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谈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山东省博兴县教研室刘克光256500 摘要:1.新课标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是: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2.新课标下教学过程的程序应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点拨指导→规范返悟。关键词:新课标下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概念、定理、例题、练习,从中不难发现纯知识性的成分占绝大部分,内容枯燥无味,呈现方式呆板单调。教师习惯于按照这样的线索去教,很难激发教师创新的欲望与学生求知的欲望,故传统的课堂教学最明显的特征是师讲生听,教师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主动发挥,学生象容器一样被动地接受知识。当前新课标提倡的是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下面就以上两个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标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1.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低起点引入,注重学生对问题最原始、最朴素的认识,在学生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之中寻找素材,积极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从而找准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以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问题的解决、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
2.建立数学模型:实际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逻辑化,即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首先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尝试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带动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存在于头脑之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为科学的结论,发展为更完善、合理的数学概念和知识框架。并且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理解问题是怎样题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在充满探索的过程中,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3.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是一个对所建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如性质的论证、图像的特征等)、运用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变式等,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过程,使学生对所建数学模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科学研究的精神。以下通过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创设问题情景:如何感受引入倾斜角与斜率知识的必要性呢?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已知点A,再添加一个什么条件就可确定一条直线?
建立数学模型:要解决以上问题,通过所学知识不难得到方法一:知道另外一点,两点就可确定一条直线;通过实际生活感受不难得到方法二:确定直线的走向后,过这一点就可确定一条直线。这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就可很自然的引入了一个描述直线倾斜程度的数学模型¬¬¬¬¬¬???倾斜角(实际上以上两法也是直线方程两种最基本形式:两点式与点斜式最原始的雏形)。
解释、应用与拓展:通过另一个描述直线倾斜程度的数学模型¬¬¬¬¬¬---坡度与倾斜角的联系很自然的引入又一个描述直线倾斜程度的数学模型---斜率,从而实现了形到数的转变,真正达到了通过坐标(解析法)研究直线倾斜程度的目的。反之,能否通过形的帮助来解决数的问题呢?如已知a,b,m都为正实数,且a>b,求证:b/a<(b+m)/(a+m)。如果由式能想到形即几何意义:看成斜率问题,用数形结合法来解决此问题就会产生畅快淋漓之感。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形倒数的研究,更要由数到形的意识,以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新课标下教学过程的程序提倡的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点拨指导→规范返悟。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蔡道法老师指出:“必须把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而把‘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作为数学教学的指导原则。”而在实际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师还大有人在,他们轻视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往往忽视了思维价值丰富的知识发生过程,从而掩盖了教学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一一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致使部分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思维的发展不能同步,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学习成绩不尽人意。新课标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象春风迎面扑来,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观念,而且要转变教学行为,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空(活动的时间,思维的空间),真正使学生经历问题的提出过程、感受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暴露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过程,使学生形成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位一体的统一。1.自主探索:即发现问题、尝试解决的过程,只有探索、尝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认知活动,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从而对问题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只有尝试, 才能启迪人们的思维,打开人们思维的天窗,暴露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控思维活动;只有尝试,才能有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从而有成功的体验。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把尝试过程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以尝试的机会。2.合作交流:合作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方式,而且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组织形式。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为主体,学为客体,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机器,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这种师生的合作观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禁锢了人们的思维,致使闭关自守的封建政策影响了民族的发展、国家的振兴。致力于合作教学法研究的山东省教科所王坦教授指出:“教学合作活动其主要取向大致可以有三种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主旋律,而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今天,生生互动显得更为重要。互动的主要行为是合作,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划分学习小组就非常必要。首先根据学生基础、智能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差异,把学生分为A〈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 〈中等生〉、C 〈优生〉三类,他们的比数为1:2:1;然后依类编组,每小组一般由四名学生组成,各小组内A、B、C类学生的比数也为1:2:1。各学习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都应是全班情况的缩影。在合理分组的基础上,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职责,引进以小组为核心的评价机制,鼓励每位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小组内及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讨论、质疑、解释,从而激起与点燃各类学生思维的火花,加快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由于他们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相近,在相互讨论、启发的合作过程中极易产生思维的共鸣,从而加快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要做好巡回指导工作,及时点拨、规范,使学生解决问题时有规可矩、有章可循。