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时代工程图学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互联网时代工程图学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摘 要]将互联网作为课堂管理的手段与搜集资料的途径引入工程图学课堂,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活跃教学氛围、增强教学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互联网时代工程图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工程图学;互联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1-0047-03
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内容以教材内容和学科知识体系为主,教学资源以纸质材料为主,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在讲台上坐着念PPT,学生在讲台下玩手机,大学周围流行职业“代听课”族,大学一学期不如考前学一宿。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载体,碎片与重构就是互联网组织信息与知识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知识结构,也改变了今天的学习方式。未来的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先学后教”,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需求,教师再给予适当地引导和帮助。“互联网+”时代,可以将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1],“互联网+”教育将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不仅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载体,也将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来源,还将成为教与学发生的主要场所,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目前,学校课堂还是传统教育的主要阵地,网络教育由于缺乏面对面交互的优势,缺乏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有效监管以及让人信服的评价体系,还只占据了非正式学习的“半壁江山”。在正规教育领域,网络教育只能作为教育的补充与强化,还不能完全取代教育的主流地位。但网络教育正日益向学校与课堂渗透,成为颠覆传统教学的重要因素。未来一切的教与学都将围绕互联网进行,教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基于传统教学的弊端及互联网的发展,让互联网融入教学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2][3]
工程图学是一门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主干技术基础课,它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原理和方法,在工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4]工程图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提前预习,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这样学生是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工程图学在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互联网作为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的手段进课堂
学习是一个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过程,我们应该经常更新知识,以保持知识的时代性;我们应该让互联网进课堂,而不是将互联网拒之门外。应该鼓励学生自带手机与笔记本电脑来上课。为了减少上课时的“低头族”,我们在讲课中注意贯彻新、奇、实用三大原则。新,就是教师讲课的内容要新,最好是网上不容易找到的内容。这样教师就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讲自己的心得体会、研究成果、独到见解,这样学生才有新鲜感,想听、爱听。奇,就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这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不能满堂灌,而是采取穿插提问、播放视频动画、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活动和练习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实用,是指教学过程尽可能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他们的实际需要进行,让学生感到学习有用、有效、有收获。我们首先通过蓝墨云班课等APP软件(如图1所示),建立蓝墨云班课(如图2所示),将课件、视频资料上传,课件上传的同时可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重难点,每一章节的学习要求也上传。这样学生在预习或复习时能目标明确,做到有的放矢。每堂课后布置学生预习下次课讲解的内容及自学部分内容,通过设置经验值来监督学生的预习行为。传统教学在预习方面因大学课程知识点比较深,学生难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看课本把握上课的主要内容,加上学生课业负担重,又没有强制要求,所以很少有学生对上课内容进行预习。[5]互联网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在预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我们将每节课的重点内容以问题方式通过蓝墨云班课与学生讨论交流,这样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部分内容制成微课,微课课程视频时间长度标准要合适,这样学生可随时学习,反复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等车、排队、上厕所等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重点题目和难题制成讲解视频上传云班课,学生可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弄懂知识点。当发现学生上课人数不足时,可应用云班课点名、签到。这样可以通过手机APP来解决点名、签到、资源分享、讨论、记录、通知等一系列问题。学生登录加入云班课后台,教师与学生可通过班课随时随地私聊,这样沟通更顺畅,教学变得更轻松、有趣、简单和高效。学生的手机变成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同时,这也激发了学生利用手机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可以光明正大地把手机带进课堂,而不再只是悄悄地低头在课桌底下用手机聊天、玩游戏……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会有意识地在课前发布通知和推送学习材料,会更重视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互动,会放弃灌输而重视引导,会更重视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并重视更新自己的知识。同时教学内容可能不再局限于教材与大纲,而且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部分学生课前会有意识地登录手机平台做课前预习,会有意识地通过手机学习,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提升。
