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时训练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辩证法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②④
2.“幻日”是大气层中出现的一种光学现象,只有同时具备了风雪、薄云和零下30摄氏度以下等条件,才能出现这种阳光折射的现象,因此这一景象十分罕见。“幻日”这种现象()
①否定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②说明了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③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产生的一种错觉 ④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 A.②④B.③④C.①③
D.①②
3.“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A.面对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画面,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世界上任何两个客观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D.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论述体现的哲理是()A.联系是普遍的,事物都处在联系中
B.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C.联系是无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都相互联系着
D.联系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相同
5.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最多能活4年。”因为,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来传授花粉。欧盟便出台了一个拯救蜜蜂的行动计划。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6.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表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在漫画《双重保险》中,建筑施工方请风水先生看风水是一种迷信行为,其错误在于()
①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②否定了联系的普遍性 ③否定了事物的整体性 ④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A.①③ B.①④C.②④ D.③④
8.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和对环境影响的加剧,地球上正面临着主要由人类引起的生物多样性灭绝的浩劫。物种的灭绝速率比其历史上的自然过程加快了约1 000倍,热带雨林每年以约80 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奥地利整个国家的面积)的速度消失。这体现了()A.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具有主观性 C.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其固定性和无法改变性 D.事物的客观联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9.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据悉,中国目前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约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45%,稳居世界高铁里程榜首。高铁给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这表明()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10.某市一名中学生在网上占卜后,为了坐上教室里“人气宠儿的最佳风水方位”,缠着老师给自己调换座位,理由是这样能提高自己日益下降的学习成绩。这种思想()A.否定了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B.否定了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C.肯定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D.没有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11.漫画《老师求佛拜神求学生考出好成绩》反映的是某地学校班主任和学科组长参加敬香祈福,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出好成绩。他们的这种做法()
A.是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积极影响
.没有抓住事物的真实联系,是主观臆造不存在的联系 C.是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D.超出了神的有限法力,忽视了实践对人为事物联系的影响
12.据悉,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0.8吨好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资源,减少35%的水污染。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A.复杂多样的 C.因人而异的
B.不可捉摸的 D.固定不变的
13.下面漫画《新编<农夫与蛇>》(作者:尹正义)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突破规律的制约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B.防止经验主义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C.改造世界需要注意把握联系的多样性D.办事情取得成功要改变事物固有规律 14.下列说法中与“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所体现哲理一样的是()A.天地和气,万物自生B.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15.在迪拜,鸽子屎袭击行人和腐蚀迪拜塔成了大麻烦;在盛产羊皮具的摩洛哥,鸽子屎因能够去除羊皮中的腥味而成为香饽饽。这表明()A.物质具有可知性
C.运动是有规律的B.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D.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16.在我国推进精准式扶贫工作中,许多贫困地区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采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通过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农户增收。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产业链条表明()①人们可以在实践基础上建立新的联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的能动活动的产物,是主观的③人们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的活动都是有条件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的本质在于改变事物的原有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人生之中,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生命之中,最美丽的不一定适合我们,适合我们的一定是最美丽的。上述人生感悟启示我们()①联系是客观的,人生历程中的联系不能够调整 ②联系是多样的,应该建立有利于人生的新联系
③联系是必然的,要排除人生历程中的偶然联系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把握人生历程中联系的条件 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
18.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品的自我识别、定位、跟踪、控制和
信息的互换、共享。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这进一步佐证了()①人们可以创造事物之间的主观联系
②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A.①③B.②③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9.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共同家园,然而由于人类常常采取乱砍滥伐、竭泽而渔等不良发展方式,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正使生态系统滑向不可恢复的临界点,如果地球生态系统最终发生不可挽回的恶化,人类文明所赖以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将不复存在。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特征的相关知识分析生态问题。
20.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处于“一带一路”西端交汇地带,是“一带一路”通往非洲和欧洲的支点,又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国同三国共签署52项合作文件,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对接各自发展战略,谋求协同发展和联动增长,受到中东三国人民高度关注和舆论广泛赞扬,认为这是中国与地区国家共同奏响的“一带一路”新乐章。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说明对中国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的认识。
21.近年来,“网谈”日益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热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官员纷纷“触网”,直接在网上了解社情民意,回应民间诉求。同时,这也激发了普通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网络日益成为民众参政议政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新平台,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网络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
22.“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迄今,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之中,“一带一路”涉及我国18个省区,其对该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意义深远。
结合材料,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根据人类主观意愿建立的新的联系。从“实践及其特点”和“联系的客观性”的角度简要评析。
一、选择题
1.答案 D解析 ①否认联系的条件性,排除。③说法有误,人可以根据客观规律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但不能说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2.【解析】 ①不符合材料信息;②正确说明了“幻日”现象出现的原因;“幻日”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不是人的错觉,③错误,④正确。【答案】 A 3.答案 D解析 引文体现联系的普遍性。A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C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4.[答案] A[解析] 材料表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故A项符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B项说法错误;联系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只是强调不存在孤立的事物,C项错误;联系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D项说法错误。
