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设情境,让高中语文成为快乐的驿站
创设情境,让高中语文成为快乐的驿站
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进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一种教学方式。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得以广泛应用。本文将立足实际,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实例,深入分析如何优化情境创设,让情境引领语文课堂走向高效,让高中语文成为快乐的驿站。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生虽然在各方面已经略显成熟,但是生动的故事对于他们而言仍然充满吸引力。完整的故事有人物、情节、主题等,教师利用生动的描述向学生展示故事,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创设与语文学习主题相关的故事情境,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传》这一课时,教师以故事情境诱发学生的兴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引出《廉颇蔺相如传》之前,教师以故事“和氏璧”诱发学生兴趣。师:楚国的汴河在楚山得到一块浑然天成、未经雕琢的璞玉。那么好的璞玉,他当然要献给当时的国王楚厉王。可是,楚厉王找玉匠来鉴定,玉匠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汴河的左脚被无情地砍了。楚厉王死后,武王上位,汴河继续捧着璞玉献给武王,可是找来的玉匠仍然鉴定其为普通的石头。于是,汴河的右脚被无情地砍了„„直到文王上位,找来的玉匠认真鉴定后才发现这是稀世之宝后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跟随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断高涨。于是,教师很自然地切入到《廉颇与蔺相如传》的学习。
二、再现人物情境,促进学生感知
有时,从书本上的语言描述,我们难以感受到人物的具体特点。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视频,再现人物情境,促进学生感知人物。视频情境能够比较完整地呈现具体的人物情形,学生通过“看”,得出更深的感悟。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教师利用《红楼梦》视频再现人物情境,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从语言、动作等方面全面了解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物形象,并将林黛玉进贾府的细节展现出来,教师播放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用心观看”,慢慢体会。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什么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其中对王熙凤的人物刻画又是怎么样的?从写其出场,再到描述其肖像,最后到见黛玉和回王夫人,通过视频观看,学生能够得到更深的体会,进而深入细致地了解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视频情境,再现人物具体形象,能够促进学生感知和得出更深的体会。
三、提出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导火索”。教师利用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诱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动机。问题情境要让学生“欲罢不能”,达到“愤”“悱”的学习状态。学生融入问题情境,结合语文教材内容,逐渐进入释疑解疑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这一课时,教师以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从字眼上来看,学生对“景泰蓝”是陌生的,学生猜不到到底什么是景泰蓝。因此,为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先借助多媒体幻灯片播放有关景泰蓝的图片,从而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合作探究。1.为什么叫景泰蓝?2.制作景泰蓝分为多少道工序?你知道为什么要用红铜作胎吗?3.为什么有些景泰蓝掐丝要用繁笔?如果学生没有阅读,当然不会回答出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学生又非常感兴趣,因而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强,很快进入阅读状态,想要从文章中寻找出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让学生深入思考。
四、利用图片情境,引导深入思考
情境的创设手段多种多样,教师还可以利用音乐、图片辅助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特别是在一些散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渲染情境,带动学生“赏”的情趣;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还原情境,达到情景再现的目的,诱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教师融合音乐、图片情境为一体,优化情境创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荷塘月色》,这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文章意境非常美,也含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作者漫步荷塘,感觉荷塘另有一番样子。为了还原作者创设的情境与意境,教师播放与之相适宜的背景音乐,利用幻灯片自动播放月光下的荷塘――水墨荷叶图,荷塘上的月色――光影素淡图,荷塘四周月色――蝉唱蛙鼓图。学生跟随音乐的起伏,入情入境欣赏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静赏美景,从而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深入思考作者要借助景,表达的是怎么样的一种内容。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优化情境创设,读出作者借景抒情,读出荷塘月色的另一番味道。
总之,“去情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略显枯燥,学生难以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让高中语文成为快乐的驿站,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语文。
第二篇:创设快乐情境 激发识字兴趣
创设快乐情境
激发识字兴趣
模糊搜索 搜索标题
作者:楼华飞
时间:2008-9-
