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计算课课堂结构变序策略的研究[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02:1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高段数学计算课课堂结构变序策略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高段数学计算课课堂结构变序策略的研究》。

第一篇:小学高段数学计算课课堂结构变序策略的研究

《小学高段数学计算课课堂结构变序策略的研究》

应用研究中期总结 车站小学

黄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课标,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学生计算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关系到他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教师和学生越来越对独立计算能力有所忽视,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当学生在计算中错误百出时,大部分家长和老师都会下一个“粗心”的结论。其实“,粗心”的背后是什么却很少有人去探究。长此以往,这种状况必然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有能力迅速有效地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数学大纲中所要求的正确、合理、熟练、灵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更好的发展。

于是,我提出《小学高段数学计算课课堂结构变序策略的研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数学计算课课堂教学现状,让计算课的课堂不再枯燥。使学生思维活动充分展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自觉检查,随时验算的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计算的无穷奥妙。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论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无论是方法还是经验,在没有参与该项目研究之前,我也只是从理论上去肤浅的认识,谈不上深入学习和钻研,更谈不上深入研究、吃深吃透,也就是用时看一看,看后就忘,用时也只是似像非像,不伦不类。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用之甚少,也只是想用就用,多数时间也就是搁在一边,从未实实在在的开展过应用研究,也就从未对此理论加以系统的学习过。加之数学“尝试教学法”的提出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推广应用。由于新教材的推广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渐渐的在广大教师心中已经淡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觉得在数学教学中,比较实用的还是“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在新学期开始,我又重新新拜读了邱学华老师的《尝试课堂艺术》,对尝试教学法的各步骤及各环节进行了全面的学习了解。通过学习,我对尝试教学法的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并将理论的理解初步应用到了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之中,并不断坚持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不断学习和完善。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看到自己更多的不足

好些理论的东西看着心动,实际自己实践起来,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很多。过去,仅凭自己的肤浅的理论去评价别的教师的教学,总是觉得令人满意的不多,一节课总是有那么多的缺点。现在,我觉得好多理论上看似简单的东西,自己实际操作起来总是难度重重,每节课自己静下心来想一想,总是觉得有好多的遗憾。

就如各环节的处理一开始总是不尽人意,学生总是与老师走不到一条路上,教学时间的安排也仅仅只是写在教案上,实际教学所花的时间总是要比设计时用的多,教学设计总是觉得太麻烦,教学效果总是不太好。看看别人的教学活动,对照自己的学生,在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自己确实有好多的不足,好多地方需继续学习、实践。

三、今后的研究工作

对我来说,这一学期的学习研究活动才刚刚起步,犹如一个孩子才刚刚学习走路,每迈出一步都将是非常艰难的,甚至还会摔跤。在应用研究的道路上,也同样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有了第一学期的尝试教学经验,我想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问题会更少一些,即便问题出来了也会有解决的办法。客观的讲,作为我自身来说已不适宜高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在我们一代教师的头脑里已经根深蒂固,新的思想、新的方法难以接受应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实践探索。

数学尝试教学法的研究推广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小学高段计算教学的变序研究应该说是一门新的教学研究课题,对参与研究的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考验和挑战,再次吃透尝试教学法理论和领会尝试教学法的核心宗旨是十分重要的。在今后的研究活动中,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认真学习尝试教学法的方法和步骤,认真学习《尝试教学法课堂艺术》,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付诸研究探讨,能够把自己的应用经验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之中。

2、认真设计好教学内容。

小学高段计算教学的变序研究的应用研究现在处于初级阶段,要搞好应用研究工作,我要认真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活动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下一步的研究活动中,我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计算课内容,认真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从备课、教学活动,到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作业尝试练习等,要认真组织整个教学活动,真正做到课前设计要为优化教学准备,千万不能设计与实际教学脱节,实际的教学与设计相差太远,实际的教学随心所欲。

3、不断加强教学活动反思。

再好的科,总会有不足的地方。在进行小学高段计算教学的变序研究的应用研究的活动中,自己也深有感触,课后也会觉得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认真反省自己的每一节课,反省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反省自己对每一个问题的阐述,甚至要反省每一个字词的表述。只有不断进行反省,我的研究才会出经验、出成果。同时,在自身的反省中,要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多与同行切磋探讨,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教师的教学之路漫漫而平凡,教师的工作需要一个不断学习、研究和反省的过程,我们要坚持的一点就是:在劳动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第二篇:小学中段数学计算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中段数学计算有效性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查阅小学生平时的数学作业时,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不少学生的计算错误率比较高,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不感兴趣等原因导致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直成为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问题,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另外通过计算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我们教师去探索、研究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直成为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问题,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另外通过计算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计算:直接让我们计算的题目,很直观,分值也比较大。间接计算:应用题目中隐含计算,如果计算失误,那么就会全军覆没。