二、互联网作为搜集资料与教学拓展的途径进课堂
网络为我们获取各种信息?c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校不再是世外桃源,课堂也不再是空中楼阁,生活与学习不再被人为分隔。学生只会对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与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关系密切的内容感兴趣,所以,知识点的讲解应尽量从现实与生活中寻找内容和素材。例如在讲投影法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太阳、灯光照射物体时,在地面上或墙壁上会出现物体的影子这样一种自然现象来引入投影法的概念。在讲解装配图时,教师可以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如“螺丝松动引发的空难”等实例,以此引入装配的重要性;学生以键盘为例讲解装配的大体流程,并以实例进一步讲解装配的重要性及其体现。
同时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生活中常见的由于装配不当而造成损失的例子,如油封装配后与轴倾斜,油封舌口会把轴上油刮干造成轴颈急剧磨损,产生漏油;机体加工精度误差,会导致机器装配后无法达到理想的运转精度;由于设计的原因或装配选配的原因,装配无法满足装配精度的要求;机体加工位置度的误差,如同轴度误差,导致机器装配后无法达到理想的运转状态。
此外,列举由于装配不当造成的重大事故,以此来说明装配工作的重要性,说明装配工作对机器质量影响很大。通过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而引起学生对这章节的重视和兴趣,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每堂课布置一个课内、课外的探究点或扩展点,如工程中常见的投影图、生活中的截交线和相贯线、国内外工程制图的区别、CAD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等。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问题资料,将其做成课件后与同学进行讲解交流,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互联网作为教学载体进课堂
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互联网可以传送课件和教学视频、问题讨论、布置作业、跟踪学习情况、反馈学习效果。
下面以相贯线的分析为例来设计教学过程。课程授课对象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高中阶段已接触了一些图学知识。我们选择30人的小班,分成5小组。首先,教师将各类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问题等上传至蓝墨云班课,学生登录蓝墨云班课进行在线学习。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直接在蓝墨云班课上进行提问或咨询,教师或其他同学都可解答他的问题。小组长再将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多数同学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反馈给教师。同时,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实际生活中相贯线的例子并做成PPT。接着课中实施阶段可分为如下几个部分。1.导入: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PPT讲解实际生活中的相?线例子,导入相贯线,这个过程大约5分钟。2.分组讨论:小组内6名同学就例子中出现了几种立体相交的相贯线(平面立体与平面立体、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曲面立体与曲面立体)及相贯线的特点和求法进行分组讨论,进而得出结论;同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组内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并派代表发言,这一过程大约20分钟。3.教师点评并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自学阶段反馈的共性问题和本课堂的重难点进行统一讲解,这一过程大约10分钟。4.实时练习:学生在习题集上做一个曲面立体与曲面立体相贯的相贯线求法题目并讲解,这个过程大约15分钟。5.观看动画:观察两立体大小的变化对相贯线的影响并派代表发言,这个过程大约5分钟。6.教师点评,大约两分钟。7.模型演示:观察两相同立体相交位置不同对相贯线的影响并派代表发言,这个过程大约5分钟。8.教师总结,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难点知识串起来重点讲解,并对该堂课进行归纳总结,这个过程大约10分钟。9.学生互评与交流学习心得。先组内成员就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及学习体会进行交流,然后组与组之间评分,最后组内成员对小组成员互相评分,这个过程大约8分钟。考核方式:学生互评占60%+教师评分占40%。这样先通过蓝墨云班课作为互联网教学载体把课件分享给学生,布置学生自学,并适时通过提问来跟踪学生的自学情况,同时安排学生寻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存在相贯线。课上对生活中出现的相贯线进行讨论,然后通过观察模型讨论相贯线是如何形成的,相贯线有哪些特点,以及具体怎样求相贯线。接着布置学生实时练习,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后布置学生用橡皮泥捏出物体,进一步观察相贯线,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这样的课堂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6]
部分内容如轴测图的画法及计算机绘图做成微课上传至蓝墨云班课后,学生可反复观看,边看边操作,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熟练掌握。一些典型例子做成讲解视频上传蓝墨云班课后,学生通过线上观看可以进一步掌握知识点。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在习题练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传统教学由于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部分学生较难理解新的知识点,但为了完成任务,只得采用抄袭作业的方式完成习题,学生不但不能很好掌握所学知识点,还滋生了不诚实、不严谨的做事风格。现在通过对课件知识点的复习及例子的讲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互联网作为教学载体进课堂,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且答疑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有问题就能及时解决,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四、互联网时代工程图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工程图学考核方式是平时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70%,考核方式单一。互联网时代工程图学课程考核可以按课程性质分阶段、分类型并以多种形式进行,重点考核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体的考核方式有期末闭卷统一考试、期中测试、上机测试、课堂实训、课外专题、课堂讨论、课外作业、课堂表现、线上学习等。线上学习占10%,课堂表现和课外专题占10%,平时作业占10%,上机实验占10%,期中测试占10%,期末考核占50%。