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19-05-13 02:1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考: 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3、进一步引导: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05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3题

1、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课后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二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完成第2~3页练习一第4~8题。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二、完成练习一第4~8题

1、完成第4题。学生读题后独立解决。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

3、完成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检查正确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

4、完成第7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

5、完成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三、读读“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交流:读完后你有什么想法?

思考:为什么不可以说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比2005年提高了0.3%?

突出单位1不同的两个百分数不能直接相减。你还能举些有关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纳税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初步

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 疑难点:分段纳税的有关知识。熟练地运用百分数进行纳税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幻灯投影出示)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05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额的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18万和360万分别表示什么? 那么这儿应缴纳的营业税应该怎样求呢?

学生讨论并练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四、拓展提高 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05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超过部分不到500元的 5% 超过部分是500元---2000元的 10% 超过部分是2001元---5000元的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五、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2-3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15%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四课时 利息 教学目的: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信用社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老师的家里有8000元钱暂时还用不着,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

2、这位同学的建议不错,我就把这八千元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储蓄知识

2、说得真好,储蓄能支持国家建设,这是储蓄的优点,我们一起看以下的信息投影:2001年12月,中国各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363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这些钱都是我们大家平时的储蓄。据统计,到2005年底,我国城市居民的存款总数已经突破10万亿,所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对国家、个人都有好处。

3、储蓄时要做哪些工作?储蓄分几种类型?

结合自己的理解,向大家说说什么是活期和定期,什么是零存整取各整存整取吗?

三、参与实践,内化体验

1、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老师先谢谢大家能相互交流这么多的储蓄知识。现在老师就带上这些钱,准备把钱存入我们泰兴镇的信用社,存款之前,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给了老师一些存款单,要老师完整的填写这张存款单,现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这样一张存款单,你知道各部分该如何填写吗?试试看!(学生一边相互讨论一边填写)

2、学生展示所填表格,并相应介绍

3、刚才同学们都顺利的把八千元存入了信用社。假设过了几年之后,存款到期了,老师去信用社把它取出来,同学们都记得当初存入信用社的金额是人民币八千元整,现在取出来是不是也只是人民币八千元整?是少了还是多了?这些多出来的一部分钱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么?

4、什么是利息?八千元又是什么?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

5、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进行调整

6、根据你们刚才所填写的存单,你能帮助老师算出八千元到期时有多少利息吗?

四、联系例题,升华认识

1、你能帮亮亮算一算,到期时他可以得到多少利息吗? 学生计算后看书,与书上较对

3、根据你手上所填写的存单能否帮老师算一算,老师实际得到多少利息?

学生计算后,汇报交流。

五、自主归纳,实际运用

1、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掌握了什么本领?

2、运用所知识完成练习二的5、6、7、8题。

第五课时: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4和“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与打折有关的其他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有关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认识折扣。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做“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

2、探索解法。

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是什么关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二、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要求说说每种商品所打折扣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

2、做练习三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3、做练习三第3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口答。

4、做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四、全课小结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出要求:课后抽时间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题(6):折扣问题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的5至9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折扣的有关知识及计算方法。

2、理解在农业生产中成数的有关知识。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有知识经验。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一些练习。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5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出示地5题的两张图片。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2)学生列式求出夹克衫的实际售价、西服的实际售价。(3)交流:是怎样想的?

(4)依次出示书上的问题,问:哪个问题已经求出了,哪个问题还没有求?该怎样求?

(5)学生列式,并讲评。指出,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2、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1)学生试做。

(2)交流讲评,并小结方法。指出:当单位1的数量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进行计算。当单位1的数量未知时,通常要列方程计算。

3、完成练习三的第7题。(1)学生试做。(2)交流讲评。

4、完成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用贵宾卡买,相当于在在八折的基础上再打九五折。

5、完成练习三的第9题。学生试做后讲评。

三、小结。

指出要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四、阅读“你知道吗”

五、作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完成相关的练习册。

课题(7):列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第11页例5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教学过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教学例5 出示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1)读题,理解题意

问: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画图

问:如果画图,应该先画谁?再画谁?如何画?

如果用X表示男生的人数,那么女生人数怎样表示?(逐步完善线段图)

怎样表示36人?

得出数量关系式: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美术组的总人数(3)让学生列方程解答(4)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5)检验 让学生尝试检验 ;

交流总结:看男生+女生是不是等于36人,并且还要看女生除以男生是不是等于80%。

二、教学“练一练”

1、学生练习

2、交流讨论两点:一: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二: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

3、比较两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小结

问:今天学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1~4题

其中第4题,要引导学生将此题跟例题相比较,沟通百分数问题和倍数、分数问题的联系。

五、课堂总结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题(8):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2)教学内容:第12页例6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四5~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体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出示例6: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比九月份节约20%。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

问:十月份用水量比九月份节约20%,这里的2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这两个数量比较时,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九月份用水量的20%是哪个数量?

