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参与式教学应用已经研究
基于此,本文在以相关研究为基础,分析初中化学课参与式教学、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从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出发,阐释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并从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等方面展示了其具有的实践意义。以某初中为基础,运用自编调查问卷对化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对于学习化学课的动机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反思当前初中化学参与式教学的不足。据此,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参与式教学改进对策。最后,进行实验研究,通对比班在化学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核心素养培养调查方面的差异,验证新策略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验法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概念界定
2.1.1 核心素养
2.1.2 参与式教学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3.3 认知学习理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参与式教学应用途径分析 3.1坚持以生为本,科学设定参与的任务目标 3.1.1突出任务目标的实效性 3.1.2突出任务目标的发展性 3.1.3突出任务目标的层次性 3.1.4突出任务目标的生活性
3.2激发个体活力,精心设计参与的活动内容 3.2.1活动内容要“有味”
3.2.2活动内容要“有度”
3.2.3活动内容要“有选择” 3.2.4活动内容要“有留白”
3.3突出深度学习,有效推进参与的管理引导 3.3.1强化学生主体
3.3.2强化生活渗透
3.3.3强化问题导向
3.3.4强化小组合作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参与式教学应用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的目的4.2实验实施 4.3实验结果 4.4 实验启示 结语
第二篇: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作者:李华
富源县第一中学)
1、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运用教学技术分析教学问题,确定解决方法和途径,然后评价教学结果的系统计划过程。由于教学既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视听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占中有重要地位,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因此,学习理论、传播理论、视听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认识论和教育哲学共同构成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①
学习理论是指在阐明行为变化何以产生,并揭示学习依据的心理机制而形成的理论,它是从学习的实际和实验研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传统的学习理论,基本上分为联结派和认知派,联结派基本上是美国人的观点,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注重学习者的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其代表理论有:桑代克的“试误说”、华生的“刺激反应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说”等等。认知派是德国格式塔派的观点,它强调知觉的整体性,认为学习是个体对情景的了解,是认知的结果。其代表理论有:柯勒的“顿司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莱温的“场”理论等等。认知学习理论,其代表理论有:加涅的学习的层次与条件。加涅将智慧技能的学习分为连锁——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六个层次,每个高一级的层次都以低一级的层次为基础。他将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类型,各种类型的学习条件是不同的;在他的学习结构模式中,明确地指出了认知策略同智慧技能的区别②。这些理论对教学设计具有深远的意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在教学中常用的“发现学习”或“指导发现学习”,是指由例证到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法。但是这一方法的外部条件是:教师必须列举若干体现概念或规律的例证,内部条件是学生已掌握相关的概念为基础,学生的心理过程要经过辨别、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进行概括几个阶段。
传播理论:教学中的大量事例表明,学生所接受的教学信息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授的信息输出量,即教学信息在传输与转换中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传播学,通过对传播模式、传播者和受播者的研究、传播的信息、传播的符号、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效果等的研究,使人们对大众传播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同时也给教育研究者以启示,因为教学过程也是信息传播过程,是特殊的传播过程,它遵从传播学的规律。所以,教学设计体系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传播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视听理论:视听理论产生于40年代,比较成熟的是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他将学习分为活动的(直接经验的)学习模式、图像的(模糊经验的)学习模式、符号的(高度抽象经验的)学习模式三种类型,并按由具体到抽象排成一个塔状③,形成了从实际活动到观察、再到抽象的完整过程。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对教学是很有启发的。首先,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随着学生知识和年龄的增长,逐步走向抽象,抽象的概念,应以具体经验为基础。其次,塔中的视听教具,它比语言更具体和易于理解,而且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的经验不足,所以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教学。
系统科学理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统称为系统科学。近几年来,三论的许多原理被广泛地运用在教育系统分析、课堂教学的信息加工、反馈与控制等方面。这些研究使人们对复杂的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反馈与控制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①② 冯学斌,万勇.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P101~P103 ③ 尹俊华.教育技术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P18~P20 认识论、教育哲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必须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必须符合认识规律,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教与学、直观与抽象、直觉与逻辑知识与方法、理论与实践、重点与全面、集体与个别的各种关系,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哲学无疑对教育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但对教学设计更直接作用的是教育哲学,到现在,五种不同的教育哲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起着不同的影响,这就是:传统的文科教育、进步教育、学科结构运动、新行为主义、人文主义心理学①。对教学设计有重要影响的还有美育理论,在教学中,不仅要将学科知识的科学美渗透出来,还应提倡教学美艺术美,从而使学生在振奋、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参与式”教学设计
2.1参与式教学的涵义②
“参与”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60年后逐渐形成“参与式方法”。.在《语言大典》(王同亿主编,1990年版)中,“参与”一词有八种含义,其中最基本的含义为“参加(指事业或活动)”。《辞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中“参与”一词的含义是“参加到里面去进行活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中“参与”一词的解释是“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从这些工具书的解释可知,“参与”意为“参加”(Participate in)另外还有“同别人一起干或分享某事(Partake)”等意思。
“参与式方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主要用于一些国际发展组织和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当地群众自立、自强和自我解放。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国际发展组织和一些国家政府性、非政府性机构倡导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指参与者主动积极地投入进去,与其他参与者共同合作,完成任务的方法。它是一种培训和教育的方法。