合作的时机:(1)问题在个体尝试后;(2)学生群情激昂即意见难以统一时;(3)学生迷惑不解即难以听懂时;(4)似懂非懂即难以表述时。3.点拨指导:传统教师的角色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作为一个组织者就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者、课堂结构的设计者、课堂节奏的把握着、教学效果的评价者。作为一个引导者就是架起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指导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途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所谓的合作者就是思维水平的下放者、活动的参与者、人际关系的平等者、知识的再发现者。因此发挥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充分肯定学生个性化处理问题方法的同时,加以及时的指导点拨,提炼共性的方法,达成共识,从而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与一般规律。这一过程是一名教师对知识把程度的体现,对学生情况了解的体现,也是一名教师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的体现,是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是否到位的关键环节。4.规范返悟: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重一直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所一致赞同和普遍遵循的教学原则。而返悟就是回头领悟,即借助问题解决的过程领悟解决问题的实质所在,它是学思并重原则和巩固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返悟过程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体现出来。通过返悟的过程,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领悟出了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而且还初步掌握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完善了他们的思维。在返悟以上收获的同时,要让学生借助具体实例做好简单的笔记,形成书面材料,以加深理解,但笔记切忌长篇大论,以防给学生增加学习上的心理负担。
只学不记一阵风,只听不录一场空;不懂笔墨不读书,好脑瓜不如烂笔头。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尝试感受是问题解决的开始,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合作讨论是问题解决的桥梁,能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加快学生思维的进程。规范返悟是问题解决的结束,达到学生理性认识的目的,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故我们提供以下课堂教学模式供大家参考使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尝试解决→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规范→总结规律,返悟简记。以上是笔者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的课堂结构》。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3.教育部《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4.王立军《中学数学研究》。5.薛党鹏《数学通讯》。
第二篇:教师如何转变教学方式适应新课标
教师如何转变教学方式适应新课标
分享到:
收藏 推荐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每个教师都应该提升自己的能力,转变自己的观念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当然,新课标的实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教育及其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宰者,对学生所实施的是“绝对控制”。从教师的角度去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新课标中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课堂的领路人,更多的活动则要留给学生。与此同时,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敢答、敢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地动起来。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新课标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我国旧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指“教师中心”“课本中心”。复习、新授、小结、巩固、测试是多数教师上课时所采用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累、学生厌是以前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普遍反映。学生渴求老师用新的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活跃他们的大脑,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激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探索答案,真正做到学习方面的“自主”。新课标已将自主学习......(本文共计1页)
第三篇:谈新课标理念下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体会(精选)
学习新课标的感受
新建小学郑新霞
新的课程观正逐渐改变着师生传统的教学观念,呈现给人们新的教学视野,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价值已为大势。在这些新的教学呼唤声中,开放式教学以有的价值取向,成为我们当前教学中新的热点。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吹来一缕春风,给莘莘学子降下一丝甘霖。当我们一线教师满怀豪情去拥抱新课标时,忽然发现,我们落伍了。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多少年的教学方法要改变、多少年的教学模式要打破、多少年的教学思想要更新。人可以改变别人,但最难的是改变自己。苦闷、彷徨、思考、探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应新的课标,就会被淘汰。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我认为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中走过来的教师,若不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是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所以,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改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只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才会真正焕发出教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作业。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学生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犹如林黛玉进贾府,不敢多说一句,不敢多行一步。在这种观念下培养的学生,其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健全,素养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人才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自主性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能自己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发展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必须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标准来说,我们的课堂教育已经回归到关心学生的感受,关爱生命本质,关注个性发展,致力教育的全面素质化等方面上来。因此,课堂也应该成为最具人性化、最温情和最自由、开放的育人场所。对于刚进校门的孩子们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无穷无尽,世界、知识、未来,以及自己的想象和理想世界„„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色彩斑斓的魅力,对他们而言这一切没有任何边界,没有任何限定。他们在其中是完全自由的,他们的性格、思想、感受全是开放的。世界对他们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他们的思维,完全可以在这上撒开腿猛跑。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述关于儿童学习愿望的重要动因时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然而,儿童的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呢?不难得到答案,本人以为,他们的思维,无论怎么“跑”都不过分,因为在他们面前所呈现的世界、知识、未来对他们完全开放,就像他们一岁生日的时候,父母在他们面前摆上各种各样的礼物,只要没有限制他拿什么,他就什么都可以拿。既然在世界、知识和未来面前,他们是自由的,那么谁有权力剥夺他们的自由?教育的名义,不应有剥夺自由的权力,而应赋予孩子们更为广阔的自由自主的空间!就像那节语文课那样,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翱翔在春天的怀抱之中,感受知识,愉悦地接受教育。如果教育是从孩子那里剥夺自由和欢乐,那他们怎么能够学习到真理、正义、道德和真正的知识呢?他们怎么能够在健康、自由、开放和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呢?
