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创新,人才为先,给力锡北经济转型跨越

时间:2019-05-13 20:1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科技创新,人才为先,给力锡北经济转型跨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科技创新,人才为先,给力锡北经济转型跨越》。

第一篇:坚持科技创新,人才为先,给力锡北经济转型跨越

坚持科技创新

人才为先

给力锡北经济转型跨越

——在区科技和人才工作目标考核会议上的汇报

(2011年01月06日)锡北镇党委、政府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0年,我镇科技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年初区委、区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在区委组织部、区人保局和科技局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实施“科技强镇、人才强镇”战略。全镇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1-11月份完成全部国税开票销售和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分别为96.3亿元、67.9亿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分别为51.3%,44.7%。今年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企业对上争取落实各项科技项目资助资金218.19万元,全镇发放2009年度科技创新奖47.32万元。全年共引进人才366人,其中双高人才11人,海归人才3人,大专以上人才303人,占引才总数的82.8%,人才知识层次进一步得到提升。经过一年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较好完成了上级下达的2010年科技人才工作目标,科技进步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人才优势为锡北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下面我就今年以来的科技和人才工作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高度重视,高端合作引领锡北经济转型跨越

一是领导重视。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锡北科技和人才工作,切实加强对科技人才工作的领导,镇科技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年内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部署工作,为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组织企业前往北京交通大学商讨产学研合作项目,并多次往来洽谈,达成合作协议;二是政策扶持。为支持、鼓励全镇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去年制定的《关于科技创新奖励的意见》(锡北委发[2009]47号)的基础上,今年专门做出了《关于2009年度企业做大做强和科技创新奖励的决定》(锡北委发[2010]21号),对2009年经省、市认定的25项(家)科技项目以及申请的366件专利实施奖励,并在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上举行授奖仪式,合计发放奖金47.32万元。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对PCT(国际专利申请)进行奖励;三是加大科研投入。锡北镇全年科研经费占同级财政实际支出比重达到2.32%,大中型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达到2.1%,企业R&D总支出1亿元。在全镇超亿元规模骨干企业中推动“四个一”工程(即至少与一所大学或研究所开展合作,至少有一项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至少拥有一项关键专利技术,至少拥有一名行业知名专家或至少拥有一名关键技术的专家),年内覆盖率达到60%。

2010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05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增加值比重达45.5%。年内申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家(英特派),新增省民营科技企业4家、无锡市高新技术企业6家。

二、积极引导企业申报科技项目,扎实提升企业创新能力。2010年全镇各科技型企业积极申报各类科技项目,在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努力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培育、申报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30个,比目标数翻了一番多,其中包括:申报国家创新基金(杰夫电声);国家火炬计划(锡州机械);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个(英特派、杰夫电声);省创新型企业(杰夫电声、普天铁心);市科技支撑计划(锡州机械);国家重点新产品(普天铁心);省高新产品(杰夫电声、锡州机械、普天铁心、东和薄板、金源环保)等。

今年,我镇继续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着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计划整合园区内无锡宝鑫集团投资有限公司资源,在其10208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内规划出23604平方米,用于“三创”载体建设。

我镇今年有3家公司(普天铁心、医用仪表、佳腾磁性粉)申报市级工程中心并获得认定,连同去年认定的3家省级工程中心,目前已有6家市级以上工程中心,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三、着力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增强产品的核心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今年以来,我镇着力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利用能力建设,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指导部分重点企业建立行业信息数据库,引导部分企业通过“无锡市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查询检索中外专 利信息。

面对今年专利总量目标任务较去年增加30%的情况下。我镇围绕年初提出的“服务为先、提振精神、逆势赶超”的发展主题,统筹规划,着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申报工作。1-11月份完成申请专利总量423件、申请发明专利53件、授权专利400件,专利申请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以及专利授权量完成数占全年任务目标数的比例分别为:105.8%、100%、365%。此外在去年一家企业一个PCT的基础上,今年又有二家企业三个PCT在报,为相关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杰夫电声在去年被认定为无锡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基础上,今年又被认定为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单位。

