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摭议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摭议
璧山县青杠实验小学校
李翊平
【摘要】今天的“解决问题”与昔日的“应用题”,从课堂的教学方式到学习方式上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分析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阐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及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明确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教学
小学数学教材中,今天的“解决问题”与昔日的“应用题”,不仅仅是名称上的不同,从教材的呈现方式到教学目标,从课堂的教学方式到学习方式上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解决问题”在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并采用童话故事、人物对话、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情境;二是“解决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之中,并把它作为各领域解决其相应的实际问题的有机部分;三是“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的中心指向不是分析数量关系,而是通过学生个人或小组的探索和实践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如何把握课标要求,吃透教材意图,搞好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教学,笔者有如下思考,一家之言,权作引玉之砖。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不少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难达其意,而如果我们把抽象化、形式化的数学问题建立在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背景上,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小明要写9个字,已经写了6个,还要写几个?”这一道应用题时,教师就画9个田字格,在6个格子中写6个字,指着剩下的空田字格问学生“还要写几个”。写一个字就相当于去掉了(手势)一个格(因为这个格子写过了就不能再写了),写6个字去掉了几个格?去掉用什么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快地理解了,还要写几个用减法,用总数减去已经写的个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实现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大致有:
1、把抽象化、形式化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可供儿童直观感受的生活背景上;
2、选取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3、引导儿童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
4、结合经济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5、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 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条件信息“杂乱化”
在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中,条件围绕问题叙述,不多不少。学生很容易造成解决问题应把所有条件都用上的思维定势。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多时候则是以一种散乱的数据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具备对信息灵活地进行筛选、整理的能力。教学时,应有意增强这方面的训练。一是通过提供条件“不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学会捕捉欠缺的条件,然后自己去搜集并予解答。二是设计条件“盈余”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对问题中的数据学会正确的判断,并做出合理的取舍,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百分数的应用”后,我出示了下面一题:某校五年级共有学生78人,在参加植树劳动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9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8.8折优惠。怎样购买才能既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
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购买方案:(1)、买单盒79盒:2×79=158(元)(2)、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2×40×0.9+2×39=150(元)(3)、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2×50×0.88+2×29=146(元)(4)、买40盒装两箱:2×40×0.9×2=144(元)
比较决策,买40盒装两箱,既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1盒,又最省钱。学生通过解答这样的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问题,从杂乱的信息中筛选、整理有用的信息,对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三、算用结合“立体化”
应用题教学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教学过程,它应该与计算、估算及其他基础知识的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如教学四则运算时,我们让学生运用四则运算的意义去解答应用题,使解应用题的过程成为四则运算意义的具体应用过程。
如,当学生面对算式“850-18×15”时,教师可引导他们将其加上适当的生产、生活情节,再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为一道应用题:a.有850吨煤,每天烧18吨,烧了15天后,还剩多少吨?b.修路队要修850千米的路段,每天修18千米,15天后还有多少千米没修……这个过程就是先将知识与情境进行对应,然后进行组合,最后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过程表面看来没有解答传统意义上的应用题,然而它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解答策略“条理化”
通观教材,“解决问题”的类型不清晰,知识点很零散。有的类型在例题中出现,有的在练习中出现。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出现教到哪,歇在哪,就题论题,整体把握差,心里 无数,不能形成数学知识的结构化,相应的就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效益。因此,应及时加以必要的“梳理”与“整合”,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对于传统的东西,我们要学会扬弃。以前,广大教师总结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如引导学生操作或模拟,画示意图或线段图,列表或摘录条件,分析综合法,假设法、逆推法,转化法等等,这些解题方法能使隐蔽关系明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思路。
五、问题解答 “个性化”
传统应用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学生往往只满足于把一个答案找出来,不再进一步思考分析。而现实生活中应用题的答案常常不唯一,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结果。因此,设计结论开放的应用题,激励学生个性化解答,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真正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练习课时,我出示问题情境:同学们,星期天实验小学的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票价:“成人10元;学生5元;团体(10人以上)6元”你能帮他们设计够票方案吗?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得出方案后再组内交流。几分钟后得出了以下几种够票方案:
1、老师买成人票,学生买学生票,算式是:10×3+5×50=280(元)。
2、全部都买团体票,算式是:6×(50+3)=318(元)
3、老师买成人票,学生买团体票,算式是:10×3+6×50=330(元)。那种买票方案合算?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第一种合算。2、3两种让学生买团体票都比学生票贵,当然不划算了。而后我就继续追问:那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别购票是合算的?又在什么情况下以团体的方式购票合算?学生再一次思考,通过讨论得出成人少,学生多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分开买票比较合算。当老师很多,学生很少时一起购买团体票比较划算。此时,还有好几位学生发现3个老师和7个学生买团体票,其他学生买学生票,算式是:6×10+5×43=275(元)。
六、解决问题“实践化”
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独立解决具有新背景的问题,但知识背景不是教师所能全部传授的。因此,应用题教学应突破课堂和教室这狭窄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大数学教学观,这也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课堂教学收集材料,或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
例如:我向学生布置下列一些研究课题:
1、某商店某一类商品每天毛利润的增减情况;
2、银行存款中年利率、利息、本息、本金之间的关系;
3、如何利用估算某建筑物的高度?学生围绕某一研究性课题开展调查,让学生多了解利息利率、市场经营、住房建筑等实际知识,尔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将某一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之。