5.【解析】 从材料中对蜜蜂与人类关系的描述,可以看出①符合题意;②错在“永远不能达到真理”;制定拯救蜜蜂的计划,是为了维护有利于人类的生态环境,体现了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意识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④说法错误。【答案】 D 6.【解析】 A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联系的具体性和条件性;B项与材料中蝴蝶—空气—其他—德克萨斯这一联系链链条不符;材料的本意是说明联系的普遍性,而非联系的客观性,D不选。【答案】 C 7.答案 B解析 建筑施工方请风水先生看风水的做法是一种迷信行为,将施工与风水相联系是一种主观臆断的联系,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①④当选,②表述不准确,迷信活动并不否定联系的普遍性,③不是材料所反映的内容。
8.解析:题干主要表明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项符合题意。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但仍具有客观性,而且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B、C两项表述错误;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D项表述错误。答案:A 9.答案 C解析 高铁给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说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①说法正确。高铁的修建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④说法正确。②与题意不符。事物的联系包括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③说法错误。本题选C。
10.解析:该中学生将座位与自己学习成绩的升降联系在一起,这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故答案为B。答案:B 11.答案 B解析 他们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是主观臆造不存在的联系。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C说法正确,但恰恰是材料违背的观点;神是不存在的,也就不存在超出了神的有限法力这种说法,故D错误。
12.【解析】 材料阐述的是废纸回收产生的多重意义,可以看出事物联系的复杂性,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D项否定了联系的具体性。【答案】 A 13.[答案] C[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漫画的内涵,漫画中的农夫想用烤箱给蛇取暖,只看到了烤箱能加热和蛇需要取暖的眼前的、表面的联系,没有看到烤箱会害死蛇这个本质的联系,没有把握好联系的多样性,C正确。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不可能突破规律的制约,也不可能改变事物固有的规律,A、D错误。B中“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不符合题意。
14.【解析】 题干中引文意思是说“如果皮都不在了,毛将依附在哪里”,这反映了世界是普遍联系 的,C项所体现的哲理与之相符。A项体现的哲理是世界是客观的;B项反映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D项说明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均与题意不符。【答案】 C 15.解析:题干表明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答案:D 16.解析: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产业链条表明人们可以在实践基础上建立新的联系,也说明人们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的活动都是有条件的,①③应选。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②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事物的原有属性,④错误。答案:B 17.解析:①否定了人的能动性,不选;偶然联系也具有客观性,排除偶然联系的观点错误,不选③;②④符合题意。答案:B 18.解析:联系具有客观性,①③表述错误,②④符合题意。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9.【答案】 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直接关系。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20.解析: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有利于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扩展对外开放空间,这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存在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体现,这说明虽然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充分考虑中亚与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这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答案:(1)联系是普遍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有利于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扩展对外开放的空间。
(2)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可以深化区域交流合作,促进我国同中亚、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
(3)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中国经济发展,既存在着科技不断进步等有利条件,也存在着资源短缺等不利条件,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可以弥补我国经济建设中资源的不足,促进经济发展。
21.答案(1)联系具有普遍性。网络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网络发展拓宽了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搭建起政府与公民沟通的新平台。
(3)联系具有多样性。网络发展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有利条件,但用之不当,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应引导网络健康发展,兴利除弊。
22.[答案]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借助“一带一路”,加强区域合作,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交往活动,观点有合理性。②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国
与国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上述观点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③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一带一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同样是客观的。④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通过“一带一路”,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这种联系体现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不能因此否定联系的客观性。
[解析] 此问属于辨析类的评析题,首先解读和获取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然后依据材料信息分析观点中的辨点有合理性,也有不合理性;最后进行逐步层层分析解答。从以下角度即可:实践具有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第二篇:高中政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精品教案 新人教必修4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
(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的实例回答。)
1、联系的含义及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补充: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建立新的联系。同时,人又必须尊重生态平衡的规律。
◇课堂练习: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 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作为组合式选择题,本题的解决关键是排错项。故应选B。本题中③说法有误。
2、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课堂练习:
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答案:B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B项符合题意。
(三)、联系的多样性 l、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课堂探究:(1)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2)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探究提示:(1)废旧电池通过污染耕地、水,继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
第三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生活与哲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本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二、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三、设计思想
教学中贯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握时代性,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实际的学生生活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感知哲学,从而亲近哲学,让学生明白其实生活充满哲学,“生活处处皆哲学”。
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体验情境等方法运用各种具体形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哲学原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建构生活化的课堂。
四、教学防法
应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理解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用多媒体等手段收集处理信息。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联系的含义
二、联系的普遍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三、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
