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细处落笔,还原语文教学的本真
细处落笔,还原语文教学的本真
——旗城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初探
(青州市旗城学校 王爱芹 李翠萍)
近年来,学过不少教育理论,听过很多名师授课,却越来越找不到语文教学的感觉,总觉得小学语文普遍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状况。自从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课后,忽然茅塞顿开,原来,我们一味追求语文课堂的完美,却忽视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语文教学的“真实”。
别人的鞋子再美,不一定适合自己的脚。各家的教学法,各派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其精妙之处,但不一定适合自己的课堂,我们必须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路子,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语文教学,让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不至成为一句口号。
进入旗城学校,接手这级学生的语文,我们感觉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阅读写作能力更是让人头疼。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立足学生实际,从细微处入手,尝试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于是,逐渐形成了一套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即“单元整体识字——课前自主预习——师生共读感悟——主题拓展提升——过关检测矫正(含作文指导)”五环节的单元整体推进教学模式。下面谈一下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单元整体识字 从学生的作业发现,很多学生书写不整洁、不规范,错字别字连篇。说:在小学这么重要的学年段,谁丢失了汉字基础,谁就输掉了整个语文。这让我们意识到,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仍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因此,在学习每组课文之前,我们首先对该组课文中呈现的生字归类把握,在学生掌握音形义的基础上归类进行书写指导和训练,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生字中,“怖、胖、哼、峻、残、啃、瞅、刑”属于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怖、胖、哼、峻、残、啃、瞅”属于左窄右宽型,而“刑”却是左宽右窄型。同时,“哼”字右下部分是“了”而不是“子”,“残”右边前两笔是横而不是撇。而“籍、窝、舅”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属于上小下大型,注意把偏旁写扁一些,给底下的部位留出空间。而且,“舅”字偏旁是“臼”,中间不能加竖。“屉、魔、匪”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提醒学生应使“尸、广”把里面的部分包起来,不要把撇画写小了。而“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笔顺,它属于上左下包围结构的字,先上后里再左下,所以,最后一笔应是竖折。为了便于指导学生书写练习,我们特意设置了“旗城学校练字卡”,每个生字设一个范字和三个空格,后面附有师生评价栏和“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提示语。教学时要求学生先读帖,交流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先临写后仿写,教师及时指导点拨,写后交流评价,针对评价进一步练习书写不理想的生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们发现,孩子的字在结构上有了一定进步,但是基本笔画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此,我们又先后设计了两种练字卡作为补充,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一种是“旗城学校硬笔书法练习”,是针对基本笔画设计的,我们先后对“横、竖、撇、捺、点、钩、折、提”等基本笔画做了系统的设计,每周针对一种笔画反复指导练习,让学生掌握每一种笔画的起承转合,直到得心应手为止。另一种是“旗城学校硬笔书法作品展示”卡,这是针对整幅作品的展示设计的,要求学生每周自己设计并展示一幅满意的作品,交流总结,共同提高。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写字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把每个汉字当成一个人来看,怎样写才能让他体态匀称、怎样写才能让他看起来大方美观?让学生领略汉字优美独特的造型,学生才有兴趣写好。同时,根据学生好胜心理我们开展了各种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成立书法兴趣小组、开展写字比赛、参加书法大赛,举办学生写字展评等,还可以利用作业展示台等向全体师生展示练习成果。向他们讲述身边同学或名家用心习字的故事,欣赏他们的书法作品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受到熏陶,受到感染,认识到习字的重要性,从而对习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变成“老师要我写好字”为“我要把字写好”。这样,学生对习字在思想上有了重视,也就有了持之以恒把字写好的决心与动力。
当然,练字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我们时时处处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提高书写能力,一学期下来,感觉学生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课前自主预习
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对课文预习的要求要么降低,要么放手。书面作业中,感觉最大的问题是孩子对作业不感兴趣,疲于应付,没有实效。为此,我们结合语文主题学习,尝试设计了语文自主性作业,由四个版块组成:分别是“书山问路”、“探秘寻幽”、“幽谷采撷”、“百花佳酿”。其中,“书山问路”、“探秘寻幽”、“幽谷采撷”三个板块是针对课前预习设计的,主要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百花佳酿”主要针对课堂学习、主题学习或课外读物及课堂练笔设计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各个版块的具体做法如下:
