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
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
【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经典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培养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意义重大。经过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反复诵读,感悟交流——抛砖引玉,拓展创新。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反复诵读 感悟交流 抛砖引玉 拓展创新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背诵优秀诗词80篇。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基于以上思考,我校在2007年11月提出了《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探究》这一课题。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反复诵读,感悟交流——抛砖引玉,拓展创新。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何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呢?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根据古诗词的类别、写作背景以及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灵活创设情境,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表演、音乐激趣等方法精心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静夜思》时,先给学生出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歌曲(《但愿人长久》),谜底是一个人物,要求学生边聆听歌曲边思考。歌曲播放完毕,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有的说是苏轼,有的说是杜甫„„学生兴趣盎然转入古诗的学习,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位教师在教导学生赏析思乡类古诗词时也采用了音乐激趣法,可谓“诗中有歌,歌中有诗”,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小学生尤其喜欢听故事。如果在古诗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或传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先讲述一下有关黄鹤楼的故事,崔颢写了《黄鹤楼》,后来李白来到黄鹤楼,想趁着酒意题诗一首,但是他读了崔颢的诗以后,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幸好没有写,否则可能会献丑,因此才有了李白的那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也可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烟花三月当时扬州的繁华景象和风土人情,讲一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后世的影响等。这样既能激发 1
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易于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步:反复诵读,感悟交流。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多读精背,在读中感悟诗词的内涵。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诵读感悟的:
(一)读——自学质疑;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接着让学生说说从诗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或是想知道的?学生提出自学的疑难问题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这不矛盾吗?„„这样既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的感受,又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并就不懂的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
(二)看——观察图景;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古诗的大意之后,教师出示古诗中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
(三)议——读议释疑;
观察过画面之后,让学生回归古诗,带着自己刚才对这首诗的理解再读古诗,要求:读出自己的感情。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再让学生就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孤云”。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四)思——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1、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假如你就是李白,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孤独、寂寞)
2、感悟:作者的这种孤独的内心世界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猜猜看,此时诗人在想些什么?你是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诵读品味语言的内涵,紧扣“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从表面上,诗人找到了朋友,显得轻松自在,其实作者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因为他只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知己”,求得心灵的安慰,并从中感受祖国的大好风光,感受江山的如诗如画。
(五)诵——诵出感情;
诵,即诵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引领学生带着作者的感情来读诗。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全诗,如:小声读、个人读、齐读、配乐读、带着想象读等,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背诵,丰富积累。
(六)评——评价读书。
评,是为了更好地读。如何评价呢?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要求不外乎三个:一是读正确;二是读流利;三是读出感情。而读出诗词的感情则是更高的要求,就是要读出诗的节奏(注意停顿、读出重音),读出诗人的感情,读出诗的意境,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如在诵读《独坐敬亭山》一诗时,就要一步步引导学生读正确、流利,读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情,体会与敬亭山相看时的那种心灵的慰藉。
第三步:抛砖引玉,拓展创新。
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有限,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多积累古诗词呢?除每节课尽可能适当安排多一点教学容量,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应追求一步到位之外,还应该讲一点“多多益善”的策略,可以采用演小品、编故事,打擂台、古诗新唱等形式,再掀教学新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激发孩子课余关注诵读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悠远意境,传承民族文化。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望洞庭》(唐 刘禹锡)、《忆江南》(唐 白居易)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三首诗词的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境遇也不同,为什么教材要把它们编在一起让我们来学习呢?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点呢?由于学生对古诗已经基本理解,所以很快就能领悟出教材的编排是“别有用意”的。虽然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境遇不同,但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写景的诗,都是借景抒情,表现对大自然山水风光的热爱和赞美。这样不断深入,不断拓展,可以由单一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拓宽到一组诗或是由诗人引出一系列的诗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按诗人、诗歌的类型、内容等特点去寻找相关的诗词,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中国经典古诗词博大精深,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走进古诗词,细细推敲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写作内涵。潜入古诗,与诗人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都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探索,期待着大家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篇: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
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