21等级:★★★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为第一教学目标。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富有想象力,但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识字兴趣,营造一种民主、宽容、和谐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主动参于识字教学。
『我的教学』
我们班的小朋友最喜欢猜谜了,一上课,我就出示课文插图,问到:“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在哪里吗?”大家看到客厅的图片,感觉非常亲切,纷纷叫到:“在家里,在家里。”我板书课题,装作非常惊讶的样子,问:“你怎么知道这是在家里呢?”此时大家都踊跃地举手,想说说自己的理由。有的说:“家里有茶几。”有的说:“家里有沙发。”有的说:“家里有书架。”„„我马上把相应的词卡贴在黑板上。还不忘表扬学生:“你真了不起!”自己嘴里则大声地读到:沙发、茶几„„此时有几个学生也跟着我读,我则兴高采烈地表扬他们,越来越多的学生跟着读起来。
“今天的小朋友表现这么棒,老师奖励大家做个游戏。”然后把游戏规则告诉孩子们。此时,老师读“沙发”,学生找“shāfā”,同时,让一同学把配有图和音节的卡片贴在生字卡片上,齐读三遍,直到找完为止。
你们家有这些东西吗?有的说“我家有长长的红沙发、软软的,坐在上面很舒服。”有的说:“我家有高高的书架,上面放了很多书。”有是说:“我家有台灯,星期六的晚上在台灯下学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明家里的不少物品,下面再来说一说他家里有些什么人?他们又在做些什么呢?(出示课件:爸爸、妈妈和小红的画面)有一个学生说:“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有一个学生补充:“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给爸爸、妈妈送上水果。” 此时,我就出示短文,让学生自由读短文。读完后,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有一个学生举手说“为什么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我夸他:“你的问题问得真好,会问问题的学生是好学生,大家要向他学习哦!”“谁知道,他们为什么会笑呢?”小A说:“我给爸爸、妈妈送上水果,所以他们笑了。他们夸我懂事,所以我笑了。”小B说:“爸爸、妈妈夸我热爱劳动,尊敬长辈,所以我笑了。”
“看着大家学得那么认真,老师也笑了。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个家里还可能会有哪些物品?有哪些人?”有的说:“有花瓶,花瓶里插着鲜花,十分漂亮。”有的说:“还有布娃娃,它们是我们的好伙伴。”还有的说:“有爷爷奶奶,他们都很喜欢我。”
“他们那么爱你,你又为亲人们做些什么事呢?”有的说:“我为妈妈倒垃圾。”有的说:“我为爸爸捶捶背。”„„学生都兴奋地说着,心中满是自豪。
师:这里有一些生字卡片,我想请同学们上讲台来当小老师,大声带领同学们读!
『我的思考』
所有的文字都来自生活,并且回归到生活,那么我们的教学呢?自然也不能违背规律性的法则。
u
创生活情境,激学习兴趣。
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本着这样的理念,我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融为一体,使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一个有着美丽陈设、生活用品的家庭画面,创设了情境,贴近了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积极性骤然高涨。然后老师把配有彩色图形的词语卡片出示给学生,使抽象的生字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初步地使学生认识了生字所代表的事物形象。借助实物认识生字,学生感兴趣,也容易记住,学得自然轻松。
u
导学生思维,重自主学习。
识字伴随着思维活动,特别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对学习生字更有好处。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在教学中势必要松弛结合。为尽量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引导学生思维,并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那些生字后,我又要求学生给生字找朋友。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物品音节卡,老师读“沙发”学生找“shāfā”,老师读“茶几”,学生找“chájī”„„同时,让一同学贴在生字卡片上,齐读三遍,直到找完为止。这样设计,重视了学生参与,引导了学生思维,学生兴趣大增,学习效果就会更好。在复习生字时,学生上台当小老师,大声带领同学们读,让台上台下互动,气氛格外热烈。
u
强化口语训练,寓德于说。
所有字词都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字词。识字必须多读,也必须多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高频率接触生字,既巩固了生字词,又很好地进行口语训练,对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大有裨益。让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自己家里有什么,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在生活中学生字,在生活中用生字的思想。“学以致用”是一切学科的最终目的,认识了生字就要会用,运用生字进行说话,正好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同时,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适时地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劳动,尊敬长辈的思想,注重了对小学生从小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创设情境的方法五花八门,老师要根据课堂的需要,选择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编字谜识字
儿童识字量的积累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这个过程虽不复杂,但往往枯燥。在进行一年级识字教学时,我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小朋友去猜,去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比如,我教“风”字,谜面编成“树儿见它把头摇,苗儿见它就弯腰,云儿见它快快跑” 小朋友猜对后,兴趣来了,我趁机教“手”字谜,编成“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字谜,小朋友猜对“手”字谜后,学习兴趣更大。再如,我教“雨”字,问小朋友:“谁能给这个字出一个谜面,请大家猜猜?”这样小朋友的思维得以发展,在“手”字谜的启发下,很快编成“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的字谜。经过不断启发,小朋友们编出了很多字谜,如“两人坐在地上”,谜底“坐”;“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谜底“人”;“笔”字,“上边竹子下边毛,写字画画离不了”;“田 ”字,“四周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回”字,“四周不透风,口字在当中”„„,这样快乐的教学情境,使学习生动活泼,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