四、努力搭建多方位产学研合作平台,逐步提高产学研合作层次

2010年以来,镇科技办强化服务与沟通,积极配合区科技局等主管部门走访重点企业,宣传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启发、引导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工作。2010年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2010无锡锡山—北京科技行”、“2010年锡山经济开发区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推介会”、“北京交通大学—无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专题对接会”等产学研活动。在9月初的2010年锡山经济开发区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推介会上,锡北园区与北京交通大学签订合作意向书,随后又正式签订了《北京交通大学与无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战 略合作协议》,无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正式加入北京交通大学董事会,双方在科技合作、人才培养、人才和智力引进等多方面进行合作。

今年锡州机械与江苏大学和清华大学、普天铁心与西安交大、杰夫电声与南京大学、英特派与南京理工大学等企业与高等院校签订、实施了一批新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全年共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12个,实施科技成果转化2个,分别是杰夫电声的平板电视用多点激励源扬声器系统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和英特派的薄膜液晶玻璃生产关键贵金属成套组件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五、主导人才为先,为锡北经济社会发展集聚人才优势 人才主导科技,我镇高度重视人才引进、管理、建设和培养,特别是在构建人才资源开发、营造人才工作环境、创新人才潜力效应等人才体系上谋实招、求实效,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主力军作用。全镇现有各类人才3623人,其中“双高人才”194人,中级以上技术职称304人,涵盖经济、财会、工程等大类。今年以来我镇一方面加强人才资源管理建设,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设立18万元人才发展资金,通过专项资金的资助,着力培养高新人才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成才环境,为本镇经济、科技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六、依托区镇引才育才平台,引导企业拓展引才育才渠道 2010年以来,我镇人才工作办公室主动与区人保局、区人才中心衔接,加强信息互通,6月上旬组织镇级科技型企业开展人才 5 人事政策业务培训班,集中解读省、市、区人才优惠政策,规范企业人才职称申报与晋升,人事合同签订及人才工作站申报建设政策。6月中旬组织5家镇级规模骨干企业参加锡山区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实务培训班,帮助企业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业务水平。年内还多次组织用工单位参加区人才中心牵头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会,进一步拓展企业引才育才途径,做好企业引才育才的参谋者,知心人。通过政府搭建人才交流互通平台、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储备库、招录大学生进村工作等渠道,2010年共引进高层次、专业型、技能型、开发型等各类人才366名,其中双高人才11名、海归创业人员3名,更有3名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和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入主“无锡千人计划”。同时积极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帮助企业调剂各类专业人才110余名,为全镇科技创新提供了第一发展资源。

七、发挥职能部门优势,大力推进实用人才培训,提升企业人才实用技能

镇科技与人才工作领导办公室牵头镇总工会、经贸中心、人保所开展服务进企业活动,加大人才政策宣传,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特别通过鼓励企业舍得人才培养投资,加大对人才的优扶力度,有效地为科技人才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外部条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还加大了各类教育培训的力度,组织和举办各级各类技能、管理培训班,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不断壮大有一技之长、一人多能的人才队伍,适应全镇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今年1-12月份,依托镇成教中 心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5期33670人次,其中各行各业技能培训5521人次,85.2%为企业发展骨干技能人员或管理人员,其中培养高技能人才12名,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培训700人次,培养新技师1名,按时间节点完成了年初区委区政府制定下达的锡北镇人才工作的相关目标任务,有效地优化了企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通过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我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呈现科技人才“产出”效应。

综观2010年我镇的科技和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特别是和兄弟乡镇相比肯定还存在一定差距,下阶段,我镇将进一步推进“科技兴镇、人才强镇”战略,在科技创新方面,学先进、找差距,强化服务,创新工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坚持走开放型、应用型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之路,全面提升科技产业优势。在人才发展工作上,充分发挥镇人才工作网络体系作用,掌握人才进出情况,同时切实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积极引进各类人才,为全面提升锡北经济发展,创建和谐锡北提供人才支撑,为实现锡北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八、2011年科技人才工作重点