【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经典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培养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意义重大。经过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反复诵读,感悟交流——抛砖引玉,拓展创新。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反复诵读感悟交流抛砖引玉拓展创新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背诵优秀诗词80篇。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基于以上思考,我校在2007年11月提出了《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探究》这一课题。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经典古诗词诵教学“趣赏乐学”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反复诵读,感悟交流——抛砖引玉,拓展创新。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何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呢?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根据古诗词的类别、写作背景以及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灵活创设情境,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表演、音乐激趣等方法精心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静夜思》时,先给学生出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歌曲(《但愿人长久》),谜底是一个人物,要求学生边聆听歌曲边思考。歌曲播放完毕,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有的说是苏轼,有的说是杜甫„„学生兴趣盎然转入古诗的学习,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位教师在教导学生赏析思乡类古诗词时也采用了音乐激趣法,可谓“诗中有歌,歌中有诗”,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小学生尤其喜欢听故事。如果在古诗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或传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先讲述一下有关黄鹤楼的故事,崔颢写了《黄鹤楼》,后来李白来到黄鹤楼,想趁着酒意题诗一首,但是他读了崔颢的诗以后,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幸好没有写,否则可能会献丑,因此才有了李白的那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也可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烟花三月当时扬州的繁华景象和风土人情,讲一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后世的影响等。这样既能激发 1
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易于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步:反复诵读,感悟交流。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
来,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多读精背,在读中感悟诗词的内涵。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诵读感悟的:
(一)读——自学质疑;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接着让学生说说
从诗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或是想知道的?学生提出自学的疑难问题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这不矛盾吗?„„这样既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的感受,又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并就不懂的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
(二)看——观察图景;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古诗的大意之后,教师出示古诗中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引
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
(三)议——读议释疑;
观察过画面之后,让学生回归古诗,带着自己刚才对这首诗的理解再读古诗,要求:读
出自己的感情。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再让学生就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孤云”。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四)思——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1、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假如你就是李白,你会
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孤独、寂寞)
2、感悟:作者的这种孤独的内心世界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猜猜看,此时诗人在想些
什么?你是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诵读品味语言的内涵,紧扣“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从表面上,诗人找到了朋友,显得轻松自在,其实作者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因为他只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知己”,求得心灵的安慰,并从中感受祖国的大好风光,感受江山的如诗如画。
(五)诵——诵出感情;
诵,即诵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
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引领学生带着作者的感情来读诗。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全诗,如:小声读、个人读、齐读、配乐读、带着想象读等,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背诵,丰富积累。
(六)评——评价读书。
评,是为了更好地读。如何评价呢?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要求不外乎三个:一是读正
确;二是读流利;三是读出感情。而读出诗词的感情则是更高的要求,就是要读出诗的节奏(注意停顿、读出重音),读出诗人的感情,读出诗的意境,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如在诵读《独坐敬亭山》一诗时,就要一步步引导学生读正确、流利,读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情,体会与敬亭山相看时的那种心灵的慰藉。
第三步:抛砖引玉,拓展创新。
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有限,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多积累古诗词呢?
除每节课尽可能适当安排多一点教学容量,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应追求一步到位之外,还应该讲一点“多多益善”的策略,可以采用演小品、编故事,打擂台、古诗新唱等形式,再掀教学新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激发孩子
课余关注诵读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悠远意境,传承民族文化。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望洞庭》(唐 刘禹
锡)、《忆江南》(唐 白居易)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三首诗词的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境遇也不同,为什么教材要把它们编在一起让我们来学习呢?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点呢?由于学生对古诗已经基本理解,所以很快就能领悟出教材的编排是“别有用意”的。虽然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境遇不同,但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写景的诗,都是借景抒情,表现对大自然山水风光的热爱和赞美。这样不断深入,不断拓展,可以由单一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拓宽到一组诗或是由诗人引出一系列的诗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按诗人、诗歌的类型、内容等特点去寻找相关的诗词,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中国经典古诗词博大精深,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
走进古诗词,细细推敲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写作内涵。潜入古诗,与诗人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都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探索,期待着大家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篇: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支奇葩,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且还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其语言之精致、凝练,意境之深远,意蕴之深刻、情感之丰富,堪称一切文学样式之魁首。因此,要探索古诗文教学模式的策略,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寻求好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上实现由接受式、被动记忆式学习模式向自主独立创新学习发展。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且还在后面附录了80首小学阶段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此可见古诗词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好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引领着孩子们直面文本、直面语言,通过朗读、品味等方式,在诗词的国度中感其声韵,观其色彩,从而悟其真谛。