3、让学生画图,根据图进一步理解以上3个问题

4、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数量。

5、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6、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7、检验

可以用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除以九月份,看是不是20%;也可以用九月份减十月份比 九月份节约的,看是不是440立方米。

二、教学“练一练”

1、做第1题,先审题

问:比舞蹈组人数多20%应该怎么理解 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解答

2、做第2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比原价降价15%的意思及等量关系。再让学生解答。

三、巩固练习对比练习:

1、练习四的第8题:先解答;交流比较;小结:虽然一个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相同,但由于另一个条件不同,表示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2、练习四第9题: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写出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四、回顾总结

五、作业:练习四第5、6、7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题(9):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3)教学内容:练习四第10~16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沟通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根据所给信息,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60%

2、一种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0%

3、松树的棵数比柏树多1/5

4、红花和黄花一共有100朵

5、一种商品,打七折出售。

二、巩固练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做练习四的第11题(1)先让学生画线段图(2)选择合适的数量关系(3)列出方程解答(4)进行对比

2、做第14题

(1)读题,理解含有分数的条件,说出等量关系(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3、做第15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中两个分数的不同含义,分析含有分率的条件。(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3)列方程解答

三、总结

四、作业:第10、12、13、16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题(10):整理和复习(1)

教学内容:第15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1~6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体会数学学习的收获。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问:本单元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小组讨论:

1、你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二、练习与应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完成第1题(1)先独立完成(2)交流点评

(3)总结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及思考方法。

2、完成第2题(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

(2)明确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关系(3)填表计算

3、完成第3、4题(1)让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总结:当单位“1”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

4、完成第5、6题(1)先画图(2)解答

(3)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

三、课堂总结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题(11):整理和复习(2)

教学内容:第16页7~11题及“探索和实践

教学目的: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7题(1)独立解答(2)交流算法

2、完成第8题

(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是一铜的,一是锌的千克数。

3、完成第9题

4、完成第10题(1)理解题意

问:两个百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为单位“1”?

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要算这个月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需先求出什么?(2)学生解答

5、完成11题(1)读题

重点理解“携带行李超过20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飞机票原价的1.5%购买行李票”这句话的意思。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明确两点:

一、首先算出超过20千克的那部分重量;

二、行李票的价格=飞机票原价*1.5%。(2)学生解答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12题

(1)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及自己的体重(2)根据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标准体重(3)根据公式算算实际体重是否属于正常体重

2、完成13题(1)现场调查(2)分别算出百分数

3、思考题

引导分析:利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先算出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价是:104*80%=130元 再算出商品的成本价:X+30%X=130,求出X=104元 作出判断

四、评价与反思

圆柱和圆锥

第一课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第二单元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

3、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

有两个圆面

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

底面是圆形

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习

1、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四、作业

做练习五第4题: 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并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再计算出它们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课后记: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圆柱的表面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21~2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发现圆柱侧面展开的形状,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探究计算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重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圆柱形状的罐头,外面有可以展开的商标纸。

一、教学例1

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

问:你能想办法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⑴拿出圆柱形的罐头,量出相关数据,在小组中讨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⑵交流:你们是怎么算的?

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

⑶讨论: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中哪个面的面积?

观察一下,展开后的长方形商标纸的长与宽,与圆柱中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出示例1中的罐头。

⑴师: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如果不展开,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测量什么数据比较方便?

⑵出示数据: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

⑶学生算出商标纸的面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⑷交流: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果知道的是底面半径,怎么算呢?

3、小结:算商标纸的面积,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面积。

追问: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中的圆柱。

⑴问:如果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⑵让学生算一算后交流。师板书:

长:3.14× 2=6.28(厘米)

宽:2厘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⑶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厘米?

板书:直径2厘米 半径1厘米

2、引导画出圆柱的展开图。

⑴这个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什么?

⑵如果要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要画哪几个图形?分别画多大?

⑶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

⑷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⑴讨论:什么是圆柱的表面?怎么算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 2 + 圆柱侧面积

⑵算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算后交流,提醒学生分步计算。

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

⑴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⑵对照板演,讨论:

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知道底面圆的直径怎么求圆柱的底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知道圆的半径呢?

想一想:如果知道的是圆的周长呢?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四、作业:完成练习六第1、2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课后记: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学内容:教材23~24页练习六的 第二课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二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正比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正比例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教具准备: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1、一列火车2 小时行驶2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平均每米布多少元? 3、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习册,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习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

第 1 页 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正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教学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时间(时)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2)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表中有哪几种量?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2)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师板书: 90/1=90 360/4=90 540/6=90(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速度)(3)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第 2 页(4)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1 2 34 5 6 7

总价(元)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3)回答下面风个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吗?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花布的什么?(4)小结。

花布的米和总价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第 3 页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比较上面的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么?