小学中段学生心理特点:中段孩子的一般年龄是8--10岁,处在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中段数学计算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数学的学科特点,同时兼顾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两大层面,设计多种多样的题目,来促使学生提高计算率,提高学生的成绩。

三、研究目标

1、建立主体参与型计算教学课堂模式,即建立一个开放性课堂,诱发出一种忘我的学习状态,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控制,自我创新,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计算教学模式。

2、通过自主参与教学,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懂得计算的重要性,掌握各种计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我校小学数学学生计算能力,分析造成学生计算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2、利用课堂教学,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训练方法,研究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3、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途径。研究重点:

1、精心设计主体参与型教学的课例

2、研究学生的计算速度、准确度和计算技巧,以及计算的兴趣和成功感的体验。

五、课题研究措施

1、构建学习文化,浓郁课题研究氛围。

理论的价值在任何方式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理论可以启迪思维和智慧,可以提高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升华思想和理念,所以要倾心组建学习型组织,引导老师把研究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化。”

2、重视常规,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有效。

此处所说的常规,指的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制度、规范。良好的常规,是课堂教学顺利、有序进行,取得实效的保证,同时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常规执行的情况,以身作则,提醒、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交流、作业等习惯,籍此,促进课堂实效的提高。

3、做细备课,奠定课堂教学基础。

自从课程改革以来,备课问题始终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它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的准备和基础,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只有教学前想得细,做得实,紧紧围绕目标进行预设,才能促进有效的生成,才能提高课堂效益。

4、组织研讨,关注课题研究的进程。

在一个群体中能有不同的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教师只有在合作的平台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取长补短。大家争辩、切磋到达成共识的过程也正是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能力生成的过程。以案例研讨、课题研讨沙龙的形式,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大力倡导反思教学,强化课改理念向教育教学行为转化,实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提高”。

结合所学内容,每人精心设计了一节计算教学研究课,利用集体备课时间集中研讨,然后在教学中实践、反思、修改,最终成型定稿。另外还结合自己本学期在计算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撰写论文,一起积累成册。在学生方面,我们结合所学乘除法计算,对全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计算能力的检测,并针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找出出错原因,确定重点训练人员,为下一步计算能力的提高指明方向。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工作:(2014年9月—10月)

落实课题研究人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在数学教研组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计算教学的看法,了解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题主研教师对本班学生计算情况的摸底测试,了解学生计算能力现状。从准确度和速度两方面进行分析,找准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第二阶段:理论学习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

加强理论学习,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特级教师谈计算教学,《四川教育》、《小学数学教师》《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及网络上有关计算教学的经验文章组织开展学习,丰富实验教师的知识贮备。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5年3月-2016年6月)

1.组内交流学习,听取意见,收集有关课题的教学信息,并作好记录。2.利用课前两分钟进行口算训练,以及布置有趣的计算题作业。3.在组内进行计算教学实验课,做到课前集体备课,课后集体评课,并进行认真的教学反思,以及收集教学资料。

4、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检测,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5、对照计划进行全面总结,完成各项成果资料汇编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期末总结。

九、课题的成果形式

1、《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计划、总结。

2、《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计算测试及分析。

3、《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反思,教学论文等。

第三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从我班的数学方面来看,尤其是计算教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出问题。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我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2、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3.陶行知教育理论

课堂教学应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只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设法发展和巩固儿童对克服困难,特别是智力性质的困难的乐观主义信念,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在集体中创造一种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竞赛的环境。‛因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环境或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2、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造‛。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让学生参与探索计算原理和方法过程就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必须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导学生循‛理‛入法(即依据算理,理解算法),以‛理‛驭法(即依据算理,掌握算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促进运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3、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张晓霞对计算教学进行了长达多年的研究。他认为: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历来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教学中既要重视笔算教学,也要重视口算教学。口算和笔算各有特点,互有区别,但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笔算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的,而笔算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加法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组成的。所以口算能力强笔算的速度就快,正确率就高。研究表明,基本口算与笔算有着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可达到0.723以上)。反之,掌握了笔算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也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应以口算为基础,以笔算为重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我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使自己的专业发展。

