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探究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探究学习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显然,探究的源头在于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们努力去克服,而且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学习情境。它主要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目的图式,奠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引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
记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我们想到,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渠道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和契机,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解疑,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一、引入新课时,情境设疑,激发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事先准备了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很容易猜出结果;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也自然地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拿出来的却不时锐角三角形,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悬念:为什么有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的就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呢?在学生积极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教师紧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水到渠成,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在知识探究中,设置问题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在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发现过程,通过有步骤分层次地设置一系列的阶梯型问题,激发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渐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例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设计两组数让学生算一算能否被2整除。120、172、294、386、428、和121、173、295、387、419。学生计算后,引导他们观察、思考。(1)为什么前面一组数都能被称2整除,而后面一组数不能呢?(2)两组数不同在哪里?(3)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决定这个数的哪一位呢?通过这一连串的设疑,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能被2整除数的特征。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处于“愤”和“悱”的状态之中。接着,我再用摆一摆的方法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先让学生用卡片1、2、3摆几个三位数,看一看有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再用4、1、5让学生摆。在学生操作摆弄后,产生(1)为什么前三个数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而后三个数不能呢?(2)前三个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们各位上数的和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行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探索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在知识应用中,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候应当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景,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们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因此教师在知识应用中,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个长方体木块长、宽、高分别是8、7、6厘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经审题发现求最大的圆柱体积就意味着考虑应全面,要用数学眼光审视圆柱的高及底面直径,才符合题意。通过学生思考,合理判断,探索到正确的知识。使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例如,李老师家准备在长4.8米,宽2.1米的阳台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想使地砖无剩余,地砖的边长可以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探索中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真知,丰富体验,并实现了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第二篇: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阅读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探究阅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提问。“学贵有疑”,有了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解决问题,这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学生好奇心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学习?。
(一)从课文内容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是成功运用情境教学策略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把教学策略具体化是实施好情境教学的关键。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探究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我根据第一自然段讲“鲁迅先生逝世了,许多人都来悼念他”这个内容,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同学们,当你看无数个花圈、无数对挽联、大人、学生、老人,各界人士都来悼念鲁迅先生这样的情境,此时此刻,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为了探究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这样的一个问题,并积极地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不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了吗?
(二)从课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我想课题就是问题的一个着眼点,为此,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我在教学《猎人海猎布》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当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几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课文写什么事?”有的说:“我想知道猎人海猎布做什么事?”有的说:“我想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想告诉读者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想表达什么思想?”„„我看到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便用激励的口吻对学生说:“同学们有探究精神,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吧!”学生有了要想解决的问题,就会仔细读书,认真思考,学习情趣就很高。经过学习,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老师,我通过学习,知道了我刚才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是写„„”,有的学生说:“老师,我通过读书,不仅解决了我自己提出的问题,还知道某某同学提出的问题,„„”。
由此,我深刻的体会到以往的教学,课堂上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老师的提问都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积极性很高,使学生能自主探究学习。
(三)从课文表达的思想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学生在感悟到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时,我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又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又想知道什么呢?”
生:老师,我想知道朝鲜人民在送中国人民志愿军时为什么依依不舍?
生:老师,我知道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所以,朝鲜人民舍不得离开中国人民志愿军。
(我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读书解决问题。)
师:文中什么地方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的呢?
学生通过读书,都能在课文中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出了许多事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朝鲜人民也为中国志愿军做许多事,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此,他们的情谊是无法比拟的。
(四)从抓住“关键点”,创设问题情境。
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是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的关键。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锻炼。如在教《再见了,亲人》结尾时,当列车启动时,你会想到什么?学生马上就说:“我会想到站台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了创造性的思维吗?