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五、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基于互联网资源,寓教于网,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工具与教学手段,教与学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内容。它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与时间的束缚,让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45分钟,不再局限于教室,在课堂内外均可开展讨论、咨询、教学互动等活动,这有利于教学成果的巩固与加强。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学互动,将微课和翻转课堂引入工程图学教学,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的个体,教与学不再受教学道具的约束,这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互联网时代工程图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堂管理,能使教师对课堂的管理省心而有实效。
[ 参 考 文 献 ]
[1] 陈静.互联网+“时代”工程制图“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初探[J].科技文汇,2015(332):51-53.[2] 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3] 李艳琴.移动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5(3):149-150.[4] 刘悦.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机械制图课堂延伸的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6):64-67.[5] 黄蕾,梁炎明,常晓军.“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改革[J].大学教育,2016(11):33-34.[6] 于爱荣,王勇,牛彦杰,杨飞.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5(12):46-47.[责任编辑:陈 明]
第二篇:互联网时代学习变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培训心得
互联网时代学习变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培训心得
通过12月9日、10号在南京工程学院的为期两天的培训,我思潮澎湃心思万千,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也坚定了我在以后教学过程中,逐步循序渐进的使用手机授课的决心。
从9号第一场台北大学朱士雄教授的培训开始,我就深深的被这次的培训内容所吸引。朱教授一上来,就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惯例,照着ppt满堂灌;他一开始就要求我们扫码签到,扫码参与互动,回答问题,也不公布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讨论,然后在重新选择;最后在公布整个班级的答题情况。通过几次这样的手机互动,让我直观明晰的认识到用手机上课的优势:快捷、容易营造课堂气氛、增进了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将手机充分用于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很多老师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疑问:如果课堂都让学生是讨论,回答问题了,那么知识如何讲授?难道要学生自学成才?针对这个问题朱教授详细的做了问答,他是通过将课程内容提前录制好把相关的教学资料、ppt和参考资料提前放在网站上,让学生去提前预习,这样就大大的压缩了传统的知识讲授的时间,从而解决了讨论占用时间太长没有时间讲授知识的矛盾。从朱教授的授课中我学到了一个新的移动互联网授课工具——出题优。这是一个相当的app,操作简单,易用,便于老师课堂出题和统计答案。
第二天的课程是王竹立教授讲授的,通过一整天的学习。我深刻的领会到,手机进入课堂已经是大势所趋,正如王教授所说,要么让手机进入课堂,要么让课堂永远成为填鸭教育的场所。如果要实行信息化教学,手机就必须走进课堂。这一点我这之前是没有想到的,之前对于手机一直采取的态度就是堵住源头,从未想到将手机引入课程。
听了王教授一席话绝对胜读十年书。对于智能手机普遍使用的今天,连中小学生都几乎人手一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只是一味的堵,还不想办法去疏导的话,最终只能使得课堂成为形式,成为毫无效果的形式主义。
当今时代,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智能手机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移动网络工具,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一工具为教学服务,利用这一平台更加有效的传递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其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从今 以后我一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利用智能手机去传授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它成为课堂教学的利器而非祸害。
第三篇:聚焦“互联网+”创新教学模式
聚焦“互联网+”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面临着一场信息革命,传统产业行业即将面临信息革命的冲击实行转型什级,一些行业和企业即将为适应信息化的形势实施整改并组,教学要紧跟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发展。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战略思维,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是推动互联网+发展的人才支撑,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要紧紧围绕互联网+的战略思维导向,面向人才市场需求,立足当前实际,转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人才市场竞争能力,是当前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角度出发,就抓紧人才培养,把教育融入“互联网+”的模式,谈谈一些教学看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形成人才培养的科学导向。