五、研究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

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平等性原则:研究者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能负起责任的,这些都应该平等地对待。

4、坚持多元性体现开放,建立科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计算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六、研究内容与操作:

(一)研究内容:

1.对我班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

2.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1)培养良好数感的有效策略。(2)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3)增强实际应用的有效策略。

(4)培养较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5)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和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3.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索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创设计算情境,拓宽计算平台,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估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二)具体的操作措施

1、对数学课堂计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立本年级的计算教学的训练重点。

2、创设计算情景,激发计算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克服枯燥、被动的心态。(2)树立‚数学生活化‛的观念。(3)增强计算的趣味,培养计算兴趣。

3、运用策略,培养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拓宽训练平台,丰富训练形式。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

八、我认为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一)心理方面的原因

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许多,这就是我们家长经常所说的:‚明明是会做的计算题,可就是因为‘粗心’给算错了。‛这个‚粗心‛大多是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原因造成的。

1、心理不够重视,感知比较粗略。

大多数学生对计算题都是十分轻视的,在他们看来,计算只不过是算数,是最不用动脑筋的数学题。首先是思想上的不重视,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计算方面的不认真,又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感知比较粗略,就更容易出错,我在平日的测试中发现,题目中明明是写着12.8,学生在下一步计算中居然抄写成1.28,明明是加法,学生就列成了减法。与此类似的忧郁感知的粗略而导致的错误并不在少数。

2、思维定势的干扰。

定势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积极的思维定势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的定势则可以阻碍知识的迁移。

在数学计算中,尤其是四则混合运算题目,学生就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例如,1.28+3.5÷7,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算,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之下,学生就很容易忽略掉3.5÷7(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这一运算顺序)。

3、短时记忆比较弱。

人们所记忆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储存,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及时的提取。短时记忆一般是保存信息的时间在1分钟左右,这1分钟的保存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还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的短时记忆还是比较弱,因此他们常会因为记忆时提取失误而出错。例如,学生在计算125×4时,就很容易忘记每一位满几该向前一位进几,从而导致算错了数。

(二)知识方面的原因

除了心理方面原因,知识方面的欠缺也是导致计算失误的一大原因。

1、口算不熟,计算不准

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乘法口诀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而且错误率也是比较小的,但是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却是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一个方面,在笔算出现进位或者是退位减的时候,这些薄弱的地方就会体现得尤为明显。

2、算理不清,概念不明

算理不清,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没学会‛,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确,从而导致计算错误。例如,学生学习使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题:8.5×99+8.5=8.5×(99+1),如果学生没有弄明白是‚99个8.5加上1个8.5所以等于100个8.5‛这样的算理,就根本不理解加1的含义,而是容易算成8.5×(99+8.5),造成失误。再如,3.2×101=3.2×(100+1)也是同样的道理,101个3.2相加也就是100个3.2再加上1个3.2,如果算理不清楚,形成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第四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赵刘)

浅谈小学计算的有效性及问题解决的策略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之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传统的计算教学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和形式越来越生活化、趣味化,然而,现今的计算课堂教学在热闹的表面下却出现了学生计算能力普遍下降的奇怪现象。如何才能使计算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呢?笔者试图通过对计算教学“有效性”提出的背景,现状及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设想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此来阐述对数学课教学中计算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研究,以期达到交流、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计算教学

有效性

存在问题

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可以说小学数学的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在小学阶段的计算学习,对于小学生今后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了基本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教学理念和教材的变化却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困惑。教师往往花了很多心思用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有趣的情境创设了,多种多样的动手操作也体现了,但现实调查却表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却显得有些下降。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能力较差等方面。而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却并没有因 1 教材的变化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有的教师开始质疑起来:教材中安排的大量情境创设是否冲淡了计算算理教学的重点?数学课堂是否过于生活化反而失去了数学本身的技能培养?事实果真如此么?在新课程理念下,笔者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习参与校、区、市的教研活动,逐渐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1:计算教学如何与问题解决有机的统一?