“参与式教学”是将一般的参与式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具体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领域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不仅关注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关注教学的过程,更确切地说,要关注教学过程中教育和教养因素的发挥;同时,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给学生以学习的主人的地位。它强调运用参与式方法教学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过程,同时也是智力开发和创造力生成的过程、个性养成的过程等。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作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的伙伴;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主的学习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
参与式教学的宗旨是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个性、态度和情感的健康发展。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摸索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
“参与式教学设计”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引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倡导平等参与的一种教学设计。它是围绕研讨的问题,以活动的形式师生共同参与教学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教学的结果,共同促进师生发展,树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学习观念。
2.2参与式教学的主要特点③
①② 美罗伯特·梅逊.西方当代教育理论[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 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③ 祁丽娟.参与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1)参与性。参与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身体一心理一精神高度投入,体验着一种生命的意义,或者说他们是用这种活动让释着生命的价值,表达着生命的激情。因此,主体参与过程就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使学生在教学运行中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
(2)互动性。互动性指主体行为的因果性、依存性、共振性。师生、生生互动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场。而活动是这个课程场的载体,离开活动就谈不上互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满足,教师的创造才能和主导作用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入性,它是展示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
(3)民主性。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在交流中教师以平常心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交流中教师如果有错要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在各种交往活动中,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男生与女生是平等的,尤其是“学优生”与“学困生”是平等的。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4)合作性。参与式学习提倡分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5)开放性。从教室内桌凳的摆放、墙壁的布置、教师的行为举止到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开放的。开放的课堂,形式是活泼的,气氛是活跃的,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参与式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发现与创造的机会。
(6)激励性。参与式学习评价注重发挥激励功能。这里没有失败,只有不断的探究。每个学生在大家的热情期待中体验了学习的全过程。
(7)发展性。参与式学习过程期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只要你努力探究了,只要你在他人的帮助下进步了,只要你在学习中获得了自信的体验,你就获得了发展。发展有快慢之分,却没有高低之分。
(8)反思性。参与式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反思,在于顿悟,在于通过群体交流不断发现自身之外的知识世界来构建新的经验体系。
3.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素质教育的思想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莫定基础。有学者提出:①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③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其中,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在对知识的看法问题上,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唯一现实的准确表征,它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的唯一答案。学习活动要发生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学生的背景知识与新知识有一定的相关度;新知识的潜在意义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变化。学习活动发生后: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和沟通,在自己原有背 景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2多元智力理论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把智力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认为智力并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据此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至少包括八种)①.它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
它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是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对症下药”;②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
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地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3)后现代知识观:
后现代知识观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观,是对传统知识观的批判、反思与超越。后现代主义认为,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更是师生、学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4)情感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 1902-1987)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其基本主张是:教学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的;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的,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教师作为“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关键不在于课程设置、教师知识水平及视听教具,而在于“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这种态度品质包括三个方面:真诚、接受、理解。其中,真诚是第一要素,是基本的品质。情感教学的理论是参与式教学思想的重要依据。(5)活动教育思想。
杜威的活动教育理论强调“做中学”,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欲知必行。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流行“开放教育”,其具体实施有许多与杜威的“做中学”相似。英国、日本的“开放教育”源于杜威的“做中学”。杜威的这些思想,对我国当前开展的活动教学与素质教育实验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皮亚杰正是在杜威的活动教育理论基础上,重新肯定了活动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了教育要发展儿童的主动性;重视儿童的实际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正式将活动课程纳入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4、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意义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4.1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师方面:通过反思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方面:促使学生切实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经验得到激活和提升,智力得到开发和运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师作为促进者、指导者,在课堂上要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教学相长。具体表现在:
①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将外在的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2)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会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和保证教学效果。
(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主体参与教学,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使得课堂教学中充满学习的热情。
(4)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
(5)有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参与式教学提供许多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会得到更多的合作和交流,使学生之间的认识更加深刻。
(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合作意识。学生在主动参与的交往中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其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会得到提高。
(7)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8)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能力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拓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参与,激发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强烈的参与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使外部的教学活动逐步内化成为自身内部的努力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发展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2参与式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的活动设计问题
参与式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引导活动,围绕解决问题组织、开展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问题,如何提出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激活学生的潜力,能否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否顺利开展学习活动,能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问题。
(2)客观条件的限制和评价体制也影响着参与式教学的实施。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学活动难以实施,参与式教学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善,对参与式教学的结果还不能做出标准的评价。
(3)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存在形式化的倾向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境,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体验。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部分教师过分追求“华丽生动”,远离实效性的情形。
(4)小组活动缺乏实质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上常见的形式,而合作学习总是围绕某些问题来进行的,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通常是以讨论问题的形式出现的.但有的教师由于对问题、目的、时机、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使得学生的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
主要参考文献: [1] 冯学斌,万勇.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2]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P101—P103
[3] 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祁丽娟.参与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5] 尹俊华.教育技术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P18—P20 [6] 美罗伯特·梅逊.西方当代教育理论[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 [7]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 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5
第三篇:参与式教学
小学英语参与式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创设语言环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等。
一、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知欲强。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身势语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语言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标准英语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Warming-up)。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如“guessing game.”或“Follow me.” “Listen and do the actions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增强趣味性。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比如运用游戏法、小组合作学习法、TPR教学法、课本剧表演等方法都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英语说英语的主动性。比如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放录音,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Happy birthday ?”这课时,我就运用实物展示、课件辅助教学的办法,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产生了我想说我要说的欲望,使他们感到学英语是件很轻松很愉快的事情。从而达到学英语说英语的目的。新课程把我们带入了电子信息的世界,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式向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向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英语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现代英语课堂上得以体现,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更能增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英语课的趣味性。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1)合作的师生关系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儿童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也容易扼杀儿童学习的兴趣。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之我见
大石中心小学 蒋召璐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实现这个目标,广大英语教师正努力探索着、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我认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是课堂教学。因此,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新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活动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新策略,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和相关语言材料的提供,尽可能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情境教学,在教学中创设为学生优良的活动情境。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来培养小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呢?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兴趣
