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用题学习策略
《应用题学习策略》
_______心得体会
金文荣
夹沟中心学校
摘要:新课程内容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应用题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个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应用题学习时采取怎样的策略?本文就从二个方面对这个课题谈谈自己的读后体会。
关键词:学习策略;弄清题意;问题分析;制定解题计划;问题解决。
小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每次教学质量检测时是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失分最多的地方,所以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重点关注的教学焦点。那么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应用题学习呢?《小学数学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这本书的专题四——《应用题学习策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给我们指出了一些学习策略,让我们有章可寻。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对应用题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分析问题的策略。
小学应用题的设计是建立在数字运算的掌握基础之上的,并融合了学生的其他能力,其中问题分析能力是解决应用题的核心和关键。对问题分析可采取以下方法:
1、加强读题,弄清题目的具体情境。
读题是问题分析的第一步,应用题来自生活与生产实际,每一道题都有具体的内容。而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对应用题所反映的事理往往模糊不清。又由于小学生的感知具有笼统性和随意性的特点,他们对题目往往一读而过,没有真正弄清题意就匆忙解题,造成错误。因此,在问题分析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要认真读题,教师应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读题,正确地指导学生读好题,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掌握读题的基本方法。
首先可以通读,使学生读正确,读清楚,初步了解应用题的情节,然后要精读,要逐字逐句地读,反复仔细,做到读得准(不漏字,不添字,不破句),读得好(关键词句应加重语气),读得懂(理解情境及数量关系),通过读题要弄清应用题的题意。
例如我在教学《求平均数》时设计了以下两道题:
三(1)班为庆祝元旦扎纸花装饰教室,小红扎了9朵,小军和小亮各扎了8朵,小兰扎了7朵,平均每人扎了多少朵纸花?
三(1)班为庆祝元旦扎纸花装饰教室,小红扎了9朵,小军和小亮共扎了8朵,小兰扎了7朵,平均每人扎了多少朵纸花?
上面两道题目只有一字之差,题意却是两样,解法和结果也不同。如果不认真读题,粗心的学生就会错解。学生认真读题,观察比较,就会发现“各”与“共”的不同了。
另外,小学生知识经验有限,生活阅历少,有的应用题的情节比较陌生,叙述的形式有时是逆向或倒叙的,往往会给学生理解题意带来困难。这时,我们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情境中,运用直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题意。
例如:某人先向前走9步,向左走5步,又向左走9步,他怎样走才能尽快回到原地?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实地走一走,直观理解题意及方位关系。
2、重视阅读教学,弄清题目中字、词的含义。应用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名词术语,如:减少、减少到、扩大、扩大到、缩小、缩小到、倍、平均、同样多、照这样计算、现向而行等等,这些都对理解题意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审题时都能准确把握其意义,并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对比辨析。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5厘米,宽原来是8厘米,现在宽增加了15厘米,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5厘米,宽原来是8厘米,现在宽增加到15厘米,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这两道题形似而质异,关键在于“增加了”和“增加到”的区别。认识到它们的区别,并准确把握“增加了”与“增加到”两概念各自的实际意义,就能防止混淆。
3、关注隐含条件,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有的应用题条件比较隐蔽,隐含在题目中,有的条件多余,学生往往会忽视,或没有准确地收集解题中有用的信息,导致无法解题。
例如;明信片每套12张,售价14元,今天卖出56套风光明信片。一共卖了多少钱? 题目中的“每套12张”是多余的条件,解题时与具体每套多少张没有必然的联系,若细心体会,则能发现这个“陷阱”。
4、指导学生画图,弄清题中条件与问题的内在联系 有时候学生不能正确解题,是因为学生缺少对题目整体把握的能力,如比较复杂的应用题,它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条件和问题的指向性不明显,所以学生往往会掉入“陷阱”、步入“歧途”,而他们自己却还没有发现,那么如何提高整体把握题目的能力呢?“图示”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借助这个“媒介”,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直观图、线段图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在画图过程中,学生要从条件出发思考问题,通过画图,动态展现题目的各个条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示。结合题目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例如:王大妈沿着一条河用篱笆围一个长25米,宽10米的长方形菜地,最少需要准备多长的篱笆?
