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方法概论 全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
第一章 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
一、判断题
1、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的教学原理,他认为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的论著《学记》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3、《学记》发展了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特别强调教师要“善喻”。()
4、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了“勤、博、眼、实”的学习思想。()
5、朱熹在《进学解》一文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6、“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居敬持志”,这是朱熹最为著名的“五步读书法”。()
7、在教育上提出要“学思相资”的思想家是王夫之。()
8、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为“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9、“八字教学”又被称之为“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
10、邱学华的“尝试教学”采用的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方式。()
11、主张“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家是杜威。()
12、夸美纽斯认为,教学应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要采取直观与循序渐进的思想教学。()
13、《大教学论》是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写的。()
14、范例教学是由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的。()
15、赞科夫所认为的“一般发展”是特指儿童智力的发展。()
16、赞可夫的“一般发展”的教学思想是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17、20世纪50年代,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知识激增”对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挑战,当时联邦德国的克拉夫基等人提出了“范例教学”,即通过对“范例”的接触来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18、美国教育家加涅认为,教学必须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从做中学”。()
19、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是“分析、综合、联合、系统、方法”。()
20、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最根本的任务,教育必须形成学生一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
21、主张对学生进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学的教育学家是赫尔巴特。()
22、前苏联教育家奥苏伯尔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
2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从学习进行的方式看,可以把学习分成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24、接受学习等同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等同于有意义学习。()
25、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知识关键在于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而非掌握多少知识。()
26、在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利用旧知识去同化新知识,那么,“接受式学习”就会是有意义的。()
27、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知识的产婆”。()
28、维果茨基提出,教学的任务就是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教学。()
29、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了“发现式教学”,他认为要重视学科基本结构和直觉思维。()
30、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得到预期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包括言语信息、心智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运动技能。()
二、单选题
1、我国古代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是()。
(A)王夫之(B)孔子(C)朱熹(D)颜之推
2、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A)《师说》(B)《颜氏家训》(C)《学记》(D)《进学解》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出自于中古代哪一部著作?()(A)《学记》(B)《师说》(C)《颜氏家训》(D)《进学解》
4、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是()。
26、以下教育家中,()认为教育要“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去武装学生,并在这一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才能得到发展”。
(A)杜威(B)赫尔巴特(C)凯洛夫(D)赞科夫
27、“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是()提出的。
(A)杜威(B)陶行知(C)布卢姆(D)卢仲衡
28、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学必须以儿童为中心,提出()的主张。
(A)从做中学(B)教学做合一(C)最优化教学(D)发现式教学
29、()提出了对教学改革影响巨大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A)赞可夫(B)凯洛夫(C)维果茨基(D)巴班斯基
30、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例的一条是()。
(A)高难度原则(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31、教育的传统“三中心”,即教学进程中以教师、教科书、课堂为中心,它的提出者是()。(A)赫尔巴特(B)凯洛夫(C)赞科夫(D)巴班斯基
32、“有意义接受教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
(A)奥苏伯尔(B)加涅(C)罗杰斯(D)加德纳
33、五十年代倡导范例教学的代表人物是()。
(A)克拉夫基(B)凯洛夫(C)赞科夫(D)奥苏伯尔
34、()提出了“最优化教学”的思想,它的实质在于运用综合性观点,调动和创设有利于发挥教学最优功能的各种因素,尽力做到以较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效果。
(A)凯洛夫(B)赞科夫(C)巴班斯基(D)维果茨基
35、倾向于整个事物问题进行内隐的感知领悟的思维形式是()。
(A)直觉思维(B)逻辑思维(C)形象思维(D)辐射思维
36、教师按教学要求把教材分成各个单元,在每个单元完成之后进行“诊断测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直到学生掌握有关教学内容为止,这种教学称为()。
(A)发现式教学(B)掌握教学(C)非指导性教学(D)有意义接受教学
37、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是一种()。
(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B)以实际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38、提出必须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A)杜威(B)赞可夫(C)凯洛夫(D)奥苏伯尔
39、最在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A)赞可夫(B)布卢姆(C)布鲁纳(D)巴班斯基 40、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态度或方法是()。(A)发现(B)探索(C)创新(D)背诵
4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主张,在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向学生介绍一种他们比较熟悉,同时又高度概括性的包含了正式学习材料中的关键内容,称()。
(A)先导内容(B)桥梁者(C)先行组织者(D)前言
42、西方教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的教育家是()。(A)柏拉图(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杜威
43、“掌握教学”是美国教育家()提出的。
(A)布鲁纳(B)加涅(C)布卢姆(D)奥苏伯尔
44、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思想是处理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理论基础。(A)最近发展区(B)人的全面发展(C)三中心说(D)最优化教学
45、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划分为六个层次,依次是()。
(A)知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综合(B)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C)知识、理解、分析、综合、应用、评价(D)知识、分析、理解、应用、综合、评价
46、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的思想,与分析性思维相比,他更加突出了()。(A)发散性思维(B)直觉性思维(C)演绎(D)归纳
(A)范例性(B)基础性(C)基本性(D)思想性
17、巴班斯基提出的“最优化教学”要求是()。
(A)用较经济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B)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分析(C)教学方法最优化(D)教学形式最优化
18、斯腾伯格提出了()。
(A)三元智力理论(B)成功智力理论(C)多元智力理论(D)数理智力理论
19、学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于学校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教师确立()。(A)积极的学生观(B)灵活多样的评价观(C)“对症下药”的教学观(D)以人为中心的学习观
第二章 教师
一、判断题
1、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是有条件的,因而也是有限的。()
2、“传道、授业、解惑”是对教师所具备的职业道德而言的。()
3、虽然教师已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职业性的特点,但“专业”的性质还不充足。()
4、在教师教育中采用“基本课程+案例学习”的模式是造就有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5、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体现是教师所具备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6、教师专业化训练的最佳手段是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增强教学能力。()
7、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化训练的最佳手段是让教师参加提高学历的培训。()
8、教师的知识一般包括二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6、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逐步形成的,因而是动态的。()
7、职初教师指的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一般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以默会知识(原理知识)为主。()
8、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化训练的最佳手段是让教师参加提高学历的培训。()
9、微格教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模式,一般包括:事前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示范、确定培训技能和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漏了反馈评价)、修改教案。()
10、微格教学和听课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1、课堂教学理论一直遵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条是以杜威、布鲁纳等人为代表的“接受式教学”理论体系,另一条是以赫尔巴特、凯洛夫等人为代表的“活动式教学”理论体系。(反了)()
12、对反思教学,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简要的公式:“实践+发思=经验”。(经验+反思=成长)()
13、问题筛选是对教育教学中一些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的选择过程。()
14、活动式教学十分强调外在动机(内在动机)。()
9、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逐步形成的,因而是动态的。()
10、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要从师范生—职初教师—经验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其中科研型教师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
11、职初教师指的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一般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以默会知识为主。()
12、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13、专家型教师除具有明确知识、案例知识外,还具有丰富的策略知识,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于特殊案例的策略,其核心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14、微格教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模式,一般包括:事前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示范、确定培训技能和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修改教案。()
15、微格教学和听课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6、非参与型观摩使得被观察者能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体现出观察者所期待的行为。()
17、参与型观察容易使观察者看到被观察者教学行为的真实性。()
18、课堂教学理论一直遵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条是以杜威、布鲁纳等人为代表的“接受式教学”理论体系,另一条是以赫尔巴特、凯洛夫等人为代表的“活动式教学”理论体系。()
19、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从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运用。()
(A)职业道德(B)学科知识(C)教学能力(D)科研意识
2、下列属于世界各国对教师素养研究的内容有()。
(A)职业道德(B)文化素养(C)终身学习能力(D)参与精神
3、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
(A)使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C)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D)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4、专家教师除了具有明确知识、案例知识外,还应具有()。
(A)策略知识(B)学科知识(C)默会知识(D)陈述性知识
5、微格教学能够()。
(A)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B)有效培养教师教学技能
(C)简化正规教学程序(D)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得到系统训练
6、“接受式教学”理论体系重视教师的讲授,强调外在动机,注重知识的逻辑体系等,它的代表人物有()。(A)杜威(B)赫尔巴特(C)凯洛夫(D)布鲁纳
7、斯巴克斯—兰格提出的反思的内容包括()。
(A)教案(B)认知成分(C)教师的陈述(D)批判的成分
8、教师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
(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学科性知识
9、教学案例的作用有()。
(A)拟真性(B)启发性(C)实践性(D)针对性
10、教学案例的作用表现在()。(A)可以使教师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B)可以缩短与实际教学情境之间的差距
(C)可以开阔教师的思路,探索新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D)可以促进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11、关于“接受式”教学理论,正确的说法是()。
(A)在学习方式上,重视学习的结果和思维的结果(B)强调外在动机
(C)重视教师的教授(D)学生都是被动地在学习
12、在“活动式的教学”理论体系中,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A)教师是顾问,咨询者(B)重视掌握知识的量,强调积累知识(C)强调通过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D)重视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
13、行动研究的基本思想是()。
