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刘志勇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第一中学
363800)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难题。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不单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它应该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应用系统论的方法加以解决。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性 系统论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多年,深感语文教学效率之低下。我有一个学生,高一年结束参加高考(报考少年科技大学),虽然没考上,语文也考了110多分,可是又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高三年毕业参加高考,语文却只考了109分。一个教物理的同事在一起聊天时跟我说,其实你们语文的效率是最高的,你看看那些学生,除了上课,课外有谁在语文?可是他们花了多少时间在读英语、做数学与物理,结果考试出来语文成绩并不比英语、数学、物理差多少。想想似乎也是,只要想读书的,几乎每个中学生课外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读英语,做数学物理作业,甚至不惜代价请家教补课,可是课外把时间花在语文学习上的廖廖无几,更不用说补课了。可是深入想想也不对,为什么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学语文呢,毕竟高考看的是总分。其实相当多的学生不知道语文要读什么,因为除了几分背诵以外,高考语文几乎都不直接考课内的,根本无从读起。而请老师补课,效果也不可能像数学、英语立竿见影,毕竟语文的素养是靠潜移默化日渐积累的,于是干脆就不花冤枉时间,仅止于课堂上听听而已。而语文课堂上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老师不可能把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阅读品味,如果学生没有事先阅读课文,基本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那他上课的收获也就只能是一鳞半爪一些零碎的东西。遗憾的是,很多学生一本语文课本学完,还有相当多的课文(尤其是篇幅较长的)连完整的一遍都没看过。这里反映出来的是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或者说没有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很多学生满足于购买各种学习辅导资料,来应对上课老师的提问,而对于课本上的文本本身的阅读不屑一顾,致使语文教学效率非常低下。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有不少老师甚至专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论者似乎大多仅从教学策略的角度加以探究。我觉得,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不单单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它应该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应该采用系统论的方法加以探究,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这里面包括充分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正确定位语文教学目标,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准确分析学生特征和学习需要,恰当选择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
首先是充分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我们的母语。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如果消亡了,那这个民族就永远无法在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而汉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的首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和传承。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也是联合国六种语言之一,而且是最经济的语言。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提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汉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国家的中小学课堂都开设了汉语课,用于测查外国人汉语水平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已被国际认可,被称为“中国的托福”。
可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汉语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国内却普遍被忽视。举国上下一片“英语热”,从小学开始,家长就忙着请英语家教给孩子补英语,而大学则有英语等级水平考试,拿不到英语四级证书就不能毕业,可是汉语水平低却照样拿文凭。很多大学非中文专业不开设语文课,很多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只考英语和数学。很多大学生写文章错字 1 连篇,理科生写文章“一逗到底”,文秘毕业生不会写公文,医学毕业生写不明白病理„„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不热爱母语。据说,法国规定法国人在法国本土上举行的任何国际会议都不准讲外语。不由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难道我们要像小弗郎士一样,等到没机会了,才来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语文吗?