2、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
四、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
(1)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设置活动导入新课)
(试试看)以“踏花归去马蹄香”或“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
问: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会画画,如果以这两句诗为题作一幅画,你会怎样立意构图,才能使这幅画成为佳作、名画。
引导:为什么画面有和尚却不见寺庙呢?为什么只画蝴蝶或蜜蜂,而不画花呢?
点题:同学们做画中已经运用了哲学上的一个重要观点。---联系的观点。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看书,明确哲学上所讲的联系是什么?联系有哪些特征?(板书):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含义”
问:联系指的是一种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问:是谁与谁的相互关系呢? 问:事物的联系具有什么特点? 问:请同学们说说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怎么理解?请就上述事例进行说明。(根据学生的归纳 PPT展示联系的普遍性的三个表现)点拨:是不是只有在自然界中存在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呢?同学们还能举其他例子说明吗。
引导:怎么理解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小结: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过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请说说理由。点评:同学们的分析中告诉我们事物的联系还具有什么特点?
过渡: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世界上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中。同学们说说我们的学习处于哪些联系中?古人认为学子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的今天,能不能只读书,而不问窗外事呢?
师:是的,我们既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关心国家大事。同学们知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快了,却带来了什么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P55探究活动,来谈谈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人类应该怎样与自然相处?
师: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是怎么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国家实施了什么发展战略? 点题:同学们的分析不仅应用了许多时政热点材料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而且应用了学过的《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同时还运用了今天学习的哲学原理。说说看,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到国家提出的政策说明联系的什么特点? 师: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师:人可以改造自然,创造出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东西,使自然带上人类活动的烙印,自然物呈现出“人化”的特点。是否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师:这说明什么?
师: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那么是不是人们在联系面前就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了呢? PPT归纳:联系具有客观性的表现
过渡:如何理解联系的多样性?联系有哪些形式? PPT归纳:联系具有多样性
PPT(连一连)请对号入座:说出下列俗语、谚语属于哪种形式的联系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牵一发而动全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唇亡齿寒-----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和尚与寺庙------小结: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有条件的,生活中事物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表面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他们之间也不是没有任何联系,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可能要经过很多中间的环节才能发生联系。提问:学习联系多样性原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巩固新课)(用PPT展现本框知识结构体系)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
(课堂延伸)我们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请就这个课题设计活动方案。
思考,(可以语言描绘)
并说明理由,在全班进行交流。
生:用和尚来表现深山中隐藏着古寺。
生:用蝴蝶或蜜蜂来表现马蹄踏过花丛留有花的香味。
生:花与蝴蝶是联系的,香味是画不出来的,蝴蝶为什么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寺庙与和尚存在着客观的必然联系。崎岖的山路上有和尚在挑水,说明这深山中必有寺庙。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联系的含义以及联系的三个特点。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生: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答: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学生分析:(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2)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生:蝴蝶、踏花、马蹄、花香等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马蹄踏过花丛,才会留下香味,花香吸引蝴蝶。说明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生: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各种生物要生存、繁衍还需要大自然提供阳光、空气、水等无机环境。„„
生:我们可以认识到自然中存在的蝴蝶、踏花、马蹄、花香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来画画,说明自然界与人类活动、人的思维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生:自然灾害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一个地方发生了灾情牵动着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心,台风是一种自然现象,超强台风带来强降雨、狂风,造成山体滑坡,阻碍交通,影响旅客的出行,学生无法到学校学习、活动,同时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社会问题。
生: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这些周围的事物又和周围的事物相联系,所以我们说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生:每个事物都由内部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一棵植物是由根、茎、枝、叶、花等部分组成的,如果把它的根或茎或某个部分铲除掉,就会枯死了。
生:动物作为一个有机体是由内部各个器官组成的,如果它的内脏被掏掉,纵使有充足的阳光、水分等,也无法存活。
生:马是由头、身子,四肢,尾巴等各个器官有机组成的,才成其为一匹马,如果你在马的身上安装的是大象的头,老鼠的尾巴,那它就成了四不象的怪物了。„„
生:不是。联系的普遍性是说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存在联系,而不是任意两个事物都有联系。周围事物的存在是这两个事物联系的条件。如前面的马蹄香,马蹄与蝴蝶能够联系起来,是因为蝴蝶与花香的内在联系,马蹄踏过花丛,留下香味,吸引蝴蝶。所以花香是马蹄与蝴蝶联系的条件。
生:比如,电风扇由发动机、扇叶等部分组成,这是风扇这一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风扇要给人带来清风,就必须给它插上电源,没有电,风扇就不会工作了,电源是风扇能给人带来清风的条件。
……
生:有条件的。(学生三言两语)
生:与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
生:学习与活动、娱乐(打球、上网)的关系。
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关心国家大事、了解社会。„„
生: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生:资源、环境问题等又影响人类生存、发展与经济的增长。
(学生活动,学生课前把收集的材料包括图片、数字、文字及视频等制作PPT,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展示,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以及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展开分析。)生:自然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自然的存在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自然就会惩罚人类、报复人类。生:当今人类的滥砍滥伐,滥捕滥猎等行为,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空气、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生:我们要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做自然的朋友,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提出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提出五个“统筹”,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生:节能减排。„„
生:联系的客观性。
生:人与自然的联系是本身固有的,不是外界强加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生:蝴蝶与花香,和尚与寺庙的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臆造出来,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生:人可以改造自然,创造出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这是意识能动作用和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给客观世界打上深深的人类活动的烙印。但仍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生:说明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生:不是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在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环境等问题后,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今天提倡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模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整理归纳联系具有客观性的表现及要求)
