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适应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3 02:4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适应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适应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语文教学适应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适应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白永宽 双城市青岭中学

语文教学适应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双城市青岭中学 白永宽

内容摘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科研型的教师的转变。实现课堂教授型教学模式向教师指导策划型教学模式转变。实现机械模仿向创造性思维转变。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关键词:

师生互动 实现转变 加强优化 调动主动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过程中就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科研型教师。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科研型的教师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当然,生本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努力。

作者简介

白永宽,双城市青岭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电子邮箱798653488@QQ.COM 电话53240012 通讯地址双城市青岭中学 邮政编码150133

第二篇:生本教育语文教学论文

生本教育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何增智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守卫本土是动物的本能,这成了有思想的人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

教材中礼赞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内容也不少。“无名战士”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珍藏七根火柴,因为红军大部队正遭遇着恶劣环境的挑战,党更需要保存火种(《七根火柴》)。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实在意义。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学习《晋祠》,学生深深陶醉于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此时教师出这样一个训练题:由对周柏唐槐的描写展开想象,写成抒情散文片断。学生思路大开,有的想到古老的中华民族虽经沧桑却生机勃发,有的想到老年人饱经风霜又焕发青春,都很精彩。学了《窗》后,学生无不认为不临窗病友冷漠、自私、忘恩负义、见死不救的性格可鄙。于是在续文中让他转化,醒悟过来后继续给其他病友带来欢乐;还有的同学颇有心计地让他饱受精神折磨,从中体现了豁达、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审美取向。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以往的教师节,学校都要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今年,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作法。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第三篇:生本教育下语文教学

生本教育下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自从学校开展生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以来,在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指引下,我结合语文学科以及我校学生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

一、前置性作业

先学后教”的生本理念将学生的“先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教师会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前置作业的形式加以布置。我在引导学生课前完成前置作业时,着重要求学生做到“双学双疑”。

二、教师活动注重“四个精”

在生本课堂上老师是配角,起指导和辅导的作用,但配角的作用很大,配角应力求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生命本来的创作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做到“四个精”。

第一,精心指导。老师要课前精心指导,做到学生准备的内容心中有数,尽量避免学生展示时出现错误知识点。尤其是语文知识面比较广,各种说法不一致,如果老师课前不做指导,有时学生讲解的知识错误过多或者重点不够突出,其他学生不信服,自然课堂听课效果不好。比如:学生搜集整理完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后,老师要检阅一遍,看看论证方法的命名方式是不是符合中考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上四种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而有些材料上还会出现“摆事实”或者 “引用论证”等,课前指导学生,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标准,使用权威材料,求这样在课前及时纠正,免得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必要的争议。第二,精确评价。学生需要及时准确的鼓励,才能更加信心十足。在各小组展示之后,老师及时的给予肯定、表扬,让学生立即感受到付出后的成就感。然后在每周、每月进行阶段性评价,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缺点的评价,尽量在课后个别指导,含蓄委婉的指出,并且引导正确方向。老师的评价必须精确,恰到好处,才更好的激励学生,否则,适得其反。

第三,精准补漏。学生准备的材料,偶尔会出现错误或者缺少重要知识点,老师应及时精准地更正补充,查缺补漏。比如,在学习《茶馆》这一话剧时,学生就将“戏剧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这一重要知识点丢掉了,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适当加以强调。在研究鲁迅的时候,有的学生说鲁迅原名周树人,有的同学说原名叫周樟寿,这样的分歧,就需要老师来精准的解决问题。

第四,精当升华。将学生课堂展示的重要知识点,设置成精当的小测试题,这样必然督促学生课堂上认真参与,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加深记忆,将课堂的学习加以升华。

后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永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生本教育的理念深入课堂,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作为学习主角的学生“动”起来,课前做到“双学双疑”,课堂上做到“三展三比”;也要求作为学习配角的老师做更充分的准备,每个环节做到“精”!

第四篇:生本教育的思考

对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2012年4月27-29日,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在海南省海口市海甸景山学校举行。市教育局组织部分市直学校校长和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这次会议上,生本教育的创立人、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以及一批在生本教育一线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校长和教师在研修班上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和示范课。活动结束后,局领导又组织校长和教师赴生本教育实验校广东省花都区育才学校实地考察观摩,并和学校领导和部分参与生本实验的教师进行了座谈。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历经12年研究,生本教育从15个实验校开始,发展到遍及13个省份的200多所学校,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许多薄弱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基本动力是依靠学习者的天性和潜能,教育的功能指向激扬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自身的成长,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人学习;德育的真正基础是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教者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而是生命的牧者,提出了“教皈依学”的教学观,“从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小立课程,宽着期限,大作功夫”的课程观。