2.编故事识字
故事是一年级学生最喜爱的。我以故事为背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例如语文园地二中,有一道题是找同偏旁的字。我创设了一个“把苹果提回家”的情境,先利用多媒体电脑创设一个以苹果树为主题的小故事(配声音)讲述,老师出示“苹果”(带有“走之旁”、“三点水”的偏旁)的字卡片,学生认字,找两位学生提着篮子(自制带有“走之旁、“三点水”的偏旁)捡苹果,捡对了,就把苹果带回家。通过创设情境,使学习生动活泼,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巩固了生字,也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此外我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编成小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把字形永久地保留在脑中。有一些字,老师可以抓住字形特点,例如:教“游”字时,可以告诉学生,游泳必须有水(三点水旁),游泳池一般是方形的(中间是“方”字),小孩子游泳(子)一定要注意安全,得有大人(人)陪着。快乐的教学情境,可以使识字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新奇,变呆板为活泼,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情趣。
3.编儿歌识字
儿歌或谜语,内容简单,有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饶有兴味,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为低龄儿童喜闻乐见。我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 ,如我教“问”字,编成“一个小朋友,进门瞧一瞧,见人就张嘴,等待结果到。”又如“磨”编成“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左方,一对孪生树,长在石头上”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4.加减法识字
在教学识字中,我出一些花样翻新的练习来“考考”学生,激发求知欲,强化记忆。例如“门+口=?”(问)、“早+草头=?”(草)。“草—草头=?”(早)以次同时,让学生自己照样子编题来考考老师,如“坐—土=?”(从)、“三点+同=?“(洞)“立+日=?”(音)等,在课堂开展竞赛,帮助学生记牢字形。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形近字之间的异同,对一些外形相似、形旁不同的字,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称之为“姐妹字”。如:“蛙、哇、娃、洼”的字,找出了字形之间的联系,学习起来便容易多了,而且随机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字。
5.多媒体识字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识字,还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把识字、阅读教学过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机整合,真正突破传统的孤立的语文识字教学模式,使识字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新奇,变呆板为活泼,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情趣。在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的字,根据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运用信息技术识字,课堂识字既直观又生动形象,学生记忆犹新。例如:我教学生字“晴”是晴天的晴,运用课件演示,先出“晴”字,再出示日字旁(后面出示一个太阳),因为“日”表示太阳,所以用日字旁,右边读音,整个字也读“qīng”。出示词句让学生认读。同样,在教学“请、清”的生字时,也运用多媒体演示后,让学生说说部首、声旁表示的意义进行识字,从这个角度思考、讲解、观察,学生基本做到过目不忘。这样既可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促使儿童的口头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使识字、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改变着人与人的交际方式。远程教育成为现实,人机对话已不新鲜。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识字教学。我们就更有理由为孩子们拓宽空间,创设情景,让不可能的成为现实,让静止的变成活动的,使识字教学插上现代技术的翅膀,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迈上新的台阶。
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一旦对于识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学到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以后,不仅课内注意识字,课外也会利用各种形式识字,他们会因为认出字而高兴,会为发现新词而雀跃,会为自己能读懂一本小书而欢呼。这种源于内心的满足,对自我能力的发现,将使孩子们拥有自信和持久的快乐。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识字教学一定要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只有认认真真地过了识字这一关,学生今后的阅读才不会有障碍。我们一定要教给学生独立识字的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认真保护他们识字的积极性。低年级识字数量多,难度大,要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生字,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字,怎样巩固生字,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儿童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又学以致用。因此,低年级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开发学生身边的汉字学习资源,以便快捷高效地进行识字教学。
第三篇:小学“快乐体育”情境创设初探
小学“快乐体育”情境创设初探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厅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徒工决条件。“快乐体育”在小学体育课实施中,因其自身的特点,特别强调情调情境的创设,重视在每节课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