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单一教学模式向多元的教学向多元的教学模式向转变,实施同专业不同方向、同专业不同层次、同专业不同类别,因人施教、因势施孝、因需施教,注重共性教育的同时兼顾个性教育,针对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的内在潜能确定学生的重点发展方向,一些学生适合理论研究、一些学生适合教育教学、一些学生适合从事其它工作,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内在潜能和兴趣爱好确定个性发展发方向,采取鼓励引导、辅助激化等办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引导。紧紧围绕国家人才战略需求和人才供需矛盾情况,围绕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更新换代,实现计算机专业领域人才向多行业、多专业、多方向、多层次、多渠道转移。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为起点,紧紧围绕“互联网+”的战略思维,领会国家政策导向、凸现显专业技术优势、寻求多方合作机遇、实现创新共享发展。坚持把教学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专业实际,培养急需性人才,转移过剩性人才、消化饱和性人才、挖掘潜能性人才。“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决定了未来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将成为各行各业的载体和工具,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是推动互联网转化为各行各业成为载体和工具的人才支撑。针对人才市场需求,指导大学生就业方向。把教育形式以学历教育为主转移到以能力教育为主上来。紧密结合“互联网+”的思维,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人才的需求,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才就业和创业的形势,积极探索工“互联网+教学”,实现教学领域适应信息革命的发展,推动教学转型发展。
二、打牢专业基础,形成人才发展的基本支撑。
把好教学中的教与学两个环节,在重教与重学上同时一功夫,教师在课前备好课,课堂讲好课,在课堂上要把知识点讲全、讲清、讲透、讲深。要做好课前预告、课中辅导、课后检验。学生要抓好预习、学习、复习、实习各个环节。课前要预习下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只有进行了预习,才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重点、掌握难点。在课堂上要认真学习,提高课堂时间的学习效率。通过采取利用到课率计平时分等办法,提高学生的到课率,从教学纪律入手,提高教学质量。学习是中一些知识点的一个连贯的过程,一节课缺课可能会造成以后要学的内容无法掌握。通过采取课前学生预习、教师备课;课中学生听讲、教师授课;课后学生复习、教师检验的循环互动。形成学习的温故知新。不断强化教学效果。紧紧围绕计算机专业更新快速快的特点,督促学生把专业基础知识学扎实,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更多方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学生的基础打扎实,才能为学生长远后续发展提供支撑。注重专业之间的融会贯通、融合整合,发挥外因主导和内因主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采取知识竞赛、有奖答题、阶段考试等办法倒逼学生的学习动力。采取激发兴趣与强压倒逼的形势助推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时序排列。做到设置内容精准、结合合理、时序科学。采取以老带新、以先带后等多种方式实现新老结合、先后结合,形成新老互补、先后互补。同系同专业的学生形成以老带新、以先带后的互学互补互进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实践实习,形成人才培养的学用结合。
在教学中注重学用结合,学以致用,采取吸引和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团队、节假日勤工俭学、到实验基地学习、到相关企业打工学习等办法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把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等同起来。从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两个方面同步入手。教师要采取引进来与走出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教师的学习和带培。不断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从而提高教学环节中教的层次和水平。采取实践实习等办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把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积极利用学校实验室、创新团队、产学研相结合的一批学校合做基地等平台,逐步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党引向课外,把思维从书本引向实践。从人才培养的整体入手,形成靠氛围营造、靠兴趣激发、靠先进带动、靠制度约束的人才实践实习机制,通过实践实习一方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一方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团队意识、思想水平、道德观念、工作作风、对外交往和沟通交流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把人才培养从应对考试向完成社会实践转变。尤其是要抓好一些高分低能性人才的培养和转变,一部分学生在平时考试中成绩非常优秀,但在社会实践中实际应用能力却很差,造成一些高分低能性人才很难就业,很难适应当前人才就业形势,也造成了即使就业以后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好,甚至很难适应,作为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不能把眼光只放在考分上,不能把眼光只放在课堂上,要把眼光放在课堂外,要把眼光放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上,把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融为一体,把学术教育与品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成绩优秀、品质优良、能力优胜的人才。让人才具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让人才具有长远后续发展的潜力,把学生培养成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 团队能用、好用、爱用的人才
四、紧跟行业发展,形成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发展速度之快另人难以置信(写一些计算机发展历程,说明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之快),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只有自己不断坚持学习,掌握计算机发展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始终保持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与行业的发展保持同步,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教育学生,才能实现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与时俱进。才能缩短学生从毕业到就业的知识转型过程。要注重高新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建成计算机专业信息教学数据库,建成网上模拟实验室,采取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等多种模式,实现信息教学、数据教学。
五、突出创新创业,形成人才就业的多元方向。
面对世界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形势,企业、行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本行业本国。在一体化和信息化条件下,产业行业要发展都必须面临转型、升级、优化、改革等工作,人才是行业企业发展的基本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16年李克强问题提出的大众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思维,作为老师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思想为指导,做好教学领域的创新创业,紧盯国际国内形势、紧密结合行内行外技术,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未来的发展趋势,人才的竞争能力将会更加加剧。只有我们坚持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能力才能适应当前教育行业的发展形势。
