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理念新探索[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02:2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理念新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理念新探索》。

第一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理念新探索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理念新探索

【摘 要】本文从言传身教,示范引领;传道解惑,教书育人;拓展延伸,潜移默化等三个方面对如何在中学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作了深度思考、科学诠释和初步尝试,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大语文、大课堂、大教育学科的平台,将德育融入教学全过程,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覆盖到所有学生,以开放的视野把握新课堂人本、生本、学本的教育理念,共同研讨和探索开放、创新、人文的高效课堂,构建以高效课堂为中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多位一体的德育格局。

【关键词】课堂教学 德育理念 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122-02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育人平台。新版语文教科书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和挑战。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言传身教,示范引领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传播德育的使者,教师在教学中应处处言传身教,示范引领。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3册,以下简称高中语文第3册)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中的“传道受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归根结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实说的就是德育。在新课标中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列作为三维目标之一,显示出在现代教育中德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单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教育。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通过基本的人格素质教育和可亲可敬可学的身边榜样,以模范行动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发挥公众人物和先进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社会正能量,经过学生的独特体验和领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清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古人尚有如此忧患意识,作为21世纪的教师和学生,我们应怎么做?(启发学生:应将振兴中华作为已任)再如在教学范仲淹《岳阳楼记》一课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时,先评价范仲淹本身文如其人,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他的一生的生动写照,接着启发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更应有超越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担当。广西都安高中莫振高生前是校长,三十几年如一日,以校为家,爱生如子,他用自己的微薄工资及向社会各界募捐到的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在中央电视台2015年度举办的10名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大型评选活动中入选。莫振高用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一生践行了新时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理念。

二、传道解惑,教书育人

抓好传道解惑的每一个细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引导学生赏析杜甫七言律诗《登高》(高中语文第3册)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名句时,先极其传神逼真地渲染整个秋天的萧条气氛,接着遐想“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再结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联诗的八层意思作扩展理解,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用此精辟独到分析来引领学生感知全诗前半部分写景为铺垫,后半部分抒情为主体,慷慨激昂,激情澎湃,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意境,多角度品读鉴赏古诗词,将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学生自身体验有机结合,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例如在教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教师借助多种电教媒体设置情景教学,运用提示、设问、反问、转问、设置悬念、合作、探究、点评等手段教学,导学要做到层层递进和步步深入。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主要人物进行立体式、多角度的剖析,深入挖掘作品思想深度,通过品味和鉴赏作品,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机融入教学过程:

(一)结合普法战争的历史场景播放法国国歌《马赛曲》,随着雄壮的音乐,激动人心的旋律,战火纷飞的场面,紧抓特定的时代背景、景象描述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导入新课,可更快地引领学生进入对作品的思考和领悟,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感情。

(二)结合小弗郎士心理、环境、细节描写和情节发展逐渐变化的四个阶段(上学路上、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导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内容和情景教学方法要相应变换。第一阶段:上学路上:为什么小弗郎士会出现“我想就别上学了……”的念头?(幼稚、贪玩、不爱学习、怕提问)作品中美好的自然景像(“天气那么暖和,……画眉在……唱歌”)与遭受深重灾难的社会景像(“……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和“镇公所前传出一切坏消息的布告牌”)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小说的悲壮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第二阶段:课前教室里异常肃静,没有平时的喧闹,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殊的氛围,使小弗郎士感到疑惑、诧异。第三阶段:课中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受到深刻教育,心情难受、懊悔。“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和祖国语言强烈的依恋之情。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强大动力使小弗郎士眼前出现“这些字帖……就好像小国旗在教室飘扬”的幻境,将“字帖”比喻为“小国旗”则是小弗郎士爱国情感的深刻体现。作品通过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表达其对侵略者的极度嘲讽、仇恨及对自由的渴望之情。第四阶段:经此最后一课,小弗郎士思想渐渐成熟,悲愤、懂事。爱国情感升华,深化了作品主题。

