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读《教师要有静气》有感

时间:2019-05-13 02:3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读《教师要有静气》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读《教师要有静气》有感》。

第一篇:新读《教师要有静气》有感

读《教师要有静气》有感

读了北郊中学郑杰老师的一篇文章《教师要有静气》感受颇深,深受教育。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确要抛弃俗气和燥气。世俗之气使人少了很多情趣,因

此他不能深深地赞美他的所爱,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真真正正爱他的学生。俗气还能使人

目光短浅,形容委琐,不能够深层次看问题,工作中就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态度,教师

最要不得俗气。浮躁气使人干起工作来冒冒失失,因急于求成干事不彻底,而教师的工作

需要扎扎实实态度,因此也要不得燥气。

教师最需要的是静气,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好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

搞好教学研究,静下心反思教学时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多读几本书。

只有静下心来,我们才能成为一位好老师,才能是更加突出,更加优秀,静下心来不仅

受益的是学生而且还有我们自己。

第二篇: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要有静气

——读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有感

寒假期间,读了几本书,其中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令我感触颇深,特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介绍一下郑杰。郑杰,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致力于学校重建,对许多教育问题进行了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因其观点新锐而独特,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这是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第一句话。正是这句话吸引着我和许多读者继续读下去,读下去也就读进去了。因为作者不习惯于听或者说那些“永远正确的废话”,所以他的每个字的诞生都是出于真诚,我们读起来也就觉得非常亲切、轻松。

郑杰从教师的实际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分四个主题: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郑杰提出,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要有精神空间,要会享受生活,要有赤子之心,要对美好的事物保持敏锐,要有宽容精神,要继续学习等,而我最喜欢的一个观点则是教师要有静气。

郑杰说,有的人一身的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这样的教师被称为教书匠;有的人沾满俗气,凡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斤斤计较;还有的人有躁气,遇事心浮气躁,做事冒冒失失。读到这里我不由得反思自己,从教二十年了,身上也或多或少的沾染了这种匠气、俗气、躁气。而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的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郑杰在“为自己的未来投资”这条建议中说,有一些职业越老越值钱,如老中医、老教师、老政治家。可现在靠年龄和资历吃饭的队伍中渐渐要把教师排除在外了。在相当多的知识领域里现在都是小孩教大人,也就是说,当一名教师如果不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那么你就可能无法为自己增值,或许你还可能贬值。而保值增值的办法就是给自己投资,投资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学习,之前有一条建议,也是说教师要继续学习,不学习你就不能胜任你现在的工作。学习,就更需要静气了。当一个新事物出现的时候,有静气的人很快就了解了,接受了,学会了,掌握了,并享受新事物带来的乐趣;而牢骚满腹,抱怨不止,不接受新事物的人,也就无法享受这种乐趣,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我们要静气,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但静气不是放弃,静气不是观望,静气不是无奈,静气不是等待。静气是一种积极平和,沉着冷静的心态;是从容不迫,永不言败的信念。“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是古人对圣贤静气的赞扬。要适应当今这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没有静气是不行的。

最后,还是用郑杰的话与大家共勉: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

第三篇: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要有静气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在他们眼中,工作仅仅是需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这样的人不是一个新人,他不太能办新事,即使在办新事,他也不能用新的方式,新的手段,这就的人叫匠人。这样的教师被称为教书匠。教书匠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因为许多许多的新思想新办法他都无法接受。他苦恼,每天在变化的世界叫他越来越看不懂。教书匠往往不受学生和同事欢迎——与匠气十足的人相处,实在是了然无趣。

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又叫小市民气。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这种人扫门前雪还是有一套的,所以与这种人合作你总会遇到大阻碍,与他们接触不久你会发自内心地喊出来:“这种人怎么那么精。”俗气的人一定不雅,因为凡是雅的东西都不实在。音乐很雅,他不喜欢,他会振振有词地告诉你,“音乐又不能当饭吃”。他们也不喜欢其他一切不能给他带来实惠的东西。因为俗气沾在身上,他便少了许多情趣,他不会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给爱人送上一束鲜花,也不会在适当的时候,深情地赞美他的所爱。因为鲜花和赞美都不实惠。俗气的人追求实惠,说穿了,不花人民币的东西最实惠。俗气的人的根子其实就在一个“钱”字上,钱使他目光短浅形容委琐。沾上些俗气的人其实并不少,而且他们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教师是最要不得俗气的,因为学校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学校升学率不高,无非一所学校关门,可要是学校沾了俗气,那就可能糟蹋了一代人。

有的人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干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得彻底,却急于表功,最好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评那,最好还能见报纸上电视。躁气病是一种现代病,这种病还会传染,自然就要传染给学校,传染给教师。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

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

第四篇:教师要有静气读书感悟

静静地挥洒生命的阳光

茶香味美,需要用心去品;花香四溢,需要用心去赏;书香醉人,更需要用心去读。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便是我爱不释手的珍宝。它似指路明灯,为我们这群初生牛犊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悟出人生的哲理、教育的智慧。就如书的第一页第一句所写的: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的确,读了这本书你就知道,它百利而无一害,在这一百条建议中,有谈个人修养的,有谈人生感悟的,有谈教育理念的。下面,就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条建议--《教师要有静气》,说一说自己的感悟与体会,与大家分享交流。

