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教师论文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
海原县李旺学区
兰晓宝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
摘 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广受人们喜爱,其中合唱的重要性正被人们认识到,然而在我国的农村却不是这样,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小学合唱教学,通过对本校和周边的农村小学合唱教学现状作了长达两年的调查,针对这样的现状,农村小学音乐老师怎样注入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上好合唱课作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开展教学将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合唱教学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阐述了农村小学的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 ;合唱教学;问题; 策略
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农村小学合唱课开设情况。在调查中,令人心喜的是,无论是中心校,还是完小,三——六年级全部开全了音乐课,并能按上级要求开足课时但由于种种原因,音乐课并不是主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农村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教师和家长普遍对音乐教育认识不足,误以为学习音乐是不良行为,学好数、理、化才是正道。所以,对音乐教学的开展,他们往往持否定态度。
(二)农村小学师资特点。从调查中我发现,中心校和个别完小有音乐专职老师让开设音乐合唱成为可能。
(三)农村小学音乐学科的地位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认为音乐课合唱无关紧要(第一平台为语文、数学、英语),中、高考中没有音乐科目考项,农村小学合唱因此不好发展。
二、农村小学的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水平不一
合唱歌曲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技能和技巧。在日常音乐教学中,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音乐基础、合唱能力、歌唱水平和习惯相差参差不齐,因而合唱教学不能很好地开展。
(二)对合唱歌曲的认识不足
学生整体合唱观念薄弱,对声部和谐的体会不足,没有成功经验,因而提不起来兴趣。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学生花费了很多精力学会了两声部旋律,而一合唱,音效就很差,常常出现攀比声部,不懂协作的现象。而教师往往又缺乏信心。在教学中,往往会采取拼凑的方法处理合唱歌曲,教法机械,学生感到枯燥,没有创意。
三、农村小学的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应采取的策略
(一)教师应应具备一定的指挥能力
指挥不仅是合唱团的组织者、领导者,而且是合唱团声音艺术表现的再创造者,因而有人将指挥誉为合唱团的灵魂。指挥的动作要经过一定的手势———即指挥的语言,来引导演唱者对音乐的表现,指挥的动作要省,即根据作品的内涵、语气速度、力度的对比准确而精练地去设计每一个动作。“点”到情绪,不去浪费任何一个设计的动作。“准”即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各种起拍、收拍、呼吸点、唤气点以及预示等。“美”即指挥动作要协调、富于舞蹈性,动作美观大方且有观赏性。起拍:起拍的预备动作是一个虚拍,这个虚拍是音乐开始的前一拍的图示,是精确的给演唱者开始演唱的呼吸口,统一:吸气———张口———演唱。“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起拍是指挥音乐开始前的预备动作,这动作是最能抓住和影响听众的情绪,而能够引起这些情绪的力量是音乐艺术表现所追求的最佳效果。收拍:就如话讲完了,故事讲完了。无论是激烈的、热情的、柔和的、宁静的或神秘的,等待的是指挥用手势鲜明地交代清楚,给观众完美的结束感,收拍是作品演艺成功与完美的关键所在。
(二)教师应具备驾驭作品的能力
一个好的合唱指挥者除了指挥技巧要熟练掌握之外,敏锐的听觉、准确的速度感和节奏感、对音乐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鉴赏力以及具有阅读、研究总谱、处理合唱作品和排练合唱团的能力。此外,指挥者在合唱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广泛地汲取包括文学、美学、历史、民俗等,以及其它姊妹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知识,使自身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还应具备驾驭作品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艺术素养全面提高,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合唱兴趣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培养学生兴趣,采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欣赏同一首歌曲,让他们体会其中的强大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也可以根据合唱的发展情况介绍一些优秀的中外合唱作品,而后让学生观摩和欣赏,提高学生的听力,让他们体会和声的美感及合唱的魅力。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训练。农村小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较差,识谱能力几乎没有,面对这样的局面,教师在教学时应有足够的耐心,分阶段教学。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采用简谱和线谱同时教学的教学形式,分步骤学习,让学生先唱简单歌曲,而后填唱歌谱,把音高概念在学生脑海中进一步强化,调动他们对识谱的学习积极性。
(四)在欢快的氛围中教学,注重合唱教学方法
在开展合唱教学之前,应采取一定方式让学生充分放松,例如为了做好唱歌的准备,让学生排成一排互相捶打敲击,这样可以很好地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把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力都有大幅度提高。在轻声唱歌时,注意音乐的节奏、音色和声部的相互和谐,让学生能够有控制地唱出富有真情的歌曲。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让他们经常做多声部的节奏训练。
四、结语
音乐教育尤其是合唱教育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它很重要。合唱是小学校园活动的重要艺术形式。对小学生进行合唱训练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培养,集体意识和音乐情感的形成,还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团结协作能力。我们的农村一线音乐教师要倍加努力,运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教学,保证农村小学的合唱教育良好发展。全面发展学生音乐素质。