(A)从经验中学习(B)行动和研究相结合(C)实践者是研究者(D)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第三章 学生发展
一、判断题
1、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学生发展主要是指身体素质的发展,道德素质的发展以及文化科学素质的发展。()
2、加强道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
3、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的发展。()
4、感觉是认识的感性阶段,知觉是认识的理性阶段。()
5、一般个性心理特征只涉及能力、气质和性格。()
6、认知和情感是紧密结合的,认知发展是情感的动力,它制约着人的情感,而由情感所构成的心理状态会对当前的信息加工起组织协调作用,可以促进或阻止学习、记忆、推理、操作和问题解决。()
7、研究发现,虽然想象是增长学生知识的有效途径,但不能鼓励学生过多想象,否则就会抑制他们的创造性。()
8、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和自身发展需求的人。()
9、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两大类。()
15、美国人类学家马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把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倘若对教师在很多方面要向学生学习这一现象进行归类,应属于()。
(A)前喻文化(B)并喻文化(C)后喻文化(D)反喻文化
三、多选题
1、情感对认知发展起()。
(A)组织作用(B)诱导作用(C)驱动作用(D)调节作用
2、信息素养包括()。
(A)文化素养(B)信息意识(C)信息态度(D)信息技能
3、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包括()。
(A)道德常识(B)道德态度(C)道德行为表现(D)道德品德
4、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
(A)能力(B)气质(C)特长(D)性格
5、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使学生具备()。
(A)积极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B)科学的求知欲与强烈的好奇心(C)坚强的自信心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D)虚心和合作精神
6、马斯洛认为心理需要包括()。
(A)认知需要(B)理解需要(C)审美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第四章 学习
一、判断题
1、学习者要有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的变化,才能算得上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2、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来说,行为变化只是用来推测学习是否发生的外部指标。这种行为指标有时能反映学习,有时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学习。()
3、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看,行为变化的原因在于学习者内部的能力和倾向发生了变化,所以主张用能力或倾向的变化来定义学习。()
4、从方法论上看,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研究学习时坚持研究施加的剌激(S)和机体的反应(R)之间的关系,其公式为S-R。()
5、认知心理学家坚持通过观察外部的S与R的变化来推测内部的变化(以O代表),其公式是S-O-R。O也称中间变量,包括能力和倾向。所以能力和倾向作为两个中间变量,它们既是学习的结果,又是导致个体行为或反应变化的原因。()
6、“学习”的要点主要有:(1)主体身上必须产生某种变化;(2)这种变化能相对持久保持;(3)主体的变化包含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7、教育活动中的学习是指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8、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是由记忆系统、操作系统、执行控制系统组成的。()
9、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概念建立人为的和实质联系。()
10、接受性学习和活动性学习,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11、有意义接受学习时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等作为“工具”去理解新问题、实施新任务的过程,学生亲自参与,自行完成从“工具”到任务的策略性整合,从中获得知识和体验。()
12、项目学习是一种有意义活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系统性不如书本学习强,是它的缺陷所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项目学习和书本学习的恰当结合。()
13、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起组织。()
14、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
15、反映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理性知识。()
16、认知心理学家将知识分为两类,程序性知识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回答如何做的知识。()
17、命题是陈述性知识的最小单位,一个命题相当于我们头脑中的一个观念。()
4、()不是项目学习的主要特征。
(A)中心性:项目是课程的中心,而不是课程的外围
(B)驱动问题:项目的焦点是基于一门或多门学科中心概念的本质问题(C)建构性的调查:项目活动必须使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D)接受性:以教师提供指导为主
5、一个大的知识单元中既有陈述性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许多心理学家用()一词来描述这种大块知识的表征和贮存。
(A)知识团(B)统觉(C)图式(D)统合
6、根据皮亚杰的思想和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贮存于个体外的知识是()。(A)个体的知识(B)群体的知识(C)社会的知识(D)间接知识
7、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在人脑中以()表征形式来表示。
(A)产生式(B)命题(C)表象(D)线性序列 8、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在其论著中提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将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
(A)亚当斯(B)尼采(C)波兰尼(D)费希特
9、“学者怎么搞科学研究”属于()。
(A)明确知识(B)默会知识(C)直接知识(D)间接知识
10、明确知识向默会知识转化的途径是()。
(A)言传(B)内化(C)外显(D)意会
11、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知识进行分类,其中一种分类就是将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下列关于这两者说法错误的是()。
(A)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将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B)默会知识是不能言传,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C)没有默会知识就没有明确知识(D)在量上,明确知识要比默会知识多
12、个体在知觉、思维、推理、理解、解决问题和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风格是()。
(A)学习风格(B)认知风格(C)智慧特征(D)认知模型
13、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学习风格的是()。
(A)积极主动与深思熟虑型(B)视觉型与语言表达型(C)循序渐进型与总体统揽型(D)以上都是
14、倾向于通过从事一些与积极主动有关的活动,如讨论、解释等来更好保持和理解信息的学习属于哪种学习类型()。
(A)积极主动型(B)深思熟虑型(C)感觉型(D)循序渐进型
15、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对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定向或偏好,倾向于喜欢学习事实性内容的学习者是属于()学习风格。
(A)直觉型(B)感觉型(C)语言表达型(D)总体统揽型
16、()学习者则常常更喜欢发现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及其相互关系。
(A)视觉型(B)语言表达型(C)直觉型(D)感觉型
17、()学习者善于记住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如图片、图表、流程图、电影、表演等。(A)视觉型(B)语言表达型(C)直觉型(D)感觉型
18、具有较好的社会定向,在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时更多地受社会影响,这类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类型。
(A)冲动型(B)场独立型(C)场依存型(D)分析型
19、学徒制度的优点有()。
(A)偏重实际操作技术,忽视基础理论知识
(B)这种培训只限于小范围地教,小范围地学,效率低,不利于大批量培养人才
12、教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它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和谐统一的。()
3、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个基本要素。()
4、心理环境是控制和制约教学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
5、教师的一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与学生学科素养成正相关。()
6、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取决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
7、教材就是指教科书。()
8、“用教科书教”重视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获得结论。()
9、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
10、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过程,师生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
11、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教师是发展性主体,学生是主导性主体。()
12、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有着选择、改造、控制的功能。()
13、学生的主动性是构成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因素,既是教师活动的任务和内容,也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
14、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15、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
16、学校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
17、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18、教学策略是指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措施的综合。()
19、概念获得模式是由美国教育家塔巴提出的。()
20、探究训练模式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起组织作用的概念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整合关系和适当程度。()
21、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主要反映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
22、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
二、单选题
1、在构成教学系统的各要素中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是()。
(A)教师(B)教学大纲(C)学生和教学环境(D)学生和教师
2、学生学习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
(A)知识结构与智力水平(B)学习策略(C)学习动机、学习态度(D)以上都是
3、教学系统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是()。
(A)教师(B)教学内容(C)教学手段(D)教学环境
4、学校物理环境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
(A)时空环境(B)自然环境(C)设施环境(D)以上都是
5、班级规模要适宜,据我国有关规定,在容量上每班学生为()。
(A)30-35人(B)45-50人(C)50-54人(D)55-60人
6、()是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A)班级气氛(B)班规(C)班级环境(D)班风
7、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是()。
(A)师生的行为准则(B)教师的领导风格(C)师生的价值观(D)以上都是
8、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
(A)主导作用(B)中心作用(C)决定作用(D)重要作用
9、教学相长的意思是()。
(A)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B)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提高的过程(C)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提高的过程(D)《学记》中提出,意思是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的
10、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中,第二层级的主成分以()为主要标志。(A)记忆因素(B)理解因素(C)判断因素(D)应用因素
11、有目的引起新问题情境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介入,这样的教学是()。
311、教学模式是()。
(A)教学方法(B)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C)教学策略(D)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的桥梁
12、程序教学模式有多种变式,它们是()。
(A)曲线式程序(B)直线式程序(C)凯程序(D)衍枝式程序
第六章 课堂交往
一、判断题
1、课堂交往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的过程。(B)
2、课堂当中师生、生生之间多维度的交往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A)
3、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系统模型是一个基于教师批评学生的频率分析的模型。(A)
4、研究者在运用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系统时,把教师的言语行为分为三组,即思考问题、过程问题和结果问题。(B)
5、基于学生等待回答教师问题的时间分析的是布卢斐—古德的互动观察系统模型。(B)提问策略分析模型
6、人种志研究不太强调一系列的具体程序,它是各种研究方法整合的过程。(A)
7、社会人际关系图解是课堂研究的一种方法。(A)
8、影响课堂交往的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B)
9、教师对学生寄予高的期望,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A)
10、教师期望是影响课堂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布卢斐和古德曾将教师的低期望导致学生成就失败的恶性循环称为“失败循环”。(A)
11、要想使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就应对其寄予高期望。(B)
12、积极的教师期望就是对所有学生都抱有同样的高期望。(B)
13、对于来自教师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学生更易接受的是语言信息。(B)
14、一般说来,在同等智力的学生中,内控型学生的成绩会优于外控型学生。(A)
15、记忆性问题是低级认知问题,提记忆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A)
16一般说来,教师的即时反馈与学生的学业成就高度相关。(A)
17、延长提问等待时间的教学技巧是教师应该掌握的,但它一般不适用于记忆性问题的提问。(A)
18、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必须一味采取同情的态度,这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提高学生的“预期”水平。(B)
19、在教学中,只要是表扬就是有效的。(B)
二、单选题
1、学校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
(A)班级管理(B)师生互动(C)课堂教学(D)师生情感沟通
2、清晰、成功的教学,还必须以特定的概念或术语来实现师生对具体内容的共同理解,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认知交往地理解。这种交往是()的过程。(A)认知、情感沟通(B)信息交流(C)符号交流(D)多维度
3、基于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时间的课堂交往研究模型是()。
(A)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B)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系统模型(C)罗的提问策略分析模型(D)人种志交往模型分析
4、()依赖于对所研究现象的观察、描述、定性判断或解释,来对自然情境中
58、形成有效的课堂交往,在情感领域里的策略主要有()。
(A)建立合适、积极的教师期望(B)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惩罚
(C)加强非言语交流(D)鼓励学生自治、自立、自尊、自信
9、内控型学生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将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于自己的疏忽,以下属于内控型学生的话语是()。(A)“考卷太难了,所以我没有考好。”(B)“是我自己粗心,所以会做错。”(C)“我说过我不行。”(D)“这一个月来,我的努力没有自费!”