传统的教材编排里,问题解决有着较为完整的体系,独立成章。这样往往关注于培养学生装的认知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本身的现实意义。而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把问题解决与计算教学进行了融合,一改传统呈现模式。生动的情境,生活化的语言描述着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的呈现,让刚开始运用数学知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学生感到了新奇和有趣,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活泼。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如教材安排零散,没有体系;有的板块既要引导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又要完成算法探究教学,教学任务重,而且重、难点也不好把握。这样就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鱼和熊掌难以兼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难以体现。

问题2:计算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案例: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四个圆形分一份,两份有几个?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圆形摆一摆。

生:(动手操作后)有八个。

师:三份有几个呢?四份呢?请同学们四个为一组,把你们的圆形合志来,动手摆一摆,再汇报你们的结果。

生:(动手操作后)三份有十二个,四份有十六个。师:谁能将你们操作的结果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生:4×2=8,4×3=12,4×4=16 ……

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设计很多操作活动,着重于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设计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如果操作内容过于简单,让学生进行低水平的反复,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操作动机,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任务,反而会降低学生的思维水平。案例中的操作环节看似热闹其实却是多余,学生已经有了对乘法的初步认识和理解,而且有了2和3乘法口诀的基础,“4的乘法口诀”完全可以直接利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和旧有的知道,结合教材的情境进行教学。

问题3:如何把计算教学中的算理教学与练习有机结合起来? 认识心理学研究认为:促使一般操作技能的掌握和智力操作技能 3 和形成,所需要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一般操作技能的练习,只发反复机械重复,而计算这样的技能形成,就必须开展积极、灵活的思维活动为主的练习,才能逐步形成。然而,日前的计算教学课堂,往往在情境引入,算法多样化上用到大量的时间,结果导致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学生的练习不到位,计算技能得不到有效的巩固和发展。

上述问题,仅仅是新课程理念下,实施计算教学存在的一些较为典型的问题,不能概全。但是,通过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与探究,我们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思考,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解决策略

策略一:统筹兼顾,让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和谐统一。

新教材重视情境的创设,重视教学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但很少呈现出数学的本质即数学关系和解题方法。这样的编写往往让老师(特别是新教师)忽略问题解决的应该抓住的关键,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怎么才能让计算教学和问题解决和谐统一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认真分析教材,把握知道结构体系。

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每一位教师应该首先认真研究的。在拿到教材以后,教师应该首先通观教材,把握教材中“问题解决”所需要呈现和掌握的知道点。这时,不但要关注教材呈现的问题情境,理解 4 编者的意图,预设学生看到教材的情境后会出现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而且要关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总结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关系。另外,还要关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类型和计算类型。

2、认真钻研教学用书,找准课时重难点。

新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初看给人的感觉是知识点较为零散,不易把握。然而,如果我们细心分析,其实教学用书上已经给我们较为详细的列出了相应的知识体系。只要我们善于钻研,就能够把零散的知识汇编成系统的网络。

通过分析之后,我们应该比较清楚的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对于计算比重偏大的情况,我们要注重把计算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而算,做到计算有目的,有针对性。而在解决问题占比重较大的课题里,我们应着重联系情境中的问题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把握问题解决的数量关系。对于计算教学与问题教学并重的情况,教师应该注重其如何整合,如,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把相同模式的问题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让学生去体会问题解决与计算的本质联系。

策略二:提高计算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布鲁纳表象模式的理论认为:人再现现实及其规律性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性模式、映象性模式和符号性模式。这些模式充分体现了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小学阶段,映象性模式(即表象)在认知的发展 5 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但在教学中却常常被忽视。如在一堂《除法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1)将8个圆片每2个一份,可以分几份?(2)将15个小方块每5个分一份,可以分几份?当学生操作完后,教师直接写出算式15÷3=5,开始讲解除法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从动手操作阶段直接抽象到符号性模式阶段,脱离了表象,使操作与符号很难建立起真正的联系,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教学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后,再增加一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分一分:10个圆,5个一份,可以分几份?在这样充分感知和生动的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学生就能较好的理解除法含义了。

所以,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适当的分寸,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仔细设计操作过程并作适当的指导,切忌学生不明目的的操作或操作过于形式化而无实际意义,这样才能使计算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有效性得以最大化。

策略三:提高计算教学是练习的有效性。

巩固练习是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练习不仅仅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解题技能的工具,而且能促进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发展,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计算教学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学生在枯燥的练习6 中熟练计算技能。而在课改初期重探究轻练习的教学模式务必造成学生计算不扎实的不良趋向。因此计算教学需要适时的巩固练习,我们也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在练习设计及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

(1)教师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练习问题,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估计,了解练习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分析哪些是学生已知的学习方法或容易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或渗透的新的学习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较好的应付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情况。