第二篇:_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讨.doc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讨
学
号: X X 姓
名: X X 专
业: X X 指导教师: X X
I
二零一二年六月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各国都关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各国课程标准中都将“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置于重要位置。我国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教材的更新、教学大纲的调整,也是课程及教学理念的转换。“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恰好能促进这种转换。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这绝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弄清楚这其中变化的实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应用题教学宝贵的、成功的经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解决问题的教学。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理论知识,然后分析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
【关键字】: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问题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理论概述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内涵
数学应用题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数学题。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应用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颁布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应用题”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各种版本的教材也都没有采用系统的应用题章节,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单元。本文中所论述的“解决问题”也就是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部分内容。
(二)应用题
在心理学上,常常按照题目的功能把应用问题分为规则性应用题和不规则应用题。前者也称良构性应用题,大都指教科书和一般学习资料中常见的那些应用问题,题目规范而且一定可以求解。后者也称不良结构应用题,指那些与现实生活更为接近的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可能可解,也可能无解:条件可能是充分的,也可能是缺失的:有些条件可能是必要的,也可能是不必要的。
据资料记载,1908年清政府学部编译局出版《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共八册,“应用题“这个词出现在官方出版物中。将应用题明确作为教学和编教材要求的是1952年颁布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规定从第三学年开始学习典型应用题。
如果按照题目的形式,可以把应用题分为纯粹的文字题、图表类应用题、常见的应用题;如果按照题目所涉及的内容,也可以分为代数应用题或几何应用题等。王权在《小学数学教育学》中认为:“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数量问题,用语言、文字或图形、表格来表达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相互关系,然后求未知数量的题目,叫做应用题。”李润泉等主编的《小学教师之友(数学卷)》中认为:“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题,是指取材于生活、生产以及其他学科,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中,通常是指用四则运算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
(三)解决问题
我们的学生几乎天天都在“解题”,解大量的题。但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关注的“解决问题并不等同于这些解题活动。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
“解决问题”的内涵比“应用题”更为宽泛丰富,用“解决问题”代替“应用题”,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教学中教师们只重视教“题”而忽视教学“应用”这一现象,让教师们能够站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应用题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应用题实际上并没有消失在小学数学的视野中,而是成为解决问题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1.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首先要求学生尝试在面对不同的现象(包括数学的和非数学的)时“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换言之,初步具备一种数学的眼光,能够识别存在于数学现象或者日常的、非数学现象与问题中的数学问题或者数学关系,并将它们提出来,然后,才是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事实上,学生以往较为习惯的是在面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时,思考解题方法,即提出问题是教材或教师的职责,解题才是学生的任务。为此,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经常向学生提供观察、思考与猜测的机会,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更应当多问学生诸如“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素材,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倡导算法多样化
早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就已经开始强调“一题多变”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指一道题变换已知条件,变换所求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解答的一种练习方式。这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全面看问题的方法是有好处的。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步数较少到步数较多的变化,可以看出复杂应用题的来笼去脉,弄清数量关系。如果一道题本身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进行变化,有助于深刻理解题意,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一题多解”就是对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开阔思路,灵活运用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呈现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解决问题的教学,归根结底是要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顺利地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首先是要从生活中来,从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入手,利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合理组织、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生活中很好地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解决问题时,试题内容呈现的方式比较单一。更多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利用电子幻灯片出示主题图或者将书中的主题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下,然后就是分析问题、列式解答等。也有一些课堂的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2.教学过程程式化,学生懒于思考问题
有些课堂上,虽然使用着课标教材,但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依然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然后学生进行公式、模式的强化记忆,最后利用这种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导致学生上课缺乏兴趣,不愿意积极思考问题,课堂教学缺乏启
发性。学生解题过程实质上就是套用模式的过程,教师重视提出一套如下的标准样板:
审题——读题,叙述条件和问题,画线段图。
分析数量关系——或人条件想起,或从问题出发,或教师讲解,或一问一答;教师构造一套规范的“说法”,优秀生模仿着说,再让中等生说„„
列式解答——或教师做示范性板书,或学生板演。
总结“套路”——提示这类题的特征,解题规律,注意事项。
几乎所有的应用题教学都是这种形式,学生学的时候看似很明白,练的时候也清楚,用的时候糊涂。这种现象就说明,我们所学的应用题并非真正的“应用”,而是实实在在的“题”。