人类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想要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输出自己的语言。而如果我们都学不好自己的语言,又怎么输出自己的语言,又怎么挤身世界强国之林呢?华东师大中文系巢宗祺教授说:“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全社会都来重视语文——咱们的母语”。[1]只有全社会都重视语文,充分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有效性。
其次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光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不能转化为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习就变被动为主动,从“我要学”到“我喜欢学”“我以学习为乐”,又进一步把学习的自觉行动化为一种学习的乐趣。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乐趣,又怎么可能不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语文比起其他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选入课本的文章本身很多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文学作品,几乎没有哪个学生不喜欢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或者玄幻小说,可是却相当多学生不喜欢语文。到底是为什么?这可能跟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有关。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习惯于把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概括出一些抽象的东西诸如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所谓知识强加给学生,而不是正确引导学生自己认真阅读文本,咀嚼品味,深入探究,从中获得感悟。这就好比把自己咀嚼过的饭再喂给学生,学生当然觉得味同嚼蜡。久而久之,也就觉得厌倦,并且养成了一种惰性,不再自己主动去探究文本,甚至课文连看都不看,而找来一些教辅材料,拿别人解读分析的成果来搪塞老师上课的提问。而老师上课因为自己所设置的一些问题学生都回答得头头是道,以为学生感悟能力强理解透彻也满心欢喜。殊不知,恶性循环,学生越来越脱离文本,语文学习效果越来越差,也就越来越厌弃语文了。这恐怕也是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受到社会诟病的原因。因此,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其实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自己从阅读文本中找到乐趣。
第三是正确定位语文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分五个部分对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加以陈述,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第一部分,针对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特点,要求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并结合进一步的语文实践,使语文素养的各方面要素融汇整合。第二、三、四部分,大体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着重培养审美、探究、应用能力的思路。第五部分,对学生提出相对来说更高的要求,把目标指向创新。各个部分整合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要求,讲得比较具体。而在我看来,比较笼统一点,一个普通高中生,如果能够透过语言文字比较准确地把握别人的思想情感,并且有自己的感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同时能通过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那他的语文水平就基本达到要求了。
这里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少不了语言文字这个媒介。“透过语言文字比较准确地把握别人的思想情感,并且有自己的感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体现的是听和读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体现的则是说和写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则体现为文本。要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学有所获,就要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自己去感悟体会。巢宗祺教授说:“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 2 力,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在具体的文学现象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过去语文教学偏重概念化的知识传授,实际上没有多大效果。我们应当摆脱单纯传授理性知识的教学模式,要在语言运用中让学生尝到知识,要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2]因此,我们在具体设定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一定别忘了这一总目标。
第四是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学生喜欢某个老师,那他们就会特别喜欢该老师所任教的科目;反之,如果厌恶某个老师,也就特别厌恶他所教的科目。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教师的人格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及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它既含有该群体共有的普遍性的心理特征,又包括每位教师个体所别具的风格和气韵。前者是教师人格的基本构成,具有稳定性,后者是教师人格的独特构成,具有特殊性和个性化倾向,两者合并成了教师鲜明而又丰富的人格魅力。睿智幽默的老师总是特别具有亲和力,从而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敬。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有效性,就不能不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语言是教师睿智的思想、广博的学识借助诙谐含蓄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的再现。课堂语言能否幽默,需要教师充分调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准备,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兴趣爱好,既有语文学科的足够的知识储备,又有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或学习疲劳时,教师不妨巧妙运用语言技巧,善意地调侃几句,或许就能让学生在幽默诙谐的课堂环境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当天的学习内容也将使他们印象深刻。这样的效果可不是一味平铺直叙的讲课风格所能达到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动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3]有魅力的教师总能以自己的人格修养感化学生,左右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自己充满豁达的人文关怀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第五是准确分析学生特征和学习需要。准确分析学生特征和学习需要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一个依据,也是达成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前提。
学生特征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或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学习风格、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学习动机等各方面的内容。只有把握了学生的特征,你才能了解他们的初始能力,确定教学的起点。你才知道做什么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怎样才能激起他们求知的态度,怎样才能保持他们的注意,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怎样、何时向你的学生提供合适的选择、责任感和影响,怎样才能将教学与学生的经验联系在一起,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期望成功的态度,学习经历将怎样支持或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胜任能力的信念,学生将怎样清楚地明白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努力和能力基础之上的,你怎样才能给学生提供应用他们新获得的知识或技能的有意义的机会,什么东西将对学生的成功提供强化,你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对他们自身的成就保持积极的感受等等。