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成为许多英语教师经常选用的教学形式,其原因在于小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好表现自己、自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认知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而游戏恰好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娱乐活动中,在抓住了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发展了小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满足了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烈的需要。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UNIT6——Lesson35复习15个食品名词时,我制作了一个大转盘,每一种食品标一个号,学生只看见标号,看不见食品图,我请学生猜出几号是什么,猜对有奖。在这一游戏中,学生们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语言也得以实践。
二、创设生动的语境实践语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英语课中不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善于做到以兴趣为前提,以情感为诱因,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语境,让他们愿意说、想去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UNIT6——Lesson32这一课时,我就力图为学生营造出生动轻松的氛围。我自制了许多图片作为礼物送给学生,我一边发礼物一边说:Hi!Jack.Here’s a hot dog for you.Hi!Lisa.Here’s a pencil for you.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Here’s...for you.的意思,并学会运用此句型造句。学生也很自然的说出:Thank you.紧接着,我又让学生们互赠礼物说出这两个句子。学生们在与老师、与同学的互动中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现真实情境激活教材
按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与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材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语言学习材料,教师应打破传统模式,对教材加工处理、想象再造,让它“活”起来,成为真实可感的事物,从而把学生带入犹如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去。
三年级英语(下册)Unit 3 My Family这一单元要求学生掌握运用“Who’s that?”句型并能用“She’s/He’s„.”进行回答,同时学会关于家庭成员的单词,如:mother(mom)、father、grandmother(grandma)、grandfather(grandpa)、brother、sister等。对于这一教学活动,如果只通过看教材图画、听录音,教师读、学生跟着说,或者画幅图、让学生去描述的教学方式进行,其课堂效果都不能达到最佳。于是,我在课前收集好自己的家庭照,也让全班学生准备自己的全家照,此外还邀请一位学生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上,我先出示自己的家庭照,以此来呈现教学内容。然后出奇不意地请进学生的家长,使学生们为之一震,继而情绪大增,并利用这种真实的情境来进行学习。最后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家庭照互相练习、巩固课堂内容。结果,这节课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动机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创设一些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欲望的、有趣的问题情境。首先,创设问题要有针对性,依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心、重点与难点创设问题。例如,在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What colour is it?这个单元中,教学要求学生能理解、会说What colour is it?及其答语It’s pink/red„Show me„Let’s colour/draw...,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因此,教师设计问题应以“What colour is it?”为主线,先进行大量提问,让学生们掌握“What colour is it? It’s pink/red„”的问答形式,然后把习惯用语“Show me„Let’s colour/draw...”渗透进去,在教学中形成一个整体、有机的话题并加以夯实,为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启发性,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促进其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发展。我仍以What colour is it?单元为例,先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进行提问,进一步引导出单“red,biue,green,yellow等词,使学生在启发诱导中逐步掌握和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总之,创设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能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新能力,培养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创设情境,让我们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情境教学中得以提高。
自从娄星区2002年实施新课程至今,我一直担任英语教学。在这六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坚守着一个目标,那就是让我的学生喜欢上我的英语课。当听到学生讲“上英语课真有味”时,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心里就像吃了蜜,也更坚定了我的信心。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英语课呢?为此,我谈一谈在六年英语教学中所得到的两点启示,愿与各位同行共商。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与其他学科一样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的基本要求。
首先,教师要改变角色。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要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你喜欢他,关喜欢他,有时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抚摩学生头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关喜欢。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其次,要多赞美,多关心,多鼓励,少些批评。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老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我在班上实行平时成绩计分制,鼓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平时多表现,多加分,增进了他们学习的动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了解学生的优点,并加以真诚的赞美、被接受、被认同的心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就不行。这个原理也符合当今流行的“赏识教育”理论。孩子们一旦得到老师真诚的赞美,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因为孩子们都有表现欲,获得的赞美越多,就越希望做得更好,慢慢地,他们的行为习惯、思想表现、知识水平就会越来越接近教师的期望值。一个不会赞美的老师是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孩子们每一个都是很可喜欢的。每当看到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我会觉得很欣慰。从刚开学时一点也不会讲英语,到学期末的时候已经在用英语在骂人了。当然骂人是不值得推崇的,但这至少可以证明孩子们是喜欢英语的,也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的。所以当我得知有小朋友在用英语骂人时,我心中反而有一种窃喜。他们会骂“You are a big big big big„dog!”不高兴时会骂“Go a way!”有时也会开玩笑地问我:“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nanme?”而我也回答他们一句:“Please guess!”结果,他们还是莫名其妙地自言自语,到底几岁呀?他们会在平时很随便地哼上几句:“Hello,hello,hello!Howareyou!Howoldareyou?”也会调皮地模仿我的样子说:“Are you ready?Sit down please!”每当这时,我便觉得一切的辛苦似乎都值得了,偶尔也会有一种成就感.大多数孩子都是很喜欢英语的,我的英语课堂是很活跃的.因为,英语课上有歌唱,有游戏玩,有富有节奏的音乐,有时还可以拿拿小奖品.但随之问题也出现了.不时,你会发现有些孩子乘机捣乱,有的老转过身去,有的跑出了自己的位置,有的举手怕你看不见都站到凳子上了。后来,我想法子要好好治一治,让纪律好的小朋友先来做。同时,采用鼓励和批评相结合。猜一猜,某某某现在手里在玩什么?Pen?Pencil?Ruler or eraser?不过,我发现鼓励的可能会更有用。为了防止他们开小差,我经常让同学们集体用“One,two,three,you are good!”来表扬表现好的同伴,让他们随意地开小火车来读单词,以此来提醒开小差的学生。
小学生有着喜欢说喜欢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我们要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四篇:参与式教学
小组分工:
我们小组于第十一周星期晚上小组个成员搜素资料。第二天星期四,小组在分享搜集的材料,讨论,并对这个课题作业进行分工。
首先是每人对自己手里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写成书面材料,田亚琴和张列红对材料进行整理,写出文献综述,做成此案子版本。王尧和徐魏对这些材料整合,写成正式论文形式,并做成电子版本。最后由王丽根据论文及文献综述做出PPT,交给发言人(田亚琴)熟悉,为上课作准备!