有些学生会凭直觉或思维定势很容易动笔就做,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指导学生画出简单的示意图:
通过示意图,学生能够很直观地看出长边的一面靠墙需要的篱笆最少。通过直观途径,来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解题思路,从而正确地解题。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质是: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借助各种策略,构建从 已知条件到达未知的逻辑链条的过程。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基础和思维
水平不同,选择切入的条件不同,往往引出不同的解题途径。下面就来谈谈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1、加强运算意义的理解,夯实解决问题的基础。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运算意义的过程,理解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意义,通过情境的多元化,帮助学生多积累一些运算的“原型”,为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以及实现顺利“化归”提供必要的“原型”支撑。
例如:教室长9米,宽6米,教室的面积是多少?
其次,在具体解决问题时,教师要注意沟通运算意义与解决问题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2、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分析数量关系是从“数学问题”到“用数学方法解决”的关键,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特别关注。
例如:一件上衣的价格是126元,一件上衣的价格是一条裤子的1/2倍。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学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思路。思路一:先算出一条裤子的价钱,再计算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一共多少元;思路二:根据“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可以知道一套衣服的价钱是一件上衣的3倍,所以这样126×3就可以了。
3、加强具体策略的运用,获得解决问题的拐杖。当学生遇到比较复杂的或非常规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具体的策略来帮助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一个游泳池长50米,小军游了两个来回,他一共游了多少米?
在这个问题中,对“两个来回”的理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让学生走一走模拟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来回”实际上是4个泳道的长。在这里用模拟策略使问题变得直观,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当然,教师除了让学生理解、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一种策略什么时候是有效的,能从几种可用的策略中选择最恰当的一种,能正确地运用策略,逐步解决问题策略内化为个人的数学素养,成为思考问题的一种习惯。
总之,教师在应用题教学时,要采取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分析习惯和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把应用题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二篇: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有效策略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有效策略
本学期的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应用题板块中变化最多、难度最大的,这部分内容也是比较棘手的,我们感觉到在教学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只有少数学生有错误,但是在教学完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后,错误率却明显地提高了。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解题心理、思维以及应用题情节、数学干扰等因素、在这个版块,我们发现不能高估学生.六年级上期在学习分数百分数基本应用题时,其实已经把复杂的应用题教学完了,估计这学期应该轻松,但是出乎意料,学生的情况相当糟糕,遗忘速度惊人.于是我们又开始花大量时间重新进行强化训练.1.找的训练
正确地找准单位“1”和“分率”相对应的数量是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专门用几节课训练学生确定单位一的量:
a.先找出关键句{含有分率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
b.确定单位一的量.并且做上标记.找单位“1”的量。如:(1)吃了一袋大米的1/4,吃了()的?(2)三月份节约用水1/6,节约了()的?在不少题目中,有关分率、百分率的句子出现省略的形式,要求学生根据上下句的联系,把关键句补充完整。如:(1)“果园里有苹果数120棵,是梨数的20%,”,即谁是是梨树的20%?(2)水结成冰,体积增加1/11要求学生补充两处,()比()增加了?增加了()的1/11?单位一其实也就是标准量,标准在数学里面处处存在,描述方向位置的时候,图形变换的时候,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对于标准的理解都很轻松,但是一遇到分数应用题确定单位一的时候,部分学生就显得非常的困难。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再想,其实这是不是跟我们的教学有关系,其实单位一这个概念在学生一年级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学习多少,轻重,大小的时候,都是在跟单位一比较,()
C.写数量关系的训练.教学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最重要的一环是要学好“分数乘法的意义”,所有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都是根据“单位1的量×分率=分律所对应的量而衍生,变化的。所以我们进行这样的训练,通过一句带有分率的句子,写出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如:男生比女生多1/4.可以写出:女生人数×1/4=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
女生人数×(1+1/4)=男生人数
……
当然,在学习了比的知识以后,可以把分数应用题转化为整数知识来解答了,但是我们鼓励学生用分数的知识解决,这对于初中的学习很有帮助。
2.说的训练,就是根据一个带有分率的句子可以联系出相关的
在说的训练中将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相联系,特别对于中等和以下的学生来说很实用。
如,男生比女生多1/4。学生看到这句话会说:
a.男生多的人数是女生的1/4
b.女生人数比男生少1/5
c.女生是男生的4/5
d.男生是女生的5/4
e.女生与男生的比是4:5
f.男生与女生的比是5:4
……
我们在二单元之前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这几项训练,效果明显。