第二篇:小学音乐教师论文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
平阴县孝直小学 陈泽翠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
摘 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广受人们喜爱,其中合唱的重要性正被人们认识到,然而在我国的农村却不是这样,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小学合唱教学,通过对本校和周边的农村小学合唱教学现状作了长达两年的调查,针对这样的现状,农村小学音乐老师怎样注入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上好合唱课作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开展教学将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合唱教学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阐述了农村小学的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 ;合唱教学;问题; 策略
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农村小学合唱课开设情况。在调查中,令人心喜的是,无论是中心校,还是完小,三——六年级全部开全了音乐课,并能按上级要求开足课时但由于种种原因,音乐课并不是主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农村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教师和家长普遍对音乐教育认识不足,误以为学习音乐是不良行为,学好数、理、化才是正道。所以,对音乐教学的开展,他们往往持否定态度。
(二)农村小学师资特点。从调查中我发现,中心校和个别完小有音乐专职老师让开设音乐合唱成为可能。
(三)农村小学音乐学科的地位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认为音乐课合唱无关紧要(第一平台为语文、数学、英语),中、高考中没有音乐科目考项,农村小学合唱因此不好发展。
二、农村小学的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水平不一
合唱歌曲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技能和技巧。在日常音乐教学中,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音乐基础、合唱能力、歌唱水平和习惯相差参差不齐,因而合唱教学不能很好地开展。
(二)对合唱歌曲的认识不足
学生整体合唱观念薄弱,对声部和谐的体会不足,没有成功经验,因而提不起来兴趣。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学生花费了很多精力学会了两声部旋律,而一合唱,音效就很差,常常出现攀比声部,不懂协作的现象。而教师往往又缺乏信心。在教学中,往往会采取拼凑的方法处理合唱歌曲,教法机械,学生感到枯燥,没有创意。
三、农村小学的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应采取的策略
(一)教师应应具备一定的指挥能力
指挥不仅是合唱团的组织者、领导者,而且是合唱团声音艺术表现的再创造者,因而有人将指挥誉为合唱团的灵魂。指挥的动作要经过一定的手势———即指挥的语言,来引导演唱者对音乐的表现,指挥的动作要省,即根据作品的内涵、语气速度、力度的对比准确而精练地去设计每一个动作。“点”到情绪,不去浪费任何一个设计的动作。“准”即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各种起拍、收拍、呼吸点、唤气点以及预示等。“美”即指挥动作要协调、富于舞蹈性,动作美观大方且有观赏性。起拍:起拍的预备动作是一个虚拍,这个虚拍是音乐开始的前一拍的图示,是精确的给演唱者开始演唱的呼吸口,统一:吸气———张口———演唱。“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起拍是指挥音乐开始前的预备动作,这动作是最能抓住和影响听众的情绪,而能够引起这些情绪的力量是音乐艺术表现所追求的最佳效果。收拍:就如话讲完了,故事讲完了。无论是激烈的、热情的、柔和的、宁静的或神秘的,等待的是指挥用手势鲜明地交代清楚,给观众完美的结束感,收拍是作品演艺成功与完美的关键所在。
(二)教师应具备驾驭作品的能力
一个好的合唱指挥者除了指挥技巧要熟练掌握之外,敏锐的听觉、准确的速度感和节奏感、对音乐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鉴赏力以及具有阅读、研究总谱、处理合唱作品和排练合唱团的能力。此外,指挥者在合唱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广泛地汲取包括文学、美学、历史、民俗等,以及其它姊妹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知识,使自身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还应具备驾驭作品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艺术素养全面提高,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合唱兴趣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培养学生兴趣,采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欣赏同一首歌曲,让他们体会其中的强大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也可以根据合唱的发展情况介绍一些优秀的中外合唱作品,而后让学生观摩和欣赏,提高学生的听力,让他们体会和声的美感及合唱的魅力。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训练。农村小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较差,识谱能力几乎没有,面对这样的局面,教师在教学时应有足够的耐心,分阶段教学。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采用简谱和线谱同时教学的教学形式,分步骤学习,让学生先唱简单歌曲,而后填唱歌谱,把音高概念在学生脑海中进一步强化,调动他们对识谱的学习积极性。
(四)在欢快的氛围中教学,注重合唱教学方法
在开展合唱教学之前,应采取一定方式让学生充分放松,例如为了做好唱歌的准备,让学生排成一排互相捶打敲击,这样可以很好地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把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力都有大幅度提高。在轻声唱歌时,注意音乐的节奏、音色和声部的相互和谐,让学生能够有控制地唱出富有真情的歌曲。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让他们经常做多声部的节奏训练。
四、结语
音乐教育尤其是合唱教育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它很重要。合唱是小学校园活动的重要艺术形式。对小学生进行合唱训练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培养,集体意识和音乐情感的形成,还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团结协作能力。我们的农村一线音乐教师要倍加努力,运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教学,保证农村小学的合唱教育良好发展。全面发展学生音乐素质。
第三篇:小学教师论文
小学数学中的“听、说、读、写”