在创新创业中,紧紧围绕国家教育行业创新创业战略布局,立足当前实际,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学好基础知识为基本,靠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创新创业为目标,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就业能力、服务创业就业。
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学校教师只有紧紧围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和“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结合教育工作实际,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合、设置教学内容才能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岗位需求、符合发展需求的人才。
第四篇:英语写作创新模式探究
英语写作创新模式探究
【关键词】:英语 课程改革 写作训练 创新教学
【论文摘要】: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认为学生的写作训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训练,包括阅读、背诵和复述三项内容;二是写作实践,包括仿写、指导写作、自由写作和连续写作四个阶段;最后是修改完善,包括自改、教师面批和多层面修改三个环节。经过这样的层层递进和循环往复,学生不但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更能在写作测试中文思泉涌,取得好的成绩。
一.进行写作教学创新模式探索的原因
(一)高中英语写作滞后的现状
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学生普遍对写有畏难情绪,懒于动笔,总觉得英语作文无话可说。其实它是由英语词汇、语法、主题及其写作手法等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材料。
在过去采用的英语课本所编写的写作材料一般都是对课文内容的复述,或是阅读及语法练习的加工和扩展,训练的材料和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系统的写作指导,没有将其作为一种认知、加工和语篇题材 模式建构的过程。一方面,教材没有相应的语篇材料,因此教师无法有对学生进行写作之前的语篇结构的信息输入,学生没有接受足够的输入,从而不知从下手,盲目性较大,难以很好地完成“输出”的任务。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多注重句子和语法,没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层次结构,不能很好地掌握文章发展脉络。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缺乏行而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写作成为过堂式的教学,可有可无,不能引起师生们足够的重视,导致写作能力严重滞后。
2.应试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人对近年来的高考写作题目作了分析,主要是图画、图表、提纲等几种形式,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写作的训练形式就很单一化,主要是针对高考的几种考题的题型,背诵大量范文和进行考前密集的强化训练,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写作训练。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忽略写作过程指导的重要性,通常以考试的写作成绩来作为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标准,难免有失偏颇。这种“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教学方法在广大教师中还是有很大的普遍性,他们只注重了教学的结果,而没有向学生揭示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按感知、概况和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规律,所以绝大多数的学生写作的水平并没有实质的提高。这种短视的、功利性较强的训练的模式间接导致学生今后难以提高的原因,不利于他们的长期发展。
(二)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英语的四种基本技能听、说、读和写,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语言实践活动。与其说听和读是“输入”活动,那么说和写就是“输出”。通过听和读获得的知识通过写可以得到练习和巩固,达到知识的内化,从而转化为学生本身的知识,这种知识的积累会随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而达到一定的厚度;再而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可以促进口头的表达,使其更流利和准确。也就是说,具有扎实的输出能力可以反过来促进输入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新课程规定的写作的目标,六级的要求是能用恰当的格式写便条和简单的信函,能简单地描述人物或事件,并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七级的要求是学生能用文字及图表提供信息并进行简单描述,能描述人物或事件,并进行简单的评论;而到了八级的要求则是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各个级别分别要求学生能写常见的文体,如书信、通知、申请表、报告和公务信函等。另外,自从写作纳入高考以来,经历了不同的形式和分值变化,由最初的10分提高到25分,写作的分值提高到30分,占全卷总分的三分之一。使广大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写作能力,提高写作的水平,从而整体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鉴于以上原因,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 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英语写作创新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学生的写作训练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具体来说,它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基础知识训练
掌握所学的知识,能够熟练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认为下面的练习时必不可少也是行之有效的。
1.阅读。新课本的课文容量大,生词多,语法也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语感,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在句子和课文中消化吸收,会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同时增加一定的课外阅读量也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写作起来便不拘泥于重复单调的词汇和句式。