生:有直接和间接联系,内部和外部联系,本质和非本质联系,必然和偶然联系,长远和眼前联系„„ 学生课堂演练
生: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还要把握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生: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生: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生:懂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自觉的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生:我们还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类要保护环境,爱护自己的家园。(课后作业)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动学生思维,导入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文本,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和工具,学生要善于利用教材进行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归纳知识,建构知识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教学内容,做到 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
从具体的例子中理解抽象的哲学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让学生分析自身的学习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做一个懂得学习的人。
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精心设疑,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主动收集各种资料用于学习。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从而增强环保意识,自觉维护自然环境。
引导学生回顾第二单元学过的知识说明,温故知新
回归课本
用已学的知识去解释、说明生活中的问题,既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第四篇: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1)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1)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第 1 页
6、哲学派别一览
7、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8、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9、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3、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
第 2 页 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4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5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主义哲学意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5、运动和静止(1)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 3 页(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5)、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b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起源和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b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
第 4 页 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
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7、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8、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6、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7、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第 5 页
8、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9、方法论(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b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c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2)联系的客观性:
a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c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a含义: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b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a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b又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4、方法论(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1)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 6 页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3、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A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B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C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D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对前途充满信心;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6、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7、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8、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9、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c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3)要求:a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b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0、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 7 页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紧跟政治课改 崇尚互联共享,中学政治教学网与你同历新课程改革
1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原理):(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求):①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特殊性的表现(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要求)。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⑴辩证关系(原理):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3)方法论意义:a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b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8、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第 8 页(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联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0.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论 ⑴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⑵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⑶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1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
矛盾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3、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4、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方法论意义)?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事
第 9 页 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辨证否定的实质:“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定。
3、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4、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5、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6、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7、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8、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9.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0.创新的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1、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a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b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4)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
第 10 页 生机的源泉。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
(2)途径: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7、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8、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动力各是什么?