10、课堂提问的作用是(ABCD)。
(A)调整教学计划、步骤和策略(B)诊断学生的学习(C)提供教学反馈(D)改进教学目标
第七章 课程
一、判断题
1、课程定义因研究者或实践者在其课程思考和工作中对概念的使用而有所不同,因此,没有超出特定的研究、论文、看法或值得讨论的政策文件等背景之外的特殊地给课程下定义的方式。()
2、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这一定义容易忽略非预期的学习结果。()
4、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课程的主要特征,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而不是放在学生实际的体验上。()
5、“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的课程观极大地体现了对隐性课程的关注。()
6、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在实践中很难实行。此外,即便从理论上讲,这种课程定义也过于宽泛,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容进来,以致对课程的研究无从入手。()
7、课程的本质是学习者获得知识。()8、20世纪末叶,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精神的要求。课程与教学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对于这种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R.Weade)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这就是“教学课程”。()
9、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课程即活动”的课程本质的体现。()
10、课程是文化的传递,课程是对文化的选择。()
11、课程的功能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培养人,它的本体功能就是传递和选择文化。()
12、如果课程培养人的本体功能落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遭遇失败,那么对于政治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只能是消极的。()
13、“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强调了目的、目标、学习活动对课程组织的作用。()
14、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经常是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的产物。因为强调个别发展,课程的组织形式自然就强调要产生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目的。()
15、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典型的例证就是“活动—经验”设计。()
16、“活动—经验”课程设计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在目标确立、活动实施等方面的合作计划。()
17、问题解决中心设计与学习者中心设计一样,同样根植于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信条。二者的区别在于,问题解决中心的设计不大具有个人主义的观点,而更多的是强调集体。问题解决中心设计把重点放在个人与社会生存的问题之上。这种课
(A)课程即教学科目(B)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C)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D)课程即社会改造
7、在一些人看来,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实际上都是(而且也应该是)这种文化的反映。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课程应该反映各种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这种定义的本质是认为()。(A)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B)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C)课程即学习经验(D)课程即社会改造
8、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这种思想导致了()观点的产生。(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文化
9、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而不是要学生再现的事实或要学生演示的行为。这种定义的本质是认为()。
(A)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B)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C)课程即社会改造(D)课程即学习经验
10、“活动—经验”设计属于哪种课程设计模式()。
(A)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B)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
(C)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D)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
11、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课程论的繁荣,课程设计模式也日益发展起来。生活领域设计始于20年代末期,它是一种(),围绕生活领域重新组织传统的题材。
(A)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设计(B)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C)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D)大范围设计
12、从课程发展历史的角度看,以下那种课程的历史最为久远()。
(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核心课程(D)综合课程
13、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从而定“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学生,这可以被看作是()课程的雏形。
(A)学科课程(B)科目课程(C)活动课程(D)分科课程
14、杜威常被认为是()的发展历史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A)学科课程(B)科目课程(C)活动课程(D)分科课程
15、需要所有学生共同学习的课程是()。
(A)核心课程(B)外围课程(C)校本课程(D)显性课程
16、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属于()。
(A)学科课程(B)隐性课程(C)活动课程(D)分科课程
17、将课程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标准是()。
(A)教学形式(B)课程的组织形式(C)开发课程的主体(D)课程的功能
18、一项课程改革计划能否成功地实施,取决于()。
(A)该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B)学区的特征和学校特征
(C)外部环境的特征(D)以上各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与水平
19、家长()参与教育过程最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
(A)作为委托人(B)作为生产者(C)作为消费者(D)作为管理者
20、评价者只关注课程计划设计本身的优劣,这种评价叫作()。
(A)结果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内部评价
99、隐性课程的特点是()。
(A)以学生的差异为出发点(B)无计划、无意识的
(C)获得非学术性知识(D)在学校情景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
10、下列属于隐性课程的有()。
(A)学生团体交往(B)计算机(C)教师的教学风格(D)班级文化
11、课程改编的基本假设是()。
(A)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风格在课程中发挥作用(B)允许教师把每个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的人
(C)课程内容的不可变更性(D)学生接受程度的划一性
12、课程改编的原因有()。
(A)生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B)历史背景和政治观点的差异(C)课堂情境的差异(D)教学方法的差异
13、家长参与课程决策的类型有()。
(A)作为消费者的参与(B)作为管理者的参与(C)作为委托人的参与(D)作为监护人的参与
14、下列各项中属于课程变革特征这一因素的是()。
(A)课程改革目标、意义的清晰性(B)课程改革计划的质量与可行性(C)课程改革评价的重要性(D)课程改革的需要和适切性
15、下列各项中属于课程评价的基本取向是()。
(A)社会本位主义的与个人本位主义的取向(B)科学主义的与人文主义的取向
(C)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D)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16、课程评价中的形成性评价特点是()。
(A)关注课程问题的起因(B)评价结果主要为课程决策者服务
(C)关注课程计划的改进(D)是一种过程评价
17、外观评价模式的两个维度是()。
(A)描述(B)分析(C)内容(D)评判
第八章 评价
一、判断题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所以在一切教育活动中都有评价。()
2、教育评价在西方首先起源于在英国20世纪初叶兴起的教育测验运动。()
3、教育评价是对学校的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4、传统评价的实质是过分注重测验和量化,以学业性评价为主。()
5、从评价的目的看,传统的评价追求的是预测与控制。评价者拥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被评价者则成了被控制的客体,这实际上颠倒了本来的主客关系,从根本上有悖于教育精神。()
6、传统评价从评价的标准看,追求的是科学范式下的量化。()
7、现代教育评价的目的更注重“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8、教育评价管理功能显示的效度和力度一般取决于教育行政权威性的大小。()
9、在效用评价中,它注重一定教育行为方式下教育对象或群体发生的变化程度,效用本身与受教育对象的感受,与社会价值没有必然联系。()
10、同一教育行为对不同教育对象其效用是不可比的。()
11、教育不同于实验性的精密科学,没有必要用数量化的方法来测量。()
(A)总结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过程性评价(D)相对评价
11、对刚进学校的职初教师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在师范院校中原有的教师基础和实践经验,这种评价是()。(A)形成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过程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
12、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作出的价值判断属于()。
(A)总结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过程性评价(D)相对评价
13、标准参照评价是一种什么评价()。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整体评价(D)形成性评价
14、常模参照评价主要依据是()。
(A)教育目标(B)正态分布理论(C)教育过程(D)教育结果
15、心理测验一般属于()。
(A)目标参照评价(B)标准参照评价(C)达成度评价(D)常摸参照评价
16、主要用来作鉴定的评价是()。
(A)目标参照评价(B)他人评价(C)定量评价(D)常模参照评价
17、另类评价又称()。
(A)个体内差异评价(B)常模参照标准评价(C)真实性评价(D)单项评价
18、另类评价的“真实性标准”反映在它的()。
(A)设计上(B)评分上(C)结构上(D)以上都是
三、多选题
1、教育评价的特点是()。
(A)一种有一定程序和系统的活动过程(B)评价目的是自我完善,提供决策依据
(C)以科学的评价方法、技术为手段(D)以对评价对象的功能状态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核心
2、教育评价的功能包括()。
(A)教育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研究功能
3、现代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故教育评价强调()等功能。(A)改进(B)激励(C)导向(D)选拔(E)鉴定
4、综观历史,有如下几种教育价值观,它们分别是()。
(A)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观(B)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观(C)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价值观(D)形而上学的教育价值观
5、传统评价的弊端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够科学(B)教育评价的价值标准单一化、片面化(C)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极端狭隘化(D)教育评价没有能够反映学生的行为结果
6、传统教育评价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A)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B)片面强调知识的价值,忽视学生的主体价值
(C)过分强调诊断性评价(D)过分强调形成性评价(E)主要用于鉴定、选拔学生
7、另类评价包括()。
(A)实作评价(B)卷宗评价(C)个体评价(D)自我评价
8、根据档案袋的不同功能,档案袋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理想型(B)展示型(C)文件型(D)评价型(E)课堂型
9、另类评价强调()。
(A)具有共同的评分标准(B)计算学生的错误数目(C)反映学生的优点而非弱点(D)鼓励自我评价的习惯
10、构成理想型档案袋的内容有()。
(A)系列作品(B)学生的反思(C)教师的建议(D)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
第九章 信息素养
一、判断题
1、一个汉字占2个字节,8个比特。()
33、多媒体的含义包括()。
(A)计算机交互综合技术(B)数字通信技术(C)文本、图形、图象和声音(D)局域网
4、多媒体的交互性表现在()。
(A)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对信息进行有效控制(B)可以将数据转换为可理解的知识
(C)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不同媒体的内容进行处理(D)用户操作媒体的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信息转换的媒体
5、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A)虚拟性(B)情感性(C)开放性(D)创造性
6、信息系统中的人包括()。
(A)信息系统开发者(B)信息系统管理者(C)信息系统使用者(D)信息系统得益者
7、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称为网络教育资源,网络教育资源通常包括()。
(A)网络环境资源(B)网络信息资源(C)网络人力资源(D)网络物力资源
第二篇:教育方法概论复习题1-4章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1—4章)
第一章 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
一、判断题
1、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启发诱导)的教学原理,他认为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学记》发展了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特别强调教师要“善喻”。()
3、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了“勤、博、眼、实”的学习思想。()