2.背诵。新课本的内容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到很多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背诵课本里的典型例句和文章,可以使他们在写作时有很多现成可用的句子,降低写作的难度。也可以鼓励学生课下用专门的笔记本摘录课外读物上自己喜欢的文章片段和名言警句,扩大知识的积累,为更好的写作储备更多更好的素材。
(二)写作实践
写作实践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文字写作实践。这一阶段的具体内容有五项:(一)分析写作主题;(二)草稿及自检错误;(三)教师批改;(四)重写;(五)初步定稿。在英语教学中,写作是按句子、段落和篇章三个层次来练习的。因此,教师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的技能,逐级递升英语写作水平。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顺序一般是这样设计的。
1.仿写。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写作活动。在写作时,应提倡模仿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所写的东西。现在的课文都可以作为范文,每单元也都布置了这样的写作练习。例如,可以让学生按不同体裁和主题整理一些范文,看他们如何组织写作,如何运用词语和句子,从中学习一些写作技巧,然后进行套用。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语句排序、汉译英、填空练习或解答问题,用适当的词句把这些答案重新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短文。
2.指导写作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议定若干写作提纲,列提纲要使写出的文章条理分明、结构清晰,必须培养学生写作前列提纲的习惯。包括文章要围绕话题写哪些内容,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写什么。有了这一步,学生在写作时头脑会更清晰,思路更明确。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具有盲目性。
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作文。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拟好学生感兴趣、有话可说的题目和写作要求,并在写作课开始时以简单明了、直截了当的语言布置写作任务,清楚地阐明最终要达到的写作要求及目标。可以利用课本提供的范文,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结合学生的实 际和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人和事,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动机。学生有一些创作自由,但教师还应在谋篇布局、语言运用上给学生一些有限的指导。在写作的过程中还要告诉学生尽量避开生涩的词句,和过于复杂的句式,遇到不会的单词应用其它近义词进行替换。
完成前面几个步骤以后,接下来就是着手用英语进行写作。学生要考虑文章要点扩展成句、段和篇,将主题句再通过添加支撑句(supporting sentence)扩展成段落,并要把各段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者逻辑顺序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篇内容要点基本齐全、上下文基本连贯的初稿。3自由写作。
在这一阶段,先让学生不用急着下笔写整篇的文章,可以用几分钟将刚才小组讨论或自己的想法粗略地写下来,也不用写完整的句子,这时候不需要担心语法拼写是否正确,只是一些文章内容的初步的草稿,可以是词汇也可以是短语,为后面的写成文章做好准备,打下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写作,他们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主题。最好的办法是要求学生每天用英语写日记,他们可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也可每天定一个统一的题目,让学生写。4.作文的修改完善和评价
修改阶段可使学生的作文逐步完善。它 包括学生自改和学生间的互改。完成初稿后,学生要十分仔细地重读一遍,看看有无修正改进之处。这是个再加工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逐一从内容要点、语 言(包括词汇、时态句子等)和篇章结构(包括架构和使用连接词等)进行查错修改。一改注重文章的意思和结构(曹瑞珍,2006)。
互改(peer-editing)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十分重要,因为它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合作学习在写作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学生将经过自己初步修改过的稿子交给自己的伙伴看一看或者在小组中传阅,由这些同学根据上一步骤中的几个方面再看一遍并提出他们各自的意见,然后再由作者本人在听取他们意见的基础上对文章作进一步的修改。可以让学生找出写得好和不好的句子,二改注重的是文章的语言(曹瑞珍,2006)。
教师在审评前首先应向学生展现作文评判标准(如分档和分值),在教给学生修改作文时,不仅把重点放在拼写和语法结构上,也应放在它所表达的思想及表达方式上,看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是否正确、有新意,文章是否切中题目,等等。不可仅判个分数,还要有评价意见。对学生的作文立意好的要表扬,遣词造句精当的也要表扬,在自改阶段,老师要教给学生自改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要求。首先学生的自查不是一遍,而是按下面几个方面进行重复阅读和修改。
教师要求学生基本修改以下项:一是检查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及词形变化是否正确;二是检查体裁,看文章的格式布局、开头和结尾用语是否正确;三是检查要点是否齐全,字数是否符合要求;四是检查时态语法是否有错误;五是行文是否流畅,语言是否丰富;六是卷面一定要干净整洁,字迹要工整。
互相交换阅读,互相评论对方的作文的方法,可以形成一种语言意识。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他们通过批评性地阅读别人的作文,可以学到更多的写作知识和技巧,这学得更深、更广,而且更活。学生互改后,教师可对学生们的修改稿进行提示性的批阅或批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的习作,采用不同的批改方式:学生自己改正不了的错误可帮其改正;学生自己有能力改正的错误只用红笔画出其需要修正的地方,不直接帮其改正,让学生思考后自己加以修正,重在提示启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也可以采取同学们自荐和其他同学推荐的形式进行当堂展示,全班同学一起欣赏写得好的文章,一起改正文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可以给予一定的口头或实物的鼓励或奖励,对于刺激学生的好胜心,进一步培养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最后进行评选,将优秀作文张贴在写作园地里,此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这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非常有益的帮助。
三.探究小结