(3)师:例1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4)概括关系式: Y/X=K(一定)4、教学例3。出示例3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说说?指名口述、师帮助纠正。关系式是: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重量(一定)5、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巩固练习第13页做一做

五、总结。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第 4 页 2、怎样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第 5 页

第三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精品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

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让学生在简单的操作中逐渐发现问题的复杂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小组合作与个人独立思考的探究过程中寻求并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接着,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利用所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从“学习知识”向“掌握技能”转变,养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方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1页例5及练习十八相应习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一册都安排有一个单元“找规律”或“数学广角”的内容。其中“找规律”是让学生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数学广角”中渗透了排列、组合、集合、等量代换、逻辑推理、统筹优化、数学编码、抽屉原理等方面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六年级下册中所安排的《数学思考》则是让学生回顾自己所学会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而本文所描述的案例是教学《数学思考》中的例题5。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教学目标

1.通过例5的问题解决,使学生经历从不知到知,从毫无头绪到懂得化难为易的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举例子”的方法(枚举法)探索解决问题策略。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和不怕困难勇于思索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观察、探究、发现规律,解决相对较难的问题。

难点:例5中发现规律后的进一步理解本因。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卡(探索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点明中心

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听过吗?要称一头大象的重量,在当时来讲本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曹冲却利用浮力原理,变称大象为称石头。使这件事情变得很„„(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册的“数学思考”(板书课题)。学习如何用数学思想方法,使原本困难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容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遇到困难的问题,只要善于思考,同样可以化难为易,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实践探究,感受思想 ㈠画一画、数一数

1.四点:教师提供给每生一张画有四个点的练习纸。要求每两个点都用一条线段连接(也就是说,每各点都要和其他点连接,不能重复,不能遗漏),并数一数,一共可以连几条线段?(6条)

2.八点:同样的要求,试一试,并汇报感受。(28条)生:太乱了、太花了、很容易重复画、很可能漏掉„„

【设计意图:简单的操作过后,学生基本理解题目的意思,也初步感受到问题的困难所在。这样的挑战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刺激作用。为探究和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㈡设疑激趣,引发思考

1.设疑:课件出示20个点。跟刚才同样的要求,你做得到吗?(如果不画出来,能说出一共几条线段也行。)(190条)

2.激趣:看来,这个问题目前对同学们来讲确实很难,需要同学们寻找并利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哦。有没有信心挑战?

【设计意图:当学生在第一个环节获得一点成功,同时又产生了一些困惑时,强烈的问题冲击,使学生“试着数数看”的想法彻底打消。同时也迫切需要寻求简便的办法来解决,从而激发了探究欲望。】

㈢动手尝试,发现规律

1.四人小组合作,完成“探索卡1”。

要求:做好分工,一人画、两人检查、一人记录。2.小组交流讨论,寻找奥妙。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总结经验。

5.解决问题:6点、8点、20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观察,发现规律,推广运用,与第一环节的目的不同。虽然学生在本环节中获得的“方法”只是肤浅的、表面的,却足以解决问题。】

三、深入挖掘,理解方法

1.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了。但是,我们不光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吗?我们只是通过几种简单例子来推理,是不是一定正确呢?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2.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探索卡2”。3.学生汇报,集体补充。

4.回顾: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5.小结:遇到较困难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子”、“找规律”等方法,使问题变得容易。

【设计意图:学生如果只停留在发现“数字规律”那不是我们教学的本意,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

四、综合运用,体验成功 1.教师提供两道思考题:

① ②

有几条线段? 有几个角?

2.要求:结合今天学习的方法,试一试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简单办法。要求汇报时,重点讲如何发现方法的。

3.分组练习:一二组完成第一题的探索,三四组完成第二题的探索。4.各选一代表汇报。(如果时间不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如果时间剩余,就做课本94面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样的问题举不胜举,不可能带着学生一一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正是所谓的“授之与渔”了。】

五、总结回顾,深化认知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思路

一、乐“渔”

学生更喜欢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而主动探究的欲望则需要师者来调动。数学思想方法本身对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能抓住学生的,除了“兴趣”就是“好奇”。简单的操作过后,学生基本理解题目的意思,也初步感受到问题的困难所在。当学生在第一个环节获得一点成功,同时又产生了一些困惑时,强烈的问题冲击,使学生“试着数数看”的想法彻底打消。同时也迫切需要寻求简便的办法来解决,从而激发了探究欲望。在上述片段中,教师尝试着让学生“碰钉子”。“画到手软,算到眼花”使学生自发的提出要求寻找“办法”来解决。可以说,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言是成功的。我们想要“授之以渔”,也要看学生乐不乐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乐渔”了,才能真正的学会“渔”。