教师如能将体育教学活动处于创设的最佳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贴近生活的感受,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怜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我校“快乐体育”实验课题组对怎样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让音乐进入体育课堂。体育教学的场地便是学生的课堂、要布
置得赏心悦目,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同时,从组织学生进课堂便配以雄壮的《进行曲》,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针对体育活动的单位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二、游戏法。快乐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快乐的体育
课将会扼杀人的天性。游戏是学生十分兴趣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介经常做同一种游戏,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所以,可利用儿童好奇、好新、好胜的理,设计饶有趣味的游戏。如“投掷”运动游戏化。利用垒球作“炮弹”,设计模拟“放人”的目标。让学生对准目标,奋勇歼“敌”,训练结束比“战绩”。学生在这种“战斗”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既寓教于乐,也发展了投掷能力。
三、巧喻法。体育课大部分是在户外进行的,因此,组织教学历来
是体育教学的一大难点。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集队中常你推我挤,吵吵嚷嚷,对有举的活动争先恐后,对不感兴趣的一个劲推别的同学上场„„针对这种善,单凭训斥、指责是难奏效的。教师可巧打比方,借物喻理,学生易于接受。如守纪律的雁群;听指挥的鸭子,按顺序走的驼队„„教师可运作丰富生动的语言,形象逼真的动作表情,使学生进入角色,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
四、模拟法。只有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津津津有味,感到快乐无比,才能越学越爱学、越会学,才能学得好,让学生模拟表演是学生乐而愿为的活动。体育教学要投其所好,开展教学活动。如训练学生用前脚掌先着地跑,我们可根据儿童关于模仿的特点,组织学生模拟南极企走路,模拟草原儿童骑马舞蹈表演„„学生在有趣的模拟表演中掌握了要领。失去了趣味性,快乐体育亦不复存在。
五、表现法。好表现是儿童的天性。如体育教材中的基本体操、跑、跳、投、游戏等重要教学内容,无不起源于生活。因此可设计生活原型的活动,让学生乐学。如给自行车打气、工人拿子加工石头,搬运工人推板车、司机把握方向盘等日常劳动生活的原型动作练习,学生特感兴趣,运动中始终情绪高涨,他们不但注意动作的节奏,还会十分形象地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许。
六、激励法。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乐教”只是手段,“乐学”才
是目的。体育教学中的耐力锻炼项目最适宜采用激励法。耐力锻炼是最单调,易疲劳的运动,假如只简单地强制性运动,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创设适合学生锻炼的场地,即:铺设垫子作“草地”,架一条有一定高度的橡皮筋作“钢丝网”,用实心球作“地雷”,用白粉划两条有一定间隔距离的横线作“水沟”或“战壕”,让学生进行爬、钻、绕、跨等动作的练习。尽管锻炼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学生累得满头大汗,可兴趣未消,磨炼了意志、强健了身心,七、假想法。小学生想象力丰富。体育教学不能单纯停留在体育技
能训练,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并以此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技能。如径赛中的冲刺或中途松弛不支时,可假想后面有人追赶,或假想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等。
八、争胜法。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又一天性。体育教育要充分运动学
生不甘落后的心理,运用争胜法于体育教育中。如爬山登顶、夺红旗追赶“逃敌”等。另外,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也是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很容易为一些新异激所激动而兴历起来。如课前布置、器材放置,规整醒目的樗线,美化的教具都具有艺术性,就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绪,进入体育教学情境。
总之,在“快乐体育”中,精心创设适合学生活动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乐中学,趣中练,由兴趣变志趣,即激“情”、激“趣”、激“志”,从而扩展其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窨;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潜潜移默默化地获得知识、技能与身体的发展,即激“疑”、激“思”、激“智”,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心理素质,达成在快乐 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教学目标。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创设微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设计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厦门市湖滨中学 郑银叶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创设有声有色的学习情境已经是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学习情境的创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了情境与目标分离的现象。分析问题所在探讨有效的学习情境如何创设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学习情境,类型,存在问题,方法,对策。
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设计,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的普遍使用,大部分的城市中学的课堂已经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于是,在语文课阅读课公开课教学研讨中,大部分的教学设计会使用多媒体的音频视频作为学习情境创设的重要环节。音频视频确实让课堂有声有色起来,但这些设计是否是必要的、有效的,和实际的学习任务有没有直接的关系,会不会影响课堂主要学习目标的达成,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笔者所在的地区四个语文学科公开课课例(《伶官传序》、《出师表》、《雪》、《再别康桥》)很典型,它基本上可以代表语文阅读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最普遍做法,本文想借这些课例来分析学习情境创设的问题。
