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师论文精选【7篇】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教具法
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巧用电教投影,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认识图形
(一)”(小学数学第一册),可安排一节拼图课。首先出示可爱的“小铃铛”投影,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个数。通过投影,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各种图形的组成。然后,教师再次利用投影,用四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并指导学生用学具拼图形。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投影仪拼图。经过以上活动,学生的注意力已被这先进的教学手段所吸引。此时,哪有学生不想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
二、课外活动法
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激发学习兴趣。每次数学活动课的内容设计,我总是力求新、奇、趣。如讲蕴含数学知识的童话和寓言故事,猜数学谜语,开展数学竞赛,制作数学教具,玩猜数学游戏或数学迷宫游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学中有乐,学有所得。
四、表扬鼓励法
运用表扬鼓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人的欣赏。”特别是小学生,一句恰当的表扬就能给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比如在教学“年、月、日”(小学第六册),“用左拳记忆大、小月方法”时,我请两名学生介绍这一方法,并提示: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一个成绩向来较好的学生数到二月时说二月小。二另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数到二月时,却停了下来,说:“二月不同于其它小月,也能说二月小吗?”我感到很惊异,但很快就表扬了他:“这个问题问得好,你肯动脑筋,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后来,我发现这个学生想问题就很仔细,成绩上升也快。
总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多种,作为教师必须加强研究,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智力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这是当前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师论文
学低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当然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起始阶段,更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因此,在这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那么,低年级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又如何培养?根据小学生心理及年龄特点,并结合自己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体会,我认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习惯:
一、会听的好习惯
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入学的小学生不了解课堂上听什么?怎么听?有时课堂上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的举起了手:“老师,我来,我来……”地嚷嚷,当教师请一名同学回答时,其他举手的同学都叹起气来,根本不听讲了。自古以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品质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精粹,古今教育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听老师在什么?让学生再说一遍。听一听老师讲错了什么?让学生指出来,这样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小朋友们在说什么?让学生复述一遍。听听小朋友哪里说错了,你想怎么说?有什么不同意见?这样养成用心听、用心想的好习惯。同时在教学中留心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业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予纠正。在平时听的培养训练中,教师说话的语述要慢,身体微微向前倾,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师还要注意锤炼自己的数学语言,精心设计每一个数学问题,句子要简短,学生易很快记住;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也要倾听,并及时给予评价。总之,“听”的习惯培养要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一堂课中。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也学会了与人合作。
二、会说的好习惯
这里的“说”,应包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有这样的具体要求:“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说”、“想”、“听”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学生刚刚入学时,教师要大量引导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使学生知道一句话应该怎样说。接着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要引导学生说三句话。如图上有,使学生学会用量化的数学语言表达:2个苹果,这就是一个数学信息。再出示,引导说:左边有2个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合起来有几个苹果?或:原来有2个苹果,又拿来3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经常训练使学生明白,两个数学信息可解决一个问题。
如今我们使用的新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呈现概念、定义、法则、结论的形式,使得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依赖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活动理解、巩固和深化的。比如我们二年级正学到多位数的相加减,由于在上学期学习的《100以内的加减法》中,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等都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说”来理解,并不断地巩固和深化,再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地运用,自己总结(说)出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正因为有了上学期“说”功训练的基础,日前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法则通过引导,学生已能完整地说出来了,尤其是“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说得十分准确。这也为今后乘法计算中的“哪一位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奠定了基础。
三、会写的习惯
“写”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的书写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低年级的写字很重要。黑板的板书是楷模,教师写得怎么,学生就写什么样。教师要一笔一画地教,正确无误。一个数学、一个符号都不能马虎。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整洁美观、格式规范。从书写数字到运算符号、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横式、竖式到脱式计算都要严格要求。有些学生的错误是由于不认真书写造成的。如:把0写得像6,就按6计算。把 ÷ 写得像成了 + 号,导致计算错误。在学生列竖式计算时短横线要求用直尺画。还要让学生抄写时要细心,数字、运算符号都不能抄错,计算要细心,不用依赖橡皮,尽量少用橡皮或不用橡皮。必须要准备专门的草稿本,不要用一张小纸片代替草稿本,草稿可以从上往下写,也可从左到右写,但都要做到工整、清洁、整齐。