3.在解决较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时,就按照这样解题步骤是:①从关键句入手,确定单位一。②分析谁多,谁少,确定第一级运算是(1+),还是(1-)。③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写出“单位”1“×(1+分率)=分率对应的量这个数量关系式,并且在关系式下面写出对应的数据以及符号,于是学生看到当单位1未知的情况下,在这个乘法关系里面,他所在的位置是一个因数,求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这样,学生从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理解求单位1为什么要用除法做,就比死记硬背”单位一已知用乘法,单位一未知用除法“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且有了这样的关系式,也可用方程来解决。④把数量关系式转化成算式并解答。
第三篇: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归纳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归纳
解答应用题一直是许多孩子做数学题的“心头大患”,因为它既要综合应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本的知识,还要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觉得难的原因。以下是总结的小孩子数学应用题解决方法。
方法一:数量关系分析法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数量关系分析法分为三步:
(一)寻找题中的数量。
(二)明确各数量间的关系。
(三)解决各个产生的问题。下面以一道例题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来谈数量关系分析法的运用。
家长在家辅导孩子作业可以参考老师的引导方法教导孩子思考的角度和方法,养成孩子独立思考、快速解答的好习惯:
例题:“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解题思路:
师:题中有几个数量呢? 生:三个。
师:哪两个数量之间有直接关系呢?
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师: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让我们头脑中产生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四年级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师: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呢? 生:用乘法35 ×3=105(人)。师:现在又多了一个数量:四年级有105人参加比赛,那么哪两个数量间又存在关系呢?根据他们的关系可以产生一个怎样的问题? 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有105人参加比赛。问题是:三四年级参加比赛一共有多少人? 师:所以第二步算式怎样列呢? 生:105+35=140(人)。
师:根据现在已经产生的数量,又有哪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存在呢?
生:
三、四年级参加比赛一共有多140人,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
师: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师:那么解决最后问题的算式怎样列出呢? 生:140+12=152(人)
方法二:问题中心散射倒推法
所谓的“问题中心散射法”就是根据分析法这一思路模式,让孩子从最后的问题出发,不断地逆向推理,层层解决。
即从问题所要求的量开始探究,先要想一下,要知道所求的量,就必须知道的条件是什么,要使这些条件成立,又必须具备另外哪些条件,这样推究下去,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是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时,问题就解决了。还是以上面这一道应用题为例来谈谈吧。
解题思路: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在题里面寻找那一句关键的信息提示呢?
生: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
师:看来,现在要解决三、四年级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才是更关键的。那么这个问题能一下子解决吗? 生:不能,因为三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知道了,可四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不知道。师:那么四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又怎么求呢?根据题中的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列式是35 ×3=105(人)。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接下来第二步求什么/怎样列式? 生:
三、四年级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是多少?105+35=140(人)。师:接下来呢?
生: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是多少?140+12=152(人)
方法三:线段图示助解分析法
运用图示法解析应用题,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图示法不仅可以形象地、直观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启发孩子的解题思路,帮助孩子找到解题的途径,而且通过画图的训练,可以调动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时,可以先把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用图表示出来,然后通过图去寻找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许多方法。如列表法、比较法、方程法等,注重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使孩子能逐步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思维规律,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切实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如下四种具体应用题题型详解 1.一般应用题
一般应用题没有固定的结构,也没有解题规律可循,完全要依赖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线索。
要点:从条件入手?从问题入手?
从条件入手分析时,要随时注意题目的问题 从问题入手分析时,要随时注意题目的已知条件。
例题:某五金厂一车间要生产1100个零件,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130个。剩下的如果平均每天生产150个,还需几天完成? 思路分析:
已知“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130个”,就可以求出已经生产的个数。已知“要生产1100个机器零件”和已经生产的个数,已知“剩下的平均每天生产150个”,就可以求出还需几天完成。
2.典型应用题
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中,有的题目由于具有特殊的结构,因而可以用特定的步骤和方法来解答,这样的应用题通常称为典型应用题。
(1)求平均数应用题
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规律是:总数量÷对应总份数=平均数
注:在这类应用题中,我们要抓住的是对应关系,可根据总数量来划分成不同的子数量,再一一地根据子数量找出各自的份数,最终得出对应关系。
例题:一台碾米机,上午4小时碾米1360千克,下午3小时碾米1096千克,这天平均每小时碾米约多少千克?