“书山问路”环节,可书写自己收集的课文背景及作者的相关资料,可总结该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提出自己的读后感受或疑问等。“探秘寻幽”环节,可以填写自己积累的典型词语,如:成语、四字词、叠词、拟声词、ABB式词、易错词等,也可以写字音字形易混淆的生字,形式如:形近字、多音字、近、反义词、选择字音等。
“幽谷采撷”环节,可以填写自己积累的佳句美段,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典型句子或环境描写的典型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等,也可以谈自己的体会感受。
如果说前三个环节注重学生语文基础和积累的话,“百花佳酿”环节则是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具体体现。这一环节,可以谈自己对所学课文新的收获和感受,也可以写运用所学方法学习主题学习或课外读物后的收获和感受。为了避免学生应付的心理,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我们从文章主要内容、好词佳句、心灵感悟等方面对学生具体地进行指导学习。
自主性作业打破了常规作业的单调乏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让学生有章可循,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课前预习和拓展提升落到实处,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三、师生共读感悟
听过很多老师的课,教学目标确立的面面俱到,但是,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如何禁得起事无巨细?即使能将每个环节进行完,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文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也不得不浅尝辄止。老师教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满脸狐疑,事倍功半。回看于永正老师的课,无非是教学生认真练字、用心阅读、书写真知。毫无矫饰,踏踏实实,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因此,我们在运用教材时,常常套用一个词——“走马观花”。即首先抓住本单元教学的核心问题,然后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确立一两个重点目标,引导学生充分阅读,真正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感知文章的表达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本组教材是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的,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篇课文没有泛泛介绍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而是选取了最典型的几个事例,将作者对科学家生命的理解融合在一起。本单元教学要求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因而,在教学时,我只引导学生通过对“美丽”的质疑、解读、升华、定义,充分认识“美丽”的含义,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其它的问题,一并淡化,这样做,目的是突出重点,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真正学会写法。
四、主题拓展提升
近年来,很多专家提倡海量阅读,我个人也认同“厚积薄发”的道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孩子最大的问题是静不下心来,走不进文字。怎样指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短时高效地广泛阅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此,我们事先将主题学习提供的篇目认真阅读,用心筛选,找出与本组教材相匹配的、学生感兴趣的、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篇目,然后运用本组教材所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对所读文章做简短的介绍,给他们留下悬念,吊起他们的胃口,再按照以下四步进行阅读:
1、速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细读,根据所学方法作批注;
3、交流,总结学习方法;
4、积累,完成“百花佳酿”。
教学一学期,感觉孩子真的能够静下心来,沉入文字,享受阅读了。作为老师,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五、过关检测矫正
一单元的教学活动结束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反馈。原先的单元检测是一份完整的试卷,既包含字词积累,也包括阅读与习作,最后的评价是一个整体性的评价,这个整体性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不利于我们了解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我们对检测反馈的形式做了大的调整。
我们把检测的内容分开来进行,每个单元检测包括四份试卷,卷一是字词过关,这一卷的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本组字词字音的掌握,字词在单元伊始就通过整体识字课进行了学习,再经过学生的自主作业的练习,学生已基本掌握,然后用字词过关的形式进行检测。卷二是句子与积累过关,这一卷的内容主要针对本组中的日积月累、要求背诵的课文、课本或主题学习中积累的好的词句段落,及本组中出现的重点句式等,主要考察学生的积累和对句子的运用情况。卷三是阅读与习作指导,这一卷的内容,除了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反馈外,还同时肩负着指导学生习作的任务,所选阅读文段都是与本单元习作内容相关的文章,实际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篇范文,问题设计中我们一般都有和写法相关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同时学习写法,为后面的习作铺好路子。这一卷完成后,还要进行写法迁移,也就是进行本单元的习作,习作的第一稿是在作文本上进行,写完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互评,修改。修改完成后再进行卷四的习作过关,这一环节是针对学生互评、修改后的二次习作,对于习作的评价,我们也略作调整,把原先的总批改为等级的细化,根据不同文体的要求,我们细化了评价标准,如在第二单元的作文训练时我们的评价标准分四项:
1、内容结构;
2、选材立意;
3、语言表达;
4、标点书写。