(三)作品塑造的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则是通过外貌(服装)、语言、表情、动作等来表现其对祖国人民和语言的热爱及其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心情。韩麦尔先生的情感波澜起伏,经历了深情――严肃――悲痛――思索――自责――赞美――悲愤的变化,从一系列描写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首先是外貌(服装)的描写:“……老师今天穿上了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个外貌描写深刻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同祖国的语言及工作了一生的地方即将诀别时的悲愤心情;生动的语言描写(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赞美法国语言,永远别忘了祖国语言。牢记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之门的钥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坚定的爱国信念和不屈异族统治的意志;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书写“法兰西万岁”大字的动作描写则是韩麦尔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最强呐喊!至此强烈的“亡国痛、民族恨、爱国情”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三、拓展延伸,潜移默化

探索和塑造开放、创新、人文的高效课堂拓展延伸德育。在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单元教学中,可结合历史科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是一部被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为主题,结合实际,向学生推荐抗战历史、抗战名著书目和影视剧,组织学生开展开学第一课、读书征文、诗文朗诵、演讲比赛、爱国歌曲大合唱、校训朗读、集体宣誓、主题班队会、参观抗战纪念馆、向烈士敬献花篮、主题升旗仪式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人格、励志、体验、创新、实践等主题拓展延伸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情感价值、理想道德、做人做事、教育理念等主题立德树人,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潜移默化育人功能,大力提升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崇高品质和道德情操。

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人格、心理和道德成长特点,运用名言警句、名著和名人事迹拓展迁移渗透德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民族气节令人荡气回肠!陆游的“事定犹须待阖棺,位卑未敢忘忧国”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不惧生死令人视死如归!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雄心壮志令人正气凛然!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宏伟誓言令人激情澎湃!

展望未来新课改之路,让我们将德育融入教学全过程,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覆盖到所有学生。以开放的视野把握新课堂人本、生本、学本的教育理念,师生共同研讨和探索开放、创新、人文的高效课堂,构建以高效课堂为中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多位一体的德育格局。

【作者简介】罗 云,男,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教学研究室

(责编 卢建龙)

第二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一 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 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骇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 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如《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政”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些对我们今天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看不起教师,不注重教育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批判的现象。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童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说,德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盛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第三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尝试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尝试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让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了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兴趣创新合作主体

长期以来,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一直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究其原因,在于不少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很少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以真诚、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和意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语文教学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以参与者、交流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教师如何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呢?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教育等成为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我校在进行“双体互促”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过程中尝试采用了分组教学、合作尝试学习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对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起了巨大作用。

一 注重预习,主体作用从头发挥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预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学习内容,降低课堂学习难度,促进课堂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评论家朱光潜先生就郑重提出:“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为此,他一再告诫读者:文字和思想感情关系密切,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在预习时一定要认真阅读,不能放过每一处不懂得字句。

二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 1

技能的构成、学生语感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有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的关注应从近期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等)走向远期关注(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带着希望和自信离开教师和学校。当语文教师的关注完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就让我们的关注从关注学生的兴趣开始。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爱莲说》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准备了各种荷花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诗歌导入法,由各代文人墨客的优美诗句引出荷花的图片,把它们展示在屏幕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三、调动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懒惰的智慧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当这些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时,教师便会对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受,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的对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生存的处境以及学生的智力类型等。如此,学生的思维火花便会不断闪现,主体意识就会凸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情境自然就会展现在语文课堂中。你就会发现原来学生对“愚公移山”有自己的看法,对孔乙己有更多的同情,对鲁迅多了几分敬佩……你会为学生的争论而激动,为学生的理解而赞叹,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伙伴,走出纯粹教语文的误区,与学生共同享受语文的快乐。

四、放飞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黔之驴》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真本领才行。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好事的人才是罪魁祸首。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五、开展朗读,让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倾听。有专家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倾听者的教育,“教师的沉默是金”,意在说明教师善于倾听不仅是教学艺术,更是新课程理念的形象化。倾听,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感情脉搏的跳动,用心与学生交流。