三、研究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1、研究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要求中提出:第一学段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由此可见,我们的古诗教学要多诵读,读出韵律美,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品出意境美。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打破以往“教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的传统教学方法,树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深切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的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初步探讨出古诗词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古诗教学“五步教学法”模式。
2、研究策略:“厚”读诗词,了解作者,读通字句,理解诗意;“薄”读诗词,抓住诗眼,创设情境,想象画面,吟咏成诵。
古诗语言精练,但简约而不简单。因此,我们要将诗词读“厚”。所谓“厚”读是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运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诗意词意,丰富古诗词的语言。而“薄”读诗词,是指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眼,(诗眼即诗的主题)展开想象,理解诗歌意境。
四、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
二是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三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五、研究古诗教学模式:
解诗题——明诗意——抓诗眼——品诗情——诵诗韵。
六、研究周期及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1年(2013.2——2014.2),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2——2013.7)
1、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研究的确立。
2、收集有关古诗教学的研究文献及实践资料。
3、课题实践开始。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3.8—2013.12)
1、理论学习古诗教学,并深入实践研究古诗模式教学。
2、深入课堂教学、研究。
3、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定期通报研究成果。
4、完成阶段教学报告,进行阶段小结。
5、经验交流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1—2014.2)
1、进行总结和课例展示,撰写研究报告。
2、准备相关课例录像。
七、预期成果
打破以往“教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的传统教学方法,树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深切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的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探讨出古诗词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古诗教学“五步教学法”模式,引领着孩子们在本真的课堂里,直面文本、直面语言,通过朗读、品味等方式,在诗词的国度中感其声韵,观其色彩,从而悟其真谛。
第四篇: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模式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响亮口号!可是在农村学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专职教师缺少,美术仪器设备缺乏及经费不足等,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 实践,传统的教育观念正在被新观念取代,教学内容也在更新,教学策略也在转变,农 村小学美术教师也在积极尝试使用新的教学理念来转变教学策略,努力给美术课堂教学 带来勃勃生机,使学生美术的灵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现,下面谈谈如何利用农村现有条件去丰富农村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
一、诱导和激发学习兴趣情境,是美术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获得审美 情感体验,怡情养性。创设美术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审美 注意的好方法。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殊的审美对象时,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 象及新异的事物,新鲜感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物。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情境 里,激发创作欲望。如在教学二年级《卡通画》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 现了卡通朋友米老鼠,由米老鼠带领学生一起参观了卡通王国,认识了许多卡通人物,并通过各种卡通人物与原形的比较掌握了卡通形象的特点。接着是各种作业设计(涂色 练习、添画服装、将苹果变成卡通苹果……)米老鼠说: “这些是我的好朋友,我希望 它们能加入卡通行列和我做伴,你愿意帮助我实现这个愿望吗?”大多学生都非常乐意 帮助米老鼠,抢着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设计,但也有几个学生胆怯了,于是,我就鼓励 他们: “米老鼠遇到了麻烦,很需要你们的帮助,老师知道你们也都想帮助他,只是有 一点点害怕,没关系,只要努力了,米老鼠一样会谢谢你们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成 功的。”整堂课中,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帮助米老鼠完成心愿的情境之中。
二、整合和挖掘现有美术素材。整合和挖掘现有美术素材。整合和挖掘现有美术素材 ?? 农村小学远离县城,各种教学设施不齐全,进行现代电化教育有困难,但是不能 因此置之不管,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以最大的努力缩小教育差距,促 进学生的文明健康和谐发展,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美术来源于生 活,所以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挖掘。农村虽然没有城市里的游乐场、公园、1 少年宫、旅游景点等,但是蓝天白云、山川河流、红花绿叶,飞鸟游鱼等也不失为我们 得之即来的一些素材,我们只需加工整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获得审美视觉享受,感受大自然中的美;美丽清新的农村风貌也是一个广阔的素材库,田野溪流、村舍、树 木是极好的表现题材和值得发掘的因素;特有的乡俗之趣、千百年的农村文化、农家风 情、丰富多彩的乡俗文化更能陶冶人的性情,更具有潜在的挖掘价值。??从某个角度来讲,农村的教学资源远比城市丰富,农村中美的东西远比城市里多。美术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教育出一个个艺术家,艺术教育是否成功,不是取决于学生是否 把握了绘画技能。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发现美,欣赏美,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出能创 造美的人才。结合新教材,某些课题在农村无法开展的情况下,充分挖掘本地可挖掘的资源,积 极探索适合农村美术教育的新路子,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古街道建筑、老房子、山林风 光,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我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经常组织学生去操场上或校外上美术 课,在一些泥塑课上,我就布置学生从村里的砖窑场里去要一些泥巴来,然后在学校操 场的水泥地上上课,那大堆大堆的泥巴,在城市里的孩子绝对是办不到的,我就和他们 一起玩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不出书本上的动物,那又有什么关系?我们做自己熟 悉的牛、养、鸭子……做不出瓶我们就做自己喜欢的碗、杯、长城……形式不同,目的一 样,效果更好,何乐不为呢?如《材质的美》一课我就带着学生到村子里去找各种材质 不同的事物,各种事物的用处,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受人们怎样利用各种不同材质的 美感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在上《生命之源—水》一课时,我也带着相机和学生一起去看 村子里的各条小溪、河流。看看人们怎样利用这些河流的,让学生感受这些河流给我们 生活带来的方便。把拍摄回来的相片全部交给学生去整理,出一期墙报。如《艳丽的大 公鸡》一课,我让最近的一为学生从家里带来一只公鸡,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感受公鸡的 艳丽。总之,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只要能合理利用这些优势,多引 导学生观察、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对这些富有价值的资源 进行整合和挖掘,引导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并 以此来激发学生感受美术的活力与趣味,农村小学的美术课同样精彩纷呈!?