这样细化标准,学生能更容易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问题,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通过分类过关的形式,老师就很容易掌握全班学生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哪些同学字词没掌握较好?哪些同学积累较差?哪些同学阅读能力有待提高?哪些同学在习作上还需努力?一目了然,这样老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的调整,对部分较差的同学加强指导,进行二次过关。
六、循环日志
循环日志是为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而设计的一项作业。如果学生的日记、作文只是自己写、老师批阅,那么学生就失去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同时,老师的命题作文又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很可能作文要求不是学生喜欢的、想写的。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循环日志的尝试,根据学生的习作水平均衡划分小组,每组有5位同学,这5位同学中既包含习作优秀的同学,也包括习作较差的同学,根据5位同学的习作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1号、2号、3号、4号、5号,每人写作的时间只有一天,每周循环一次,内容可选择本周中自己感触最大的、有话可写的进行。每次循环都从1号开始,让习作水平优秀的先写,2号写之前要先对1号的习作进行评价,3号写前要对2号的习作进行评价,以此类推。当然,每位同学也可以评价其他同学的作文,老师和家长都可以参与评价,同组的同学可以互评,不同组的同学也可以互评。这样形成了“一文众赏”的局面,既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为了避免循环日志流于形式,我们还定期开展交流评价活动,为此设计了循环日志评价表,每周各小组自评选出最优秀的作文,每月全班交流评价,评选出优胜小组和成员,并及时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活动中。同时,选出优秀的作品结集做成班报或推出校园,让学生品尝收获的甘甜,以提高他们的信心和积极性。
循环日志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习作兴趣,搭建了学生的展示平台,而且提高了学生表达的自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必须注重细节,很多成败的关键恰恰就在细节上。和学生一起识字练字,带学生读书感悟,教学生用我手写我心„„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立足实际,把每件小事做细,并培养成一种习惯,落到实处,不搞花架子,踏踏实实,实实在在,这是我们语文教学进步的根本,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相信只要我们探索不止,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趋于完美。
第二篇: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
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
——罗湖体育馆参会感想
2012年12月,我和学校几位老师一起到罗湖体育馆参加华南六省“名师大课堂”暨全国第八届小语大赛特等奖、著名大师精品课例评析会。时间很紧,中午连吃饭的时间都像是救火似的,但是,收获很大、很多。其一是见到了许多我心目中仰慕已久的大师,如崔峦、高林生、于永正、王崧舟、盛新凤等。特别是有幸与于永正老先生共进早餐,还与他握手、请他签名,可惜没有合影。呵呵,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追星族似的。其二就是能听到这么多让人心动、让人折服的好课,确实是一种幸福。所以我重点谈谈自己的听课后的几点感受。
1、落实语文双基是语文的根本。
在这次的课堂上,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语文双基的落实。无论是名家还是新秀,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字词、朗读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在低年级的课中表现更为明显。如《数星星的孩子》《石榴》;高年级的课堂同样也十分重视,如《狼牙山五壮士》开头就是听写词语,既是考察学生熟记字词,同时也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所以高林生老师在评课中就指出,语文课堂一定要落实好基础目标:识、写、读、背。崔峦老师也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提高自身素质是最大的技巧。
在这二十多节课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老师高超的教学技巧,高效的教学策略。但是细细想来,真正的技巧看似容易,自己照葫芦画瓢却很难,究其原因还是自身素质与他们相比有很大的欠缺。王崧舟老实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就像是武侠小说的“人即是刀”“手中无刀、心中有刀”之类的话,这些也都是息息相通的。王老师的《普罗米修斯》一课算是第二重境界。他总是能把学生带进自己创设的那种氛围里,但不是靠现在的多媒体,而是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和引导,也就是他在演讲中说的有一种无形的“气场”。这气场无形,不仅深深的吸引感染了孩子们,场内听课的老师也被深深的感染。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的演讲中说:“诗意语文在不朽的文字当中《我的母亲》三处‘我的母亲’;要营造气场,注意诗意的辐射和融化(长相思中的‘身’和‘心’);语文课堂要抵达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江雪》中的‘钓’;语文课堂要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教师要上适合自己的课,要按美的规律上课。”王崧舟老师的课堂魅力就是他自己本身,他就像一个指挥家,就像一个引路人。
3、有效的教学策略。
可以说这次的所有课堂都有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表现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每一个策略后面都会有一个教学理念的支撑。不然,无论多么精巧也不过是花拳绣腿的无用功。我现在就呈现几个经典案例。
王崧舟《普罗米修斯》对比品读片段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对比1:“有什么错?”换成“没有错” 对比2去掉“决”和“更” 对比3:把“承认错误”和“归还火种”调换顺序。
这三处对比是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普罗米修斯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