四、会做的习惯
“做”这里指操作。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
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新课标中提出了把动手实践放在重要的学习地位:除了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学具盒中的小棒、圆片等就成了学生们必不要可少的学习工具,动手操作这些学具来认识数、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及数的加减法,通过直观操作,帮学生加强印象,从直观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指导学生10根小棒捆成一捆,渗透了满十进一的思想,为后面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打下了基础,同时借助10根小棒捆成一捆,10个一是十,不仅为“凑十法”埋下伏笔,也为“满十进一”奠定了基础。另外,通过小棒的演示,整捆和整捆的对齐,单根和单根的对齐,为后面“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法则的教学打下基础。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精心安排了购物活动:准备了一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和许多不同的商品,让学生根据超市实际情况分类摆放,最后分组进行购物活动,使学生更加熟悉人民币,正确地使用人民币,更是对换币、取币有了深刻的认识。如:1张10元可以换2张5元或者5张2元或10张1元,1张50元可以换5张10元或2张20元和1张10元等。操作时要和语言相结合,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操作的结果进行抽象概括,得出结论。
总之,就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的:“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和学好数学的最
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当然,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地去培养学生并长期坚持。使我们的学生不但“学会”,更要“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师论文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如何延展教材空间体验鲜活数学
摘 要:小小的课堂,薄薄的教材,是无法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数学教学改革应注意延展教材空间,通过还原知识真实背景,突出知识内在价值,沟通知识多元联系,将数学与儿童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综合起来,使儿童、数学、生活三者融为一体,使数学学习充满活力,成为学生心中的向往。
关键词:情境
活动 “活化”
“趣化”
深化
“情境教育主张让儿童走进生活世界的源泉中去,从中汲取鲜活的知识经验,探寻知识与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的循环往复的有机联系,去感悟一个有血有肉的知识体,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这一鲜明主张提示我们,数学教学改革应注意延展教材空间,把数学当作充满智慧、灵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毫无生气的符号的堆砌和排列,使数学不再囿于书本、教室,而是将数学与儿童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数学课堂与家庭、社会融通起来,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综合起来,使儿童、数学、生活三者融为一体。这样,学生能更好地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认识,在体验鲜活数学的同时,产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还原知识真实背景,“活化”数学教学
1.将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原型配对,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愉快地学习。
数学教学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和融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原型配对,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运用数学。
如,教学《认识东、南、西、北》时,教师根据太阳从东方升起的现象,在教室东面黑板上挂出 “太阳”,创设太阳升起,小朋友早晨高高兴兴上学去的情境,并以此情境为依托,朗诵儿歌:“早晨起床,登上山冈。面对太阳,辨别方向。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得轻松愉快。接着,教师又创设情境:学校开展野外活动,你准备去哪里玩?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在教室四周挂出南通的景点标牌,让学生在椅子搭成的模拟街道中边走边说:“我从学校出发,向
走,到
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创设送外地来通客人去某地、送老人去长桥、钟楼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并巩固这四个方向。模拟的生活情境使逻辑的、抽象的数学内容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真切起来。
2.展示数学在生活中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浓郁的文化性和美感,我们在教学中努力还原、再现数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让学生从文化的视角欣赏数学,感悟数学。
如,教学《认识负数》时,创设水果市场进货和出货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怎样表示“运进苹果2吨,后来又运出香梨2吨”,由此引出区分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多种方法,并通过介绍历史上表达负数的方式,比较得出运用数学的符号表达它们的关系最为简单、方便和准确,从而引出现代数学中负数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设计变“告知”为“发现”,变索然无味为丰富多彩,突出了数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创造的过程,走进了一个富有文化色彩的、审美的数学新天地,也凸显了学习知识的必要性,数学知识“活”了起来。
二、突出知识内在价值,“趣化”数学教学
1.开展丰富多彩的野外活动,让数学学习场所由封闭的教室拓宽到开阔的大自然。
卢梭说:“没有呼吸到花的薰香,见到枝叶的美丽,阔步于润湿和柔软的草坪上,哪里能使他的感觉欢悦啊!”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告诫我们:“不要忘记数学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在过去、现在一直到将来,教数学的教室不可能浮在半空中,而学数学的学生也必然是属于社会的。”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该简单地从课本到课本,数学学习的课堂应拓展到大自然,拓展到城市街道、乡村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内在价值。
我们结合时令、教材内容,先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野外活动,如到濠东绿地和孩子一起“数一数”身边的大树,林中的座椅…… “比一比”楼房的高矮,大树影子的长短……按形状、颜色等将树叶“分一分”,再用“上、下、前、后、左、右”说一说小朋友、小鸟间的位置关系。结合到乡村拔萝卜,到野外找春天等活动,我们带领学生开展步测,测量、计算土地面积、估计萝卜个数、编数学题等活动。在认识路线图、认识方位、认识千米时,让学生到城市街道去辨认、体验,实际行走。这些做法有效地克服了长期以来教育阻隔儿童与自然亲密关系的严重弊端,充分发挥自然的源泉作用,利用自然之美以及与自然相关的人文景观之美,帮助学生在与田野世界的对话、沟通中,学习和体验数学。