(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9、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具有历史性,但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 11 页 ⑴原理:(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及其要求
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么?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1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⑵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什么是价值观?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第 12 页
6、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
7.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⑴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⑵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9、理解自我砥砺是一种人生的修炼,是抗挫折,抵诱惑的能力: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10、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11、为什么说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
(1)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则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就越大,自身的价值就越大(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12、怎样才能(或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表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第 13 页
第五篇:高中政治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介绍
联系
一、选择题
1.“克强指数”是英国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推出的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李克强任职辽宁时喜欢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当时辽宁省经济状况,三项指标与经济发展形势高度相关,且几乎不存在作假的可能性。“克强指数”自推出后,受到众多国际机构认可。从哲学上看,这表明()A.经济理论的创新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 B.人们可以改变经济指标之间的客观联系 C.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发现经济规律的前提 D.认识事物必须深刻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
2.科学研究发现,动物们进化出了无数的方法躲避捕食。据研究人员称,天蚕蛾就能够使用它们的尾翼转移蝙蝠的注意力。当天蚕蛾飞行时,它们淡黄绿色翅膀末端的两个长褶皱就会旋转。而这一高雅的表现能够混乱蝙蝠的声呐,并且逃过致命的攻击。这一研究成果启示我们()①要尊重生物间的制约关系,不要人为地改变自然界的生态平衡②要认识生物间的客观联系,不能人为地干预生物的生存条件
③动物可以通过完善自身以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 ④动物心理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能动反应的特性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3.(2015·江苏卷)在澳大利亚,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桉树生长缓慢,成为一种优质木材。19世纪被引进美国后,桉树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又有好的水土环境,生长极快,成为易开裂和弯曲的“废材”。桉树从优质木材变成“废材”进一步印证了()①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②人能够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能建立人为事物的新联系 ③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愿而改变 A.①② B.③ C.②④ D.③④
4.美国、欧盟因乌克兰问题加大了对俄罗斯金融、军事和能源等方面的制裁,而法德两国因欧洲在能源上严重依赖俄罗斯,在制裁方面一直比较谨慎,尤其是在天然气、石油领域。这使我们认识到()①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②联系是多样的,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应注意具体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水清知酒好,山瘦识民贫”。其中所呈现的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告诉我们()A.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化的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6.在工业化时代,人们重视“短板理论”,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要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全球互联网时代,有人提出了“长板理论”,当你把木桶向最长的木板倾斜放置时,它的容量就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只要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我们可以凭此借助他人的力量发展自己。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是相对的、多元化的 ④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决策最为重要的参考之一。大数据技术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等多层次的政策制定、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案与评价方式、教学模式及质量改进等教育全过程。这说明()①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④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变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15年春节,电子红包成了新时尚,在网上抢“电子红包”玩转了别样的年味。许多企业如京东商城、亚马逊、滴滴打车等纷纷推出了电子红包或优惠券,一夜之间竟然催生出千千万万个移动支付新客户,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材料表明人们可以()A.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和改造事物B.调整事物之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C.创造自在事物的联系,促进事物发展D.以主观意志为基础建立事物间的具体联系
9.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B.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C.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D.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七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许多人还巧用标点,加以解构,使得这首绝句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变体最多的一首小诗。如:
改成词:改成三言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改成短剧:时间:清明时节场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①事物内部的联系以具体条件为前提②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认识反复性 ③部分的改变会引起整体功能的变化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20世纪30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后来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体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这表明()①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③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放开“单独二胎”是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完善,顺应了群众期盼,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专家表示,放开“单独二胎”可调节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不会导致人口暴涨。这说明()①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②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创造新的联系 ③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各种条件 ④要坚持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①②
二、非选择题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有人认为“一带一路体现人类实践的特点,是根据人类主观意愿建立的新的联系。”请结合所学哲学知识,简要评析这一观点。