于永正《给予树》写信练习
黑板上板书了“并不宽裕、如愿以偿、一百美元、五个、二十美元”
分三个小组进行写话练习。第一组写“金吉娅,你家里并不宽裕……”的句式,要求用上“一百美元、五个、二十美元”;第二组写“金吉娅,你才八岁……”的句式,要求用上“如愿以偿”,第三组写“金吉娅,你的礼物让我……”的句式,可以随便用。
这个练习,既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也是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在学习使用好词好句。我们的教学也可以多多采用。
许嫣娜《大海那边》
角色扮演是本课最大的特色。学生和老师都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小螃蟹,咔嚓咔嚓地做操,噗噜噗噜地吹泡泡,学生在童话世界里有滋有味地朗读,绘声绘色地表演,教室成了一个童话世界。在这个童趣盎然的课堂里,老师自身俨然就是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亲切的语调、夸张的表情,实在让人折服。这是我听到的最有趣的低年级的课,也是我可欣赏却无法实践的课堂,只能仰望之了。
苏兰《看戏》
让我敬佩的是苏兰老师本人的经历。讲台上精神抖擞、笑容可掬的一个人居然是身患绝症已经动过两次手术的病人。在这种情况下,她居然一口气上了70 分钟。想到这点,同时看到她的备课网页上密密麻麻的课堂资料,这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我当时就不禁眼眶湿润。她的课堂和我们大陆的课堂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理念。他们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生活中的语文,而我们的孩子更多是课本上的语文。我们的孩子在接受礼物时不知道说谢谢,不知道应该双手接过去,不知道应该点头或者起立。我们的孩子不知道梅兰芳,不知道陈凯歌,不知道如何区分海报的宣传重点。苏兰老师最后说:“谁也不知道我们现在学的知识将来是否有用,但是你不去学习,将来想用也没得用,那时你就会发现现在的学习有多么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张祖庆《狼牙山五壮士》对比教学法
开头就听写了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壮士和敌人的词语,然后分成两列,让学生认识了褒义词和贬义词。接着对比度了英雄和敌人的句子,进行探讨,能不能把写敌人的句子去掉,能不能把写英雄的句子去掉。这是写作方法和写作目的的训练,很有成效也很必要。最后对教材该不该把幸存的两位壮士交代一下,把日本军官向壮士跳崖处敬礼也写进教材进行探讨。这不仅涉及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涉及到了编者的意图,很具有挑战性,前瞻性。
张龙《最后一头战象》
训练学生抓住主要情节来列标题,概括主要内容很扎实,值得学习。刚开始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是不够精炼就是不够完整,因此,老师让学生有意识的去抓主要情节,最后学会了归纳主要内容,老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学习这种方法。只是做课痕迹太重。
第三篇:还原语文本色 追求本真课堂
还原语文本色
追求本真课堂
阳邑中心小学
王旗慧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叫王旗慧,是阳邑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从教13年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2008年被评为武安市骨干教师;连续多年年终考核优秀;2014年9月获得武安市第三届小学语文名教师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
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学习我很荣幸,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为我搭建这样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也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还原语文本色,追求本真课堂》。新课程所倡导的语文生态课堂是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课堂的培养目标,还原语文课程的原点。用简单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随着多媒体的出现和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语文教学出现了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甚至滥用的现象,使得原本的语文课堂丧失了真实的面貌,让学生的说读能力减退。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语文呢?让语文还原本真,让学生品味语言。必须重视语言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必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一、以文本为主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达出语言深处的美。”的确,学生面对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其语言精华,让学生受到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熏陶。特级教师洪镇涛更是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回归到语文学习的本体——学习语言上来。
课文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文本语言的赏析,品味作者创设的意境,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这需要教师聚焦语言,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关键词,揣摩感悟玩味,从而领略语言的魅力。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抓住“不可估量”一词让学生体会圆明园的价值;在教学2段中抓“拱”字,来了解圆明园的分布;在第3自然段中抓重点词“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来体会圆明园的宏伟。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文本更不能冷落文字。
二、重视诵读,多读,反复品味