二、解“渔”

让学生通观察,发现规律,推广运用,与第一环节的目的不同。虽然学生在本环节中获得的“方法”只是肤浅的、表面的,却足以解决问题。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了成功,更加确信好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采用这样的方法处理问题打下基础。在这一片段中,教师要向学生“授渔”。却没有手把手的教,而是让学生自己摸索、自己“解渔”。真正经历了寻求方法的过程,避免了纸上谈兵的思想灌输。

三、释“渔”

“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学生如果只停留在发现“数字规律”那不是我们教学的本意,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明白刚才我们的发现,并不是巧合,而是数学本身蕴涵的有趣规律。学生豁然开朗,更加坚信数学蕴涵的无穷魅力和数学方法的重要性。教师在这里巧妙的把问题的解决过程一分为二,先是通过“探索卡一”找到规律,再通过“探索卡二”理解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做法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四、善“渔”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进行了经验总结之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性的方法迁移,无疑起到了巩固推广的作用。因为,类似这样的问题举不胜举,不可能带着学生一一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正是所谓的“授之与渔”了。当学生掌握

于“渔”了,便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第四篇:人教版六年级小学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小学数学下册教案

2002至2003学第二学期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一)简单的统计

(一)8课时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5课时左右

2.求平均数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机动1课时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15课时左右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8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约数和倍数17课时左右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2课时

2.能被2、3、5整除的数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3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5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左右

1.分数的意义6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4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6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实践活动:数字与编码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左右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3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2课时左右

(六)总复习5课时左右

合计大约80课时左右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册教学要点

1.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

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5.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6.约分和通分。

7.分数大小的比较。

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四、教学方法措施

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课题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方法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推荐

六年级是五年级和七年级之间的年级,也是六年制小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年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共六套,沙、米,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圆锥形小麦堆。

师:看,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小麦丰收了。张小虎和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爷爷用竹子量了量麦堆的高和底面的直径,出了个难题要考考小虎:你能算出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

这下可难住了小虎,因为他只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怎么计算还没有学,怎么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感兴趣的情境,巧妙至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互动新授

1、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呢?

根据学生的各种猜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与那种图形的体积有关?

进一步观察、比较、猜测。教师举起圆柱、圆锥教具,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让学生想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会猜测: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2倍,3倍,4倍或其他。

2、实验探究。

(1)教师布置实验任务。

出示教材例2.① 从准备好的圆柱、圆锥体容器中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容器来。

② 用倒水的方法量一量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布置实验要求:各组根据需要选用实验用具,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轮流操作,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一号圆锥 二号圆锥 三号圆锥

次数

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

(2)开展实验探究。

① 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

② 实验研究。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一边实验,一边收集整理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3)分析数据,作出判断。

① 各组说说各种实验结果。

② 观察分析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圆柱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也有两次或四次等不同的结果)

③ 进一步观察分析,什么情况下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

(各组互相观察各组的圆柱圆锥,发现只要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都是圆锥体积的3倍,也就是说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④ 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圆锥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教师用标准教具装水实验一次)

(4)总结结论

结论1: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2: 圆柱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3、启发引导 推导公式

师:对于同学们得出的结论,你能否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呢?

生: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所以我们可以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我们就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

计算公式:V= 1/3 sh

师:(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回答,师做总结

4、简单应用 尝试解答

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运用拓展

1、试一试

一个圆锥形零件,它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练一练

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3、实践性练习

师:请你们将做实验时装在圆柱容器里的水换成沙(或米)试一试,看结论是否一样。然后把它倒出,堆成一个圆锥形沙(米)堆,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它的体积。

4、开放性练习

一段圆柱形钢材,底面直径10厘米,高是15厘米,把它加工成一个圆锥零件。根据以上条件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可小组讨论)

(四)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互说中系统整理)

2、用什么方法获取的?你认为哪组表现最棒?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方法进行猜测、验证、交流,从而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下载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六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阶段,数学更是教学中的重点,而比例的意义教学又是整个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将现在学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 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教案

    六年级下册教学 教案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第一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教参P32-35 学情分析: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一......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圆锥教案

    公式 例题 题型一:展开圆柱的情况 1、 展开侧面 (1)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展开后的侧面一定是个( )。 (2)一个圆柱体,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是10厘米,底面周长是31.4厘米,把这个圆柱体......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周)

    课题 :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课型 : 练习课 课时 : 2016年 3月 14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练习二(11-15)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2.培养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合集18篇)

    篇一: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12册教案------2007年春 1 二、圆柱和圆锥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