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本站推荐]
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课题中期报告
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我校的子课题研究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与课改相结合,与学校的日常工作相结合,创出了我校数学教育的特色。现将近几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的背景
1、传统的教学,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教师心目中的职责就
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考出好成绩。这样的教学与生活离得太远,知识与应用严重脱轨,学生被动接受,造成了一批批的高分低能儿。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只有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课堂教学才真正体现出其育人的本质和功能。
2、现实世界是数学丰富的源泉,小学生学习数学前总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知
识积累,教学中该如何尊重、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活水,教学中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兴趣爱好等来巧妙地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感受数的意义,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需要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李吉林经过长达20年的艰辛的实践跋涉和理论探索,创造性地构建出了一
个充满本土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体系--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最初是在语文学科获得成功的,但情境教学总结出的一些基本思想和理论观点,乃至一些操作方法,例如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创设“四要求”,以及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等促进学生发展的“五要素”,在各科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具有普遍意义,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因此,将情境教学的基本原理由一科向多科、由教学向教育迁移、深化,是情境教学研究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基于上述种种,我们在近几年中不断进行情境教学的研究,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寻求新的发展。
二、学习、研究、反思,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进课题研究。
(一)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把握教改现状,明确教改方向。
课题确定以来,成立了校领导、低年级数学教师共同参与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以及有关情境教学的多篇文章。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一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二)对照课题方案,开展课题研究的三个结合。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课题研究与家常课相结合。
学期初,组内老师围绕研究课题确定子课题下自己的迷你小课题,教学中紧密结合课题来认真设计好每堂家常课。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兴趣爱好等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2、把课题研究与各类研究课相结合。
把课题研究与实验课、优质课、示范课相结合,与个人实践课、小组实践交流课、大组实践汇报课相结合。在听课中发现组内老师坚持从教学内容入手,大胆废除一些呆板、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代之以趣味、开放、真实的教学情境,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了“生活情境”、“图画情境”、“实物情境”、“活动情境”、“挑战情境”“问题情境”“体态情境”等一系列情境,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使数学变得更鲜活、更有吸引力。
3、把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我们改变以往单
一、固定的教研活动模式,建立灵活、互动的教研形式,在教研组下分设备课组,采用分散、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1)建立每月一次的“教改论坛”,由一位教师主讲,内容不限制,可以介绍课改信息,探讨教学,更可以结合子课题谈教学中的感想与困惑。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主动参与。对及时总结、筛选、提炼的研究经验,加以推广、学习。每次论坛时,老师们总是侃侃而谈,畅所欲言,大家也在倾听和表达中不断提升地自己。(2)结合课题研究,加强集体备课,通过备课组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既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又帮助新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方向。
(三)注重反思,不断积累。
依据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研究过程,采用微格教学法调控、强化课堂教学行为,让老师对照课堂、对照问题、对照案例进行反思、揣摩、比较,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教师们定期围绕情境创设中的成功或失败以及教学前后的初衷、感悟、设想等进行反思和交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撰写教后记以及相关的论文、案例,还建立了教学日记。至今已积累了几万字的文字稿,为今后参与教学的老师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四)专家的点拨和指导对教师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由于学校领导中有两位是我市数学教学方面的学科带头人。我们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她们全程地参与我们的课题研究,论坛、听课、交流等活动。给予我们不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学校还尽力为我们创造更多条件和机会,让老师和一些专家近距离地交流,除了能让老师很快获取最前沿的教育信息,还能为我们答疑解难,帮助我们指点课题研究中的迷津。每次活动都能使我们老师颇有感触,并引发深深的思考。在积极地互动交流中帮助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五)我们在实践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