3.缺少相关的解题策略,学生解题思路狭窄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是新课标在解决问题教学方面提出的明确目标。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中,数学关系的阐述已经不再需要相当规范地表述了。课堂教学中,在作为方法的探索阶段,学生个体展示的方法可以是其经验认知的体现。而在交流时,教师则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同时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基本的解题方法。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有益的,并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法,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如猜测、画图、列表、找规律、尝试、操作等,并结合适当的题材展示学生各自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就题论题,仅仅把教学目标放在为解题而解决问题,忽略了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解题思维、解题策略的指导。
四、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教学中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重视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富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动画片、模拟一个真实场景、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童话故事等等。二年级上册《月球旅行》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除法、时间、方向与位置等
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节解决问题综合课。教材中通过“月球旅行”这一情境,旨在综合应用前面几个单元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进行整理,也是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中所提供的“月球旅行”这一主题情境,与我校学生实际存在这样几个不适应:其一是课题叫“月球旅行”,其实涉及到的内容就是游乐场中的几个场景。而现实生活中的月球上没有空气,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样虚拟的情境,容易让二年级的学生产生错觉与误导。其二是问题的解决只涉及到了运用计算经过时间,乘法与除法的知识,而对于刚刚学过的认识钟表上的时刻、方向与位置方面的知识没有涉及。其三是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单一,解决的问题比较浅显,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开放式的信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潜能。其四是教材中呈现了提出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将已有的信息加工组合,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不适应,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利用我校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教材进行了校本化处理,创设“模拟的月球旅行”情境,在连贯的情境中融入具有一定挑战性与综合性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真实资料与模拟的月球旅行相结合,展示模拟的“月球旅行”中的各个景点,“飞船发射场”、“月球村交通地图”、“月亮城堡”、“游乐园”。每个景点中融入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以此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激起探索问题的欲望。
(二)教学中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只注重教给学生记类型、套公式,这种教法割断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不是简单将其作为工具教给学生,而是应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运用此法,并且逐步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有条有理地分析数量间关系。分析数量关系就是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确定正确的算法。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应用题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这样就会逐步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核心,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法宝”。但在目前的新教材中,老师们却疑虑重重,似乎有意无意地在淡化数量关系。其实,《标准》中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
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新教材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根本没有放弃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新教材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并没有放弃数量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中一些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应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如:画图、实物操作、模拟演示、列表、转化、简化、分析法、综合法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经历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的过程,对解题思路的猜想、尝试、推理的过程,对解题方法的比较、反思、验证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通过操作和直观材料的演示,观察、分析、比较这些对象,再进行抽象和概括,发现事物的规律。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另外也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学生在学习解决题时,往往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找出算法。让学生结合操作学具或观察、画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这样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工程问题是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抽象单位“1”的过程。
120÷(120÷15+120÷10)=6(分)90÷(90÷15+90÷10)=6(分)60÷(60÷15+60÷10)=6(分)„„
为什么“工作总量”不相同,而计算所得的“合作时间”却相等呢?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在两人各自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两人的工作效率是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正比例关系),也就是两人每天完成的工作量与工作总量的比都是相等的,都是1/15和1/10,所以两人的合作时间不变。进而得出在工作总量未知的情况下仍可以计算出两人合作时间,即:
1÷(1/15+1/10)=6(分)
通过这样的验证过程,对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做了抽象化的处理,建立起数学模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生成的过程,真正理解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为一个科学结论。当然,这样的推理过程或许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彻底领悟,但是作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是模仿与记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反思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评价反思,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帮助和启示,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方法意识、策略意识,有利于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内化为个人的数学素养。解决问题中的数学交流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帮助和启示,如当学生解决问题思维受阻时,可以通过交流让学生相互启发、解除困惑;当学生形成了各自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策略;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课内外发现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教材,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校本化处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探索进取精神,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增长智慧,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景,探究之趣,成功之乐,全面提高数学素养,感悟数学魅力。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2] 刘娟娟.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加涅,学习的条件与教学的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马云鹏.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小学数学教育,2010,(1、2)[5] 马芯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2008:1 [6] 丁国忠.数学应用:对应用题的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08(1).
