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创设情境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作文
创设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作文
无锡市孙桥小学毛晔***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学生由怕写作文到爱写作文,由写假话、假感受、假故事到写出真情实感呢?笔者在习作教学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学会感受,去发现生活的真谛,发现发达方式,倾吐心声,放飞遐想,才能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的习作境界。我在《欢乐在课堂》作文课堂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易于激发情感的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沉浸、感受、生成、品味。
一.沉浸,发现生活真谛
一节课的开头很重要,好的开头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什么是好的开头形式呢?我认为,只要是能调动学生学习情绪的形式都是好形式。它可以是一别幽默故事,可以是发人深省的语言,可以是激情的描述,可以是音乐,画面渲染的整个情景,还可以是简单随和,摆龙门阵以及谈话。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在节奏明快的音乐声中,我模仿节目主持人迈着轻快的脚步走上场:嗨,大家好!我是“青青校园,欢乐一刻”的毛毛老师,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欢乐课堂。同学们瞪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这是在上课吗?我微笑着直接切入正题:首先请进入游戏第一环节“芝麻开门”.边演示多媒体,打出题目,同时以节目主持人的语气,越读越快.有意制造紧张气氛。“烤羊肉串,烤鸡翅„„”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争先恐后地抢答。“对,烧烤也叫串串香,想起那香辣美味的串串香就不禁„„”我故意停顿了一下,扫视全班,发现许多同学闭上眼睛,砸巴着嘴,咽着口水,做出一副垂涎欲滴状!我哑然失笑趁势追击:“那同学们品尝过词语串串香吗?好,现在毛毛老师就要请同学们来品尝独特,有趣的妙词串串香!”点击多媒体,出示游戏口号,师生共呼:妙词串串香,欢乐在课堂!耶!极富创意的开头,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都忘我地投入情景中。
二.感受,摄取"真材"之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游戏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他们玩起来百万不厌,乐此不疲。文体活动、情景短剧、电脑多媒体游戏、自创游戏„„都是作文实践活动的好方法。教学《欢乐在课堂》一课时,游戏贯穿始终,妙词串串香游戏开始,我宣布游戏规则:(1)游戏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你考虑的时间最多不超过3秒种;(2)游戏按“s”路线运行,词语在谁那卡壳,谁就到前面抽签,按照签上的要求表演节目。第一轮游戏被抓住的学生抽到的签,要求表演成语“翩翩起舞”;第二轮抓住的同学抽到的签是“请你前面的同学替你表演两种动物的行走姿势和它们的叫声”。学生的表演,学动物的步态和叫声有趣、新奇,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产生真切的感受,获得丰富的习作素材,为说和写奠定基础。教学中的游戏,富有启发性、创造性,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智于乐,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主动地汲取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激发自主的欲望。
三、生成,张扬个性,展示风采
华东师大的吴刚平教授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我曾经追寻理想的课堂教学,以为一堂好课应该是天衣无缝,不可挑剔,精雕细琢、完美无缺。同样,《欢乐在课堂》这节课中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执教中,在我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学生们参与游戏的热情极高,场面气氛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在第二轮抽签完毕,我采访‘替罪羔羊’请他谈谈感受,按常理,这位同学肯定会说:“哎,我真倒霉,刚过了前一关,谁知又摊上了这等好事„„”而且我也早已把过渡语以及当时动作、神态设计好了,自以为
自然、风趣,谁知那男孩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小菜一碟,我最喜欢表演了,谢谢你给我提供了机会。”我盯着男孩足足三秒钟(此时用瞪也不为过)心想:呀,怎么会这样说,我该怎么接„„但随即我脑子电光一闪,说:“看得出你是一个自信的、特爱表现自己的同学,真棒!请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来夸夸这位自信、勇敢的同学。”台下的同学,听课的老师掌声如雷,一次小小的插曲把课堂气氛真正的推向高潮。此后课中,多次出现小插曲,描述同学的表演时把同学比喻成伸长了脖子待宰的公鸡和煮熟了的烧鸡,我对他们的想象给予肯定,同时面向全体同学:“你们是初升的太阳,辛勤的小蜜蜂,勤劳的公鸡,你们看刚才那位同学不正像一只喔喔打鸣,催人们早起的公鸡吗?”这样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又巧妙的教会学生应该学会欣赏。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课堂教学的是真实而有效的互动生成。
四、品味,领悟“内在”奥秘
《课标》要求习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习作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悦里,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感悟、体验,去追忆、想象,去剖析、推断,去发现、研究,并且在体验中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在活动开始,我提了个小小的要求:活动中,你想笑,你就笑;想叫,你就叫;想跳,你就跳。不过,你要眼睛亮一点,耳朵尖一点,脑子活一点,以便自己看仔细,听真切,有发现。活动过程中,我寻找一个个的契机,适时的采访。例:“刚才你笑得最甜,对大家说说,乐些啥?”抓住第一个卡壳的同学时,“恭喜你中头奖,请你三言两语说说现在的心情”;第二轮卡壳的同学读完签后“哈,天下竟然有这等好事,你抽签,别人替你演,用个词语描绘一下此时此刻的心情”;当表演者请上台时,“请你这个‘替罪羔羊’说说有何感想吧?”于是学生们的情感在第一时间内得以最真实的流露:“我非常紧张,手心里都捏着一把汗”;“抽签时,我想我可真倒霉,读完签,我简直是欣喜若狂”„„当我宣布“青青校园,欢乐一刻”节目到此结束时,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发出了“哎”的叹息声,我乘兴而上,适时巧妙的进行点拨、引导感悟,梳理,哪些是重点要写的,哪些是暂时不用的:节目开始,我们直接进入芝麻开门,题目非常简单,同学顺利过关进入妙词串串香,这是一个主题游戏,可分为哪几步?(板书:串词开始 卡壳抽签 上台表演)这个过程也是最带劲、最有趣的,你就请上你的朋友再度回味“欢乐一刻”共同分享彼此的快乐,然后水到渠成地让他们把涌到嘴边的欢乐倾泻在纸上。此时的老师是旁观者,是帮助者,是合作者,默默倾听、深切注视,让学生说出最有个性的语言。
在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开拓学生写作的空间,创设情境,指导说写,让学生愿写、善写、乐写,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08区教育论文三等奖)
第二篇: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探究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探究学习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显然,探究的源头在于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们努力去克服,而且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学习情境。它主要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目的图式,奠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引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