我们以课题为抓手,实实在在地进行学习、研究,反思,展示,总结等活动,在各项活动中让普通的一线教师感到以前遥不可及的教科研变得如此亲切,通过各自不断地尝试,感受到课题研究只有与课堂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熠熠生辉。渐渐地,把课题研究融入自己的课堂几乎成为每个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我校十月举行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大家欣喜地发现几乎每一堂数学课都能发现教师正把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融合在一起诠释着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大家正尽力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数学思考。更让人欣喜地是教师们对课题的理解正在丰富地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反思和提升。这次的教科研论坛,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用一堂课对照自己的旧设计进行反思,从而引发新设计。言语中不难发现今天我们的教师学会了思考,大家正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引发我们的教学行为向“有效”进军。我觉得这是课题研究带给我们最大的回报,那就是教师的成长。
三、围绕课题目标,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获得发展。
通过不断地探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教材,并适时地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认知和思维等多方位地发展。
1、创设充满趣味的“游戏”情境,开启“乐学”的大门。
如在教学“2~5的分与合”一开始,把巧克力拿在一只手上,问:老师的手上有多少粒巧克力?接着神秘地告诉孩子们:现在我要把4粒巧克力藏在两只手里,请你来猜猜看?说着顺势把两只手放到背后。顿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着要来猜一猜。学生尽情地猜,教师先都不予以确定,接着问:到底有多少种可能性呢?你会用花片来摆一摆、试一试吗?“猜一猜”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索出新的知识,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举手投足之间都有数学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又如在教学“6、5、4、3、2加几”时,创设“小兔乖乖”的童话故事贯穿整堂课,学生在美妙的童话情境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学的主动、学的轻松。在这节课中还设计了“小兔乖乖跳不跳”的游戏,先出示7+7=14,要求小兔子们不计算,估计下面这些算式得数会比14大的就竖起耳朵跳一跳,如果比14小就乖乖地坐在那儿。然后一一出示6+7、7+3、8+7、7+5、6+6、8+9并问:“小兔乖乖跳不跳”,学生马上根据判断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兴趣高涨。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玩得高兴,学得主动。可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游戏情境,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 ”的道路。
2、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
在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的“
6、7的分与合”那一课时,恰逢有两位从延安来的老师听课,我灵机一动,改变了教材原先创设的“分气球”的情境,设计了“给客人送花”这一现实而有意义的情境。走进课堂问道:“同学们,看看今天教室里来了几位客人老师?”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教室后方,随即兴奋地告诉我“两位”“两位”有的还边说边竖起两个手指头。我边点头边告诉他们:“两位老师从远道而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为了表示欢迎,老师特意买来了6支康乃馨。”当小朋友们看到我手中的一束鲜花时,个个目不转睛,有的还不由自主地发出一阵唏嘘声。于是我说:“把这6支花送给两位客人老师,可以有几种分法呢?请同桌两人合作用6根小棒来摆一摆、说一说、找一找共有哪几种分法。”随着一声“开始”,大家便兴致勃勃地活动开来。通过充分地操作、交流合作和对已有知识储备——2、3、4、5分合的知识进行主动迁移、类推,6的5种分合方法被一一找到……当同学们品尝到成为一名“探索者”“发现者”“成功者”的喜悦后说道:“看来把这6支康乃馨分给两位客人老师共有5种分法,那你会选择哪一种分法来送花呢?”大家几乎都选择了把6朵花分成3朵和3朵,当问他们为什么时,他们郑重其事地告诉我“这样分最公平,一个都不会生气”。至于个别小朋友选择的分成5朵和1朵、4朵和2朵,他们的理由是:女士优先,男教师应该让几朵给女教师……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透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又如在教学“求原来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创设了“小超市”的情境,——“老师先买来了7包游戏棒,又买了8包游戏棒,分给10个小朋友每人1包,够不够?还多出几包?”这一情境的创设,复习了求总数以及求剩下多少的实际问题,接着以旧引新,出示橡皮、本子、贴纸等小商品。问:“你想到小超市买什么?买多少?”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种商品,再让大家仔细观察这位顾客买了多少?小超市中还剩多少?想一想小超市中原来有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购物过程,发现并理解了求原来有多少要把卖掉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这一情境的创设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达到了教学目的。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切切实实地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在教学“认识乘法”一节中,当学生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乘法”。一开始,很多孩子无所适从,这时我引导观察:“语文老师要求你们天天早上背古诗(指着黑板上的《静夜思》),这古诗中就有乘法啊!”,学生听了觉得奇怪,经过思考想到了:一句诗有5个字,有4句,有几个字,就是5乘4,也可以4乘5。