具体到语文课程教学,生本教育理论认为,语文课的作用是推动阅读,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就是看有没有推动阅读。教学要“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推动阅读,教学要引起阅读的兴趣,通过读一篇课文,引出类似或有关的许多篇课外文章以及大量相关知识。教学讲究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面的扩大,而不在一篇文章上深挖。课堂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展示交流时间,引起学生对各种知识的兴趣,把语文课堂变成语文实践活动即阅读、写作、交流、表达,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而非传授知识者。提前识字、大量阅读、简化考试、少做练习、固本强基、先慢后快、展示交流、激扬生命成为生本教育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因为这样,在生本教育理论指导下,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就过识字关,识字量可以达到2000个以上,四五年级的学生就能写高考作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博闻强识和综合素质令人叹服。

生本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讲究先学后教,做到根本、简单、开放。找到了根本就找到了简单,找到了简单就找到了开放。英语教学则要把书本英语通过英语活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英语。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就是教师在努力把书本语言通过学生的表演、展示转变为具体情境里的学生生活语言的实践活动。

那么,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能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示呢?

第一,必须坚持并深化高效教育综合改革。生本教育的理念与高效教育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异曲同工,课堂操作环节同中有异,课堂教学的立意各有千秋。高效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与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要坚持目前所走的改革之路。高效教育综合改革要不断借鉴、吸收先进地区和学校的成功经验,以我为主,丰富完善。要深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与海量阅读的有机联系,海量阅读的实施与考核、海量阅读与语文活动的联系,为学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导学案编制和课堂教学要删繁就简,务求实效。以语文教学为例,要减少对单篇教材的过度理解分析,扩大主题相近教材的引入,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加强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把语文教学的根扎在深厚的阅读积累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

第三、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低年级段语文教学中按照生本教育思想改革语文教学,力争提前度过识字关、提前进行大阅读训练,利用儿童记忆的黄金期完成阅读量的初始积累,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从现在开始起对教师进行生本教育理念的针对性培训,着手制定低年级段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为下学期启动改革做好师资和预案准备。

第五、着手准备绘本图书、拼音读物的购置,为新入校学生开展大阅读提供必要的阅读资源保障。修订学校高效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海量阅读实施细则,细化完善、突出落实措施和阅读效果的考察。

第六、做好中低年级段学生家长的培训工作,争取家长支持。

二〇一二年五月九日

第五篇:关于生本语文教学的两点思考

关于生本语文教学的两点思考

关于前置任务的设置

对于做生本的老师来说,前置任务设置的意义已无需言明,但就语文这一科来说,本人还是想把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一点认识谈一谈。

生活的外延有多宽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广,可见语文内涵之丰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见语文解读角度之广泛。丰富的内容、广泛的解读,使得人人可以谈语文,人人可以议语文,而语文老师也只能尴尬的一笑置之。生本教育无疑给语文老师解了围。特别是前置任务的设置,让语文教学也有了“可指性”(以阅读促发展)。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也可以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那么前置任务的设置要遵循一个什么样的原则呢?根据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生本语文课堂前置任务的设置应遵循“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

“简单”是为“人人可参与”服务,“根本”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开放”是为“课堂的生成”服务。在这三者中,“根本”是个突破口。因为只有抓住“根本”才不致“简单”于肤浅,抓住“根本”才不致“开放”于散漫。前置任务的设置如何做到“根本”,就必须澄清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哪?

纵观语文教学的各个流派,解析法、板块教学法、切片教学法——真的是印证了“教无定法”。但教学一定有法,无论哪个流派、哪位大家,都无一不强调阅读的重要,无一不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就大声疾呼:“请不必害怕把学校教学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籍的海洋里”去遨游。”苏霍姆林斯基还说:“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尹建莉也说过,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郭思乐教授更是明确指出:“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文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去伪存真”、“去糙求精”,语文教学的根本也应该从“人的思想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做文章,”找到“所学与人的心灵和生活接壤之处”。那么连接课本与“人的心灵和生活接壤之处”的桥梁是什么呢?无疑就是阅读。前置任务的设置应以此为基准做好语文教学的培根工作。因此,语文老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反思两点:

一、是否有利与推动阅读。

二、是否有利于让语文与生活和心灵相联系。当老师把目光聚焦于此时,前置任务既不是大家觉得太笼统的一句话(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也不是大家觉得有太多限制的条条。

比如,《云南的歌会》一课。老师设置的预学任务是:

一、看完云南的歌会,请你为这三场歌会作个点评。

二、你读过那些经典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整理一下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在你所过的节日或参加的活动中,把你记忆深刻的人物、场景写出来与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再如,《福楼拜假的星期天》一课。老师设置的预学任务是:

一、读课文,说一说文中插图上的人物各是谁?

二、收集一些经典的人物描写的片段与大家分享。

三、为老师或同学画像,(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看看大家是否猜得出来是谁?