(2)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适合学生。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做,充分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作出答案。还要创造和谐的氛围,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易互动,启发彼此的思维,做到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当然,以上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只是笔者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而计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广大教师们永远讨论和研究的话题。在教学中,还有诸好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等方面的策略还要我们进一步的去探究。但是,数学课堂离不开计算,离不开问题解决,把计算和问题解决有机 7 的结合在一起是我们永远的目标。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进行更多的尝试和研究,把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好的程度,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2. 3. 杨东:《新课程教学基本策略》,开明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3、沈坤华《走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误区》,2006年12月《江西教育》

第五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案例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案例

Xxx

案例一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加法》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气球吗?这节课老师看那些同学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我就把气球奖给谁!然后,出示课本的例题插图,一个小丑左手拿了3个气球,右手拿一个气球。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算式:3+1=4使学生明白,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时要用加法.让学生明白加法的意义.二、把抽象的计算直观具体化。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我有拿出食物气球,请一个学生上讲台,左手拿3个,右手拿1个,然后再问学生,他两只手上一个=共有多少个气球?让学生把两只手上的气球合在一起,使学生明显的看到合起来.三.明确算理,彻底让学生明白加法的意义.请学生说一说算式3+1=4所标示的意思.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要他能说出就说明理解了.我想如果学生明白了算理知识,计算应该很简单了,一眼就看出来是多少了.当然,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开始接触加法这个重要的新概念,除了单纯计算的教学之外,对于加法的意义一定得让孩子们弄清楚,这对以后解决问题非常重要.案例二

一年级上册继上一个案例后的一个课时.计算:3+2=

这是学生第一次真正的开始接触加法的有关计算.(虽然在幼儿园他们已经会计算这道题.)课前我出示了例题的插图:一棵松树上待了3只松鼠,还有2只松鼠从宁一棵松树上跳来了。根据加法的意义求一共有多少只松鼠?学生列出上面算式。这节课的重点是计算教学。出示算式之后,让学生思考等于多少。因为有了学前教育,可能百分之百的学生都知道等于几。但是得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方法。有点是接着数1、2、3、4、5。也有的是从3后面接着数4、5.还有的利用加法的意义3和2组成5。不管是怎么算的,一定得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他明白算理的过程。

案例三

一年级数学下册:8、7、6加几这部分内容的计算:8+5=

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把抽象的变成直观形象.因为是一年级的学生,所以课前让他们准备好了学习用品小圆片.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来计算.先摆8个,接着摆5个.再让他们看看桌子上一共有多少个?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提问.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凑十法的,也有一个一个接着数的,这里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重点强调凑十法。动手操作既满足了小孩好动的心里,又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加深了他对知识的记忆。

案例四

一年级数学:“11+2= 13-2= ”

在课前我是以复习旧知带入新课的。课前练练10以内的加减法。为本节课打好基础。动手操作是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方法。只有让他们亲身参入了知识的获取过程,才会理解的透彻。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出示计数器让学生播出数字11,再问加2应该怎么拨?在哪里玻珠?很快学生说吃应该在个位上再拨2颗。最后看计算器是13.然后再让孩子们拿出11根小棒,先放在右边,再拿出2根放在桌子的左边,最后看看桌子上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出刚才的过程。然后想想你是怎么算的?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是他们明确算理。然后以同样的方法教学减法。

数学课上以旧知导入新知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计算教学也不例外。这节课的导入就是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设计的。

下载小学高段数学计算课课堂结构变序策略的研究[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高段数学计算课课堂结构变序策略的研究[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小泊头镇小学郭彬摘要:高效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简单说,就是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数学教学目标在课堂中......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东街小学 盛玉芝 本人从教二十多年,前些年在乡下时语、数都教;在近十年里,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本人从所教学生的课堂反应、单元检测、期中......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浅析

    摘 要:数学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知识,因此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数学学科所占比重较大。计算数学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情感、意志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关系着小学生健康......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谢焕军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还能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捕捉有效......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初探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初探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重视学生的学法,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实践创新能力;注重情感领域,倡导愉快教学,减轻......

    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课堂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研究开题报告 数学科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写写帮推荐)

    [ 2010-1-11 14:47:00 | By: cxxxjh ] 1 推荐 宜兴市城西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高子慧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 府谷县第一小学 高子慧 摘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十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计算教学有了许多自己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