教师表扬鼓励后,又适时地添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如果加上题目了,有几个字,会是怎样的算式,为后续的乘加乘减学习埋下伏笔。在部分同学的启发下,大家争着发言“教室里的日光灯管,是8乘2,2只2只的有8个,用8乘2算,比加法方便了,如果用加的话,算式要很长的”、“我的手指是5乘2”,学生还从有几块窗户玻璃,一组有几张桌子等方面举例,通过这些“身临其境”的乘法例子,使得孩子建构乘法的意义变成自己的了,不再是一句数学文本。在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室内”时,我出示一板“娃哈哈维C含片”,将他们的“目光”引向“室外”,“娃哈哈维C含片营养好、味道好(投影展示),你能够找到乘法吗?”,再次找“乘法”时,学生的“视野”逐步开阔了,想到了一些药品包装、汽车轮胎等。还有在教学“确定位置”时当学生已经了解掌握几和第几这一知识点后我出示火车票、飞机票。提问:我这儿有一张火车票,车票上写着04号车012号下铺。根据这些数据,你怎么确定位置?学生答:“只要到4号车厢里去找,第12号的下铺就行了。”我这儿就有一张登飞机的号码牌,上面写着5d,那你知道该怎样找到座位呢?又有学生站起:“肯定是飞机上第五排的第四个座位。”我问:上面并没有写“4”呀!那你又怎么知道的呢?学生骄傲地说:“上面的5,肯定就是第五排,那个d,就是a、b、c、d的d,第四个的意思呀!”问题情境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了示范。因此,我们可以将合适的生活事例适时地引进课堂,为生活与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4、创设激烈的“竞争”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表现欲强、竞争意识浓厚,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创设规模有大、有小的竞争情境,能够促发、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中的这种“竞”境,从内容上可以是小组内、小组间对问题解决的竞答,也可以是对习题速度、联系质量的评比。例如,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后,在练习课上组织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口算比赛,如:夺红旗,比比谁跳得远、登高冠军等竞赛游戏,在竞赛中,学生个个热情高涨,把小小的比赛搞得热火朝天。此外,还可以组织以个人为单位的“口算大王”的评比活动。学生准备充分,摩拳擦掌,都打算在预定的评比活动中大显身手。
5、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颖的事物热别感兴趣,喜欢动一动、试一试。所以,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直观材料,“投其所好”,让他们亲自动手,感知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其一。其二,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低年级的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学生可以借助活动获得鲜明的感知,有利于掌握规律、抽象方法,从而为升华到理性认识奠定基础。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不仅需要学生理解退位的原理,而且鼓励学生,倡导计算思路多样化。于是在教学例题30-8时,我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请学生思考3个十里面怎样去掉8个一,学生很自然地想到需要把其中的1捆拆开,从10根里去掉8根。于是我“顺藤摸瓜”地提问:“根据我们的操作,需要把30分成几和几?”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学生说出了需要把30分成20和10,计算10减8。接着,我提问:“分出的20和10减8的差2怎么办呢?请你看小棒说一说。”学生说:“要把他们合起来。”“为什么呢?”“因为20是刚才分出的,要还回去。”动手摆一摆,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退位减的算理。在例题2:33-8,我也先请学生动手摆一摆,在摆过之后,说说自己的算法。学生的算法很丰富也很精彩。如:“我把33分成20和13,算13减8等于5,再算20+5等于25”;“我把33分成23和10,先算10减8等于2,23加2等于25”;“我把8分成3和5,先算33减3,再算30减5”;“我先从33里面去掉十根,在还回去一根”。动手操作诱发了计算思路,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产生了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为新知教学做好必要准备。如在“认识时、分的关系时”,设计活动: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钟面模型,要求学生把分针从12开始拨一圈,同时请学生观察时针的走动情况,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观察,从而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得出1时=60分的数学知识。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去商场购物的机会少,所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调查、了解商品的价格,教学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超市”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购物活动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在活动中,让学生亲历物品标价、创办商店、购买东西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用自己带来的用品创办学生熟悉的超市,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真实的情境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人人参与购物,充分体验如何取币、换币、找币,切身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创设适当的活动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