(一)2011年工作要继续围绕区委、政府下达的全年目标任务,依托轨道园区的建设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改扩容,强势推进科技人才工作,创新工作方法、机制,努力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实现科技人才工作和企业发展两促进、两不误。

(二)当前,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科技工作日益重视,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们要根据上级政府的 相关指示精神,进一步强化和落实“科技强镇、人才强镇”战略,完善和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政策激励机制,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各种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据走访了解,明年我镇企业科技创新热情高涨,将参与申报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高新技术产品等科技项目,相信通过镇政府的引导,2011年将会有更多企业参与到各种项目的申报中来。

(四)要深入宣传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集聚人才、科技创新,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有效抵御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市场风险的主要途径,因此要着力引导企业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并使之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党委、政府重视,企业单位自觉,我们的科技工作就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继续深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强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高端合作,努力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新机制,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加大引才和用才的资金投入,帮助企业做好对上工作衔接和资金扶持,畅通企业引才渠道。

(六)继续开展人才服务进企业活动,依托轨道交通产业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筑巢引凤,加大引才力度,吸引一批初创型、嫁接型、科创领军型人才入户锡北,为锡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 的贡献。进一步加大政产学研合作,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聘请专家教授参加科技攻关及技术支持,实现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共赢。

(七)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网络设置,迅速在新办企业中建立联络员制度,扩大人才工作覆盖面,做到每家企业有一名联络员,进一步细化联络制度,明确镇村联络员定期走访企业制度,及时将上级精神传达到企业并听取企业科技人才工作需求,及时反馈党委、政府,畅通政企工作交流渠道。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二篇:以科技创新助推公安经济跨越发展

以科技创新助推公安经济跨越发展

中共公安县委

公安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公安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国家葡萄产业体系技术示范县”、“2010湖北省科技创新先进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为全县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强化科技意识,以“第一生产力”支撑科学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县委、县政府在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举措来抓,不断强化科技意识,营造创新氛围。一是坚持科技创新与工业强县相结合。工业是县域经济的脊梁,科技是工业腾飞的翅膀。县委、县政府在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同时,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工业经济的“灵魂”,充分发挥科技对工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大力倡导以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发利用知识产权,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不断提升县域工业实力。同时,我们着眼未来发展空间,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家,高新产业增加 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努力以科技创新加快工业强县步伐。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与农业增效相结合。农业增效是“三农”工作的基础,科技创新是农业增效的催化剂和助推器。针对我县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业技术含金量不高的实际,我们把科技创新注入传统农业,以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为着力点,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学发展。三是坚持科技创新与节能环保相结合。节能环保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科技创新是节能环保的基本途径。在发展中,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坚决不搞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坚决摒弃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坚决把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项目拒之门外。同时,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万华板业公司成功研发出利用农作物秸秆制造甲醛零释放的中高密度板材,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零甲醛秸秆板材制造企业,创造了企业发展、群众增收、减少污染的“三赢”局面。

二、致力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竞争力近年来,我们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将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工业竞争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69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 到8.5亿元。一方面,外引活水,巧借攻玉之石。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密切产学研联系,不断提高企业研发能力。目前,全县77家规模企业中有28家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10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合作项目80多个。移栽灵公司与中国农大建立研发中心,开发出移栽灵、立丰灵、安栽灵等高新技术产品;与袁隆平院士的中国杂交水稻工程中心合作,将立丰灵应用于超级杂交稻和优质水稻上,已在全国推广使用。凯乐公司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同成立北邮-凯乐光通信研究院,成功开发出光缆、硅芯管、复合环保型材、土工格栅等五大类高新技术产品,公司成为中国四大电信主流运营商、亚洲通信硅芯管和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基地;新生源公司与南京大学建立了研发合作关系,开发出氨基酸系列产品,成为亚洲最大的水解法氨基酸提取基地。另一方面,内挖潜力,狠抓自主创新。围绕我县汽车零部件、塑料新材、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支持重点企业进行技改,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目前,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家。以创建“湖北省知识产权试点县”为契机,对重点企业、优势产品,集中骨干力量,开展技术攻关。近三年,全县申请专利287件,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135项,开发新产品113个。自主创新为企业拓展了发展空间,带来 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索瑞电气公司近两年获专利权30项,企业销售收入由8000万元跃升至2.8亿元,税收由580万元增长到2140万元。