第三篇: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讨
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讨
-------黔东南州兴仁小学从解决问题教学的发展来看,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是整个小学阶段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差,即使很简单的问题也不一定能掌握它的解法。有些学生在解答解决问题时,学过的就不加思索的做出来,如果稍稍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了,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加强“双基”教学,同时还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要教会学生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是从看图列式到图文应用,再到文字应用,做这类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会看图、看题、审题。解决问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解决问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图文叙述,对一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
二、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选择恰当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一年级教学中简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解决问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
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解决问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解决问题时,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甲数比乙数多,那么甲数就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和乙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乙数多的部分,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解更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其次要重视简单解决问题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简单解决问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的练习。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这一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解决问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解决问题提出中间问题做准备。
第四篇: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通过对解决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阐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及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明确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也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 对解决问题的理解
解决问题从广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从狭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工具性和应用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二 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
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
1.教学内容安排
应用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是采用独立式,教学目标中把应用题独立提出来。由于繁杂的应用题分类体系将各种题型编排成一个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式,学生的解题过程就成为简单化的解题过程。而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则采用分散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问题多样,答案不唯一。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见解和创造性,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
2.问题呈现方式 应用题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吸引不大,特别是低段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而解决问题具有开放性。主要有纯图片、半文字半图片、纯文字的。信息内容以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学生的现实,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让学生主动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
3.学生培养目标
应用题教学时多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帮助学生分析,教学中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题方法”为目标。而解决问题教学时则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具有以下三个明显优势。1.体现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是最能体现人的本性和人的力量的心智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必须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去解决问题,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的探究过程。
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时,才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时,才能够体现出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提供现实、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解决问题内容,促进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主动发展。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研究。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三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等,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而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它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①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②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例如: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2.小组协作 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具体如下:
①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
②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31页“解决问题”。先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当学生发现小汽车的价钱不知道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发现必须先求“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者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根据“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这个信息可以算出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再根据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和第二个信息“想买5辆小汽车”就可以求应付多少钱。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3.交流评价 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具体如下:
①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
②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开展有竞争的合作。
③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8页“解决问题”。主题图上是小朋友在跷跷板乐园游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可以怎样算?”。当小组发表自己的解题方法时,就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的先用乘法算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人数、有先用加法算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的人数、有的先直接数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的人数。让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和交流,寻找最快捷的方法。教师要合理地指导学生选择快捷、有效的解题方法。
4.巩固方法 拓展思维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体如下:
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