一、学习情境创设五种类型
1、用老师的真实的经历、下水作文创设真实的有吸引力的情境。比如《伶官传序》课里老师用了自己的滁州游记来引入课文。
2、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比如课例里的《雪》,采用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是这个类型。
3、从作家生平材料入手,知人论世,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这个类型使用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的老师,所有的课文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当然这是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的表现,文如其人,文以载道,所以要通过对作者生平的分析来促进对作品的理解。比如《雪》的鲁迅生平的介绍,《伶官传序》里欧阳修的生平。
4、选择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引入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出师表》选用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引入。
5、选择和作品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比如《雪》中“雪”的图片,《再别康桥》里精美的的康桥的图片。
这些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激发兴趣,渲染氛围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从学习情境设计的有效性来分析的话,可能就会发现有很多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
二、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伶官传序》这个课例。学习情境创设的效果评估要紧扣教学目的,所以我们的分析都以教学设计里表述的学习目标为评价依据。
这篇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
知识与技能 ①文言积累,重点字词句点拨。②理清作者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名言警句的思想感情。③评析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进行写作迁移训练。过程与方法 :初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意;
再读文本,研讨作者写作思路,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三读文本,延伸拓展,进行写作迁移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研读文本,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情境的设计只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我们可以从六点来分析:第一点: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本课学习情境设计是教师的真实活动,老师的游历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榜样作用,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点:目标达成方面,本课学习情境的设臵对学习目标的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有帮助,但这个学习内容实际上在初中的《醉翁亭记》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是复习而已。本课的学习情境对领悟创作动机,体会本课的作者在本篇史论中渗透的思想感情的关联不强,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帮助不大。第三点,从适合教学内容与否这一点看,对欧阳修的评价内容要适当改造。不应注重对欧阳修人生情味的欣赏而是对欧阳修的历史观,儒者的家国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共情。第四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在符合学习者的特征这一点上,有对旧知识的复习,没有对新知识的有效拓展来提升学生的知识面,能力水平。第五点,是否尽量采用真实的情境方面,本课例是满分。第六点,时间、时机是否恰当。理想的的学习情境蕴含学习主题,学习活动。悬疑性和活动性蕴含其中。很可惜,这个可以后面的学习主题与情境无关。
第二课课例,鲁迅先生的《雪》。课例的学习情境设计是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来渲染课堂氛围,创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对雪产生美好的情感。教师的课堂学习目标是: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分析这些目标和情境可能有关的是前三点。但文章内容和情感和《我爱你,塞北的雪》相距太大,而且教学内容里没有两者的对比,因此对三个目标都没有帮助。这样的设计尽管有很多喜欢音乐的人一进课堂非常愉悦,表扬图片精美,但这样的情境有效性不高。
第三个课例《出师表》,学习情境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出师表”片段。学习目标是:
1、品析语句体会作者忠君爱国的深情。
2、结合自己阅读感受,在品读中体会诸葛亮忧国忘身、知恩图报、勇担重任、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两个目标都指明了达成目标的途径是品析语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尽管播放影视片段的时候学生,听课教师都很有兴趣,但播完之后进入文本的阅读反倒产生读文章不如看电视有趣的感慨。影视片段的作用没有和授课的目标联系,自然也就对目标的达成意义不大。
第四个课例《再别康桥》,学习情境是徐志摩的复杂的感情生活,剑桥的美丽的图片。学习目标是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学习情境的设计里最吸引学生的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实际上不仅没有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反倒把学生引入学习主题的旁支,浪费了时间。剑桥的的精美图片可以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提供形象化的帮助,可同时也混淆了图画和文学语言的最大差别,文学语言比绘画更抽象,是一种需要生命体验和想象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种审美的活动,需要想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种含羞带怯的柔情,有什么样的图片能表达这样的风韵呢?而且提供了图片反倒妨害了学生想象的自由,不利于想象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很多常见的阅读课的学习情境的设计方案,有待改进!