又如:《索溪峪的“野”》是一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文中从分别以索溪峪的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述,针对这一系列的“野”,我引导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能把每一个“野”解析清楚吗?你觉得它与其它景区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在山、水中,你能从中感受它们的野性吗?在这里只要抓住“野”字让学生逐渐学习课文,去尝试解决问题。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老师要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钩住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学生的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成了一个探究者,学习亦会变得其乐无穷。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往。
问题情境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环境支持和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在设计环境时,强调一个支持学生学的环境创设,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主的探索。
总之,阅读教学活动就是一种情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在挖掘教材中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第三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探究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学会探究
陈巧英
(奉化中学 浙江宁波 315500)
本次新课程改革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改变传统课程教学偏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引导学生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好学风,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感受知识价值和深入理性思考,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开放探究的教学、学习方式要求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在教师指导下成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明白道理,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开放探究的教学、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实践活动,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拟结合新课程高一《经济生活》的教学内容,谈谈笔者在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方面所作的一些尝试。
一、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学会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设疑探究,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在有目的地创设的情境中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涉及教学重点、难点,针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笔者针对目前部分学生中存在的不理解国家政策、缺乏理财知识等现象,结合教材要求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贷款消费与适度消费矛盾吗?既然要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什么还要鼓励贷款消费呢?如果让你当家,你会如何安排家庭消费?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通过总结,理解经济学有关道理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教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我设置了如下一些问题:物物交换发生困难时该怎么办?为什么金银会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纸币不值钱,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呢?既然纸币成为财富的象征,那么可以通过多发行纸币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吗?如果发行的纸币太多,那会造成什么后果?该采取哪些对策加以解决?引发学生自学、探究,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在教学中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要,创设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思考、探究,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探索、思维的创新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探究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形成激昂 的情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拓展创造性思维的时空,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通过小品引导学生感悟。小品以其贴近生活、富有思考性、趣味浓厚为特色,有效地使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丰富想象,使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过程中获取体验和感悟。如在教学“新时代的劳动者”时,我创设了模拟法庭,让学生模拟扮演法官、企业主、打工者等角色,通过法官解决劳资纠纷的庭审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究中明辨是非,明确劳动者享有的合法权利以及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的途径。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内容时,也可通过模拟市场交易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遵守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运用音乐拨动学生心弦。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促使听众感情自然流露,唤起各种遐想。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创新,上课时可以适当引入音乐,引发其内心共鸣、思维活跃,进而诱发探究意识。如在教学“消费及其类型”时,先播放宋祖英的《越来越好》一曲:“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让学生从中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好地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在课的结尾处播放了周杰伦的《蜗牛》一曲:“任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我有属于我的天„„。”用激昂的气氛勉励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立自强,增强社会责任感。
借助漫画引发学生探究。形象的漫画能够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如在教学“价格变动的影响”一框中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内容时,我通过投影仪投放了漫画——《养鸡••杀鸡•无奈》,让学生自己谈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帮助老农想摆脱无奈困境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参与的热情随即高涨,有的学生提出老农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在价格低时大批量买进鸡,扩大养鸡的规模,并对鸡进行深加工,开发出适合市民口味的风味烤鸡等;有的学生讲老农可以学习新技术,把鸡销往到国外市场去,赚外国人的钱;还有的学生说老农可以转行生产其他更能赚钱的产品„„。这样的探究真正做到了把理论观点的学习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学以致用。
根据教学内容,还可以运用演示实物、出示图片、播放录像、演讲故事等方法来渲染情感,创设教学情境。探究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开放性。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极大地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从被动获知的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在实践活动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探究
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不仅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要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认同与内化经济学原理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升华认识和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教学“兼顾效率与公平”时,我安排学生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调查我市的个人收入情况,然后在课堂里组织辩论赛。正方辩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是 讲求效率;反方辩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是维护公平。通过辩论,学生加深了对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辩证关系的认识,结合调查感受谈了应该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认识。在教学“财政收入与支出”、“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等内容时,我组织通过查阅资料、采访有关部门等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市的财政收支、税收征收、工农业建设及对外贸易等情况,并鼓励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社会现象,为我市经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此外,我还以消费、投资等为课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效果也很好。
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所学习的知识内涵,形成全面系统的观点。这样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良好氛围中不断将求知情绪推向高潮,并在有意无意中使知识转化为智能,使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增强。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体会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创设情境时,我们应注意几点:第一,创设情境要围绕教学内容,为教学重点、难点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第二,创设情境时要考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提出的问题、选取的材料和研究的课题要符合时代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第三,创设情境要把握好度,不要只图热闹,随意创设情境。
第四篇:创设问题情境_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积极创设充满趣味化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是新课程着力追求的一个目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并不断提高对自身能力与责任的认识,使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成为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
(一)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的设置可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情绪饱满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二)抓住时机巧设问题情境,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1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1)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创设问题情境。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学生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学生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2)应在重点、难点处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本节内容重难点的把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中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3)应在关键处设疑。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材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问题情境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恰当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2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设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其另一个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方式肯定并激发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敢于发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得到”;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门为少数人设置;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模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适度地创设问题情境,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的的源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的的源动力。我们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问题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应着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
究的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若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的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非常重要,关于于声音,你们还有哪那些疑
问?”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
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等等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
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
4、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
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
5、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滑动摩擦力大小时通过手压桌面移动,提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有心,就有路,有路就可到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