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生目前水平与老师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学习需要分析是指通过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那你的教学目标可能就不够准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可能就缺少针对性,你的教学设计就可能容易颠倒问题与方法、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因此准确把握学生特征和学习需要,才有可能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第六是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因人而异,无所谓绝对的优劣。只要适合你,能为你的学生所乐意接受,那就是好的教学方法,这里不再赘述。但无论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3 都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2]:桑哲《重视语文教育,促进教学改革——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巢宗祺教授》,《现代语文》2007第20期。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第二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说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个话题自多了一份伤感,这里的有效性应该仅仅是指提高学生语文成绩,而不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回忆已经有多久没有听到过一节带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了,语文课不再有语文课特有的魅力不知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想起弟弟,他的中高考语文成绩也不错,但实际上他的语文素养一点都不高,随便问一首名诗词他都不清楚是谁写的;随便给一篇磨脑子的文章他也读不太明白;他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但这些都不妨碍他做题,准确的做题,答出满意的分数。
观近三年的中考语文试题,题目出的越来越难,当然中考成绩的三率也越来越低。试卷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真实语文能力应该说是件好事,这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便是要提高成绩也不再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只从提高成绩这个角度来考虑突破口只有一个就是训练。
首先,练脑。这一点恐怕很多教师还是较忽略的。练脑练什么呢?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练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语文课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还承担着帮助学生提升思维水平的责任。课上教师要有意的出一些需要磨脑子的问题,给足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不要怕时间的耗费,真正能力的提升都是从思考开始的。比如说讲议论文,教师是不是可以让学生画出全篇的论证图,甚至画出每一段每一句的论证过程论证关系图,这个活很难,如果学生能靠自己和同伴的协同努力清清楚楚的画出来标明白还惧怕考试出题?任何题都可以轻松应对了。这并非不是语文的活,这就是在练学生对字句的理解,对句句关系的准确把握。
为什么说又要提高的是严谨的思维能力呢?就因为今年的中考语文阅卷让我看到了学生只会死做题。像我判的综合性学习题,一看学生的答案就清楚学生肯定都经过训练,但依然拿不到分,为什么?因为学生根本就没审题或者说根本就审不懂题,学生的思维是不严谨的,教师讲再多方法也没用。另外像记叙文阅读和说明文阅读中的题都做了较大的改变,教师只注重了方法的讲授,学生就傻傻的套方法楞写,人家问的根本就不是那个题,学生套完的答案也不是那道题的答案,大批大批的学生拿不到什么分。那方法是不是不讲了?也不是,而是只讲一些最基本的已经固定死的题型的方法,比如找论点,比如品析语句,其他的题教师只需点思路,怎么答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分析。题是千变万化的,变一个字答案都可能改变,学生先要有的是严谨的答题思维,这点都不具备讲的方法越多越死学生错的越多。当然如果试卷仅停留在09年的难度没问题,但事实已经不是了。
其次,练笔。课堂上所有经过认真思考的问题要让之逐渐成为一种能力必须固化为文字写下来。课堂上要勤练笔,多让学生动笔写。在写的过程中完善思考的结果,在写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不仅要让学生在下面写,还要找学生在黑板上写,尤其是阅读题,作答思路是否清晰,答题点是否全面,措辞是否准确,这样能更直观的分析学生的答案,寻找问题,师生一起帮助解决。这里时间也一样要给足学生,切不可因为要赶进程挤掉学生思考书写的时间,盲目的追求速度是不能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的。当学生的基本训练都已没有太多问题的时候再加快速度强调练习的量。就像读书,要想真正做到学识渊博就得鲸吞牛食,精读略读必须相结合,只强调精没有数量的累积学生的实际能力依然不会有太大提高。
总之,教师讲的再精彩提高的也只是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跟学生没什么关系。要想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教师就该尽量闭嘴,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当然,教师还应考虑教学形式的丰富,尽可能减少学生的倦怠疲劳。
第三篇: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我的语文教学观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组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之下,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早已为人诟病。语文教学缺失了本色,众多的语文课堂上了“彩”,添了“色”,教学内容五颜六色,以“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灌”等四个“满堂”为代表的教学形式五彩缤纷,教学效果却远离了教学目标。因此,为了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要倡简,要回归本色,要轻轻松松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呢?我觉得应该从课前预习准备、课堂教学交流、课外阅读实践等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及优化。
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怕失去课堂“霸主”的地位,生怕学生学不懂。还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很少给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课前预习,但只是让学生草草读一遍课文,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如是,高年级的亦然,在学生尚未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就开始分析、讲解课文。课前预习不仅仅是看课文,攻克生字,研究关键字、关键词和关键句,并且教师也要参与,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研究课文作者的社会环境、思想状态,探究作者写作的动机。
二、优化课堂导入,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讲课开始前,教师的目标意识要精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要对每节课有强烈精准的目标意识,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目标不要贪多,要分清主次,少而精,因为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古语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学习《乡愁》时,只要抓住语文教学的魂———文学味和文化味即可。[2]教师可以通过检查预习结果、点拨预习留下的问题、引导启发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引入课题。认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而产生疑问则是触发学生思维的起因。课堂导入,虽然所花时间不长,但却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上,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优美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产生学习的冲动,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以往对语文不太重视,认为学不学都差距不大的偏见,使学生由“好学”变为“乐学”,最后达到“会学”,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三、把握课堂取舍,抓住教学重点,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一位数学教师在看过初中语文课本后说:“一篇课文这么长,这怎么教呢?”数学教师的感慨其实道出了语文怎样从众多的内容中提高有效性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各