思路分析:
要求这天平均每小时碾米约多少千克,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①这一天总共碾了多少米?(一天包括上午、下午)。
②这一天总共工作了多少小时?(上午的4小时,下午的3小时)。③这一天的总数量是多少?这一天的总份数是多少?(从而找出了对应关系,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2)归一问题
归一问题的题目结构是:
题目的前部分是已知条件,是一组相关联的量;
题目的后半部分是问题,也是一组相关联的量,其中有一个量是未知的。
解题规律:先求出单一的量,然后再根据问题,或求单一量的几倍是多少,或求有几个单一量。例题:6台拖拉机4小时耕地300亩,照这样计数,8台拖拉机7小时可耕地多少亩?
思路分析:
先求出单一量,即1台拖拉机1小时耕地的亩数,再求8台拖拉机7小时耕地的亩数。
3.相遇问题
指两运动物体从两地以不同的速度作相向运动。
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是:
①相遇时间=相隔距离(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和
例题:两地相距500米,小红和小明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行60米,小明每分钟行65米,几分钟相遇?
②相隔距离(两物体运动时)=速度之和×相遇时间
例题: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10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已知货车平均每小时行45千米,客车每小时的速度比货车快20﹪,求甲乙相距多少千米?
③甲速=相隔距离(两个物体运动时)÷相遇时间-乙速
例题: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相距648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4.5小时相遇。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相遇问题可以有不少变化。
如两个物体从两地相向而行,但不同时出发; 或者其中一个物体中途停顿了一下;
或两个运动的物体相遇后又各自继续走了一段距离等,都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另:相遇问题可以引申为工程问题:即工效和×合做时间=工作总量
4.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问题。
题目特点:
工作总量没有给出实际数量,把它看做“1”,工作效率用来表示,所求问题大多是合作时间。
例题:一件工程,甲工程队修建需要8天,乙工程队修建需要12天,两队合修4天后,剩下的任务,有乙工程队单独修,还需几天?
思路分析:
把一件工程的工作量看作“1”,则甲的工作效率是1/8,乙的工作效率是1/12。已知两队合修了4天,就可求出合修的工作量,进而也就能求出剩下的工作量。用剩下的工作量除以乙的工作效率,就是还需要几天完成。
第四篇: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分析应用题的策略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分析应用题的策略
摘要:应用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来,旨在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俗话说,读懂了题意,题目就等于会做了一半。
关键词:错误
对症下药
联系生活
看、读、想、说
解题方法
解题技巧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包括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运用四个部分。其中所说的实践和运用就是我们说的解决问题-------应用题。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每一本教科书都必有的内容。,并且将解决问题这一版融入到了每一个单元的知识体系中,几乎每一单元后面都会有解决问题。可见人们越来越重视“解决问题”这一板块,我们教师不光要让学生懂得基本的数学理论,更要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应用题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它考察了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例如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各种思维品质。在各级各类的数学调研中,应用题所占的分值大约有25—30分,由于应用题没学好,在小学里各年级有了应用题学困生,应用题学习成了师生最感头疼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应用题教学必须从低年级抓起。对于低年级学生如何分析应用题的方法的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可能对于今后的应用题学习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比较注重对应用题的教学,善于发现分析学生解答应用题中的错误,并在探索中“对症下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下就谈谈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中的常见错误及我的解决办法。
一、学生常见错误分析:
1、看词解答,确定算法。学生看到“一共”就用加法,看到“还剩”“走掉”等就用减法,看到“比„„多”就用“加法”,“比„„少”就用“减法”,看到“倍”就用“乘法”等,学生根本不去认真读题,不去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结果导致错误百出。如“小刚看一本故事书,看了30页,还剩10页。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由于学生不认真分析题意及数量关系,见到“还剩”这个字眼,就用减法计算,故错解为(30-10=)20(页)。又如“一只东北虎重360千克,一只东北虎的体重是一只鸵鸟的4倍,一只鸵鸟重多少千克?”学生看到“倍”这个字,想也不想就列式为:360×4。
2、读题不全,缺乏思考。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差,很多时候读题读一半,不加思考就动手解答,造成错误。常见的如:“从树上飞走了9只小鸟,又飞走了8只,两次共飞走几只小鸟?学生错解为(9-8=)1(只)。只从表面去分析,认为“飞走”就是“减少”,看不到题中是求“两次共飞走多少只小鸟”这个问题,因而用减法计算。
3、接受干扰,乱凑数据。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材安排的应用题中往往穿插了一些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给学生思维设置障碍。而有的学生就认为凡是题里的数据就必须用到,这样就造成了新的错误出现。例如:如“超市进了18筐草莓,每筐装15盒草莓,每筐草莓要20元,这些草莓一共要卖多少钱?”。学生错解为18×15×20=5400(元)。②一个厂房里有2排机器,左边有4台,右边有5台,一共有多少台机器?学生错解为2+4+5=11(台)。
二、对策探讨:
从教师教学层面上来看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重视演示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都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进行必要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如教学“苹果有5个,梨有4个。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时,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苹果和梨的图片在教学中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正确确定算法。