三、突出农技推广,以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 我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但农业大而不强,特而不优。为此,我们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培训、示范、推广和服务作用,有效提升了农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736元,同比增长22.2%,增幅位居全省县市前列。一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致富本领。近三年共举办农村科技培训班 750期,每年培训各类农民达25万人次,印发农业技术资料200万份。同时,开通“农技110”电话,及时为群众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邀请全国21名知名葡萄专家,连续两年在我县举办葡萄产业发展科技论坛。二是加强农技推广,调整产业结构。依托粮棉油、水产养殖、生猪、葡萄、食用菌等十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创建农业特色科技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渗透”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目前,全县建立了35个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依托埠河镇金秋科技园,推广新技术20多项,促进葡萄产业的提升和规模化经营,我县成为江南最大的葡萄生产地,并被列入国家葡萄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示范 点;依托80万亩优质稻示范区的示范带动,我县粮食产量稳居全国前50位,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大力实施并推广生猪养殖“150”模式,实现了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加快水产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全县特色养殖水面超过10万亩,被评为全省水产大县。三是加强“研”“产”结合,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不断做大做强。双港公司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研究出鸡粪转换有机生物肥技术,并建成有机生物肥场,不仅解决了养鸡场粪便污染问题,同时创造了经济效益,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四、健全工作机制,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把科技工作与经济发展一同安排、一同部署,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努力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健全领导体系。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县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乡镇和部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每个乡镇配备一名科技专干。建立了定期会商制度,每季度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办公会,研究部署科技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全县科技工作大会。先后出台《关于创新科技投入机制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通知》等文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我们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县财政每年用于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积极加强对上科技计划项目的衔接和申报,近三年来申报立项15项,争取上级科技项目经费400多万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对新投产科技型企业采取减税让利、土地优惠等政策,近三年引导全县企业投入研发资金2.7亿元。通过召开银企对接会等形式,以企业开展科技研发为准入条件,帮助县内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助推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三是健全人才发展机制。强化人才是科技进步第一资源的理念,努力在培养和引进人才上下功夫。近三年全县共引进各类人才近800人,培养乡土人才近5000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良好的人才发展机制,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三篇: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给力科学发展新跨越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给力**科学发展新跨越

截至去年12月31日,**户籍人口数达到了180.2060万人。此前公布的《福建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达到353.1万人。如果忽略统计时间上的些微差距,可以认定,去年年底,**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数均在170万-180万之间,流动人口占据常住人口“半壁江山”。

近年来,我市为这“半壁江山”,在加强流动人口登记办证、“一站式”服务管理、入学就医就业等社会保障和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些长期困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难题还没有实质性突破,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管理机制不顺、投入保障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使得流动人口工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服务缺失、管理缺位、维权困难等,成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

随着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市流动人口服务 1 管理的任务将越来越重。如何对流动人口实施有效服务管理,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已成为**管理创新的重要工作。在新形势下,要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站在全市跨越发展、维护**和谐稳定的高度来思考、谋划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一、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建设。彻底改变流动人口管理公安唱“独角戏”的现状,紧紧抓住当前党委政府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高度重视的机遇,努力把创新流动人口管理上升为党委政府主抓的党政工程,一是要在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上下功夫。要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服务管理模式,特别要健全完善多方牵头的机关联席会议制度。二是要在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上下功夫。切实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保障范围,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三是要在强化部门协同合作上下功夫。努力形成步调一致、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四是要建立工作例会、检查考核、目标管理、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积极实践居住证制度。尝试在财政允许的前提条件下,把流动人口的需求进行分解,使之与不同阶段的居住证相挂钩。对于关系国计民生、最基础性的需求,在居住证的初期就给予,而关于福利性的需求,如低保、救助、政府保 障性住房、户籍等,都可以在居住证的最高阶段再给予,以杜绝“福利旅游”现象的出现。这样,通过居住证制度的改革,抓住流动人口的需求要害,准确掌握流动人口信息,整合部门之间的人口服务管理职能,就能够逐步实现政府“被动管理”到对象的“主动登记”的转变,在政府决策和规划之时真正做到“情况明、数据准”。