我们强调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对语言的研习,那如何带领学生去“理会语言,体悟语言”?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条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一篇课文如果不读通读透,而忙着去操作电脑,带领学生看画面、听音乐,课堂上没有了琅琅书声,也便没有了语文味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就没了,语文素养也无从谈起。
三、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感悟语言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感悟语言,成功突破教学重难点。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课文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为的是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过去的美好,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更能激起人们的痛惜与仇恨。从而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感。然而,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已不复存在,只能通过阅读课文感悟、想象等在脑海中再现昔日的景观,对此,我让学生认真读书,有重点、有层次地理解感悟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宏大的布局,然后重点感受圆明园宏伟的建筑。当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来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时,适时引导学生或联系生活经验,或展开想像来理解金碧辉煌的殿堂大气之美和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秀气之美。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堂中的点滴探讨和做法,对于语文教学,我还会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努力打造适合我们学生学习的有语文味的本真语文课堂。
第四篇:还原课堂的本真,使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课堂 教学 本真 高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75-01
语文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学策略越来越细致繁杂,出现了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甚至滥用的现象,使得语文课堂丧失了真实的面貌,让学生的说读能力逐步减弱。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需要花哨的东西充斥其中,也不能囿于某种模式之内,而应真正落实语言文字教学,应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整课堂环节,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还原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
一、扎实基础,不滥用课堂表演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扎实学习基础知识。不少教师通过组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气氛非常热闹,但是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收获,学生记住的只是哪些活动更好玩,而不是从中掌握了知识。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时,文章写的是一位小女孩与一个学者的对话,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安排了对话表演,先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对话朗读,之后各小组进行训练朗读,朗读占据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语言的积累不仅仅靠朗读,还有词语、句子的理解,文章主题的探究,写作手法的学习等。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没有静思的过程,所学习的内容就无法变成自己的东西。课堂教学应动静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之余获得静思提升。在上述课例中,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分角色对话表演,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倾听、评价并思考问题答案,问题设计为:“通过阅读文章内容,你觉得季羡林先生告诉了我们哪些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呢?”学生思考总结,从文章的细节处归纳问题答案,其思维灵动变化,学习更加真实,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追求简约,脱离固定模式
语文教学要有教案作依托,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随时作出调整,如果学生的表现和预设不同,教师则要根据课堂实际延长或缩短相应环节的时间,让简单的课堂收获不简单的效果,这就是真实语文课的魅力。一节课40分钟,具体环节有课堂导入、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静读分析、合作探究、课堂反馈、总结反思、布置作业等。教师如果严格按照程序教学,整个课堂不仅太过紧凑,而且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往往浅尝辄止。教师应对语文课堂进行灵活把握,根据具体内容合理安排环节,留出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时,由于学生都吃过花生,一部分学生也知道花生长在地下,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讲解花生的播种和收获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以后,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教师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理解父亲的话上:“父亲在说花生的好处时,为什么还提到了桃子、苹果、石榴?”学生结合对比手法的运用加深对主题句的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至此,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几个简单的环节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有效。