三、方法与对策
鉴于常见的设计误区,情境与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学习的活动相关严重不足的教训,在实践中我总结出四种问题情境创设方式,这四种方法得益于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理论——还原法、比较法,还有多年以前上海特级教师彭仕强老师的启发。
(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
在文学鉴赏领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早已是评论界的共识。传统教学理论以传授知识为核
心,教师的思维会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把教学参考用书上文学鉴赏的观点用各种办法让学生理解进而接受,实际上,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传统教学参考书上的意见还经常是落后于时代的不代表学术界较高水平的鉴赏,让学生记忆这样的内容徒增学生的记忆负担。好在新课程的教师参考用书已经改变做法,一般同一篇选文他会选择几种不同的观点提供给老师作参考。培养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信息、接触不同立场、不同的观念,让学习者自己判断、选择,在判断选择中培养他的判断选择能力。这种情境创设方法我称之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比如在执教苏东坡经典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我把本课的学习情境设计成一个问题情境:《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的情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同时提供给学生古诗词评析的大家叶嘉莹先生的赏析文章和教参上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千古名篇尚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同时课堂的学习活动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学习,协作交流,发表意见,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自相矛盾为哪般——追踪历史,呈现变化,引导学生究根底。
现实生活中,小到一个人说话,大到两国外交发言,前后措辞不一致是常见的现象,探究这种变化,往往能有独到的发现。文学作品版本不同,表述的文字不同的现象甚至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说。文学鉴赏课运用这种创设情境法往往有好效果。比如2006年11月第2版2011年4月印刷的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入了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其中有一个字做了修改。“乾坤日夜浮”其中的“夜”由第一版的“月”改成了“夜”。那么到底那个字用得好呢?为什么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要做这个更动?这个问题的后面就是诗歌的意境的揣摩,鉴赏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品味诗歌,和出版社的专家商榷这个版本的用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类的学习情境的设臵语文课阅读教学可以大有作为,因为作家的修改稿、不同版本、不同译家的翻译非常丰富,都可以作为学习情境设计的资源。
(三)情人眼里出西施——揭开情感面纱回归理性,引导学生析文本。
文学作品之所以是文学作品,不是它们如何客观精准的反应了客观现实,而是它们体现了作家个人强烈的个性特征,给予读者千姿百态的审美体验。文学的奥秘价值往往就蕴含在这种个性化里。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被作家的高超技巧直接俘虏,陷入一种感觉得到说不出来的困境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只有更深 的理解文学形象构成的秘密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也是培养提升学生鉴赏力的必经之路。
所以,揭开作品的情感面纱,发现它与理性逻辑的差异,设臵学习情境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鉴赏作品。这个方法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阅读课教学。
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开头就讲,作者最喜欢故都的清、静、悲凉。喜欢清、静可以理解,喜欢悲凉就是一个有违理性的表达,完全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受。愿意将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更是一种非理性的爱恋,把这个非理性设计为学习情境就能深入文本。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也是这样的。如果说“珠玉之城”华贵富丽,“国王的梦境”应有尽有,城市宜居,动静合宜是动人的理由是比较能理解的,但“北平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这一部分不是很奇怪吗?有守法的警察说明北平治安良好,有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和保护盗贼的人不就说明北平治安不好吗?从这个非理性入手就可以深入林语堂的林语堂对北平的情感的独特点之所在。再举一个诗歌的例子,比如《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还可理解,“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可能吗?这是符合现实的吗?如果这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诗人情感世界的真实,那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深入了文
本的核心。
(四)纸做的花儿不结果——真实的任务情境,激发学生高投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真实的问题情境,认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有特别的学习意义。人本主义的罗杰斯认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对学生个人最有意义的学习,只有针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在上面的三种学习情境的设计中最好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环境的实际设计出 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是与任教课程相关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上例中的写一篇600字的文章和教材编写者互动就是一个结合巧妙的例子。在戴望舒的《雨巷》的学习中,笔者也设计过这样的学习情境:假设你是央视一个MTV的导演,你要给《雨巷》的诗歌朗诵配上一个合乎诗歌意境的画面,你需要选择一个女主角,请你根据诗歌的意境,描述她的气质类型,写一份招聘的广告。同时写出一份造型设计说明,给片中女主角做形象设计。这个学习情境紧扣文本,只有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意蕴才能做出恰当的活动设计说明。活动完成了,学习的目标也实现了。
以上四种情境创设方式是笔者多年听课、上课、学习的个人总结。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出于各种教学目的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并不是只有在新课程实验中才运用的。只是可能没有新课程的理论自觉罢了。当然,学习情境的设计一定还有很多种巧妙的设计思路,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有限的思考罢了。
参考文献:
【1】百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何克抗编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4】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5】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6】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8】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9】期刊.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研究.【10】郑银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初探.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第2期