一,参与式教学的意义
我们认为,所谓参与式教学,是指在宽松,灵活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就一定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案,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在相互交流,共同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及时作出总结及相应评价的一种学习方式。二,参与式教学的特点
1,严谨的教学目标,开放式的教学内容
与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同,参与式教学迎合新课程改革有关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的要求,正以崭新的姿态进入教学课堂中。一堂合格的参与式教学课必须达到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教学目标。然而,参与式教学的教学内容并不是特定的,他的教学内容除了包含该学科已有定论的内容,还要注意给学生介绍一些前人未能解决的或者与其他学科相交叉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2,注重师生互动,生动活波的课堂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教育者,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是被灌输只是知识的对象。教师高高在上,有时甚至严厉惩罚学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参与式教学吧师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注重师生对话。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营造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3,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注重教学总结,评价
与传统教学死板的授课方式相比,参与式教学因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教学方式必须灵活多变。参与式教学有教师讲述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言,课后实践等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些小游戏,鼓励和惩罚的的教育方式。例如,一个学生的手机在课堂上响了起来,怎么办?老师可能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回这个电话,然后让他为同学们表演节目或者做某件事。此外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还注意总结教学内容,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4,论文形式的考试
传统的教学注重学生对特定知识的识记情况,考试多以有固定方案的试题为主,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等能力的发展。参与式教学通过论文形式的考试,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三,评论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我认为,他应具有以下几个要求: 1,高素质和高业务水平的教师 参与式教学从表面上使老师卸掉了讲课的沉重负担,实际上却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他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民主,开放的思想,还要求教师占有大量的各学科信息资源,熟悉每位同学的情况,有掌握课堂的能力。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何选择“参与载体”,如何设置“参与热点”,如何创新“参与手段”,等一系列问题要认真思考和精心策划。其次,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技巧,要钻研业务不断拓宽知识面,及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拥有高超的沟通技巧和艺术。第三,做一名创新型教师,因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
2,认清参与式教学的本质
从参与式教学的定义来看,他要求参与式教学有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其次,开放式教学要注意要注意学习效果,教师要定时抽查,进行评价。再次,参与式教学要注意培养新型综合性人才。
3,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一个真正发挥了主导作用的教师,在参与活动中技能高屋建瓴地确定目标,设身处地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知识经验储备的差异,细致入微地体察到学生的所想和所需,又能匠心独具的给学生以巧妙的暗示和及时的帮助,并及时将偏离主题的对话引回正确的方向,以实现预期的目的。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又开始的疑惑,胆怯,不知所措到结束时的胸有成竹,充满自信。
文件综述
在为期很短的文献搜索过程中,我们第三组同学充分发挥了“笋芽儿”的精神,在短时间内,搜集了二十余篇有关参与式教学的文章及期刊,如:姚晓燕的《参与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施要领》,蔺永诚,刘箴的《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丁莲梅的《浅谈参与式教学》等文章。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论述了有关参与式教学的一些内容。
通过一周时间的阅读和整理,笔者对参与式教学有了大体的了解。由于参与式教学是个“新事物”,直接对他论述的专著和文章很少,现将所获文献综述如下。
1,与新课程改革有关的文献
《参与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施要领》(姚晓燕)一文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出发,指出参与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融知识于参与是活动中,通过组织和学习内容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闫承利)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为出发点,介绍了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的艺术,就是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和艺术审美原则。为取得当时条件下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综合运用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技巧而进行的创造教学实践活动,这一思想为在课堂中如何实施参与式教学提供了借鉴和帮助。