【摘要】平时在语文、外语等学科教学中,教师强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往往忽视这些,注重的是数学知识的传授。其实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的能力有其特定的内涵,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积极性,扎实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听说读写 小学数学
听、说、读、写能力往往被认为是与语文、英语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似乎与注重逻辑思维和习题训练的数学风马牛不相及。事实上,数学学习也离不开听、说、读、写。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数学中的听、说、读、写。
一、数学中的“听”
听是吸收,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而“耐心倾听”这个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较长时间和多条途径培养而成的。
1、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倾听 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往往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肯定容易分散,那么倾听也就无从谈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教师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倾听。对此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来创设情境,延长学生的注意时间,提高“听”的能力。如在教学“认识0”时,我把课本上的情境图编成“小猫钓鱼”的故事:一天,猫妈妈对四个孩子说:“你们已经长大了,应该独立生活了。现在你们自己去钓鱼吧!”结果,老大钓了三条鱼,老二钓了两条鱼,老三钓了一条鱼,老四因为贪玩一条也没钓到,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这一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也都调动了起来。而学生只有被吸引,才会去倾听。
2、明确要求,让学生学会倾听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我们讲课刚开个头,问题还没出来,有学生刚知道一点皮毛,嘴里就嚷嚷着:“我来,我来„„”让他起来回答,又说不到重点;一个孩子的发言还没有结束,其他的孩子很焦急的样子说:“老师,我„„”,当没有被老师叫到名字回答问题时,就发出阵阵叹息声,而对于别人回答什么内容,根本不关心;还有的孩子看似非常遵守课堂纪律,坐得端端正正,如果点名回答,他似乎还在云里雾里,不知老师在说什么„„其实有些时候,学生不是不愿听,而是不懂得怎样去听。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学会听。”教师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让他们知道应该干什么。
听老师讲时,要明确告诉学生要注意听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听清、听全老师提的问题和要求。听同学发言时,首先应该认真听,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你尊重了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其次要耐心,不随便插嘴,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最后还要用心,想想他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地方还不够?你有什么补充?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知道应该干什么,知道“听”也是任务,是很重要的任务。当然对于那些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同学,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让学生有同伴榜样可以效仿。
二、数学中的“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目标之一”,而数学思想的表达与数学信息的交流都离不开“说”。因此在教学中,注意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操作活动和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领悟、体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
1、用语言表达观察结果
任何学生要想会说,他必须得学会观察。因此,不管教语文,还是教数学,对学生的语言训练都是从能够清楚地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进而再进行想象训练。如在建立减法概念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盘苹果(10个),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有孩子马上举手说:“我看到10个苹果放在一个盘子里。”我说:“你观察的真仔细,不但把自己观察到的物品说清楚了,还把观察到的数量也说清楚了。”学生立刻就明白了数学课要从数量的角度去观察。接着我又出示了盘子里只剩下6个苹果,盘子旁边留下了4个苹果核的情境,问学生“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盘子里只剩下6个苹果,吃掉了4个苹果。”“那你们能够把刚才观察到的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吗?”于是我请了一位平时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先来说。这个孩子马上就说:“原来有10个苹果,吃掉了4个苹果,还剩下6个苹果。”“谁能像他这样完整地说一遍?”在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的带动下,我依次按好中差的顺序强化对他们观察与表达能力的训练,很快全班就能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说清楚了。
2、用语言表达操作、思维过程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多让学生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学“十几减九”中的“12-9=□”这个例题时,我就先让孩子们拿出小棒亲自摆一摆,怎么想的就怎么摆,摆好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结果全班出现了多种摆法,有学生说:“我先摆9根小棒,这时我想再摆上几根就是12根呢?我数了数缺3根,我就又摆了3根小棒,所以12-9=3。”还有学生说:“我先摆出12根小棒,10根一堆,2根一堆,我从10根一堆里先去掉9根,剩下1根与2根放在一堆,这时是3根小棒,所以12-9=3。”又有学生说:“我先摆出12根小棒,再一根一根地去掉,去掉 9根,还剩3根,所以12-9=3。”教师对以上几种方法都给予了肯定,然后重点让学生对生1生2两种方法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12—9的两种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教师通过让学生摆──交流──汇报──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自己获得了12-9的算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用语言表达解题思路