以往的教育,学生就是放在学校的“空白杯子”,教育的目的就是得让它装满开水。杯子装得越满,教育就越成功。再怎么说,你那倒进去的开水,是干净不干净,谁知道呢?学生能拒绝吗?这样下去,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就一代比一代旧,一代比一代无能,也一代比一代浑浊。试想,没有开放、没有更新的知识,就像不断重复烧的开水,久而久之其根本就是变质的。我想,整个教育环境焕然一新的局面,整个教育素质化的优良效果形成,就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行为中,就在我们的每一个创新的教学过程里,就在我们每位教师的不懈努力之下。
现在,我们的教育正在处于新旧教学的临界点,步伐的艰难之处可想而知。关键就在于,必须认识什么是教育,必须教师先扔掉手里的裁纸刀和教鞭,教育得由先放弃规范开始。让学生的可爱的小手,恢复自由吧;感受他们实在的感受吧!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感受、认识、行动等,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我们所实施的新课程,才能是实质意义上的新课程。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之中,再开始讨论如何在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对话,进行研讨;实现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和开放性.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以前那种孤立、封闭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标的要求。因此,营造一种开放的、双向互动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的教学情境,建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已成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第四篇:教学方式的转变与高效课堂
教学方式的转变与高效课堂
学习新课标,实施新课程,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头戏。新课程带给我们新的观念、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理论的学习才能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特别是教学一线的教师,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那么,面对新的课程和新的理念,我们应该如何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把新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呢?如何进行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又如何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当前全国各个学校都在开发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已经有九大成功的教学模式,“循环大课堂”,“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336”模式,“271”模式等等,他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新课程下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模式,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才能创建高效课堂,总结了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的共同点,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1.换位思索,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考虑过多的是自己怎么上这堂课,如何在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内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的教学中,如果在教学时,教师能够常常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遇到问题后,又该怎样思考、如何分析?这对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尤其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
2.鼓励尝试,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
在教学之余,常有学生就学过的或者没有学过的内容与我进行交流,所以我萌发了让学生当老师的想法。我把一些学生的问题交给另外一个学生,让他负责解决一些问题。记得在讲“用样本估计总体”那一部分内容时,我生病发不出声,有三天的课我都是采用学生自己备课、讲课的方法上的,没想到学生的情绪很高,学习效果也不错。讲课的学生在讲课、课堂提问上丝毫不比老师差,甚至有的讲课方法还独特新颖呢!而在课后的检测中,也反映出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得还很牢固。
3.就地取材,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融入。
数学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后是能力,第三位才是知识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量做到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学习。
4.提供空间,实施自主探索,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要有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实践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实现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转变。
5.提倡互助,实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课堂时间的有效高效利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5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教学的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1.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
首先要让学生认清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特点上的变化,特别是语言、思维、课堂容量等方面的变化。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课前要预习,提倡合作预习,提高听课的针对性。课后做好复习与小结。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2.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3.教师角色转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第五篇:谈新课标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谈新课标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者:张 伟
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4期
一、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二、教师的思想观念要更新
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教师知识结构要更新,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
三、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将习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无论你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游泳的明确知识,但从来没有在水中折腾过,那么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为你脑中缺乏游泳的意会知识,游泳是在游泳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放弃以前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一种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产生式,即一看到条件信息,相关的活动就会自动产生。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教学,让学生参与并体验。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首先,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比较、抽象、概括、分设、验证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过程,从中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其次,要充分揭示结论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再次,充分揭示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教师要想使学生学会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造性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将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学会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方法。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