记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我们想到,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渠道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和契机,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解疑,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一、引入新课时,情境设疑,激发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事先准备了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很容易猜出结果;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也自然地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拿出来的却不时锐角三角形,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悬念:为什么有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的就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呢?在学生积极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教师紧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水到渠成,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在知识探究中,设置问题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在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发现过程,通过有步骤分层次地设置一系列的阶梯型问题,激发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渐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例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设计两组数让学生算一算能否被2整除。120、172、294、386、428、和121、173、295、387、419。学生计算后,引导他们观察、思考。(1)为什么前面一组数都能被称2整除,而后面一组数不能呢?(2)两组数不同在哪里?(3)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决定这个数的哪一位呢?通过这一连串的设疑,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能被2整除数的特征。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处于“愤”和“悱”的状态之中。接着,我再用摆一摆的方法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先让学生用卡片1、2、3摆几个三位数,看一看有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再用4、1、5让学生摆。在学生操作摆弄后,产生(1)为什么前三个数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而后三个数不能呢?(2)前三个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们各位上数的和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行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探索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在知识应用中,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候应当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景,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们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因此教师在知识应用中,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个长方体木块长、宽、高分别是8、7、6厘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经审题发现求最大的圆柱体积就意味着考虑应全面,要用数学眼光审视圆柱的高及底面直径,才符合题意。通过学生思考,合理判断,探索到正确的知识。使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例如,李老师家准备在长4.8米,宽2.1米的阳台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想使地砖无剩余,地砖的边长可以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探索中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真知,丰富体验,并实现了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第三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探究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学会探究
陈巧英
(奉化中学 浙江宁波 315500)
本次新课程改革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改变传统课程教学偏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引导学生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好学风,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感受知识价值和深入理性思考,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开放探究的教学、学习方式要求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在教师指导下成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明白道理,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开放探究的教学、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实践活动,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拟结合新课程高一《经济生活》的教学内容,谈谈笔者在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方面所作的一些尝试。
一、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学会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设疑探究,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在有目的地创设的情境中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涉及教学重点、难点,针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笔者针对目前部分学生中存在的不理解国家政策、缺乏理财知识等现象,结合教材要求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贷款消费与适度消费矛盾吗?既然要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什么还要鼓励贷款消费呢?如果让你当家,你会如何安排家庭消费?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通过总结,理解经济学有关道理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教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我设置了如下一些问题:物物交换发生困难时该怎么办?为什么金银会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纸币不值钱,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呢?