再比如,《雪》一课。老师的前置任务是:

一、了解作者鲁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对“南国的雪’和‘朔方的雪”做一点评。

三、每组搜集1—2篇描写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诗词文章准备课堂上与大家交流。

这样的设置既推动了阅读又联系了生活,既做到了以读引读,又做到了以读引写。学生不会觉得无所适从,也不会觉得无处下手。

做好了预学工作,这就犹如打仗前将军与士兵一起完成了筹备工作。在课堂上,能否“坐看云起时”,这需要老师的作用恰当地发挥。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

如果把学习的过程喻为栽种树木的过程,在前置任务的预学中,学生已经完成了选苗、挖坑、培土的工作。课堂上则是老师带领学生看一看、赏一赏、提一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既要“小心的释放出自己的思想”,又不能让“老师的意志”搬家;既要要让学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又要让大家在分享中提升。仍以《雪》为例,由于学生在课前对文本有了充分的解读,搜集了大量文章,对鲁迅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课堂上老师就抛出了二个问题:

1、南国的雪和朔方的雪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

2、面对着这南北国的雪你想说些什么?

当第一个问题抛出去之后,学生用精当的语言准确的表达了对南北国的雪的认识。而这个问题也为下一个问题的做好了铺垫。当第二个问题抛出去之后,学生的阅读感悟、生活感受一起聚集到课堂。老师不是在教书,老师真的是在享受“云起时”的景象。

附:《雪》的课堂发言片段:

片段一:追梦小组(陈慧娟):南国是鲁迅的故乡,故乡是童年的记忆,是儿时的欢笑,是人生起源的地方,每个人一生可能都无法走出他的故乡。鲁迅每忆起故乡时。总怀着年少的温情。在百草园里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都充满着童趣,带着梦幻的色彩。然而二十年后,鲁迅再次回到故乡,故乡已没了旧时模样。正如鲁迅所说:“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要好得多。但要我记起她的美丽,说出她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记忆中那金色的沙滩,那个带着银项圈的少年已经变得麻木、呆滞了。

但鲁迅站在北国的雪野中忆起他的故乡依然是“滋润美艳之至”了的。或许光阴改变了一切,或许磨难注定了结果。自己不是当初的迅哥儿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的《社戏》,再也吃不到那么好的豆,再也修补不了扯坏的风筝;没有了长妈妈的陪伴,也没有了寿镜吾、章太炎、藤野先生的教导。远离故乡,陷入了人“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的窘境。“三一八”惨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鲁迅在北国,正像那翻飞的雪花一样,被冬天浸的寒冷而孤独。但寒冷禁不住当初“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也改变不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气概。在困难的环境中,虽然也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但强烈的《呐喊》声让我们听到了倔强的、永不停息的战斗之音。薄薄得雪花掩盖不住“滋润美艳之至”的故乡,故乡依然还在,梦想依然还在。用战斗来创造一个美好的春天吧。

北国的雪呀!那是死掉的雨,是鱼的精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魂正在闪烁、纷飞!

片段二:晨光小组(屠西全):

鲁迅传

幼时父病雪添霜,富至贫时不丧志。先生责迟刻早字,远渡留学至日本。课间影视触人心,只因国弱被人疑。众人皆醉我独醒,弃医从文毫无悔。伏案执笔作刀枪,“正人君子”也相欺。一生颠沛流离时,俯首谦恭横眉对。死而不已正气存,正如《野草》烧不尽!

生本课堂的老师是“不见自我”的,老师从台前退到幕后,要干什么?预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但这大量的资料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老师要思考;学生在课堂上要获得何种提升?老师要思考。课堂不仅是展示,课堂要交流,要提升。所有这些,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文本心中有数,对生本心中有数。

就文本来说,你要为学生找到一个突破口,打开之后,学生就可以钻得进,又可以出得来;就生本来说,你要为学生指引一个方向,手一挥,千军万马齐奔腾。

做到这一点,除了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素养,需要的就是对教育、对人的责任与爱!

下载语文教学适应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适应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本教育初探

    艺术教育是打开孩子灵性的钥匙 ——浅谈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左玲 单位:沧县姚官屯乡豆店小学 摘要: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

    生本教育

    请各位成员根据自己情况安排好计划,逐步实施。本学期课题组主要工作是为下学期生本教学全面铺开做好准备。 准备工作包括: 1 研究学习搜集生本教育书籍文章,掌握并树立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

    学习生本教育 提高数学教学水平互助三中数学教研组 李守英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

    生本教育

    浅谈情感教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 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联系该课程具有......

    生本教育

    一、学习理论剖析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认识 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

    生本教育

    生本课堂,幸福教育 在许多“过来人”的记忆中,读书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老师“满堂灌”,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暗示、诱导学生往他设计的路上走,课堂基本波澜不惊。学生......

    生本教育教学反思

    生本教育教学反思 目前生本教育工作已经起步,但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速度太慢,没有完成教育教学的总量目标,并且自己认为质量还不高,二是在生本教学模式实践中感到自己不能有效驾......

    生本教育教学反思

    生本教育学习反思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 生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