新授课中学生理解了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真正掌握,只有经过说的锤炼,才能让新知真正融入认知结构之中。因此,应用题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列出算式,还要对列出的算式说出相应的思路。特别是中年级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如:小芳和小华4天共写了120个毛笔字,平均每人每天写多少个?针对这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列出算式并计算正确(120÷2÷4或120÷4÷2),但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时,不少学生都难住了说不清楚。对于算式120÷2÷4应让学生表述为:120÷2表示1人4天写多少个字,再除以4表示平均每人每天写字的个数。而算式120÷4÷2则应表述为:120÷4表示2人1天写多少个字,再除以2表示平均每人每天写字的个数。因此如果计算前让学生对算式意义进行阐述,则对于学生的理解更有积极意义。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三、数学中的“读” 读,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弄不懂题目的要求,理不清解题的思路等现象,这就是学生缺乏数学阅读能力的一种表现。调查表明,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的重要障碍之一。我们应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积极创造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机会。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如在新课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或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质疑,以读促思;在学完新知以后,多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例题,读读例题,重点读例题的格式、解题思路,有时候还要让学生读读书中好的习题,加强记忆。如教学“8加几”,8+6=14,我让生读一读8+6=14你是怎样想的?因为8+2得10,所以6分成2和4,10加4得14。除了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在阅读课外书的同时,发现课外书中以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
读题即审题,它是做题的第一关。审题的关键是你首先读懂题目,数学题中大致分题目的情景,所给的条件,需要说明的问题这三部分,对于每个部分要仔细读,有的条件还要反复读,才能把握实质。特别是做大题时,题目的设置往往层层递进的,第一个问题错了,后面就全部白费功夫,所以做好“读”的工作非常关键。在教学时,我一般要求学生读三遍题目:第一遍读,把不理解的词语及重要的数据圈出来;第二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题意;第三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捕捉有用的数学信息,如谁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读懂题目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教学“小红今年13岁,比小明大2岁,小明今年多少岁?”时,让学生反复地读:到底谁的岁数大,谁的岁数小。学生只有在读题中认真推敲、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四、数学中的“写”
写,是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具体运用,它是对“听”、“读”的检验,对“说”的深化。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听一遍,就忘了,说一遍,就懂了,做一遍,就会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意抓好学生“写”的训练:首先要抓好学生平时作业,包括作业的书写是否端正、格式是否规范,解题过程是否正确、具体、完整。其次还可以布置学生写数学日记,数学日记的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可详可略。所记内容既可以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是当天学习内容的总结归纳;既可以是一道习题的分析思路、解题过程,也可以是学习中的迷惑与不解。形式多样、内容灵活,只要和学数学、用数学有关的都可以记。
如学完了“认识角”后,有学生这样写:“今天我们认识了角,有锐角、直角、钝角,直角大于锐角而小于钝角。角有两条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两边张口越大,所形成的角就越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见到角。例如:钟面上的时刻,9时和3时,时针和分针就形成了直角;1时,时针和分针就形成了锐角;5时,时针和分针就形成了钝角。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生活中所遇到的角很多,学习数学真好!”学了“连加”后,又有学生这样写:“今天爸爸带我到超市去买东西,我们买了三包饼干,每包9元6角;买了三包薯条,每包3元4角;买了色拉油1桶,52元8角。我是这样算的,1包薯条加1包饼干是13元,再乘3包共39元,加上买色拉油用去的钱总共91元8角,与发票的钱数一模一样。哦!我真棒!” 这阿种创新作业形式,将数学知识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学习。
听说读写是知识学习的基础,是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积极性,扎实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听得懂、说得清、读得透、写得好,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打造有效学习课堂。
第四篇:小学教师论文
小学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工作的具体表现。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教师通过导入时设疑,新授时释疑,读书时质疑等方法,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下面就来谈谈我在这几方面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导入时设疑,诱发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因为出于对某一问题的好奇,想急于求得解决,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练习课"时采用了猜数法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开始上课,我要求学看图说出图意,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并独立完成,这时恰当设疑:“我是怎样猜出来的呢?你们也想掌握这个本领吗?”这样就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所在,从而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二、新授时直观释疑,引导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具体形象思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根据这一思维特点,我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利用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激发情趣,自我发现规律。、三、读书时质疑,促进思维