特别喜欢这条建议里面的这样一段话:“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非常简单的一个词语“静气”,可是解读起来却一点都不简单。当你面对一本书写一塌糊涂的作业本,一个屡教不改的调皮学生,一间卫生、纪律乱七八糟的教室,一堆工作任务安排表,怎能平心静气地去面对一切?扪心自问,当我面对以上罗列的这些情况时,往往就是两个字:发火。这些情绪往往不受控制一般地就发作了,这就证明了,我确实缺乏作者所说的——静气。一句“沉静下来你才能清晰地思考问题”点醒了我,就以对待学生不做作业为例。当遇到这种情况,我往往是大发雷霆,把他们狠狠骂一通,再者就是叫家长。但从现实情况看这一招没用,那些学生下次照样不做作业。不是对症下药的良方,当然没有效果。静下心来想想,班级那些不做作业的人不是偶尔不做,而是经常不做。这些人往往又是后进生,如果我们能够体谅到他们的难处,那你就不会发火了。

想想啊,他们之所以叫后进生,就是因为基础差,成绩不好。也就是说有很多我们课堂上要求他们掌握的知识点,因为各种原因她们没有很好地掌握。所以一些作业,成绩好的学生也许只要一刻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已经完成,而且很轻松。但他们不同,要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即使做出来质量也不会很好。可能还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被老师还要批评为态度不认真。其实他们已经很尽力了。一口吃不成胖子,这个道理我们老师应该懂的。时间一长,后进生们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因为他们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更何况很多后进生根本没想到要去努力。于是,回家作业本来想做的,可是有的题目居然看都看不懂,那还叫他们怎样去全部完成,于是他们干脆一个都不做了,破罐子破摔。恶性循环由此产生。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想到这些,没有做一个补差计划,那面对那么多的后进生能不生气吗?能不雷霆万钧吗?还谈什么静气?

“闲看庭院花开花落,漫随窗外云卷云舒。”其实很多事情,只要心平气和往往可以解决得非常完美。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静气静静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轻轻地叩响他们的灵魂;悄悄地在他们的头顶洒满阳光;默默地塑造他们心中的经典。

第五篇:教师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1000字

教师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1000字

明华实验小学 李红霞

“读一读佐藤学先生的著作吧,肯定你们会受益匪浅的。”译者李季湄教授在序中这样建议。于是,《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悄悄地走进我的视线,它到底叙述着怎样的教育故事?到底对我们有怎样的指导?这是一场怎样的革命?为何是静悄悄的?……带着诸多疑问,我静悄悄地读起来。

可爱的小林老师跳入我的眼帘,当看到彻也在教室外哭闹,觉得“学校不快乐”而不进教室时,他感到十分吃惊;当听到全班同学大声应答“学校不快乐”时,他深深地震撼了;当得知学生认为自己太严格或太温和时,他没有火冒三丈,也没有垂头丧气,而是以这一件小事为契机,开始自己的研究……这大概就是日本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精神吧,遇到问题,能够跳出自己的情绪圈子,寻找问题的根源,争取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小林老师认为,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我想,有这样思想境界的老师,工作起来还会感到累吗?他把教育当作自己真正的事业来做,以一种研究者、探究者的姿态在工作,每天都会有新发现,每天都会有新希望,教室里有这样的老师,学生不会改变吗?每个学生在静悄悄地改变,学校不会改变吗?学校在静悄悄地改变,社会不会改变吗?

读着读着,“润泽”一词揪住了我的心。佐藤学教授说,我们一味地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赞成或反对,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同学认为是根本没专心听讲;我们总是让学生大声清楚地回答问题,对那些慢慢思考的学生,都会“善意”地撇到一边……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这样的教室才是“润泽的教室”,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不过,“润泽”的程度深浅,我认为与老师的评价倾向有直接关系。读到这里,我不由得会想起自己刚开始的“生本课堂”,努力想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学习,最后汇报学习成果并互相补充,可结果往往是发言的学生始终在先发言,不发言的学生最多是学着别人发言,在热热闹闹地学习过后,很少看到各种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现象,也许有的同学是带着多少知识来到课堂,又带着同样多的知识回到家,这可能和倾听不足有关吧。没有认真地倾听,就没有认真地思考,没有认真地思考,就没有切中要害的发言,从而也不会产生“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室变成“润泽的教室”呢?可能首先需要我们自己成为“春雨”,能及时、准确、细致、无痕地滋润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才会出现“花重锦官城”的景象吧。

读着读着,“学习共同体”、“综合学习”和“参与学习”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头脑,拓宽我的思维,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似乎正在我的内心静悄悄地开始。

下载新读《教师要有静气》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读《教师要有静气》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教师要有“五气”(文摘)

    新型教师要有“五气”(文摘)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育观念、课堂模式、师生关系受到强烈的冲击。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教师应该在“五气”上下功夫,努力将......

    读柴静《看见》有感

    读柴静《看见》有感 我真的'看见'了吗? ——读柴静《看见》有感 樊振栋 同龄人中自己算是个爱读书的人,常常会有小伙伴问我最近有什么书推荐的。有一本书我推荐了快两年了,那便......

    读柴静演讲有感

    这是柴静老师荣获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的演讲视频,这段视频我非常喜欢,已经看了很多遍了,每次都有些新的感触,对于柴静老师演讲的主题和内容,网络上有一个点评写的非常好:平淡......

    读柴静《看见》有感

    面对生活,我们要学会释然 ——读《看见》有感综合科谢旺我是个平时不怎么爱看新闻的人,因此,对柴静这位大记者竟然一点儿都不了解,直到最近看了她著的一本名为《看见》的书后,我......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有感 假期读了佐藤先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尽管是不同的国家,但书中发生在课堂里的一些现象,问题和我们的是那么的相似,真是教育无国界.佐藤先生的语言是那么的朴实,......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上塘中学 张志聪 在教学理念不断升华、教学方法日益更新的当下,我越来越渴望将自己的课堂转变为开放的、个性的、多姿多彩的课堂。在经过反复的探索......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范艳侠 这个周末,读了《静悄悄的革命》,感受很多,有时遗憾自己不能是“应对”的老师,有时感受到现实教学中的不足,有时欣喜自己的某些想法居然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