报,达成共识。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说一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使学生确确实实体会到两种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从而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且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乘法分配律,并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学习探究新知,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听完这节课后,我有一些疑惑。是否应创设更开放的课堂,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说。比如在学生得出加的情况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那么其它情况呢?如括号内是减的情况呢?如果老师前面教学是加的这种乘法 分配律的题量稍微缩小,顺势引导减的情况可以吗?让生去验证,学生应该是可以自己得出来的,并不会很难。就不会在巩固练习中出现:60×(30-20)=60×30-60×20时,老师就直接自己说,这种乘法分配律也适用在减的时候了。老师对学生有点不放心,比如说在发现规律,特点时老师总是要去扶着说。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也许有不对之处。

下载《认识乘法》评课稿集合[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乘法》评课稿集合[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理数的乘法》评课稿

    《有理数的乘法》评课稿 《有理数的乘法》一课,运用了洋思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

    认识自己评课稿

    《认识自己》评课稿 2008年9月24日上午,我校教师王群利老师面向全市心理健康课教师上了《认识自己》这一课,感触颇多。王老师是我校骨干教师,同时,也是我校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本......

    认识方程评课稿

    《认识方程》评课稿 本周的学研日数学教研活动,周老师执教了一节移植课《认识方程》,这节课原是刘松老师在“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过的......

    认识角评课稿

    一、 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用数学 本节课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密切联系了学 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剪刀,数学书等生活中的材料,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生......

    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欣赏了吕老师执教的《认识人民币》一课。相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的感觉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遵循了“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

    《认识平行四边形》评课稿

    本大周听了几位数学老师的公开课,印象最深的是张老师的《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张老师这节课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合伙。张老师尽量的给学生创造较多的讨......

    集合评课稿5篇

    马俊文老师《集合问题》一课评课稿 -------结合教学效果的评课稿 昌吉市第八小学 卢承荣 《集合问题》是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

    集合评课稿(精选)

    《集合》评课稿 2007年10月17日,学校科研处组织了一次赛教活动,我去听了蒋老师上的《集合》一课。听完后我深有感触,她的课都上得很有特色而且能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让每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