4、朱熹(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5、“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朱熹最为著名的“五步(六步)读书法”。()
6、“博学、审问、审思、明辨、笃行"说的就是“朱熹读书法”(教学活动的五个阶段)。()
7、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为“形真、情切、意远、理蕴”(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8、在教育上提出要“学思相资”的思想家是王夫之。()
9、“八字教学”又被称之为“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
10、邱学华的“尝试教学”采用的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方式。()
11、主张“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家是杜威(陶行知)。()
12、夸美纽斯认为,教学应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要采取直观与循序渐进的思想教学。()
13、《大教学论》是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夸美纽斯)写的。()
14、范例教学是由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克拉夫基)提出的。()
15、赞科夫所认为的“一般发展”是特指儿童智力的(个性)发展。()
16、赞可夫的“一般发展”的教学思想是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17、20世纪50年代,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知识激增”对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挑战,当时联邦德国的克拉夫基等人提出了“范例教学”,即通过对“范例”的接触来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18、美国教育家加涅(杜威)认为,教学必须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从做中学”。()
19、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是“分析、综合、联合、系统、方法”(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
8、顾泠沅主持进行的“青浦实验”的主要成果是(D)。
(A)尝试教学(B)自学辅导教学(C)情境教学(D)尝试指导-效果回授
9、陶行知提出了“五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五大解放”分别是解放儿童的双手、儿童的嘴、儿童的时间、儿童的空间和(C)。(A)解放儿童的眼(B)解放儿童的脚(C)解放儿童的脑(D)解放儿童的思维
10、在小学语文课开展“情境教学”的学者是(B)。
(A)邱学华(B)李吉林(C)卢仲衡(D)顾泠沅
11、根据程序教学的原理对初中数学进行自学辅导教学实验。(D)(A)邱学华(B)顾泠沅(C)李吉林(D)卢仲衡
12、又被称为“中国式的掌握教学法”。(A)
(A)尝试指导-效果回授(B)自学辅导教学(C)情境教学(D)八字教学
13、提出了对教学改革影响巨大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C)(A)赞可夫(B)凯洛夫(C)维果茨基(D)巴班斯基
14、教育的传统“三中心”,即教学进程中以教师、教科书、课堂为中心,它的提出者是(B)。(A)赫尔巴特(B)凯洛夫(C)赞科夫(D)巴班斯基
15、提出必须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A)。A、杜威 B、赞可夫 C、凯洛夫 D、奥苏伯尔
16、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态度或方法是(A)。(A)发现(B)探索(C)创新(D)背诵
17、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主张,在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向学生介绍一种他们比较熟悉,同时又高度概括性的包含了正式学习材料中的关键内容,称(C)。(A)先导内容(B)桥梁者(C)先行组织者(D)前言
18、西方教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的教育家是(C)。(A)柏拉图(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杜威
19、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A)思想是处理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理论基础。
(A)有意义学习(B)接受式学习(C)发现式学习(D)机械学习
7、以下关于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以学生为中心(B)创设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C)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D)提倡意义学习
8、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是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包括(AC)。
(A)教学方法最优化(B)教学资源最优化(C)教学形式最优化(D)教学内容最优
9、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类,它们是(ABC)。
(A)认知领域(B)情感领域(C)动作技能领域(D)感觉领域
10、斯腾伯格提出了(AB)。
(A)三元智力理论(B)成功智力理论(C)多元智力理论(D)数理智力理论
第二章 教师
一、判断题
1、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是有条件的,因而也是有限的。()
2、“传道、授业、解惑”(身正垂范)是对教师所具备的职业道德而言的。()
3、虽然教师已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职业性的特点,但“专业”的性质还不充足。(联合国1966年明确)()
4、在教师教育中采用“基本课程+案例学习”(“基本课程+案例学习+实践反思”)的模式是造就有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5、教师的知识一般包括二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3个方面,条件性知识)。()
6、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逐步形成的,因而是动态的。()
7、职初教师指的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一般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以默会知识(原理知识)为主。()
8、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化训练的最佳手段是让教师参加提高学历的培训。()
9、微格教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模式,一般包括:事前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示范、确定培训技能和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漏了反馈评价)、修改教案。()
10、微格教学和听课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即教学实践)中研究和解决问题。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模式是(A)。
(A)问题筛选——理论优选——运用和反思(B)理论探究——问题分析——行动和反思(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D)分析问题——反思和行动——理论归纳
11、“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这一思想强调了行动与研究间的密切联系,它是由(D)提出来的。
(A)斯腾浩斯(B)斯金纳(C)波斯纳(D)勒温
12、(D)将“研究”和“实践效果”有机结合,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教育教学指令的提高。(A)反思教学(B)案例教学(C)课堂观察(D)行动研究
三、多选题
1、教师必备良好的专业品质和素养,至少可归纳包括(ABCD)。
(A)职业道德(B)学科知识(C)教学能力(D)科研意识
2、下列属于世界各国对教师素养研究的内容有(ABCD)。
(A)职业道德(B)文化素养(C)终身学习能力(D)参与精神
3、微格教学能够(ABCD)。
(A)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B)有效培养教师教学技能
(C)简化正规教学程序(D)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得到系统训练
4、“接受式教学”理论体系重视教师的讲授,强调外在动机,注重知识的逻辑体系等,它的代表人物有(BC)。(A)杜威(B)赫尔巴特(C)凯洛夫(D)布鲁纳
5、斯巴克斯—兰格提出的反思的内容包括(BCD)。
(A)教案(B)认知成分(C)教师的陈述(D)批判的成分
6、教师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ABC)。
(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学科知识
7、教学案例的作用有(ABD)。
(A)拟真性(B)启发性(C)实践性(D)针对性
8、关于“接受式”教学理论,正确的说法是(ABC)。P74
(A)好学生(B)有争议的学生(C)另类学生(D)普通学生
4、关心属于(D)。
(A)尊重需要(B)认知需要(C)安全需要(D)归属与爱的需要
5、人具有巨大的潜能,研究表明一般人只使用了大约多少的大脑功能(B)。(A)30%(B)10%(C)20%(D)40%
6、美国学者布莱克斯特等人认为,人类思维方式的第四次革命是(C)。(A)左脑革命(B)右脑革命(C)全脑革命(D)计算机革命
7、美国人类学家马格丽特米德把人类文化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A),后者为教师倾听学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A)后喻文化(B)思想文化(C)历史文化(D)文化差异
8、美国人类学家马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把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倘若对教师在很多方面要向学生学习这一现象进行归类,应属于(C)。(A)前喻文化(B)并喻文化(C)后喻文化(D)反喻文化
三、多选题
1、情感对认知发展起(BCD)。P87(A)组织作用(B)诱导作用(C)驱动作用(D)调节作用
2、信息素养包括(ABD)。P90(A)文化素养(B)信息意识(C)信息态度(D)信息技能
3、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包括(ABC)。
(A)道德常识(B)道德态度(C)道德行为表现(D)道德品德
4、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ABD)。P88(A)能力(B)气质(C)特长(D)性格
5、马斯洛认为心理需要包括(ACD)。
(A)认知需要(B)理解需要(C)审美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18、在认知方式上,“辐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又称“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19、分析性思维是一种以演绎推理过程为特征的思维形式,它有严密的逻辑,能用言语加以描述,而直觉性思维是一种对问题进行内隐式的感知为特征的思维形式,是非逻辑性的,跳跃式的,没有具体的步骤。()20、有场独立性的人更多地注意人的面部,注意社会环境,具较好的社会定向,在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自己观点时更多地受社会影响。而有场依存性的人,则倾向于更主动,更自尊等。(反了)(×)
21、分析性思维(直觉性思维)是一种对问题进行内隐式的感知为特征的思维形式。(×)
22、一般说来,儿童的心理成熟,先于生理成熟。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初期,生理上的发展具有迅速增长的特征。(第一句反了)()
23、智力的发展和生理上的发展一样,一般在18岁左右结束。()
24、儿童兴趣的发展是渐进的,由对简单事件的兴趣发展到对复杂事件的兴趣;由喜欢实际活动,发展到喜欢更为象征性的活动;由自我中心的兴趣,发展到社会性的兴趣。(√)P131
25、接受性学习和活动性学习,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26、有意义接受学习时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等作为“工具”去理解新问题、实施新任务的过程,学生亲自参与,自行完成从“工具”到任务的策略性整合,从中获得知识和体验。(√)
27、项目学习是一种有意义活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系统性不如书本学习强,是它的缺陷所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项目学习和书本学习的恰当结合。()
28、命题是陈述性知识的最小单位,一个命题相当于我们头脑中的一个观念。()
29、一般认为,言语信息以表象(命题)的形式来表征。()
30、人们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与智力上的差异相似,不同个体有着明显不同(差别不大)。()
31、学徒制是一种“做中学”的最早形式。()
32、认知学徒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认知观。它关注学习的社会方面,注重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知识和学习的研究,并将不同的社会实践视为知识的来源。()
二、单选题
1、根据皮亚杰的思想和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贮存于个体外的知识是(C)。(A)个体的知识(B)群体的知识(C)社会的知识(D)间接知识
2、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学习过程中,除了S和R之外,还有一个中间变量0,即形成S-O-R的关系,其中O是指(C)。(A)教师(B)观察(C)学习者(D)组织
1类型。
(A)冲动型(B)场独立型(C)场依存型(D)分析型 13、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C)在其论著中提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将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
(A)亚当斯(B)尼采(C)波兰尼(D)费希特
14、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在人脑中以(A)表征形式来表示。
(A)产生式(B)命题(C)表象(D)线性序列
15、学徒制度的优点有(D)。
(A)偏重实际操作技术,忽视基础理论知识
(B)这种培训只限于小范围地教,小范围地学,效率低,不利于大批量培养人才(C)由于受到师傅个人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容易适应新技术变化(D)在生产实践中有许多默会知识,它们很难转化为明确知识
三、多选题
1、早期的行为论与认知论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活动的要素包括(BCD)。(A)教育者(B)学习者(C)刺激情境(D)反应
2、一般认为学生的交往存在哪几种基本形式(BCD)。(A)群体(B)个体(C)合作(D)竞争
3、课堂教学中的合作需要具有以下基础(ABCD)。
(A)有一个共同目标(B)有较接近的思想认识(C)有一定条件(D)有较好的配合行动
4、“学习”的要点主要有(ABC)。
(A)主体身上必须产生某种变化(B)这种变化能相对持久保持
(C)主体的变化是由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即后天习得的,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D)主体的变化包含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5、活动学习有别于接受学习的主要特征是(ABC)。
第三篇:《教育方法概论》模拟练习题一
《教育方法概论》模拟练习题一
一、是非判断题