[1]种原因,贪多嚼不烂,奢望一口吃成个胖子的现象还是相当多的。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学目标过分求全而忽略重点;教学内容求多而忽略精当;教学方法求异而忽略实用,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收效甚微。在课堂中,许多年轻教师认为给学生教得越多越全越广越好,习惯于铺天盖地的教法。一篇文章从字、词、句到修辞、写作特点,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以及拓展训练,不一而足,面面俱到,生怕漏了这点,忘了那些。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甚至会抑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可一篇课文,能教可教的知识点很多,这就要求教师们进行合理的取舍,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白燎原老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学会合理‘取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取舍’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在课堂上大胆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即通过对一至两个目标的训练使学生非常深入、透彻地掌握一两个知识点,争取一课一得。要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教师要先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精选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繁就简方能提高教学效率。
四、注重学法引导,落实语文素养
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不过这种沟通和交流是建立在文本之上,带有一种预设的目标趋向。沟通和交流顺畅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巧用教学方法,注重学法的引导,把本属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将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彻底告别旧课堂的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灌”。这是提高中学课文教学有效性的突破口。比如在学生学完某篇议论文后,归纳总结议论文的一般写法,列出提纲,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代表上台列提纲,互相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出议论写作提纲。学生由课文这个例题,总结出学习方法,解读规律,不但能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而且还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语文素养落到了实处,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知识的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学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巧用多种手段,锻炼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实现高效课堂,就应该打破学科界限,巧用多媒体技术,力求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锻炼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文课堂教学情景求活泼,不是追求课堂热闹,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因人而异,因课而新,形成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提问法、伙伴型学习法、实验探索法、讨论辨析法、表演法、分组竞赛法等。在语文教学中,依据课文内容和特点,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化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难点,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与传统教学的优点相结合,优化整合,提高授课质量和效率。
六、锤炼语文基本功,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语文教学需要本质的回归,语文课堂也同样需要有“深度”,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熏陶,从而生成新的感受、新的思维,使师生在课堂中一起享受语文的无穷乐趣和无限魅力。而这样的理想课堂,教师的基本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七、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上的着眼点必须放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上。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体现,是一堂课成败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师需要着力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素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重引导,重教法研究,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学会读书。教师应由以往的“主讲”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从原来的“霸主”“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组织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在于“教书”,更不是突出“讲课”。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老师有效的教,二是学生有效的学,要想两者协调发展,卓有实效,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八、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要确立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阅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语文知识的教授上,要加大阅读活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比重,要倡导学生坚持进行大量的阅读活动,关注内容真实的阅读。课外要提供平台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大量阅读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认知水平。大语文视野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堂上,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本上,更不能把语文训练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而是在立足课堂、立足课本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2]刘家松.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吉林教育.2010.(5).[3]白燎原.把握课堂取舍,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4).[4]谢志冰.内容是根源,交流是保证——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四川教育.2011.(6).2011级学科教学语文 李云云
第四篇: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反思
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反思
吕红芳