六、尊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

3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合作学习不是尖子生做小老师,中下生当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要贡献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独立学习的成果,只靠个别优生唱戏,这样的合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四要及时对话。语文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沟通现象,自然少不了对话。对话需要真诚的态度、民主的作风,最忌“话语霸权”、一言堂;对话应是情境化的,既有文本的情境,又有师生经验的现实情境和对话过程中创造的新情境。对话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孔乙己》是对孔乙己的同情、鄙视还是别有用意。有与作者的对话:《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把庭下的月色描述得如此宁静孔明,学生会带着这个问题去查阅关于苏轼写这篇作品的相关资料。学生也可能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产生新的话题:师生在讨论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时,有学生提出新看法,从哪里能看出他们的友情深呢还有那些这样的友情。对话是开放的,可以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时代。对话是思维的碰撞,常有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因而对话又是创生的。这意味着语文教学对于师生而言,永远充满出乎意料的魅力,一种源于师生思想的魅力,它召唤师生创造力和智慧的涌动和勃发,使师生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不断释放。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建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七 分组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分组合作尝试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江泽民主席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分组合作尝试学习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途径。

分组合作尝试学习变传统的竞争型目标结构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变个人之间的竞争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动力。

而尝试本身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尝试解决问题时,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有时没有绝胜的把握就需要大胆的设想,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创新的意识,能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学会了如何学习。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这是创新的能力的基石。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师决不越俎代庖,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的过程,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用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也实现教师自我生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第14卷第1期 《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论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 湖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2《语文教学》 《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实验学校

3《语文教学》 1994年第2期 《紧扣课后练习教给学生学法》 姚红王尚文 《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9月 第一版

5钟启泉、崔允霍 张华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6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专家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2010

7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教案

临澧一中语文组

酉世明

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如《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些对我们今天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看不起教师,不注重教育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批判的现象。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重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说,德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省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第五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滨海新区大港团泊洼学校 王凤

前 言

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文以载道”,古人早已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这里“文”即文化、知识;“道”即思想品德。刘国正在《语言·思想·知识》中说:“‘文’和‘道’,在语文教学中如胶之在漆、水之在乳,两者无法分离,又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两者不可偏废。”

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也符合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性

蕴含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是语文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作为汉民族语言文字 的理解和运用,语文教材具有文化凝聚的特点,始终保持着特有的民族素质标志的思想道德沉积。对学生来讲,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它具有渗透性,这也是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与研究教材中的字、词、句、段、篇,帮助学生理解与领悟其中的人物形象及所阐述的事理,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区分是非、美丑、善恶,并依此指导自己的行为。而教师在分析、理解、传授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常联系到当前的某些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抒发感慨,发表议论,进行评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另外,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持的态度、评价以及教师本人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品德、人格等,也会对学生的优良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虽然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德育,不能自行实现。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思想,必须正确处理好语言文字与其表述的思想内容的关系,才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才能使语文教育成为自觉。

德育渗透的内容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包含了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三方 面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

优良的思想品质,主要指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表现和歌颂作者及作品主人公优秀思想品质的内容。例如课文 《生命的意义》节选自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前苏联 作家,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 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全部热血和生命的英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这部小说曾经激 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为祖国而献身。通过对保尔的形象分析,学生就会被保尔的高尚 情操所打动,所感染,从他的光辉形象中受到教育,从而认识到怎样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品质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品质大致可以包括: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遵纪守法、勇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以及对政治斗争有敏锐的觉察力和较为清醒的政治头脑。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懂得爱国,爱人民,才能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歌颂祖国锦绣河山的文章。例如《中国石拱桥》通过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介绍,赞颂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学习诗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年迈的陆游罢官归家,孤独地住在荒僻的山村,他依然抱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志愿,却难以一展雄心,只能让“铁马冰河入梦来”,借梦境慰籍他那颗凄苦的心。通过阅读和体会,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操会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从爱父母、爱师长、爱同学、爱集体、爱家乡逐渐扩展到爱祖国、爱人民、恨敌人,以至勇于挺身而出维护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这是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基本规律。