1、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的是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表征的是陈述性知识。()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认为,它是使青年熟知文化遗产要素的最系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通过学习有组织的题材体系,学生就能最有效,最经济地建造自己的知识库。()
3、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关于“最近发展区”理论。()
4、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即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5、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是决定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6、促使“文化反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知识经济的出现。()
7、“S—O—R”的学习活动公式中,O称为中间变量,包括能力和倾向,能力和倾向作为两个中间变量,它们既是学习的结果,又是导致个体行为或反应变化的原因。()
8、学习者要有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的变化,才能算得上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9、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
10、对于个体而言,有意义学习就是习得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
11、在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中,道德教育是最根本的任务,而教学是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
12、“博学、审问、审思、明辨、笃行”说的就是“朱熹读书法”。()
13、由于默会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一个人的默会知识是不可以传递给另外一个人的。()
14、执拗是情感未成熟的标志之一,有研究表明,执拗和认知能力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反比的。()
15、柏拉图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知识的产婆”,称他的谈话问答方法是“产婆术”,他的这一思想导致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形成。()
16、人们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与智力上的差异相似,不同个体有着明显不同。()
17、冲动性认知方式的儿童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能力往往低于反省性认知方式的儿童。()
18、分析性思维是一种以演绎推理过程为特征的思维形式,而直觉思维是一种对问题进行内隐式的感知为特征的思维形式。()
19、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把教学看成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他认为“用感官去施教”是教学的金科玉律。()
20、学徒制最初是适合手工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兴起的一种教育形式,所以,学徒制教学是不能适应现代学校教育的教学形式。()
21、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无对错之分,教师要根据教学情景来决定是否采用竞争策略,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秧田式的坐位编排方式为师生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
23、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的概念获得模式是建立在布鲁纳发现教学法基础上的。()
24、凯程序与衍枝式程序不同的是,学生通过支序列的学习不再回到原点,而是前进到主序列的下一个问题。()
25、弗兰德斯是最先研究课堂互动问题的,他的互动分析模式主要用于分析教师或学生引起的互动。()
26、师生之间的关系与交往状态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决定教育教学的质量。()
27、教师对学生成就的期望最终与学生学业成就的真实水平有关。()
28、课堂交往仅仅能够促进教学过程认识、情感沟通的发展。()
29、广义的教学就是指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各级各类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
30、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必须一味采取同情的态度,这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提高学生的“预期”水平。()
31、研究发现,当教师提供信息丰富的反馈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增加60%,这就意味着学生形成了更高一级水平的动机和认知,反馈促成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32、核心课程是为不同的学习对象准备的,它不同于照顾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的外围课程。()
33、从学生学习的结果分析,学生在隐性课程中得到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而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
34、在课程的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之间,许多教育者都倾向于采用结果评价。()
35、学校与社区合作,是国际上社会参与课程计划的趋势,主要分为两大类:发展中第三世界社会参与的趋向和工业化国家社会参与的趋向。所以,这两大类的根本目的也是不一致的。()
36、塔巴为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而创立的概念形成模式是一种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基本程序是形成概念——诠释资料——应用原理——反思概念形成。()
37、静态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目标达到程度的评价,它无法进行横向比较。()
38、目标参照标准评价,又称相对评价,它是指评价某个对象在其所在团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一种教育评价。()
39、学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提供教师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能力)、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40、总结性评价的结果主要是为课程编制者改进课程所用,形成性评价的结果主要是为课程决策者提供制定政策的依据。()
二、单项选择题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A)《礼记•学记》
(B)韩愈的《师说》
(C)韩愈的《进学解》
(D)孔子的《论语》
2、“形真、情切、意远、理蕴”为特点的情境教学是由哪一位我国当代教育家总结的()。(A)李吉林
(B)段力佩
(C)顾泠沅
(D)邱学华
3、提出成功智力理论的是()。
(A)斯腾伯格
(B)加德纳
(C)罗杰斯
(D)加涅
4、下列软件中属于应用软件的是()。
(A)Dos
(B)Courseware
(C)Windows
(D)Vnix
5、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在统计上()。
(A)没有显著相关性
(B)有显著相关性
(C)有高相关性
(D)有低相关性
6、教师的素养内涵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它主要是指()和对教学的监控能力等。
(A)一般的教学能力
(B)特殊的教学能力
(C)对知识的处理能力
(D)课堂组织能力
7、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的主要差异在于()。
(A)测验的形式不一样
(B)答题的时间不一样(C)计算测验有效性的方法不同
(D)解释分数的方法不同
8、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他认为成功意味着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达成自己的目标,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
(A)实践性智力
(B)学术性智力
(C)言语智力
(D)数理逻辑智力
9、未来人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一本是职业的,另一本是证明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创新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而事业心、进取精神等通过()实现的。(A)终身学习能力
(B)教育科研能力
(C)参与精神
(D)文化素养
10、专家型教师的核心是()
(A)具有明确知识
(B)具有策略性知识
(C)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D)具有反思教学的能力
11、行动研究的基本模式是“问题筛选—()-运用和反思”。
(A)集体讨论
(B)听报告
(C)民主讨论
(D)理论筛选。
12、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指的是认识过程的发展,即感觉、知觉、记忆、()和想象。(A)思维
(B)判断
(C)运用
(D)理解
13、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B)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全面接受与服从自己的指导
(C)教师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D)教师对教的影响具有选择、改造和控制的权利
14、认知心理学家主张用什么定义学习()。
(A)知识的习得
(B)能力或倾向的改变
(C)经验的积累
(D)信息的加工
15、项目学习属于()。
(A)机械学习
(B)有意义学习
(C)发现学习
(D)接受学习
16、知识的性质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标准区别“知识”与“非知识”或“准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性质也可以作为比较各种知识价值大小的标准,知识的性质的两个标准影响()。(A)教育的目的(B)课程内容的选择
(C)教学过程
(D)教学对象
17、倾向于通过遵循逻辑推理的步骤来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逻辑程序理解课程材料的学习者是()。
(A)语言表达型
(B)深思熟虑型
(C)感觉型
(D)循序渐进型
18、在认知时会更多地注意社会环境,并更多地受社会影响的认知方式是属于()。(A)场独立性
(B)场依存性
(C)冲动性
(D)发散性
19、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设施环境是学校()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A)时空环境
(B)物理环境
(C)自然环境
(D)教学环境
20、效用可以分为确定情况下的效用和不确定情况下的效用,评价前者时需考虑的因素是()。
(A)随机因素
(B)确定因素
(C)主观因素
(D)客观因素
2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由层级性的模型构成的,其第二层次的主成分是以()因素为主要标志。
(A)记忆
(B)判断
(C)理解
(D)评价
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等级的教学水平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其中()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共同进行研究和评价。它要求有目的地引起新问题情境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积极介人。
(A)记忆水平的教学
(B)解释性理解水平的教学(C)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
(D)开放性理解水平的教学
23、在教学模式的功能中,指明模式所对应的教学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秩序和关系的这一功能被称为()。
(A)解释功能
(B)构造功能
(C)启发功能
(D)推断功能
24、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构成的,这相互作用的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其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主体。
(A)主导性、创造性
(B)发展性、主导性
(C)主导性、发展性
(D)创造性、发展性
25、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就是()观点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文化
26、合作教学的重要前提是()。
(A)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可塑造的(B)尊重学生的人格(C)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D)师生学习共同体
27、教学模式的重要的、能动的要素是()。
(A)师生角色
(B)教学理论基础
(C)教学目标
(D)教学程序
28、程序教学模式是()中最为典型的模式。
(A)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
(B)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C)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
(D)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
29、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和策略是()。其中“1”是呈现学习任务或材料;“2”是指讲解先行组织概念;“3”是强化认知组织。
(A)1-2-3
(B)1-3-2
(C)2-1-3
(D)3-1-2 30、如果将考试失利的原因归之于运气不好,这种控制观称为()。(A)内控
(B)外控
(C)物控
(D)自控
31、布罗非和古德曾经将由教师的低期望导致的学生成就失败的恶性循环称为()。(A)消极循环
(B)失败循环
(C)退步循环
(D)期望循环
32、人们发现,将课程看作(),很容易导致“重物轻人”的倾向。(A)经验
(B)知识
(C)活动
(D)文化
33、课程的本体功能表现为()。
(A)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B)培养人
(C)传递文化
(D)选择文化
34、()是用于分析教师和学生的言语行为的课堂交往研究模型。(A)弗兰德互动分析模型
(B)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模型(C)提问策略分析模型
(D)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
35、“活动—经验”型的课程设计其所依据的设计原理是()。
(A)以学科为中心
(B)以学生为中心
(C)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D)以活动为中心
36、在评价时注重确定预期课程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相吻合的程度的评价模式主要是()。(A)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主观评价模式
(D)差距评价模式
37、()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思想。
(A)维拉
(B)波斯纳
(C)布鲁巴赫
(D)勒温
38、对评价对象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的评价称为()。(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参照性评价
39、侧重于反映和测量学生在接近“真实生活”的任务情景中的表现情况的评价,被称为()。(A)第四代教育评价
(B)另类评价
(C)古典教育评价
(D)形成性评价 40、今天的信息技术一般是指多媒体计算机和()。
(A)电子技术
(B)网络技术
(C)集成电路