三、融汇和共享其他学科 ?? 美术无处不在。新课程教材中图文并茂,直观性很强,尤其是中低年级的教材,2 中间有很多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给学生一感官上的美感享受,结合插图可以 让学生去展开自由想象,把自己想到的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数学 教材中的图画,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图画去发现数学信息,获取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问题;在对学生进行环 保教育的同时可以结合美术教学进行,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废旧物品,但是经 过人们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制作,变成了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像这类的环保工艺教学对于农村教学来说更具有优越性。农村的 学生到处都可以见到树木,各种各样的树叶是贴画教材的好材料,学生随处可采,既经 济又实惠。美术课前引导学生采集各种形状、颜色的树叶,放在书里压平,阴干备用。美术课上让学生备好剪刀、胶水等工具,然后指导学生在画纸上画草图,再选用合适的 树叶修剪后组合拼摆后粘贴成画。学生可以将皱纸团包成各种简单的外形,并尝试将制 作完成的皱纸团粘贴组合成不同造型的小艺术品。如此,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废旧东西 重新利用起来,既廉价有方便,不但使学生的小手动了起来,还创作出了美术作品,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 作为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师,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特点,不断去钻研、思考,主动、大胆进行农村美术教学的探索与分析,善于在生活当发现新事物,提炼新素材,整合已 有的教学素材,积极创设美术教学活动新情境,努力将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 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及其它方面的修养,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如美术学科与音乐学科的 整合,一幅生动有趣的绘画其实就是一首歌,让学生去感受画面上那跳动的颜色就是一 个个跳动的音符,引导学生发展自己思维空间,放飞自己的心情,陶冶自己美丽的情操。再如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一幅作品往往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时就可以让学生为 画中的景物配诗,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 熟悉的一首诗来为诗配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空间。另外美术学科还可以与自 然学科整合,在学生表现自然风景和小动物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并能将这种意识在绘画和创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条件上好工艺美术课 教学中,我们的美术教师常常因为自身和设备等各方面条件不够专业而对工艺美术 课无可奈何。其实,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给我们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把学生引 3 向工艺美术的殿堂提供了绝好的条件。1.利用石子、树叶进行贴画造型艺术教学。在农村的小河旁、小山上,石子随处可 见,在如“多种形状的脸”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按教学要求选择不同形状的石 子,结合造型,设计加工成各种形状的脸。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按“选”(选好的石子)、“看”(看石子适合制作何物)、“粘”(用布或纱等粘贴)、“彩”(上颜色)这四个过程制成作品 后放在窗台边或书桌上,在老师适时点拨让的前提下,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比。树叶贴画也是小学美术课的内容。教师课前可指导学生收集各种形状的树叶,压平、阴干备用。上课时按“想”(根据叶型来思考贴何种动物)、“摆”(按动物的特点摆叶子)、“贴”(把树叶粘贴在纸上)的顺序去完成。这些做法既生动了美术课堂,又培养了学生概 括事物形象及综合处理材料的能力,有利于启发学生发现利用自然之美去创造生活美的 思维方式。2.利用秸杆、麦草杆、树枝进行造型教学。在农村房前屋后、田边地头,麦草杆、秸杆、树枝随处可见。教师在“巧妙的穿编”一课之后,可让学生收集一些秸杆、麦草杆、树枝等整理干净、修剪整齐,指导学生像课本中介绍的纸条穿编一样进行构图穿编,设 计精美的图案;也可以像贴画一样进行拼、摆、贴成各种图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 创造想象能力,也使农村美术课内容得以充实和丰富。小学美术教学,有着自身的特色。它并不像中学美术教学那样,有着明确培养学生 技巧的目的性,相反,缘于其培养兴趣、开发思维的功能,相关教学则可以根据各地自 身特色,进行灵活深入的教学变向和再挖掘。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条件,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就一定会带给农 村孩子一片更美的蓝天。
总之,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师可能不专业,也可能不会画画,但艺术不只是画画,放 眼二十一世纪,广大农村美术教师应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与时俱进,摸索出适合二十 一实际的农村美术教育教学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美术这一神圣瑰丽的艺术殿堂。
第五篇:小学古诗文课堂诵读教学的初探
小学古诗文课堂诵读教学的初探
四川省安岳县李家中心小学 陶 甫