2.组织多种数学实践活动,让知识技能的巩固由书本习题的单调操练拓展为生活中的活学活用。
数学学习不应该是从习题到习题的机械往复,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结合学习内容组织数学实践活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如,学习利率和折扣后,我们组织了“乐陶陶跳蚤市场”数学实践活动,先后安排了理财讲座、调查超市促销方式、向家长宣传征集商品、引导学生分组成立“淘宝铺”,确定组内成员的分工、制订详细的经营方案和营业额分配,做到每个学生都能熟悉商品价格、折扣和计算方法,能根据现场情况准确迅速地计算出成交价。活动当天,操场上人头攒动,各个摊位上的小商品琳琅满目:书籍、文具、模型、小装饰品……应有尽有。“小老板们”各显神通,推出了诱人的促销方式:买几送几、打折、抽奖……活动后创造性理财,有的将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用于班级建设,95%以小组名义存入银行,作为假日小队活动经费;有的把营业额的60%为饮泉小学(如东一所贫困小学)建立班级书架,还有40%作为班级基金,奖励学习进步的同学;还有的用营业额的70%购买树种,植树节为校园添绿,30%为自己添置几本新书……活动解放了学生的头脑,解放了学生的手脚。在自由的天地里,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学会与同伴交往,感受思考和创造的愉悦。
三、沟通知识多元联系,深化数学教学
1.在多学科综合活动中让学生领悟数学的价值。
小小的课堂,薄薄的教材,是无法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我们围绕一定的主题,全校各学科动员起来,既分又合,内在贯通,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在“我感动、我行动”教育活动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数学教师则让学生结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开展“数字化解读”。将与感动中国人物有关的数据编写成数学问题,如利用水稻之父袁隆平培植出的杂交水稻亩产量、过去水稻亩产量、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等数据,计算1000亩杂交水稻可以比过去多养活多少人,从中感受这一科技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学生在学科之间的综合中,体会到了数学的力量。2.在数学文化节活动中提升数学的品位与素养。
我们组织数学文化节活动,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悟数学丰厚的文化底蕴,激励学生“爱数学,数学有无尽的乐趣;学数学,数学有无穷的奥妙;用数学,数学有无限的空间”。结合学习内容和儿童年龄特点,分别开展“说一说数学家的名言、讲一讲数学故事、看一看数学小常识、猜一猜数学谜语、玩一玩数学游戏”等活动,组织数学故事大王比赛,数学童话、数学相声、数学小品的表演。精心选择多个主题,进行班级环境布置,有数学小报展,数学儿歌天地,数学笑话林,数学谜语世界,数学对联,数学名言,数学游戏,数学名题荟萃等,营造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吸引学生走进奇妙的数学王国。我们将学生自己编写的数学童话、数学小品、数学相声、数学诗歌等编辑成册,形成校本数学教材《数海拾贝》、《走进数学百花园》等。我们还开设数学专题讲座、论坛,宣讲数学故事和数学家的成长历程,介绍数学文明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学生从这些事实中感受数学家的伟大,数学发展史的曲折,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对原有观念的质疑批判意识,尊重事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数学文化节的活动丰富了数学的内涵和外延,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能够获得对数学的全新认识。
我们觉得,只有将数学教学的内容、时间、空间广泛地延展出去,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现实,才能使数学充满灵动和活力,成为学生心中的向往。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师论文精选【7篇】
浅谈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作为一个教师,假若你的课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那便是最大的失败;假若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就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就可以使教学进入“化境”,就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下面我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直陈激发学生兴趣的五点做法,以期引玉。
一、运用教具法
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巧用电教投影,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认识图形
(一)”(小学数学第一册),可安排一节拼图课。首先出示可爱的“小铃铛”投影,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个数。通过投影,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各种图形的组成。然后,教师再次利用投影,用四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并指导学生用学具拼图形。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投影仪拼图。经过以上活动,学生的注意力已被这先进的教学手段所吸引。此时,哪有学生不想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既能受到思维训练,又能充分体验动脑后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课外活动法
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激发学习兴趣。每次数学活动课的内容设计,我总是力求新、奇、趣。如讲蕴含数学知识的童话和寓言故事,猜数学谜语,开展数学竞赛,制作数学教具,玩猜数学游戏或数学迷宫游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学中有乐,学有所得。
三、成功体验法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比如教学用1—7这七个数中的几个或全部写出结果是8的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只写出1+7=8,2+6=8这类算式;也可以写出3+6-1=8,3×5-7=8,2×4=8这类算式;还可以写出3+7+4-6=8这类算式。这样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只是不同水平的学生做出的答案水平不同,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都体会到了成功。由于成功,他们就会不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表扬鼓励法
运用表扬鼓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人的欣赏。”特别是小学生,一句恰当的表扬就能给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比如在教学“年、月、日”(小学第六册),“用左拳记忆大、小月方法”时,我请两名学生介绍这一方法,并提示: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一个成绩向来较好的学生数到二月时说二月小。二另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数到二月时,却停了下来,说:“二月不同于其它小月,也能说二月小吗?”我感到很惊异,但很快就表扬了他:“这个问题问得好,你肯动脑筋,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后来,我发现这个学生想问题就很仔细,成绩上升也快。
五、率先垂范法