6、创设欲擒故纵的“疑”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好奇心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能促使学生产生“我想学、我想知道”的学习心态。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创设“疑”境,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的练习”时,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计算速度有所提高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小型的计算比赛。在比赛中,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最后评出了一个口算大王,我决定也露一手。学生被我正确率100%、高速的口算技巧所征服,一个个张着小嘴说:“真快呀!”我随之神秘地说:“因为我有法宝。你们想知道吗?”学生被这个悬念挂得有的睁大眼睛,有的一副不相信的样子。我说:“把法宝告诉你们,你们也试试?”学生说好。于是我出示四道题:34+3 34+6 34+8 37+9。组织学生口算、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当个位相加满十,得数的十位比两位数的十位要多1。最后总结出,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先看个位相加是否满十,满十,加数:两位数的十位上就多1,然后再算个位。接着,我请学生用这种方法试算十题,学生实践过后,一致认为这种方法更快一些。最后我提出要求:“如果我们天天练一练,算一算,你们就能和老师有一样的水平。”计算课的教学不可避免的枯燥、乏味。但“疑”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学习中增添了“自主”、膨胀了“渴望”。
7、创设积极的“议论”情境,促进学生的认知深化。
当部分学生产生“心求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教师创设学生讨论的情境。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讨论,能达到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由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推理能力。当大部分学生争着说,抢着说,而指名回答只能符合个别学生的心愿时,教师创设学生讨论的情境,能满足全体学生的想说的愿望,使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中,学生都会比较38和46的大小,但大部分学生只能意会却不能言传。这时,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学生率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其他小组成员来说正是一次学习过程,他们根据听到的,联系自身的看法,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的想法各有千秋,有的说:“38没满40,40超过40了”;有的说:“38里面只有3个十,而46里有4个十”;有的说:“38的十位上是3,46的十位上是4”;有的说:“38是三十几,46是四十几了”;还有的说:“46排在38的后面”。又如,教学“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学生在巩固练习中都争着要说出自己判断选择的理由,这时如果我只请一位学生说,那么其他学生必定失望。于是我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指名学生回答。这样不仅满足了全体学生表现的愿望,而且,使每一位学生在交流中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8、新旧情境对比、反思,使教学更有效,更成熟。
教师们不断实践着,同时也不断地反思着,当遇到以前教学过的内容,大家都会习惯性地认真思考,修正自己以前的教学设计,再引发新的设计,力争使今天的教学更实效,更能为教材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以下是“平均分”一课的新旧情境对比,反思与新设计。(1)“引入”情境旧设计:
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正在哭哭闹闹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反思:
教学中教师想创设这一情境后,再引入“分棒棒糖”的主情境。问题一抛下,孩子们都显得特别兴奋、争着要发言,课堂看似热闹却完全没了数学味。教学实践告诉今天的我设计情境不是为了设置而设置,应避免多此一举、有累赘的感觉。我认为好的情境设计应为教学服务;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为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服务。新设计:
直接由“小猴分桃”的情境引入。这样设计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为教学服务。(2)“主情境创设”旧设计:
(出示6块棒棒糖)把6块棒棒糖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请你用桌上的圆片摆一摆、分一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分东西更多接触的是平均分,即很多孩子都依据生活中的经验分成两堆,每堆3块。未更多地显示分的多样性并从中找出平均分、认识平均分。反思:
在刚踏入新课程时,有时往往想标新立异,把教材中的情境想方设法加以改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有时更换还是换汤不换药。在改动情境时,我认为教师还是要吃透教材,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讲究实效。另外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环节中要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的活动为平均分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新设计:
师:今天小猴过生日,长颈鹿采来6个桃送给小猴(出示6个桃),你认为小猴可能会分几天吃完?会怎么吃呢?这时有同学表示可能1天就能吃完,还有的认为可能是3天、4天、5天、6天的。并表示有可能每天吃一样多,也有可能不一样多。此时教师让学生在桌上用6个圆片摆一摆、分一分。这样设计后产生了多种分法,为“平均分”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
(3)“认识平均分中观察交流环节” 旧设计:
仔细观察,同桌说说各是怎样分的?在观察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待交流后找出“每份分的同样多”的分法贴在一起。并告诉学生:象这样每份分得2个,每份分得3块,也就是每份分得一样多的时候,就是“平均分”。最后让学生反馈:想一想,怎样分才是平均分,互相说说。这样设计虽然也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对于孩子来说对“平均分”的认识也许还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反思:
由于学生中的分法还是出现局限性,此时让同桌交流分法和发现对这一环节来说并不是很实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平均分”。让学生反馈自己对“平均分”的理解与感受应该说是让学生进行一种回顾、一种反思、一种停留和消化,但我想让学生学会表述的同时更需要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比较清晰地体会平均分的特点。新设计: 让学生根据自己摆的圆片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发言把准备好的若干种分法一一出示,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认真思考并汇报交流其他的分法。随后鼓励学生随着教师的手势仔细观察这些分法,轻轻地说说分的结果,随后问:如果要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请说说你的理由。待学生交流一类是每份分得一样多,另一类是每份分得不一样多的时候,教师把分得不一样多的分法从黑板上撤下。随后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每份分的同样多”的分法。最后小结,并鼓励学生反思并试着反馈自己对“平均分”的感受,待交流后我再要求学生用学具根据意愿摆出“平均分”,并让其他学生检查正确或错误并说明理由。这样设计既能检验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程度,又能提高学生表达、倾听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出示一组不是“平均分”的图,让学生先判断,并说说怎样改才能使它成为平均分,通过让学生反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意会到这儿的多种数学策略——拿、添、移等。(4)“应用拓展提高环节”旧设计:
设计在图上通过圈一圈、填一填来分铅笔、分饼干、分巧克力、分气球等活动,来巩固对今天新知的掌握和理解,这样设计完全可以达到预定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很好地应付相应的练习题。反思:
通过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等活动,学生不断经历“每几个一份”这样的分法,帮助学生积累了实际的感性经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的过程。能巩固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但如果就仅限于此,好象感到有些肤浅和简单,未能更好地体现提升学生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借助学生的动作思维把平均分的概念进行具体运用,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又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设计:
增加一个环节,即让学生每人准备12支水彩笔和橡筋若干,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水彩笔可以每捆都扎几支,各能扎几捆?你能有序地进行思考、操作吗?充分交流后鼓励学生引导操作中的发现,即每捆扎的支数与捆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我想新的设计也许并不是十全十美,也许下一轮再教学此课时我会发现旧设计中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和新的设计。我想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每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充满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灵性、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及“题海”大战,而应是让学生体会讨论、钻研、发现之余的求知性喜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习的热情高涨,对新知的学习主动。有效地利用情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向导”的指引下,去探索更为广阔的数学空间,进而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数学,喜欢数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研究中期成果
1、通过一个阶段地实验和研究,转变了教师的学生观。
教师们意识到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看是否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现在我们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通过一个阶段地实验和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这得益于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小组讨论、探索、总结出概念,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家找到了一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一阶段的实验和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自2002年9月我校进入新课程以来,我们一如既往地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有多篇有关子课题的论文、案例、经验小结分别在省、市级获奖交流。承担各类观摩活动二十余次,在对国内、外的教育代表团的多次观摩活动中深得好评。
成果展示:
1、论文、案例集
2、教学日记选摘
3、优秀教学设计集
4、自制的有关情境的教学具
四、下阶段研究方向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情境创设”已越来越被老师们所重视。然而,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情境创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偏差也随之出现。
1、情境创设带来了热闹活跃的课堂,却似乎少了些数学味。
我们会发现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创设一个情境后,孩子们会显得特别兴奋、争着要发言,课堂看似热闹却好象少了些数学味。我们还发现在刚踏入新课程时,有时老师往往想标新立异,把教材中的情境进行刻意地改动,其实还是换汤不换药。在改动情境时,教师还必须把握教材意图,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讲究实效。
2、该如何处理好“生活经验”与“生活情境”两者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我们不禁要思考,该如何有效地呈现“生活情境”。
我们觉得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最终是要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要为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服务;要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服务的……,下一阶段我们将围绕“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再进行深入地研究。
教学是一项遗憾的艺术。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但可以有十全十美的梦想,梦想教学上的和谐、完美、与超脱,纵然今天难以实现,总有明天……。请相信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继续认真学习和探索、实践与反思。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争在新课程的舞台上展示我们的风采,再创我们的辉煌!