(D)存储技术
三、多项选择题
1、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A)循序渐进
(B)学思结合(C)长善救失
(D)启发诱导
2、另类评价强调()。
(A)具有共同的评价标准
(B)计算学生的错误数目(C)反映学生的优点而非弱点
(D)鼓励自我评价的习惯
3、凯洛夫的“知识教育”思想中提出了教学的“三中心”,这里的“三中心”分别指()。(A)教师
(B)学生
(C)课堂教学
(D)活动
(E)教科书
4、范例教学法中规定了教学内容的三个特质包括()。
(A)基本性
(B)基础性
(C)范例性
(D)应用性
5、以下关于赞可夫教学思想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教学中引进了“最近发展区”概念
(B)主张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C)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D)强调“从做中学”
(E)重视学习的“情绪生活”
6、以下属于对夸美纽斯教育教学思想描述的是()。
(A)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B)提出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基础的教学
(C)采用直观教学
(D)教学上要井然有序、循序渐进
(E)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
7、下列属于世界各国对教师素养研究的内容有()。
(A)职业道德
(B)文化素养
(C)终身学习能力
(D)参与精神
8、案例的作用是()。
(A)非偶发性
(B)拟真性
(C)典型性
(D)启发性
(E)针对性
9、对评价对象一定时期的较全面状况进行的价值判断属于()。
(A)总结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过程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10、文化科学素质是由多种不同知识有机结合、互为联系、互为整体、纵横交错、网络化而形成的,它的发展包括()。
(A)知识的发展
(B)信息素养的发展
(C)文化的发展
(D)科学素养的发展
11、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的知识是()。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显性知识
(D)明确知识
(E)默会知识
12、在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中,把学习看成是以下系统的协同作用过程()。
(A)加工系统
(B)调节系统
(C)执行控制系统
(D)预期系统
(E)反馈系统
13、在引导与帮助学生进行合作方面,教师有必要特别注意的是()。
(A)激发学生的合作动机
(B)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C)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D)每个儿童都是竞争的优胜者
(E)保证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集体学习
14、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控制和制约教学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是()。(A)教师
(B)心理环境
(C)学生
(D)物理环境
15、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A)概念获得模式(B)探究训练模式(C)先行组织者模式(D)社会探究模式(E)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16、有关课堂交往在教学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交往是多维度的(B)它是认知沟通的过程
(C)它是情感沟通的过程(D)它是信息交流的过程
(E)它是符号交流的过程
17、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主要包括()。
(A)师生之间是权威与服从关系
(B)生生之间缺乏互动
(C)少语言交流(D)人际交往形式单一
(E)多非语言交流
18、在教学领域里,形成有效课堂交往的策略主要有()。
(A)合适的期望
(B)进行有效的提问
(C)提供即时的反馈(D)增加非语言交往行为
(E)加强课堂语言修养
19、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
(A)教育功能
(B)管理功能
(C)激励功能
(D)甄别功能
(E)选拔功能
20、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信息文化素养
(B)信息意识
(C)信息技能
(D)信息情感
(E)信息处理
第四篇:《教育方法概论》模拟练习题一
《教育方法概论》模拟练习题一
一、是非判断题
1、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的论著《学记》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2、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为“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3、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4、在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中,道德教育是最根本的任务,而教学是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
5、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关于“最近发展区”理论。(√)
6、加涅认为教学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动、激化、维持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一整套条件。(√)
7、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是决定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8、促使“文化反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知识经济的出现。(√)
9、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学习的观点可用公式表示为“S—O—R”。(×)
10、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
11、对于个体而言,有意义学习就是习得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
12、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的是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表征的是陈述性知识。(×)
13、由于默会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一个人的默会知识是不可以传递给另外一个人的。(×)
14、执拗是情感未成熟的标志之一,有研究表明,执拗和认知能力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反比的。(√)
15、直觉型的学习者倾向于喜欢学习事实性的内容,而感觉型的学习者则常常更喜欢发现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及其相互关系。(√)
16、人们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与智力上的差异相似,不同个体有着明显不同。(√)
17、冲动性认知方式的儿童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能力往往低于反省性认知方式的儿童。(×)
18、分析性思维是一种以演绎推理过程为特征的思维形式,而直觉思维是一种对问题进行内隐式的感知为特征的思维形式。(√)
19、学徒制最初是适合手工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兴起的一种教育形式,所以学徒制教学是不能适应现代学校教育的教学形式。(×)
20、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无对错之分,教师要根据教学情景来决定是否采用竞争策略,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1、在教学过程中,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不仅反映了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22、秧田式的坐位编排方式为师生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
23、教学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及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24、探究训练模式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起组织作用的概念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整合关系和适当程度。(√)
25、凯程序与衍枝式程序不同的是,学生通过支序列的学习不再回到原点,而是前进到主序列的下一个问题。(×)
26、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是一种基于学生等待回答教师问题的时间分析的师生交往研究模型。(√)
27、教师对学生成就的期望最终与学生学业成就的真实水平有关。×
28、课堂交往仅仅能够促进教学过程认识、情感沟通的发展。(×)
29、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必须一味采取同情的态度,这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提高学生的“预期”水平。(×)
30、研究发现,当教师提供信息丰富的反馈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增加60%,这就意味着学生形成了更高一级水平的动机和认知,反馈促成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31、核心课程是为不同的学习对象准备的,它不同于照顾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的外围课程。(×)
32、从学生学习的结果分析,学生在隐性课程中得到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而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
33、在课程的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之间,许多教育者都倾向于采用结果评价。√
34、学校与社区合作,是国际上社会参与课程计划的趋势,主要分为两大类:发展中第三世界社会参与的趋向和工业化国家社会参与的趋向。所以,这两大类的根本目的也是不一致的。(×)
35、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针对差距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
36、从评价关注的焦点看,传统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的。所以,课程、教学和评价之间被处理成线性关系,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及有效的反馈。(√)
37、静态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目标达到程度的评价,它无法进行横向比较。(√)
38、目标参照标准评价,又称相对评价,它是指评价某个对象在其所在团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一种教育评价。(√)
39、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40、学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提供教师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能力)、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目的是提示教师的信息素养。(√)
二、单项选择题
D
1、提出“勤、博、眼、实”思想的是下列哪位教育家()
(A)孔子(B)韩愈(C)朱熹(D)颜之推
B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礼记·学记》B韩愈的《师说》C韩愈的《进学解》D孔子的《论语》
A
3、“形真、情切、意远、理蕴”为特点的情境教学是由哪一位我国当代教育家总结的()
(A)李吉林(B)段力佩(C)顾泠沅(D)邱学华
B
4、提出“发现式教学”的是美国教育家()
(A)布卢姆(B)布鲁纳
(C)奥苏伯尔(D)杜威
A
5、提出成功智力理论的是()
(A)斯腾伯格(B)加德纳(C)罗杰斯(D)加涅
B
6、布卢姆的掌握教学理论对教育目标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分为()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个性领域B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C情感领域-学习领域-教学领域D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个性领域
A
7、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认为“以学生为中心、良好的师生关系、倡导意义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人本主义学习理论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 合作学习理论
C
8、教师的素养内涵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它主要是指()和对教学的监控能力等。
A一般的教学能力B特殊的教学能力C对知识的处理能力D课堂组织能力
C
9、未来人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一本是职业的,另一本是证明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创新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而事业心、进取精神等通过()实现的。
A终身学习能力 B教育科研能力
C参与精神 D文化素养
B
10、专家型教师的核心是()
(A)具有明确知识
(B)具有策略性知识(C)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D)具有反思教学的能力 D
11、行动研究的基本模式是“问题筛选—()-运用和反思”。(A)集体讨论(B)听报告(C)民主讨论(D)理论筛选。
A
12、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指的是认识过程的发展,即感觉、知觉、记忆、()和想象。
(A)思维(B)判断(C)运用(D)理解
B
13、学生的成就属于()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美的需要
B
14、认知心理学家主张用什么定义学习()
A知识的习得B能力或倾向的改变C经验的积累D信息的加工
B
15、项目学习属于()
A机械学习
B有意义学习C发现学习D接受学习
B
16、知识的性质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标准区别“知识”与“非知识”或“准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性质也可以作为比较各种知识价值大小的标准,知识的性质的两个标准影响()
A 教育的目的 B课程内容的选择 C教学过程 D教学对象
D
17、倾向于通过遵循逻辑推理的步骤来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逻辑程序理解课程材料的学习者是()
A语言表达型B深思熟虑型C感觉型D循序渐进型
B
18、在认知时会更多地注意社会环境,并更多地受社会影响的认知方式是属于()
(A)场独立性(B)场依存性(C)冲动性(D)发散性
D
19、课程、教材、教科书的相互关系是()
A 教材的概念最大,教科书的概念最小,教材包括课程,课程包括教科书B 教材的概念最大,课程的概念最小,教材包括教科书,教科书包括课程C 课程的概念最大,教材的概念最小,课程包括教科书,教科书包括教材D 课程的概念最大,教科书的概念最小,课程包括教材,教材包括教科书
B 20、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设施环境是学校()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A)时空环境(B)物理环境(C)自然环境(D)教学环境