(2)模拟表演情景。例如:教学:“树上先飞走6只鸟,又飞走3只鸟,两次一共飞走几只鸟?”时,我让6个学生来表演小鸟先飞走的情景,再请3个学生表演又飞走的情景,看完表演学生就很容易知道要求“两次一共飞走几只鸟?”就要把先飞走的和又飞走的合并起来,要用加法计算。
(3)画图展现结构。如:有4袋苹果,每袋6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这个题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场景,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把它表现出来吗?这是一个无声的外化过程。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所画的图形,说出思维的全过程,这样做充分应用了顾明远的出声想的实验方法来展现问题情景。
(4)密切联系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突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要求,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应用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来,旨在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A、选取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新教材在这方面安排的很好,教师可以利用教材进行教学,也可自主选择合适的例子。例如:小朋友们去春游,汽车可以坐45人,已经上车30人,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学生已有了坐车的经验,解决问题就比较容易了。
B、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验证应用题。例如:“小红买一支钢笔8元,营业员找给她5元,小红付了多少钱?有学生误解为:8-5=3(元),这时,老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经验问:你买过东西吗?3元钱可以买8元的钢笔吗?学生就会知错就改,讨论得出:用了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
当然,教师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我的经验也有不足的地方。同时我觉得教学是双向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从学生方面说主要要做到:看、读、想、说四位一体。
看即多观察。“解答应用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在编排应用题时不急于求成,而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最开始出现的是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应用题(图画),运用数数等已有知识直接获取一些表层信息。如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苹果分为几堆?左边和右边各有几个?此外图上还画了什么?数错,不看问题是一年级学生解应用题中常犯的毛病。如果重视学生的观察训练,效果会好得多。这样可让学生初步感知应用题由三个部分组成,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俗话说,读懂了题意,题目就等于会做了一半。正确地理解应用题是弄清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朗读在应用题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读题要“咬文嚼字”。在朗读应用题时,有些时候是需要老师来范读,再学生来读。避免一些不认识的字引起学生的胡乱猜疑。一般来数,学习不好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在探字,要不就是断断续续地读出,但是他们自己没有感觉到。这种习惯就是他们的弊病。有些学生是为了读题而读题,而不是以做题为目的。在读应用题时他们就不能找出应用题关键的字或者句,就不能理解题意,更不要说出列出正确的算式了。
二、读题要有计巧,带有目的去读。朗读的次数高年级在1-3遍为好。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差可以多读几遍。例如:在教学“比多比少应用题”时,有一道例题“现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7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来理解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我设计了如下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读(读第一遍回答):谁和谁比?(读第二遍回答):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读第三遍回答):谁多谁少?(读第四遍回答): 题目是求多的还是少的。在通过朗读,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就更明显了,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求多的数用加法来算。求少的数用减法来算,朗读减缓了学生的坡度,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方法。
想即敲(数量关系),这里面最好的方法就应用题变成自己的话,我对学生经常进行此类的训练。如根据已知条件,补充问题。或者根据给出的一个已知条件和问题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还有看图编应用题,根据算式编应用题等形式。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连乘应用题许多学生分两步列算式时爱把第一个求出的总数的单位搞混淆。我就训练学生根据6×5×38编连乘应用题。有的学生说“一只玩具熊要6元,每箱有38个熊猫,玩具店卖了5箱,求一共卖了多少钱?”有的说“我们学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有38人,我们全校一共有多少人?”通过比较就能得出第一种编法不正确。第一个数量必须和第二数量有关系。
说即合作交流,为让学生弄懂题意,教师应将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教师应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要鼓励学生多说,即使错了也不要批评学生。其实,数学就是找规律、找关系、形成表达式,这整个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我们应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猜测,去尝试。教学应用题时,主要是让学生多说条件和问题,多让学生创造性的“重复”某一题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题意定会事半功倍。
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珠联璧合后,教师还需精心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有趣的练习,使学生巩固解题方法,熟练解题技巧,获得成功的体演。
以上几点只是我对应用题教学工作中的粗浅认识,只要我们各年段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多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生活中,多以贴近学生生活事例为例,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相信通过循序渐进的知识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增长,会感受到学习应用题是快乐的!