第二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谈教学过程中的体验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现代结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所组成的“ 共同体”完成的,其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组织良好教学场景,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助产士”。他的任务是按学生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眼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个体,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培养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而且又能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那么我市如何引导学生自立学习的呢?
一、营造爱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没有爱的教育是贫乏无力的!就课堂教学而言,从步入课堂开始,教师就必须精神焕发、情绪饱满,从言语动作,甚至眼神都要充满着对学生的信任,对数学学习的激情,教师神采奕奕笑容可掬的神态,充满激情的话语,对学生探索数学的热情鼓励,都将感染学生引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生错误时,我就用手抚摸着他们的小脑袋微笑的暗示方法,它们反应是积极的。当学生探索困难时,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学生又会重振精神,一次次让我体会到情感的魔力。
教师应重视平时与学生心灵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学生敢问敢说敢争论。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当学生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我就微笑的说:“没关系,老师相信你能行。”“谁来帮帮他”这些语句达到在愉快的充满爱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获得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实际,因地制宜设计最佳教学方案。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悬念巧妙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惊奇、疑惑,从而激发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引起学生的惊奇,有了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拿着一个大萝卜和一把刀刚进教室,学生的目光一下子都吸引过来,同时还小声议论:老师拿萝卜和刀干什么?在学生求知欲非常强烈的情况下,开始了面、棱、顶点的教学,这样的导入新颖、巧妙,加深并强化学生对面、棱、顶点的认识,从而学生就轻而易举地利用正方体、长方体学具进入自学状态,归纳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巧设练习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而且有助于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我们的受教育者学生,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不尽相同,而教材中封闭式练习题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肯定不会适应所有学生,这样必然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解决这种情况我经常把教材中的原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以改编。例如:人教版第九册《三角形面积计算》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张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从一边的中点到邻边的中点连一条线段,沿着条线段减去一个角,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教学时,我把问题删去,让学生根据条件比比谁解答出的问题多。这样一来,马上有人举手争抢着发言,就连平时反应慢的后进生也纷纷举手,我不失时机地让他们说想法,有易到难,学生解答出不少问题。(1)正方形面积和周长:4×4=16(平方厘米)4×4=16(厘米)。(2)正方形边长一半:4÷2=2(厘米)。(3)三角形面积:2×2÷2=2(平方厘米)。(4)阴影部分面积:16-2=14(平方厘米)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按同样方法再剪去另一个三角形,剩下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面积与原正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全面兼顾,既让程度差的学生增强自信心,又使聪明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看见孩子们争先恐后,热烈讨论,积极发言的神态,我深感轻松愉快、激动。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展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成功是发展之母”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强大的内部力量,取得新的更大成功。
1、在操作实验中感受成功。
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帮助理解掌握新知,培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丰富的情感体验把客观的“要我说”内化为“我要说”,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使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过圆柱、圆锥体积后,我拿出一个形状不规则石块问学生:“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怎样求呢?”学生们都愣住了。随即我把石块放入装有水的圆柱杯中,让学生观察,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明白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要想求石块的体积只要求出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四人一组亲自实验,只见学生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争论,所有学生都在全神贯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后汇报结果,有的小组先求出原来水的体积,再求出放入石块后的体积,最后再相减。有的则计算出上升那部分水的高度,再用底面积×水上升的高度,就求出来石块的体积。通过比较得出后种方法较简单,整个教学都是在学生做、学生学、学生教学生的情况下完成的。学生积极主动,体验到成功的快感,而且锻炼了思维、口才、策化等能力,形成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在发现过程中更能体现团队的精神。
2、通过推理想象,体验成功。
想象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学研究中的发现法,是一种创造性的直觉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奇心和乐于表现的性格,围绕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这节课,结尾出示用布盖着三个形体,学生只能看见每个形体的一个面,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学生情绪马上高涨,在好奇心驱动下自觉地向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经过对比、评判,学生不知不觉巩固了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给予他们一片广阔天地,使学生的思维是忠于积极活跃状态,使他们乐学、会学、善学。
第三篇:创设问题情境_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积极创设充满趣味化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是新课程着力追求的一个目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并不断提高对自身能力与责任的认识,使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成为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