②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例如:二年级下册第55页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3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应该怎样解答。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看图题“左边小兔有18只,右边小狗有3只,小狗的只数是小兔的几倍?”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设计在多个信息中解决“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教师注意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师需要注意的三种情况: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将能知道的信息尽量找到;二是题中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略,这时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三是信息的数量较多,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只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学生却不提不出来,要么提出的问题都一样。因此,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唤醒学生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4.关注学生评价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在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放弃;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善于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地回顾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由教师来阐明,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再进行有意义的非机械的练习。他认为恰当地运用非常规的问题才能改进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基本的、常规的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解决开放题等有挑战性的非常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寻解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进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 2002月7月版 2.《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孔企平、胡松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教育心理学》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
第五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解决问题教学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当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现状和效果不是很理想。综合起来看,既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既有教材、教法的问题,也有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如,教师讲的多,学生主动探究少;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多,全体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少;数学知识教的多,数学能力培养的少;画重点词、背关系式多,理解算理、重视解题思路训练少等等。针对解决问题课堂教学这一既重要又显得薄弱的环节,教材、教法、学法进行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改革。也就是说,教材的编排既要遵循数学本身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又要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教师既要注意结合解决问题的结构特色来改革教法,同时又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做到教材、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
新教材必须有新的教学观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师指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课标》指出“解决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明确指出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它的解答思路。为此,在教学解决问题时,要让学生从审清题意,弄清要求入手,从条件或问题出发,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用综合、分析等方法找出解决问题必需的条件,得出数量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显然,学生一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就犹如抓住了开启大门的钥匙。
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准确、简捷,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重点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渐进层次的特点,经过逐步渗透、放手探究、逐渐熟练、不断巩固、扩展和完善,从而形成一种解题的思路。
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掌握它的思路昵?课堂结构如何安排效果较佳?对这个问题我以】一节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复习渗思路
复习渗思路是指在授新课前,要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围绕新知识涉及的解题思路,通过直观、操作或笔练等手段进行复习,渗透解题思路,从而减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促进知识的迁移。
复习渗思路的关键是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重点是复习思路,原则是全体学生参与。如教学在归一问题的基础上变化的三步解决问题时,先复习如下的两步解决问题:学河公园原有15条船,每天收入30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20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通过让学生解答,使他们熟悉解答归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先求出单一量,为学习新的解决问题渗透了解题思路。
二、尝试探思路
尝试探思路是指授课开始时,先通过学生自己尝试练习,看看是否能独立找到解答问题的途径或方法,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问题所在,为指导学生讨论提供依据。
尝试探思路的关键是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尝试,重点是探索解题的思路,原则是让学生先独立试做。
继续以在“归一”基础上变化的三步解决问题为例。教师出示例题:学河公园原有15条船,每天收入30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5条船,每天共收入多少元?学生试做后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一条船收入多少元?300÷15=20(元)
5条船收入多少元?20×5=100(元)
每天共收入多少元?300+100=400(元)
第二种:一条船收入多少元?300÷15=20(元)
共有多少条船?15+5=20(条)
每天共收入多少元?20×20=400(元)
第三种:一条船收入多少元?300÷15=20(元)
每天共收入多少元?20×5=100(元)
通过试做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题意不理解,没有弄清求每天共收入多少元,是求增加5条船后,也就是(15+5)条船,共收入多少元。
三、讨论导思路
讨论导思路是指在试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思路,辨别正误,使其初步了解正确的解题思路。
讨论导思路的关键是教师能根据反馈信息正确引导。重点是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原则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如上题,在学生试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三种解法,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第三种解法是错误的,因为它只求出5条船收入多少元,不是一天共收入多少元,符合题目要求。第一种解法的思路是:先求增加的5条船收入多少元,再求一天共收入多少元。第二种解法的思路是:先求增加5条船后,一共有多少条船,再求一天共收入多少元。这两种思路都是正确的,共同特点是先求出一条船收入多少元,这也就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通过以上的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这题的思路。
四、练习悟思路
练习悟思路是指学生初步了解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悟理、悟法,逐步掌握解题思路。
练习悟思路的关键在于“悟”,即:通过多层次的反馈练习,不断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重点是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馈,让学生悟出思路,掌握分析方法。原则上是重视思路的训练。
继续以上题为例,首先通过改变复习题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解题思路。
“学河公园原有15条船,每天收入30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20条,每天可多收入多少元?”学生练习时,出现了两种解法:一种是:300÷15×20-300;另一种是:300÷15×(20-15)。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与复习题和例题相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渗透两步解决问题与三步解决问题的联系,使知识得到深化。然后再进行选择答案、编题等题组练习,使学生逐步悟出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
五、总结明思路
总结明思路就是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算理,明确算法,掌握解题的思路。
总结明思路的关键是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让学生掌握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解题的思路,重点是师生共同参与,进行回忆和总结。原则是注重思路总结,防止模式化。
以上就是我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一些总结。今后,我将继续对解决问题教学进行探究,以便指导我以后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