三、加强流动人口监管工作。建立流动人口监管机构,提高流动人口动态管控水平。依照服务与管理并重方法,既主动靠前服务,又严格规范管理。一是强化基础信息采集。组织开展以流动人口和租赁房屋信息采集为重点的入户走访专项行动,加大流动人口和租赁房屋信息采集力度。二是加强流动人口居住点监管。充分运用现行工作手段加强以租赁房屋为重点的流动人口居住点监管,强化暂住地的治安责任。三是加强重点人管控。切实将流动人口高危人员纳入管控。四是加强破案打击工作。重点打击流动人口中的涉黑涉恶犯罪、团伙犯罪、流窜犯罪。五是加强重点区域整治。加强重点场所、部位的清理检查,加强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综合治理。

四、强化流动人口服务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强化对人的服务与管理。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从更好地服务群众入手,进一步加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力度,健全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完善服务中提 高管理效能,在加强管理中提升服务水平,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管理创新带来的实惠和便利。要牢固树立“关爱流动人口就是关心城市未来发展”的理念。一是要健全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解决涉及流动人口的劳动保障、子女入学、生活条件等实际问题,深入开展“安居工程”建设,研究提出吸引技术型、管理型人才落户的优惠政策。二是要健全惠及流动人口的维权保护体系。顺通流动人口合理合法诉求的渠道,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法律援助,加强权益保护,积极推进救助管理体系建设。三是要逐步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优先建立健全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续制度,逐步消除人口流动障碍。

第四篇:香河县创新服务模式给力民营经济

香河县创新服务模式给力民营经济

香河县始终把为企业服务作为第一要务来抓,不断创新、丰富服务民营经济形式与方法,提升服务质量和内涵,推动全县民营经济稳步、健康发展。2010年,全县各类民营经济单位共14267家,完成增加值89亿元,实现利润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93%和35.83%。

凸显“发展”主题,成为企业解困的“好帮手”。香河县由政府注资1亿元,组建了香河县鼎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目前已与海潮制件等5家公司达成了协议,为华美齿轮、香河天易两家企业提供2000万元的信用担保。同时,该县还进一步加强对三强小额信贷等民营融资机构管理,发挥“小、快、灵”的特点,为各类创业主体和中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去年,香河县民营融资机构为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金额4.69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难题。

光在资金上帮助企业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香河县还下大力推进民营企业技术改造。该县筛选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全力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去年,申报的旭森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丙纶长丝纺粘布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鏊运达实业有限公司年产9000吨精密铸件项目分别获得国家技术改造专项补助资金70万元和120万元。华美齿轮年产60万套汽车同步器总成技改项目已被列为“省重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

香河县还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训计划”和“企业家培训工程”,依托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分层次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和员工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去年,共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33期,培训各类人员5500人;1000多名数控机床等专业的学员经过培训后,全部充实到中冶长城重型机械、紫辰集团、燕岭重工等重点企业生产第一线。

文章链接:中国机床商务网

第五篇: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科技创新助推经济转型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科技创新助推经济转型

从资源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是经济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这一点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重要内容。

经过10年的努力,我国在诸多产业技术尤其是中低端技术上实现了全面突破,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相关行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并在市场中培育积累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凭借这一良好基础,我国正寻求在一系列新兴产业技术上取得进展,努力抢占未来全球经济制高点。