[答案]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一带一路”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其发展过程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带一路”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开展交往活动的结果;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一带一路”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不同时期的延伸都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一带一路体现了实践的特点,观点有其合理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一带一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具有客观性。观点认为可以根据主观意愿建立联系,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是片面的。
③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彼此之间存在着固有的联系,通过“一带一路”,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这体现了根据固有联系建立了新的联系,而非主观意愿,观点片面。
一、选择题
1.2015年3月6日,温州的许先生一家在诸永高速的永嘉服务区吃完午饭,发现价值上百万的玛莎拉蒂竟然自动反锁了。钥匙还在车上,备用钥匙也在后备箱。正当许先生犯难时,车上的贵宾犬碰巧踩到了车门上的解锁键,车门开了。这一事件表明()A.联系是主观的B.动物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联系具有多样性D.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决定整体 2.中国经济要“爬坡过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兴增长点。重视新经济发展说明()①搞好局部,能够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②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③必须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④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2014年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总书记在公祭仪式上提到对待战争的态度时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这告诉我们()①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明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实践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凡事需要吃一堑,长一智④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明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党中央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现了()①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功能 ③事物的变化发展引起联系④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构成了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强调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因为()①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②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③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④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苹果之父”乔布斯认为,产品应该能够“改变世界”,产品设计和制造每个环节都要追求做到完美无瑕。这体现了()A.系统优化的方法 B.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C.实践改造世界向产品改变世界的转变 D.从部分出发,整体服从于部分
7.习近平主席指出:“亚洲各国就像一盏盏明灯,只有串联并联起来,才能让亚洲的夜空灯火辉煌。”习近平以“明灯”比喻亚洲国家,寄语各国只有加强互联互通建设,才能共同编织和平、富强,进步的亚洲梦。这表明我国()①在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和改造事物②以美好意愿为基础建立与各国的具体联系 ③看到了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着联系④掌握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实现最佳效果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它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下列选项符合这一哲学思想的是()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C.梨虽无主,我心有主D.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9.“手机养鱼种菜”这是中国(重庆)国际云计算博览会上展示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只需在农场或者鱼塘安装一个无线终端和传感器,就能和手机实现互联互通。当土壤出现干涸、鱼塘水质异常等情况发生时,用户不管身在何方,通过手机遥控田地或者鱼塘里的传感器,水龙头就会自动开启。这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①要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意识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不能忽视事物的间接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中央提出,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体现的哲学方法论是()①整体与部分是统一的②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③根据主观需要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1.在棋艺上,有所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说法。战争也是如此,历史上有在连战皆胜之后吃了一个败仗以致前功尽弃的,有在吃了许多败仗之后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创了新局面的。这里所说的“连战皆胜”和“许多败仗”都是指()A.对整体不起决定作用的部分B.能左右整体的部分
C.关键部分的成败会对整体的成败起决定作用D.不能左右整体的部分
12.智能手机“核”战再次升级,由“四核之争”升级至“八核大战”。有专家指出,八核手机是拼硬件规格孕育的“怪胎”。如果硬件之间不协调、软件优化不到位,单纯提高CPU核心数不但不能提高手机性能,还会带来发热 量过大、电池持续时间短等问题。这说明()①搞好部分就能带动整体的发展②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③要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处理问题④科学思维方法决定事物的发展 A.①②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中国人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个人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只要每个中国人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运用整体性的观点简要回答,怎样正确处理“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关系。
[答案] ①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离不开整体。“个人梦”和“中国梦”也是紧密相连的。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要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③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要积极完善自我,努力实现个人的梦想,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石。
14.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浙江松阳是全国首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县长王峻看重的主要是两点:一是“游客——原住民融合共生”,“开发商——原住民融合共生”。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绝对不能排斥原住民,离开了原住民就失去了灵魂。松阳大量古老的农耕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仍然“活”在现实生活村落中。二是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以历史文化村落为底本,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支撑,以乡土民俗风情文化为依托,以摄影写生等艺术创作为媒介,植入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业态,推动一产、三产融合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系统优化的知识,阐述浙江松阳成功保护和发展的依据。
[答案] ①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要素构成的整体。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传统村落是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构成的,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要将传统村落看成一个系统。
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传统村落保护要注重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乡土民俗风情文化等的整体性。
③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通过以文化村落、乡土风情等为依托,以摄影艺术创造为媒介,发展第一、三产业的发展。
④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需要维护原住民的利益、游客的利益、开发商的利益;需要保护和发展村落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B.②③ C.③④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