《参与式教学应如何实施》(姚建光)一文是宜兴外国语学院长达八年的有关参与式教学的论述。他适应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课堂教学新的诉求,进行了参与式教学改革。文中认为参与式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愿望,严肃,严格地重视学生主体性发挥,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做主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乐趣和教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使“知识被嵌入学生”转化为“知识被学生积极内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趋向积极的一种教学行为。
2,论述参与式教学要素和特点的文献
《浅析参与式教学》(韩起昊)一位中指出了参与式教学的四个特点:,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课;,无标准答案的习题;,论文形式的考试。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认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以平等身份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信任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参与式教学应如何实施》(姚建光)一文将参与式教学“四个为主”:教材以自学为主,课堂以讨论为主,作业以学术为主,评价以平时为主。据此,文章也提出了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的总体要求:课前会预习,课中高效率,课后少作业。
《浅谈参与式教学》(丁莲梅)一文中指出:实践中的参与式教学要在参与形式,参与过程以及参与结构这三个要素上着力。
3,研究方法方面的有关文献
《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陈向明)《质的研究指导》(白芸)为笔者学习“质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大帮助。《教育研究方法》(袁振国)既清晰明了的介绍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又充分介绍了新起的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它,笔者对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袁方)中较为详尽的介绍了有关“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还介绍了有“关文献查找”的内容,为笔者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4,相关的教育学文献 《教育学基础》是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一本颇具学术价值的好书。本课题研究中有关“教学”等概念的界定直接饮用了其中的观点。《活动教育引伦》(田慧生等)《活动课程研究》(李臣)是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活动教育柔和开展的奠基之作。“参与式教学”提倡以“活动为中心”,因此这两本专著中有关活动教学的思想与“参与式教学”必然有难以分割的关系。
总之,上述四个方面的文献材料都对笔者的文献综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此,对文献的作者们,笔者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第五篇:参与式教学
前两天听了一节综合实践课,授课教师让学生互相讨论或采访另组同学,但有几个学生却拿起“话筒”,采访起前来听课的教师和领导„„
过去在课堂上学生们连举手都胆怯,现在,有那么多教师在听课,他们竟然能放得开。这是什么缘故?这就是教学观念的改变。
新的教学理念,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教师,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动脑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自己寻找答案。教师不再是真理与知识的化身,不再用讲授和灌输的方法教学,而是把自己作为学生的伙伴、朋友,引导和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世界、探索未知。
参与式教学是最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它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参与式教学为所有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环境,使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看法和所关心的问题,使学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可以相互交锋,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使全体学生都有主人翁的感觉,使学生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负责,进而使全体学生有机会反思和利用自己的已有资源,将参与互动的体验迁移到教育教学中。
要使教师能真正聆听学生的心声,让自己融入学生的大集体中,教学相长,参与的方法也必须得当。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帮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参与式”的学习。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其次,训练适宜,要有价值。问要合时宜方能激起每个学生思维的火花,疏通其思维的流程。练要有所侧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异步达成同一训练目标。第三,全程参与,从课堂步入起,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各抒己见,优等生带动中等生,中等生带动较差的学生,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和经历学习的全过程,获得参与的机会。学生均能步入正轨,师生互动,其乐融融。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录像、座谈等。参与式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的生命力就是对学习主体学习潜能的极大调动。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进入参与式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的技能,使他们有机会按自己的能力和进度学习。
和填鸭式教学法相比,参与式教学更符合人们学习的规律,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新精神、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