在教学中,我通常在讲完新课后,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本,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对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从而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习惯。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后,我让学生看书阅读其内容时,有个学生质疑:“老师,被除数和除数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质疑后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行不行,而是引导他们用“具体数字试试看”,这样通过试验、讨论,学生自己解决了疑问,从而对商不变性质的外延和内涵有了更准确的理解。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强化思维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精心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注意做到了练习的科学性、系统性、典型性、启发性,使学生能练一题,议一组、会一串。如在学商不变的性质,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开火车。
60-10()+30()-70()+60()-20()
80-40()+50()-70()+30()+20()
2.算一算。
20+20+40=
10+20+30=
10+30+50=
20+30+40=
80-10-50=
50-10-10=
90-60-20=
60-20-40=
70-50-10=
3.在括号里填上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20 + 40()50
+ 30()70
– 30()10
50-20()20
70-50()30
80-70()80
60+30()90
20+50()60
40-10()10+20
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强化了新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伊 宁 市 第 十 三 小 学
小
学
教
师
论
文
.吐尔逊 2011-6-19
热米兰
第五篇:小学教师论文
论教师的师德
修养是指人们在某一方面自觉进行的陶冶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每一种职业都有各自的职业修养,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必有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有其独特的职业修养,这包括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师德修养、文化知识修养、教学能力修养、也包括作为一个优秀的高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所应具有的教学艺术方面的修养。
教师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学生和社会,对于学校工作的和谐开展、社会新人的培养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从正确处理教师与教育事业、与学生、与同事、与自身的关系上,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可归结为三个 “心”,即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
一、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师要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意味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已经不只是个人的意愿、个人的行为,而是全社会对教师的共同要求;同时也意味着这已经是教师群体的共同意志。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群体的职业向心力,也是一个光荣的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的核心。
当人民教师光荣,当小学老师更光荣,当一个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培育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小学语文老师更加光荣。当人民教师艰苦,在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清贫,清苦,清寒,当一个小学教师可能比别人更加艰苦、清苦,但是却很神圣。“人有腰缠万贯,我有桃李三千”,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特有的人生追求与人生享受。每个作出重要贡献的小学语文教师都有对小学教育事业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爱心。他们就是凭着这颗爱心去克服种种困难,去战胜种种偏见的。著名教育家吴天石先生在他的《教育书简》中曾引用过一位苏老师的小诗:“人家说我是支蜡烛,这是赞许不是侮辱。如果真能为别人的心灵照亮,我宁愿熬尽心血,滴尽汗珠。人家说我是只渡船,这是嘉奖不是侮辱。如果真能把人们渡上坦途,我宁愿碾平波涛,终身摆渡。”从这位苏老师写的一手好诗看,想必该是个语文老师。他对老师工作的重要意义有清醒而又足够的认识,他认识到没有平凡就没有伟大。他以教为志,以教为荣,以教为乐,以教报国,在教育这块活土上耕耘、播种、收获,周而复始,从一而终,发扬了崇高的职业奉献精神。
二、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师德修养的根本内容。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应该尊敬教师,但从教师的职责来说,其本质要求是热爱学生,教好学生。
我们语文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论师、为师、尊师》中说过,“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到学校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当设法消除它。对朋友的忠诚本该如此;不然,我就够不上作他们的朋友,我只好辞职。”
叶圣陶先生早在二三十年代当过小学语文教师,编过小学语文教材,他真诚地称呼小学生为“小朋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他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全体学生,关心爱护所有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决没有一丝一毫的偏爱情绪和不公正对待学生的倾向。他以学生的欢快为欢快,以学生的忧虑为忧虑。他全身心地炽热地爱着学生,这种高尚的师风、师德,真正堪称师之范。