参考资料:《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五篇:小学毕业班应用题复习方法与策略
六年级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
复习方法与策略
小学阶段《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整理和复习是数学总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小学新的《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所以《实践与综合运用》复习教学应适当降低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整合性、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成份。这里就结合实例谈谈自己复习中的一些想法。
一、分类复习,理清知识脉络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复习,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小学所学过的应用题知识和技能,使遗忘的知识得以重现,薄弱环节得以巩固,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版块”。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根据,以“教材”为准绳,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组成块,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整数、小数应用题
(1)基本数量关系
部总关系:部分数+部分数 = 总数
总数-部分数 = 部分数
份总关系:每份数×份数 = 总数
总数÷份数 = 每份数
总数÷每份数 = 份数
相差关系:较大数-较小数 = 相差数
较大数-相差数 = 较小数
较小数+相差数 = 较大数 倍数关系:比较量÷标准量 = 倍数
标准量×倍数 = 比较量
比较量÷倍数 = 标准量
这四种基本数量关系是解决较复杂应用题的基础。
(2)一般复合应用题:由几道相关联的简单应用题组合而成。在解题时,要通过分析把复合应用题分解成几道简单应用题,关键是找出中间问题。
(3)典型应用题
平均数应用题:① 抓住问题,确定“总数量”与总数量对应的“总
份数”。
② 运用“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解题
归一问题:① 求出每份数
② 根据问题用乘法或除法解答
行程问题:速度×时间=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① 分数、百分数的基本应用题
A、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B、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C、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② 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③ 工程问题:把工作总量看作“1”,工作效率 = 1÷时间 ;
基本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 1(3)比和比例应用题
① 比例尺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② 正比例应用题
依据两种相关联的量,抓不变量,列方程解
③ 反比例应用题
无论多么复杂的应用题都要运用基本数量关系一步一步的计算来解答。因此,在复习时,特意安排了一些有助于训练发散性思维的基本练习题。
如给出两个条件:甲数是10,乙数是4,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多提出些问题。练习时,先要求学生提出用一步解答的问题。
如:“乙数占甲数的几分之几”,“乙数比甲数多多少”“ 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等。然后再要求学生提出用两步解答的问题。
如“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甲数给乙数多少两数相等”,“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乙数占两数和的百分之几”等。
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我们复习时还采用给名称要学生编题的练习形式。如已知单价和总价,编求数量的题目;已知路程和时间,编求速度的题目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为解答较复杂的典型性应用题打下良好基础。在编题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对数学术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只有准确理解,才能正确运用。如增加、增加到、增加了,提高、提高到、提高了,扩大,缩小等。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易混的术语,如减少了和减少到等要让学生区别清楚。
二、改变呈现方式,讲究解题策略
《实践与综合运用》教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例如:请你到三家文具店采购相同的作业本,作业本的价格都是每本0.5元,不过店家的优惠措施有所不同:
新华店:一律九折优惠,文斋店:买5本送1本,立方店:满55元八折优惠。
六(1)班要买100本作业本,去哪家商店购买比较合算?请写出思考过程。
0.5×100=50(元)
1、新华店:50×90%=45(元)
2、文斋店:50×5/1+5≈42(元)或买84本送16本共42元。
3、立方店:55×80%=44(元)(110本)
从价格上看,在文斋店采购有最省钱的优势。但从立方店采购也可以用较少的钱多得10本作业本,同样可以考虑。
无疑这样的教学使解题策略多样化,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注重反馈,深化拓展
在掌握基本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对错例的分析与拓展也由为重要。例如以下的几道典型错题:
1、足球有60个,比篮球的3/5还少20个,篮球有几个?6 0 ÷3/5-20=80(个)【没有找准对应关系】
2、客车行一段路程,前4小时行了240千米,后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客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40+80)÷(4×2)=40(千米)【受到前一条件的负迁移影响造成失误】
3、修一条600米的路,甲队单独修需20天,乙队单独修需30天,两队同时修共需几天?600÷(1/20+1/30)=7200(天)【对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没有掌握好,易把具体量和分率混淆】
4、老王先用4千克黄豆做了12千克豆腐,照这样计算,再做75千克豆腐,前后共需多少黄豆?12÷4×75+4=229(千克)【没有正确求出实际解题所需的每份数】
5、在相同的时间里,小王每加工一个零件用5分钟,共加工了80个。小李每加工一个零件用8分钟,则他可以加工几个零件?