既然纸币成为财富的象征,那么可以通过多发行纸币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吗?如果发行的纸币太多,那会造成什么后果?该采取哪些对策加以解决?引发学生自学、探究,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在教学中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要,创设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思考、探究,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探索、思维的创新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探究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形成激昂 的情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拓展创造性思维的时空,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通过小品引导学生感悟。小品以其贴近生活、富有思考性、趣味浓厚为特色,有效地使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丰富想象,使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过程中获取体验和感悟。如在教学“新时代的劳动者”时,我创设了模拟法庭,让学生模拟扮演法官、企业主、打工者等角色,通过法官解决劳资纠纷的庭审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究中明辨是非,明确劳动者享有的合法权利以及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的途径。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内容时,也可通过模拟市场交易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遵守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运用音乐拨动学生心弦。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促使听众感情自然流露,唤起各种遐想。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创新,上课时可以适当引入音乐,引发其内心共鸣、思维活跃,进而诱发探究意识。如在教学“消费及其类型”时,先播放宋祖英的《越来越好》一曲:“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让学生从中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好地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在课的结尾处播放了周杰伦的《蜗牛》一曲:“任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我有属于我的天„„。”用激昂的气氛勉励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立自强,增强社会责任感。
借助漫画引发学生探究。形象的漫画能够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如在教学“价格变动的影响”一框中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内容时,我通过投影仪投放了漫画——《养鸡••杀鸡•无奈》,让学生自己谈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帮助老农想摆脱无奈困境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参与的热情随即高涨,有的学生提出老农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在价格低时大批量买进鸡,扩大养鸡的规模,并对鸡进行深加工,开发出适合市民口味的风味烤鸡等;有的学生讲老农可以学习新技术,把鸡销往到国外市场去,赚外国人的钱;还有的学生说老农可以转行生产其他更能赚钱的产品„„。这样的探究真正做到了把理论观点的学习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学以致用。
根据教学内容,还可以运用演示实物、出示图片、播放录像、演讲故事等方法来渲染情感,创设教学情境。探究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开放性。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极大地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从被动获知的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在实践活动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探究
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不仅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要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认同与内化经济学原理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升华认识和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教学“兼顾效率与公平”时,我安排学生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调查我市的个人收入情况,然后在课堂里组织辩论赛。正方辩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是 讲求效率;反方辩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是维护公平。通过辩论,学生加深了对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辩证关系的认识,结合调查感受谈了应该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认识。在教学“财政收入与支出”、“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等内容时,我组织通过查阅资料、采访有关部门等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市的财政收支、税收征收、工农业建设及对外贸易等情况,并鼓励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社会现象,为我市经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此外,我还以消费、投资等为课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效果也很好。
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所学习的知识内涵,形成全面系统的观点。这样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良好氛围中不断将求知情绪推向高潮,并在有意无意中使知识转化为智能,使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增强。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体会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创设情境时,我们应注意几点:第一,创设情境要围绕教学内容,为教学重点、难点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第二,创设情境时要考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提出的问题、选取的材料和研究的课题要符合时代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第三,创设情境要把握好度,不要只图热闹,随意创设情境。