C
2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由层级性的模型构成的,其第二层次的主成分是以()因素为主要标志。
(A)记忆(B)判断(C)理解
(D)评价
B
22、以教师讲解学生领会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水平是属于()
A记忆水平
B解释性理解水平C探究性理解水平D应用水平
B
23、在教学模式的功能中,指明模式所对应的教学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秩序和关系的这一功能被称为()
(A)解释功能(B)构造功能(C)启发功能(D)推断功能
C
24、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构成的,这相互作用的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其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主体。
A主导性.创造性 B发展性.主导性C主导性.发展性 D创造性.发展性
A
25、合作教学的重要前提是()
(A)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可塑造的(B)尊重学生的人格
(C)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D)师生学习共同体
A
26、教学模式的重要的、能动的要素是()
(A)师生角色(B)教学理论基础(C)教学目标(D)教学程序 D
27、程序教学模式是()中最为典型的模式。A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B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 C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D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
C
28、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和策略是()。其中“1”是呈现学习任务或材料;“2”是指讲解先行组织概念;“3”是强化认知组织。
(A)1-2-3(B)1-3-2(C)2-1-3(D)3-1-2 A
29、基于教师学生对话分析的师生交往研究模型是()A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B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系统模型 C提问策略分析模型 D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
B 30、如果将考试失利的原因归之于运气不好,这种控制观称为()(A)内控
(B)外控
(C)物控(D)自控
B
31、布罗非和古德曾经将由教师的低期望导致的学生成就失败的恶行循环称为()(A)消极循环(B)失败循环 C)退步循环(D)期望循环
B
32、将课程定义为学校指导的所有活动,这一观点认为课程即()A教学科目 B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C预期的学习结果D学习经验
C 33、20世纪末,课程和教学呈现出融合的态势,对于这种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这就是()
(A)课程与教学(B)教学与课程
C)课程教学(D)教学课程 B
34、课程的本体功能表现为()
A社会文化的再生产B培养人C传递文化D选择文化
B
35、“活动—经验”型的课程设计其所依据的设计原理是()A以学科为中心B以学生为中心C以问题解决为中心D以活动为中心
A
36、在评价时注重确定预期课程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相吻合的程度的评价模式主要是()A目标评价模式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C主观评价模式D差距评价模式
B
37、注重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即收集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处理手段进行评价的评价方式是()(A)定性评价(B)定量评价(C)静态评价(D)动态评价
A
38、对评价对象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的评价称为()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参照性评价
B
39、侧重于反映和测量学生在接近“真实生活”的任务情景中的表现情况的评价,被称为()A第四代教育评价B另类评价C古典教育评价D形成性评价
A 40、对信息源与信息工具的了解和使用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A)信息文化素养 B 信息意识(C)信息技能(D)信息处理
三、多项选择题
BD
1、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A循序渐进B学思结合C长善救失D启发诱导E因材施教 ABCD
2、以下属于王夫之教育教学思想的是()A知行并进B学思相资 C因材施教D积渐不息E及时施教
ACE
3、凯洛夫的“知识教育”思想中提出了教学的“三中心”,这里的“三中心”分别指()(A)教师(B)学生(C)课堂教学(D)活动(E)教科书 ABD
4、范例教学法中规定了教学内容的三个特质包括()(A)基本性(B)基础性(C)指导性(D)范例性 E动机性 ABE
5、以下关于赞可夫教学思想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教学中引进了“最近发展区”概念 B主张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C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D强调“从做中学” E重视学习的“情绪生活” ABCD
6、以下属于对夸美纽斯教育教学思想描述的是()
A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B提出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基础的教学 C采用直观教学 D教学上要井然有序、循序渐进 E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 ABCDE
7、教师职业的特点包括()
(A)为公众服务(B)终身投入(C)具有专门的知识与技能
(D)有足够长的受训时间(E)注重服务质量
BDE
8、案例的作用是()
A非偶发性B拟真性 C典型性(D)启发性(E)针对性
ABCE
9、学生发展是指()
(A)身体素质的发展(B)知识和能力的发展(C)个性的发展(D)艺术修养的发展(E)情感的发展
ACD
10、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的知识是()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C)显性知识
(D)明确知识(E)默会知识 ACD
11、在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中,把学习看成是以下系统的协同作用过程()A加工系统 B调节系统
C执行控制系统
D预期系统 E反馈系统 ABCE
12、在引导与帮助学生进行合作方面,教师有必要特别注意的是()
A激发学生的合作动机 B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C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D每个儿童都是竞争的优胜者 E保证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集体学习
ABCD
13、控制和制约教学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是()A教师 B学生 C教学媒体 D教学环境 E教学方式 ABC
14、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A)概念获得模式(B)探究训练模式(C)先行组织者模式(D)社会探究模式(E)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AD
15、探究性理解水平教学的教学目标有()
A探究性理解 B说明性理解 C封闭性转换 D开放性转换 E模仿 ABCDE
16、有关课堂交往在教学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交往是多维度的 B它是认知沟通的过程 C它是情感沟通的过程 D 它是信息交流的过程E 它是符号交流的过程
ABD
17、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主要包括()
A师生之间是权威与服从关系 B生生之间缺乏互动 C少语言交流D人际交往形式单一 E多非语言交流 BCE
18、在教学领域里,形成有效课堂交往的策略主要有()
(A)合适的期望(B)进行有效的提问(C)提供即时的反馈
(D)增加非语言交往行为
(E)加强课堂语言修养 ABC
19、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
A教育功能B管理功能 C激励功能D甄别功能 E选拔功能 ABCD 20、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信息文化素养B信息意识C信息技能D信息情感E信息处理
第五篇:教育方法概论 复习纲要
教育方法概论 复习纲要
第一章 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
1.孔子——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博学、多问、敏而好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学记》——我国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论著,善喻。
3.颜之推——“勤、博、眼、实”,《颜氏家训》。4.韩愈——勤学深思(业精于勤荒于嬉)、博学求精(读书必提其要)、学习与独创相结合(师其意不师其辞)。《进学说》,《师说》。
5.朱熹——朱熹读书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循序渐进、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6.王夫之——知行并进、学思相资、因材施教、积渐不息。
7.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因材施教、手脑并用、解放儿童创造力、开展创造性活动。)不强调教师相对学生的主体地位。
8.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读读讲讲议议练练。
9.李吉林——“情境教学”,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10.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学生自学、自练、自批,教师指导、辅导、监督。
11.邱学华——尝试教学(*旧知识基础、准备题引导、课本示范、学生互补)
12.顾泠沅——“尝试指导-效果回授”(迫切要求下学习。组织好课堂教学层次。讲授法辅之“尝试指导”。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信息。)历来片: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
13.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论》,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1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教学四程序(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弟子莱因改进(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形成五段式。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
15.杜威——从学中做,以儿童兴趣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提倡在活动中学习、采用启发式教学。
16.凯洛夫——“三中心”(以教师、课堂教学、教科书为中心。)
17.克拉夫基——“范例教学”(教学内容,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无超越性。)
18.赞科夫——“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学走在发展前。(不强调教师中心,不强调学中做。)认为:以高难度、高速度教学、理论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全班都得到发展。
19.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根据教学规律来教学;考虑外部条件;控制和调整教学活动的进程;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最大可能。)
20.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先行组织者)(接受学习不是机械学习。)
21.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教育目标:认知、情感、动作领域。无感觉领域。)
22.加涅——学习条件。
23.布卢姆——掌握教学。(评价: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
2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学生为中心;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环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有意义学习。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具有:洞察力、创造性、建设性、选择性。
25.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分析力、创造力、即时反馈)。传统智力测验可以测出的是分析性智力。
26.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九种智力。)
第二章 教师 1.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教师地位与政府间特别会议”会议,指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作是一门专业。
2.1986年,霍尔姆斯小组和卡内基教学专业研究工作小组,最早明确提出教师专业化概念。
3.澳大利亚专业委员会届定“专业”,为将社会福利、健康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4.科尔文对专业的定义:为公共服务,终身投入事业;具专门的知识、技能;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实践;足够长的专业受训时间;对工作、顾客负责注重质量。
5.教师专业区别其他专业:较多自主权,需要终身发展。
6.教师专业素养内涵:职业道德(戴维斯认为,专业人士应当具备。);学科知识;文化素养;教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参与精神;科研意识。
7.教师知识包含: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来自教学实践,有关课堂背景和相关知识,有经验性成分,对教师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8.职初教师(知识结构以原理性知识为主。)有经验教师(积累了案例知识。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向专家型过渡。)专家型教师(有明确知识、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
案例的作用:解决教学问题的源泉;教师成长的阶梯;教学理论的源泉。
9.微格教学,(6个步骤,反馈评价即重放录象,第4步。)能把一个普通教师变成好一点的教师。
微格教学作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有效培养教学技能、简化正规教学程序、体统训练教学基本技能。
微格教学事前学习与研究主要学习:教学技能的功能、教学技能的教育理论基础、微格训练方法。
10.课堂观察,即听课,类型:参与型参观和非参与型参观。以录音、录象、抄本记录。
11.反思教育实践:对实践反思;实践中反思;为实践反思。反思方法:课后备课;写反思日记;观摩分析;职业发展;开展行动研究。
12.教学案例:作用,拟真性,启发性,针对性。特征:代表性、典型性、非偶然性。
13.行动研究能训练教师教训技能、改善教学方法。实践者是研究者。(不是教师即研究者。)模式:问题筛选(随堂听课)-理论优选-运用和反思。
第三章 学生发展
1.学生发展的概念:6个方面。身体素质、道德素养(道德常识、道德态度、道德行为)、认知能力、感情、个性、科学文化素质。
感知是认识的感性阶段。记忆,识记-保持-再现。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即抽象思维。
情感对认知有驱动、诱导和调节作用。驱动,热情好奇心。诱导激发想象力。