解:设小李他可以加工X个零件。80∶5=X∶8;X=128【判断正反比例时只注重不变量,没有联系两个变量而造成判断错误】
学生解题错误正好是信息的一种及时反馈,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获得正确解决方法。同时,抓住时机适当拓展深化。如上述例题2的正确解法是:(240+80×4)÷(4×2)=70(千米);但由于时间相同,则可简化为(240÷4+80)÷2=70(千米)。还有例题4用比例方法解,则出现这种错误的几率大大降低。
四、突破壁垒,促进融合应用题教学和运算教学紧密结合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应用题教学 改革的核心内容。这是和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相联系的。因此,学生解决问题心理特点决定了在应用题复习中不应过分强化类型。只有把情境和运算意义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能力。
例如:一个修路队,原计划每天修80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20%,结果用12.5天就完成任务。原计划多少天完成任务?可有下列解法:
1、80×(1+20%)×12.5÷80=15(天)
2、12.5×(1+20%)=15(天)
3、设计划用x天完成。
80x=80×(1+20%)×12.5; x=15
4、设原计划用x天完成。
①80∶80×(1+20%)=12.5∶x; x=15
②1∶(1+20%)=12.5∶x ;x=15 上述几种解法分别是按解一般应用题的思路、分数应用题的思路、方程解的思路和用比例解的思路进行分析的。
再如:5吨菜籽榨菜油2吨,8吨菜籽可榨菜油多少吨?(归一)
8÷(5÷ 2)
2÷ 5× 8
×(8 ÷5)
5∶ 2=8 ∶ X
上述几种解法除了用归一法解,还用到了倍比、分数百分数、比例等方法解题。
例:两个城市相距500千米,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客车行完全程需8小时,货车行完全程需10小时。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行程)同样可以用(行程)以外的方法解答。通过这些应用题的复习,引导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过的解应用题的各种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五、深入分析,强化思维训练
例:六(1)班参加数学趣味小组的人数是未参加的1/3,后又有4人加入趣味小组,这时参加数学趣味小组的人数是未参加的1/2。六(1)班共有几人?
由于表面上本题中的标准量“未参加人数”是一个变量,造成学生解答困难。但如果抓住不变量“总人数”作为标准量,则问题迎刃而解:4÷(1/3-1/4)=48(人)。与这种变中求解的解题策略相比,列方程解应用题则相对稳定得多了。引入列方程解应用题,可以使应用题(主要是逆思考的)化难为易,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但列方程解应用题并不像算术方法解题那样已经习惯成自然。因此,要进行一些对比性强的适应性训练,以突出方程解的优势,养成习惯(如上述错例中的1、4、5等)。让学生可以根据应用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较简便的解法,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六.差异对待学生,使其各显特长
我们的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可以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分为不同等级,也把应用题分为不同题型。如:纯粹模拟迁移的基础题,基础知识的延伸题和综合性的拔高题。不同层次学生与题目对应而做,这样无论是从题量还是从题目的难易程度上都能因为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区别,体现的是按能分配,各尽所能。关注个体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的思维过程,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同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
《实践与综合运用》测试题
姓名:
学号:
得分:
1、去年农业收入是30万元,今年收入比去年增产15%,增产多少万元?