第四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的有意义的内容,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初步掌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来反映客观事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说起来好像是那么简单而又容易的事,可做起来就难了。很多语文教师都有同感,觉得作文教学是令师生都感到头痛的环节。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或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它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学生在写作方面也是如此。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有不少,创设作文情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创设情境可以诱发写作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话可说。那么,怎样去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下面就我的作文教学谈一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生活寻趣,展现场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心发现,真实感受,真情体验,真正乐趣,鼓励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是作文的坦途大道。我总是鼓励学生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写轻松快乐的事。我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某一典型场景,感悟后作文。春天让学生走近自然,走进田野,看碧绿湖水,吹温柔春风,闻春天气息,触春天花草;夏天即兴观察暴雨将至,黑云压城之势,并作即景提示:暴风初来你有何感受,暴雨来临的过程怎样,雨中景物的样子如何……秋景中,让学生观察雾中“仙山楼阁”,注意去发现大雾从“牛奶”状变得薄如蝉翼,直到烟消云散的过程,探寻朦胧的美;冬天的雪花,令学生产生无尽的情趣和遐思,让学生在飘逸的雪花中寻求灵感和写作激情,自然、生活、社会是广阔而富有情趣的天地,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教师根据创设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二、语含真情,描绘情境。
语言是第二信号,能唤起人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特别是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情节是富有情境感染力的,有时不用情绪化表达,人们的情感从故事本身中就可得到最大化体现。语文课上,我曾用沉重的语调给学生介绍了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孩子因在3岁时出了医疗事故,失去了听力,可那家医院却推卸责任,不肯赔偿,他父亲用了8年的时间到处奔走,记下了一百多万字的日记,承受了一次又一次绝望的打击,只为还儿子一个公道。故事说得每一个学生都心情沉重,为这个孩子的不幸而伤感而悲愤。这时,教师趁热打铁,紧抓时机;引导学生认识到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孩子的悲剧,又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的行动,使他如此顽强坚毅,在饱含情感的语言创设情境的感染下,学生笔下诞生了有情有理的议论文,而且有的还很有见地。
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结合语文实践课活动课开展,我常请学生扮演各样角色,按角色的身份和处境,进行情感体验,再形成构思,写成作文。如教学课文《半截蜡烛》时,我让学生先模拟课本中情境,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为扮演角色,自编课本剧。并年年在“六一”儿童节、“国庆节”、“元旦节”举办班级联欢会,请求学生以班长的身份写海报,以文娱班委身份编排节日单,以主持人身份编写主持串讲词等,让他们在联欢会上真正体验当时的情境,体验大家的表演时的动作、表情、感受,既提高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又为写作提供了素材。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我运用录音、幻灯画面及悲惨的音乐、感人的范读、动情的讲解,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激发了学生的情绪,自然进入角色。然后,我说:“小女孩的命运真可怜啊!她若是生活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命运会这样吗?你同情小女孩吗?”大家都齐声说:“同情!”接着我又问:“你想帮助小女孩,改变她的命运吗?”大家都抢着说:“想!”于是我趁机提出了改编故事的要求。由于学生已进入课文角色,小女孩的命运就仿如他们至亲的命运,他们对小女孩产生了无比的同情之心,所以都很想帮助小女孩摆脱那悲惨的命运,改编故事就成了学生的乐事,所以下笔就很容易了。
四、借助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学生看到某种个体实物,然后以这一实物作写作对象,边看边想,边想边写,自然不会产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慨的,取而代之的是照物写形,言之有物。比如写校园环境,选择某一角落,或抓住整体特征,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发现美点,抓住特点,综观整体,留意细部,这样写来,作文就有了内容,也能注意质量;比如写某一具体物体,让学生注意观察,了解其外部形状,整体特征,颜色、重量、质地等,再逐一分项介绍,抓住逻辑顺序,进行恰当描述。这种方法对说明文写作最有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事物关键特征,把握写作顺序,合理安排详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五、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倾诉,是人们情感的流淌,音乐可以抚慰人的心灵,也最能调动人们的情感。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会使人感到悲壮的力量和与命运抗争搏斗的勇气;《地道战》则令人的心灵随站音乐的升华激荡;听《二泉映月》,让人信感人生的辛酸和身世的凄凉。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兴趣,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美感,往往令人心驰神往。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可以使学生受到情境感染,得到情感熏陶,陶冶个人性情,激发内在情趣,训练学生用心聆听自然的各种声音,倾听各种优美的曲调,感受各种风格不同的音乐,体会音乐的意蕴,感悟音乐中寄予的思想感情,做到心领神会,在此基础上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把听到的感受描述下来。
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创设作文情景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使他们由情入境,由境生情,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从而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江苏省沭阳县万匹中心小学冯中桥)
第五篇:初中语文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反思
——浅谈音乐、绘画、书法、朗读等艺术手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中的运用
去年上半年,我县教育局在全县开展了教学标兵和教学能手评比竞赛活动。经过各校初赛选出来的选手,再集中参加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听课评课、业务考试和即兴说课五个环节的比赛,最后依据总分评选出全县十佳教学标兵和百名教学能手。本人侥幸以初中组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县人事局、教育局联合授予十佳教学标兵光荣称号。
反思比赛过程,在课堂教学这个最重要的环节中,我讲授的是范仲淹的历史名篇《岳阳楼记》,我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创设了一系列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听课领导和老师的好评。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臵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 1
致。‛
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教‚活‛呢?