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特别是在小学,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我们老师就这样。”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对工作真情实感地投入;对学生,真心实意地关怀;对自己,真才实学地要求,那对学生的影响将是积极的。这有个现成的例子:蔡云芝先生是魏巍小学时的老师,多才多艺,热爱、关心学生,对魏巍接近文学,后来成为著名作家有着重要影响。二十多年后,魏巍还能记得老师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出那首诗,并写出散文《我的老师》,抒发对她的真挚感情。总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多种,作为教师必须加强研究,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智力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这是当前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动力”,并告诫国民:“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世纪的钟声呼唤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教育更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教学地位和职责,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
依据学科特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且落到实处呢?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情感,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对学生整体而言,应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决不能因学生一时成绩的差异而区别对待。对学有所难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对其点滴进步都应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学习境界使学生乐于创新。教师在每学期排座位的办法上亦让学生热烈地争论。例如,40张小桌有多少种排位方法。通过热烈的讨论得出很多排位方法:如圆形排法,方形排法,还有的同学把40分解成20×2,8×5,10×4,40×1得出几种直线排法,还有的同学反驳说排座位要结合实际等等。我作为教学中平等的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加以引导。这种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了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的,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体贴、理解和宽容。
三、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 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可见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消除学生的“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新知的探索中,培养学生好问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何事、何地、何人、何时、何如、何去,乃至几何。好问,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有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的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法则:“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再如,教学“体积”的概念,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而空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空间,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由于小学生不善于抽象,常常通过具体、形象、直观更容易理解。譬如某一空间,放了一张桌子,就不能再放另外的物体,因为这一空间已被桌子所占了。由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空间概念之后产生联想,展开想象。有学生说:“老师,我在电视上看到,许多国家的城市街头,十分拥挤,主要是街头的空间被房子占有,要是所有的房子都没有一楼,那街头就不会这样拥挤了。”
由此可见,由好奇到好问,由好问到好想象,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说:“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基础,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
浅谈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呢?下面笔者谈谈肤浅看法。
一、充分发挥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努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水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奇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会导致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和发现,而求知欲不仅是学生走上科学之路的诱因,并且是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动机。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尽快地向求知欲发展,最终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珍惜好奇心,增加求知欲,提高兴趣水平使三种心理因素得到培养和发展。这样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发展,学习效果才能有效提高。
陶行之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师的“输液”,本能地、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老三样: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其次创设情景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兴趣、新奇的特点,使学生逐步达到因趣生疑,因疑发问,因问求解,促使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
三、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趣题
趣解
“鸡兔同笼”是我国古典算数趣题之一,他的常用解法是:“假设置换法”。对小学生而言,可根据不同年级进行不同的兴趣解题。试举例说明。
鸡兔同笼鸡
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清脚共五十双,各有多少鸡和兔。
解法1——推算法。
若笼中全是鸡或兔,脚将分别是36双。72双。已知脚50双,接近36双,可知鸡多兔少。50—36=14(双)72—50=22(双),因为1鸡1兔相差脚一双。可知鸡兔指数差为22—14=8(只),由鸡兔只数和36可知,鸡:(36+8)÷2=22(只),兔(36—8)÷2=14(只)。也可由鸡多兔少,设鸡35只,兔一只,则脚37双;设鸡34只,兔2只,则脚38双„„这样鸡逐渐增多,兔逐渐增多,最后必推算出鸡22只,兔14只。
解法2——让兔子起立
让兔子起立,那么鸡兔触地双数相同,这时共有脚36双,比实际少50-36=14(双).减少的14双是因为兔子起立而少,1只兔子少1双脚,故兔子14只,鸡22只。
解法3——图像法
⑴ 画头和身 ⑵ 再按鸡生脚 ⑶ 补足脚差数
⑷ 鸡兔见分晓,鸡22只,兔14只。
解法4——去脚法
设想每个笼中每个小动物的脚都被砍去一双。剩余双数为50—36=14(双)这时,鸡脚全砍去了,剩余是兔子的脚。因1只兔剩一双脚,可知兔子有14只。
解放5——增头法
假想笼中的小动物都是在长出一个头来,这样笼中就有头2×36=72(只).此时,1只兔有2只兔,2双脚,即脚,头数一样多,那么多出来的22脚即为鸡的只数。
解法6——折半法