(一)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的设置可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情绪饱满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二)抓住时机巧设问题情境,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1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1)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创设问题情境。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学生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学生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2)应在重点、难点处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本节内容重难点的把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中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3)应在关键处设疑。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材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问题情境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恰当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2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设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其另一个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方式肯定并激发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敢于发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得到”;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门为少数人设置;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模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适度地创设问题情境,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有效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有效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校:宝坻六中 作者:岳继平齐桂玲
有效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摘要:《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同时,应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将信息技术融于物理教学。教师应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以及学好物理的愿望,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创设以自然和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境,以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境,以实验探究为背景的问题情境,以新信息为背景的问题情境等多元情境,让学生在多元的情境中愉悦自主地学习物理,构建和谐的物理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多元情境、思维发展
情境,就是激发人们主动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的一种氛围。情境教学是指在一定情境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教师应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创设成功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物理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一、以自然和生活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培养学生解释自然和生活现象的能力。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选择一些身边的事例,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身边出现的各种物理现象的能力。比如:在一次偶然的课堂上,我正复习动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忽然间从操场上“飞”进一个“活蹦乱跳”的篮球来,这下可不得了啦,容不得我半点的思考,顷刻间,教室炸开了锅,立刻沸腾起来,“怎么办?”看着他们的神情,看着篮球在讲台面前不停的跳动,我灵机一动,对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以及这位“不速之客”,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实验”,看看它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还有那些物理知识?正在学生诧异的同时,我把篮球踢出了教室门。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回顾着刚才眼睛所看到的“实验”,争先恐后的回答:篮球在向上运动时,动能减少,势能增加;在向下运动时,动能增加,势能减少,它跳动的高度越来越低,一段时间后停了下来,是因为它的机械能转化成了其它形式的能„„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竟然想到了机械能与其它形式的能的转化!不管他们是否说得全面,我发现,他们的思维在拓展,他们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再如,上课的时候难免有时会遇到雷电交加的外界情景,这个时候,我对同学们说:你们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吗?你们知道雷电发生处距离我们多远吗?你们知道雷电会带来什么问题吗?现在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可见,情境的灵活应用会使教学充满魅力。
二、以知识应用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至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中间纽带,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一些以科技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将能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力 3
和运动”这一章时,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着指挥员发出口令: “10,9,8,7,6,5,4,3,2,1,点火!”,白色的水蒸气从火箭的底部喷涌而出,随着一声浑厚,低沉的巨响,火箭离开发射平台,升入空中,并开始倾斜、旋转。声音震耳欲聋,大地也在晃动。托举着“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型火箭在轰鸣声中直冲蓝天,把一条巨龙般的桔红色烈焰留在秋日的戈壁长空。日落后的傍晚,有时你会看到夜空中有几颗明亮的“星星”正在缓缓的移动。他们就是环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卫星。这些卫星大多是用于通讯、天文观测、军事任务和遥感(气象、气候、地质、地理、)等等。而火箭常常被用来把卫星送入太空。”在描述例子的同时可以把火箭升空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看,利用好看的图片吸引学生,从而引出问题:“火箭是如何发射升空的?”、“卫星的轨迹是怎样的?”、“卫星为什么会如此运动?”等,由此导入新课。贴近生活和科技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使其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上述导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以实验探究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实验的每一步,着力于一些容易忽视的实验细节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必定能够“以小见大”,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
如:“浮力”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而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 4
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等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演示如下实验:在盛有一定比重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便浮于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悬浮在盐水中。再将此蛋放进清水里,则见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则见蛋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一定会被吸引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的情况也会不一样的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新课。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实验的优势是具体、形象、生动,是取得感性认识的理想手段,同时上述的导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的作用,能够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以新信息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知道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离不开物理,从而培养学生处理新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展,面对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具有处理日新月异新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及时捕捉、及时处理当今最新的有用的信息,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给出最新的、最有水平的科研成果。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创设以新信息为背景的问题情景时,要求问题中提供较多的信息,新信息包括新知识、新方法、新情景,通过解答新信息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转换信息、运用 5