道德素养包括:道德常识、道德态度、道德行为
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
2.布莱克斯利:第一次“左脑革命”、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革命”、第三次“右脑革命”,第四次“全脑革命”。人脑潜能的关键是在儿童时期。
3.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罗杰斯认为,四个特征:有洞察力、有创造性、有建设性、有选择性。
4.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体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无主观性。
5.学生分为:优秀学生、有争议学生和退学生(另类学生)。6.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学会关心》宣言。
7.文化反哺主要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教学过程的反哺现象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权。
第四章 学习
1.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经验的积累”。认知主义以“能力和倾向的变化”来定义学习。
2.刺激反应公式S-O-R,学习活动要素:学习者、刺激情境、反应。
3.加涅(记忆信息加工模型),分为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预期系统。
4.学习的特点:学习者身上发生某种变化;学习能相对保持长久;变化是由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
5.学习按理解程度分: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学校的主要任务、有意义活动学习——项目学习)。
6.*对于教师来说,项目学习是积极而有效的教学模式,能提高教师专业性和合作性,增强自立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
7.活动学习有别于接受学习的特征:强调实践、操作以及探索行为;注重对策略性知识的默会理解;注重人际交往。(错:学习在教师以外进行。)
8.奥苏伯尔——接受和发现,机械和有意义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9.知识按来源分,直接知识、间接知识。
10.*知识的习得也称为知识的掌握,是个体学习人类知识的过程与结果。(三阶段:理解、巩固与记忆、运用。)
11.贮存于体内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为社会知识。
12.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位命题、表象、线形序列,可分为一般领域的和特殊领域的程序性知识。
13.图式: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涉及人对同一类事物中各成员的一些典型特征及关系的认识。
14.表象:能表征不断变化信息,能承受各种施加于它们的心理操作,在无特殊需求的情况下,可能会更加模糊、概括,欠完整、欠精确。
15.知识的冰山模型。明确知识露出水面,默会知识隐于水下;两者是知识连续体;可以相互转换;默会知识是明确知识的主人和向导。
16.儿童生理成熟早于心理成熟。福斯特,儿童阅读记忆在智龄5岁开始。
17.情感未成熟标志是执拗,并和认知能力成反比。
18.费尔德“学习风格检测表”:积极主动型/深思熟虑型;感觉型/直觉型;视觉型/语言表达形;循序渐进形/总体统揽型。
19.认知风格:*在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稳定的风格。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威特金)、反省性和冲动性认知、辐合性认知与发散性认知(吉尔福特)、分析性思维(以演绎推理过程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和直觉性思维。
20.学生间交往存在合作、竞争、个体三种形式。
21.课堂教学的合作基础:一个共同的目标、有较接近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条件、有较好的配合行动。
22.小组学习优越性:激励学生发挥最高水平;促进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增进感情改善人际关系;强调参与性,易于解决问题。(只限于校园。)
23.合作时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动机;指导学生合作技巧,培养社交能力;保证每人都参加。(错:平等对待每人。)
24.合作与竞争是人际相互作用的两种表现形式。
25.学徒制缺陷:偏重实际操作,忽视理论知识;培训限小范围,效率低;受师傅水平限制,不适应新技术变化。
认知学徒制实质是一种社会文化认知观;为克服学徒制弊端而提出,是其现代发展。
第五章 课堂教学
1.教学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目标,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教育活动。
2.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不同:对象不同,范畴不同,方法不同。联系:教训科学是教学艺术的基础,教学艺术是教学科学实验的生命力。)
3.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动态要素是教师、学生及心理环境,人的要素。静止要素包括教学媒体和物理环境。
4.教师活动包括:计划、组织、辅导、评价。
5.学生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呈中等程度相关,同等智力下,造成学习成绩显著差异的是情意品质。
6.*广义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狭义指班级内的全部条件。最重要的教学空间变量:班级规模、座位编排方式(秧田、马蹄、模型)。
每班50-54人,不小于1-1.1平方米/人,空气容积为3-4立方米。课桌黑板至少2米。
7.教师主导体(控制作用、影响作用)、学生发展体(学生是教学对象,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8.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接受教师“权威”地位,教师尊重学生“学习者”角色,师生平等。(无敬畏)
9.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发展两种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是在有指导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可达解决问题水平。两者间差距是“最近发展区”。
10.《学记》中提出“教学相长”意识是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的。
11.布卢姆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思想,第一层是培养记忆为主,相当于“知识”;第二层以培养理解能力为主;第三层培养判断为主,相当于“评价”。
12.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三者相互联系:教学内容实现都在一定教学水平上操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互依赖,匹配。
13.教学目标可以演化为教与学的水平(三级水平)X学习行为(三种行为)X学习内容的目标体系。
14.解释性理解水平教学,教学目标有:说明性理解和封闭性转换。
探究性理解水平教学是指有目的地引起新问题情境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介入。教学目标有:探究性理解和开放性理解。
15.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
16.完整的教学模式的结构:教学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实现条件、师生角色、教学策略、教训评价。
17.教学模式功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推断功能。
18.经典教学模式述略:
1)着眼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概念形成模式(塔巴);概念获得模式(布鲁纳,);先行组织者模式(贝尔);探究训练模式(萨奇曼)。
2)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角色模式(F.谢夫特和G.谢夫特);社会探究模式(马夏拉斯和考克斯,包括定向、假设、定义、探索、证明、概括。)。
3)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模式(最典型的,罗杰斯根据心理治疗经验建立。)
4)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程序教训最典型,(直线式程序,斯金纳——解释、问题、解答、确认;衍枝式程序,克劳福德;凯程序,凯。)。
第六章 课堂交往
1.课堂交往存在两种信息交流和互动。教学目标通过师生交往实现
2.传统的课堂交往研究模式: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师生对话)
布卢斐-古德互动分析模型(基于教师批评学生频率分析的模型。)
罗的提问策略分析模型——基于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
3.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实地笔记、录音、访谈、录象、调查问卷、社会人际关系图解。
4.实地笔记作用:记录某一时间特定主题和教学行为、反思课堂整体印象、提供个案进展、记录教师成长轨迹。
5.成功的访谈应具有:访谈者有同情心、专注、欣赏被访者;对主体有中立态度;访谈者保持轻松;访谈前拟订提纲。
第七章 课程
1.课程和教学关系:二元论模式(实体间存在鸿沟。)联锁模式(位置无特别意义,分离损害严重。)同中心模式(相互依赖。)循环模式(联系循环。)
2.斯宾塞建立起以科学知识为的近代课程体系。主张课程是知识。
3.课程的功能:本体功能是通过文化培养人;基本功能是传递和选择文化。
4.课程设计原理: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科目设计、学科设计、大范围设计——对课程组织作用不大。);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典型例证“活动-经验”。);
5.分科课程(历史最悠久)和活动课程;
6.显形课程与隐性课程(教师的行为举止、期望态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以教材开发主体看);
7.活动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界限;以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为中心,经验课程,杜威为代表。
8.外围课程:核心课程以外的课程,以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出发点,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与核心课程相辅相成。
研究型课程:建立在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之上;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研究或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实现知识迁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型课程的特点:课程目标开放性;内容综合、开放、弹性大;组织的合作性与独立性结合;评价方式过程性。
9.课程改编的假设:允许教师根据自己风格在课程中发挥作用,允许教师把学生看做独立的人。
10.影响课程变革的特征(需要与适切性、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复杂性、计划的质量和实用性);
影响课程实施的学校的特性(校长角色、教师之间的角色、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11.内部评价(评价者只注重课程计划本身的优劣。)
12.课程评价两方面:对教育过程计划与组织的判断、对学生成绩的判断。
1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CIPP模式)
外观评价模式(斯塔克)收集材料: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
14.杜威主张经验课程。第八章 评价
1.《史密斯-泰勒报告》被后人称为划时代的教育评价宣言。泰勒是最早提出教育评价的人。
2.教育评价的功能:导向、教育、改进、激励、鉴定、管理等功能。
1)教育功能: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影响评价对象的思想、品质、思维的功效和能力。
2)导向功能: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与能力。
3)管理功能:指教育评价使评价对象顺利完成预定任务、达到预期目的的约束功效和能力。
4)激励功能:指教育评价激发评论对象情感、鼓励斗志、振作上进的功效或能力。
3.在我国古代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价值观是社会本位论。
4.当今世界教育价值取向的共同趋势是注重教育的内在价值。
5.传统评价的弊端:指标体系不够科学;价值标准单一化、片面化;目的、功能极端狭隘化。
6.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都采用数学方法)、他人评价(客观性、真实性、要求严格)。
7.评价类型:诊断性评价(对评价对象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的价值判断。);形成性评价(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作出价值判断。反馈调控、改进完善。);总结性评价(指对评价对象一定时期内全面状况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为甄别优劣、鉴定成分提供参考依据。)。
2)预先设定基准的评价:常模参照评价(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如标准化考试、心理测试、竞赛考试。)、目标参照评价(绝对评价)。
8.另类评价又称真实性评价,接近“真实生活”评价。
9.另类评价类型:实作评价(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方式。);卷宗评价(以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的评定方法。档案袋有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以及课堂型。理想型档案袋构成: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系列作品、学生的反思。)。
10.早期教育评价表现为:偏重鉴定、选拔功能,偏重相对评价和总结评价。现代教育评价表现为:偏重改进、激励、导向功能,偏重绝对评价和形成评价。
第九章 信息素养
1.比特作为信息最小单位,没有颜色、尺寸、重量,能以光速传播,是一种存在状态,是数字化计算中的基本粒子,可无限复制,超越时刻障碍。
2.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基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
3.多媒体是计算机技术与视频、音频和通信等技术的集成产物,包括:文本、图形、图象、声音。
4.超文本,以结点为单位组织信息,结点之间以链连接(索引链和结构链)。
5.因特网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浏览与查询、进行远程教学、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6.网络文化特征:虚拟性、互动性、多元性、快捷性、开放性与非中心的全球性、自主性、创造性、交互式思维。
7.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因特网。
8.信息素养包括:信息需求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有效使用能力。
9.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文化素养、信息饮食、信息技能、10.信息系统通常是硬件、软件和人(最重要的要素)组成。
11.硬件包括:信息存储设备、信息输入设备、信息输出设备、信息处理设备、信息传输设备。1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13.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
14.因特网教育资源最大特点是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和信息组织的无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