若笼中鸡金鸡独立,笼中兔双脚直立,则触地脚是原来的一半,即50只。因鸡单脚站立,1只脚的就是1只鸡,现笼中有36头,多余的脚50—36=14(只)就是兔子的只数。上述解法,各有特色:有的直观,有的生动形象,有的充满幻想,别具一格。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数学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研究的热门课题。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各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一定的数学教育素质的内涵
根据《大纲》精神,小学数学中素质教育的观点应确认为:“一种超越”和“一种合成”。
一种超越,指的是人才素质上的超越。
一种合成,指的是人才上素质的适应的能力,合成功能。
二、明确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要素 小学数学大纲中指出: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小学的教学课要体现素质教育,应以数学的要素为根据。大纲明确指出了素养的主要内容是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数学中遵循大纲,原原本本地贯彻大纲精神,一丝不苟的完成大纲确定的教学任务。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全程。那么如何去做呢?我认为: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2、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高课堂数学效率,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
遵循新大纲精神,落实新大纲的要求,完成新大纲提出的各项任务的情况是衡量小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准绳。
因此,依纲据本,深入领会新大纲精神,认真钻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是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
素质教育是排斥“加班加点”、“题海战术”这种苦教苦学的做法,提倡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强调“六小时内留在校园,六小时外还给学生”,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必须是高质量。高效率的。
小学数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注意:①全面训练,培优扶差。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是“全民性”的,高效率的数学课必须占大多数的中差生为训练主体,真正做到既“培优”又“扶差”,努力实现全员达标。②因材施教,针对性强。要提高教学效率,还要能够克服教学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尽量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内耗”现象,要帮助学生找准知识的缺陷,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指导,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平均使用力量。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钻研,努力探索,苦练“内功”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浅谈小学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
学法指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过程。我们不可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但是我们可以把掌握知识的方法交给他们。这就说要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如何教会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一、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自学就是通过学习,能独立地获取与技能。自学能力。教师在布置每天的家庭作业时,注意布置学生预习课本。要求他们对预习的内容看那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不能看懂的要做上记号,并要求学生做一两道例题后面的做一做,试试看会不会做,预习好比就是火力侦查,预先了解困难在哪里。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听课就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听课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上新课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和解决问题。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先引导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整数加减法、小学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都是把单位相同的数相加减,再创设情境引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导学生带着设计的问题自学课本,这样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新知识,增加了会学的能力,而且能体会自学成功的喜悦。此外,课本上那些属于介绍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学,如分数个部分的名称、本金、利率、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等。
指导学生课后复习,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消化。上完新课时,指导学生课后复习一下新学的内容理,清知识的体系,再动笔做作业。特别是对一些文字或较难理解的概念,更应该组织学生及时复习。
二、指导学生学会借助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多数知识是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从表象从而形成的概念。因此,借助直观,操作帮助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疑是非常适合小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大量采用这种方法,并有意加以指导,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操作,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这一学习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在教学应用题时,充分结合教材中通过图示来帮助解答这一特点,训练学生将抽象的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用直观简法的图示来表示。这样训练,学生今后在解答一些复合应用题,特别是行程问题及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就会自觉的用图示分析,学生的解决能力将会大有提高。
三、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题
学问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激发他们肯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如教学“把整数4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只要在4的末尾添上1个0、2个0、3个0)再问:“那么把0.4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不是也可以直接在0.4的末尾添上1个0、2个0、3个0呢?为什么?接着问:“现在你想弄明白什么问题”?这一问,学生提出了问题:“把0.4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应该是多少?”是什么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总之,对于学生的质疑,我们要掌握一条原则,就是学生不会想时要指点,不懂事要启发,少人问时要鼓励,多人问时要疏导。
四、要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