三、探究细节,落实语言教学
课堂教学要注意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态,尤其是在对文本细节的探究上。如果一部分学生回答出问题,教师便一语带过,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只作蜻蜓点水式的指导,往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细节探究是学生对精要语段进行研读,近距离接触语文,对语言文字运用技巧的分析和学习,这也是最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当抓好细节教学,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真正领略语文学习的真实性。教师在备课时要突出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课堂结构,落实语言教学,以求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细节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此处的时间叙述有什么作用?句中标点是逗号而不是顿号会有什么效果?学生分析出用逗号表示停顿的时间更长,在阅读时需延缓语气,表现出父亲的坚持。结合文中对父亲外貌的细节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课文为什么给父亲这样一个‘特写镜头’?”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细节,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力量,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
总之,教师要灵活调整课堂环节,让学生实现知识积累、脱离模式禁锢,力求语文教学扎实、简约、高效。
第五篇:还原课堂教学中儿童的本真
还原课堂教学中儿童的本真
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不能以成人应有的理性来要求和约束儿童。儿童有自己的天性,我们应该遵循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让儿童在课堂中再现自己的本真,在心理上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
孩子生来就有一种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他的好奇心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每一件事直到掌握为止。孩子往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并在做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作为教师,我们通过孩子的这一特点调动儿童的求知欲,让孩子在动手动脑的操作中掌握知识。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好玩的东西才会使孩子们产生兴趣,而兴趣产生爱好,爱好产生动力。有成就的数学家在谈到数学时,都异口同声地说数学好玩,而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可没有这样的感受,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我的问题预设有没有切实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既然儿童喜欢玩、喜欢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遵循儿童的这一特点结合孩子认识和熟悉的东西,能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的就让孩子自己做一做,需要观察的让孩子也切实摸一摸、翻一翻、看一看。例如:我在第一次讲授《长方体表面积》时,有一个题目是让学生求火柴盒的面积。我认为火柴盒随处可见我们对火柴盒很熟悉,我很容易的想象出它展开时的样子,就认为学生接触的也比较多,也能想象出来,结果这堂课效果并不好。火柴盒是很普通,但很多学生只想到了它的外形是长方体,忘了它的内部构造,结果很多学生算错了。如果让孩子自己动手亲自拆一拆,观察一下,这个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了。
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一些有趣味的、能让学生有目的“玩中学”的教学情境,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玩”的活动,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思考;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既减轻负担,又有效提高学习质量。从而实现发展性和可接受性的统一、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直观性和抽象性的统一。
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孩子一出生就没有离开过游戏。孩子在游戏中成长。家长们经常会发现,当孩子学会走路后,他就想自己处理事情,这时他们的玩耍不是随意的,而是获得信息、发展智力的过程。当孩子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越多,他将来的智力水平也就可能越高。孩子过去的经历将有助于他在学习时去应用新的技能。如果家长没有充分利用孩子喜欢探索的特点,对他玩耍时限制过多,那么孩子就不会从游戏中得到足够的刺激,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做事会变得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容易厌烦,从而失去学习的机会。
(1)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趣”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数学课堂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富有情趣的、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我举两个例子来说吗,比如:
猜猜“谜语”。谜语,形象、生动,有趣!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如《钟面的认识》时,用谜语“无腿也能走,说话不用口,发出命令来,人人都遵守。”导入新课,显得既新颖别致,又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