总之,书面表达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语言活用的体现。在平时教学中,应尊重主体——学生,客体——语言和教师、教法、条件等教学环境的实际,辩证地处理三者之间的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关系,带着书面表达的问题去学习各种语言材料,不断研究、调整书面表达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老师要认真备课,认真备教材,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认真备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但总体上我们尽力做到: 首先,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写作过程。由于写作重点放在写作过程上,这种方法使学生懂得了写一篇文章必须经历的几个步骤,如输入准备、起草、初稿、修改等,确保写作能有步骤地进行。
其次,激发了学生兴趣,树立了信心。输入阶段的引导和鼓励使得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小组写作使学生意识到教师并不是文章的唯一读者,他们会更认真地写好作文,感受到共同分享的乐趣。在讨论修改的过程中,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自信心因此大增。
再而,这一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亲自探索和主动研究,使自己成为“发现者”,从而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最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写作小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师生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团结协助的会话环境中发挥主动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它激发了学生自我确认、自我完善和相互竞赛的动机,增强了与人合作的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并在此过程中程中逐渐学会学习。
以上是我们在英语写作教学方面进行的探索研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英语教学的创新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作为一线教师,更应不断学习,逐步提高理论水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适合本地学生学情发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点。
第五篇:声音│胡小勇:“互联网 ”时代的教学创新
声音│胡小勇:“互联网 ”时代的教学创新
“互联网 ”背景下,教学是否会发生进一步的变革?答案是肯定的。在“互联网 ”背景下,两个明显变化决定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必然性。
第一个重要变化,是育人目标的变化。什么样的时代,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像几十年前,商店营业员要会打算盘。到了信息时代,就算算盘打得再虎虎生风,这种人才也无法适应便利店的工作。人才培养不能和时代错位,否则就生不逢时,学而无用。有本名著叫做《21世纪技能:为我们生存的时代而学习》。它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21世纪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生存于21世纪的技能。这包括学习创新技能、数字素养技能、职业生活技能。在“互联网 ”背景下,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交网络、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地球。数字素养技能的内涵将更丰富,更重要。这些无不对培养创新型的时代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个重要变化,是和时代同行的学生也变了。2001年,美国北卡大学的马克·普连斯基(Marc Prensky)教授,提出了一个“重新划分人类分类”的新框架。他把“现存于世”的人分成了三类,分别是“数字原生代”(Digital Natives)、“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和“数字难民”(Digital Refugees)。这种提法在当年是语出惊人,让人耳目一新,倍感新鲜。转眼间十五年过去了,今天的学生们早就是真正意义上纯种的“数字土著”了。他们从小生长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世界里。手机、电脑、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就是他们从小注定的生存方式。这些新生的“数字土人”,思维模式、学习方式、兴趣习惯,与多年前的学生有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差异。“数字土著”是时代前进和技术进化投射在人类发展长河中的产物。如果说,电脑和多媒体变化了传统的课堂教学;那么数字终端和互联网,将成为下一波变革教学,甚至是颠覆课堂,推动教学创新的强大外力。如何看现行教学与“互联网 教学”的关系呢?“互联网 ”是个大趋势。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重视“互联网 ”对教学的变革影响,更还要重视如何正确理解“互联网 ”与现行教学形态的关系。
首先,“互联网 ”教学的兴起,一方面呼唤我们要重视“互联网 ”的热潮,审视现有教学的不足。另外,教育工作者还要保持着一颗清醒的头脑,万变不离其宗,教学是基本出发点。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在看待“互联网颠覆论”时,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互联网还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现在汽车必须首先是车子,豆腐必须是豆腐……”同理,教学并没有因为“互联网 ”而变成了另外一种不是教学的东西。我个人认为老师们要认清一样东西:无论已有的现行教学形态,还是“互联网 ”的新型教学形态,本质还是要搞好教和学。其次,提“互联网 ”教学,并不代表“互联网 ”时代的所有教学方式,都必须是“互联网 ”的。“互联网 ”教学形态是现行教学形态,特别是信息化教学形态进一步发展的排头兵和新浪潮。就如我们曾经提倡信息化教学,这也不代表传统常态教学就一无是处。在“互联网 ”时代,用好、用透互联网是个好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其他教学方式。在任何时代,我们都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下,关注各种教育教学形态的独特性。何认识“互联网 ”背景下的教学变革特征呢?概括来说,我认为“互联网 ”背景下的教学变革有这六个特征:
一是教学生态更加开放融合。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精神的体现。
二是学习更加泛在化和移动化。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各种数字终端的兴起,学习时空跨边界、超界限,成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形态。
三是愈发尊重学生群体的需求。在“互联网 ”教学中,老师要进一步主动探寻学生的需求,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是教学结构得到重塑。教学结构迈入了混合阶段,线上、线下的O2O结合成为大趋势。
五是教学更加富媒体化和技术智能化。大数据、学习分析、智能学习工具得到融合应用。
六是师生关系趋于平等。老师需要从在课堂上教、站在讲台前讲,转变为融入学生中“导学”、借助大数据“诊学”、隐于云端后“助学”。
“互联网 ”背景下的教学创新趋势是什么呢?近年来,云计算、学习分析、增强现实、平台电脑、电子书包、TPACK等,这些新技术和新理念进入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形式。MOOC、视频公开课、开放教育资源,为教学创新带来了新的应用契机;另外,翻转课堂、社交媒体、微课、教学微视频资源的应用,更改变了知识的获取形式。可谓东风夜放花千树,各种创新的教学形式,热点涌现。