每节课,绝大数的新知识都是可以将其转化或分解成旧知来解决的。利用已知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在数学中,要让儿童从小学会用自己掌握的旧知识去寻求探索新知识,不断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如学习除数是小数除法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去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把它转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又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我先引用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话,“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导入新课。然后指着一个圆说:“像这样一个圆溜溜的玩意儿,既没有长,也没有宽,能算出它的面积吗?”经过这样一起发,学生很快想到可以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其它平面图形来计算。于是,我让学生分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在检查操作中,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将圆面积都转化成长方形,还有些学生把它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梯形,但都能正确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例子多不胜举。所以说,孩子是聪明的,如果教师长期加以指导训练,当他们遇到新问题时,一定会设法用已学的知识解决。
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培养,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养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的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运用,一辈子受之不尽。
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三、有效运用教学互动形式。综合数学学习特点,从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数学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双向型。在这种互动方式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不间断进行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老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老师答的对话等形式。二是多向型。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点是,互动过程中除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和小组竞赛等。三是网状型。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老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和老师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学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形式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来说,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总之,我们必须广泛地学习,认真地钻研,积极地实践,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改进和完善自己采用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运用数学方法的水平。
论文发表
http://www.xiexiebang.com/lunwen/wiki/
wDZ5799tg43h
第五篇:小学教师论文
小学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工作的具体表现。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教师通过导入时设疑,新授时释疑,读书时质疑等方法,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下面就来谈谈我在这几方面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导入时设疑,诱发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因为出于对某一问题的好奇,想急于求得解决,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练习课"时采用了猜数法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开始上课,我要求学看图说出图意,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并独立完成,这时恰当设疑:“我是怎样猜出来的呢?你们也想掌握这个本领吗?”这样就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所在,从而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二、新授时直观释疑,引导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具体形象思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根据这一思维特点,我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利用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激发情趣,自我发现规律。、三、读书时质疑,促进思维
在教学中,我通常在讲完新课后,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本,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对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从而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习惯。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后,我让学生看书阅读其内容时,有个学生质疑:“老师,被除数和除数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质疑后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行不行,而是引导他们用“具体数字试试看”,这样通过试验、讨论,学生自己解决了疑问,从而对商不变性质的外延和内涵有了更准确的理解。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强化思维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精心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注意做到了练习的科学性、系统性、典型性、启发性,使学生能练一题,议一组、会一串。如在学商不变的性质,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开火车。
60-10()+30()-70()+60()-20()
80-40()+50()-70()+30()+20()
2.算一算。
20+20+40=
10+20+30=
10+30+50=
20+30+40=
80-10-50=
50-10-10=
90-60-20=
60-20-40=
70-50-10=
3.在括号里填上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20 + 40()50
+ 30()70
– 30()10
50-20()20
70-50()30
80-70()80
60+30()90
20+50()60
40-10()10+20
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强化了新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伊 宁 市 第 十 三 小 学
小
学
教
师
论
文
.吐尔逊 2011-6-19
热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