第五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创设微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设计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厦门市湖滨中学 郑银叶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创设有声有色的学习情境已经是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学习情境的创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了情境与目标分离的现象。分析问题所在探讨有效的学习情境如何创设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学习情境,类型,存在问题,方法,对策。
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设计,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的普遍使用,大部分的城市中学的课堂已经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于是,在语文课阅读课公开课教学研讨中,大部分的教学设计会使用多媒体的音频视频作为学习情境创设的重要环节。音频视频确实让课堂有声有色起来,但这些设计是否是必要的、有效的,和实际的学习任务有没有直接的关系,会不会影响课堂主要学习目标的达成,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笔者所在的地区四个语文学科公开课课例(《伶官传序》、《出师表》、《雪》、《再别康桥》)很典型,它基本上可以代表语文阅读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最普遍做法,本文想借这些课例来分析学习情境创设的问题。
一、学习情境创设五种类型
1、用老师的真实的经历、下水作文创设真实的有吸引力的情境。比如《伶官传序》课里老师用了自己的滁州游记来引入课文。
2、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比如课例里的《雪》,采用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是这个类型。
3、从作家生平材料入手,知人论世,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这个类型使用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的老师,所有的课文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当然这是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的表现,文如其人,文以载道,所以要通过对作者生平的分析来促进对作品的理解。比如《雪》的鲁迅生平的介绍,《伶官传序》里欧阳修的生平。
4、选择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引入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出师表》选用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引入。
5、选择和作品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比如《雪》中“雪”的图片,《再别康桥》里精美的的康桥的图片。
这些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激发兴趣,渲染氛围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从学习情境设计的有效性来分析的话,可能就会发现有很多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
二、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伶官传序》这个课例。学习情境创设的效果评估要紧扣教学目的,所以我们的分析都以教学设计里表述的学习目标为评价依据。
这篇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
知识与技能 ①文言积累,重点字词句点拨。②理清作者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名言警句的思想感情。③评析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进行写作迁移训练。过程与方法 :初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意;再读文本,研讨作者写作思路,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三读文本,延伸拓展,进行写作迁移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研读文本,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情境的设计只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我们可以从六点来分析:第一点: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本课学习情境设计是教师的真实活动,老师的游历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榜样作用,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点:目标达成方面,本课学习情境的设臵对学习目标的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有帮助,但这个学习内容实际上在初中的《醉翁亭记》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是复习而已。本课的学习情境对领悟创作动机,体会本课的作者在本篇史论中渗透的思想感情的关联不强,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帮助不大。第三点,从适合教学内容与否这一点看,对欧阳修的评价内容要适当改造。不应注重对欧阳修人生情味的欣赏而是对欧阳修的历史观,儒者的家国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共情。第四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在符合学习者的特征这一点上,有对旧知识的复习,没有对新知识的有效拓展来提升学生的知识面,能力水平。第五点,是否尽量采用真实的情境方面,本课例是满分。第六点,时间、时机是否恰当。理想的的学习情境蕴含学习主题,学习活动。悬疑性和活动性蕴含其中。很可惜,这个可以后面的学习主题与情境无关。
第二课课例,鲁迅先生的《雪》。课例的学习情境设计是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来渲染课堂氛围,创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对雪产生美好的情感。教师的课堂学习目标是: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分析这些目标和情境可能有关的是前三点。但文章内容和情感和《我爱你,塞北的雪》相距太大,而且教学内容里没有两者 的对比,因此对三个目标都没有帮助。这样的设计尽管有很多喜欢音乐的人一进课堂非常愉悦,表扬图片精美,但这样的情境有效性不高。
第三个课例《出师表》,学习情境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出师表”片段。学习目标是:
1、品析语句体会作者忠君爱国的深情。
2、结合自己阅读感受,在品读中体会诸葛亮忧国忘身、知恩图报、勇担重任、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两个目标都指明了达成目标的途径是品析语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尽管播放影视片段的时候学生,听课教师都很有兴趣,但播完之后进入文本的阅读反倒产生读文章不如看电视有趣的感慨。影视片段的作用没有和授课的目标联系,自然也就对目标的达成意义不大。
第四个课例《再别康桥》,学习情境是徐志摩的复杂的感情生活,剑桥的美丽的图片。学习目标是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学习情境的设计里最吸引学生的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实际上不仅没有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反倒把学生引入学习主题的旁支,浪费了时间。剑桥的的精美图片可以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提供形象化的帮助,可同时也混淆了图画和文学语言的最大差别,文学语言比绘画更抽象,是一种需要生命体验和想象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种审美的活动,需要想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种含羞带怯的柔情,有什么样的图片能表达这样的风韵呢?而且提供了图片反倒妨害了学生想象的自由,不利于想象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很多常见的阅读课的学习情境的设计方案,有待改进!