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到超导体应用时,可引导学生到网上去搜索相关信息。我国上海已完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磁悬浮列车的应用开发,投入运行,可通过板报或电视录像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再如:“蹦极”是一种新兴的娱乐活动,但大部分学生没有体验过,甚至有同学没有看到过,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体验“蹦极”。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一过程。在这样的情境创设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小结,得出规律。现在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因特网上,大量的生产生活信息与物理有密切的联系,具备新颖性和强时效性的为数不少,完全可以用来设置问题情境。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下物理教学初探》
唐国锋
《情景教学在物理实验中的作用》 樊 立 英
第五篇:浅谈初中英语如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
浅谈初中英语如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
我们不能像学母语那样来学英语,也不能像学第二语言那样来学英语,因为在不管是把英语作为母语还是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里,你不说英语是不能融入社会的,所以你不得不掌握英语,必学会说英语。而在我国,不会说英语是无所谓的。我们没有在生活中非使用外语不可的压迫感,我们学英语可以说绝大程度都是为了考试,考完试了,不用了也就不会了,因为我们的目的语社会就是汉语。我们永远也到不了那些以英语为目的语社会的程度。但是我们的学生还必须要学,而且要学好,因为小学毕业考试有英语,中考有英语,高考有英语,等等,而且比重都很大。我们没有以英语为母语或二语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只有在课堂上来为他们创造,设计,虚构一些情境,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说英语,用英语的环境,使他们自主的,有意识的,借助语言知识来学习英语。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点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避免机械枯燥操练,创设有意的情境。
比如在遇到Christmas Day一单元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有关节日的课件,同时配上音乐和动画,让学生说出此节日的英文词语,如:New Year’s Day,Spring Festival,Women’s Day,Mother’s Day,Children’s Day,Teachers’Day,National Day,Christmas Day,etc.然后把自制的卡片分发给学生,拿到卡片的同学say something about it or act out a dialogue如:拿到母亲节卡片的同学说:“Today is mother’s day,my mother is a teacher.She works very hard,she often tells me to be honest and help others if they are in trouble.这样既了解了要学的这个单元的知识,又联系了很多常识性的东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向老师要卡片,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学习兴趣高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合作交流情境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合作,有伙伴之间的合作,当然也包括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如何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及组际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加强反馈与调控,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教材里现成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把学生吸引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课堂活动是由众多的个体活动组成的。为他们提供思维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在讨论话题“购物”时充分利用课堂内真人实物为素材来创设会话训练情境,教师先准备好一些水果和蔬菜,服装,手机等。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一名售货员,其余的人为顾客,进行分角色练习,然后选出代表到前面表演。通过练习和表演,使他们能学以致用,学有兴趣,学有效果。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了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设会话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近年来提出的“交际能力”这一观点大大地促进了语言教学,外语教学正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一目标进行探讨和改革。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就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学过有关问路的对话之后,我们可以将学校所在市区的主要街道、商店、车站、邮局等建筑物画成一幅示意图,用不同标志表示对话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并随时将其变换方位,让学生分别扮作旅客和民警,进行问路、指路的情景对话进行角色表演。
创设情境的方法形式很多很多,如实物演示,生活呈现,角色扮演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我们在英语情境教学活动中,必然导致学生的差异性问题。例如,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主角”,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配角”,而其他人可能只是“观众”。对此,我们应注意尽量保证情境中“角色”分配的公平和机会均等,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情境无处不在,无论是真实的或模拟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地设置不同的情境,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内容。
我在教《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上Unit12第一个片段中,没有一下子画出手表,而是一步步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猜的活动中来,学生根据老师简笔画的一部分可以尽情想象会是什么物体,在不知不觉中就联系到以前所学的单词;在第二个片段中,当我把时间定格在6点钟时,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说出I often do my homework at six o’clock.I often play football at six o’clock.I often do some cooking with my mother at six o’clock.使后面的句型练习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在第三个片段中,全体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时钟及给出的短语,就能说I often„
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学生之间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相互启迪与促进,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一部分学生因经常做“配角”或“观众”而导致学习情趣和能力发展滞后。
总之,语言源于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是不“真实”的。一个语言枯燥的课堂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只有将语言融入生活,它才会绽放魅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培养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我们必须巧妙地将授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多种生活化教学情景,给每个学生搭建一个“活动的舞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情境中学习、运用、巩固知识,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有效地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