《背影》中年迈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步履蹒跚地去爬月台,爱子之情感人至深;《我的老师》中蔡芸芝先生以一颗慈爱之心关心爱护学生,她也受到了学生的爱戴;《羚羊木雕》中我和万芳真挚的友谊不被父母理解,却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心。这些优秀的篇章都是教育学生的很好的教材。

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应包括: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具有主人翁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等。

《一件珍贵的衬衫》中周总理对工作鞠躬尽瘁,对人民满腔热忱;《驿路梨花》中的哈尼小姑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方便过路人;《荔枝蜜》中热情赞颂了像蜜蜂一样忘我工作的劳动者。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德育渗透的方法

德育方法以德育过程的规律和德育原则为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必不可少的手段。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方法又因语文教育规律的制约而独具特点。根据教学实际,可以把语文教育中实施德育的方法大致归为四种,即: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和实际锻炼法。

一、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作品中的积极、健康乃至高尚的情感,促使学生与这些情感产生共鸣,来激发与陶冶学生自身情感的教育方法。例如,在学习《挺进报》一课时,教师可通过电教手段,用投影仪出示陈然、许晓轩英勇不屈、智斗顽敌的图片,同时播放课文录音。随着播音员深情的朗读,望着英雄的感人画面,在精心营造的悲壮的氛围中,学生很自然地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运用情感陶冶法实施教育,教师要做到入情,动情,并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传递作者或作品主人公的感情,还要注意情与理的结合,使学生不仅有情感上的体验,也有理性上的认识,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另外,要注意情感陶冶的长期性,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在长期的情感陶冶中,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

二、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英勇事迹影响学生的方法。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富有理想和上进心,这些都为榜样示范法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教育基础。在语文教材中,可供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人物比比皆是,例如:周恩来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堪称公仆们的楷模;革命先烈黄继光舍身堵枪眼,无愧英雄中的英雄。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更是英雄辈出,各领风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对榜样的分析与评价,要力求客观、切实。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才能在学生心目中真正树立起榜样的形象。

三、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教材中人物的思想品德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作出一定评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对教材中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先进人物的大力颂扬,或对那些资本主义丑恶灵魂的深刻剖析,来提高学生对高尚思想品德的理解与认识,并从比较中懂得自己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例如,在学习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时,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认识到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妄想流芳百世的剥削阶级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只有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革命者,才会名垂千古。

对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及作业、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有关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是品德评价的内容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品德评价时,要注意区分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及作业、作文表现出来的是学生本人的思想品德问题,还是对思想品德的认识问题。务必客观、公正、并具有指导性。

四、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锻炼思想,培养优良品德的方法。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知”,更要“行”,“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还要努力使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统一起来。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例如帮助敬老院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打扫街道或居民楼的卫生等,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思想,培养优良的品德。另外,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品德问题的评论、写对班级某一思想品德问题的处理意见等文章,也是实际锻炼学生分析、解决思想品德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方法。

结 论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实施和教师的修养有直接的关系。除了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性,了解德育的内容,还要学习德育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师自身思想品德的修养。

下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理念新探索[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理念新探索[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2

    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贾微微 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的心目中,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昌吉州实验小学——黄赟梅 摘要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是怎样的.老师们要用一颗智慧的心,......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 渗透德育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也都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要: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尝试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尝试 巨鹿实验中学 师丽芳 文以载道,自古以来语文都承载着弘扬优秀道德传统的功能。然而,随着应试教育的大潮,把语文当成一种工具的人越来越多,忽略......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摘 要 德育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语文学科具有母语教育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学语文学科的道德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学历来十分重视“育人”,一贯主张“文以载道”,“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论文[精选5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论文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