中低端技术全面突破 不断夯实国力基础

十六大以来,我国技术创新发展迅猛,能源资源技术、材料和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在机床、汽车、船舶、电子等重要产业上实现了中低端技术的全面突破,一批国内产业由此迅速崛起,在全球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我国机床为例,最近10年我国在机床上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已全面掌握中低端数控机床的技术,国产机床的质量、可靠性大幅度提高。由此,我国机床行业实现了1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为全球机床生产、消费的第一大国。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当值理事长、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龙兴元告诉记者,按协会统计口径,我国金属加工机床产值由2009年的153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09亿美元、2011年的282.7亿美元。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机床行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龙兴元说,“拿陕西秦川机床来说,10年来,公司通过组建陕西省精密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械工业复杂曲面磨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滚动功能部件基础理论实验室等研究平台,掌握了核心技术,2010年公司的销售收入是‘十五’末的5.53倍,利税是‘十五’末的6.61倍。”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赵玉海对记者说:“由于技术创新的加快,目前我国部分技术依赖产业的安全问题已有了很大改善,大的趋势是产业风险不断降低,这与对资源依赖的产业完全不同。”

企业渐成创新主体 科研人才底子日益雄厚

在最近10年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国内科技体制机制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原本被忽视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渐得到了确立,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被培养、积累起来,我国技术创新的底子日渐雄厚。

“十一五”期间,在中船工业、中船重工、中集集团、中远集团、熔盛重工等一批国有、民营企业的带领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全行业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工产品。

如以“海洋石油981”为代表的全球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以“海洋石油941”为代表的自升式平台等,都使我国的海工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同时,随着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渐得到确立,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以更加市场化的机制被聚集起来,这在我国民用飞机(以下简称民机)研制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10多年前,我国民机的自主品牌整机主要有运10飞机和运7飞机。但是到上世纪末,运10飞机研制半途而废,运7飞机及其改进型新舟60飞机随后也退出了运输航空市场。为重整民机产业,国务院于2000年决定启动30~70座级涡扇新支线飞机项目,即ARJ21飞机项目。3年后,国务院又委托科技部启动了大飞机项目论证工作。大飞机和ARJ21飞机项目,现在都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负责研制。

中国商飞总经理助理、人力资源部部长燕桦介绍说,随着大飞机等民机项目的进行,按照“择优选调一批、大胆使用一批、重点培养一批、海外引进一批”的思路,中国商飞已成功地集聚了一大批民机产业科技人才,带动了全国民机产业人才的培养。

中国商飞公司先后与清华大学等7所大学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从北大等知名高校选聘优秀毕业生3000余人,引进各类海外人才700余人。目前,公司副主任设计师以上技术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已有100多人,成为我国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在市场中培育积累科技人才的真实写照。

力求突破高端技术 掌握未来全球经济制高点

在高端技术上,尽管目前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但凭借日渐雄厚的技术创新底子,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成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人类首次7000米级海底作业和科研任务,首座实验快堆成功并网运行,“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通信实用化取得新进展,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我国在若干重要和新兴科技领域开始迈入世界前列。

当下,世界范围内新兴产业革命初现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出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历史一再证明,哪个国家能抢占新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哪个国家就能在发展中争取到主动权。

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推动经济复苏增长,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我国现在也已认识到高端技术创新的紧迫性,在一些新兴产业上开始与世界同步发展。

如电动汽车被视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之一,为了能赶上汽车工业这一变革步伐,我国把新能源汽车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内车企也对电动车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发。比亚迪汽车公司自2002年开始对电动车进行大规模研发投入,到目前为止公司在电动车上总投入已达到100亿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动车的研发起步并不晚。不过从整体来看,我国在技术创新的投入上还显不足。以现代制造基础雄厚的上海为例,该市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只有1.94%,与发达国家差距尚远。为尽快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经济转型,我国现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

能否抓住当前新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事关国运兴衰。可以预见,今后我国将会力求通过技术创新突破更多的高端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下载坚持科技创新,人才为先,给力锡北经济转型跨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科技创新,人才为先,给力锡北经济转型跨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