我们正在承担一项教育部战略规划项目《信息化教学有效模式与方法研究》。通过系统考察,我们梳理了全球范围内关于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的各种热点和趋势。从技术与教学互动的发展史来看,教学形态出现了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逐渐趋向“ 互联网”教学和“互联网 ”教学的发展趋势。
现在,一方面有一些信息化教学形式是从传统教学向互联网靠近,是寻求通过与互联网进一步结合,优化教学效果的“ 互联网”式的教学创新。例如,网络探究教学、基于微视频资源的教学等。另一方面,还有一些教学形式就是为互联网而生的“互联网 ”式的教学创新,例如,MOOC、创客学习、学习分析等。如何看待翻转课堂呢?《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将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作为本高等教育领域将要风行的近期学习技术之一。这是继《2014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之后,《地平线报告》再一次对翻转课堂的乐观预测和大胆背书。翻转课堂,已然成为了一种流行现象,一个新的风向标,一个东升的小太阳。
翻转课堂,课堂翻转。简单说,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再拓展点来说,信息时代的翻转课堂,是用微视频、云平台等技术支撑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再放开一点儿,翻转课堂是对传统经典课堂结构的重心前移和流程再造。我比较喜欢“翻转课堂”这种译法,它让我们更容易想到的是教学时序的翻转,而不是误认为颠倒了课堂物理空间.我更倾向于认为,翻转课堂是介乎“ 互联网”和“互联网 ”之间的教学创新形式。
在开展翻转课堂时,一是要深入思考它的核心价值到底在哪儿?不能用一种赶时髦和随大流的心 态去做翻转课堂,结果形似神离。二是要研究实施翻转课堂的条件是什么,并如何去创造这些条件?三是既要了解翻转课堂的“基本式”,也要研究各种有效的“变 式”。例如,有云平台支撑的翻转课堂是一种上法,没有云平台的学校,也可以另辟蹊径、有效翻转。
客观现象是,一个传统课堂搞不好的老师,肯定也搞不好翻转课堂。一个想一翻就灵的老师,肯定会大失所望、翻跟头。我们认为,成功翻转课堂的四大落脚点是资源准备、课前自学、课堂深化及课后拓展。在基于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还提出了高效翻转课堂的五把金钥匙。
第一把是“教学微视频”,开启“内容为王,个性学习”之门。第二把是“学习任务单”,开启“有效引导,主动学习”之门。
第三把是“小组合作学习”,开启 “集体智慧,高效互动”之门。第四把是“网络云平台”,开启“有效混合学习”之门,分享经验、交换方法、服务课堂。第五把是“学习评价”,开启“调动动机,激励启智”之门。
MOOC在“互联网 ”背景下会有怎样的进一步发展呢?MOOC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延伸,是一种创新的“互联网 ”在线学习模式。它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扩大了学习者规模和受益面,整合了丰富、动态的学习内容,提供了更多元扁平的教学手段,是一个非常好的新事物。但是,MOOC同样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其高达95%以上的辍学率和并不高的教学质量。我在美访学期间,发现外国学者也是在不断研究如何改进MOOC质量的。我概括大致有这样几种做法:
首先,是大力改进MOOC的课程设计,开发出体现在线特点的优质课程,甚至是出现各种新型的“后MOOC”课程。
第二,是改进课程教法,探索一套适合在线环境的有效新教法。
第三,是鼓励和完善同伴互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几个授课老师无法有效与数万学生互动评价的服务瓶颈。
第四,是开展诸如数字徽章之类的在线学历微认证,让辍学者并不完整的学习经历可受到不同粒度的认可,不会“一无所有”。
第五,是优化分组学习,让大规模在线学习者分成小组,提升学习动机、学习自律性和学习驻留度。
第六,是发挥MOOC云平台的大数据作用,提升学习评价助学服务的智能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该如何看待目前兴起的创客现象?《2015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中提出,未来三到五年内,“学生将从教育消费者向教育创造者转变”。这将是驱动K12教育的重要趋势。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也关注到了“创客”现象,提出了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等政策。创客教育应用、创客教学,已是一种新趋势。
创客教育,融合了体验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创新教育、DIY(Do It By Yourself)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注重在创造、协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创客学习空间,让学习者借助互联网、开源硬件、3D打印或其他技术工具,将自己的创意转变成真实产品。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通过调用线上线下资源,人人都可以是创客。创客教育也逐步成为“互联网 ”背景下的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认识学习分析技术支持的教学应用呢?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应用,将创新学习评价与助学服务精准化的模式。互联网中的大数据,价值无限。大数据的说法最开始源于商业领域,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在教 学中的运用,教育领域也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生成的大数据解释与分析,从而评估学生学习,发现潜在问题和提供指导,这就是学习分析技术。
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利用大数据促进教学的学习分析项目与案例。例如,可汗学院的在线学习系统,可检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历程轨迹,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上海闵行区尝试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学业质量评价,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帮助教师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安排,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小编在“互联网 ”背景下,您能给一线老师提些专业发展的建议吗?
“互联网 ”,是一个方向,一种趋势。如果老师和教学仍然守旧不变,会不会出现“用原始人的方法,教数字新人类,然后再培养出上世纪产业工人”的怪现象呢?变革和创新教学,积极应对“互联网 ”带来的挑战,是老师们专业成长道路上没法回避的大事件。我建议在“互联网 ”时代,一线老师的专业发展要做好“6个 ”。一加学习意识,“互联网 ”只是载体,充电提升、自我更新才是关键。二加互联思维,用联通精神融合各种优质资源和碎片时间。三加大数据思维,借助学习分析来改进教学,服务课堂。四加创新意识,持续创新自己的课堂结构和教法、学法。五加分享意识,在互联网中抱团取暖,乐于分享。六加服务意识,以服务学生、服务学习为中心。别忘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特别指出的是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老师永远不会被“取代”,不会被Replace;但是,老师必须时刻“重置”,时刻“Re-place”自己的角色,调整定位。在“互联网 ”教学时代,亦是如此。编辑:王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