2、一件上衣的售价是480元,比原价降低了20%,降价了多少元?
3、12元钱,够买24支圆珠笔,或40支铅笔,现在两种笔要买同样多,并且要把这笔钱用完,两种笔各能买多少支?(用两种方法解答)
4、一个零件,原来做要56 小时,现在做要45 小时,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几?
5、2000年我市农业收入是1500万元,比2004年的1/3 多500万元,2004年我市农业收入是多少万元?
6、客车从始发站开出时正好满座。到湖滨站时,有25%的乘客下车,又有21人上车,这时9人没有座位。现在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7、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镇中点向相反方向行驶,3小时后,客车到达甲镇,货车离乙镇还有30千米,已知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3∶4,甲乙两镇相距多少千米?
8、利民个体服装店上午卖出两套时装,卖价都是480元。其中一套亏损20%,而另一套赚了20%。该店卖出这两套服装后,实际赢利或亏损多少元?
9、甲车间与乙车间的人数比是7∶8,如果乙车间调16人到甲车间,两个车间的人数就一样多,甲、乙车间各有多少人?
10、用五块长1.2米,宽0.3米的木板做一张最大的圆桌,(1)给圆桌的四周包上铝条,每隔20厘米钉一颗铜钉,至少要几颗铜钉?(π取3)(2)给这张圆桌配一块和桌面一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要多少平方米(π取3.14)
11、现有含药60%的消毒剂2千克,需要加清水配成含药0.5%的药水进行消毒,需加清水多少千克?
12、果品公司购进桔子5.2万千克,每千克进价0.98元,付运费开支1840元,预计损耗为1%。如果希望全部进货销售后能获利17%,每千克桔子零售价当定为多少元?
13、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3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要24天完成,丙队单独做要20天完成,如果三队合做要多少天完成?
14、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15天完成,乙单独做20天完成,甲乙合做5天后,还剩下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15.一份稿件,单独一个人抄,甲要8小时完成,乙要12小时完成,如果乙先抄3小时,剩下的甲乙合抄,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16、一批电风扇,原销售价为200元,在甲、乙两家商场均有销售。甲商场用如下方法促销,买一台单价为195元,买两台单价为190元,依次类推,每多买一台单价减少5元,但每台最低不低于150元。乙商场一律按原价的88%销售。不考虑其他因素,你认为去哪家商场更合算?
17、张、王、李三人组建了环球电脑有限公司,一年后环球电脑有限公司的股东分红大会开始了,张总经理宣读公司经营状况及各股东的入股情况:“本公司今年盈利80万元。张持有50000股,王持有30000股,李持有20000股,盈利的一半用于今后公司的发展,其余的钱分给各股东。”请你帮助他们算一算,张、王、李每人应分得多少?
18、王叔叔贷款10万元买一辆汽车跑运输,贷款年利率5.49%,计划三年还清贷款和利息。他用汽车载货平均每月运费收入0.7万元,其中开支有三项:油费是运费收入的10%,修理费、养路费和交税是运费收入的20%,驾驶员每月工资110 万元,其余才是利润。请你算一算,三年的利润能否还清贷款和利息。
19、为了有效地使用电力资源,宁波市电力局从2002年一月起进行居民峰谷用 电试点,每天8:00至22:00每千瓦时0.56元(“峰电”价),从22:00至次日8:00每千瓦时0.28元(“谷电”价),目前不使用“峰谷”电表的居民每千瓦时0.53元。明明家在使用“峰谷”电表后,四月份付电费95.2元,经测算比不使用“峰谷”电表要节约10.8元。
(1)如果不使用“峰谷”电表要付多少元?
(2)四月份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
(3)四月份“峰电”和“谷电”各用多少千瓦时?
20、王丽的父亲上月从工作单位取得当月工资1600元,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规定,每月的个人收入超过1200元的部分,超过部分不满500元的,应按照5%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请你思考下面的问题:
(1)王丽的父亲这个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2)如果杨洁的父亲上月缴纳个人所得税是25元,王丽的父亲与杨洁的父亲比较,哪个人的工资高?杨洁的父亲月工资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