看看“演示”。我们可以利用电教多媒体不断变化的形、动、声、光、色,创设了学生熟悉、喜欢且具有一定探索性的学习情景。如:在教学《分类》时,我设计了动画导入:小熊的文具店开张了,小兔来买尺子,小熊还没找到,小猴就来买铅笔,小熊找半天也找不到,急得满头大汗。小朋友看得津津有味,纷纷说,小熊的商店太乱了,我们要是帮它整理一下,就能很快找出来了。一个个动感的画面,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完全融入这个情景中。
(2)设计“多样性”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适时、适量、适度设计多样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玩”中学,体验数学好玩!比如:
讲讲“故事”。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在适当时机“插叙”包括数学童话、数学趣闻、数学史实、数学家故事等,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
8、9的认识》时,讲:数学城有许多数字娃娃。有一天,0这个数字娃娃出去散步,走着走着,突然碰见8这个数字娃娃。他觉得很奇怪,就说8:“你胖就胖呗,你扎什么腰带呀?”8说:“不行,不扎腰带就成你0了!”走着走着,又看见6和9在聊天,就参与了进去。6和9不小心摔到了。6就变成了9,9就变成了6。0看见了,就哈哈大笑“你们真是个变形金刚!”这样的童话生动有趣,学生在快乐中掌握“0、8、6、9”四个数字的书写特点。
读读“儿歌”。“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趣味横生。一些数学知识或规律若把它编成儿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记忆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数学课堂中添加“儿歌”教学,可以增强数学学科的趣味性、辐射性、整合性。如: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后,用这首儿歌做总结:“括号括号抢第一,乘法除法排第二,最后才算加减法。只有乘除或加减,谁在前面先算谁。”这样的儿歌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玩玩“玩具”。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倡“将数学作一种玩具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利用“儿童游乐园”导入新课后,设计“在玩玩具中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活动: 师:小朋友今天都带了许多好玩的玩具,现在请你们玩一玩,不过在玩的时候呢,要观察你们的玩具是怎样运动的,有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吗?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看哪一组玩得有秩序、观察得仔细、倾听得认真!
陀螺在旋转;电动小猴爬楼梯,是向上平移;小汽车在平移,它的轮子在旋转;摇动卷笔刀的柄,它在旋转;旋电动小猴的开关时,有旋转„„
瞧!上课“玩”玩具,学生多兴奋。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在“玩”的时空里认真观察,积极探索,自主发现各种玩具在运动时的平移或旋转现象,感悟平移和旋转的内涵,为进一步学习几何变换思想奠定基础。
做做游戏。陈鹤琴老先生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 教学中经常采用对口令、找朋友、摘果子、夺红旗、猜一猜、送信等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习三角形分类,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活动实录如下:
“下面的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学生甲试探性地回答:“只露出一个直角,它是直角三角形。”当从口袋中取出三角形纸片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耶,猜对了!” 学生乙站起来:“只露出一个钝角,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又猜对啦!”同学们沸腾起来。
学生丙以此类推,胸有成竹地说:“只露出一个锐角,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肯定吗?”老师追问了一句,同学们陷入沉思。“不一定。”有人忍耐不住,喊出来。“为什么只露出一个锐角不能确定是锐角三角形?”学生进入了思考。在“猜一猜”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有趣的数学在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巧用儿童喜欢争强好胜的心理
好胜心、求知欲与创造力是紧密相连的,它是激发科学家、发明家不断进行研究与创造活动的重要品质.这些品质在中小学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因此教师应积极保护学生的好胜心学生年龄越小,好胜心的表现越明显.在课堂提问或组织活动中,他们会不假思索地举手或争当主角.对此,教师绝不能妄加批评、指责,以免挫伤其好胜心,而应给予充分肯定.否则,学生会感到自卑.丧失自信心.教师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之前一定要激起学生的好胜心,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采取的是展示性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内在的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开拓创新精神。通过比赛、辩论等展示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胜” 心,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之情,达到了课堂教学中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好胜”之中有创点。所以,学生在课堂内表现出的复杂多样的心理,虽然有时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教师能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捕捉学生微小的心理变化,激励学生灵活、独特的见解,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更好的拓展教材内容,催生课堂教学资源,使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果我们牢记:“好玩、好动、好乐是儿童的天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游戏,巧用孩子的好胜心理一定会使孩子们喜欢数学,爱上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