诵读古诗文是一种意义深远,合乎人性的素质教育。语文课标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日益全球化的“古诗文诵读工程”要求每个年段的小学生在每年内可背诵古诗文二万五千字。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法就是诵读,为了达到课标诵读要求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此,我们结合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研究》,对“小学古诗文课堂诵读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在诵读中理解
(一)在预习性诵读中理解。
为了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和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在课前或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利用诗文所注的拼音和查字典,读准字音、不多字不漏字、读得连贯,初步理解诗意。如学习《春晓》前,要求学生读准下列字音:“觉”是多音字,在诗中读jué;“啼”是 找好朋友(包括老师)朗读交流,学生熟读了,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如教学《所见》时,让学生反复地自由地诵读诗句,进一步理解“林樾”、“鸣蝉”的内容,进而发觉这是描写夏天的景物。
二、在诵读中体会
指导学生读出作者言什么志,抒什么情,论什么道,说什么理,从而通其志,融其情,信其道,顺其理,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1.指导吟诵,进入意境。引导学生边诵边读展开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图画,把他们引进诗的意境中去,从而得到美的陶熏。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把情感迁移到诗人所创设的艺术氛围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客居他乡形单影孤,目睹别人合家团聚,怎能不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如:《暮江吟》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吟诵时努力揣摩诗人的情感,努力在脑海里浮现诗中描绘的场面。
2.指导诵诗,体会意境。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诗句,看谁指得准,读得清楚,迫使学生更深一层地进入情境,一遍一遍地诵读诗句,在读中展开想像,将自己与情境、诗句、诗人融为一体,展开对话,从而体会到诗的意境。如《咏鹅》,让学生看看白鹅戏水的屏幕,体会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意境„„让学生从诗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3.指导吟读,体味诗情。指导学生不断反复朗读和吟咏,在关键之处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如教学《山行》时,通过让学生自由轻声诵诗理解诗句,再齐诵读全诗,抓住景色(深秋)、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和 调反复诵读配合,这更增强了古诗的语言感染力。又如《赠汪伦》诗句中的“踏歌声”,可以让学生用脚踏地作节拍配合吟诵,也可配上悠扬的笛声或箫声,其诗中情境,便昭然若揭。
四、在诵读中积累
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同时古诗文句式简单整齐、语言精练、琅琅上口等特点,易于学生背诵。
1.在要点背诵中积累。引导学生抓住能引起联想的重点词语、句子,让学生在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通过反复地诵读,很容易背诵了。如背诵《长歌行》时,可抓住“园中葵”“百川”等词语帮助记忆。特别是古诗文中警句妙语甚多,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背记,烙刻到学生头脑中,渐变为自己的思想,如《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2.在展示背诵中积累。引导学生选择:看一看画面、表演等,听一听音乐、故事等,画一画诗文图,演一演小品,写一写诗句„„一项或几项完成,而再现情景进行背读。如:通过屏幕再现《春晓》图画,鸟儿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在空中飞翔,地面有落花。学生看画面,闭上眼睛,在想象诗中景色中就背诵了。
3.在迁移背诵中积累。指导学生通过以某个方面为纽带,以点带面,拓展学生古诗文背诵的范围。
同一作者联系。如:《静夜思》是诗人李白写的,由此可拓展到诵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文。
相同主题联系。如:《静夜思》的主题是写离乡背井的人思念故乡之情。由此可延伸诵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郊的《游子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古诗文。又如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间为主题,学生可从《早春》诵读到《小池》、从《秋思》诵读到《江雪》等古诗文。
相似景物联系。如:描写春雨、寄托思念之情的古诗文很多,杜牧的《江南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可同时诵读。
总之,在小学古诗文课堂诵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古诗文诵读,对学生要有侧重地采取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课堂诵读,抓住课堂教学,向课外于1996年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拓展,不断地训练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技能,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和实现古诗文诵读“量”的积累及质的转变。
于1996年在省级刊物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