三、方法与对策
鉴于常见的设计误区,情境与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学习的活动相关严重不足的教训,在实践中我总结出四种问题情境创设方式,这四种方法得益于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理论——还原法、比较法,还有多年以前上海特级教师彭仕强老师的启发。
(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
在文学鉴赏领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早已是评论界的共识。传统教学理论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教师的思维会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把教学参考用书上文学鉴赏的观点用各种办法让学生理解进而接受,实际上,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传统教学参考书上的意见还经常是落后于时代的不代表学术界较高水平的鉴赏,让学生记忆这样的内容徒增学生的记忆负担。好在新课程的教师参考用书已经改变做法,一般同一篇选文他会选择几种不同的观点提供给老师作参考。培养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信息、接触不同立场、不同的观念,让学习者自己判断、选择,在判断选择中培养他的判断选择能力。这种情境创设方法我称之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比如在执教苏东坡经典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我把本课的学习情境设计成一个问题情境:《念奴娇 •赤壁怀
古》一词的情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同时提供给学生古诗词评析的大家叶嘉莹先生的赏析文章和教参上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千古名篇尚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同时课堂的学习活动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学习,协作交流,发表意见,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自相矛盾为哪般——追踪历史,呈现变化,引导学生究根底。
现实生活中,小到一个人说话,大到两国外交发言,前后措辞不一致是常见的现象,探究这种变化,往往能有独到的发现。文学作品版本不同,表述的文字不同的现象甚至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说。文学鉴赏课运用这种创设情境法往往有好效果。比如2006年11月第2版2011年4月印刷的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入了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其中有一个字做了修改。“乾坤日夜浮”其中的“夜”由第一版的“月”改成了“夜”。那么到底那个字用得好呢?为什么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要做这个更动?这个问题的后面就是诗歌的意境的揣摩,鉴赏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品味诗歌,和出版社的专家商榷这个版本的用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类的学习情境的设臵语文课阅读教学可以大有作为,因为作家的修改稿、不同版本、不同译家的翻译非常丰富,都可以作为学习情境设计的资源。
(三)情人眼里出西施——揭开情感面纱回归理性,引导学生析文本。
文学作品之所以是文学作品,不是它们如何客观精准的反应了客观现实,而是它们体现了作家个人强烈的个性特征,给予读者千姿百态的审美体验。文学的奥秘价值往往就蕴含在这种个性化里。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被作家的高超技巧直接俘虏,陷入一种感觉得到说不出来的困境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只有更深 的理解文学形象构成的秘密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也是培养提升学生鉴赏力的必经之路。
所以,揭开作品的情感面纱,发现它与理性逻辑的差异,设臵学习情境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鉴赏作品。
这个方法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阅读课教学。
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开头就讲,作者最喜欢故都的清、静、悲凉。喜欢清、静可以理解,喜欢悲凉就是一个有违理性的表达,完全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受。愿意将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更是一种非理性的爱恋,把这个非理性设计为学习情境就能深入文本。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也是这样的。如果说“珠玉之城”华贵富丽,“国王的梦境”应有尽有,城市宜居,动静合宜是动人的理由是比较能理解的,但“北平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这一部
分不是很奇怪吗?有守法的警察说明北平治安良好,有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和保护盗贼的人不就说明北平治安不好吗?从这个非理性入手就可以深入林语堂的林语堂对北平的情感的独特点之所在。再举一个诗歌的例子,比如《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还可理解,“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可能吗?这是符合现实的吗?如果这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诗人情感世界的真实,那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深入了文本的核心。
(四)纸做的花儿不结果——真实的任务情境,激发学生高投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真实的问题情境,认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有特别的学习意义。人本主义的罗杰斯认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对学生个人最有意义的学习,只有针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在上面的三种学习情境的设计中最好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环境的实际设计出 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是与任教课程相关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上例中的写一篇600字的文章和教材编写者互动就是一个结合巧妙的例子。在戴望舒的《雨巷》的学习中,笔者也设计过这样的学习情境:假设你是央视一个MTV的导演,你要给《雨巷》的诗歌朗诵配上一个合乎诗歌意境的画面,你需要选择一个女主角,请你根据诗歌的意境,描述她的气质类型,写一份招聘的广告。同时写出一份造型设计说明,给片中女主角做形象设计。这个学习情境紧扣文本,只有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意蕴才能做出恰当的活动设计说明。活动完成了,学习的目标也实现了。
以上四种情境创设方式是笔者多年听课、上课、学习的个人总结。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出于各种教学目的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并不是只有在新课程实验中才运用的。只是可能没有新课程的理论自觉罢了。当然,学习情境的设计一定还有很多种巧妙的设计思路,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有限的思考罢了。
参考文献:
【1】百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何克抗编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4】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5】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6】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8】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9】期刊.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研究.【10】郑银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初探.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第2期