课堂是教学资源生成最丰富的地方,也是学生思维展露的场所。下面就谈谈一些地理课堂教学中碰到的具体事例。
一、地理课堂上的“名人”趣事
一日,在某班上课,授课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讲述到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时候,我列举了青藏高原水水拍云崖的雄伟景观,并且播放了相应的图片。学生看到后感到非常的新奇,当他们看到图片上——站在岩石上看起来非常小的人的时候,他们开始在那里议论纷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其中一位学生在那里疑惑的喊道:“老师,石头怎么比人还大?!”其他学生开始在那里大笑了。无论谁在那时那景都会笑的,我也笑了。不过在笑过之后,更多的是引发人深思的东西。
平时爱打瞌睡的学生对这一雄伟壮丽的景观表现出了强烈的不解,这也引出了“为什么”。图片使教学内容变的丰富多彩,也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当他们自己开始变的不解困惑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动力。而这个时候的教学如同顺水推舟,学生也由被动的接收转为主动的接受。
二、课堂小插曲
在某班上课,授课内容是季风环流。在分析南亚夏季风的主要成因时,有学生提出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也会发生南亚夏季风类似的情况。借助这位学生的这个引子,我顺路提到南半球澳大利亚夏季时候的西北季风正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西北季风。这些学生的思路是多么宽广啊,他能这么想说明他已经真正理解了南亚夏季风的主要成因。在课堂里总有那么一两个学生在老师讲解分析的过程中不经意的提问,虽然他们的提问会打断教师的课堂思路,但是他们这种爱思考,善于思考,深入思考的精神是值得表扬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因此,我觉得针对这样的情境。首先老师备课一定要充分,在课堂思路的处理上要能融会贯通,遇到突发事件,也能灵活处理。
地理课堂丰富多彩,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尽量的让学生的思维拓展的远一点。作为教师,课前应尽可能多的预设课堂上临时生成的资源,做到巧妙的为后续内容所用。
第五篇:有效性教学设计的反思
学习有效性教学设计后的思考
通过学习初中历史课标与有效教学设计使我懂得了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和历史教学有效性设计具体的基本要求,掌握了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设计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以此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我们广大初中历史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教学之前做出如何最有效地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从一节课中有所收获的整体设计。教学设计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说清楚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教学设计离不开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各位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作用,能弥补个人在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善于与学生交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在设计时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所有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反应,及时设计自己的方法、语言或提问方式等,从而达到师生和谐。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沉默寡言、不爱表达、甚至内向怪癖的学生,对他们要多鼓励、多给予参与的机会,慢慢调动他们的情感,从而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形成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课堂。还应注重那些对历史有“天资”的学生,他们因特别喜欢历史而有趣味地学习历史,他们思维开阔、知识丰富,教师应适当增加教学难度,培养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
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重温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的关键是好学,因此,历史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只有当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培养其历史能力,促进历史的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喜欢历史学科,会主动学习历史,教师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一新的要求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抛弃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采取措施,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结合教学实践, 我认为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住时间、人物和事件经过就可以,必须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
另外,以广博学识,旁征博引也可以激发兴趣。要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必须使学生佩服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精通业务、博览群书。教师的知识面要广,以知发趣,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在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轻松一刻”、“课堂小辩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在讲课中适当插进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传说、笑话故事,有时就针对某些历史问题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课堂小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用更全面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用心交流,把爱献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
爱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学生得到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一建立,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习打下了基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得以肯定。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不妨说一句鼓励的话,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在如找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谈话时,给他们注入一支兴奋剂,会使他们浑身充满求知的力量,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因此,不少后进生进步很快。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我常说:你是老师教过的最出色、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老师以你为荣,希望你在历史学科上能有更出色的表现。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满学习的热情。
四、贴近学生生活,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五、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作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更需要占用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付之实践时更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善于尝试的胆量,有敢于坚持的勇气,那么我相信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学生也会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