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首先必须教好学生,这是一个教师立身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他们事业有成的立命之本,严格要求学生: “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在一丝不苟的教学实践中教书育人,忠心耿耿,尽心尽力。
三、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平凡而艰巨的劳动,字词句章,听说读写,语修逻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打的是一场 “消耗战”,数十年如一日,传道、授业、解惑,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学生的心田。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默默无闻,不图名利。“丝尽”方止,“泪干”才灭,很难显身扬名。但决不能由此而丧失上进心。古人说“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我们今天同样可以说“教不可以已”、“教无止境”。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有强烈的上进心,业务上精益求精,方法上不断更新,锦上添花,学点理论,搞点试验,写点文章,攀登教学的一座座高峰。
无数事实说明,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教好学生。譬如你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劳动观点、集体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你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革命者。道理很简单,因为教师做的是教育人、培养人、造就人的工作。我国古代,对于启蒙老师的选择,十分重视。《大载记 ?保傅》中说,对于赤子,要“选天下端士,孝悌闲博有道术者,以辅翼之。”
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那么,关系到整个国家前途、影响整个民族精神风貌的师德在教师素质中的地位怎样呢?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谈。
一、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二、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因此,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性。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如果你问老师,“你体罚学生吗?”95%的老师的回答是:“没有!”,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就有体罚学生的行为,说明这些老师并没有把道德准则内化,表现出言行不一致。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三、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儿童、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最大。教师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影响。在儿童眼里,教师是正确的,教师的话都是对的。由于儿童好模仿,因此,教师的言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的发展。例如,在我们研究观察中发现,在小学阶段,如果这位班主任连续带了两年,那么,这个班的学生的说话的语气、语调,办事风格在很多方面与班主任有类似之处。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一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最后,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
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把教师提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四、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我们在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中,涉及到教师的师爱问题。我们在5所学校,随机抽取12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这说明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易事。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我们有的老师,就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例如,有一位中学老师,他从初一开始接了一个班,班中有一位学生,上课从来不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她也不发言,已经到了初二第二个学期了,她还是如此,有一天,老师为了让她发言,就想出一绝招。老师首先叫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而这位学生站起来,可是头是低下的。老师说:“请你抬起头来,往前看,看见了什么?”这位学生轻轻地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什么?”“你再仔细看,看见了什么?”学生还是摇摇头,老师就指着黑板问:“这是什么?”“哦,这是黑板,”
“对,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样黑!”老师回答说。老师从他的出发点来说,他是为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可是,一句话,不仅伤害了那位学生,而且,伤害了全班学生的自尊心。
五、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由四大系统构成,即,动力系统,人格特征系统,操作系统和监控系统。每一大系统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师的动力系统包括教师职业的兴趣、动机、信念、理想等。因此,理想是教师动力系统的重要内容。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教师的理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有的把个人发展作为奋斗目标,有的为多培养出优秀人才作为奋斗目标等。由于理想的层次不同,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动力也不同。那些具有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努力奋斗的教师、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具有长远而高尚的理想,由此产生的动力就巨大。他们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呕心沥血,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总之,从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来看,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