笔者认为,在众多的课堂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法力求营造轻松愉悦、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在主动的学习中享受快乐,是能把语文课教‚活‛的最好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现结合本人的课堂教学经验,谈谈音乐、绘画、书法、朗读和表演等艺术手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运用。
一、优美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它可以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处,唤起情思,引发共鸣。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的使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则在课堂气氛营造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渲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借助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音乐或歌曲。另外,我还常常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唱上几句,此举能有效地振奋学生的精神、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记忆,且效果远远胜过多媒体和录音机。例如,我教《岳阳楼记》时,讲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在介绍洞庭湖时,我随口唱出了《八百里洞庭鱼米香》中的‚洞庭呀……湖上哟……好风光 2
哟……‛简短而抒情的两句民歌提起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教《黄河颂》时,我会深情地唱上‚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高亢嘹亮的歌声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母亲河的勇敢、坚强和伟大。
二、简笔绘画刻画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样,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直接具体化、形象化。除了多媒体展示图片外,教师的简笔画同样能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教《愚公移山》时,我用一副简单的‚山水太阳图‛,使学生对文中‚阴‛‚阳‛的含义易于理解且记忆深刻;在讲述《核舟记》时,我会结合课文的讲解很快勾出核舟的模样、手卷的样子、佛印的姿态等,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
三、多体书法板书情境
漂亮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框架,也能在视觉上造成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日后对于信息的提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适度变换书体,一定能折服学生,使他们的目光聚焦于黑板,对老师所板书的内容印象深刻,甚至于模仿老师的书法,产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我在教《岳阳楼记》时,用楷书板书课题,用隶书和行楷板书课文知识结构,到快下课时,我要求学生一边 3
看我用草书板书、一边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四、感情朗读描绘情境
教师的诵读,对于营造感情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作范读时,就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还要感情充沛,注意抑扬顿挫,并且善于传达作者细微的情感变化。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文体,创设不同的感情基调。如有的文章感情激越、热烈,有的深婉、绵延,教师就要领会作者的感情,为教学创设情境基调,对激越、热烈的,教师就要用高亢、有力的音调和迅捷的语感来感染学生,如《海燕》、《沁园春 雪》《最后一次讲演》等;对深婉、绵延的,可以用柔和或低转音调和舒缓的语速来熏陶学生,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老王》等。总之,针对不同的文章,教师要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营造不同的感情氛围,让学生进入不同的课文情感意境。
五、短剧表演塑造情境
在戏剧、小说、散文的教学中可以借助表演来创设情境,设臵美感的情境,直观再现课文中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积极主动性。
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我找三个同学,一个扮演其中的主人公‚我‛,一个扮演其中的‚父亲‛(找一个 4
个子稍微矮一点的同学扮演),一个旁白(朗读课文)。通过小品的方式展示给同学,学生们看到‚父亲‛挪着肥胖的身体(用讲台作为站台)艰难地为‚我‛买橘子的场景,看到‚父亲‛在临行前对‚我‛的细细叮咛,学生仿佛体会到了作品中的父亲对‚我‛的那种深挚的爱。又如,在教学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把故事节的高朝部分——‚见于勒‛一节,让学生自编自演,分组表演。学生们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相互讨论。他们在相互表演中,揣摩课文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还有《范进中举》、《最后一课》、《变色龙》、《狼》等,都可以让学生在表演的情境中迅速把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增加分析、理解课文的深度与广度。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运用,远不止以上几中方法,如多媒体展示、实物演示等等。但无论怎样,目的只有一个,即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达到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掌握各种语文能力的目的。
2010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